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行者无疆》有感14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行者无疆》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1
今天,我终于将余秋雨先生所著的《行者无疆》拜读完毕。全书共分四局部,分别记述了他在南欧、中欧、西欧和北欧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描绘了四地区的沧桑巨变和人文风情。我对这本书感悟颇深,我既领受到余先生旅欧的艰辛、知识的渊博、独特的视野、思辨的敏锐和文笔的冷峻,也对欧洲历史和欧洲文明有了更深更细的了解。
这本书可以说是余先生的欧行漫记了,他和同行者一道远行前往欧洲进行社会考察和采访,从南欧一角踏上欧洲大陆开始,由南至北一路走去,游历了许多国家,踏遍了欧洲的山山水水,走访了许多名人故居,充分领略了欧洲古典文明曾经拥有的辉煌和现代文明的活力四射的魅力。余先生自知是匆匆过客,所以每驻足一处,总是处处留心,细致入微地观察,用历史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在良知的驱使下理性看待中西方之间的文明、人文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并从中比照反思,直言中国在这些方面隐存的种种弊病。确实每个国家和民族甚至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本体,都有其生存开展所固有的良性特质,但也会存有影响其生存开展的负面因素,所以只有在比照中勇于揭示自身的缺乏,才能不断改正自新,不断前行。我很欣赏他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思索和对话,是对历史的直视和感悟,是一种胆略和智慧。
对此我颇有同感,欧洲社会即保存了古典传统的魅力,也辉耀着现代文明的光辉,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本来应该有着比欧洲更厚重的历史沉积和更多值得世人仰慕的有价值的精神所在,而我们却在物质文明高度开展的今天,没有真正将传统文明的精髓发扬光大;人们在追求财富的同时,却忽略了精神素养的提升,从而缺失了精神文明这一臂膀的支撑,这是前进道路上的悲叹之处。在这里,我呼吁更多像余先生这样的有社会良知有历史和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涌现,靠他们的言行感召感染世人勇于面对社会和自身存在的缺失,主动学人之长弥己之短,积极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让我们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舞台重新大放异彩。
《行者无疆》真的是一本好书,在这里,我不便多述书中的细节内容,你
不妨自己去慢慢赏读、细细体味、好好享受。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2
废墟、大海、流浪,历史从这里出发;
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在这里隐藏;
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在这里转折;
苍凉、寂寞、执着,历史在这里凝冻。
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迹,跟随着《行者无疆》,我感受着世界的此岸或潮起潮涌,或风平浪静,听者伟人们的声声巨响,沉思着他们的点点滴滴。
他来到了罗马,把“伟大〞这个词留给了那座唯一的城市,他笔下罗马的伟大是透彻的,“伟大是一种隐隐然的气象,从每一扇旧窗溢出,从每一块古砖溢出,从每一道雕纹溢出,从每一束老藤溢出。〞正是这种彻底让其他城市自愧不如,知趣避过。他那空灵的文字让我感到了一份实在。今天的罗马是一座更加古老却未曾荒废的庞大空城,这是一种可触摸的空,可谛听的静,但如此般彻彻底底的休假在中国只能成为一个永远闪动在此岸的梦影。他沉重却不乏幽默:“人家的休假是转换身份,我们的休假是叠加身份。叠加在远离办公室的地方,叠加在山光水色之间,那是多么不自然,那是多么矫情。〞在他的笔下,中国人似乎又增添了一分可悲。
对于威尼斯,他怜爱、心痛“小巷只能让它这么小着;老楼只能让它在水边浸着;那么多人来来往往,也只能让一艘艘小船解缆系缆地麻烦着;白天临海气势非凡,黑夜只能让狂恶的浪潮一次次威胁着;区区的旅游收入当然抵不过拦海大坝的筑造费用和治理污染、维修房屋的支出,也只能让议员、学者、市民们一次次呼吁着。〞威尼斯因过于出色,因众人的分享、争抢已成了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们显得沉默“这些泛光不亮,使那些古建筑有点像勉强登台的老人,知道自己已经不适合这样亮相。浸泡在水里的房子在白天溶入了熙熙攘攘的大景观,不容易形成凝视的焦点,此刻夜幕删除了它们的背景,灯光凸现了它们的颓唐。本来白天与我们相对而视,此刻我们躲进了黑暗,只剩下它们的孤伤。〞带着苍老,他们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不需要别人的怜悯。
从余秋雨先生对他们的商家的描述可看出,他们坚守着人格的.自尊,“店是祖辈传下来的,半关着门,不希望有太多顾客近来,因为这是早就定下的规模,不会穷,也不会富,正适宜,穷了富了都是负担。因此,他们不是在博取钱财,而是在固守一种生态。〞此刻,心中不由燃起了敬意,仿佛在他们面前,一切物质上的成就变得庸俗,降得很低很低。满足自己的就是富足,适合自己就是成功。
在西班牙南部,从弗拉门戈舞里,带给我冷峻与炽热的交织和异域的美。“瘦削的男子一脸愁楚,一出场就把自己的脚步加速成夏季的雨点,像要把一身烫热霎时泻光。〞“这夏季的雨点是骑者的节奏、勇士的步数,他正以祭拜式的感动来酬谢上天赐予的幸福?〞这热情,这激昂,让每一位读者向往,这炽烈的傲慢、流动的孤独、忧郁的奔放,让每一位刮宫那种憧憬……
对于欧洲城市,如果用“繁华〞一词来描述,未免显得庸俗。这知识它们的第一层次叫打点生活,还有更高的第二层次叫打点历史,第三层次叫打点自然。余秋雨先生生动地描述道:“一路行来,觉得这些城市千百年来都在自身等级上爬坡。有的爬着爬着就爬不动了,便蹲在某个告诉上,一蹲就蹲了好几百年,有的那么还要往上爬。〞一个“爬〞字,一个“蹲〞字,演绎着他们生活的自然,始终追随着一份自在,追随着一份无拘无束,表达着人生的本态。他说:“这就像一位草莽英雄落脚京城,看他是否过好了,低要求,看他摆脱草莽多少;高要求,看他保存多少草莽。〞读着,我们身处城市的繁嚣,车水马龙,俨然成了华美的玩具,只剩下可怜的虚假的装点。
巴黎是一座最健全的城市,即便如此,也有重要缺失,那就是,热闹的巴黎,不容易找到十八世纪。原因是其中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从余秋雨的形象比喻,我们尝试理解着十八世纪的法国。“十八世纪像是滔滔激流,十七世纪是它的左岸,十九世纪是它的右岸。左岸上,路易十四穷奢极侈,大兴土木,都留下来了;右岸上,经十八世纪的冲击而巍然成型的土地上站立起一个拿破仑,也留下了种种遗迹。结果,难于寻找的恰恰是激流本身。轰鸣声早已远去,河床上一片空寂。〞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背景,构建了一个不一样的巴黎,它热情,它轩昂,它忧伤,它温柔,如一位柔情万种的少妇,让人怜爱,却饱含内涵,永远猜不透。正因如此,这座城市便有了一种令人陶醉的体温。
他走过古老而神秘的宫殿,踏过荒芜渺远的大地;他饱览温柔碧绿的水城,探询神圣遥远的极地;他走过了繁荣喧嚣,却始终不忘寒冷孤僻的冰岛。朋友劝阻他不应该选择隆冬去冰岛,他知识淡淡地说:“不去冰岛那么罢,要去定要赶一个冰天雪地。严冬是它的盛世,寒冷是它的本相,夏天反倒是它混淆一般的时候,不去那么罢。〞
这就是余秋雨,这就是真正的行者,在点点滴地追求,在历史的陪伴下钻营,在冰天雪地里行走……
他深深地爱着每一寸土地,每一寸冰清玉洁,以至于舍不得踩下脚去。
他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他的心灵之旅正在延续,风急浪高,晚霞凄艳,他默默地,把所有的历史穿过。
行者无疆,他的世界永远没有尽头,正如哥伦布所说:“不在乎脚下,只在乎前方。〞他追随的正是这流浪的本性。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3
初读余秋雨,还是在中学时代,曾经因为文化苦旅一书想踏遍这片风光旖旎山清水秀的土地,去与天渊地别的文明历史邂逅,时至今日,已下江南数余次,仍不能对苏杭之文化时见一斑,更逾论从黄沙漫漫到吴越春秋了。然虽不能行万里路,却可读万卷书,尤其喜欢《行者无疆》这类旅行手札类的书,仿佛身临其境,又惋惜身不能至。
很喜欢书名《行者无疆》,很有力量。说她是游记手札,有些妄自菲薄,如果对欧洲历史尤其是文艺复兴没有一定了解,读起来会有些晦涩。她以一座座城池为切入点,引出相关历史,进而探究其文化,甚至挖掘出封尘的文明。从浪漫多情的南欧至严谨整齐的中欧,再到城堡皇室的西欧,最后抵达千里冰封的北欧,行走的力量支撑着他们一步步探索被时间掩盖住了的.文明。如果说只是把这些座古老城池的历史与文明用文字方式呈现出来,即使余的文字造诣再深,也终究输在了深度上。而《行者无疆》的翘楚之处在于,她以欧洲文明为坐标对比了中华文化的缺失,行走在西方的石砌小巷又能看到东方的云波诡谲。
身体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所以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到一起才会相得益彰,学海无涯,而行者亦无疆。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4
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但却又不仅限于只是记录;是旅行但又不仅是一次他乡山水的风光领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学习探索、风土人情的揣摩与体会,每一次历史的背后都引发我们无限惊叹和思索。
让人惊叹的是,无论余秋雨站在那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我们很荣幸通过大师的眼睛,知道了欧洲这片鲜活了几世纪的土地,历经上苍的考验,它的国家和伟大的大师们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行者注定是孤独的,是凄凉的、是痛苦的,但注定又是不可战胜的。历经无数的游行,每次彷徨于陌生的都市,见证一次次的.生死浩劫、历史沧桑巨变,心灵在一次次震惊和痛苦中游离,但这倘若无法摧毁一个战士的心志,必将使得他更为强大。我一直对行者这个词十分敬仰,或许源自于水浒中“行者武松”的果敢和仗义的好感,亦十分向往成为一个暂称为“行者”的旅游过客,虽不得真谛,但还可在路上行走几番。人一生至少有两件事是还必须要做的,一件是旅行,一件是读书,前者可以使你身体在路上,后者则可以使心灵游历于世界的历史舞台,但我觉得不纯粹的去行走一番永远都无法那么的真切。
有那么一天,让我们都成为一个自诩为行者的过客,游历着世界上那么多无尽的文明瑰宝,暂得那心灵的复杂,将别有一番滋味!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5
放假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看一本书《行者无疆》,要写读后感。实际上,《行者无疆》这本书我已经读完好久,但一直都没来得及写读后感,可能是最近太懒惰的原因,一直很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章,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受良多,明白了原来欧洲是这样的美,她的文化并不是我们国人所了解的那样的简单。当国人沉浸在日韩的'流行文化当中时,沉浸在自己的各类选秀活动中时,欧洲已经开始反醒自己,反醒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欧洲走向一体,走向成熟。
很多时候国人在急功尽力的做各类事情的时候反而失去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最为经典的格言,这本书从南欧入手写到北欧结束,总结了欧洲最为主要的城市及他们的文化与历史,和最值得看的东
西,当你在阅读时就好似是走在欧洲的大街上,体会着由于不同历史时期遗迹所产生的惶如隔世的感觉,非常舒服,这才是真正的美。
可能我也没资格评论这些,只是说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最大的体会就是欧洲的高贵与平凡并存,伟大与平庸并存,绅士与野蛮并存,骑士与现代并存。这四个并存是我自己总结的,虽然欧洲人不多,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
依然在不断的创造着奇迹,其实现代的欧洲人已经不再完全守护于传统,而是以更为现代的生活方式存在,但是他们保存了自己的传统,自己最为核心的东西;我并不是在这里做卫道士,只是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真正经典的东西。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6
世界的界限不止于可触及的边境,多姿多彩的其它世界只为心灵而开放。——题记
在书中浏览,恰似毫无羁绊的旅行,仿佛去了书中另外的一个世界——那个只存在于脑海中的曼妙世界。
看着美妙的文字,心思徜徉,不知不觉突然有股身心飘逸的感觉,欧式风格的长顶建筑屹立在眼前,我竟置身于狭窄的小巷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还有记忆中作者描绘出的一排排的桌子椅子,我惊叹于这种奇妙的感觉。
窄巷两旁的欧式古建筑,由陈旧的砖与古朴的漆构建而成,低的只有两层楼。最高的也只有三层。最特别的.,莫属墙上挂着的陈旧的路灯了,从二楼窗户伸出手来便可以点燃,这时的最后一抹夕阳却已然燃烧了翩翩的花儿,绽放如火,盛开似焰。
心境恍惚,我立于书页指间,望着脑海中的景色,再次沉醉。
仍是那条小巷,却空无一人,抬起头,月色已高挂。路灯闪烁着昏暗的光芒,黯淡中流露着寂静。路旁有一扇质朴暗红色门,刚要轻叩,却又被这门的色彩所吸引。时浅时浓的红铺满每一处,因为经受岁月的洗礼,油漆已失去了当年的耀眼,沧桑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再有轻叩之念,却又缓缓放下了悬着的手,门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进入梦乡了呢?在这样的环境中睡眠也是非常甜美的吧,我转过身,白天摆出的几张桌椅已经收了回去,只有一抹淡雅的月色投置与地上,盛放的几株花儿也仿佛陷入梦境,低低地垂着蕊儿。空荡荡的小巷别有一番韵味。
一次奇妙的游历,书中美轮美奂的世界我竟遨游一番,风景都触手可及,欧洲的景象真让我大开眼界,我。期待下一次远行,不如闭上双眼,回想书中情形,一场足不出户的游历,大千世界尽收眼底。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7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探、猜忌言损之中;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长天大地、沧海远疆之间;更有人孑然行于夜路,四顾悄然、天地相合,这便是行者。
匆匆读完余秋雨先生的著作《行者无疆》,酣畅之余我不由对文化的魅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细品、细思、细行的欧洲文化史,更是令人打开当下局限,着眼远疆的一册鸿篇巨著;其中囊括了人文、哲学与建筑丰富的历史情结,以及对生活、艺术、生态文明的反思、敬畏、感叹之意。书中多处戛然而止的结尾,意味深长、引人发醒。
《行者无疆》一书于20xx年更版修订。作者在自序介绍:这次修订,比第一版删去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文字也有较大的改动,使之更加干净。单从字面上看:行者,行走的人;无疆,杳无边际,颇有些"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意思。全文主要分为四个板块(中欧、南欧、西欧、北欧),详尽描述到古建筑、古城堡、古文化遗址、杰出人物、艺术、饮食等方面的文化风韵。有令人震撼的庞贝古城,文艺复兴时期以弗洛伦萨为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为中心的米开朗奇罗、达·芬奇、拉斐尔、伽利略等杰出人物;法国的饮食,瑞士的钟表,西班牙的斗牛场等等。
当然,文化不是空洞的华丽的辞藻,不是富丽堂皇的建筑,而是那种真正能抨击人心的事物。《行者无疆》一书,虽每记篇幅不长,却耐人寻味,给人颇多咀嚼的空间。每一方异土似乎在余秋雨笔下都包含着深邃的文化气息,授人以探索、启迪;使人在行走中夹带思索,在思索中让人明智,脱俗于一般轻描淡写的游记散文,抑或是走马观花式的长篇累牍。
遗憾的是,至今我无缘前行欧洲,对欧洲文化有的仅仅是片断、肤浅、妄自的判断,很难有深层次的造诣。直至看完余秋雨先生的《行者无疆》,欧洲才在我的脑海里有了声色,用一种尤为奇特的角度将我置身于欧洲魅力之中。在赞叹惋惜、羡慕哀伤过后,我便会就中欧文化暗暗地进行冷静的比较,在比较中进行反思,反思我国现有的文化为什么与西方存在那么大的差距,我国文化为什么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纳、所理解。
书文首篇以《南方的毁灭》为背景,讲述了庞贝古城废墟的景象所带给读者的思索;而结尾《大雪小村》则记录了在偏僻的奥卢火车站边,余秋雨和友人在木屋中与村民的简短真诚的交流;巧妙地托人性光辉之美规避了历史更迭之残酷,一大一小,相得益彰。
谈起罗马,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便是《罗马假日》这部经典浪漫的电影。作者在第一卷访南欧《罗马假日》一文用清奇的眼界告诉读者:罗马人对于休假这件事情特别重视,五千八百万的意大利人居然在休假时有三千万到了国外,商店大门紧闭,街上空荡荡的,俨然一座空城。也是,一向安安静静与世无争的罗马人,自然乐于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休假便是他们使杂务中断,焦灼凝冻,肢体回归的最好办法。正如文中的最后一句——"那么罗马,你的每一次空城,必然都会带来一次人格人性上的重大增补"。
罗马是一座永恒之城,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岁月蹉跎注定了它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崇高无上的地位和超凡脱俗的价值。从书中走进罗马,那种伟岸的气象从每一扇旧窗溢出,从每一块古砖溢出,从每一道雕纹溢出,从每一束老藤溢出。罗马蕴含着历史的深厚,宁谧与和谐,其本身就成为了历史的映照。这样的城市,常令其他城市与之相比黯然失色,自叹弗如。
文艺复兴大概拯救了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在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大量被人们所称颂、所记忆的拯救者们,这些拯救者也被称作大师。《大师与小人》一节中说的便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师——米开朗琪罗,他是一个画家,也是一个雕塑家。大师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期待着自己的独一无二,却又更期待拥有对手,他们需要一个肩并肩竞争的人。但在他们的路上总有一些被称为"小人"的人群,那些人被世俗所羁绊,同样身体力行地去羁绊着大师。大师们一边要完成自己的著作,一边又要抵抗着外界的干扰,他们从不惧怕艺术家之间的斗气,因为一旦提到作品,他们都能够尽释前嫌;可一旦遇到小人,无论怎么辩解,语言都似乎显的苍白无力。作者余秋雨认为,文艺复兴运动退潮的标志,应该是米开朗琪罗之死吧!这恐怕也是时代的警钟。
米开朗琪罗的故事让我深有感触,《流浪的本义》一文又赋予了我新的思考——巴塞罗那,这座城市的主题是流浪。乍一看,"流浪"是触目惊心的一个词,一个会让我想起贫苦大众的词,甚至是弱者的一部分。然而,我错了,在巴塞罗那流浪者几乎是旅行者的意思,是艺术家的意思。他们每一个人几乎都有高雅的.生活追求,不为物欲困扰,选择自由自在的生活旅行,他们追求自由、追求快乐。
他们向往远方、向往诗意的栖居。流浪者大街是他们艺术的展现,也许他们迫于生活在这里卖艺卖物,但他们所表现出的艺术的气息,所笼罩的文明的秩序,所融合的主客一体,一个让"文化行者"——余秋雨深深喜爱的流浪之地。在真人雕塑这一小部分中,当人扮演的塑像追上小气的"偷拍客"时,依然那么有礼有节:"能不能再与你拍一张",一句多么委婉的话,既不会让"偷拍客"尴尬,又可以达到收取费用的目的,侧面体现出了人文关怀与真人塑像的高素质。
领略了南欧的人文气息后,接下来是令人惊叹绝伦的建筑——阿汗拉布拉宫。在《死前细装》一章中,余秋雨对阿汗拉布拉宫这样描绘:"今天我们一行来到这里,首先惊诧它的巨大,层层进去,对于能否在一天之内走完它,已失去信心。""阿汗拉布拉宫,就是在绝望的平静中完成的精细雕刻。"之所以有阿汗拉布拉宫的建成,都是源于西班牙人和摩尔人的土地之争。不受地域限制的祖先们在赢得土地、又在百年后即将失去领地时,留下一批没有地域安身的子孙。在格拉纳达这座孤城,对峙了两百年的战争显得空寂、平静,摩尔人在绝望中趋于平静,在平静中细细修饰着阿汗拉布拉宫。
"最准确的比喻应该是死前细装,知道死期已临,却还有一点时间,自己仍然精力充沛,耳聪目明,于是就细细装扮起来。"余秋雨在文中写道。也许他们早已不在乎明日,不在乎外界,一切只为了更好的生活。与其说这是一种无奈,不如说这是一种豁达,毫无意义地殊死搏斗换来的只会是哀鸿遍野的惨象,而趋于平静、趋于祥和的生活,最后得到的还可能会是流传千古的创举。
除此之外,书中蕴含许多哲理,如《古江本先生》一节中,最好的文化建设是机制,是气氛,是吐纳关系,而不是一堆已有的名字和作品。《仁者乐山》中"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北极印痕》揭示了只有避其锋芒、泄其杀气才能驾驭事物的道理……
《行者无疆》这本书,是旅行日志,是文化追溯,是历史重任。余秋雨在自序中说:"花那么长的时间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还有哪一座城市有资格作终结?"是啊,无论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在思索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历史,它绝不仅仅是一份记录,每一处古迹,都有它独有的特点,都有它自己的灵性。
"一切达观,都是对悲苦的省略"人生之于历史,不过是沧海一粟,浪尖一滴,如此渺小,如此苍白,如此无助。然而有意义的人生决不仅限于此,我们都可以成为"行者"——虔诚地去拜谒那些遥远而陌生的城市;不竭地去思索那些深邃而神秘的文化;狂热地去追逐那些沧桑而又光辉的岁月。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8
最近妈妈看我对旅游方面的书籍很感兴趣,就向我推荐了余秋雨先生的游记《行者无疆》。
起初,我心里有些为难,觉得像他这样的作家,作品肯定是深奥的,充满哲理的,读起来不会那么有趣,有意思吧。妈妈仿佛看出了我的心理,对我说,不要把这当任务,也不一定要一口气读完,可以先从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开始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不知为什么,妈妈的话打消了我的顾虑,自己心也静了下来,认真地翻开书页,仔细浏览着标题。这本书作者是分四卷(南欧、中欧、西欧、北欧)来记录他考察欧洲九十六所城市文化,历史及他的思考。我读起来并不困难,而且书中内容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而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南欧篇中《南方的毁灭_庞贝古城》。我小时候看记录片《庞贝古城》时,对那场大灾难的可怕景象印象深刻。阅读前我很好奇作者会怎样描写。在读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仿佛也跟随着作者一起到了庞贝古城,看到了被火山灰掩埋的人群,留下他们死亡前挣扎形体,在凝固后形成的“人形硬壳”;看到了瓦罐工场工人抱肩蹲地,一蹲就是一千多年;还看到士兵至死都站在城门口监守岗位;还有那些"人形模壳"表现出保护儿童和老人的`姿态。看到了在庞贝古城灾难降临之时,处处闪烁着人性之光?。我的内心由开始的恐惧,悲哀转变为了温暖。透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我重新认识了"庞贝古城",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忆,还照映着灾难降临时人们优良的品质以及善良的人格魅力。
感谢作者带给我的温暖,同时也向我的伙伴们推荐这本书。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9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读余秋雨的文字,如《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霜冷长河》等,常常被大师的学识和思想所折服。学校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以来,又细读了《行者无疆》,感受颇深。欧洲的文明确实优秀而成熟,值得我们仰望。中华文明倡导“中庸之道”几千年,至今还经常“非彼即比”的极端性思维互损互耗,欧洲文明为什么反倒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创新,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穿?漠然于空间也必然漠然于时间。
历时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行者无疆》此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和北欧4卷,每一卷分别用这些词作了精彩的概括:“废墟,大海,海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蔽;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苍凉,寂寞,执著,历史常常在这里凝炼。”欧洲的文明虽然至今深沉于中部,灿烂于西部,却以既不深沉也不灿烂的南部和北部为命脉。
让我惊叹的是,无论余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我们很荣幸通过大师的眼睛,知道了欧洲这片鲜活了几世纪的土地,历经沧桑的考验,它的国家和伟大的大师们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南欧的威尼斯,一个身在现代而无车马的喧闹水城,一个着实让人向往的地方。但是,经历一百屡次被海水淹没的城市,让这座古老的小城显得风烛残年,岌岌可危。归纳起来,觉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总是帮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维,总是把出色者列入强者之列。于是威尼斯身上产生了矛盾之美。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处在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之中呢?
西欧的巴黎和我们想象的一样傲慢,气宇轩昂而且神采奕奕。大师在描写巴黎时用的最多一个的词是“聚合”——财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审美气氛的聚合……确实,柔情万种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让这里的人有了不一样的自在。
即便是于欧洲文明有着太多的历史恩怨的中华文明,也不会一味执着于各个文明之间的冲突来谋求自我复兴,它渐渐明白,自我复兴的主要障碍是近处和远处蒙昧与野蛮,因此更需要与其他文明互相探索、互相学习、互相提醒,然后并肩来对付散落处处的憧憧黑影。
《行者无疆》真的是一本好书,在这里,我不便多述书中的细节内容,你不妨自己去慢慢赏读、细细体味、好好享受。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10
前言
首先祝大家端午节快乐下面进入正题。
我以前并没有读过类似于《行者无疆》这样的游记,所以第一次读,甚是喜欢,而且感触颇深。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深层意思——就是行万里路其实就是在读万卷书,并且行万里路的方式更加让人深刻,还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才疏学浅。认识到了在知识这条路上自己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大师就是大师,余秋雨先生的这部作品,无论是从叙事方式、写作方法、还有知识覆盖面上都很完美,不深不浅,结合朴实的语言,读起很舒服。而且余秋雨先生的确是一个极有思想力的人,他去的每一个地方都是带着目的去的,而且这种目的恰巧读者们也都很感兴趣,比如去了解弗罗伦萨的艺复兴,了解德国的二战思想,了解瑞士的中立思想等等。而且再加上先生丰富的知识储备,致使在每一个节都可以读到一些读者们自己不知道但却很感兴趣的知识。所以这本书仅仅只通过字就让我看到了世间许多很美好的事物,使我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同时给我的生活增添了动力。书籍真的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接下为大家分享我感兴趣的几个段落。
"记得早年在一本书上读到,有一次费希特患病的夫人出现了危险的症状,他本该留下侍候,但原先约定的一次重要的演讲不及推掉了,只得忍痛前往。没想到等他心急火燎地回,夫人的病情居然有所好转,他激动地流着眼泪与夫人拥抱亲吻。人们说,正是这种拥抱亲吻使他传染上了夫人的'病,而且因此去世,现在我看着他们夫妻俩的合墓,世间多数广场演讲者的家里,总有一位妻子等着,等得非常殷切,绝不会不等他回就独自离去,一次次等待,直等到长眠在一处。"这是余秋雨先生去德国了解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思想时写的。这位大豪死后没有华丽的墓地,只是与她的妻子一起合葬在普通的墓地中(甚至称得上是简陋),而且先生还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找到,德国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埋葬在哪。这一段之所以印象深刻,没有错我学识有些短浅,只关注到了爱情。总有一位妻子等着,等得非常殷切,不是因为血缘关系,更不是因为功名利禄,只是因为爱。这让我想到了顾城的《多想爱》。忠贞不渝的爱情是人世间最美的经历。
"那年月瑞士实在让人羡慕。我曾用这样几句话描述:人家在制造枪炮,他们在制造手表,等到硝烟终于散去,人们定睛一看,只有瑞士设定的指针,游走在世界的手腕上。"这是先生在瑞士写的,这个国家没有什么名人,也没有石油等名贵矿物,只因它免除了战争的消耗,(fsir)所以几百年平稳发展,变成了世界上富裕的国家。先生的这几句话描写的贴切至极。
先生中描写了许多非常华丽的风景建筑,让人神往,要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圣家族大教堂,这个教堂位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已经建了100多年,他的设计师——高迪。用一生的时间去建造这个教堂,却只建成了这个教堂的外立面,他的学生还在继续这项伟大的工程,预计20xx年,高迪逝世100年之际教堂可以完成。
一个人的意志力竟可以强大到如此地步,我敢肯定他在建造这个教堂时绝对没有考虑时间,只是专心于建造,把每一处做到最好,做到极致。以至于时间都无法阻止他的脚步。这应该就是梦想的真正力量。
由于篇幅问题,我只选择了让我印象深刻的三部分做阐述,说实话,我感觉我这连阐述都算不上,和人大家比起,我这最多算是照抄。但是这本书真的很好,推荐大家去读,而且我日后还会去读余秋雨先生的其他作品,到时候会逐一推荐给大家(给大家照抄,哈哈),希望我们一起努力。再次祝大家粽子节快乐!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11
自己的真相
阿姆斯特丹,被荷兰的浓墨重彩所涂抹,展现出了它创意与疯狂相结合的一面。
作为一个色彩之都,阿姆斯特丹充实着形形色色的人和物,斑驳的色彩覆盖着城市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五彩世界。在我们的印象中,荷兰是一个有着转动的风车、缤纷的郁金香的富有田园诗意的国家,这些元素造就了荷兰的别具一格。曾经的海上霸主,如今以一个宁静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但阿姆斯特丹却让我们看到了荷兰张扬的一面,用色彩玩转着疯狂。
阿姆斯特丹同时也是一个天才的摇篮。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两位举世无双的画家,梵高和伯伦朗无疑便将这种色彩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阿姆斯特丹的颜色浸染着他们的生命,他们绘出的颜色浸染着世界的.画坛。他们的一生为了色彩而执着,也为了色彩而迷茫。对于一个真正的大师来说,他的灵感常常来源于某一时刻的疯狂,而这种疯狂和灵感也常常使得他不为世人所理解。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剧,但正是这种悲剧造就了他在艺术上的崇高。苦难造就伟大的灵魂,真正的大师往往都是那些经受住了别人的白眼和时间的磨练的人,他们把生命献给了艺术,灵感与疯狂燃尽了他的生命,同时也为人类的艺术史上留下了最辉煌的篇章。
阿姆斯特丹因为颜色而造就了许多生机盎然的创意,同时也因为过多的颜色而造成了混乱。作为一个色彩之都,在这里颜色酝酿着疯狂,疯狂酝酿着灵感。玩转着色彩,玩转着疯狂,造就了这座名为阿姆斯特丹的城市。
寻常威尼斯
水城威尼斯是一位大多数人所知道的地方,它因自己独特的生态景观和文化特色而闻名遐迩。但是所谓树大招风,一个过分有名的地方常常会引来太多的人参观,如同中国的西湖,熙熙攘攘的人群破坏了原本自然和谐的画面,大家不约而同地抱着同一个目标前往心目中的圣地,结果等到了才发现正是这份决心使得景观遭到了破坏,放眼望去除了人还是人,再无什么自然景物可言,于是便只能叹息而归。这是威尼斯的悲剧,也是许多相同际遇的名迹胜景的共同悲剧。追求美本身并没有什么错,错就错在人们一定要将这种审美的追求强加在某些特定的事物上,分享、争夺、排泄,于是哪怕是再好的景物也被破坏了。
威尼斯静静地仰卧在水中已有数百年之久,固守着生态是当地居民与生俱来的责任。如果这样一个平和、宁静、充满着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都被破坏了,那么欧洲的恬淡又该取源于哪里呢?我们现在拥有的最朴实的文化根源又将如何传承下去呢?不能不说这将成为一场悲剧啊。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12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在书上,坐一把藤椅之上,手捧一杯淡淡的香茗,静静地品读那一行行深沉的文字,思绪也飘向了那个古老悠远的大陆……
行者无疆,走进冰岛,去探寻那微小得被遗忘的岛国,去感受那如童话般的冰清玉洁,那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安详,去体会那冰天雪地中的干净纯洁,冷寂小镇中的朴素古老,去感叹他的美丽与神秘。
行者无疆,走进埃尔盖,体会那五百年前的神秘酒窖,感受其中淡淡的凉气、黝暗的光线、深长的走廊,原始古老的`桌椅,品味那琥珀红色的陈酒在烛光下的晶莹剔透,那窖下浓郁香醇的幽幽酒香和一个国度地下独特的意韵风情。
行者无疆,走进罗马,体会它历史的兴盛衰亡,体会那个横跨欧、亚、非三洲气势非凡的大国在几代昏君手下被烧掉大半,被蒙上阴影,带着他曾经的风光与辉煌走向灭亡,只留下野草冷月,断柱残石,只留下一片令人叹息的废墟。
行者无疆,感受到的是一个个纯净透明的世界,徜徉于其间,走过那神秘的南欧、美丽的北欧,细细品味一座座小城曾经的灿烂辉煌,追寻那段沧桑的文明与历史。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13
第一次看见《行者无疆》是在高中时代,那是在同学的书堆中。黑色的封面,右上是四个行书的“行者无疆”四个字,一眼看上去张扬而大气。我匆匆瞥了一眼,终于没有开口相借。我想那时候急躁而肤浅的我,也许还没有资格去品位这样一本严肃的经典吧。但当不久前,偶然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我竟又鬼使神差地买了下来。品读之后,产生了一些想法:
废墟、大海、流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土很大一部分又取决于水,便有了水是生命之源一说。历史总是从江河畔,海岸开始,亚平宁半岛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一方人又包括了但丁,米开朗琪罗,伽利略等等伟人,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对亚平宁半岛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历史从大海中走出,由不完整走向精致。
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藏。
中欧的神秘,都体现在深林与古堡中,而瑞士的希隆古堡便可概括中欧的内在。希隆古堡遁形于日内瓦湖边,却与日内瓦湖的柔美与年轻形成鲜明的对比。岩石铸就的古堡,给人以坚不可摧之感,而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融合,更让人体会古堡所经历的历史与沧桑。古堡的地下原为监狱,曾有很多重要的犯人被囚禁于此。英国诗人拜伦有一篇诗歌叫做《希隆的囚徒》,写的就是一位被关押在此的日内瓦民族英雄波尼伐,他为了自由与信仰,即便身陷囹圄也绝不屈服。这不
正代表了希隆古堡坚毅不屈的精神吗?波尼伐的精神长存于此,正如希隆永远站立在那儿。
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
回顾欧洲历史,有多少大国的起落。英、法、德、荷兰,鼎盛时期的这些国家,无不展现出一种睥睨天下的意味,傲视群雄的他们打出了“无敌舰队”、“日不落帝国”等不可一世的名号,但最终也都没落于无尽的自大与奢靡。作者在荷兰遇见了国际法院的副院长,史久镛大法官。令人诧异的是,这样的'一位“大官”,却保持了他淡泊而坦然的品质。智者的选择会伴随他一生。然而这些所谓的“大国”,却为何不能保持这样的品格呢?
寂寞、苍凉、执着,历史常常在这里凝冻。
经历过繁华与没落,才能沉淀一些厚重。繁华过后的苍凉,却很难再能将之捂热。昔日辉煌的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说成是世界霸主亦不为过。就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逃不过分崩离析,支离破碎的命运。看着它如今的寂寞了再回想昔日的繁华,不由得会生起一点辛酸。再如庞贝古城,确实是雄伟磅礴的建筑,人民生活得也安宁而幸福,然而毁灭,却只在一瞬间就能降临。古城永远地掩埋在了火山灰之下,一切都被封锁了起来。今天再看到时,似乎还能听闻它不甘的嘶吼。
《行者无疆》全书,用一种轻柔、缓慢的语调,描绘了余秋雨之所见所感。平淡而朴实的文字中透出了人生真谛,淡雅而大气。读过一遍,不禁陷入深思,回味无穷。
读《行者无疆》有感 篇14
跟着《行者无疆》,跟着余秋雨的足迹,我走过了欧洲,走过了整个欧洲文明。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不是深沉的中部,灿烂的西部,神秘的北部,而是那具有废墟的荒凉,人性的美丽的南欧。
喜欢南欧,是因为那种破落的荒凉,是因为有时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残缺的东西才是真实的美丽的。南欧,却是繁华过,兴盛过,可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浪潮,他没落了,甚至是,死亡了。这也许是时代带走了它昔日的光辉,留下的,只是值得人们去细细体味的那一片废墟,那一段文明。
南欧,走过繁华和荒凉,正是这才使得他更充实,才使得他在夕阳的余辉下更为沧桑,才使得它保存下文明,见证着历史。
于是,我想,南欧的夺目不是因为他给了人们多么璀璨的景色,而是因为他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历程,看到了真实。
繁华和荒凉是两个多么矛盾的词啊,可是,南欧就将他们用文明连接了起来。这不得不让我想到,走过繁华和荒凉,确实能铸就一些永恒。
走过繁华和荒凉,沉淀一些心情。有些历史遗迹,当你看到他的繁华,在脑海中描摹他先前的样子时,会感到一丝辛酸,抑或,是一种莫名的感慨。在夕阳的照射下,余晖将断壁残墙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投射在一望无际的空旷的土地上,直到地平线埋藏在黑暗中。
就像圆明园,昔日的美丽,只因为八国联军的硝烟炮火,霎时之间,全成为一片废墟,这一场毁灭,虽然只是一瞬,在中华文明史上,却是一段无比黑暗的时间,因为,毁掉的,不仅仅是圆明园本身,而且,还有文明,一同毁掉了。所以,今天,当我站在圆明园的土地上,不是失落,而是深深的遗憾与愤慨。虽然,圆明园一直在修复,可是,无论如何,都只是徒劳。但圆明园始终是美丽的,因为曾经繁华过,美丽过,而今的荒凉只是见证着当初的美丽。这种美丽,将被人们沉淀在心底,默默地,永远永远。
走过繁华和荒凉,追溯一段历史。每一朝,每一代,都有它的繁华,也同样,会有它的荒凉。这是时代进步的自然规律,只有经历这每一个时期,无论辉煌,无论颓废,都是完整的历史。因为在这里,地理的遗迹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了。因为在这里,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民族的振兴和毁灭。
罗马帝国的辉煌,人尽皆知。这座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这座拥有地中海旖旎风光的帝国,不得不让人向往。无论是他的建筑中透出的熊熊霸气,还是这座城市本身的伟大,都令人们叹为观止。罗马角斗场,那个无数人撒尽鲜血的.地方,那个当时作为贵族人娱乐场所的地方。曾经,他用喷涌的鲜血向世人展示它的威猛,他用人与野兽的较量向世人展示抗争与搏斗,他用被血染红的天空向世人展示生命的脆弱。然而,这样一个兴盛的帝国,也有灭亡的一天。罗马帝国终于灭亡了,带着他的风光,带着他的角斗场,也带着他的文明,灭亡了。太阳依然升起、下落,天空的那头却不再如此鲜红。他见证者罗马的兴盛与衰亡。如今,再看罗马角斗场,只有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永远永远。
走过繁华和荒凉,注释古与今的完美。有时我认为,荒凉的存在也许是为了证实先前的繁华。然而,当完美的建筑被完好的埋葬起来,不为世人所见,与世隔绝,那么,当人们发现这般奇迹的时候,古代与现代就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才发现,古代与现代原来是可以融会贯通的。
庞贝古城是多么雄伟。人们安逸和谐地生活着,没有烦恼,没有忧愁,一片安然。然而,毁灭只需要一瞬间。火山灰的堆积将他永久的埋葬了起来,城市,街道,剧院,一切都被封锁了起来。于是,一座古城开始了永远的安睡,安详而不受打扰。如今,庞贝古城被发现了,完好无损,于是,古今便有了鲜明的对比。古城,沧桑,暗沉。现代的城市,繁华,超前。这让人甚至觉得,古城的荒凉中反而能看出繁华,而繁华中又透着隐隐的荒凉。这种捉摸不定,让人永远铭记。
繁华与荒凉,是一个城市,一段历史所必须经过的历程,这段历程是文明的起源与终结。这才明白,繁华和荒凉是两个不相矛盾的词,而是两个互相补充的词。因为只有看见繁华才能体会荒凉,只有看到荒凉才能想到繁华,而维系于这两者之间的就是文明。
【读《行者无疆》有感】相关文章:
读《行者无疆》有感04-21
《行者无疆》读书心得07-06
行者无疆读后感03-10
行者无疆读后感07-24
《行者无疆》读后感03-05
行者无疆读后感通用07-19
《行者无疆》读后感范文02-11
【精选】行者无疆读后感3篇12-18
行者无疆读后感7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