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3-07-10 18:39: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选】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优选】

《傅雷家书》读后感1

  《傅雷家书》我从来未完整的读过,只是接触过几个片段,这次借着假期早早准备好了这本书,想感受傅雷对儿子的谆谆教导。

  “家书”背后的“国情”。《傅雷家书》一共收入了一百三十八封书信,绝大部分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可曾想这一封封漂洋过海教育孩子的家书,竟也凝结着浓浓的爱国热情。

  你瞧,“中国人气质,中国人灵魂,在你身上和我一样强,我也大为高兴”“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大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植”“随时随地要准备牺牲目前的感情,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你既没有忘怀祖国,祖国也没有忘了你,始终给你留着余地,等你醒悟。”每一字、每一句对祖国深情地表露,都不是刻意为之。我相信,那时候的傅雷决然没有想过自己的家信会出版、会家喻户晓,所以也决然没有刻意高唱凯歌以博取世人的眼球。不管以我们现在的眼光如何去看待这些人,但我始终坚信,他们的灵魂高尚而纯洁,他们的文字就是他们一生人格的写照。

  “严格”背后的“严苛”。傅雷从小受母亲的管教非常严格,我想这也是他对自己儿子严格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每一个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父亲或者母亲,首先的教子方法一定源于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傅雷对儿子傅聪的“严格”从书中的大事小情都不难看出来,身为父亲,傅雷对儿子的教育事无巨细,涉及方方面面。

  透过朴实深情的语言,我甚至感受到那种比“严格”更深层的东西,我姑且称之为“严苛”。人活于世,能碰上这样尽心竭虑的父亲,应该会使很多孩子羡慕嫉妒恨。但置身其中,是否也有喘不过气来的“窒息”呢?书中写到“我恨不得在你身边,帮你解决并安排一切物质生活,让你安心学习……”“你在音乐艺术中固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在人生艺术中、婚姻艺术中也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你忙,没空闲来静静的分析、考虑;倘我能代你筹划筹划……”

  幸运的是,傅雷这样严格的教育,却也使傅聪受益良多。他们多年父子如朋友。所以,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之间的感受。

  整本《傅雷家书》言语朴实,感情真挚。朴实的语言背后,我汲取了那么多人生哲理,有些自己已然知晓,有些在实践中已有所感,只是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傅雷先生的每句话,皆是良苦用心,字字是精华,使我受益匪浅。

《傅雷家书》读后感2

  《傅雷家书》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和弥拉的书信,十几年前就曾粗略的读过本书,如今身为人母再次读来又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从最初几封家书里,我看到了一位对以往家庭教育中过于严格,过于苛刻,过于残酷而追悔莫及的父亲形象,他曾一度回忆说:“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也是如此呢?严厉苛刻到不近人情,过后却又不停后悔。

  慢慢的读下去,我又看到一位小心翼翼的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关心,以及艺术造诣上的引领,处处彰显着伟大父爱。父亲可以充当很多角色,比起来我的父亲好像粗犷的多,他可能不会和风细雨的与我们侃侃而谈,始终是一副严肃的生人勿近的样子,但他对我们的爱,却一点也不少。依然记得母亲说过,2002年初去德州求学的我,第一次中秋节不能在家和父母团圆,父亲吃着水饺,眼泪悄悄的流下来,他对母亲说:“闺女,这个中秋节吃不到你包的水饺了。”听到母亲这么说,我也忍不住哭了,我从来都不知道那个粗犷严肃的父亲也有这么感性的一面。

  2003年非典疫情大半年没有回家,父亲专程开车来德州看我,看到父亲头上有了许多白发,第一次感觉父亲老了,在我心里他一直是大树一样的形象,大山一样的存在,我一直以为他不会变老,他会一直强大,看到这样的父亲,我的心中也有莫名的心疼,心疼他靠自己的努力撑起的这个家,心疼他把最好的都给我们,连一个苹果都舍不得买给自己吃。临走时看着父亲的背影真的是理解了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那种感情,是的,父亲对我们的爱是严厉的.,是无私的,更是不计回报的,我爱我的父亲!

  傅雷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从一封封家书中看出他对儿子从乐理知识的学习到弹琴技巧的引导,从诗词文学到生活起居,从恋爱婚姻到理财娱乐,人生中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指点、引导,以及像朋友似的的倾听,出谋划策。他说:“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人生没有一桩幸福是不要付代价的。”读了这本书,确实能够教我们学习做一个好父母,学习站在孩子的角度,把孩子当成朋友来相处。

  傅雷先生在家书中对儿子的关心是点滴、细微的,像两人面对面闲聊一样。虽是闲聊。却也涉及极广,爱情、乐理、练琴、生活等等,这完全和一开始所说的严厉到苛刻的父亲形象截然不同,这分明就是一位心系儿子,关心入微,身体、心理都能给予指导的导师形象,又是一位充满伟大父爱的老父亲形象。

《傅雷家书》读后感3

  《傅雷家书》是一本很特殊的书,他不是跟市面上的大多数书籍一样,《傅雷家书》收录的是一位父亲对于教育子女的语言,总的来说,就是一封封的信构建自己对于子女的谆谆教诲,体现了作为爸爸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傅雷家书》中傅雷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总告。他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真诚的心来和自己的儿子进行心灵的交流。每一位父亲对于教育自己的子女都会很用心,而傅雷更是对于儿子在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傅雷对于孩子的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看出了傅雷与儿子之间的友好关系。

  《傅雷家书》纵使写的都是看似日常的家常话,却是字中有真情,章中有真理,不仅在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方面帮助孩子答疑解惑,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真可谓良心用苦。世上有千千万万的处于困惑迷茫的孩子,却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开明豁朗的父亲,更多的是要靠自己在摸爬滚打中自己领悟。幸运的是,每个人都有选择阅读的权利,也给一些比较困苦的孩子提示警醒。傅雷先生对孩子的`爱表达得急切深刻,爱之极深,却又能放之飞翔,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感受另外一片天地。每个孩子都是一百,有一百的天真,一百的热情,一百的探索,却经常被偷走了九十九,对中国父母坚守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情况,傅雷先生没有一置可否,而是希望孩子也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

  现今社会,网络时代,比起以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遥远。一个屋檐的家人见面也不交谈,人们之间多了许多的冷漠与陌生,而家书已经成为了一个遥远的过去。在这个暑假里,漫漫时间,我阅读了《傅雷家书》这本书。当初选这本书是因为偶尔看到它的内容简介,书信来往间的问与答,父亲对孩子满满的关爱,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以及孩子与父母之间浓浓的亲情充满在这一封封家书里。这些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应该需要的。

  孩子处于叛逆的时期,如果缺少和父母缺乏交流沟通,那么孩子可能会误入歧途,成为社会的对抗者。傅雷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受益匪浅,而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交流沟通的重要性!

《傅雷家书》读后感4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8月的186封书信。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而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闲话,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的家书给予现代家长很多启示。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家长就是家长,却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傅雷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很多家长争相模仿傅雷的教育方式,但有方式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领悟到傅雷于孩子之间心的交流方式。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两个词——传承与坚持。

  可以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自己的责任与生活的经验。作为一个父亲,他必定会用某种方式,将这些全部传达给孩子。时间、空间,成为了父子的阻隔,但一眼阻挡不住。更是以一封封信,上百上千的文字,向孩子证明,这些阻隔都不会成为父亲对他传达爱与责任的拦路虎。我相信,傅聪一定也会传承下来,无论以哪种方式。

  还有一种力量,贯穿着整本书,那就是坚持。无论事态如何,无论身体如何,都不是不写信的理由。虽然有些时候,也会有所推迟。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才是最打动人心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5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父母的某些所做所为,身为孩子的我们不懂,觉得很困惑。

  《傅雷家书》这本书,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在背后对我们的爱。

  傅雷是一个典型的好爸爸的例子。他博学,睿智。是孩子们的好老师,好父亲。

  有一次处“倘若你情绪不好,也老老实实和我谈谈,我可以安慰安慰你,代你解决一些或大或小的烦恼。”这句话完全是商量的语气。但在那个年代下,封建迷信思想还是很严重。可见有学问的人就是不一样,思想都比较先进。这样的父亲,是当时每个孩子都渴望的。

  在那时,父亲就像是一座高耸的`山,只可远望,不可攀爬。每个孩子都对自己的父亲敬而远之,生怕一不小心惹怒了父亲,会被打。

  其实,挺羡慕傅聪,傅敏有这样的父母。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能理解他们,而且表达这么明确。家人之间本不需要猜忌。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亲人。

  在我们的眼中,父母可能不像这样。但他们对我们的爱,就如傅雷夫妇对他们孩子们的爱。可能没这么坦诚,可能没这么直白,可能没这么显而易见。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他们对我们的爱。

  有时,我们可能会怨他们这么啰嗦,可能会怨他们这么落后,可能会怨他们这么不理解我们等。但是,反过来想一想,我们理解过他们吗?比他们先进到哪里去?啰嗦难道不好吗?

  我们只看到了他们不好的一面,但有去感受他们的另一面吗?

  我们读过书,看过故事。难道你没有看过其中某些主旨是“每件事物都有两面性”吗?所以,当你怨他们的时候,有去想过为什么这样吗?

  有些人会觉得,这很正常啊!谁没看过自己父母不爽的。我可以告诉你,是有,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有。但,我也要告诉你,不爽归不爽,但千万不要埋怨他们,不要恨他们,哪怕他们怎么对待你,哪怕他们是错的。可以讨厌,可以不理解,但不要恨。他们毕竟是你的父母,就算不是亲生的,他们也养了你,让你受教育了。这是要感恩的。

  父母爱你。但有时候过分的爱,会变质。一种变成溺爱,宠你宠出新高度;另一种则是要求,不断的要求,使你成为完美。

  溺爱,我们都知道。溺爱会使人自视极高。

  要求,有两种可能。

  一是使你成为完美的人,活得潇洒,但内心却容易妒忌。二是放弃自己,严重会衍生出其他的人格,而这些人格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在要求的过程中,你完成不了,而自己又没自信,但又不能让他们失望,于是慢慢的自己变了。有一天,受不了的话,你原来的那个人格就会死亡。取之而代的是你分裂出来的人格。

  所以,爱,也是门技术活,需要技巧,需要情商,需要观察与理解。

《傅雷家书》读后感6

  “一封家书表孝心”,一封小小的家书,蕴藏着多少子女对父母的爱与为他们尽孝的决心。是啊,我们都懂得父母希望我们成才的愿望,但我们是否也误解过他们,让他们失望了呢?其实,我们无论过得好与不好,父母也常常牵挂着我们,所以父母们对我们的爱护不止你所看到的。我们常常印务课业繁忙,学习负担重没有与父母进行过多的交流,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一封家书来表达我们自己的心声,让无声的交流避开一些无谓的争吵,让跳跃的笔尖代我们向父母说声对不起,让所有的不开心都化作小小的家书。

  众所周知,《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他儿子的家书,其中我们看到的是傅雷先生对他儿子无声的教育和纯纯的父爱,这样一位父亲值得我们敬仰与学习。我们也应该有一封写给亲人的家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我们的孝心。有了家书,我们不用担心没有地方诉说烦忙;有了家书,我们不用担心出门在外没有依靠……这就是一封家书的力量,小小家书,真挚的爱。

  既然不能常回家看看,为何不用家书这种古老却温暖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问候与孝心。父母希望我们在外过得好,却又希望我们可以多回家,却怕耽误了子女,只好日夜无间的等待,他们思念在心头不敢放下,他们逐渐老去,只有对我们的爱从不老去,这种无私的情感我们要给予回报,我们要用孝心去守护那份爱,让那份爱也守护着父母。

  一封家书可以是简单几句的问候,可以是一些烦恼的倾诉,可以是我们的担心,可以是一张回家的时间表,可以是分享的一洗开心的事……一封家书,哪怕是小小的,都会让父母感受到的隔着纸的那份爱和那份孝心,家书也让他们放心。也许父母听到我们的声音,看到我们的身影会更加开心,那就写封家书你回家的时间的家书,并附上你们的孩子会如期而至,给他们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好好尽孝的'机会,哪怕这个机会的期限只有短短的一天,但相信机会永远不止一个,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还要重要。

  多写家书,给父母当作纪念,给自己一个宽慰。让小小的家书,守住你不在的家,守护你的家人,让所有真挚的爱流露在字里行间,让那些想说却说不出口的话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不要错过一些机会,也不要错过父母的爱。

  小小的家书,真挚的情感,如期而至的孝心,请收下。

《傅雷家书》读后感7

  而这样严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却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这一着,必遭后来的无穷痛苦。“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在与傅聪意见不合激烈争吵后,他在信中这样说道:“ 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父亲是威严的代表,他们永远是正确的,在意见不合时他们能置之不理已是极限,傅雷却能放下父亲的尊严对自己的孩子低头,甚至于忏悔。我想每一位孩子都能读懂那背后深沉的爱。

  他们作为父母是完美的,也是我深深的敬服与爱戴之后不会去想拥有的,因为我有自己的父母。他们并不完美,他们不知道教育孩子一百条,他们很少读书,他们不会要我提高艺术修养,他们与我的世界的交集只有一个我。但他们爱我,那些我厌烦的唠叨,管束,斥责,都代表他们爱我。他们给了我一个家,让我无论何时都有所归;他们给了我他们的人生经验,让我不必经历他们经历的那些痛楚;他们给了我他们能给的一切,让我入每一个孩子般长大。他们会在每一次斥责后落泪,在每一次愤怒后原谅,在每一次失望后包容。这是我的父母,天下间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父母,你的父母也是。告诉他们你爱他们,不要让他们等的太久。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我们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业,这就需要智慧的指引。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 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8

  这几日不论是上班还是夜晚,都抽空读几章《傅雷家书》,撇去那些成堆让我头晕的交响曲名,音乐家,画家,剩下的全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期待。父子可以如此谈人生,谈哲学,谈音乐,谈文学,何尝不是一件难得且幸福的事。朋友易寻,知己难求,倘若有一个人可以在思想上与自己畅所欲言,谈古论今,最好再把酒言欢,真是夫复何求。

  傅雷对艺术有自己独到的见地,不管是音乐,文学亦或是绘画,而艺术都是相通的。于是我总是尝试在他的话语里寻求自己对摄影,对文学疑问的答案。谢天谢地,近日的苦闷得以解脱,虽说书里未必有黄金屋同颜如玉,可单单让迷茫的自己豁然开朗,重拾方向,已是最大的收获。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是个极守计划且自制很强的人,总是让儿子制定出生活,时间,工作的制度且严格执行;大约这也是自己欠缺的吧,总是容易半途而废,容易被情绪控制。于是只得在路上走走停停,偶尔还走上岔路,不过终究还是绕着圈子回来了。

  颓废的日子,总是放任自己,有时也在想究竟平时生活里的那些个所谓爱好带给了自己什么?如此沉迷又是为何?如果仅仅是爱好,又为何因此而苦闷?难道爱好不应该轻松快乐些么?傅雷在家书里对傅聪说:“想必你的苦闷来自于自己演奏的`技巧无法表达出心中的音乐,苦于找不到门路,可当经过老师指点,技巧日渐提升到可以表达的时候,你心中的音乐又去到了另一个层次。”我想这也是自己苦闷的原因吧,因为技巧尚未达到可以表达心中所想,所以焦躁万分。如他所言,光有感性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心理作用太容易变,必须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个性以及人格的一部分,才会变成自己独有的特点。而只有真正深入了解理解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从而对其产生强烈的感情,才能引起共鸣。

  也许每个人对爱好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态度,可也许对自己而言,这些并不仅仅是娱乐消遣,而是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存在,是极其严肃的一件事。从前一直会问自己究竟什么才是生活的意义?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惊天动地或与众不同的事才能证明其存在的意义?如今渐渐体会到书中所言,这些个每日自制的花费时间去做的点滴,阅读,写作,画画,摄影,舞蹈,踏青。。。这一切的一切便是生活的艺术。

  用傅老的一句话总结,那便是:“情感与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生活艺术。。。”

《傅雷家书》读后感9

  傅雷很真诚,他与孩子交流音乐、文学和历史,又对孩子为人处事等方面进行指导。比如:

  对待金钱的态度:

  "生活要过得体面而节俭;要小心而勿小气;慷慨而勿易于上当;享受生活乐趣,但切勿为满足一时欲望而过分奢侈,即使当时觉得这种欲念不可或缺也罢。"

  对于婚姻的态度:

  "人在宇宙中微不足道,身不由己,但对他人来说,却又神秘莫测,自成一套。所以要透彻了解一个人,相当困难,再加上种族、宗教、文化与政治背景的差异,就更不容易。因此,我们以为你们两人决定先订婚一段日子,以便彼此能充分了解,尤其是了解对方的性格,确实是明智之举。"

  对待人生的态度: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这一切人生方面的指导对傅聪甚至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我们这一生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事端,从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到对待婚姻、对待生死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摸索着去处理。如果能有一个真诚的长者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温婉的讲述给你,作为参考,那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受益良多的。

  傅雷很严谨,他每天都会到三楼书房认真的工作接近十个小时,他经常给傅聪写信又烦恼于收到的的.回信太少。比如:

  对于工作:

  "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

  对于稿件:

  "每次给哥哥的信都编号,记下发信日期,同时由妈妈抄录留底;哥哥的来信,也都编号,按内容分门别类,由妈妈整理成册。"

  我做事没有长性,兴致来了才会认真的对待一阵子,兴致一走,也就半途而废了。还中了断舍离的毒,面对自己曾经做事留下的案底,又欲扔之而后快。若能像傅雷那样,每日坚持做事,又带着轻微的强迫症对待自己的资料,从容而又踏实的读过每一天,大概每一个人都会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就吧。

  我想成为傅雷那样的人,对别人真诚,温婉的提出自己成熟的的观点;对自己严谨,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我想像傅雷那样,用赤子之心过此一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在追梦路上,傅雷希望他的孩子能够永怀赤子之心,他亦如此,即使步入晚年但对文学的热爱丝毫不减。他为儿子骄傲,为他能将不朽大师的作品发扬光大而喜悦,为他实现梦想而喜悦。一向严厉,不轻易称赞孩子的父亲,此刻却将内心的兴奋表露无遗。

  他会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他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简洁明了地指导孩子如何最好地学习外国语言。他能清晰地记住儿子的每次行程,每场比赛,每次比赛时的状态,对情绪的分寸掌握不住,旋律不够流畅,歌谱不熟,这些问题他都能一个不落地指出。这时的他是孩子的良师,教导他关于艺术与人生方面的知识。

  《傅雷家书》将父母对孩子的那份关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他们不善言辞,却总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自己的孩子。而那些爱却时常被我们子女所忽视……那一封封泛黄的家书,在无形中使身处异乡的父母子女有了连接,他们彼此用心地感受着……

  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泓。我认为,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清净,清纯淡雅,而父爱则像是一副水墨画,深沉伟岸,博大无边。今天读了《傅雷家书》从一字一句中,能感受到浓浓的爱。

  无时无刻不思念,每日每夜的担心,更少不了逐字逐句的教导。傅雷及夫人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培养傅聪,教会了他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立业。其中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这样一段话:

  “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

  恩德是傅聪的好朋友。恩德的眼睛肌肉十分弱,即使她好学、聪明,收获却大打折扣。于是傅聪母亲便写信让傅聪写一封信,以朋友的身份,给她一些精神上的'帮助。可傅聪在来信里却责备自己太忙以至于无法写信。于是,便有了上文。这样诚恳的话语,是傅雷写给儿子的,他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教会傅聪如何做人,做一个负责任的认真的朋友。也就是这短短的几行字,像一只无形的手掌,在傅聪人生岔路口上,放了一个“前方危险”的指示牌。不是强迫,而是交流。

  我想,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我身上。我的朋友,能子啊我需要鼓励时,为我加油;能在我需要帮助时,向我伸出双手;而我对朋友的帮助,也不应停留在嘴上。

  一页一页地翻过,但一行行文字却久久地留在我的心里。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傅雷对子女深切的爱意,在《傅雷家书》中表露无疑。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是傅雷最想要教导子女的,也是这篇书信中着重强调的。

  对儿子的生活,傅雷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同时,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这是对的,但毫无经验,涉世不深我们在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业时,就需要智慧的指引。

  《傅雷家书》无疑使人生道路上的指路灯,它将教你做人的道理,告诉你应对人生的态度,它也会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有人把母爱比喻成一枝盛开的百合,在每个角落中散发着它迷人的芳香;而父爱就是一株茉莉,它在某个角落中默默地吐着它那独有的清新芬芳。就如《傅雷家书》中的那位父亲。

  在一封封或长或短的书信中,傅雷作为一名父亲,对于儿子的关心与想念溢于言表。“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你看,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傅雷的爱子情深。

  傅雷作为一位长者,对儿子的教导与叮咛更是时时刻刻。“末了,以后你再不能自费航空来回;为国家着想,航空票开支也太大,而火车来回对你的学习时间又有妨碍。总而言之,希望你全面想问题,要分出你目前的任务何者主要、何者次要;不要单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都说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你说,傅雷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教育儿子先做人,后做事,怎能不让我们感动?

  而傅雷也扮演着他儿子的知心朋友。傅雷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在信中,他以相当多的篇幅与自己的儿子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谈艺术修养;当儿子遇到烦恼,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细致而深刻的言语与儿子交流沟通。

  正如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

  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这看似平常的一张张书信,却又不平常。因为那背后是满载着的是父亲对孩子的挚爱、期望,那是父爱!

  这时,我如梦初醒,在生活中被我忽视的就是父亲的爱啊。去年的生日,我邀请了几位好朋友到家来聚会。她们都都说阿姨的手艺真好,做的菜很好吃。其实为了招待客人,看似是妈妈在厨房与餐厅之间忙前忙后,而我却不知道的是,之前的绞尽脑汁想菜谱,菜市场精心挑选蔬菜,到最后一盘盘美味的佳肴摆在面前,这一切一直都是背后的父亲付出的辛苦与设计最多啊!

  向来只有赞颂母爱的伟大,可又有谁知道藏在背后的是那含蓄而又的父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这些话语已成为我的座右铭,它们出自哪里?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不同的家庭就会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儿子常年于海外求学,作为父亲只得通过书信与之交流,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这就是傅雷与儿子傅聪的两地情,将其家书汇集成册,就是《傅雷家书》。

  ''我常问到你的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演出太多,有伤身体与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为我深知一个艺术家在西方世界中保持独立多么不容易。而惟有经济有切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并且父母对儿女的物质生活总是特别关心。再过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心情。''

  每次看到这,我都发自内心地羡慕傅聪有个这样的好父亲。

  通读这本书,不难发现,字里行间透露了傅雷对傅聪的关心牵挂之情,如开头引用的两句话,还有傅雷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是强调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吧。在这本书中,“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一一打击''‘’即使孤独也不怕‘’,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将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泰然处之,而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

  家书中,当儿子精神消沉时,傅雷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如同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当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傅雷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融会贯通于这两类书信中,主旋律都是让儿子做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时刻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热情。纵观这本书的语言,都是那么平易近人,朴实自然的,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是对他人生方向的引导与哲理的启示,满含慈父的'舐犊之情。

  不错,作为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优良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是有多少家长以“爱”教育好孩子呢?若仅像某些家长的一个''打‘’字当头,能得出一个好的结果吗?就怕当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了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之后,他们的金色童年也就成黑色童年了吧。

  展读百余封家信,我总觉得呈在面前的是作为父母为海外求学的儿子撑起的一把巨伞,挡风遮雨,而巨伞之下洋溢的是浓浓的父子情。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读《傅雷家书》,由于对时代背景不是特别了解,也没有高深的艺术修养,所以家书的内容都记得不太清楚了,但是傅雷给予儿子那深邃如同大海般的情感,却无法忘记。傅雷曾在给儿子的信里说:“要嘱咐你的话是说不完的,只怕你听的起腻了。在外好好利用时间,不但要利用时间来工作,还要利用时间来休息、写信。”牵挂与担忧之情溢满了字里行间,足以让读者动容。

  “可是等到空下来,或是深夜,就老是想着你,同爸爸两人谈你,过去的,现在的,抱着快乐而带点惆怅的心情,忍不住要流下泪来,不能自已。你这次回来的一个半月,真是值得纪念的.,因为是我一生中最愉快、最兴奋、最幸福的一个时期……只要常常写信来,只要看见你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已满足了。”这是傅雷的夫人梅馥写给傅聪的信中的一句话,虽然不是这本书中特别重要的部分,却令我感触颇深。自己的儿子只身前往遥远的海外,离开生身父母之乡,不免在想到他的孤寂与无助时,又是泪眼朦胧。父母爱得那样深切,花了那样多的心血,在爱得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即使知道儿子离开他们飞往他乡会有更好的前途,可是这是以园丁的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早晚查看信箱,左等右等,焦急万分,在这本书中,不难见到傅雷与妻子急切期盼儿子来信的场景,“终于你的信到了!”似乎是终于松了一口气,看似平凡的思念,可是没有亲身经历过又怎么知道思念的愁苦呢。

  傅雷的文字让我看到了细致入微,无微不至的关怀,虽然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舔犊之情放在第二位,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这种夹在老师的教导与父母的关爱之间的话,是不同于一般父母的,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那一封封的家书,传递于大洋之上,是多么渺小却又珍贵的存在,悠悠岁月,茫茫大海,只有书信在这些长时期,遥遥数万里的两地之间,把一家人的心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掩去了俗不可耐的矫揉做作,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只有作者亲手一笔一画写在纸上的文字,才能让观者感受到真切的温暖,无论电子邮件或是电话短信,都是远隔千里的,在眼前的只有冰冷的屏幕,人与人的距离远了,也生出许多隔膜和冷漠。不禁又想到了试卷上经常出现的题目:书信应存还是应亡?也许傅雷的家书就是最好的答案吧。

  “别忘了杜甫的一句诗:‘家书抵万金!’”

《傅雷家书》读后感15

  傅雷家书,一封封平淡无奇的信,背后却隐藏着父母对孩子最真挚的情感。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教导,是父亲对孩子苛刻却又宽容的爱。这是一本充满父子之间相隔甚远却好似近在眼前的爱,一本父亲含辛茹苦的教子过程,来来回回,都包含在这家书之中。

  《傅雷家书》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间傅雷夫妇与自己的孩子傅聪在波兰求学时互相寄出的书信,并集成了一本书。记录了傅聪从一个小小的钢琴学童成长到一个世界瞩目的伟大钢琴家的过程,其中自然是少不了父亲母亲对其无微不至的关爱,即使是在天各一方,无数个叮咛和嘱咐汇集在书信中,便促就成了傅聪。让人不得不感叹傅雷的教育方式之妙。

  傅雷曾向傅聪说过;‘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这一句话让我深思,为什么第一做人,其实很简单生而为人,我们就是人,做人才是根本,人在这世上,很容易迷失自我,特别是在成功和失败的时候。傅雷有远见卓识,固然能守住做人的根本,也以此教育子女。这是我读完书后感悟最大的.之一。

  在傅雷的眼中,换句话说,他教育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是一个纯粹的孩子,更是精神上交流的伙伴,他会关心傅聪的身心健康,会关心傅聪的生活,关心他的练琴进展,甚至还会和他聊到中国艺术的发展就像是一个老朋友,知音,给傅聪一个能发出内心声音的空间,尤其是在书信当中,不管是傅聪的日常生活还是来自工作上抱怨,而是耐心与他教导,倾听他的意见和心声,拉近与他的距离,像是书信当中的;‘你觉得怎么样或是听听你的意见’将自己人生道路所经历的一切经验,道理用内心教给孩子,这,就足够了。

  傅雷夫妇对于整个中国的教育其实也有着很深的影响,他们的教育之独特点在于并没有陪在孩子身边,而是精神上的陪伴,依然是书信中,傅雷细致入微到上台应该保持怎样的面部表情,抛去其他的不说,这种表现难道不是对孩子最大的关爱了吗,能为了孩子考虑这种地步,真乃用心良苦啊!傅雷的眼光看的也可谓是真远,他知道物质化的时代总会过去的,像这种超时代的教育方式,怎可能不出效果呢?这就是他们被例为典范父母的原因。

  其实傅聪的成功光靠苦心孤诣是绝对不行的,父母在这方面就像是一个老师,不可能永远的陪在孩子的身边,两者一定是相互的。傅聪对音乐,我觉得更多的是热爱,对音乐的贪婪,热爱的动力使得他努力的追求音乐,努力将最好的感觉传达给听众。

  傅雷家书,四字包含了太多太多,但永远不变的是傅聪每封信的‘再谈了,祝你们健康’和傅雷夫妇对孩子深刻的教导,看看现代,大部分的家庭甚至还在物质的时代,用物质满足孩子,其实都是虚伪的。但在看看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心得05-10

《傅雷家书》心得04-21

傅雷家书有感12-26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5-12

读《傅雷家书》心得06-08

傅雷家书感悟心得01-06

傅雷家书的阅读心得12-21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3-31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05-16

阅读《傅雷家书》心得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