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时间:2023-05-01 13:24:3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1

  我对于《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的喜爱,虽说达不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程度,但也可以说是爱不释手,书的主人公那艰苦卓绝的音乐生涯和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都深深地影响到我。

  约翰克里斯多夫出生在莱茵河畔的一个小城,他们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祖父曾是王府乐队的总指挥,父亲经常酗酒,母亲善良却怕事,以致家境逐渐败落。

  约翰克里斯多夫虽长得不好看,但是精神世界极为丰富,对新奇世界的憧憬、对人世的向往使他从小就萌发了做大人物的想法,后来不负众望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天才。其实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天生是个音乐家,后来阴差阳错走上了文学道路,于是他只能用文学形式表现音乐,可想而知音乐在本书中占的分量。

  一、音乐世界

  他对音乐的兴趣是由他祖父培养的,后来他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爱好,于是天天逼他练琴。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这让他对音乐厌恶透顶,但同时音乐已占据了他的内心世界。书中具体描写了祖父和舅舅在他的音乐道路上对他的帮助,比如祖父留心随时把孙子很长的曲调整理起来加入伴奏,取名为《童年遣兴》。并帮他呈报宫廷开了专场音乐会,后来大公爵给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再世莫扎特”的夸耀,这使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也为他的成功音乐道路埋下伏笔。其实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却没有对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音乐作细节描写,也没有将音乐定格在特定的形式和层次上,这正是需要读者需用心去阅读其内涵。

  曾经很多人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的化身,罗曼·罗兰自己却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式的英雄,他那曲折的一生为他所创造音乐增加了现实感。从书的开篇约翰克里斯多夫就是被河流、大风和大钟唤醒,而后,音乐又伴随了他整整一生,使他超凡脱俗、卓尔不群,帮他克服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最终又辅佐他的心灵复归平静的大海,又使他顺利抵达人生的彼岸,所以音乐在此书中占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纵然我们无法拥有那超人的音乐天赋,但是我们能从他追寻音乐的道路中体会到自信、自强。

  二、感情世界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是正义感和爱的合体,他的感情丰富多出于他特有的冲动和心肠太软的弱点,得别是对待爱情上。先是学生弥娜,但是由于弥娜的母亲的关系,两人被迫分手,又是阿达的背叛,再是萨皮纳和葛拉齐亚的离世,细数他的爱情经历好像都是悲剧收场。爱情的打击还未在内心平息,父亲又醉死在沟里,弟弟都外出打工,他只有与母亲相依为命……

  于是约翰克里斯多夫消沉了下去,我庆幸他消沉下去因为他是一个人,有肉体、有感觉、有灵魂的人,我又庆幸他没有永久的消沉下去,在他舅舅的帮助下他找回了自己。说到他舅舅其实还有他的母亲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易莎——他的母亲和他之间的感情,作者是大手笔的细节描写,在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四孝的典故,那么外国故事中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孝顺之心也达到了超乎寻常的境界,特别是他冒着生面危险回国陪母亲最后一晚,那一幕不知会牵动多少人的心弦,让多少人的心灵颤动。当然在那不可忽视的亲情中不会少了舅舅,虽然作者没着力用事例印证约翰克里斯多夫对舅舅高托夫列特的敬爱,但是作者在字里行间说明了舅舅在约翰克里斯多夫音乐、生活中的作用。

  爱情,亲情都说了当然不能忘记友情,奥利维出现在一个最平静的时期。如果硬是要分的话,约翰克里斯多夫属于理想者,奥利维是现实者,他们两个在这方面结合得相当完美,因为他们彼此拥有如此纯洁的友谊而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约翰克里斯多夫将这份友谊看得比爱情更重要,因为他大胆让爱,将心仪的女孩让给奥利维并参加了他们的婚礼,而且约翰克里斯多夫为了奥利维改掉了自己几十年粗声大气的习惯,为了奥利维去跟别人决斗,可以说是为了朋友能上刀山下火海,可谓两肋插刀。当然他会得到朋友的回报,奥里维一直是他精神的支持者,甚至最后为他付出了生命,可以说没有奥里维就没有约翰克里斯多夫事业的颠峰。其实他那丰富的情感源于情感的冲动和心中的那份坚守的正义感,这既是他的优点又是他的致命弱点。他甚至为了搭救姑娘而杀死警察,最后不得不因此过上逃亡的生活,又甚至为了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女孩去揭示一个不应该由他来负责的误会。当然他的情感升华到最高境界就是爱国情感了,他的血管里流动的是沸腾的日耳曼民族的血液,所以即使在逃亡的过程中也始终不忘他的祖国。

  三、精神世界

  虽然丛书的开端一直到结尾,约翰克里斯多夫那份坚守的精神一直打动着我,那份坚持在中国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小的时候受人欺侮从来没有屈服,而后来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出于对音乐的尊重,竟然对一个唯一肯雇佣他并付给他丰厚薪水的公爵说“我绝不是您的奴隶,我爱说什么就什么!”他毅然辞去了那份优厚的工作。在音乐中他会手舞足蹈,心潮澎湃,但是他自己的世界是单纯、宁静的,直到晚年,他和葛拉齐亚的爱情才是真正的自由。不幸的是,最终葛拉齐亚还是先离他而去,读到这里也不尽让人潸然泪下啊!

  夜静得出奇,只能听到窗外呼啸的狂风。合上《约翰克里斯多夫》,突然心中如释重负。或许我们不会有约翰克里斯多夫那么艰苦的音乐生涯,也不会有约翰克里斯多夫那曲折坎坷的命运,虽然约翰克里斯多夫离我们远去,但就如同罗曼·罗兰所说“他用重生代替了死亡”,这是精神的重生,像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那句名言“我曾经奋斗,曾经流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生”,这句话一直会燃烧在每一个喜欢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人的心中。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2

  一个人想要成长,想要成熟,那么最先发生转变的就是思想。把自己脑海中所存有的一切事物重新审视、重新定论。毋庸置疑,小约翰克里斯多夫正处在整个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在经历了两次感情上的挫伤后,他还是对一切事物以一个崭新的角度去思考,去评价。把他以前崇拜的、仰慕的、视为经典的曲目重新定位。这一次他把整个世界弄了个底朝天

  他把旧时的经典曲目认为是保守的、迂腐的;把新出的曲目视为激进的,不合时宜的;把女歌唱家充满情感的演奏视为矫揉造作;把指挥家的一成不变看做死板;把观众的鼓掌当做对低俗事物的'信奉……一切的一切让克里斯多夫觉得不爽,相对周围的一切持批判的态度。当然他的事业,他的曲目,以经大不如从前了。但是这又怎么样?有谁能阻挡住他思想的转变,思想的升华。克里斯多夫的成熟,的成长。是阻挡不住的。他只是通过哪些批判来告示这个腐朽的世界,我,成熟了。

  的确,一个人思想的转变预示着一个人的成长。无论思想如何的转变,最终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去演变——越来越成熟。就像我们自己一样。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追求。

  小时候的我们,觉得看动画片就是追快乐的时候;父母带我们上公园就会高兴的晚上睡不着;每天都有吃不完的零食就是我的唯一追求。上小学后,能够有个好点的初中就是我们的目标;初中时,拼尽全力有个好高中是我的梦想;现在我,拼死拼活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就是我的理想……

  空暇时间,回味起自己的逐梦过程:儿时的追求;童年的目标;少年的梦想;青年的理想。一直在转变,而我们也一直随之长大,成熟。

  所以说,一个人在思想上固步自封,永远就不会有长进。因为思想的前进就是你在人生之路上的前进。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3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一部传记体小说,是罗曼罗兰艺术水平的最高体现。它规模宏大,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寓意深刻。集浪漫主义之大成,创立了传记体小说的典范。的确,与一般小说相比,它更有诗的优美,歌的雄浑。你很难想象,这百万字的长篇,它的艺术水准竟可以保持在一个令诸多文人叹为观止的高度上。与此同时,罗曼罗兰的批评、剖析、谴责的声音,也如洪钟一般在书中回响着。

  人们常常以为,浪漫主义艺术家把自己锁在象牙塔里,住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画几幅《圣母加冕》,奏一曲《梁祝》,难道就能从此穿越到大清去了吗?不可能!罗曼罗兰与众多最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一样,他有一颗天父般雄健的心灵与广阔的胸襟。他们创造的唯美的浪漫主义作品,就像火炬,照亮了昏沉的现实,让每一片腐烂的尘埃无处遁逃。

  如今,或者说是从古至今,有许多伟大的浪漫主义者,他们从来不“穿越”,也从来不在下午满街走;同样,也有许多人以“艺术”的名义,想偷渡到天堂里去。富于幻想、崇尚自由、回归人性,本都是极好的。但,思想与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可以抛弃现实。李白有诗: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他已脱凡尘,遁入仙界,却还是伤痛于洛阳一带叛军的横行、生灵的涂炭。这,是一个真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心灵对于苦难勇敢的'凝视与反思。

  没有办法,我们需要直面生活,犹如那狂人的双眼;犹如那罗曼罗兰。社会的黑暗——如果有,社会的血迹——如果有,我们要去看、去擦、去治。不要以为艺术与美会因尘俗而消亡。要知道,《格尔尼卡》是毕加索先给全人类最伟大的杰作,而它,描绘的是屠杀与压迫,却激发我们争取生命与正义。

  人之所以为人,究竟是因为理性?还是感性?我们争论了那么多年,应该有个结果了。

  原来,理性、智慧使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而感性、爱是我们不滥用理性,并使智慧得以永久的存在而不至于消泯的保证。克里斯朵夫虽是一位艺术家,但他继承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诸多先哲们的夙愿:以人为本、自由无价。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得以兴旺壮大。而要达到它们,作为一个艺术家,就要用无悔的狂热与深情去冲破人为或天然的枷锁。

  唯有感性,不愿直面现实,那不是艺术,因为那是无根之水;唯有理性,被顾虑铐住手脚,那不是艺术,是空想。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是因为它生自人类社会污浊的,却洗净了我们心中的愚鲁和自私。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4

  创新,究竟是超于当代的产物,还是一种无稽之谈?

  ——题记

  被奚落的创新,被冷落的乐曲,毫无生机的观众,克里斯多夫的创新,让人难以理解。那么,创新,究竟应该怎样?

  提及创新总是会在大脑中想到各种火是奇怪,或是高端的事物。也正是这些创新,在推动社会向前一步一步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创新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分寸的,有一些属于超于当代的产物,即使一时不会被世人接受,但是总有一天会被理解;还有一种,则是一种无稽之谈,至始至终不会被后人所认同。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相信每个人都用过智能手机,超大的屏幕,炫丽的动画效果,简约的风格,对每一个人都有极强的吸引力。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大屏多点触控手机这种理念刚刚被提出来的,很多人对此根本不抱任何希望,认为这种产品不会被热销。批评手机缺少物理按键,会不方便输入操作;批评手机屏幕过大,容易破碎;批评手机造价太高,性价比很低等等。但是,如潮水的批评在iPhone4的出世后都烟消云散了,首日销售超过60万部,看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这种创新,把我们的生活带入了一个大屏多点触控的时代。这就是一种超越当代的伟大创新。

  但是,克里斯多夫的'那种创新,似乎更像是一种无稽之谈。

  他刻意的创新,让观众们无法理解,演奏结束,等来的不是嘘声,更不是掌声,而是一片静默,毫无生机。一个音乐家最可悲的不是被创作的音乐被否定,而是观众听过之后没有丝毫的反应,得不到任何评价。这种创新,就像是一种无稽之谈,始终不能被人理解。

  所以,创新,超于当代固然好,如果变成无稽之谈,就不好了!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5

  当我们还在11岁时,仍无忧无虑的玩耍,而克里斯多夫却早早地肩负起重任,他发誓要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解决困难,面对令人气愤而烦躁的工作和贵族时常的羞辱,他选择忍受。

  然而他内心的愤怒和想法却无法得到家人的理解,之后老约翰也去世了,这对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这对于本就孤独的克里斯多夫无疑是晴天霹雳。身为一家之主的曼希沃反而更加肆无忌惮,这使他陷入了无底的黑暗。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于一般同龄人的生活经历,导致了他渴望着爱情、亲情和友情,比一般人更加渴望,这时,奥多出现了,无疑是黑暗中的一缕光。

  奥多的出现,唤醒了他们久违的童真,把克里斯多夫麻木的心灵重新注入了活力,让他仿佛看见了生活的希望。于是他开始像孩子一样幻想,幻想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的.样子,把对方理想化,把对方看成生命的全部。等到又见面的时候,却又无法敞开胸怀,但最终又回归了自然。正是因为太过压抑而突然释放,导致了他们错把友谊当成了爱情,最后又因为互相猜疑及强烈的占有欲使他们暂时分开了。

  即使如此,奥多在克里斯多夫少年时的影响仍是十分巨大的,他使克里斯多夫从黑暗中看到了曙光。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6

  在父亲去世前的那几天,爱情的失意肆意的践踏他引以为傲的理想。这便是现在的他,克里斯多夫,可以为了所谓的分手,连最爱的音乐也懒得提及,把自己装进了自己编织的套子里不想再面对这一切。

  父亲还是去世了,那面孔同祖父当年如出一辙,生前壮硕如牛死后如秋叶一片,此时的他,什么爱情,什么弥娜,什么骄傲的挚爱的音乐,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他就那么看着看着,仿佛看到了多年后的自己,由牙牙学语到化成一具尸体。哦,天哪,那该是怎样悲惨一生,直到终结竟然没有任何值得人们铭记自己无悔的事或人。那该是怎样的虚无,抑或是怎样的后悔,那仅有奏响华彩乐章的机会被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

  “他看到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歌,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够的上能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至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自己堕落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他看到自己差点儿坠入深渊,也看到幸福与爱情只是一时的欺罔,为的是叫你自己精神解体,自暴自弃。

  与我,又何尝不是又一个克里斯多夫。面对成长,事业,爱情,金钱,名利,这一切已经面临将来也不可避免的业障,怎么去处理,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答案已经不重要。做一种子,发好芽,每一片叶子都极尽丰满,在最灿烂的时刻开出最耀眼绚烂的花朵。等到秋天结出累累硕果,即便是化作泥土也要滋养来年的希望。

  是的,我已经发芽,正在努力吸取大地的滋养,长好每一片叶子,等待开出人生的第一朵花。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7

  许多作家,词人写出很多作品,而从未有一篇为人关注,他们在失落沮丧的同时却仍在无休止的循环着,他们依旧写着编着,他们从不知道,读者对他们所作的作品从未有任何感触,在读者的心里完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压在箱底沉默于世的。这便是言之无物。

  ”言之有物“这个道理是《约翰克里斯多夫》中小约翰的舅舅教会我的,高脱弗列特虽只是一个不懂艺术的小贩,从未接触所谓的上层人的生活,而他所唱的曲子却使得小约翰为之着迷。不用作者特别说明我们也能够知道,高托弗列特唱的一定不是什么高深的充满技巧的曲子,也许只是前人留下的,以及来自自然的普通的歌。这些歌或是记叙了前人的历史,或是表现了自然生物的美妙,它们各不相同却有着共同点:内容丰富。我想这也就是这些曲子能被传唱的原因。小说中提到小约翰曾让舅舅听自己作的曲子,这些曲子曾让他在祖父那里收到了夸奖在舅舅口中却成了无聊的东西。舅舅的要求并不高,不是华丽的`辞藻,炫耀似的技术,言之有物就够了。

  言之有物,我认为人们常说的灵感一词有相近之处,人有了就灵感,就是有了想表达的东西,当他把灵感注于创作,一件独具匠心的富有灵魂的艺术品便形成了。

  小说中还提到祖父的创作,我认为他的创作只是为了创作,他工于名利,却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他写的东西东西只能深藏在柜底,他所谓的作品只是单调的符号而已,内涵是空的,听得人听过一遍后马上忘记了。这不禁使我想起古代诗人与现代某些诗人的差距,古人的诗有离愁,有感秋,有立志,有咏物,读过后在心中总会掀起不小的波浪,而如今某些诗人除了表面的形式还能使他们的作品称之为试,其他诗的特质都不见了。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8

  黑夜中的一盏灯,将会照亮前方的路,给那些沉沦、迷茫、痛苦的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当克里斯朵夫成为一名少年后,他人生的又一幕开始上演。当一颗稚嫩的心在弥漫着黑夜的幻觉的浪潮中涌动,当情欲的巨潮把思想卷走,再把那心狠狠的拍打在荒唐的暗礁上,那颗稚嫩的心早已斑驳,陷入了麻痹的深渊,在黑夜的深渊中打转。

  克里斯朵夫经历了几次爱情,却都以失败而告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爱别人的人得不到别人的爱。之后他又遇上了阿达,也许没有获得的爱才能更让人刻骨铭心,阿达身上的缺点令克里斯朵夫恼怒;而她对克里斯朵夫思想的践踏,使他最终痛苦的离开了她。克里斯朵夫陷入了黑暗,陷入了令人作恶的烟草味道与残羹剩菜的'味道中间,又犯了酗酒的毛病,四周已黯淡无光。

  一盏灯的出现,照亮了前方的路,让疲惫的心看到了曙光,挣脱了深渊,看到了满天繁星。高脱弗烈特对克里斯朵夫的一席话,敲醒了他,让他看到自己正像他父亲那样沉沦下去,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结局,父亲的那句“别瞧不起我”和舅舅的指引,使他醒悟,开始了他的反抗。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9

  做事不要太绝对,凡事留一线,有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不要让自己陷入绝境。

  克里斯多夫,年纪轻轻,意气风发,有着横溢的才华,大公爵的宠爱,大好的前程,周围的人无不是恭恭敬敬,赞不绝口。这就让这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变得骄傲自满。他痛恨德国人的“虚伪”,殊不知这才是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他随意批评他人的“过错”,——他认为不正确的地方,不论在谁面前都失去了那份恭敬,那份谦虚。

  他甚至可以在亲王们夸赞某个艺术前辈时,去诋毁他们,诋毁那些音乐成就远高于他的大师,换来的是大公爵冷冷的回答。“听你的话,先生,有时人家竟会疑心你不是德国人。”这也就注定了他人生一次巨大挫折的开始,也使他的'性格发生了“质”的变化!

  但毕竟克里斯多夫有着过人的音乐才华,即使他狂傲,社会的主流都在孤立他,但总会有人欣赏他的才华,为他所倾倒。可现实中的我们有什么呢?我们所谓的特长也只是强于身边的人而已,只是爱好。我们没有狂傲的本钱。做事之前一定要想清后果,权衡利弊,为自己留好后路。否则,我们不一定会像克里斯朵夫一样浴火重生,而会越陷越深,最后走向灭亡。

  在生活中,要学会谦虚,懂得尊重他人,知道不言论,吸取克里斯多夫遭遇挫折的教训,少走弯路,做事留一线,顺利地走上人生巅峰!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相关文章: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04-05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08-25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10篇08-25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10篇)08-26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精选10篇)08-26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汇编10篇)08-26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04-16

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有感07-01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通用17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