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3-07-31 14:54: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15篇【经典】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红楼梦》有感1

  20xx年,我十岁了,是最贪玩的年纪,对很多东西似懂非懂,又跃跃欲试。对整个世界大声宣布“我来了”!我想知道微妙的社会,想了解世事的无常。

  前不久,我读了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了更容易读懂内容,我选购的是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生阅读系列。这个版本的《红楼梦》,虽然删减了很多情节,但是对于我这样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读者来说,很适宜。我试图去品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无奈。

  书中人物各具神采,有芙蓉般高雅的林黛玉;有牡丹般高贵的宝钗;有海棠般娇俏的湘云。我最喜爱幽兰一般的邢岫烟。她曾在盛宴的雪天,因贫寒身穿单衣,而四周的姐姐妹妹却身着华服,两者对比非常窘迫。因家境贫寒,只身投奔富贵的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自己的父母不能给予一点帮助,甚至她还需要从自己每月二两银子的生活费中,拿出一两贴补家用。在两颗“富贵眼”,一颗“体面心”的'大观园,她不去在意别人的评价,遵循着自己的内心。贾母赠送的礼物,她一点不用,别人送的华服,她婉言谢绝。反而还送小礼物给跑腿的小丫头。孔子曾说“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变节。”

  我愿成为邢岫烟这样的人,做个内心强大的人,心中有光,即使身陷困境,也要开出最美的花。

  我怀着一颗童心看红楼,书中有很多精彩之处,我还没有完全明白。我想这样一部无与伦比的巨著,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人的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处境不同,看到书里的闪光点也会不同。你所在意的,你所发现的,能引起内心波澜的,一定是你当下最在意的地方。

  我之所以喜爱这部书,是因为它如同一颗钻石,在不断变幻的光线下,能折射出不一样的美。

  每当我想起《红楼梦》,耳边总是依稀传来那首枉凝眉的曲调“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我们感叹生命的无常,更要珍惜当下!

读《红楼梦》有感2

  在今年最后一天,终于将《红楼梦》上下册全部读完了。书中的人物各有归宿:有的生前不如意,但死后却登入极乐世界;有的曾经呼风唤雨,却在孤苦失落中黯然离世;有的曾经遭遇不幸和波折,但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有的曾遍享人间富贵,但也不得不在无奈和不舍中撒手人寰。

  全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充分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时不报,时候不到”这样朴素的哲学思想。 以史老太君为例,心地善良、善待他人、遇事豁达、明辩是非,最终了无遗憾的走向了人生的终点。与史老太君心性最相似的是薛宝钗,尽管有宝玉的不辞而别,想来也可拥有平安喜乐的一生。以王熙凤为例,待人刻薄,心肠恨毒,自私自利,机关算尽,最终财散人亡。

  全书给我的感觉,整体有些伤感,有这么多又漂亮、又聪明、又能干的人中俊杰英年早逝。黛玉、凤姐、迎春、秦可卿、晴雯、鸳鸯、尤氏姐妹等等,这么多如花似玉的'女子,都是这样的结局,这让人有些不忍和不安。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对美貌女子的偏见,难道这样的人不应该拥有美好的人生吗。倒是袭人、平儿的结局还让人稍感安慰,也许还是由于他们这样不辞劳苦、朴实无华的性格吧。

  全书的后四十回由他人撰写,还是能看到与前八十回明显的不同。有一种感觉,前八十回体现出的典雅和精美在后四十回里再难看到。后四十回的重点在于按照既有的故事主线,给书中的各种人物安配一个合理的结局,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但对于各种场面的铺陈,各种细节的描写等方面明显存在差距。皇上对贾珍、贾赦、薛蟠等人的赦免也有些突兀,多少有些不合逻辑。后四十回倒是读得很快,不必再去认真理解那些典雅华丽的语言。

  总体感觉,《红楼梦》确实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好书,书中对建筑、音乐、服饰、民俗等的描写,全景展现了那个时代贵族生活的全貌,对书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准确到位,确实值得一读。

读《红楼梦》有感3

  一本《红楼梦》在手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停留在“香菱学诗”一节,大多读过《红楼梦》的人,总会对这一节留有印象。细细读罢,闭目沉思,禁不住对林黛玉的教学艺术拍手叫好。

  黛玉教香菱学诗时,不是煞有介事地高谈阔论一番,让学生“闻”而生畏,而是颇为随便地对香菱说,“作诗有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你看,黛玉短短数语,便总结出了作诗的基本常识,既强调了要领,又消除了香菱学诗前对诗的神秘恐惧,一下子就把香菱引进了艺术的门槛。

  听了黛玉的话,似乎茅塞顿开的香菱轻松地言道:“原来这般规矩,竟是没事的,只是有奇句为止……”针对香菱的'话,黛玉又因势利导,指出作诗立意要紧,倘是意趣真的,词句修饰不妥,也使得的。在这里黛玉强调了“立意”“意趣”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将香菱对诗的感悟引向深一层的艺术境界。

  教,是为了不教。坚持启发式教学是黛玉教香菱学诗的基本原则。无论是诗歌理论的讲解,还是指导香菱阅读欣赏,她都始终贯彻了这一原则。

  一次,香菱对黛玉说:“王维的五言律诗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有情。”黛玉听后,首先对香菱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予以肯定,接着又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使香菱完成了从抽象理解到具体感知的学习过程。

  如果说,在引导学生探求新知的过程中,不故设屏障,善于拨开迷雾,探幽发微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的话,那么,林黛玉一步一个脚印地引领香菱步步步入诗歌艺术殿堂,则不愧为一名顶尖的优秀教师。

读《红楼梦》有感4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总共也就出现了两三回,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刘姥姥却让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刘姥姥第一次出现,便是因为家中无钱过冬,便想去荣国府攀攀旧亲要点钱财来,她迟钝却又精明,知道叫板儿去开口要钱比较好点,只可惜板儿经历尚浅,只顾着吃东西,把身上背负的责任忘得一干二净,幸亏荣国府有的是钱财,便给了她三十两银子,哄得刘姥姥屁颠屁颠的.回家去了。

  刘姥姥虽爱财,却又有一颗感恩的心。她见自己用了荣国府的便送了些瓜果蔬菜给贾母等人,并且用她那机智幽默具有农村特色的语言逗笑了贾母,之后不免要有些赏赐。

  刘姥姥爱财但不贪财,并且有一颗善心 。当贾府破落,凤姐将死之时,刘姥姥仍没有嫌弃他们,而是继续为他们充当喜剧角色,凤姐请求刘姥姥为她祈福,并且把手上的金镯给了她做祈福的钱,但刘姥姥并不收下,而是真心实意的准备帮凤姐祈福,只可惜红颜命薄,刘姥姥还未帮凤姐祈福,她就先归西了。其实当初刘姥姥就是收下凤姐的镯子,又有几人知道呢!由此可见,刘姥姥虽爱财,但不贪财。

  一个质朴却又步伐精明,爱财却又不贪财的刘姥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红楼梦》有感5

  《红楼梦》这本书至它诞生以来,人们对它的阅读、追捧、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大有越演越烈之势力,不得不有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那就是“红学。”它像一个万花筒,五光十色,光彩夺目,到处都耀眼,到处都闪光,魅力无限,趣味无穷。我是一个普通读者,《红楼梦》若是一个大海,我只一个站在远处看海的人。写一点自己的感想,就是向别人讨教的意思,既然是讨教,像一个讨饭的人,别人给馒头高兴,给窝头也高兴,给一点残羹冷炙也欣然接受。

  我觉得读《红楼梦》最难的是开头。开头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了,读起来就顺畅自然了,像一个走路的人,出门遇到了三岔路口,究竟哪条路是自己要走的那条路,必须弄清楚了,才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

  总之,《红楼梦》写的是阴阳两界,也可以说是写了虚实两重天。阴界写的虚无缥缈,让人难以捉摸,阳界就是写实主义了。开头可以说是写虚的一面。说有一个地方叫大荒山无崖稽,当年女娲炼石补天,炼了很多石头,都用上了,单单剩下一块未用,被弃在了这里的青埂峰下。这石头自经锻炼,通了灵性,有一天,有一僧一道从这里路过,石头就要求一僧一道带他到人间走一遭。一僧一道就带他到了“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这个地方就是贾宝玉生活的贾府。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也不知道“剩石”在人间生活的一世结束了多少年,这块“剩石”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有一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打这里路过,看到“剩石”上刻满了文字,是他的经历,也就是《红楼梦》的内容,于是空空道人就把它带到人间流传了。

  这“剩石”是以什么身份在人间呢?是“通灵宝玉”,而不是贾宝玉。我初读时就把他当成贾宝玉了。那“通灵宝玉”又象征什么呢?后面再说。

  一僧一道带着“剩石”下凡入世,半道上又引出一个人物——甄士隐,就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从梦中一僧一道的对话中得知,要带“蠢物”随“一干风流冤家”投胎入世。原来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仙草,同时又有一赤霞宫,宫内有一神瑛侍者,对绛珠呵护有加,平时用甘露灌溉,绛珠得了灌溉幻化成人形。为了报答神瑛的灌溉之恩,她要随他下世为人,可又无水可还,就把一生的眼泪还他。这就是“还泪之说”。

  这里出现两个人物,一个是绛珠仙草,一个是神瑛侍者。绛珠仙草是林黛玉的化身是无可置疑的,说神瑛侍者是贾宝玉,那“剩石”又是谁呢?他就是宝玉降生时衍在口中“通灵宝玉”。“通灵宝玉”跟随宝玉生活,是宝玉生活的傍观者、亲历者、见证者。宝玉是生活在宁荣二府和那个社会当中的,所以,“通灵宝玉”也是宁荣二府和那个社会的傍观者、亲历者、见证者。开始我是把他看成了是作者的象征的。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石头再“通灵”,他也是不会写字的,实际还是曹雪芹写的,书中就有“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的说法;第二,“剩石”和作者的身份相符。先说曹雪芹有没有才,无疑他是有才的,不然他也不会写出《红楼梦》这部惊天动地的小说来。可当时的社会又有那一个人承认他有才呢?再说这块石头,他是女娲炼成的补天石,说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毫不夸张,也可以说他是国家社会的栋梁,可偏偏社会对他弃之不用,成了社会的弃儿,可他又是补天石,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只好去弄一些“风花雪月”之事了。弄风花雪月也不是单纯地弄风花雪月,而是用它一方面发泄自己的不满,一方面用来警醒世人;第三,是“剩石”站出来替作者说话。就是空空道人和石头的对话,石头说的一段话,大意是,文字内容虽无年代可考,但说的都是真情实感,取其“事体”罢了;再就是对“历代野史”和“风月的笔墨”抨击;又说,石头上的文字是“我半世亲睹亲闻的几个女子……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徒为供人之目而失其真传也。”最后说,世人并不喜欢看“理治”之书,而他这些文字能够使世人“换新耳目。”空空道人终于被他说服。

  随着对文本阅读地深入,我又觉得“通灵宝玉”又不像是象征作者的,而他就是宝玉随身携带的护身符,像电影里对主角的暗中保护者,随时保护着宝玉。可后来恍惚觉得,“通灵宝玉”又是宝玉的灵魂,而神瑛侍者是他的肉身。黛玉“还泪”是还给他的肉身的,而灵魂也就是“通灵白玉”才是和黛玉的心灵相通的。

  《红楼梦》就是这样,里面有很多问题,这样解析也行,那样解析也通,像一个寻宝者走进了迷宫,为寻宝而着迷,这大概就是她的伟大和魅力所在。

读《红楼梦》有感6

  大观园中最素洁的地方非蘅芜院莫属了。院中无多余的花草,只有从西域而来的种种香草;院内也不过是雪白一片,最亮的也只有那土陶瓶里的几朵野菊。她本为一小姑娘,却有着与生俱来的稳重。她是香的,亦是痴的。

  薛宝钗她有着令宝玉看呆,令黛玉不及白皙皮肤。她也很美,只是她得美少了些黛玉的俏皮,多了些她独有的冷漠。她与香有着莫名的缘分,她生病时有冷香丸为她带来的冷香,她住的院子里有独特的香料。宝钗她的香,不同于那些胭脂俗粉,她是一种夺冠群芳却又令人感到冷漠的香。她所抽的花名,是牡丹。而她也被众人称为如牡丹般雍容大气的宝姐姐。只要有这位宝姐姐在,诸位大观园中的姊妹亦都信服于她。只因为,她从不会拒绝任何人的请求,无论那个人是长辈,还是丫鬟,或是一直把她当眼中钉的林黛玉。

  薛宝钗笔名“蘅芜君”,而她也能被称为一名真正的“女君子”。她有着君子的才华,一个“东风卷的均匀”使人夸赞;一首螃蟹诗,让黛玉烧诗,令宝玉撕诗!她有着君子的`气度,知道湘云拮据,替她承办螃蟹宴;得知邢岫烟当掉了衣服,又用自己的钱,将她的衣服赎回……几乎大观园中的所有人都有过宝钗的恩惠,如此之气度,《红楼》中也只有她一人。她有着君子的智慧,凤姐生病期间,她的妙招不知挣了多少银子;黛玉说错话时,她也只等人少时方教育她……她的智慧,让黛玉敬重,也让众人信服!她拥有一颗八面玲珑晶莹心,让人不得不被她征服。

  而她终究也被金玉良缘所迫害,只能独守空闺。她可以与那些小姐一样抽泣,只可惜她是一朵博学敬重的牡丹,她就算再难过也必须将苦咽在肚中。她的一片痴心,却被宝玉所践踏。她太可怜了,因为她没有一个真正懂她的知己!

  我多想再让几只蝴蝶飞过,那样她就能再多“快乐的美”一刻了!

读《红楼梦》有感7

  这个寒假,我读了许多书,其中《红楼梦》让我印象最深刻。这本书十分有趣。那贾府中的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个性 。她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最喜欢的'是林黛玉。她的才华让我羡慕不已,可是她却从小没有母亲,让我起了同情之心。

  当我读到宝玉娶的是宝钗时,我心中起了疑惑。黛玉会是什么反应?宝玉会同意吗?结果得知宝玉是被人骗了,让我觉得那些人好端端拆散了一对有情人,这是在欺骗宝玉和黛玉呀!心中顿时愤然不已……

  又当我读到林黛玉去世时,我犹如一棵枯萎的小草。她死了,宝玉怎么办?我的好奇心使我一下子把整本书看完,可是我还是不相信林黛玉会死。

  她的泪,诉说着许多故事,隐藏着许多秘密,只有多交流,才能打开心结。她是多么的纯洁,她是多么的富有智慧。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只有多交流,才能打开心结;唯有宽容,换来的是心与心的靠近;做人应该诚挚而正直,不为威逼利诱所动;曾经以真诚之心关爱过他人,也一定会赢得他人的感恩和关爱……

读《红楼梦》有感8

  前几天我读了《红楼梦》这本名著,让我爱不释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七十回《红楼春趣》。

  《红楼春趣》这个故事中讲到了放风筝的事,放风筝需要用到高墩、剪子股儿、籰子等。大家兴致满满地放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都有不同的心态。只有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宝玉见丫头们都放起来了,便自已也来放,结果风筝放不起来,急得满头大汗,大家都哈哈大笑了起来,最后是细心的黛玉帮宝玉圆场说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

  在开阔平面的土地上,遥望无边的天空上,宝玉、黛玉等放的风筝,各式各样的风筝争奇斗艳,留下了一阵欢声笑语,被放走的风筝身上都被寄予了一种希望,一种放晦气得福气的希望。桃花开了,柳树发芽了,这个时节,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放风筝时,大家玩得都很开心,黛玉的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和宝玉的天真、顽皮、可爱的公子哥形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一去不复返的.风筝,都是一种美好的开始,一种希望,一种幸福的寄托,这才是放风筝给我们带来乐趣之外的更有意义的地方。

读《红楼梦》有感9

  故事围绕着贾家展开,贾家在这四大家族中是最有势力也是最富有的家族,但因为贾家开支多,并且没有节制,所以害的倾家荡产,又因为贾家也曾做过许多贡献,所以最后还是留下了一些家产。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中许多人渐渐死去,贾家的大公子贾宝玉也看破红尘,做了和尚。

  这本书让我体会了很多东西,其实古代和现代是一样的',在故事当中,虽然这四大家族很有钱,权利很大,但最终还是落得悲惨结局!引发我思考的是,造成他们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看完一整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就是因为有些官员总是自私自利,不顾百姓的安危和利益,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

  我同时调查了一些关于这本书作者的资料,《红楼梦》的作者原名曹雪芹,他本人就是这本书中贾宝玉的原型,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警戒世人不要被名利迷瞎自己的双眼,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读《红楼梦》有感10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翻开这本书,一个大观园就呈现在我面前。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王熙凤、史湘云、探春、迎春、惜春……这些人在这本书上中上演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

  红楼梦中有许多经典之处,如黛玉葬花、元春省亲、宝钗扑蝶等,充满了诗情画意。再说,此书中诗句数不胜数,如黛玉写的唐多令、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等等。

  红楼梦结局令人不解,黛玉死了,宝玉出家 凤姐病逝,惜春做了尼姑,贾府又被抄家,真是凄惨呀!

读《红楼梦》有感1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的一番话令人辛酸,却也显出他与众不同之处。或许正因为他的不同,《红楼梦》才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又或许是别的原因,但《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早已忘记当初为何执起这本书,但它无穷的艺术魅力确实不断吸引着我。

  有人说《红楼梦》是读不尽的,诚然,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从原先的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和无奈到留恋美好的人生而又对人生美中不足的哀婉与感叹再到对人生乃至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还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读《红楼梦》有感12

  在封建社会,一个女人被休,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被休的女人很难开始第二段婚姻,也很难找到更好的归宿,所以封建社会的女人,即使婚姻再不幸,宁愿忍气吞声,忍受百般折磨,也不会选择离婚。聪明的女人,如果不能被爱,就争取被尊重,被认可。在《红楼梦》中,就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就是贾珍和尤氏。

  和邢夫人一样,尤氏也是贾府的“尴尬人”,她没有娘家背景,嫁入豪门做了填房,又没有一男半女,丈夫还是一个骄奢淫逸之徒,他做尽了荒唐事,把宁国府搞得乌烟瘴气。面对这样的丈夫,她知道,硬劝是不会凑效的,也许还会给自己找来不自在,与其这样,还不如恪守妻子本分,尊敬他,远离他,活出不一样的自己。

  出轨是婚姻最大的天敌,具有很大的杀伤力,一般女子面对丈夫的出轨,都是“一哭二闹三上吊”。而对贾珍的贪淫好色,不是能用“一哭二闹三上吊”解决了的,也许这样做只是抱薪救火,越救越旺,殃及自己。贾珍伦理败坏,竟然染指自己的儿媳和妻妹,尤氏非常生气,但她知道,自己娘家没钱没势,如果自己再不争气而是和他们闹,就在宁国府没有立足之地了。于是,她忍气吞声,反正贾蓉不是自己生的,尤二姐尤三姐也不是自己的亲妹妹,劝也是白劝,闹也是白闹,生气也是白生气。与其出力不讨好,还不如恪守本分,负责好管家工作,其他不过问,对于丈夫,更是敬而远之。

  尤氏虽然是填房,但她在宁国府还是受尊重的,享受着正房正室的待遇,她是家里的长房太太,宁国府的大小事务都由她来管理,她也有这个能力。

  虽说尤氏选择了默不作声,但并不是一味地忍让,去迎合贾珍,贾珍毕竟是自己的丈夫,对他的那些不堪,不能无底线的去纵容。

  在儿媳秦可卿去世时,宁国府要发丧,尤氏却旧病复发,卧床不起。在整个《红楼梦》中,这是她仅有的一次患病,不迟不早。贾珍无奈,只得到荣国府请王熙凤协助办理。这也许是尤氏对贾珍荒淫无耻的有力抗争吧。她用自己的行动为自己挣了一口气,尤氏是聪明的,她的做法很得体,谁也找不出一点破绽。对贾珍也是暗伤,他心里明白,却无理由回击。

  一个聪明的女人,在生活中,对身边所有的人都会很好,这样她才会有好口碑,特别是作为管家太太的尤氏,她的高情商为自己挣来了掌权的资格,即使儿媳和丈夫有染,她对儿媳还是很好,毕竟她身体羸弱,对自己也孝顺。当然更主要的是,尤氏清楚,在家庭生活中,除了夫妻关系很重要外,婆媳关系也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其他人,尤氏也是很好的。在一次给王熙凤过生日时,贾母把“小家子对份子”的任务交给了尤氏,尤氏知道赵姨娘和周姨娘虽然是贾政的'妾室,但却是两个不得志的“苦瓠子”,囊中羞涩,也就退了她俩的份子钱,替她们担待了。她这一招,给自己赢得了很好的口碑,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姨娘和周姨娘打心底里感激她。

  与人斗气,不如自己争气。既然自己的男人靠不住,就要自己挺起腰板来,一个自己强大的人,别人不敢小看你、打压你、欺负你。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握紧钱财。

  一个人的出身只能决定他的前半生,却不能决定他的后半生。能决定自己后半生的只有自己的努力,尤氏很清楚这一点。在贾珍的父亲贾敬猝死时,贾珍和贾蓉都不在家,只有尤氏独自一人主持丧事,这是尤氏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一个人的才能往往会在大事情上显露出来。在没有帮手的情况下,尤氏却把这次丧事办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真是巾帼不让须眉。是她的能力,让贾珍不得不佩服,也就是她自己争气,终于赢得了贾珍的敬重和依赖。

  在“人人都有一颗高贵心,两只势利眼”的贾府,尤氏用她的低调、隐忍、争气,活出了体面的一生。

  生活就是这样,你如果没有好的出身,就去做好自己,别人是不会同情一个弱者的,只有自己去争取,才能被别人尊重。出生只能决定一个人的起点,却决定不了他的终点。

读《红楼梦》有感13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著作。这本书细致入微而又气势宏大地表现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是一个丰富,完整的人间世界,是一个绝妙的艺术天地。

  如今,在中国的古典文学领域,出现了一门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红学。有人说,"红楼梦"是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情感问题,还有人说,"红楼梦"是写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我想,这本书中也不乏封建礼教与等级观念吧。记得在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回中,众人在刘姥姥头上乱插了一头花,见着刘姥姥的蠢样,大家笑的前俯后仰,看到这儿,我感触颇深。难道作者仅是为了写大观园的闲情雅致吗?我想更多的是对贾府人玩弄他人,亵渎生命的暗讽,对当时达官显贵们居高临下,为虎做猖的社会现象的揭露与鞭挞。作为一名读者,我感受到封建社会浓重的等级观。而刘姥姥的刻意卖弄,让我看到了当时小市民人格的卑贱,以及对金钱的伏倒与追求。这是社会走向极端的象征。

  读完《红楼梦》,我们能看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我们也能看到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命运,我们还能看到强大的封建家长制压抑不住的自由思想的萌芽这些,都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反映。《红楼梦》称的上一部文学杰作,还因为有真正高超的写作技巧。它虽是一部小说,却不是简单的说故事,更注重描写。

读《红楼梦》有感14

  四大名著想必是孺妇皆知,四部佳作各有千秋,而我却认为,《红楼梦》最为引人注目。她不似《水浒》,写草莽英雄、江湖豪杰之事,行侠仗义、报仇雪恨之心;也不似《三国》,写雄主名王、谋臣勇将之事,攻城略地、纵横捭阖之心;更不似《西游记》那样,写求取佛经、历尽磨难之事,斩妖除魔、伸张正义之心。她犹如一个“新新人类”,竟是描述了一群少男少女,特别是以妙龄少女为核心所展开的故事画卷,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封建社会是没有人权的,特别是在末期,更是不把人当人看,而女性的地位,根本就不存在。历史上,在战况危急之时,围城之中,没有粮食,便将城中的女人全捉来吃,这样的事情多次出现在史书上,还不是野史,而是辉煌的正史!而就在这样的社会,就出现了这样一本书,书中的女性,个个聪明美丽,有自己的想法主见,有自己特殊的行止见识,好像现今“女强人”的先祖,并且,还有一个七尺男儿说出了“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怎能不谓之是石破天惊的大事!

  再来看看写出这本看似“叛逆”的书的作者,他就是“曹雪芹”。书中的取材,大多都是来源于他年少时的笑声与泪水。我曾经看过一段文字,曹雪芹的写作目的就是要“使闺阁昭传”,让天下后世人知道“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泯灭其也”。他也曾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比裙钗;我实愧则有,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听,这不正是当初宝玉在那些女子前,自惭形秽,以“浊玉”自称的原型么?不难看出,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的化身兼“进化级”了。

  宝玉,如同是封建社会孕育出的“新人”胚胎,显然与那个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开始时,这个问题就显露出来,在他年幼抓周时,一把就抓个脂粉钗环,让贾政当机立断,他将来不过是个酒色之徒,从此对宝玉只有蔑视与不屑。而宝玉,从小,就与丫鬟姐妹们“混”在一起,玩的不亦乐乎,更是鉴证“酒色之徒”这个称谓。他除了对贾母和王夫人等的亲人之爱,对身边的每一位女子都喜欢着,尊敬着,举止也亲密无间,但没有半分逾越。也难怪,鲁迅也称之“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

  当然《红楼梦》是女性的颂歌,其中女子多得眼花缭乱。她们,汇聚在大观园中,就像个小小的女儿国。这些女孩儿,都容貌俊秀,浑身散发着青春的`纯洁气息。她们虽说是大家闺秀,却不似自古以来的女儿一般:在家中,对父母唯命是从,出家后,以“三从四德”为毕生目标。她们有自己的主见思想。书中有两个重要人。一是林黛玉,二是薛宝钗。命运将她们俩与宝玉紧紧相连。面对黛玉,宝玉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因为,黛玉懂得他这个“新新人类”的思想,两人同枕一个枕头,躺在床上说着悄悄话,对男女有别之类的世俗视而不见,显然是两个趣味相同的人儿。而对宝钗,宝玉是相敬相爱,但心里总有隔膜,宝钗处事是圆滑的,比黛玉得人心多了,可正是她对任何人都那样温和,就越发让人无法走向她的内心。可贾母她们也发觉宝钗是当妻子的最佳人选,毕竟黛玉那温顺下隐藏的叛逆让长辈们不安,正是如此,故事终于走向了最后……

读《红楼梦》有感15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比较高峰。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惨爱情故事和荣国府宁国府的兴败为线索。本书的描写非常细致,可见本书作者曹雪芹批阅十载的心血。其中有关于林黛玉的细节描写,让我深深地明白了,黛玉寄人篱下生活的不易和谨慎。就以她初至宁国府时的描写为例,“他近日所见的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从这一小段的描写可见林黛玉的谨慎、自尊,也正是因为这些,林黛玉在宁国府才会那般小心,恐被人耻笑了去。却因为她本身的性子与此格格不入,所以她才会过得那么艰难,比较后有了黛玉葬花这一情节,也奠定了她死于屋中的悲惨结局。

  又说贾宝玉,虽是出身富贵。受尽了宠爱,却终是落了一个出家为僧的结局。比较终与相爱的人阴阳两隔,不得再见,也是可怜。悲痛到了极点。看破红尘,出了家,可能也是他比较好的结局吧。回忆起他初见林黛玉的风流潇洒,不禁有些许伤感,曾头戴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传,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那是多少女子心目中的意中人?被多少女子当成心中的朱砂?却被情所困,被那残酷的封建所摧残,比较终为僧,不知引发了多少多情读者的`伤感。有多少人因为他的爱情不如意,家道中落而伤心落泪。

  读完一整本《红楼梦》,心中感触颇深。不禁发问“问世间情为何物?”回答为“直教人生死相许。”但是我认为生死相许并不痛苦,比较为痛苦,比较让人承受不了的是生死离分,阴阳两隔,死者或许是解脱者,生者才是比较伤神的人,而贾宝玉偏偏活着,忍受着日日思人之苦,同时也承受着家族的压力,可谓到了一定的极限了,不禁让我心疼,曾经玉面翩翩的公子,竟落魄至此,心酸不已,久久不能回神,依旧沉在伤神之中,或许这便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吧。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05-11

读《红楼梦》有感05-10

读《红楼梦》有感07-02

读红楼梦有感【荐】10-16

读红楼梦有感【热门】10-13

【热门】读红楼梦有感10-13

读红楼梦有感热12-16

最新读《红楼梦》有感03-04

读《红楼梦》有感【荐】08-23

【精】读《红楼梦》有感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