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皮囊》读后感

时间:2023-08-27 10:47: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皮囊》读后感常用(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皮囊》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皮囊》读后感常用(15篇)

《皮囊》读后感1

  终于读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静,深有感触,真的是一本好书。作者从最真实的情感,最平实的语言,写了自己生活经历,骨肉间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样,剥开生活外壳,展露给你看生活的真实血腥肉身一样剧烈。祈求上天开一点门夹缝,祈求妈放下那包老鼠药。那些带点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让人无法轻易放下和忘记,字里行间的心灵深处的猛烈碰撞。

  听说作者写这本书写了很久很久,有人说书名《皮囊》不太符合内容,我却觉得很适合。没有动词,没有状语,只是个名词,只是个个人见解和感受的词,正如贾宝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

  这让我记起温情而残酷的家乡故事与现实纠缠的影子,谁又能彻底理解生活的本质意义呢?当你觉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时,抱怨着这一切,你不如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难没想象中那么大,至少你活得比别人幸福。

  幸福的皮囊,过完人生才会知道厚薄。吃苦是让你知道你还在经历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这一切只是“业”显现罢了,一切只是你脑海里的。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浑浊。有时候我在想,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呢?同一个环境,差不多的`家庭,却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点让人唏嘘,也让人思考,生命的路冥冥之中是否已经有神明为你安排好了呢,无论我们怎样挣扎,最终也逃不出命运之神的掌控。一切也都是没有答案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认真地对待生活,生命的每一步,走好每一步。

《皮囊》读后感2

  一直以来最喜欢读的一本书,《皮囊》,作者蔡崇达用冷静以及细致的手法,将自己最在意,最难忘的故事通过文字表述出来,所以整本书读下来,会有些压抑,伤感。

  当时自己在书店去看书时,正好看到这本书,就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皮囊,总而言之,就是将自己的敏感,脆弱,善良,一一被隐藏起来。

  故事的开篇讲了自己的阿太,也就是自己外婆的母亲,已是一位有九十九岁的老人家,阿太一直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自己在切菜时切断一根手指,家里的人都非常着急,她却一副莫不在乎的样子,也曾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在自己摔伤腿,靠着一把椅子挪到门口,等着孩子放学回来。阿太的坚强和忍耐,让我切身体会到什么叫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再后来,面对自己的父亲因为中风瘫痪,在期间母亲不顾家庭窘迫,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要完成父亲的愿望,想尽办法让父亲高兴,让家人骄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累,也值得也愿意。作者在期间回忆了父亲因瘫痪后脾气的改变,性情的转变,因身体的不便,导致父亲有时候会像个小孩子会闹,会哭,也会因为绝望每天和家人说要“抓紧死”,过世之后又托梦给儿子责怪他不给小汽车,不给摩托车,细致的文字记述了看似坚强的外表,其实也是有软糯的内心,细致入微。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可能,当我们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这句话,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却有另外一番滋味。生活是残酷的,但是也有细腻柔弱的一面。评论家李敬泽在评鉴语中提到“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得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都是拥有一具鲜活的皮囊,心就是一盏明灯,用心感受生活,用心感受爱,心到的地方,就会有光明,就会有温暖。

《皮囊》读后感3

  在当代作者中,已经很难得见到这样的好作品了,他的文字简洁而锋利尖锐,没有一丝累赘,更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朴实到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却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让每一个读书着感受着如同一支银针刺入心房的颤动、清晰。该书用朴素的语言讲出了人生的哲理,值得一看。

  阿太的故事

  《皮囊》是一个散文集,书的名字用的就是第一篇,关于阿太的故事。在一开始,作者就刻画了一幅闽南风情小镇里的一位高龄老太的形象。这位老太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就是这个坚硬如石头的老太,九十多岁的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接受了女儿死去事实的淡然;切断自己手指时的冷静;临死前的豁达……

  书中写道:"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或者,这就是他们那一辈人的生活哲学。""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阿太的豁达和睿智。"我想蔡崇达的人生,能够坚强的面对一次次挑战,从那个大海边的小镇走到北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观应该是他成长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礼物吧。

  十四个故事

  整本书有14个小故事,我在通篇的书里感受着母亲对父亲、儿子的爱,感受着母亲对于儿子寄予的无限的信赖。书中写父亲母亲的几个故事背后,我可以想像出这个家庭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可是蔡崇达没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绪,只是客观地在陈述故事,剖析人物。

  前方,依然有希望,带着皮囊,一起勇闯天涯!

《皮囊》读后感4

  第二遍看到五十几页,书里的父亲让他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一直强撑着眼泪读到现在。似乎不太适合刚经历父子离别之人阅读,因为作者把每个场景都写得很真实,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告诉他不要在此刻去触碰皮囊这本书。只能说是一本好书,值得以后细品,会让你对自己父母那杯的爱情有新的认识,对生死有新的感触。

  他说这本书里的每个字里行间都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故事的主角似乎与他过于贴切,这是一本他不想触碰的书,至少现在还不行。半年前,父亲因为头痛到院就诊,查出晚期肺癌,且扩散到头部,肺部,治愈率几乎为零,不到两周,父亲就这样离开,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根本没办法接受。

  躺在病床已经五天左右的父亲意识开始不清醒,母亲,哥哥,和他一直轮番照顾父亲,知晓结局的母亲一直陪伴在父亲床头,从未离开。

  印象深刻的是父亲的手,右手一直在敲,左手在腰间摸什么东西,听母亲解释说是工地上捶木板的动作,还得摸钉子,口里还念叨着上班,母亲含泪握住父亲的手,说“哈子(傻子),今天不上班,今天外面在下雨,休息一下,干一辈子的活了”,话都说不清楚几乎用尽全身力气的父亲吼出“不上班哪来在的.钱给女儿生活费”说着又开始摸口袋里的钱包,要去银行给还在上大学的女儿打钱,其实女儿那年刚好毕业,分配了很好的一份工作。

  父亲是干工地的,一辈子过得皮糙肉厚,自己生病也没当回事儿,计划着是赶回来看自己半个月前查出胰腺癌的母亲,结果还未见到母亲一面,就直接在医院躺下来,没法动弹的奶奶一直呕血,也没办法走路。父亲在楼下病房,奶奶在楼上的病房,父亲离世三天,奶奶也走了,只愿在天堂母子相聚,父亲可以解释为啥没在临终前看上母亲一面……

《皮囊》读后感5

  有些书注定是能引起共鸣的,不是因为词藻华丽,字句精妙,或许是因为内心的感受被作者揪出来,然后泪腺受了刺激,脑中浮想联翩。

  《皮囊》——一本我分不清到底是小说,还是自传的书,在我的内心激荡出了涟漪。书名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忧伤的,但书中娓娓道来的故事,一层一层揭伤疤式的诉说,让我似乎经历的作者的心路历程,也对自己今后的路有了新的认识。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由蔡崇达编写、韩寒监制。文集风格沉稳,表达了作者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

  旅程的开始总是满心欢喜的,仿佛刚买了车票,就已经闻到了终点的花草芬芳;旅程的开始总是充满期待的,仿佛拥有了一张世界地图,就已经征服世界一般。

  就像书中的张厚朴,名字来自英文HOPE,寓意着梦想、希望。可以想见,他是一个对生活极度热爱,迫切追逐梦想的人,我对他心生期待。期待他能够实现开学典礼上的豪言壮志,期待他梦想成真,但最后他却成为了现实这场战役中最先阵亡的人。对此我深感惋惜,同时也陷入深思。

  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像厚朴,会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会因此和家人生气,会吃亏,然后不知悔改,然后继续着下一件不切实际的事情。有时候觉得身边很多人像厚朴,面对生存现状和自我期待的差距,不知该如何安放自己的理想,又或者是将理想慢慢变成幻想,却仍然沉醉其中。

  我敬佩一位同事,他因为考博失利,沦落到和我这个本科生住在一间宿舍,但一年之后,他如愿在浙大开启了他的.博士之行,在我的意料之中。这是给坚持每天看书、做笔记、写论文的人应得的回报。

  你想怎么走以后的路?

  平视前方,抬头挺胸就好。

  这样能够看清脚下的路,欣赏远方的景。

  是的,脚踏实地。躺在地上过日子,贴着土地过日子,有个好处就是,摔也摔不到哪儿去,说不定还能看到头顶的繁星苍穹呢?

《皮囊》读后感6

  不知道有多少人被皮囊中母亲对父亲的爱意感动到的,反正皮囊前面几节中一些小细节的描写我是被母亲不着言词的默默的爱打动了。

  作者蔡崇达是80后,82年的,同为80后,那个年代的囊中羞涩,吃口馒头争口气的心态我是能从自己的母亲身上看到的,也包括我母亲对我父亲的爱。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从头到尾都能找到共鸣。也是每隔一会都有眼眶湿润的感觉,而且是想一直读下去,不想停,也不想这本书完结。或者有的人会觉得书中的母亲有点固执,有点作,但我是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母亲,感到无比地亲切。

  我只单说母亲与父亲的爱情这一点。我觉得母亲真得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别看中国大部分老一辈的`家庭都是父亲在外挣钱,母亲对内照顾家庭,但是如果一个家庭母亲倒下去了,那这个家也就散了,母亲才是真正把一家人凝聚起来的力量,因为有韧性,百折不挠。男人看起来硬汉一个,但是容易折啊。参考其中一段,父亲遭受失业打击,三年不工作,母亲却默默地做这做那到处打工补贴家用,毫无怨言。我的母亲也是这样伟大的人,不行了,想想就想哭啊。能写的东西太多了,感觉自己都想写一本,我的母亲了。

  书中,母亲一直固执地盖房子,就是源于对父亲的爱。我从小的时候就觉得,虽然母亲对我比对她自己好,但是她最爱的是父亲。我觉得这才是正确的三观。因为伴侣才是能陪伴一生的人,少年夫妻老来伴。父母和儿女终将会离开,枕边人才是那个老了能相伴左右互相扶持的人。

  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我问父亲,对你最重要的人排第一位的。出乎我意料地是,父亲毫不犹豫地说,你妈。他没有说弟弟,也没有说我,也没有说爷爷奶奶。因为当时在我的眼里,我是觉得母亲爱父亲更多一点。现在年纪大了,父亲一刻也不愿离开母亲,反倒像个孩子一样。

《皮囊》读后感7

  是一本让人很有同感的书,每一个故事似乎都能在自己身边找到原型,每一个故事说的好像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从小到大身边出现过很多朋友,我想在那一刻我们都在履行互相陪伴的使命,当完成之后就把对方交给下一个人,就这样我们在人生轨道上不停的和陌生人相遇、熟悉然后离开。对生活每一刻的认知、每一刻的态度,每一刻的感受都取决于自己,所以要接受生活是自己的这件小事…就像两个啊太、文展、厚朴和黑狗达,相同的'皮囊下有着不同的灵魂,不同的灵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轨迹,生活会是什么样,最终还是需要自己抉择。

  “太多人的一生,被抹除得这么迅速、干净。”很认同这句话啊…还没来得及好好去陪他们,他们已经被抹除的干干净净了,而我却无能为力。长大之后最讨厌的是要接受一个个重要的人永远离开,我可以想象黑狗达父亲生病、离开时的无措和悲伤,我曾经也经历过从早到晚呆在有浓浓消毒水味道的医院里面,经历过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一想到他离开了我就泣不成声哭成狗,经历过不知多少次做梦梦到他然后哭醒…我一直都知道随着时间我会习惯没有他的陪伴,会习惯这辈子我叫他再也不会有人应了,会习惯我的悲伤越来越淡,我相信他只是去了另外一个空间以另外的形式存在,他不会真正消失,在这个空间里面我对他的思念也永远不会减少,终有一天我们还会再见面。

  大多数人只是生命中的一道风景,可能下一秒转身就不见。看着别人的喜怒哀乐,我没办法说能感同身受,能留下一个温柔的背影对他们来说也许是一种慰藉吧。

  记得以后再遇见不喜欢的人,也要善良的对待。

《皮囊》读后感8

  一个看似平凡的书名,背后却包含着那些并不简单的道理。——题记

  本书作者蔡崇达,1982年生,闽南人。是韩寒口中的“写作高手”,其好友天王“华仔”也推荐此书。皮囊是作者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在第一章中,作者介绍了他的阿太——一个活到99岁的“很牛”的人,一个脾气古怪的老妇,虽然阿泰很绝情,但却是作者心灵的归宿。读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但我始终记得作者的阿太所说过的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的《天才文展》。“天才”打上了引号,因为他并不是所谓的天才。本章节主要讲了幼时作者黑狗达在病时与文展一起玩耍。从文展的一言一行中我能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主见、很有想法的人,也是因为文展的话,让黑狗达的'病渐渐好了起来。

  文展总是是在为未来做打算、订计划他做什么都很努力。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甚至在学习上还总是精打细算的,各科的成绩都要和自己预想的一模一样,而且是以训练自己的领导能力为目的,才愿和小伙伴们玩的。

  但是他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不知道将会得到什么。他不断地打算、不断地准备,结果就像故事《贫富生取经》一样,最后能取到真经的不是在一直筹备犹豫的富僧,而是一下定决心不再后退的贫僧。一次次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自己的计划永不会赶上自身或现实的变化莫测。这样的患得患失,是导致他最终变得越来越迷茫,越来越颓废的文展。文展并不是一个天才,他最后说过的一句话深深震撼到我的心灵:“对不起,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厌恶你。你说,凭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我?”这句可能是对彼此命运的拷问吧。这个故事也给了我人生的启示:生活永远是不尽人意的,也许努力了。你会失败,但是你若不努力、放弃,你一定会失败。

  《皮囊》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里,有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皮囊》读后感9

  这两天一直在看《皮囊》,福建作家蔡崇达写的,感觉很真实、语言简练、内容有趣,非常精彩。我很喜欢看。该书主要是一篇篇的散文集,讲述了作者的父亲、母亲和他家乡的故事,风格有点类似鲁迅的《朝花夕拾》,有点淡淡的悲伤在里头,又饱含温情,真的值得一看。

  我还能记起他其中几个故事。

  他的父亲年轻时是兼职混黑道的老大,27岁结婚,之后女儿出生,在3年后,蔡崇达出生,之后他父亲去宁波做了海员,想要养活家人,几年后带着赚来的钱回老家造了一间大房子。后来,他父亲可能因为老是抽烟,身体不好,40岁以后做了一次心脏病手术、2次中风住院,之后又经历了多次手术,最后因为中风去世了。结局很凄凉,但是过程中有一家人的温情,他父亲中风后为了能够康复,积极锻炼,他们一家人都陪着他父亲锻炼,但是其实蔡崇达早就知道这种病康复的可能性极小极小,一家人为着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一起努力着……看到这里,我看到了一种悲壮感,就好像是一个英雄到了穷途末路,依然奋勇拼杀……

  文章的整体基调是像昏暗的灯光,有点压抑,但是很冷静,同时冷静中带着强烈的`爱,作者对父亲母亲的爱。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自古文章憎命达。写出好文章的作者基本上都经历过很大的痛苦,这个道理自古依然都是如此。

  所以很多东西都是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就看我们怎么看待。蔡崇达的青少年时期可谓相当苦闷,但是他把这个生活当做题材写出来《皮囊》;我们很大人的青少年都很顺利,但是写不出像《皮囊》这么好的文章来。你说,谁的生活比较好呢?你喜欢过什么样的生活?

  其实这个道理也在教会我们:无论命运给了我们什么,我们都要尽力去看到好的一面,坚强而积极的活着。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答案。

《皮囊》读后感10

  《皮囊》,在我看来,是一本很朴实的书。本书作者蔡崇达,通过冷静、细腻的描写,将自己所经历过的一件件刻骨铭心的故事描述得撼人心灵。每一篇故事都给人以心灵的启发……

  《皮囊》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书,它的两个序者,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劳模刘德华。

  一开始看《皮囊》,其实有些茫然,我几乎看不懂这本书在写什么,不就是说家常、写日记嘛。但是仔细看下来,发现整本书其实极具哲理。

  本书一直是以"皮囊"两个字为中心展开的。首先,什么是皮囊呢?按照阿太的说法,皮囊,就是包裹人们灵魂的东西,也就是指人们的肉体。阿太,从来都不珍惜自己的。或别人的`肉体,总是随意、大胆地使用——反正这只是包裹自己灵魂的皮囊,也可以说是自己生命的累赘罢了。总之,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是说要虐待自己的肉体,是不是应该多加磨炼自己的肉体呢?本来,肉体对自己的生命来说就够累赘了,那是不是应该让自己的肉体更灵敏、更具有存在的价值呢?应该让自己的肉体成为自己生命的强大依靠,而不是累赘。让自己的肉体吃点苦,体会世间种种磨难、困难,逐渐让自己活的价值体现出来。

  皮囊,也是分臭皮囊和香皮囊的。臭皮囊,是活得空虚的人,他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香皮囊,是活得有价值的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为他人、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有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必大部分人还是更倾向于香皮囊的。

  读完《皮囊》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一定会努力做个香皮囊的。

《皮囊》读后感11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外婆和我说的是艰难岁月,爸爸和我说的是苦中带甜,而我自己的故事还没开始~

  在看了《皮囊》前几章时,我算了一下作者蔡崇达的年龄,今年36岁,一个很年轻的年龄。

  这本书,只喜欢第一页到七十七页的内容,母亲不顾一切反对,都要去建房子、父亲突然残疾的行为与语言描述,都让我有所同感。

  大概忘了是哪一年的事情,爸爸的腿摔断了,妈妈跟着去照顾爸爸~我和姐姐随着一位叔叔一起乘车去医院看爸爸,爸爸的胡子已是很久没刮,妈妈忙前忙后地给我和姐姐打着饭和菜,一个病房里两张病床,很挤,勉强能站下当时的我们。

  爸爸回家的那天,拄着拐杖,一来一回地努力练习走着,很是艰难,说不清他是什么样的心情,但只对照顾他的.妈妈发着自己的小情绪。

  在摔断腿之前,或者更早之前,爷爷兴兴地跑到我家房间,和爸爸说着把房子卖给我们,妈妈争气地说要自己做房子~

  在我家建二楼的那一个夏天的某一天,我亲眼见到妈妈在我眼前晕倒,隔着一定的距离,我第一次捧着手里的碗,懵在了原地,大姐叫我去喊爸爸,我一路小跑到新房子,眼泪吧嗒吧嗒流着,祈祷着我妈千万安好~

  我家二楼封顶时,放大鞭炮,老爸和叔叔们朝楼下扔着糖果,一大帮村里的人在楼下捡着糖果,还有人举着一把倒伞,直接接住,那时谁的脸上都是笑容满面。

  我家搬进房子的那天凌晨二三点,老爸老妈喊着我和姐姐起床搬东西,爸爸挑着一前一后的东西,妈妈拎着个什么,我和姐姐手里也拿着个什么,一路我很兴奋,笑着往前赶,经过人家门口,听到狗的叫喊声,我也没害怕。

  人活一世,不就是一口气么?人活一世,不就是为争一口气么?我妈这么说,我这么点着头。

《皮囊》读后感12

  剥开《皮囊》,认识你自己

  李敬泽在序言中说:“皮囊有心。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看到很多短评,褒贬不一,有说作者没有灵魂,无病呻吟,凤凰男,各种难听的话,也不乏泪目,说戳心,真实的评论。

  不得不说,我被蔡崇达的真实与犀利给震撼到,从小生活在福建海滨小镇的经历冷静而理智的一点点叙述,父亲生病后从最初有一点希冀,到慢慢绝望,大雨里父亲执意要出门的那一幕看得我内心五味杂陈,可是作者却仍然是理智到冷漠的笔触去叙述。

  对母亲执意要盖房子的决定从内心隐隐觉得没有必要,到后来母亲对父亲的想念,念叨隐约明白理解她对父亲埋在心底,没有言说出口的深爱。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父亲为了不让儿子被大海所误,一直隐瞒儿子,而蔡崇达,仅用简单的寥寥几笔:“再次去拜访外祖母的`路上,我突然放开步子往甘蔗林那冲,母亲气恼地追我,把我追急了,竟扑通往那一跳,海水迅速把我淹没了,那咸咸的海水包裹着我,把我往怀里搂。我看到,这海水之上那碎银一样的阳光,铺满我的瞳孔,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形容他被海水淹这样看似惊心动魄的经历。又是一段克制理智到极致的叙述。

  后来又是张美丽,文展,阿小,厚朴的故事,可能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影子,可是蔡崇达用他冷静又细致的笔锋,为我们绘出了这些特点鲜明人物形象。

  每个人都有这副皮囊,蔡崇达用自己锋利的笔刀,剖析自己的过去,剖析自己的回忆。

  看介绍的时候说这是一部能看哭人的书,作者没有刻意渲染悲伤与绝望,却给人以极强的代入感,让人不禁能回视自己,自看自省。不要让灵魂负重前行,你也应该剥开皮囊,重新认识你自己。

《皮囊》读后感13

  一书中,作者蔡崇达围绕亲情、友情、前途、家乡讲述了一系列平凡又令人思索万分的故事,以此使我们去感受生活中那些难以避免的困难,指引我们直面挫折,也使我们思考人生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主人公在童年时因好奇大海而导致了他差点死在海中,之后家人尽量使他远离海水,但之后他发现海是藏不住的。我们曾面对的困难与伤痛或许正如作者曾面对的那片海一样,我们有时不愿去触碰那些曾令我们伤心的过往,也希望它们能够被人藏起来,但越是如此,那些悲痛便越会变得难以消除,若我们无法释怀它们,它们就会对我们造成持续的伤害。试着不再逃避并找到与它们合适的相处方式,与它们“握手言和”,或许才是战胜它们最好的方式。

  人的一生不长不短,我们总会从懵懂无知的孩童变成历经沧桑的大人。在此期间,我们也需要同作者一样在朋友的追问下思考那些始终要回答的问题:我们究竟要如何生活?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一直都觉得自己很忙碌,但有时却不知自己因何而忙碌,也不知道那些忙碌对我们来说是否有意义,但我们又不敢使自己空闲下来,因为我们无法回答那些问题。

  如此看来,或许人生是一个追寻的过程,我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意义,也寻找自己忙碌的意义,有时也受其困扰,但或许我们的每一次经历都会交代我们的意义。不必忧思过重,因为我们的'存在总会有意义。就好比当下正面对席卷全国疫情的我们,虽不能如医生那般为拯救生命而奔赴医疗救助的前线,却可以真心地为他们祈祷,希望他们平安无事;可以居家隔离,不给他们增添麻烦。如此,我们也为疫情防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向社会证明着自己的意义。

  无论是艰难困苦亦或是未知迷茫,只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它们,有信心去战胜它们,相信我们会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并留下更美好的意义。

《皮囊》读后感14

  《皮囊》很亲,因为作者跟我同龄,又讲述的是我们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命运的深切思考,所以书刚一上市就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次作为机关学习推荐书目,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这本书读了好一段日子才读完,另一位同龄作家韩寒的推荐理由是“好的文字往往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我觉得自己是舍不得读完,也是因为与作者同龄,让我在书中看见了熟悉的影子,在他的故事里回望自己的成长点滴,越读就越舍不得一下子读完,更愿意一篇一篇去慢慢地回味。

  《皮囊》一书,它的`文字似乎是一直以来我所期待能在书里看到的那样,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的装饰什么,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说道过往的事情。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作者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我们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我们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族的情感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这是我觉得书中最亲切、最温暖、最打动我的地方。

《皮囊》读后感15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散文集的小说,作者是晋江人(大学好友有好几个也是)又是新闻人,所以阅读的时候会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书的前面几个篇章还蛮耐看,收尾的几篇就有些“潦草”,谈谈感受比较深的几个。

  开篇的《皮囊》讲阿太对死亡的态度,但更像在讲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是蛮赞同的。世间没有不朽的皮囊,终有一天皮囊会崩坏,而心在亮着,灵魂就不会彻底消亡。“生命原本轻盈,被太多欲望的污浊拖住。”

  另外一篇写父亲的《重症病房的圣诞节》,细节的地方也直抵人心,大概是我也有相似的境遇。“从走廊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恐惧的路就像按照自己记忆走一条印象中很平坦的路,然后突然哪里凹陷了,一踩空,心直直往下坠。”这段走过病房走廊的心理活动,让我想起前几年父母车祸住院时,每天下楼买饭也要走过的那条走廊,有的病房是围坐家人的温暖,有的则是孤独患者的冷冷清清,有的人进来,有的人出去或者再也没出去。

  还有几篇关于朋友关于理想的篇章,有些观点耐人寻味,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的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人与人关系的建立,显得那么充满偶然又似乎必然,我们的朋友参与我们的生活,改变了甚至塑造了我们的生活。”这句也很赞同,我在人生各个阶段的重要抉择前,几乎都有朋友的参与,从读书到志愿,从工作到辞职,朋友改变也塑造了我现在的生活。

  因为读到了已然存在于内心的东西,所以读的时候才会有流畅的代入感吧……

《《皮囊》读后感常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皮囊》读后感】相关文章:

《皮囊》简介07-21

皮囊经典语录09-23

皮囊读书心得范文 关于皮囊的读书心得01-10

《皮囊》读书笔记01-23

皮囊读后感10-14

《皮囊》的读后感01-20

《皮囊》读后感09-28

皮囊读后感11-07

【热门】《皮囊》读后感12-12

【荐】《皮囊》读后感12-12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皮囊》读后感常用(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皮囊》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皮囊》读后感常用(15篇)

《皮囊》读后感1

  终于读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静,深有感触,真的是一本好书。作者从最真实的情感,最平实的语言,写了自己生活经历,骨肉间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样,剥开生活外壳,展露给你看生活的真实血腥肉身一样剧烈。祈求上天开一点门夹缝,祈求妈放下那包老鼠药。那些带点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让人无法轻易放下和忘记,字里行间的心灵深处的猛烈碰撞。

  听说作者写这本书写了很久很久,有人说书名《皮囊》不太符合内容,我却觉得很适合。没有动词,没有状语,只是个名词,只是个个人见解和感受的词,正如贾宝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

  这让我记起温情而残酷的家乡故事与现实纠缠的影子,谁又能彻底理解生活的本质意义呢?当你觉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时,抱怨着这一切,你不如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难没想象中那么大,至少你活得比别人幸福。

  幸福的皮囊,过完人生才会知道厚薄。吃苦是让你知道你还在经历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这一切只是“业”显现罢了,一切只是你脑海里的。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浑浊。有时候我在想,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呢?同一个环境,差不多的`家庭,却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点让人唏嘘,也让人思考,生命的路冥冥之中是否已经有神明为你安排好了呢,无论我们怎样挣扎,最终也逃不出命运之神的掌控。一切也都是没有答案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认真地对待生活,生命的每一步,走好每一步。

《皮囊》读后感2

  一直以来最喜欢读的一本书,《皮囊》,作者蔡崇达用冷静以及细致的手法,将自己最在意,最难忘的故事通过文字表述出来,所以整本书读下来,会有些压抑,伤感。

  当时自己在书店去看书时,正好看到这本书,就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皮囊,总而言之,就是将自己的敏感,脆弱,善良,一一被隐藏起来。

  故事的开篇讲了自己的阿太,也就是自己外婆的母亲,已是一位有九十九岁的老人家,阿太一直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自己在切菜时切断一根手指,家里的人都非常着急,她却一副莫不在乎的样子,也曾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在自己摔伤腿,靠着一把椅子挪到门口,等着孩子放学回来。阿太的坚强和忍耐,让我切身体会到什么叫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再后来,面对自己的父亲因为中风瘫痪,在期间母亲不顾家庭窘迫,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要完成父亲的愿望,想尽办法让父亲高兴,让家人骄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大的累,也值得也愿意。作者在期间回忆了父亲因瘫痪后脾气的改变,性情的转变,因身体的不便,导致父亲有时候会像个小孩子会闹,会哭,也会因为绝望每天和家人说要“抓紧死”,过世之后又托梦给儿子责怪他不给小汽车,不给摩托车,细致的文字记述了看似坚强的外表,其实也是有软糯的内心,细致入微。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可能,当我们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起这句话,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却有另外一番滋味。生活是残酷的,但是也有细腻柔弱的一面。评论家李敬泽在评鉴语中提到“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得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都是拥有一具鲜活的皮囊,心就是一盏明灯,用心感受生活,用心感受爱,心到的地方,就会有光明,就会有温暖。

《皮囊》读后感3

  在当代作者中,已经很难得见到这样的好作品了,他的文字简洁而锋利尖锐,没有一丝累赘,更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朴实到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却蕴含着最深刻的道理,让每一个读书着感受着如同一支银针刺入心房的颤动、清晰。该书用朴素的语言讲出了人生的哲理,值得一看。

  阿太的故事

  《皮囊》是一个散文集,书的名字用的就是第一篇,关于阿太的故事。在一开始,作者就刻画了一幅闽南风情小镇里的一位高龄老太的形象。这位老太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就是这个坚硬如石头的老太,九十多岁的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接受了女儿死去事实的淡然;切断自己手指时的冷静;临死前的豁达……

  书中写道:"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或者,这就是他们那一辈人的生活哲学。""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阿太的豁达和睿智。"我想蔡崇达的人生,能够坚强的面对一次次挑战,从那个大海边的小镇走到北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老太的人生观应该是他成长路上的第一份人生礼物吧。

  十四个故事

  整本书有14个小故事,我在通篇的书里感受着母亲对父亲、儿子的爱,感受着母亲对于儿子寄予的无限的信赖。书中写父亲母亲的几个故事背后,我可以想像出这个家庭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可是蔡崇达没有刻意去渲染任何悲苦的情绪,只是客观地在陈述故事,剖析人物。

  前方,依然有希望,带着皮囊,一起勇闯天涯!

《皮囊》读后感4

  第二遍看到五十几页,书里的父亲让他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一直强撑着眼泪读到现在。似乎不太适合刚经历父子离别之人阅读,因为作者把每个场景都写得很真实,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告诉他不要在此刻去触碰皮囊这本书。只能说是一本好书,值得以后细品,会让你对自己父母那杯的爱情有新的认识,对生死有新的感触。

  他说这本书里的每个字里行间都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故事的主角似乎与他过于贴切,这是一本他不想触碰的书,至少现在还不行。半年前,父亲因为头痛到院就诊,查出晚期肺癌,且扩散到头部,肺部,治愈率几乎为零,不到两周,父亲就这样离开,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根本没办法接受。

  躺在病床已经五天左右的父亲意识开始不清醒,母亲,哥哥,和他一直轮番照顾父亲,知晓结局的母亲一直陪伴在父亲床头,从未离开。

  印象深刻的是父亲的手,右手一直在敲,左手在腰间摸什么东西,听母亲解释说是工地上捶木板的动作,还得摸钉子,口里还念叨着上班,母亲含泪握住父亲的手,说“哈子(傻子),今天不上班,今天外面在下雨,休息一下,干一辈子的活了”,话都说不清楚几乎用尽全身力气的父亲吼出“不上班哪来在的.钱给女儿生活费”说着又开始摸口袋里的钱包,要去银行给还在上大学的女儿打钱,其实女儿那年刚好毕业,分配了很好的一份工作。

  父亲是干工地的,一辈子过得皮糙肉厚,自己生病也没当回事儿,计划着是赶回来看自己半个月前查出胰腺癌的母亲,结果还未见到母亲一面,就直接在医院躺下来,没法动弹的奶奶一直呕血,也没办法走路。父亲在楼下病房,奶奶在楼上的病房,父亲离世三天,奶奶也走了,只愿在天堂母子相聚,父亲可以解释为啥没在临终前看上母亲一面……

《皮囊》读后感5

  有些书注定是能引起共鸣的,不是因为词藻华丽,字句精妙,或许是因为内心的感受被作者揪出来,然后泪腺受了刺激,脑中浮想联翩。

  《皮囊》——一本我分不清到底是小说,还是自传的书,在我的内心激荡出了涟漪。书名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忧伤的,但书中娓娓道来的故事,一层一层揭伤疤式的诉说,让我似乎经历的作者的心路历程,也对自己今后的路有了新的认识。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由蔡崇达编写、韩寒监制。文集风格沉稳,表达了作者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

  旅程的开始总是满心欢喜的,仿佛刚买了车票,就已经闻到了终点的花草芬芳;旅程的开始总是充满期待的,仿佛拥有了一张世界地图,就已经征服世界一般。

  就像书中的张厚朴,名字来自英文HOPE,寓意着梦想、希望。可以想见,他是一个对生活极度热爱,迫切追逐梦想的人,我对他心生期待。期待他能够实现开学典礼上的豪言壮志,期待他梦想成真,但最后他却成为了现实这场战役中最先阵亡的人。对此我深感惋惜,同时也陷入深思。

  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像厚朴,会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会因此和家人生气,会吃亏,然后不知悔改,然后继续着下一件不切实际的事情。有时候觉得身边很多人像厚朴,面对生存现状和自我期待的差距,不知该如何安放自己的理想,又或者是将理想慢慢变成幻想,却仍然沉醉其中。

  我敬佩一位同事,他因为考博失利,沦落到和我这个本科生住在一间宿舍,但一年之后,他如愿在浙大开启了他的.博士之行,在我的意料之中。这是给坚持每天看书、做笔记、写论文的人应得的回报。

  你想怎么走以后的路?

  平视前方,抬头挺胸就好。

  这样能够看清脚下的路,欣赏远方的景。

  是的,脚踏实地。躺在地上过日子,贴着土地过日子,有个好处就是,摔也摔不到哪儿去,说不定还能看到头顶的繁星苍穹呢?

《皮囊》读后感6

  不知道有多少人被皮囊中母亲对父亲的爱意感动到的,反正皮囊前面几节中一些小细节的描写我是被母亲不着言词的默默的爱打动了。

  作者蔡崇达是80后,82年的,同为80后,那个年代的囊中羞涩,吃口馒头争口气的心态我是能从自己的母亲身上看到的,也包括我母亲对我父亲的爱。所以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从头到尾都能找到共鸣。也是每隔一会都有眼眶湿润的感觉,而且是想一直读下去,不想停,也不想这本书完结。或者有的人会觉得书中的母亲有点固执,有点作,但我是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母亲,感到无比地亲切。

  我只单说母亲与父亲的爱情这一点。我觉得母亲真得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别看中国大部分老一辈的`家庭都是父亲在外挣钱,母亲对内照顾家庭,但是如果一个家庭母亲倒下去了,那这个家也就散了,母亲才是真正把一家人凝聚起来的力量,因为有韧性,百折不挠。男人看起来硬汉一个,但是容易折啊。参考其中一段,父亲遭受失业打击,三年不工作,母亲却默默地做这做那到处打工补贴家用,毫无怨言。我的母亲也是这样伟大的人,不行了,想想就想哭啊。能写的东西太多了,感觉自己都想写一本,我的母亲了。

  书中,母亲一直固执地盖房子,就是源于对父亲的爱。我从小的时候就觉得,虽然母亲对我比对她自己好,但是她最爱的是父亲。我觉得这才是正确的三观。因为伴侣才是能陪伴一生的人,少年夫妻老来伴。父母和儿女终将会离开,枕边人才是那个老了能相伴左右互相扶持的人。

  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我问父亲,对你最重要的人排第一位的。出乎我意料地是,父亲毫不犹豫地说,你妈。他没有说弟弟,也没有说我,也没有说爷爷奶奶。因为当时在我的眼里,我是觉得母亲爱父亲更多一点。现在年纪大了,父亲一刻也不愿离开母亲,反倒像个孩子一样。

《皮囊》读后感7

  是一本让人很有同感的书,每一个故事似乎都能在自己身边找到原型,每一个故事说的好像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从小到大身边出现过很多朋友,我想在那一刻我们都在履行互相陪伴的使命,当完成之后就把对方交给下一个人,就这样我们在人生轨道上不停的和陌生人相遇、熟悉然后离开。对生活每一刻的认知、每一刻的态度,每一刻的感受都取决于自己,所以要接受生活是自己的这件小事…就像两个啊太、文展、厚朴和黑狗达,相同的'皮囊下有着不同的灵魂,不同的灵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轨迹,生活会是什么样,最终还是需要自己抉择。

  “太多人的一生,被抹除得这么迅速、干净。”很认同这句话啊…还没来得及好好去陪他们,他们已经被抹除的干干净净了,而我却无能为力。长大之后最讨厌的是要接受一个个重要的人永远离开,我可以想象黑狗达父亲生病、离开时的无措和悲伤,我曾经也经历过从早到晚呆在有浓浓消毒水味道的医院里面,经历过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一想到他离开了我就泣不成声哭成狗,经历过不知多少次做梦梦到他然后哭醒…我一直都知道随着时间我会习惯没有他的陪伴,会习惯这辈子我叫他再也不会有人应了,会习惯我的悲伤越来越淡,我相信他只是去了另外一个空间以另外的形式存在,他不会真正消失,在这个空间里面我对他的思念也永远不会减少,终有一天我们还会再见面。

  大多数人只是生命中的一道风景,可能下一秒转身就不见。看着别人的喜怒哀乐,我没办法说能感同身受,能留下一个温柔的背影对他们来说也许是一种慰藉吧。

  记得以后再遇见不喜欢的人,也要善良的对待。

《皮囊》读后感8

  一个看似平凡的书名,背后却包含着那些并不简单的道理。——题记

  本书作者蔡崇达,1982年生,闽南人。是韩寒口中的“写作高手”,其好友天王“华仔”也推荐此书。皮囊是作者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在第一章中,作者介绍了他的阿太——一个活到99岁的“很牛”的人,一个脾气古怪的老妇,虽然阿泰很绝情,但却是作者心灵的归宿。读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但我始终记得作者的阿太所说过的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的《天才文展》。“天才”打上了引号,因为他并不是所谓的天才。本章节主要讲了幼时作者黑狗达在病时与文展一起玩耍。从文展的一言一行中我能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主见、很有想法的人,也是因为文展的话,让黑狗达的'病渐渐好了起来。

  文展总是是在为未来做打算、订计划他做什么都很努力。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甚至在学习上还总是精打细算的,各科的成绩都要和自己预想的一模一样,而且是以训练自己的领导能力为目的,才愿和小伙伴们玩的。

  但是他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不知道将会得到什么。他不断地打算、不断地准备,结果就像故事《贫富生取经》一样,最后能取到真经的不是在一直筹备犹豫的富僧,而是一下定决心不再后退的贫僧。一次次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自己的计划永不会赶上自身或现实的变化莫测。这样的患得患失,是导致他最终变得越来越迷茫,越来越颓废的文展。文展并不是一个天才,他最后说过的一句话深深震撼到我的心灵:“对不起,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厌恶你。你说,凭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我?”这句可能是对彼此命运的拷问吧。这个故事也给了我人生的启示:生活永远是不尽人意的,也许努力了。你会失败,但是你若不努力、放弃,你一定会失败。

  《皮囊》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里,有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皮囊》读后感9

  这两天一直在看《皮囊》,福建作家蔡崇达写的,感觉很真实、语言简练、内容有趣,非常精彩。我很喜欢看。该书主要是一篇篇的散文集,讲述了作者的父亲、母亲和他家乡的故事,风格有点类似鲁迅的《朝花夕拾》,有点淡淡的悲伤在里头,又饱含温情,真的值得一看。

  我还能记起他其中几个故事。

  他的父亲年轻时是兼职混黑道的老大,27岁结婚,之后女儿出生,在3年后,蔡崇达出生,之后他父亲去宁波做了海员,想要养活家人,几年后带着赚来的钱回老家造了一间大房子。后来,他父亲可能因为老是抽烟,身体不好,40岁以后做了一次心脏病手术、2次中风住院,之后又经历了多次手术,最后因为中风去世了。结局很凄凉,但是过程中有一家人的温情,他父亲中风后为了能够康复,积极锻炼,他们一家人都陪着他父亲锻炼,但是其实蔡崇达早就知道这种病康复的可能性极小极小,一家人为着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一起努力着……看到这里,我看到了一种悲壮感,就好像是一个英雄到了穷途末路,依然奋勇拼杀……

  文章的整体基调是像昏暗的灯光,有点压抑,但是很冷静,同时冷静中带着强烈的`爱,作者对父亲母亲的爱。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自古文章憎命达。写出好文章的作者基本上都经历过很大的痛苦,这个道理自古依然都是如此。

  所以很多东西都是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就看我们怎么看待。蔡崇达的青少年时期可谓相当苦闷,但是他把这个生活当做题材写出来《皮囊》;我们很大人的青少年都很顺利,但是写不出像《皮囊》这么好的文章来。你说,谁的生活比较好呢?你喜欢过什么样的生活?

  其实这个道理也在教会我们:无论命运给了我们什么,我们都要尽力去看到好的一面,坚强而积极的活着。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答案。

《皮囊》读后感10

  《皮囊》,在我看来,是一本很朴实的书。本书作者蔡崇达,通过冷静、细腻的描写,将自己所经历过的一件件刻骨铭心的故事描述得撼人心灵。每一篇故事都给人以心灵的启发……

  《皮囊》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书,它的两个序者,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劳模刘德华。

  一开始看《皮囊》,其实有些茫然,我几乎看不懂这本书在写什么,不就是说家常、写日记嘛。但是仔细看下来,发现整本书其实极具哲理。

  本书一直是以"皮囊"两个字为中心展开的。首先,什么是皮囊呢?按照阿太的说法,皮囊,就是包裹人们灵魂的东西,也就是指人们的肉体。阿太,从来都不珍惜自己的。或别人的`肉体,总是随意、大胆地使用——反正这只是包裹自己灵魂的皮囊,也可以说是自己生命的累赘罢了。总之,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是说要虐待自己的肉体,是不是应该多加磨炼自己的肉体呢?本来,肉体对自己的生命来说就够累赘了,那是不是应该让自己的肉体更灵敏、更具有存在的价值呢?应该让自己的肉体成为自己生命的强大依靠,而不是累赘。让自己的肉体吃点苦,体会世间种种磨难、困难,逐渐让自己活的价值体现出来。

  皮囊,也是分臭皮囊和香皮囊的。臭皮囊,是活得空虚的人,他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香皮囊,是活得有价值的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为他人、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有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必大部分人还是更倾向于香皮囊的。

  读完《皮囊》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一定会努力做个香皮囊的。

《皮囊》读后感11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外婆和我说的是艰难岁月,爸爸和我说的是苦中带甜,而我自己的故事还没开始~

  在看了《皮囊》前几章时,我算了一下作者蔡崇达的年龄,今年36岁,一个很年轻的年龄。

  这本书,只喜欢第一页到七十七页的内容,母亲不顾一切反对,都要去建房子、父亲突然残疾的行为与语言描述,都让我有所同感。

  大概忘了是哪一年的事情,爸爸的腿摔断了,妈妈跟着去照顾爸爸~我和姐姐随着一位叔叔一起乘车去医院看爸爸,爸爸的胡子已是很久没刮,妈妈忙前忙后地给我和姐姐打着饭和菜,一个病房里两张病床,很挤,勉强能站下当时的我们。

  爸爸回家的那天,拄着拐杖,一来一回地努力练习走着,很是艰难,说不清他是什么样的心情,但只对照顾他的.妈妈发着自己的小情绪。

  在摔断腿之前,或者更早之前,爷爷兴兴地跑到我家房间,和爸爸说着把房子卖给我们,妈妈争气地说要自己做房子~

  在我家建二楼的那一个夏天的某一天,我亲眼见到妈妈在我眼前晕倒,隔着一定的距离,我第一次捧着手里的碗,懵在了原地,大姐叫我去喊爸爸,我一路小跑到新房子,眼泪吧嗒吧嗒流着,祈祷着我妈千万安好~

  我家二楼封顶时,放大鞭炮,老爸和叔叔们朝楼下扔着糖果,一大帮村里的人在楼下捡着糖果,还有人举着一把倒伞,直接接住,那时谁的脸上都是笑容满面。

  我家搬进房子的那天凌晨二三点,老爸老妈喊着我和姐姐起床搬东西,爸爸挑着一前一后的东西,妈妈拎着个什么,我和姐姐手里也拿着个什么,一路我很兴奋,笑着往前赶,经过人家门口,听到狗的叫喊声,我也没害怕。

  人活一世,不就是一口气么?人活一世,不就是为争一口气么?我妈这么说,我这么点着头。

《皮囊》读后感12

  剥开《皮囊》,认识你自己

  李敬泽在序言中说:“皮囊有心。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看到很多短评,褒贬不一,有说作者没有灵魂,无病呻吟,凤凰男,各种难听的话,也不乏泪目,说戳心,真实的评论。

  不得不说,我被蔡崇达的真实与犀利给震撼到,从小生活在福建海滨小镇的经历冷静而理智的一点点叙述,父亲生病后从最初有一点希冀,到慢慢绝望,大雨里父亲执意要出门的那一幕看得我内心五味杂陈,可是作者却仍然是理智到冷漠的笔触去叙述。

  对母亲执意要盖房子的决定从内心隐隐觉得没有必要,到后来母亲对父亲的想念,念叨隐约明白理解她对父亲埋在心底,没有言说出口的深爱。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父亲为了不让儿子被大海所误,一直隐瞒儿子,而蔡崇达,仅用简单的寥寥几笔:“再次去拜访外祖母的`路上,我突然放开步子往甘蔗林那冲,母亲气恼地追我,把我追急了,竟扑通往那一跳,海水迅速把我淹没了,那咸咸的海水包裹着我,把我往怀里搂。我看到,这海水之上那碎银一样的阳光,铺满我的瞳孔,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形容他被海水淹这样看似惊心动魄的经历。又是一段克制理智到极致的叙述。

  后来又是张美丽,文展,阿小,厚朴的故事,可能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影子,可是蔡崇达用他冷静又细致的笔锋,为我们绘出了这些特点鲜明人物形象。

  每个人都有这副皮囊,蔡崇达用自己锋利的笔刀,剖析自己的过去,剖析自己的回忆。

  看介绍的时候说这是一部能看哭人的书,作者没有刻意渲染悲伤与绝望,却给人以极强的代入感,让人不禁能回视自己,自看自省。不要让灵魂负重前行,你也应该剥开皮囊,重新认识你自己。

《皮囊》读后感13

  一书中,作者蔡崇达围绕亲情、友情、前途、家乡讲述了一系列平凡又令人思索万分的故事,以此使我们去感受生活中那些难以避免的困难,指引我们直面挫折,也使我们思考人生中必须回答的问题。

  主人公在童年时因好奇大海而导致了他差点死在海中,之后家人尽量使他远离海水,但之后他发现海是藏不住的。我们曾面对的困难与伤痛或许正如作者曾面对的那片海一样,我们有时不愿去触碰那些曾令我们伤心的过往,也希望它们能够被人藏起来,但越是如此,那些悲痛便越会变得难以消除,若我们无法释怀它们,它们就会对我们造成持续的伤害。试着不再逃避并找到与它们合适的相处方式,与它们“握手言和”,或许才是战胜它们最好的方式。

  人的一生不长不短,我们总会从懵懂无知的孩童变成历经沧桑的大人。在此期间,我们也需要同作者一样在朋友的追问下思考那些始终要回答的问题:我们究竟要如何生活?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一直都觉得自己很忙碌,但有时却不知自己因何而忙碌,也不知道那些忙碌对我们来说是否有意义,但我们又不敢使自己空闲下来,因为我们无法回答那些问题。

  如此看来,或许人生是一个追寻的过程,我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意义,也寻找自己忙碌的意义,有时也受其困扰,但或许我们的每一次经历都会交代我们的意义。不必忧思过重,因为我们的'存在总会有意义。就好比当下正面对席卷全国疫情的我们,虽不能如医生那般为拯救生命而奔赴医疗救助的前线,却可以真心地为他们祈祷,希望他们平安无事;可以居家隔离,不给他们增添麻烦。如此,我们也为疫情防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向社会证明着自己的意义。

  无论是艰难困苦亦或是未知迷茫,只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它们,有信心去战胜它们,相信我们会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并留下更美好的意义。

《皮囊》读后感14

  《皮囊》很亲,因为作者跟我同龄,又讲述的是我们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命运的深切思考,所以书刚一上市就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次作为机关学习推荐书目,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这本书读了好一段日子才读完,另一位同龄作家韩寒的推荐理由是“好的文字往往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我觉得自己是舍不得读完,也是因为与作者同龄,让我在书中看见了熟悉的影子,在他的故事里回望自己的成长点滴,越读就越舍不得一下子读完,更愿意一篇一篇去慢慢地回味。

  《皮囊》一书,它的`文字似乎是一直以来我所期待能在书里看到的那样,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的装饰什么,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说道过往的事情。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作者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我们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我们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族的情感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这是我觉得书中最亲切、最温暖、最打动我的地方。

《皮囊》读后感15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散文集的小说,作者是晋江人(大学好友有好几个也是)又是新闻人,所以阅读的时候会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书的前面几个篇章还蛮耐看,收尾的几篇就有些“潦草”,谈谈感受比较深的几个。

  开篇的《皮囊》讲阿太对死亡的态度,但更像在讲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是蛮赞同的。世间没有不朽的皮囊,终有一天皮囊会崩坏,而心在亮着,灵魂就不会彻底消亡。“生命原本轻盈,被太多欲望的污浊拖住。”

  另外一篇写父亲的《重症病房的圣诞节》,细节的地方也直抵人心,大概是我也有相似的境遇。“从走廊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恐惧的路就像按照自己记忆走一条印象中很平坦的路,然后突然哪里凹陷了,一踩空,心直直往下坠。”这段走过病房走廊的心理活动,让我想起前几年父母车祸住院时,每天下楼买饭也要走过的那条走廊,有的病房是围坐家人的温暖,有的则是孤独患者的冷冷清清,有的人进来,有的人出去或者再也没出去。

  还有几篇关于朋友关于理想的篇章,有些观点耐人寻味,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的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人与人关系的建立,显得那么充满偶然又似乎必然,我们的朋友参与我们的生活,改变了甚至塑造了我们的生活。”这句也很赞同,我在人生各个阶段的重要抉择前,几乎都有朋友的参与,从读书到志愿,从工作到辞职,朋友改变也塑造了我现在的生活。

  因为读到了已然存在于内心的东西,所以读的时候才会有流畅的代入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