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读后感(优选)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呼啸山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呼啸山庄读后感1
终于磕磕绊绊地看完了英国女作家爱米丽勃朗特的传世名作《呼啸山庄》。
前面根本很难看进去,对这种倒述的方式很不适应,一下子弄不清那些人物关系。一直看到第八章埃得加林顿向凯瑟琳求婚时我才被这个故事吸引起来,因为我替希思克利夫担心来着。希思克利夫是个流落街头的孤儿,被好心的恩肖带回家收养。
却引来了恩肖儿子欣得利的仇恨,但是凯瑟琳喜欢和他玩,凯瑟琳是恩肖的女儿、欣得利的妹妹。在希思克利夫所有的童年伙伴中,只有凯瑟琳和他好,而作为哥哥的欣得利经常殴打他,其他伙伴如埃得加*林顿等也看不起他,常常辱骂他,并多次发生冲突,这使他自小就对他们埋下了深刻的仇恨。
当希思克利夫偷听到埃得加林顿向凯瑟琳求婚的消息后,内心绞痛难比,他的自卑心使他丧失了一切获得幸福的勇气,由于恩肖先生已经逝世,呼啸山庄的家业由欣得利掌管,欣得利把他当下人看待,他也因为自己是个寄人篱下的孤儿而常常自卑,于是在那天晚上他就离家出走了。凯瑟琳和他一样痛苦,因为凯瑟琳当时爱着两个男人,希思克利夫和埃得加林顿。
埃得加林顿英俊有钱,身份与她匹配。而希思克利夫什么都没有,但他们意气相投。这让凯瑟琳十分苦恼。但是她必须在物质和精神当中选择一个。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能给她生活带来安定的埃得加林顿。但她嫁给林顿后对希思克利夫的爱并没有泯灭。
她向自己的女管家倾诉说:“我要是嫁给希思克利夫就会贬低我自己,他永远也不会知道我是多么爱他,而且我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的灵魂是用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样的。”由此可以发现她真正爱的还是希思克利夫。她嫁给林顿还有一个天真的愿望,就是依靠自己的物力去帮助希思克利夫上进以求发达,摆脱她哥哥的压迫。
几年后,希思克利夫回到了呼啸山庄,并开始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他在外面得了大钱,怎么得的,作者没有交代,这与作者的社会经验不足有关系,所以干脆设一个谜。但是从希思克利夫从欣得利那打牌赢得大量钱财来看,很有可能他这些年一直是靠赌为生,而且是个技术高超的赌徒。
他把酗酒脾气暴躁的欣得利逼压的没有一点办法,使欣得利欠了他许多债,后来欣得利死后,就拿呼啸山庄抵债,希思克利夫成了呼啸山庄的主人,把欣得利的儿子哈顿当下人看,不给他识字看书,并娶了埃得加*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为妻。
希思克利夫并不喜欢伊莎贝拉,只是利用她喜欢自己而报复画眉山庄的主人埃得加*林顿,林顿娶了他心爱的人,他便娶他妹妹来实施自己长远的复仇计划。伊莎贝拉怎么爱上希思克利夫的?很匪夷所思,写的也很含糊和单薄。只能归咎于作者有意这样安排,好推动整个复仇计划的进程,可怜的伊莎贝拉便成了作者笔下一颗悲惨的棋子。伊莎贝拉背着哥哥与希思克利夫私奔度过了甜蜜短暂的蜜月后,便一下子就跌入了地狱,希思克利夫看到她就像看到埃得加*林顿一样痛恨,常常对其辱骂殴打。希思克利夫一直都爱着凯瑟琳,凯瑟琳也深爱着他。当他们再次相逢时,各自都激动万分,他们的灵魂又碰撞在了一起。
这让身为凯瑟琳丈夫的林顿尴尬不已。凯瑟琳得知希思克利夫娶了伊莎贝拉后,精神变得恍惚起来,终于染了重病,不久死去。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永别的情节是整个小说的.高潮。把他们彼此爱慕却又不能在一起的隐痛发挥得淋漓尽致。凯瑟琳临终前对秘密来访的希思克利夫说:“我希望我能抓住你,一直到我们俩全都死了,我并不希望你受更厉害的煎熬,我只是希望我们俩永不分离。”
凯瑟琳死前当晚生下了一个女儿小凯瑟琳,第二卷就开始了几个家族第二代的恩怨。伊莎贝拉离家出走,生下了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取名为林顿。三年后伊莎贝拉去世,去世之前立下遗嘱,小林顿由她哥哥埃得加*林顿监护。
希思克利夫很快从懦弱的埃得加手里强要回了小林顿。后来在作者的安排下,小凯瑟琳爱上了小林顿,由于小林顿病重,出于自己的复仇计划需要,希思克利夫强迫他们提前结婚,这样当与小林顿同样病重的埃得加*林顿病逝时,他便从继承人、自己的儿媳妇小凯瑟琳那里强夺了画眉山庄的家产。实现了自己规划长久的复仇计划。没几天小林顿也死了。
这个时候笔墨开始偏向于哈顿。哈顿是除了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之外,全书刻画最成功的人物了。哈顿由于父亲早逝,从小在希思克利夫有意的压制下成长,使原本的贵族气消失殆尽,与仆役没什么两样,因此性格孤僻内向。作者爱米丽对内向性格的人物刻画最为成功,包括第一主人公希思克利夫,这与作者自己的性格有关,爱米丽生性独立内向,终生未婚,三十岁便离开了人世。
哈顿一直暗恋着小凯瑟琳,与当初希思克利夫喜欢凯瑟琳一样,都不敢直接表露出来,而是强压抑在自己的内心。后来希思克利夫发觉哈顿与自己当年非常相似,便态度有所好转,每当他看到哈顿便回想起自己当年窘迫的遭遇,这使他内心不安,特别是他得到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完成了自己的复仇梦想之后,忽然怀疑起自己的人生意义来,在凯瑟琳死后的二十年,他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凯瑟琳,最后弄得精神恍惚,发疯失常,最后在自责中死去。
小凯瑟琳对哈顿的态度渐渐由讨厌到喜欢,发生了意料之中的转变。并主动接近哈顿,获得了自己的幸福。在小说的末尾,作者还写到了村民看到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灵魂一起在荒原上遨游,他们这种超脱于肉体之外的爱让人震憾不已,这也是终身未婚的作者爱米丽内心对爱的崇高向往。
作品文字像散文诗,语言带有诗一样的气质和灵性。人物虽不多,但主要人物都塑造比较成功,只是情节、人物关系安排有些刻意取巧的痕迹。
呼啸山庄读后感2
旷野,西风,远处城镇,折杂草,崎岖地形,苍凉日落,避世生活,艰辛奔波,寂寞岁月,艾米莉勃朗特一切,没有荣耀,至少在她生日子里梦想夭折,饱尝世事无常,造化弄人。这位才华横溢而早逝女子绝不会想到,她死后,自己唯一小说《呼啸山庄》会被后人誉为“最奇特小说”且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绝色异彩一粒宝石,直至今日,仍以其奇丽动人光彩使无数读者为之折服,深深惊叹于它非凡艺术魅力。
初读此书,完全出于好奇。好奇原由来自于模糊记忆中一部老电影片段。看那电影时年纪尚小,换频道瞎混时间无意看到凤凰卫视正在放这部片子。那个镜头把我吓住了:背景是窗外极空旷又狰狞凸凹不平荒野,风呼啸着高高掀起窗帘,一个长相奇特男子半跪在地上,和看上去极虚弱一个女相拥而泣,悲恸之状感天动地,说一些话也是可以使人肝肠寸断,悲至极点一类,气氛很是压抑;音乐又深重,如浊水,回旋着淤结住,流不开化不了让人喘不过气来。整个画面多少有点怪异感觉,甚至让人有颤栗恐怖感,仿佛有无形之手诡异伸出来扼住了咽喉,使人窒息。很自然我扫了眼片名,顿时觉得那名字也怪,叫什么《咆哮山庄》。就着孩童丰富想象力和自以为是理解力,我当场对片名作了想当然几种解释,现在看了书才知道当时全是曲解了对于这个有怪怪名字稀奇古怪电影我兴趣不大,转而换台寻动画片去了。可那魅影般印象却再也挥之不去,萦绕记忆深处至今日。读了原著,忆起那个镜头,也知道《咆哮山庄》就是手中所捧这本《呼啸山庄》了,才觉得那片子把味道拍得很浓,很真实,很到位。天性愚驽,书中个别文字其中深意一时未能领会,可那栩栩如生描写,饱含激情对话,性格各异人物,激起心中丰富情感浪花,悲喜无法自制,竟身陷其中难以自拔。艾米莉文字是活生生有灵性,它们在风中呼号,在矛盾中痛苦挣扎,在痴恋中撕心裂肺,它们点化了我拙钝心智,引着我进入那个癫狂,野性世界,各色人物脸或笑或泣,旋转着,在眼前变换着,冲突着,意乱神迷。寒假重读此书,再次陷入那个怪异梦魇。
是,梦魇。噩梦,没有城市,工业,时尚。只是荒野,田庄,嶙峋石,在旷野上飞奔爱,扑朔迷离眷恋,交杂无续恨。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欧肖爱情足以用“痴”来形容。阳光,甜蜜,欢笑不是他们爱情主要,而阴郁仇恨误解怨愤交织混杂成为他们爱主色调,造就他们近乎疯狂爱。凯瑟琳说:希刺克利夫就是我,我就是他……这种爱不被旁人理解,接受,和允许,他们于是在不断斗争,与周遭一切斗,可现实折磨他们,刁难他们,希刺克利夫被当作下人,没有地位,背景,修养野孩子,流浪儿低贱出生使他被剥夺了享受优裕生活权利,被粗鲁打骂,侮辱。他也放弃了曾有过成为一个体面绅士憧憬;而凯瑟琳是大小姐身份,理应嫁给像林淳那样少爷,他们从小产生美好感情也因此蒙上一层无法忽略阴影。命运弄人,他们没有走到一起,但他俩默契灵魂相依相偎,冲破一切束缚,试图越过难以逾越造化鸿沟紧紧握住对方手,但这危险爱使他们付出惨重代价,凯瑟琳重病而逝,从此二人阴阳两隔,希刺克利夫悲痛至极,爱人离去激化了他人性中报复阴暗面,他疯狂报复儿时对自己不逊辛德森和他儿子哈里顿,报复林淳和他妹妹伊丽莎白,曾经因凯瑟琳爱感化而深藏心底野性暴露无遗,日益尖锐直至占据他灵魂绝大部分,他变得恐怖而阴森。
艾米莉特意营造出诡异梦魇般夸张氛围。有些情节似乎带有非现实世界蹊跷神秘。灵魂,呓语,幻象,噩梦使故事有了传奇色彩,淋漓尽致展现了最深迷恋,最痴执著,最痛苦挣扎。风雨,暴雪,黑夜,自然野性与人物激荡情怀相得映彰,荒凉旷野深远多变,阴郁悲怆,突显了人物性格,展现来自人性深沉之爱,让主人公像大自然一样野性无常深邃无边爱深入人心,强烈撼动着人灵魂。
小哈里顿是希刺克利夫化身,小凯蒂则传承了她母亲凯瑟琳灵魂,而上一代人爱,在他们身上又得到延续;希刺克利夫看到凯蒂和哈里顿眼睛里有凯瑟琳影子,他人性复苏了,他生命也走到尽头,死前他在凯瑟琳生前住过小房里,呼唤着凯瑟琳在原野上“孤单飘荡了二十多年魂魄”,带着笑离开了人世,到另一个世界与凯瑟琳携手而游,他们爱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永不消亡;希刺克利夫墓与凯瑟琳紧紧挨在一起,“这坟墓下人,有怎样不平静睡眠呢”,千言万语一句话,此情绵绵无绝期。一场惊天动地,生生死死,明争暗斗,剩下宁静旷野,柔风在草间飘动,死去人,活着人,情在绵亘,情无绝期。
小说叙述了一个受尽社会偏见和屈辱人用一生复仇悲剧故事。流浪儿希斯克里夫被呼啸山庄老欧肖收养为子,欧肖女儿凯琵琳挚爱着他;儿子亨德莱却憎恨他夺了父爱,以致老欧肖死后将希沦为奴仆。凯希二人探访画眉山庄时,凯爱上山庄长子林顿并与之结婚,希悲伤出走,三年后发财而归开始了复仇。他使亨坠落使其子吉默顿丧失人性,并诱他不受亨妹妹伊莎贝拉同他结婚生下儿子小林顿。凯死前生下凯茜。亨死后,希成为呼啸山庄债权人并将吉沦为奴仆,他迫使儿子小林顿与凯茜结婚,终于将两家财产都弄到手。细腻思想感情和高超艺术手法,使作品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作者埃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呼啸山庄》使她一举成名并享誉世界文坛。
呼啸山庄读后感3
这部名著很早就知道,不过不知道具体的内容,以前,我以为这部书就是个出自女子笔下的爱情故事,同时我还经常把它的名字和我家乡那个]园林混淆,不怕您笑话,在我没读前,我有时候把它的名字当成了“寄啸山庄”,现在,在这俩天内,这个词在我眼前出现了不知道几百次,我想应该再也不会混淆了。
书中的希刺儿子小林顿,我真不知道他怎么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为什么极度地自私、虚伪、而且自幼就是没有半点的人类最宝贵同情心,对待任何人的言行举止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掩饰,包括对他的表妹,这个曾经一度喜欢他的表妹一味地作为利用的工具。他和他来自画眉山庄的妈妈伊沙贝拉独处了十几年,难道这会令他养成这样的性格吗?我真的很难理解,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这种性格,而是没法理解这个孩子思想和性格形成的过程,我只觉得这个人物形象有点不够自然。而小凯瑟琳则不同,感觉比较真实,继承了她母亲的自傲、坚强、任性,同时具备她父亲的柔弱的仁爱思想,就不再跟她母亲似的有时会野蛮。凯瑟琳在她那个父亲埃德加死后,在他所结识的人群中,唯有小林顿是她最为亲密的人。即使被逼,她也同意了和这个表弟结婚,她已经没有选择。虽然有个和她同心的耐莉,可是她只是个女仆人,不能给她以依靠,其实她也曾经梦想,小林顿能够奇迹般地和她站一条线。如果真的能够这样,我想笑凯瑟琳即使不继承她父亲财产,同时也被她这个公公希刺压迫着,她也会觉得满足,对于一个存在仁爱之心的女人,幸福的爱情比金钱来的重要。这一点和她的母亲有很大区别,她母亲思想中有一种虚荣,因而常常会主动出击,导致最终迷使自己;而小凯莉能够默默地承受,这并不代表她不会反抗,只是时候没有到。
读到后半部,希刺和耐莉或小凯瑟琳的对话和独白,看起来感觉是作者的旁白,因为这些话确实很对,而且切中要害。自从希刺出走并发迹以后,他的思想已经凝固了,就像《挪威的森林》中得直子和木月一样,他总是活在自己的记忆中。不过与不同的是,直子他们采取的是与世无争的`放弃,去自残,而希刺是把它自己所受的一切痛苦又倒回去了,因为他的思想中,只有这样才能抚平他那北撕碎的心。也许在旁人看来,导致他心灵被撕碎的原因可以慢慢忽略,但是希刺他做不到,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他是希刺。
小哈里顿不象他父亲,反倒象是希刺和埃德加的综合,象埃德加一样的羞涩,却没有了希刺的专横;象希刺那样的执着,但又没有了埃德加那般犹柔。小凯莉对哈里顿上进心的嘲笑和讥讽,是她出于她的任性和自傲。她的评价是事实,哈里顿的确没有多少知识,小凯莉这样说符合她的性格,她是不是该这样做?这个问题的讨论对于小说本身已经意义不大,我们来引申到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别人的学识低下,就嘲笑他的无知,讥讽他的进取心,这样的态度足取吗?尤其是文化学术界。
到最后几章的时候,小凯莉对哈里顿的态度有所改变,这个变化有点突然,因为前后时间很短,作者没有明示因何产生这样的变化,看着这种变化,感觉有点类似她上一辈,就是她娘凯莉起初对希刺,因为自己的任性而伤害了对方,然后又因此而自责,而且还尽办法去补偿。凯莉和希刺不就这样吗?可惜,当时的凯莉和希刺被无情又专横的哥哥恩萧活活分开。而小说到最后的时候,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的那个无情又专横的希刺,心中的那种的复仇心理已经开始疲惫。其实希刺20多年来的这种无休止的复仇心理,在他所痛恨的恩萧、埃德加死去后逐渐淡薄了,特别是埃德加的去世,画眉和呼啸俩个山庄,他确实得到手了,他已经没有了明确坚定的复仇目标。不过所有这些以后,他依旧那样活在自己的记忆中,他也感到了疲惫。
在这里,我只复制一段原小说的独白,希刺的话:“我那旧日的对头,并没有打败我,现在是我向他们代表人(就是子女)报仇的时候了,我可以这样做,没有人可以阻拦我。可是又有什么用呢?我不想再打人,我现在连举手也嫌麻烦。”显然,维持了二十来年的复仇心态已经转变了。在小哈里顿和小凯瑟琳身上,他看到了他和凯瑟琳的影子,他放下了举在空中20多年的手。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看到倒数第2页的时候,我的眼睛有些湿润,因为我看到书上说,总有乡人说在黑夜中,在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附近,看到了希刺和凯瑟琳并肩走在一起。
在作者艾米莉笔下,一个对爱情怀着无比圣洁的心情的人,面对他失去了这种圣洁以后,他却采取了这人世间残酷的折磨,去报复他的对头,而且这种折磨居然伴随他度过了后半生,这个故事是多么的悲壮和凄惨?我们古代化碟的梁祝,或许能和他们比一下谁悲壮,但是又怎么能够比得上他们的凄惨?如果故事能够重编的话,失去凯莉以后的希刺,把完成了他为出人头地而出走的举动继续下去,再把这种执着和偏执的爱,脱离这个情感的怪圈中,那么,我想问:这样的希刺,在这个世间他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到?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能够给我们读书的启示。
这则读书笔记名字应该是更长的:百合花在经历过盛夏、过深秋和寒冬后,终于在春天又开了。
呼啸山庄读后感4
勃朗特姐妹中,我最喜欢的是艾米莉·勃朗特写的《呼啸山庄》,一口气看完这本小说后,我觉得背脊凉凉的,因对书中呼啸山庄的铺上一层迷雾的逐步掀开以及对男主人公希刺克厉夫因心中绝望的爱而做出的一系列变态的行为而感到绝望与悲哀。
艾米莉·勃朗特作为现实主义的作家,在那个时代中,一个女作家并没得到人们的追捧与关注,然而,她仅有的这部作品放在当今社会,我认为具有很大的鉴赏阅读价值,在风谷中凉飕飕的矗立的一座山庄,它里面藏着许多秘密。也许这个艾米莉的童年有关,在家庭中,她是一个内向少话的人,她的一家就生活在郊外的小村子里,因为父亲是牧师的身份,他们一家远离其他居民,而他们童年就生活在那个荒凉的地方,一推开窗户,就看到教区的墓地。几个兄弟姐妹幼年丧母,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围在一起编故事,也许就是这些阴凉以及童年的孤独造就了《呼啸山庄》,她正是以自己生活的地方作为创作背景,因此在阅读时,我的脑海中经常出现她的身影。
小说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叙述的,其中错乱复杂的人物关系也随着情节的发展一一理清了,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刺克厉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一直被主人的儿子辛德雷嫉妒,但是与主人的女儿凯瑟琳相处得很好,并且慢慢产生爱意,老主人死后,希刺克厉夫在家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并不断受辱,在爱情道路上也失败了,心中充满仇恨的他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小说充满强烈的反对压迫和争取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
小说的开始,叙述者与我同时遇上了有着孤僻怪异性格的希刺克厉夫,同时对在呼啸山庄所看到的一切感到疑惑。随着倒叙的手法,我们可以看到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无忧无虑地玩耍,也看到了爱情的萌芽,更看到了面对爱情与阶级财富的选择的两难时所有人内心的种种变化,随后便有了如此古怪性格的希刺克厉夫。看完小说后,我同情性格古怪,孤僻冷漠的希刺克厉夫,在这部小说中,对于他的心理描写笔墨分外重,他是一个弃儿,从小心中就有被遗弃的阴影,在得到爱后,他全身心投入与付出,但是心爱的人却在最后关头退缩了,凯瑟琳放不下身份和财富,她无法摆脱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带给她的荣耀,她无法接受一无所有的希刺克厉夫,于是希刺克厉夫又一次被伤害了,他变得麻木不仁,心狠手辣。他无法控制仇恨的火花迸发出来
凯瑟琳是爱着希刺克厉夫的,但是他的爱并不纯粹,文中描写到凯瑟琳的独白:“我对林顿的爱就像是树上的叶子,不会存在很长的时间,冬天一到就会凋零;而对希刺克厉夫的爱就像是地下的.岩石,永不改变。他是我所有快乐的源泉,是我生命的支柱。希刺克厉夫无时无刻不在我的心中,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我们已经融为一体了,不再只是一种乐趣,就像我不能总把自己当成乐趣一样,那是一件关于存在本身的事情。”然而,她最终还是成为了爱情的背叛者,选择了林顿,上海了希刺克厉夫,文中对他们内心挣扎的刻画让人绝望,那是一个想反抗却处处备受压迫的时代。而复仇的希刺克厉夫则肆无忌惮地伤害身边的人,他娶了自己并不爱的伊莎贝拉,只因她是林顿的妹妹,他虐待伊莎贝拉的肉体和心灵,也虐待着凯瑟琳的心,他的心或许已经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凯瑟琳恨自己吗?还是让她后悔当初的选择?书中有一段希刺克厉夫对凯瑟琳说的话:“我现在才懂得了你一直有多么狠心,多么虚伪。你当时为什么要瞧不起我呢!为什么要违心呢?我不想安慰你——凯瑟琳,你是自作自受的,你自己害死了自己。不错,你可以哭,也可以吻我,并且也可以勒索我的泪和我的吻,但它们会催你死的。那时你既然爱我,又有什么权力甩了我?告诉我,为什么要胡乱选上个林顿?本来不管什么贫困,死亡,诅咒和刑罚都不能拆散我们,可你自己却心甘情愿这样做了。我没有撕碎你的心,是你自己撕碎的,而且同时也撕碎了我的心。我比你强,因此下场就更惨。是的,我还会活下去的,但那是怎样的一种活法儿呀!天哪!你难道在坟墓里还想着和自己的灵魂一起活着吗?”由此可以看出希刺克厉夫失去爱情后行尸走肉的生活以及他的铁石心肠是如何造成的。但狠心若希刺克厉夫,也无法接受凯瑟琳生下女婴后就撒手人寰,他恨她,要活生生地去恨她,却不愿意她离去,他不断虐待着自己,直至,心完全麻木了。其实,他的良知并无完全泯灭,临死前,他放弃了对下一代的复仇,可见他内心埋藏的怨恨已经消散。
故事的最后,一切都平息了,他和她长眠于静谧的土地中,呼啸山庄的风依然不停地拂过,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息。这部小说从开篇到结尾,一直以其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渲染了整个氛围,每一情节都紧扣人心,让人读后心中久久不能平息。
呼啸山庄读后感5
我并不喜欢看外国的名著,因为记清各个人物的名字就要花费许多时间,但不可否认这些书相对我们来说别有一番异域风情,它们更直观的展现出让人理解、感同身受的人性,反思自己的人生。
呼啸山庄的主人——乡绅恩肖先生带回孤儿希斯克利夫,对其的十分宠爱,显而易见,希斯克利夫的到来,使一个家庭失去了平衡,其子亨德雷自然会不满,他强烈的嫉妒希斯克利夫,但我们谁又能要求一个小孩子去宽容,世上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宽容呢?所以亨德雷对希斯克利夫嘲弄、贬低、辱骂,到恩肖死后,将其贬为奴仆,百般迫害,便是可以理解的了。
而希斯克利夫的童年在亨德雷的皮鞭下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恩肖的女儿凯瑟琳就成了他忠实的伙伴,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亲密无间的成长,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成为青梅竹马的恋人。
但在父亲死后,凯瑟琳便意识到他们的社会地位悬殊,她去追求传统的“人间的爱”从而背弃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她直白地承认,自己是爱林顿的,因为他年轻,长得俊俏,爱慕她,富有,可以让她成为当地最尊贵的女人。这是现实。而凯瑟琳却同样直白地说道:“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斯克利夫的悲痛…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这是心底的爱。
对希斯克利夫来说,凯瑟琳的背叛令他失望,而她不幸福的婚姻又令他痛苦,在凯瑟琳死后希斯克利夫开始疯狂的报复,他让亨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仇恨将他完全控制。但在弥留之际,他反思“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结局”,已不想报复,因为这样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的复仇方式必然只能走向寂寞与空虚!正是这仅存的一点点良知让他拥有了最后的幸福,与凯瑟琳十几年的孤魂在旷野上携手同行。
《暮光之城》中爱德华说这部经典不是爱情故事,而是仇恨故事。但贝拉认为,他们的爱就是他们唯一的救赎精神,什么也不能分开他们——凯瑟琳的自私、自利,或者是他的邪恶,甚至是死亡。爱德华在之后与贝拉的感情问题中理解了希斯克利夫,切身感觉到希斯克利夫喜欢至爱,却无法得到,只能对他的情敌施加报复的那种感情,但他还是选择了宽容。
同样是禁忌之爱,却有不一样的结局。可以认为这是作者艾米丽的残忍,或梅尔的仁慈,但人物截然相反的性格,确实结局不同的真正原因;或者说,是因为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结局。凯瑟琳幻想借她所羡慕的林敦家的`富有来“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使她哥哥“无权过问”;而贝拉却愿意冒牺牲灵魂的危险成为吸血鬼的一员。她们都有着自己的私欲,但贝拉却可以坦然的承认,凯瑟琳却为此找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希斯克利夫,用复仇来度过余生;爱德华却是先选择救赎泥足深陷的贝拉,希望能离开,即便是没有成功,也能宽容贝拉在心底留一块空间给那个带给她快乐的人。他们都有嫉妒,但只有一个人拥有了宽容。
初读《呼啸山庄》我因为人物的极端而不能理解,再读,我却可以找到人物与自己或多或少的相似,因为人都是自私的。我可以理解凯瑟琳的选择,也可以明白希斯克利夫的苦楚,因为作者展现的都是最人性的一面。稍稍换位思考,当情当境,我也不一定会做出更好的抉择,因为我没有爱德华用100多年时间学会宽容、无私。但,作为凯瑟琳的我却不会在嫁给林顿后再与希斯克利夫纠缠;作为希斯克利夫的我,在已知与她再无可能后,会离开他们的生活,求一份眼不见为净。
现在的多数人都会先有心底的爱,然后和现实结婚。就像门当户对,是每个时代都存在的,即便现在不会直白的说出,但成长环境不同,能坚持到最后的有多难。
网络流行“梦想就是用来破灭的”、“现实都是残酷的”这些说法。但万事成败靠的是自己努力的多少。选择“现实”没什么不好,但你不能只一味的从中索取,去填补自己因为这个选择而造成的伤害,不去付出,自欺欺人,埋怨不公,甚至采取极端手法,只让自己活在回忆里,活在幻想中。而选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就要学会互相磨合,梦想放到社会中总会有一定落差,人需要的是用宽容的心对待这些落差,一旦经营的好了,收获的也会是完美,不至于懊悔为了这个梦想自己放弃了什么。
呼啸山庄读后感6
爱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著作通过描述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畸形社会中人性的变异。希斯克利夫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疯狂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下造成的特殊性格,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命运。
特殊的环境必然造成特殊的性格。《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过分残忍的性格,完全是他周围的环境所造成的。希斯克利夫所处的是一个金钱的社会,在那里,贫穷被认为是一种可耻。无论你为何贫穷,只要你现在仍是衣衫褴褛,你就注定遭受耻辱。贫穷带来的无穷尽的耻辱生活就像一把刻刀,不断雕刻、改变着希斯克利夫的性格。
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个弃儿。被呼啸山庄的老庄主恩萧收养,从此改变了无依无靠的贫穷生活。老恩萧和他女儿凯瑟琳的善意接纳和关怀使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并渐渐与凯瑟琳相爱了。虽然凯瑟琳的哥哥辛德雷异常讨厌他,但是甜蜜的爱情让他打算为了凯瑟琳去奉献一生,即使被她的哥哥辛德雷使唤,遭受无穷的嘲讽。遗憾的是,没过多久,生活又和希斯克利夫开了个玩笑。老庄主恩萧死了,辛德雷成为了呼啸山庄的主人,希斯克利夫降为了仆人,再次贫穷。然而他此时拥有了和凯瑟琳的爱情,此外他一无所有,甚至是尊严。对于一个生活在这种环境的人,凯瑟琳几乎就是他的生命,是他生活的全部希望。
然而,这份爱并没有持续多久,凯瑟琳受制于那个世俗的社会和金钱的诱惑,最后嫁给画眉山庄的主人——埃德加。凯瑟琳的变心使希斯克利夫生命中最后一点爱消失了,强烈的爱化为了强烈的恨,进而化成了他强烈的个性——坚硬、不屈、残忍。表面看,这一切都是因为凯瑟琳对爱情的背叛而造成的,实际上却显露了那个时代强烈的的价值取向——贫穷是可耻的!
正是爱与恨的鲜明反差,正是特殊环境下的爱恨情仇造成了希斯克利夫那份独特的个性,而那份独特的个性如火山的迸发,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并不是简单的杀死仇人,而是要占有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也许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他而言,只有占据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才有了的财富,才有了凌驾一切的权利,才有了欺辱仇人的资本和复仇的最大可能。正因为他曾经一度的屈服于了周围的环境,他的心灵因此而痛苦,进而扭曲变得固执、残忍,他的恨难以抹去。的确,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是可以理解的,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复仇的想法,毕竟没有什么比因贫穷而丧失尊严,丧失爱情更让人悲愤的了。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希斯克利夫对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复仇是向那个无情社会的强烈控诉!如果没有那个畸形社会所带来的不平等,所带来的对贫穷的鄙视,又怎会不形成他倔强而残忍的个性呢。
在小说中,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刻画上,她在这里寄托了自己的全部愤慨、同情和理想。这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在实际生活中培养了强烈的爱与憎,辛德雷的皮鞭使他尝到了人生的残酷,也教会他懂得忍气吞声的屈服无法改变自己受辱的命运。他选择了反抗。凯瑟琳最后背叛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她不了解、也根本不爱的埃德加·林顿。凯瑟琳的背叛及其婚后悲苦的'命运,也是书最重大的转折点。它使希斯克利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瑟琳一死,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以希斯克利夫达到复仇目的而自杀告终的。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希斯克利夫的悲惨命运,在现实的环境中是很难被改变的。他只有接受这不公平的待遇,他没有别的选择。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我们所以无法想象的。你不努力去改变环境,那就等待环境去改变你。只想说不管你现在所处的环境如何,只要你有颗炙热的心,用你的热量去温暖周围的环境。环境会为你而改变。
呼啸山庄读后感7
本周读完了《呼啸山庄》。书如其名,感情激烈如北风呼啸,让我惊艳于奥斯丁的风趣之后,又对艾米丽·勃朗特这位女作家的激情产生深深的敬意。
没错,勃朗特是位深闺中的女作家,但她这书中的激情惊世骇俗。书中希克厉和卡瑟琳各有警句,譬如闪电,照亮千古。译者方平的注释说的好,作者内向羞怯,甚至不主动出面叙述,而是由保姆爱伦或洛克乌先生转述,把自己深深隐藏起来。但这样的人仍有无限激情,让读者惊心动魄。读的时候因为过于惊悚,必须歇息平静一下才敢继续下一章;看完之后我又立刻去回顾高潮情节。这书实在有太多值得思量的地方,不是情节上的爱恨纠葛,而是人生或者哲学问题。
首先是灵魂伴侣与生活伴侣的问题。这书难得地提出灵魂伴侣这个主题。爱情小说里有不少情侣是天生一对,灵魂相依的,比如我大爱的《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埃德蒙与范妮,比如《飘》里面卫希礼与韩媚兰,都是温柔缠绵。水与水可以交融,火与火是否能相伴?希克厉与卡瑟琳这对,本来性格就超乎寻常地暴烈,畸零之人互相吸引,每次两人共处的场面都火花四射,势必要一起烧毁。《罗密欧与朱丽叶》里说太炽热的爱情像流星终将毁灭,说的是一见钟情的那一对,尚且如此;而青梅竹马的这一对,又在多年的耳鬓厮磨中积累了怎样的深情,无法想象!卡瑟琳选择埃德加·林敦为偶,是清晰地把灵魂伴侣与生活伴侣区别来看。这个区别,是范妮、韩媚兰等小姐们没有遇到无法想象的,只有卡瑟琳这样心胸才能面对和承受吧。林敦是好的生活伴侣,因为年青俊俏、性格温柔、家财万贯,还有——爱她。保姆说如果没有前三条,那么爱她这条也没有用吧?的确是的,这也是作为生活伴侣必不可少的。卡瑟琳与林敦是相亲相爱的生活伴侣。有一个细节特别说明问题,卡瑟琳项链上有个盒子,里面是一束柔软金发,显然是林敦的,后来被希克厉丢掉,换了自己的进去。卡瑟琳与林敦既然有这等旖旎风景,可见他们,特别是她,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生活和爱情,哪个都丢不开,所以最后盒子里一起放了金发和黑发,坟墓也是三人并肩,就是象征这个。卡瑟琳临终发飙,说你们两个把我的心揉碎了,也说的是两个人。反过来,林敦能容忍卡瑟琳与希克厉的亲密关系,多少也是意识到自己在卡瑟琳心里不可或缺。我想这是因为卡瑟琳与林敦年少时都喜欢读书,喜欢思考,形成了灵魂伴侣与生活伴侣的意识,以及和重要的人和谐相处的模式。然而希克厉缺乏教育和思想,只能暴力闯入卡瑟琳和其他人的生活。在那个狂风暴雨之夜,卡瑟琳说如果她嫁给希克厉,两人只好去做乞丐,说的不只是经济问题,而是希克厉这人适合恋爱不适合生活。只有她把希克厉看得那么透,又爱得那么深。毕竟她和他是灵魂伴侣。
希克厉与卡瑟琳这对,相爱不能相伴,好比《希腊古瓶咏》里面定格在一吻之前的爱人,“她将永远秀丽,你将永远爱”。或许正是因为不能得到,才能一直追求。一开始卡瑟琳初遇林敦,盛装回家,希克厉报以黑面;后来卡瑟琳临终相见,希克厉也有片刻背对。反之卡瑟琳也说过十分严厉的.话,她明知希克厉不喜欢小孩子(因为两人心意相通,后文果然如此),却说希克厉将来惦记小孩子胜于她。为什么要把这点默契用于互相伤害,唉。
希克厉既非佳偶,也不是常见的令人喜爱得到男主角。还记得林敦的三个优点吧:年青俊俏、性格温柔、家财万贯,他有点像《飘》里面的卫希礼,但希克厉比得上白瑞德吗?一点也不。仔细想想白瑞德之为男主角,恰恰也满足这三个优点。电影版让奥利弗·劳伦斯当主角,改变成类似基督山那样复仇的绅士,怕是吓到观影的太太小姐,毕竟刚成书时的文字版就吓到了许多读者。为什么要塑造希克厉这种粗犷又邪恶的形象为男主角?前几天我读了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才有点理解。这是写出了现实的不完美之处。“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希克厉就不是让人舒服地代入的角色。他没有优点,没有美,只有爱,也只需要爱。大部分小说给主角堆上各种各样的美,这位堆满了爱。而且是纯粹的精神之爱,无关宗教,无关家庭,亦无关身体。好神奇呀。顺便写出了卡瑟琳的慧眼和信心。举个例子,爱人为了复仇吃苦受累倒也罢了,而主动娶仇人之妹,一般女人受得了吗?卡瑟琳竟然毫不嫉妒,反而知道用意之险而阻拦,因为她深知希克厉爱的是她自己。这就比有猜疑有嫉妒的爱深多了。
最后说一下,我跟毛姆还有译者的感觉相同,第二代的故事多余了。小卡瑟琳徒然美貌善良,没有大卡瑟琳的眼力胸怀,小林敦和哈里顿都配不上她。希克厉的结局得其所哉。毛姆引艾米丽的情诗,说明深居简出的艾米丽也曾深爱过,说明艾米丽既是卡瑟琳也是希克厉。感谢作者留下了这样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留待未来同样激情之人共鸣吧。
呼啸山庄读后感8
艾米莉·勃朗特——这位才华横溢而早逝的女子绝不会想到,她死后,自己唯一的小说《呼啸山庄》会被后人誉为“最奇特的小说”且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绝色异彩的一粒宝石,直至今日,仍以其奇丽动人的光彩使无数读者为之折服,深深惊叹于它非凡的艺术魅力。 初读此书,完全出于好奇。好奇原由来自于模糊记忆中一部老电影的片段。看那电影时年纪尚小,换频道瞎混时间无意看到凤凰卫视正在放的这部片子。那个镜头把我吓住了:背景是窗外极空旷又狰狞的凸凹不平的荒野,风呼啸着高高掀起窗帘,一个长相奇特的男子半跪在地上,和看上去极虚弱的一个女的相拥而泣,悲恸之状感天动地,说的一些话也是可以使人肝肠寸断,悲至极点的一类,气氛很是压抑;音乐又深重,如浊水,回旋着淤结住,流不开化不了的让人喘不过气来。整个画面多少有点怪异的感觉,甚至让人有颤栗的恐怖感,仿佛有无形之手诡异的伸出来扼住了咽喉,使人窒息。很自然的我扫了眼片名,觉得那名字也怪,叫什么《咆哮山庄》。对于这个有怪怪的名字的`稀奇古怪电影我兴趣不大,转而换台寻动画片去了。可那魅影般的印象却再也挥之不去,萦绕记忆深处至今日。读了原著,忆起那个镜头,也知道《咆哮山庄》就是手中所捧的这本《呼啸山庄》了,才觉得那片子把味道拍得很浓,很真实,很到位。天性愚驽,书中个别文字其中的深意一时未能领会,可那栩栩如生的描写,饱含激情的对话,性格各异的人物,激起心中丰富的情感浪花,悲喜无法自制,竟身陷其中难以自拔。艾米莉的文字是活生生有灵性的,它们在风中呼号,在矛盾中痛苦挣扎,在痴恋中撕心裂肺,它们点化了我拙钝的心智,引着我进入那个癫狂,野性的世界,各色人物的脸或笑或泣,旋转着,在眼前变换着,冲突着,意乱神迷。寒假重读此书,再次陷入那个怪异的梦魇。
枯草,蓬飞,北风,呼啸,山路,崎岖,雾夜,降临了呼啸山庄。如此安静,一个与尘世喧嚣隔绝的山头。如此凄凉,一个与阴冷黑暗拥抱的山庄。
夏夜,繁星点点,老欧肖收养了无家可归的希克厉 。
也正因为这,他的童年开始与亨德莱和卡瑟琳共度。与亨德莱,他们之间互相产生了怨恨;与卡瑟琳,则一起享受着在旷野中追逐玩耍的乐趣,进而渐渐地爱上了她。可是在老欧肖死后,由于地位悬殊,卡瑟琳终究嫁给了富有的林敦,希克厉负气出走。
三年后,希克厉意外出现,他打乱了原来相安无事,其乐融融的画眉山庄,他怨卡瑟琳当初没有选择他,他恨林敦抢走了他的爱情和幸福。他没有轻易放手,他残忍地报复,疯狂地破坏,他带着并不喜欢的伊莎蓓拉私奔,最后卡瑟琳重病而逝。复仇顺利地打击了那林敦一家子。
在卡瑟琳死后,希克厉疯狂地继续着复仇计划,20来年都不曾动摇。确实,他真的成功了,亨德莱去世,其子哈里顿像一条哈巴狗一样跟随着他。卡瑟琳之女被迫接受与小希克厉的婚姻,并因此性情大变。林敦和欧肖两家的所有财产落入他手,但即使就是这样,他最后还是孤独地死在卡瑟琳的闺房里,去另一个世界寻找自己的可人儿。 。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欧肖的爱情足以用“痴”来形容。阳光,甜蜜,欢笑不是他们爱情的主要,而阴郁仇恨误解怨愤交织混杂成为他们爱的主色调,造就他们近乎疯狂的爱。凯瑟琳说:希刺克利夫就是我,我就是他……
人世变迁20年,没有一个人得到任何幸福,留下的,只是一个悲剧——而这一切是只用“因爱生恨”就能诠释的吗?
爱与恨只一线之隔,在这里被演绎的多么鲜活生动。用恨来表达爱,似乎有点荒唐,但希克厉的爱与恨谁能划出明显的界限呢,爱和恨互相掺杂,相互融合,这两个原本完全对立的概念在他一个人身上得到了和谐统一。因为爱着所以恨着,矛盾吗,其实不然,却又讲不出其中有什么必然。爱恨情仇的一次偶然,旷古朔今,只因为爱得深沉。又正因为爱得深沉,“当你安息的时候,我却在受着地狱般的折磨,痛苦地直打滚!”,失去了心爱的人,“我得提醒自己:你要呼吸——几乎得提醒我的心脏,要跳动。”
在作者艾米莉笔下,一个对爱情怀着无比圣洁的心情的人,面对他失去了这种圣洁 以后,他却采取了这人世间残酷的折磨,去报复他的对头,而且这种折磨居然伴随他度过了后半生,这个故事是多么的悲壮和凄惨?我们古代化碟的梁祝,或许能和他们比一下谁悲壮,但是又怎么能够比得上他们的凄惨?如果故事能够重编的话,失去凯莉以后的希刺,把完成了他为出人头地而出走的举动继续下去,再把这种执著和偏执的爱,脱离这个情感的怪圈中,那么,我想问:这样的希刺,在这个世间他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到?
凯瑟琳与希刺克利夫之间感情,不会等同于普通男女之间的由于异性间相互吸引而生出的爱情,而是他们两个所具有的统一精神元素的体现,即戴维*塞西尔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同类”。他们的爱是纯洁的、不带半点瑕疵的爱,是超乎常人意义上的灵魂之爱,精神之爱。
呼啸山庄读后感9
这部名著很早就明白,但是不明白具体的资料,以前,我以为这部书就是个出自女子笔下的感情故事,同时我还经常把它的名字和我家乡那个]园林混淆,不怕您笑话,在我没读前,我有时候把它的名字当成了“寄啸山庄”,此刻,在这俩天内,这个词在我眼前出现了不明白几百次,我想就应再也不会混淆了。
书中的希刺儿子小林顿,我真不明白他怎样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为什么极度地自私、虚伪、而且自幼就是没有半点的人类最宝贵同情心,对待任何人的言行举止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掩饰,包括对他的表妹,这个以前一度喜欢他的表妹一味地作为利用的工具。他和他来自画眉山庄的妈妈伊沙贝拉独处了十几年,难道这会令他养成这样的性格吗?我真的很难理解,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这种性格,而是没法理解这个孩子思想和性格构成的过程,我只觉得这个人物形象有点不够自然。而小凯瑟琳则不同,感觉比较真实,继承了她母亲的自傲、坚强、任性,同时具备她父亲的柔弱的仁爱思想,就不再跟她母亲似的有时会野蛮。凯瑟琳在她那个父亲埃德加死后,在他所结识的人群中,唯有小林顿是她最为亲密的人。即使被逼,她也同意了和这个表弟结婚,她已经没有选取。虽然有个和她同心的耐莉,但是她只是个女仆人,不能给她以依靠,其实她也以前梦想,小林顿能够奇迹般地和她站一条线。如果真的能够这样,我想笑凯瑟琳即使不继承她父亲财产,同时也被她这个公公希刺压迫着,她也会觉得满足,对于一个存在仁爱之心的女人,幸福的感情比金钱来的重要。这一点和她的母亲有很大区别,她母亲思想中有一种虚荣,因而常常会主动出击,导致最终迷使自己;而小凯莉能够默默地承受,这并不代表她不会反抗,只是时候没有到。
读到后半部,希刺和耐莉或小凯瑟琳的对话和独白,看起来感觉是作者的旁白,因为这些话确实很对,而且切中要害。自从希刺出走并发迹以后,他的思想已经凝固了,就像《挪威的森林》中得直子和木月一样,他总是活在自己的记忆中。但是与不同的是,直子他们采取的是与世无争的放弃,去自残,而希刺是把它自己所受的一切痛苦又倒回去了,因为他的思想中,只有这样才能抚平他那北撕碎的心。也许在旁人看来,导致他心灵被撕碎的原因能够慢慢忽略,但是希刺他做不到,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他是希刺。
小哈里顿不象他父亲,反倒象是希刺和埃德加的综合,象埃德加一样的羞涩,却没有了希刺的专横;象希刺那样的执著,但又没有了埃德加那般犹柔。小凯莉对哈里顿上进心的嘲笑和讥讽,是她出于她的任性和自傲。她的评价是事实,哈里顿的确没有多少知识,小凯莉这样说贴合她的性格,她是不是该这样做?这个问题的讨论对于小说本身已经好处不大,我们来引申到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别人的学识低下,就嘲笑他的.无知,讥讽他的进取心,这样的态度足取吗?尤其是文化学术界。
到最后几章的时候,小凯莉对哈里顿的态度有所改变,这个变化有点突然,因为前后时间很短,作者没有明示因何产生这样的变化,看着这种变化,感觉有点类似她上一辈,就是她娘凯莉起初对希刺,因为自己的任性而伤害了对方,然后又因此而自责,而且还尽办法去补偿。凯莉和希刺不就这样吗?可惜,当时的凯莉和希刺被无情又专横的哥哥恩萧活活分开。而小说到最后的时候,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的那个无情又专横的希刺,心中的那种的复仇心理已经开始疲惫。其实希刺20多年来的这种无休止的复仇心理,在他所痛恨的恩萧、埃德加死去后逐渐淡薄了,个性是埃德加的去世,画眉和呼啸俩个山庄,他确实得到手了,他已经没有了明确坚定的复仇目标。但是所有这些以后,他依旧那样活在自己的记忆中,他也感到了疲惫。
在那里,我只复制一段原小说的独白,希刺的话:“我那旧日的对头,并没有打败我,此刻是我向他们代表人(就是子女)报仇的时候了,我能够这样做,没有人能够阻拦我。但是又有什么用呢?我不想再打人,我此刻连举手也嫌麻烦。”显然,维持了二十来年的复仇心态已经转变了。在小哈里顿和小凯瑟琳身上,他看到了他和凯瑟琳的影子,他放下了举在空中20多年的手。
最后看完了这本书,看到倒数第2页的时候,我的眼睛有些湿润,因为我看到书上说,总有乡人说在黑夜中,在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附近,看到了希刺和凯瑟琳并肩走在一齐。
在作者艾米莉笔下,一个对感情怀着无比圣洁的情绪的人,应对他失去了这种圣洁以后,他却采取了这人世间残酷的折磨,去报复他的对头,而且这种折磨居然伴随他度过了后半生,这个故事是多么的悲壮和凄惨?我们古代化碟的梁祝,或许能和他们比一下谁悲壮,但是又怎样能够比得上他们的凄惨?如果故事能够重编的话,失去凯莉以后的希刺,把完成了他为出人头地而出走的举动继续下去,再把这种执著和偏执的爱,脱离这个情感的怪圈中,那么,我想问:这样的希刺,在这个世间他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到?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能够给我们读书的启示。
这则读书笔记名字就应是更长的:百合花在经历过盛夏、过深秋和寒冬后,最后在春天又开了。
呼啸山庄读后感10
从来没有一本书会让我如此艰难地看下去,20xx年买的中英对照版的,我先读完中文,然后再看英文,昨晚终于看完了,五年时间看完一本书,对我是从来没有过的,晚上一个人看上几页,特别是英文的如果看不下去了,睡意就会来临,睡觉前看书真的有催眠作用。
要看一本书,首先得了解作者(转摘):
艾米莉·勃朗特生前寂寞,和姐姐夏洛蒂一样,她是个没见过多大世面的英国北部小郡牧师家的女儿,凭着幻想与激情写作,她也用一个男性化的笔名“埃律斯·贝尔”发表作品,可是,当她的《呼啸山庄》继姐姐的《简·爱》问世后,却没能像《简·爱》那样得到热烈的回应,相反,它遇到了普遍的冷淡和几篇严厉贬抑的评论,有一篇刻薄的评论甚至说:“是哪一个人写出这样一部作品来,他怎么写了十来章居然没有自杀?”这是一本可怕的、令人痛苦、强有力而又充满激情的书,这与它年轻的作者本身的性格与才华不无关系。
艾米莉自小内向,缄默又总带着几分男性自居感,诚如夏洛蒂所说的;“她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她的性格是独一无二的。”在少女时代,当她和姐妹们关在家里“编造”故事,写诗的时候,她就显现出一种内涵更深的倾向,收录在她们诗歌合集(此书初版仅售出2册)中艾米莉的作品总是如同波德莱尔或爱伦·坡那样困惑于恶这一问题,在那纯洁的抒情风格之间总徘徊着死亡的阴影。到《呼啸山庄》动笔时,这种困惑与不安变得急不可耐,她迫切需要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来演示它,把自己心底几近撕裂的痛苦借小说人物之口倾吐
放在我眼前的这一部《呼啸山庄》显得与众不同:
它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源自于人物“爱”与“恨”的极端的冲突,而在希克厉和凯瑟琳这对旷世情侣身上,极度的爱中混合着极度的恨,失去凯瑟琳使希克厉成为一个复仇狂。加之,作者把故事背景放置在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两个山庄,和开放的'大自然——荒原之中,整个小说的情境就格外地“戏剧化”,阴冷而暴力,神秘怪烈又隐含着神圣的温情。
其次,女作家放弃了那种从头说起,原原本本的叙事手法,19世纪的女作家,像她姐姐写《简·爱》,奥斯丁写《傲慢与偏见》,都采用的是这样一种易于为大众接受的传统手法,艾米莉则为了讲清楚发生在两代人身上的复杂故事,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当时少见的“戏剧性结构”,借用了一位闯入呼啸山庄的陌生人洛克乌先生之耳目从故事的中间切入,这时候,女主人公凯瑟琳已死去,希克厉正处于极度暴虐地惩罚两家族的第二代的时候,这就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使读者急于追索事情的前因,又时时关注着人物未来的命运。当然,对于当时读惯古典小说的人们来说,接受这种叙事系统是有些吃力的,以致于有人指责此书“七拼八凑,不成体统”。
《呼啸山庄》深层次的主题是什么:
现在,多数人认为是对于人性的探索,洛克乌先生到来时所做的恶梦可谓是开启故事主题的钥匙,那是人性的冻结,之后30年旧事的倒叙正说明人性的堕落的过程,而最后四章,则顺叙了人性的复苏,希克厉终于悟到了无止境的报复只会带来糟糕的结局。小说基本上在讲叙恶的过程中最终发现了善的可能。
在当时的文坛,艾米莉远远地走于人们之前:
直至那个世纪结束后,才有人一反前说,认为“在19世纪,《呼啸山庄》是一位女作家所能写出的最好的散文诗”;不仅如此,在本世纪,人们重新阅读与评价勃朗特三姐妹的文学作品时,开始提出:艾米莉·勃朗特是“三姐妹中最伟大的天才”,《呼啸山庄》也成为西方学者们欲琢磨个究竟的一块玉石,笼罩在它身上的百思不得其解的谜面背后那丰富的答案将渐渐被解释开来,毕竟,它是部可读性很强的天才之作,而非是云雾团里的“天书”。
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
首先在于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深刻,在于它所蕴含的爱与恨的激情。凯瑟琳与希思克利夫的爱情是以他们的性格和兴趣完全认为同为基础的,他们之间的爱情主要是精神上一致而非外貌上的相互吸引,是心灵的契合而非欲望上的需要,就在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中那狂风暴雨般不可遏制的激情,也不夹杂有丝毫的情欲成份,这也寄托了作家对理想的、纯洁的爱情的向往。
一本书看久了,感觉和感悟也就淡了:
我不欣赏书中的情与恨相互交织,如果爱过,就不要有恨,如果有恨就没有真正的爱过。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只有有情感的人才是真正的至真至情至诚中人,才会更显得可爱,但这种狂热到将爱变成了恨,我不赞同,幸好最后希思克利夫终于没有了恨,也让小凯瑟琳和哈里顿这对有情人能够走到一起,也说明真情能感动所有的人。
结合我自己的感情经历来说,我对爱最大的体会却是宽容,如果真正的爱,那么没有得到又有何访呢?只要他(她)是幸福的,只要他(她)曾经也真心地爱过自己,留下美好的记忆,彼此祝福,在无人的夜晚能静静的想想彼此,这就够了。
读一本名著,真的是一件很累很享受的事,当我被其中的人物感情所打动时,我会流泪,更会得到启发。
呼啸山庄读后感11
一八零一年,住腻了都市,想要与世隔绝的绅士洛克伍德,造访了盖在风势强劲的山丘上的坚固庄园。在那里当女佣的奈莉,对这位听众诉说了山庄上的男女主人,以及他们与身边的人们之间爱恨交加的往事。
三十年前的夏天,山庄主人恩萧先生去利物浦工作,回来时带着一位男孩。恩萧先生用他逝去长子的名字希斯克利夫,替这个衣衫褴褛的肮脏小孩命名,并且让他住在山庄里。
恩萧先生还有一个亲生的儿子辛德利,以及一位女儿凯瑟琳。辛德利非常嫉妒受到父亲宠爱的希斯克利夫,暗中对他怀有憎恨,但凯瑟琳却很快和希斯克利夫要好起来。两人每天就像共享了同一个灵魂,一分一秒都不愿分离,强烈地需求着对方。
然而六年之后,随着恩萧先生的去世,辛德利就把希斯克利夫的一切都夺走了,以使唤奴隶的态度对待他。
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两人,从此被千金小姐和佣人之间的巨大鸿沟隔开。在这段期间,凯瑟琳认识了住在山脚下画眉田庄里的林顿家长子埃德加。
身份高贵又有优秀教养的埃德加,迷恋着凯瑟琳的美貌,而凯瑟琳也接受了埃德加的求婚,答应嫁给他。知道了这件事的希斯克利夫因为太绝望,就从咆哮山庄里失踪了。
三年后,希斯克利夫赚到一笔可观的财富,衣锦还乡。虽然他装得像真正的绅士一般高贵优雅,但却谋划着复仇。他首先对辛德利设下陷阱,把他的财产和山庄都抢了过来。接着,又诱惑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带着她私奔了。
凯瑟琳后来变得疯狂。她开始绝食,又罹患重病,在生下女儿之际就因为难产而过世。希斯克利夫失去形同自己灵魂另一半的凯瑟琳之后,陷入更强烈的孤独和绝望的深渊。
辛德利死后,夺取了一切的希斯克利夫完全不让辛德利的儿子哈里顿受教育,只把他当作佣人使唤,还设下奸计,把凯瑟琳的女儿——也和母亲取了相同名字的小凯瑟琳诱骗到山庄,关在房里,逼她和自己的儿子林登结婚。
小凯瑟琳的父亲埃德加染病身亡后,林登因婚姻继承了林顿家的所有财产,但是体弱多病的林登不久也死了,所以希斯克利夫得到了林顿和恩萧这两个家族的土地和财产,小凯瑟琳也以遗孀的身份,跟希斯克利夫一起住在山庄里。
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相爱了,希斯克利夫疯狂地阻止他们,但他想起了当年的凯瑟琳与自己。最终希斯克利夫绝食而死,小凯瑟琳与哈里顿搬到了画眉田庄,一切归于平静。
这个荒诞、狂野、令人诧异的故事,像是每一页都在醇厚的憎恨中浸泡过,直到最后在看似归于和谐的情境中戛然而止,也没有让读者产生任何如释重负的情绪。
《呼啸山庄》刚出版时,被评论家大力批判为不道德、荒谬无稽、文笔差劲、结构破绽百出、粗陋鄙俗,如今它则早已在文学的殿堂中登堂入室,用在中小学生的作文课堂上,似乎又是一则诉说“凡人不能理解超越时代的天才”的经典材料。
然而实际阅读这部作品,必然多有读者觉得评论家所言着实公允,书中的角色们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其不堪、粗鄙的一面,那并非乡土文学中“接地气”式的粗俗表现手法,而是一种毫不讳饰地投向彼此、投向读者的恶意与迫害,这种近乎暴力的情感宣泄令很多人在故事还没真正开始时就不禁掩卷。
而在故事里的主角们因为不幸的误会和阴错阳差的状况彼此分离时,人们又开始对作者在剧情上的表现失望,令人难以忍受的不是角色们的悲惨经历,而是他们不断酿造悲剧的荒诞的大脑,原本很容易有快乐结局的故事,却因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想法和算计走上毁灭的道路。
故事主要的转折出现在凯瑟琳答应埃德加的求婚,希斯克利夫因为无意听见凯瑟琳对奈莉说,如果她嫁给希斯克利夫,就只会两个人一起变成乞丐,所以就从那个家里消失了。
凯瑟琳对奈莉说过的.另一番话则是,如果自己结了婚,就可以保护希斯克利夫不受哥哥辛德利的欺压,也能帮助他出人头地。人们很难理解这种想法,便给它加上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为自己编织的谎言。
书是人类理性的产物,那么书是需要逻辑的,现实生活则并不需要逻辑,因为人的理性不能够支配整个现实。
一个活在十九世纪的英国乡村,个性孤僻讨厌人群的牧师女儿,完全没有任何资料或创作经验,这样一个人写出这样一部作品,她并不是靠着理性与技巧在书写,而是放任自己的灵魂呼啸。
她笔下的人物是没有逻辑的,同时也是没有虚假的,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想法,毫不顾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管是憎恨、悲伤还是爱,都像野兽一样,毫不隐藏感情地互相谩骂、互相伤害,几乎都是让人不想与之交往的人物。当一个人如此放肆地宣泄自己的灵魂时,他就不需要说谎了。
被问及自己对希斯克利夫的感情时,凯瑟琳说道:“我活着最大的目的就是他。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恰似脚下恒久不变的岩石,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而是作为我自身存在于我心中。”
当我们抛开所有合理的解释后,我们便可以认为她所做的一切都自然而然,呼啸山庄就是这么一部作品,它是作者胸中的一团狂风,是作者面对这个不容忍的世界时,胸中满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傲慢,却又只能讲出些连自己都不信的狡辩时,那股不屑置辩的孤愤之意。
呼啸山庄读后感12
初读此书,完全出于好奇。好奇原由来自于模糊记忆中一部老电影的片段。看那电影时年纪尚小,换频道瞎混时间无意看到凤凰卫视正在放的这部片子。那个镜头把我吓住了:背景是窗外极空旷又狰狞的凸凹不平的荒野,风呼啸着高高掀起窗帘,一个长相奇特的男子半跪在地上,和看上去极虚弱的一个女的相拥而泣,悲恸之状感天动地,说的一些话也是可以使人肝肠寸断,悲至极点的一类,气氛很是压抑;
音乐又深重,如浊水,回旋着淤结住,流不开化不了的让人喘不过气来。整个画面多少有点怪异的感觉,甚至让人有颤栗的恐怖感,仿佛有无形之手诡异的伸出来扼住了咽喉,使人窒息。很自然的我扫了眼片名,顿时觉得那名字也怪,叫什么《咆哮山庄》。就着孩童丰富想象力和自以为是的理解力,我当场对片名作了想当然的几种解释,现在看了书才知道当时全是曲解了对于这个有怪怪的名字的稀奇古怪电影我兴趣不大,转而换台寻动画片去了。可那魅影般的印象却再也挥之不去,萦绕记忆深处至今日。读了原著,忆起那个镜头,也知道《咆哮山庄》就是手中所捧的这本《呼啸山庄》了,才觉得那片子把味道拍得很浓,很真实,很到位。天性愚驽,书中个别文字其中的深意一时未能领会,可那栩栩如生的描写,饱含激情的对话,性格各异的人物,激起心中丰富的情感浪花,悲喜无法自制,竟身陷其中难以自拔。艾米莉的文字是活生生有灵性的,它们在风中呼号,在矛盾中痛苦挣扎,在痴恋中撕心裂肺,它们点化了我拙钝的心智,引着我进入那个癫狂,野性的世界,各色人物的脸或笑或泣,旋转着,在眼前变换着,冲突着,意乱神迷。寒假重读此书,再次陷入那个怪异的梦魇。
是的,梦魇。噩梦,没有城市,工业,时尚。只是荒野,田庄,嶙峋的石,在旷野上飞奔的爱,扑朔迷离的眷恋,交杂无续的恨。希刺克利夫与凯瑟琳欧肖的爱情足以用“痴”来形容。阳光,甜蜜,欢笑不是他们爱情的主要,而阴郁仇恨误解怨愤交织混杂成为他们爱的主色调,造就他们近乎疯狂的爱。凯瑟琳说:希刺克利夫就是我,我就是他……这种爱不被旁人理解,接受,和允许,他们于是在不断的斗争,与周遭的一切斗,可现实折磨他们,刁难他们,希刺克利夫被当作下人,没有地位,背景,修养的野孩子,流浪儿的低贱出生使他被剥夺了享受优裕生活的权利,被粗鲁的打骂,侮辱。他也放弃了曾有过的'成为一个体面绅士的憧憬;
而凯瑟琳是大小姐身份,理应嫁给像林淳那样的少爷,他们从小产生的美好感情也因此蒙上一层无法忽略的阴影。命运弄人,他们没有走到一起,但他俩的默契灵魂相依相偎,冲破一切束缚,试图越过难以逾越的造化的鸿沟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但这危险的爱使他们付出惨重的代价,凯瑟琳重病而逝,从此二人阴阳两隔,希刺克利夫悲痛至极,爱人的离去激化了他人性中报复的阴暗面,他疯狂的报复儿时对自己不逊的辛德森和他儿子哈里顿,报复林淳和他妹妹伊丽莎白,曾经因凯瑟琳爱的感化而深藏心底的野性暴露无遗,日益尖锐直至占据他灵魂的绝大部分,他变得恐怖而阴森。
艾米莉特意营造出诡异的梦魇般的夸张氛围。有些情节似乎带有非现实世界的蹊跷神秘。灵魂,呓语,幻象,噩梦使故事有了传奇色彩,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最深的迷恋,最痴的执著,最痛苦的挣扎。风雨,暴雪,黑夜,自然的野性与人物激荡的情怀相得映彰,荒凉的旷野深远多变,阴郁悲怆,突显了人物性格,展现来自人性的深沉之爱,让主人公像大自然一样野性无常深邃无边的爱深入人心,强烈的撼动着人的灵魂。
小哈里顿是希刺克利夫的化身,小凯蒂则传承了她母亲凯瑟琳的灵魂,而上一代人的爱,在他们身上又得到延续;
希刺克利夫看到凯蒂和哈里顿眼睛里有凯瑟琳的影子,他的人性复苏了,他的生命也走到尽头,死前他在凯瑟琳生前住过的小房里,呼唤着凯瑟琳在原野上“孤单的飘荡了二十多年的魂魄”,带着笑离开了人世,到另一个世界与凯瑟琳携手而游,他们的爱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永不消亡;
希刺克利夫的墓与凯瑟琳的紧紧挨在一起,“这坟墓下的人,有怎样不平静的睡眠呢”,千言万语一句话,此情绵绵无绝期。一场惊天动地,生生死死,明争暗斗,剩下宁静的旷野,柔风在草间飘动,死去的人,活着的人,情在绵亘,情无绝期。
小说叙述了一个受尽社会偏见和屈辱的人用一生复仇的悲剧故事。流浪儿希斯克里夫被呼啸山庄的老欧肖收养为子,欧肖女儿凯琵琳挚爱着他;
儿子亨德莱却憎恨他夺了父爱,以致老欧肖死后将希沦为奴仆。凯希二人探访画眉山庄时,凯爱上山庄长子林顿并与之结婚,希悲伤出走,三年后发财而归开始了复仇。他使亨坠落使其子吉默顿丧失人性,并诱他不受的亨的妹妹伊莎贝拉同他结婚生下儿子小林顿。凯死前生下凯茜。亨死后,希成为呼啸山庄债权人并将吉沦为奴仆,他迫使儿子小林顿与凯茜结婚,终于将两家财产都弄到手。细腻的思想感情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使作品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埃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呼啸山庄》使她一举成名并享誉世界文坛。
呼啸山庄读后感13
《呼啸山庄》是一本奇特的书,它既是一本混乱的书,又是一本很好的书。它是丑恶的,却又给人美的感受。它是一本可怕的痛苦的、充满激情的书。有人认为,一个牧师的女儿是写不出这样一本书的,因为她过的是一种隐士式的单调生活,认识的人很少,对世界几乎一无所知。我觉得这是无稽之谈。《呼啸山庄》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这种浪漫主义避开现实主义的耐心观察,放纵主观想象,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意气消沉,沉湎于神秘而恐怖的激情和狂暴行为。这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根据艾米莉 勃朗特的性格,以及她那种强烈的、受到压抑的感情,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呼啸山庄》就是她写的。但是,从表面上看,这部作品却更像是她那个无赖弟弟写的。有不少人确实相信,这本书即便不是全部出自她弟弟之手,至少有一部分是他写的。
《呼啸山庄》的故事主要是由约克郡的一个女仆讲述的,但是所有语句却和她的身份极不相符。也许艾米莉勃朗特自己也觉察到了,这个狄恩太太说出来的话不是她这种热恩说出来的,于是她就让狄恩太太说她在伺候人的同时也有机会读过不少书。但是,即便如此,狄恩太太的'那种故弄风雅的言词依然令人吃惊。她从来不说“我想试试...”,而是说“我尝试着...” 或者“我试图...”;不说“走出房间”,而是说“从房间中离去”;不说“碰见”某人,而是说与某人“邂逅相遇”。我敢说,这部小说不管是谁写的,反正前后个部分都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如果说前几章的文风真的比后面个部分更加矫饰和夸张的话,我想那也是因为艾米莉勃朗特想以此来表现洛可乌德是个痴心而自负的年轻人,而她的这种尝试不能说是不成功的。
我在某处曾看到有人推测说,如果小说的前面几章是她的弟弟写的,那么根据他的意图,他是要让洛克乌德在故事情节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确实,有一处暗示说,洛克乌德被小凯瑟琳吸引住了。如果他真的上了她,那事情显然回变得更加复杂。而现在,洛克乌德在小说中不过是个小小的饿捣蛋鬼而已。艾米莉讲的是一个涉及两代人的复杂故事,而要讲好这样 一个复杂故事并非易事,因为她必须把两套人物和两套情节统一起来,必须处处留神,不能因为对这一套人感兴趣而忽视了对另一套人的兴趣。她还必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这样才能像站在某处综观一幅大壁画一样,把在漫长岁月中发生的事情压缩扫读者能够接受的某一段时间内。
作者先让洛克乌德讲出故事的开头部分,再由狄恩太太把故事进一步展开,她自己则像戴着双重面具似的始终隐藏在幕后。为什么她把自己隐藏了起来,去又能讲出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我想,这是因为她在故事中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泄露了出来。她深入到自己寂寞的内心的最底层,并在那里发现了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与此同时一种创作冲动又使她不得不把这些秘密遮遮盖盖地讲出来,以次卸下心中的负担。据说她的想象力最初来自她父亲经常讲的那些尔兰神话故事,以及她自己在霍夫曼小说中读到的那些怪诞故事,尤其是后者,是她在比利时经常读的,据说她回到家乡后,仍然喜欢坐在炉边地毯上、搂着犬的脖继续读霍夫曼的故事。
夏洛蒂 勃朗特曾认真地说明过,尽管人们多方猜测这本书里的某个人物是对生活的某个人的影射,其实米莉并不认识这些人。我相信这是真的;我也相信米莉是从那位德国小说家的神秘、恐怖的故事中找到希兹克利夫和凯瑟琳这两个人物的某些次要人物,如林顿和他的妹妹、恩萧的妻以及希兹克利夫的妻(这些人物由于性格软弱而成为她蔑视的对象),说不定是她根据自己认识的某些人的原型加以创造的。问题是人们往往不相信作者的虚构能力,当作家完全凭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创作出人物时,他们也不愿承认。我认为,米莉本人就是凯瑟琳,因为她像她一样任性,一样充满激情;同时我还认为,她又是希兹克利夫。把自己放到两个主要人物身上,是不是有点奇怪?一点也不。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统一的;不止一个人居住在我们内心,他们往往还是相互矛盾的。小说家的独特能力,就在于他能把自己拼凑起来的人物表现的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那样。小说家最大不幸,就是不能赋予人物以生命,也就是说他的故事对于他的人物来说尽管非常重要,但是和他自己却毫不相干。对于一个以《呼啸山庄》这样的小说作为处女作的作家来说,不仅把自己作为小说主人公是常有的事,就是在小说主题中出现随心所欲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希奇。这样的作品往往会表现一种自由自在的梦想,一种在独自散步时或者在彻夜不眠时的梦想。他们喜欢把自己想象成圣人或者罪人,伟大的情人或者邪恶的政客,勇武的将军或者冷酷的凶手。我想,《呼啸山庄》就是这样一个梦中的自由。
我认为米莉把自己的梦想全放在希兹克利夫 身上了。她把自己的激愤、无望的、嫉妒、对人类的憎恨和蔑视,都给了他。我觉得,当她作为希兹克利夫对凯瑟琳又踢又踩时,她一定在笑;我想,当她欺凌、辱骂和威吓自己笔下的人物时,她一定是浑身颤抖,有一种透心的解脱感,因为她在现实生活中既自卑又抑郁,在人们面前总觉得受到了羞辱。
《呼啸山庄》不是一本供人讨论的书;它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它具有一种只有极少小说家才能给你的东西,
呼啸山庄读后感14
当爱与恨交织,结局如何?当纯真的爱情面临金钱,名利的的诱惑,为何转眼变成啦赤裸裸的背叛与恶狠狠的报复?今天读啦《呼啸山庄》终于让我啦解啦这些。
初读此书,完全出于好奇。好奇原由来自于模糊记忆中一部老电影的片段。看那电影时年纪尚小,换频道瞎混时间无意看到凤凰卫视正在放的这部片子。那个镜头把我吓住啦:背景是窗外极空旷又狰狞的凸凹不平的荒野,风呼啸着高高掀起窗帘,一个长相奇特的男子半跪在地上,和看上去极虚弱的一个女的相拥而泣,悲恸之状感天动地,说的一些话也是可以使人肝肠寸断,悲至极点的一类,气氛很是压抑;音乐又深重,如浊水,回旋着淤结住,流不开化不啦的让人喘不过气来。整个画面多少有点怪异的感觉,甚至让人有颤栗的恐怖感,仿佛有无形之手诡异的伸出来扼住啦咽喉,使人窒息。很自然的我扫啦眼片名,顿时觉得那名字也怪,叫什么《咆哮山庄》。就着孩童丰富想象力和自以为是的理解力,我当场对片名作啦想当然的几种解释,——现在看啦书才知道当时全是曲解啦——对于这个有怪怪的名字的稀奇古怪电影我兴趣不大,转而换台寻动画片去啦。可那魅影般的印象却再也挥之不去,萦绕记忆深处至今日。读啦原著,忆起那个镜头,也知道《咆哮山庄》就是手中所捧的这本《呼啸山庄》啦,才觉得那片子把味道拍得很浓,很真实,很到位。天性愚驽,书中个别文字其中的深意一时未能领会,可那栩栩如生的描写,饱含激情的对话,性格各异的人物,激起心中丰富的情感浪花,悲喜无法自制,竟身陷其中难以自拔。艾米莉的文字是活生生有灵性的,它们在风中呼号,在矛盾中痛苦挣扎,在痴恋中撕心裂肺,它们点化啦我拙钝的心智,引着我进入那个癫狂,野性的世界,各色人物的脸或笑或泣,旋转着,在眼前变换着,冲突着,意乱神迷。寒假重读此书,再次陷入那个怪异的梦魇。
我为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扼腕叹息,也深深折服于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无论是描述,还是故事脉络方面,都使我获益匪浅。
故事从呼啸山庄老主人恩萧捡回一个吉卜赛弃婴希斯克利夫说起。小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和辛雷登兄妹一起长大,老恩萧怜爱弃婴甚至超过啦自己的孩子,哥哥辛雷登却从小就非常讨厌希斯克利夫,随着呼啸山庄主人老恩萧的离世,失去庇护的希斯克利夫常常受到新主人辛雷登的欺负。而希斯克利夫和妹妹凯瑟琳在性格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两人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是各自的翻版,他们无视身份的悬殊,彼此深刻认同,并深爱。
只可惜,两个人热烈深沉的爱没有修成正果,当凯瑟琳决定嫁给画眉田庄的林顿时,希斯克利夫负气出走从两人纯洁的感情出发,凯瑟琳无疑是深爱希斯克利夫的,世上每一个林顿都可以消失,但我绝不会放弃希斯克利夫,可是,嫁给希斯克利夫会降低我的身份,我们就得做乞丐作者艾米丽?勃朗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细腻对人性无情揭露的同时,又对爱情进行啦深刻的诠释:我对林顿的爱就好比林中的树叶,在冬天草木枯萎的时候,叶子会在时光中蜕变。而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就像树下亘古不变的岩石,尽管他带给我的'愉悦并不多,可是这点愉悦已经足够。(决定嫁给林顿之前,凯瑟琳说)
艾米莉特意营造出诡异的梦魇般的夸张氛围。有些情节似乎带有非现实世界的蹊跷神秘。灵魂,呓语,幻象,噩梦使故事有啦传奇色彩,淋漓尽致的展现啦最深的迷恋,最痴的执著,最痛苦的挣扎。风雨,暴雪,黑夜,自然的野性与人物激荡的情怀相得映彰,荒凉的旷野深远多变,阴郁悲怆,突显啦人物性格,展现来自人性的深沉之爱,让主人公像大自然一样野性无常深邃无边的爱深入人心,强烈的撼动着人的灵魂。
小哈里顿是希刺克利夫的化身,小凯蒂则传承啦她母亲凯瑟琳的灵魂,而上一代人的爱,在他们身上又得到延续;希刺克利夫看到凯蒂和哈里顿眼睛里有凯瑟琳的影子,他的人性复苏啦,他的生命也走到尽头,死前他在凯瑟琳生前住过的小房里,呼唤着凯瑟琳在原野上孤单的飘荡啦二十多年的魂魄,带着笑离开啦人世,到另一个世界与凯瑟琳携手而游,他们的爱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永不消亡;希刺克利夫的墓与凯瑟琳的紧紧挨在一起,这坟墓下的人,有怎样不平静的睡眠呢,千言万语一句话,此情绵绵无绝期。一场惊天动地,生生死死,明争暗斗,剩下宁静的旷野,柔风在草间飘动,死去的人,活着的人,情在绵亘,情无绝期。
看完整本书,心中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不禁想问,有什么东西能毁灭一段最美的爱情?金钱?利益?这些不过是表面的推辞,最大的凶手就是那颗被当时封建社会毒害的虚荣心。虚荣心是可怕的隐形敌人,它无处不在,它悄悄地藏在每个人的心中。人们潜意识认为,它一点也不可怕,就忽视啦它的存在,但事实很坚定地告诉我们,它,不容忽视。
旷野,西风,远处的城镇,折的杂草,崎岖的地形,苍凉的日落,避世的生活,艰辛的奔波,寂寞的岁月,艾米莉勃朗特的一切,没有荣耀,——至少在她生的日子里——梦想夭折,饱尝世事无常,造化弄人。这位才华横溢而早逝的女子绝不会想到,她死后,自己唯一的小说《呼啸山庄》会被后人誉为最奇特的小说且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绝色异彩的一粒宝石,直至今日,仍以其奇丽动人的光彩使无数读者为之折服,深深惊叹于它非凡的艺术魅力。
呼啸山庄读后感15
读过《呼啸山庄》之后,会被艾米莉勃朗特那极赋有感染力的句子所打动。她刻画的人物,总让人有一种从陌生到熟悉的渐进感和亲切感;她更多的是让我们体会这个过程,而不是结果,而她自己也享受着这个过程所带来的感动。
人们都说,《呼啸山庄》与爱情有关。但在爱情的深层,却是一场关于青春的旅行。
《呼啸山庄》以凯西和希斯克利夫的成长为主线,讲述了两个家族兴衰成败的历史。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有一对儿女,儿子叫亨德莱,女儿叫凯瑟琳(昵称凯西)。恩肖先生在一次出差中收养了一个不明身份的男孩,取名叫希斯克利夫。但希斯克利夫在呼啸山庄饱受欺负,只有他喜欢的凯瑟琳愿意和他在一起玩耍。直到有一天,他离开了这个充满了可怕回忆的家。
几年之后,他再次回到家中准备复仇,但呼啸山庄却早已不同往昔:恩肖先生离世,亨德莱成了山庄的新主人,但他却终日酗酒,妻子在生下儿子哈瑞顿之后也撒手人寰,凯西嫁给了画眉山庄的主人埃德加·林顿,林顿和凯西诞下一个女儿,也叫凯西。希斯克利夫为了复仇,也为了得到凯瑟琳,想尽了办法,最终得到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却失去了他的挚爱——凯瑟琳。
故事到了这里,基本结束。
被希斯克利夫悲痛的青春所打动。希斯克利夫的.青春是沉重的,生活在社会底层,是同龄人中最卑微的,他只有强逼着自己比别人更成熟。多么痛的领悟。得经历多少磨难才能成长为希斯克利夫,又得经历多少个流泪的夜晚,才能体会到希斯克利夫?残缺的青春,终究会在雷电交加的夜晚变得更加强大;悲伤地往事如流水般不断在脑中循环。希斯克利夫,这个内心强大却心存怨恨的男子,终于在悲伤过后爆发,终于在无数次试着原谅之后释放——青春,就这样活活输给了怨与恨。
与书中的希斯克利夫不同,电影20xx版《呼啸山庄》却竭尽全力去渲染一个让人心生怜惜的希斯克利夫。电影更注重希斯克利夫人性的一面,把凶残、吝啬的希斯克利夫刻画成了一个缺乏爱和同情的流浪汉形象。这部影片更加注重人性的描写,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人自身的属性。
被凯瑟琳肆无忌惮地笑脸所打动。她是幸运的,在上流社会做着自己的公主,却又比同阶层的人体会到更多。她得感谢希斯克利夫,让她在阴云密布的时候得到快乐;让她在快乐的时候得到的快乐更多。想想凯瑟琳的一生,竟然觉得如此矛盾。同时被家人和两个男子深爱,却因为从小就生活在万众瞩目下而不懂珍惜,让人在心生羡慕的同时又为这个不成熟的女孩感到惋惜。她一直活在青春中,即使在结婚后,她还是没能把青春赶走。经典之所以被成为经典,是因为从不过时。于是,我们可以拿凯瑟琳的人生思考当下很多青年的人生——拿着青春来比喻青春,是在恰当不过的了。
青春,就像是一个承载着所有人表演的一个舞台,在一幕幕演出中不断呼啸前行。但一部好的舞台剧,也总少不了一些让人记忆犹新的路人甲。
于是不自觉的便想起了这部青春戏剧的牺牲品。
哈瑞顿,这个一生下来便注定要充当棋子的呼啸庄园继承者,却因为父辈的缘故被希斯克利夫利用,一生都没有接触过课本和学校甚至是一个朋友,从而与“优秀”无缘。他那双蓝色的眼睛里充满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天真和单纯,这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的,命运到底还是舍不得让一个单纯的年轻人一生碌碌无为,于是便让他和林顿的女儿凯西生活在了一起。两个生机勃勃的年轻人,最终为已经许久没有经历过青春的山庄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
与之相比,林顿的妹妹却没有那么幸运。也是因为青春的呼啸,让原本生活在画眉山庄的“公主”伊莎贝拉爱上了一心想要复仇的希斯克利夫。青春肆无忌惮,于是伊莎贝拉和凯瑟琳争吵,受了希斯克利夫的蛊惑为其离家出走——还杀死了那只陪伴她多年的小狗。不过,她显然没有做好当妻子的准备,也是啊,怎么能奢求一个公主一夜之间就变成主妇呢?于是,家暴便光临到了她的身上,她歇斯底里的呼喊,却没有人听见:绝望、孤独、迷茫……这个女孩的青春,才刚刚开始。不过正值豆蔻年华却经历这些,不禁会让人觉得残忍和心疼。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问:艾米莉勃朗特想告诉我们什么?显然,自由、反抗这些都不能满足作者的意图。作者要告诉我们,一个美丽青春的重要性。青春总是呼啸着,风风火火,让人快乐也让人疼痛,让人伤心也让人感动。因此,从来都不要说你的人生多简陋,你的生活多艰苦。因为青春路上从来没有茅草小屋,从来没有羊肠小道,他呼啸着,是风,是列车,是不可名状的幸福载着懂他的人一路高歌……
我常常在想,如果当初希斯克利夫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和青春;如果当时亨德莱不酗酒成瘾;如果当初凯瑟琳没有嫁给林顿……如果没有这些,那这将是一部美丽的童话。我会常常思索:作者为什么一生只写了这一本书,而且写的的这么凄惨?然后得出了一个答案:青春总是呼啸着,如果上面的如果有一条成立,也许就不足以构筑青春了。青春是水到渠成的,是奋不顾身的,是独自突兀的,也是温馨动人的,因为青春总是呼啸着。
【呼啸山庄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啸山庄简介08-23
呼啸山庄读后感06-13
《呼啸山庄》读后感12-09
《呼啸山庄》读后感08-17
呼啸山庄读后感06-14
呼啸山庄的读后感10-20
《呼啸山庄》读后感08-19
《呼啸山庄》读后感[经典]07-23
《呼啸山庄》读后感(经典)07-29
呼啸山庄的读后感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