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3-09-23 12:26: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论语读后感[优选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优选15篇]

论语读后感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章,宋代大儒朱熹对此评价极高,说孔子的这几句话“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纵观人的一生也不外乎三样事情最重要,即:自我学习、人际交往、提高道德修养。

  在开篇,孔子首先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很重要,二是在学习中要讲究方法,即时常温习和实践,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人生有涯,而学无止境,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学习永远是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人是群居动物,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群体而孤立存在。朋友是性格相仿、志趣相投、文化层次相近、心灵相通的人。好的朋友,既是益友,又是良师,所以,任何人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交就不能有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人不知,而不愠”强调的则是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人格的塑造。对于别人的不理解不去恼怒和怪罪,体现的是君子宽以待人的大度风范,也是儒家所要求的作为君子的最基本的要求。成为别人眼中的焦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谦恭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若芳香,蝴蝶自来,是金子终会发光。

论语读后感2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总结出来的一部书!具有很深的道理的一部著作!然而它也被选入了中学生一年级教科书,让我们明白了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这则让我明白了每天都懂得自我反省!反省出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并及时改正,是自己更加完美;而我们每天答应别人的事一地要做到;老师每天教的知识都复习一遍,这才能使自己更完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agrave;i)。”(《为政》)这更体现出学习了知识之后,要多多的复习,这样知识才能更扎实。

  子曰:“由诲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igrave;)也。”(《为政》)这让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一定要谦虚,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学习才能进步!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让我明白了我们不应该根据身边不贤之人来影响自己,要看别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来改变自己,使子是自己进步。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这让我明白了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体现出孔子的宽容大度,让我明白了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论语让我明白了许多,我喜欢论语,更喜欢孔子,我崇拜孔子,因为他宽宏大量,因为他教育有方,因为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他让我明白了安贫乐道;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为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學到了很多,以後更加的完善自己!

论语读后感3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它涉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看来,我认为《论语》主要涉及了做人的道理,学习和教育的道理,为政之理,礼的道理。

  首先,做人的道理。第一,做人要正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也就是说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在世上生存,不正直的人只会在侥幸躲避灾难的的境况下才能生存。第二,做人要有仁德。“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实行仁也会得到好处。但是对于仁德孔子的要求似乎是很高的,他的心目中“仁者”几乎可以与神是同一级别的。第三,做人要孝,孝不仅是在生活中对父母的孝敬,也是对父母的关心也暗含了关心自己。

  其次,学习及教育的道理。第一,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求学习是建立在爱好,以学为乐的基础上。“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不能感到满足,学习要虚心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学习态度端正了,才能将学习进行的更深更透。第二,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时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同时精益求精则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对于现在的学生又是很适用的学习方法。最后《论语》使我明确了学习的.目标,“非为个人的功名利禄,非为个人的身死荣辱”,“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学习的目的在于对道义的追求,“学以致用”也是孔子提到的学习目的。

  再次,教育思想:教育即教书育人。而当今社会的教育工作者,似乎只在履行前一个任务,忘却了“育人”,不成材要成人这句古语告诫我们:育人是在教书之上的。孔子还重视诱导式教学启发式教育,要求学生触类旁通,希望弟子能举一反三。

  最后,为政之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为政之人要用仁德;为政之法用道德用礼教来教化百姓,这样百姓安居乐业。只有仁德才能

  得天下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仁德的君子,人民会信服;他们从政,自然安邦定国。再次为政不能贪图蝇小之利,眼前之利弃大局未来之长远利益于不顾。“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当然,读及《论语》,我不得不说凡事都有正反面。《论语》中关于礼的说法,我却不敢苟同;森严的等级观,孔子太过于追求周朝的礼乐制度,却没有看到春秋取代周其实是历史的进步。这也启示了我们不要偏听偏信,不要固执己见,在变换中认清形势,把握时代的潮流。

  最后,我只想说《论语》值得一生珍藏,一辈子去阅读。

论语读后感4

  曾经粗略地读过《论语》,但总是懵懵懂懂,不胜其意。最近,受单位阅览室之惠,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看了她对《论语》的解读,使我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而且于丹教授那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的讲解风采,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思之可以解惑。

  读罢此书,掩卷长思,仿佛一位长者坐于眼前,用智者的从容与平和与你谈古论今,它传递着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我觉得受益匪浅,联系现实生活略总结了几点感悟:

  悟点一 平和的心态

  每个人都想过得幸福快乐,但幸福快乐到底是什么,到底又在哪里呢?我们周围有许多人在别人看来是十分幸福的,但自己内心却时常感到痛苦不堪;同样有不少人在别人看来是艰难困苦的,然而他们自己心中却时常充满快乐。千帆过尽,蓦然回首,“其实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而与内心相连。”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并能够时常用好的心态来对待一切,因为无论人生给予我们什么,决定我们生存状态的永远是心态。我们应该经常扪心自问,到底以什么样的心态度过一生。生活本身并不完美,社会分工千差万别,人的素质、能力和机遇也各不相同,谁都会遇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但不论碰到什么,我们都要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必喜形于色,不必急功近利,更不必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悲观失望。要知道,决定一个人成功的不是命运的垂青,而在于他是否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不忘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始终保持不懈的精神追求,始终保持轻松、自在、洒脱的良好心态。

  用《菜根谭》里的一句颇有感触的话来说吧,“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照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有些必须面对,甚至必须处理,当然也必须穿越,事情来了,用心去作,最短时间内做完,事情过去了,心里,还应该是一片海阔天空。

  悟点二 宽容的心灵

  “仁”是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最儒家的、最简单、也是最精华的道理。 “仁者不忧”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想要无忧,那就要学会宽恕他人,要学会去爱别人,这就是“仁”。当然,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抱着宽容的心去做每一件事绝非易事,但最起码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多想想他人,做一个善良的人,便也能内心安静、坦然。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雨果说过:“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悟点三 提升生命的效率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于丹认为,这种人生的坐标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够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

  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无论多么珍惜,多么不舍,或者是在不经意间任时光飞逝,谁都不可能重新来过,最终每个人都要离开这个世界。三十岁的自信坚定和内心的从容不迫,四十岁对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的明了和懂得如何取舍,五十岁时心中拥有不再怨天忧人的内定力,六十岁时有一颗宽广的理解和包容之心,七十岁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就是我们生命的历程。

  人生苦短,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生理年龄,却可以调整自己的心理年龄,在日益成熟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拥有一种年轻的心态。信息时代,只争朝夕,面对各种生存和竞争的压力,我们没有理由不成熟,但这不能影响我们保持永远朝气蓬勃,永远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当我们在现代的规则下,重新领悟圣贤于千古之前以他简约的语言点出的人生大道时,最终希望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能够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渗入灵魂,让我们真正建立起有用的人生,用平和、宽容的心,实现幸福快乐而有效率的生命价值。

论语读后感5

  每当清晨时分,听到略带稚嫩却认真严肃的琅琅书声,那一句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句,带给我的,是对成长的感悟。

  这些名句,出自儒家经典——《论语》。记得很小的时候,就经常捧着一本拼音版的《论语》,但那时我只是一只还没有飞翔过的小鸟,自然体会不到其中的含义,只当它为简单的消遣,咿咿呀呀,自得其乐。

  逐渐的我开始懂事了,在小学二年级时,学校要求诵读《论语》,当再次捧起这本经典品读时,我仿佛懂了些什么。学校发放的《论语》大部分是关于学习的,而经历了几年学习生活的我,已经是一只开始尝试飞翔的小鸟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启发我热爱学习,加强自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诉我学习需要时常复习……这些句子伴随着我走过将近七年的学习生活,教会我如何学习,激励着我努力学习,而它们还将继续伴随着我走过以后的学习生活。

  五年级时,我买了一本节选版的《论语》。而此时,我已经在父母的呵护下逐渐长大,成长为一只能够飞翔的小鸟了,对父母的呵护不屑一顾,渐渐地无视父母对我的爱,正是《论语》,激起了我对孝的领悟。“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告诉我要为父母的健康担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启示我需要用心孝顺父母……它们教会了我“孝”字的含义,这将使我时刻不忘孝敬父母,不忘父母生育、养育之恩,时刻对父母心存感激。

  到了初中,我读到了更多《论语》中的.佳句。这时的我已经成为能够独立飞翔的小鸟了,能够独立学习,懂得孝敬父母。但我也将开始面对社会,这时,《论语》中的佳句教会我如何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告诉我人生要有理想、有目标,并要为之努力、永不放弃。“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我懂得了“恕”的含义,让我学会推己及人……这些句子教会了我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人,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这对将要接触社会的我,如同地图,帮我指点迷津。它们将伴随我一生,让我时刻记住如何做人,如何活得精彩。

  从牙牙学语开始,《论语》伴我走过了近十年的时光,我渐渐长大,它不断带给我崭新的思想,使我在学习中游刃有余,教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使我一生受用不尽。我将继续用心品读,相信在我不同的人生阶段它会带给我更多的人生感悟。

论语读后感6

  有人说,人若不食,则胃饥;人若不读书,则心饥。胃饥尚不敢怠慢,况乎心饥?本不喜欢捧书的我,近来耳畔总会响起圣人的教诲:"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于是,清风吹月落,书声伴日升。尚且稚嫩的我捧起了国粹《论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巧言令色,鲜矣仁。"

  ……

  读着读着,似乎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左右着我,似月光朗照,把我的灵魂浸染得洁白一片;又似一轮朝阳从生命中冉冉升起。手执《论语》,静心品读,朗声诵读,躁动的世界似乎安静了下来。此时的我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晶莹剔透的灵魂张开思想的翅膀理性地在翱翔。我从书中领悟到了应该如何获得智慧和力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挫折,面对人生。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论语》博大精深,带着高山仰止般的情怀,初逢《论语》的我,逐渐走进《论语》,品读先贤智慧,倾听先哲心声。

  "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曾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古人说"知耻近乎勇".敢于正确面对自己的`弱点甚至错误,敢于作自我批评并坚决改正,这更是勇敢。有句话说的好:凡事怪别人,路越走越窄;凡事怪自己,路越走越宽。一个人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凡事从自身找原因,及时改正错误弥补不足,这样,即使太阳已经落山,月亮却会冉冉升起。

  "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德,以德报德。"孔子还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把握尺度。慎言慎行,修身做人,礼行天下。

  读《论语》寻找内心的安宁和智慧,做一个胸怀坦荡荡的智者。

  沏一壶香茗,邀一弯明月,迎一缕清风,弄一树花影,初逢《论语》的我终于结缘《论语》!

论语读后感7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论语读后感8

  俗话说的好: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现代名著是这样,古代人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也同样如此,比如孔子的论语就是一部很好的书!

  《论语》的作者孔子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聪明好学,青年时期便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493章,大部分内容为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一部分不属于问答,只是孔子的言论。《论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涵盖哲学、政治、经济、论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论语》中的知识是无穷的,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每天回家都关起房门苦读.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只有一部《论语》,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的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的确不超出《论语》。过去臣用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

  《论语》里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东方智慧,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已得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认同,成为了世界的财富。

论语读后感9

  泰伯的第八的第十二条曾说,“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意思是说,孔子说:“学了三年还没有做官的念头,这是难得的呀!”从中能看出此章孔子称赞了没有功利目标的求学精神,表明了他对弟子的.期望,也透露出了孔子教育人的标准。

  这点,我很崇敬孔子,也很相信他。尽管从他的话中看不出什么,但我可以体会到孔子对弟子的期望很高,让弟子们更加地努力学习。每次我读完论语的每一条,仔细“咀嚼”一下,总能发现新东西。“原来古文也这么有趣呀!”我自言自语地说道。

  

论语读后感10

  悠悠华夏五千载,璀璨文化的源头是《论语》。

  于历史的今天,瞻仰《论语》的演说者——孔子。

  这一位文化的传承者,这一位永远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于是阳光从错开的门缝间射进,温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了一条长弄个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于是子子孙孙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成了一把坚韧的利斧,于是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仿佛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畔,在烟熏缭绕间,细细品茗。《论语》的字字精华便沉淀在绿叶清茶之中,咀一口,它们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涤荡胸坏。

  读《论语》,是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弥留在充满油墨清香的字里行间,感受着儒学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踏实与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为人”的仁爱与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与豁达,是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道不尽,言不穷,《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如此的庄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处风景,都足以令我为之心神向往,难以忘怀。

  读《论语》,是一种学习。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自爱”与“爱人”这两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开在每一位贤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则的地位,统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刚、毅,作为一位贤士,难道不该以“仁”为终身所追求的目标么?于感悟中,学习修身治学之法,那是“温故而知新“,是”学而时习之“,那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 “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读《论语》,是一场洗礼。让原本枯槁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本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语,那一则则平实却韵味深远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养的心,浇湿了你我被快步骤的生活烤干的内涵的世界。

  读《论语》,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领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内涵。

  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

论语读后感11

  从夏朝开始有了文字记载以来,就可以称得上中国有了文明史。《易经》又名《周易》,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经书,书中开篇乾卦第一有云:“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道家《道德经》一书是道家的基础,书中有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传曰有云:“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以上君子之学的出现还没有儒家之说。

  儒家之前就有很多君子之学说了,但是孔子是君子之学说集大成者,儒家的创立人,《论语》是儒家思想的根本,《论语》一书中提及君子之道之处有八十余处,可见君子之道是儒家中的重点。学好《论语》就能学好国学,明白中华文明渊博。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此句出自于论语,说的是一个仪地小官请见孔子说,凡是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没有不求见的。从此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是出君子的年代,孔子在世的时候就被人称为君子,并且像孔子这样君子还不少呢。

  论语又有云:“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当时虽然孔子已被人称赞为君子了,但他还严格要求自己,认为自己在这三方面还没做好,需要继续努力,才能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君子,他时刻反省,学不止息,被后人敬仰为圣人,天之木铎。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所著,把孔子的言语,行为记录下来的一本书。儒家以孔子为首,孟子,荀子次之。《孟子》一书中记载“仲尼不为己甚者也。”《荀子》一书中也多次提及孔子言行,有云:“子曰:君子未得也,则乐其意;即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众多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有引用孔子的言行在他们的书中,这就不一一例举了。只是可以想到君子的形象是多么的深入人心。

  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前秦春秋时期人,百家争鸣的年代,出大师和君子的时代,那是一个思想家的高产期,之后两千多年来中国还没有一个文化学术时代比得上百家争鸣的时代。

  之所以儒家学说能留传至今,并成为中华民族之精神,君子之道是很重要的,功不可没。在今天看来要想君子是一种高贵,是一种修养,甚至是骨子里带来的血统,其实不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论语》中说,哪怕是没有读过书的人也可以成为君子,只要他的言行能符合君子的.要求,那么他就可以是君子,很接地气,没有门坎。世俗的人很多,但不代表他们否认君子之道,不向往君子之道。

  有人会说,君子不懂变通,严肃太过,实则不然。《论语》中有云:君子不器。又有云“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意译来说,是有人问井里面如果有人被困,君子会不会跳下去救?孔子说,难道我不会在井边放绳子下去救吗,非要跳下去吗?跳下去我不是也上不来了吗?君子不可能被忽悠的。可见孔子一点都不呆板,不单把道理说清楚了而且很有幽默感。

  又有人会说,不犯错的人没有,做君子太难,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君子也有犯错的时候,《论语》有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不二过,不迁怒。没有人会愿意在同一件事情上犯两次错误,所以说君子之道也是人之常情。

  百家学说,或多或少都会有和儒家思想相同或相近的地方,直到现在为止,文人写文章或多或少都会引用儒家学说,只要涉及到人和社会,国家都会提到儒家,儒家学说就是关于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学说,简而言之,教育如何做好人以及处理好人和事物之间关系的学说。

  这在西方人称为伦理学,包括伏尔泰在内的许多哲学家、文学作家都是认同褒奖过儒家思想。这种学说是一种礼、义、仁、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修行,是君子的修行。国学是中国文化传统之信仰,而学好国学必须先学好儒家,学好儒家必须要从《论语》开始,学好《论语》则要从二个字开始切入,“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章太炎先生说,“忠恕乃絜矩之道,言推己及人者。”

  忠,要诚心实意,坚定信念,行礼学道,爱国爱民。恕,要宽人严己,不强加于人,爱人如爱己。忠恕缺一不可,忠恕领悟了,那么可以说你己经走上了君子之路,虽然任重道远,何不试学而为之呢?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做不成君子,做个文质彬彬的人也是值得别人称赞的。

论语读后感12

  首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使用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导致文学作品的`成败。其次,说到塑造人物形象,《论语》虽不是小说和传记,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然而其记生活小片段,从侧面描写人物的手法,对后世却影响甚远。最后,《论语》限于其采用的文体结构,叙事方面较别的文体稍逊一筹。以上几处,足可见《论语》叙事的精彩和洗练。

论语读后感13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考虑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间、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不可攀,只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格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采成佛。

  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辉煌、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不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怒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去。<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到: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好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过这一回。淡薄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读后感14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让我们每星期做读书笔记积累好词好句。教师告诉我们读书必须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样才能把书读好,做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我读过一本书《论语》这是儒家经典。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完美蓝图描绘,又有人性与政治、道德文化里面故事十分精彩让我异常喜欢。

  记得有一篇是这样: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他的祖先是名门,到了父亲那代家败了。张衡从小就生活得十分清苦,虽然家境贫寒,但张衡从不自暴自弃,放纵自我,反而更加努力他天生聪明,十分好学。经过各种办法找书来读,他对知识十分渴望。他喜欢晚上一个人对着天空数星星,满天星星吸引他渐渐地他对天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他喜欢听祖母讲婵娥奔月的'故事,他边听边思考,为什么晚上会有月亮,白天月亮到那里去。祖父留下好多书,他用几年时间就全部读完。张衡和书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我读了这篇故事深有感触,我想一想平常就有些惭愧。以前爸爸妈妈让我多写一些字,我就不高兴,一会儿跑来跑去,一会儿看电视。不听爸爸妈妈的话心里总有委屈,就明白让我写字。有一次,我把作业本上的字写得东倒西歪。妈妈看见了让我擦掉重写,我不但没有写好,反而把作业本弄破了,妈妈狠狠地打了我,让我道歉,我也要把自我想法说出来,才认错。可我想如果不是爸爸妈妈严厉也写不好今日的字,我决定以后必须要听爸妈的话做一个学会感恩的好孩子。

  书,使我开动脑筋,使我欢乐,使我分真假,理解善恶,书增长我知识开阔了我眼界,学会了感恩伴我成长。

论语读后感15

  在学习的旅途中,你是否复习、预习过呢?如果没有,那你听说过这句话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是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说的一句话,并为后人开启了一条教育之路。这句话主要讲了,要复习以前的知识,才能懂得新知识,这样就能当老师了。一、二、三年级上校本课时,我对这句话,并没有多大感受,只明白它的意思和道理,没有实践来。

  直到这件事的'发生……

  那是上四年级时,老师让我们回家复习第三单元,明天测试一下。并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回到家,我想:反正都学过的东西,不用温故了,明天正常写就是了。就这样,晚上我写完作业,就去玩了,早把复习忘到脑后了。第二天早晨,第三节课,老师给我们发下卷子,开始测验,卷子到了我的手里,一看,傻了眼,以前背的滚瓜烂熟的课文,都忘的一干二净了,更重要的是,后面拓展的题我也不会,其余的一些基础题我还能应付。这时我已经出了满头的汗,心想:要是昨天晚上不玩,留下时间复习复习,那今天也不会这样了。哎,温故而知新嘛!

  从此以后,我对复习严加重视起来,有时还会把复习写下来,就再也没有出现这种事。是呀,复习只是简单的两个字,真正实践起来却很难。来吧,让我们温故而知新,做学习的小主人!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经典句子03-03

论语的句子11-08

经典论语的语录11-16

论语的语录11-25

《论语》的读后感01-19

《论语》读后感06-28

论语读后感09-30

论语的读后感03-09

《论语》读后感07-19

论语读后感[精选]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