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爱心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4-08-17 12:34: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爱心教育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心教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心教育读后感

爱心教育读后感1

  《爱心与教育》是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座、代表作,他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是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展示的是鲜活的校园生活。透过这些案例,折射出的是李老师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活动目标,并不是一张张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讲到这里,我有点惭愧,回忆我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我似乎真的像教育家们所说的那样,把学生当成了承载知识的容器。我希望我的每个孩子上课能够认真听讲,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并且希望那些后进生们别考的太差,别把平均分拉动太大。事实上,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理由让他们变成一模一样的产品啊。

  其次,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感受到的是李老师对学生门的一腔爱心,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爱着他们学生们,才能无微不至的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的`写下这么多手记、札记。

  说实话,我对教育类的书总是有排斥的心里,如若晚上睡不着,它可能是我最好的催眠曲。很多教育类的书籍总是用高深的理论堆积而成的,可能是我还没有到达那个层次,所以领略不到他们所阐述的情境吧。但是这本书通过记录校园中的生活,孩子们的日常表现,还有学生们的作文等夹叙夹议地讲述事例,用最真挚、朴质的文字阐述着高深莫测的理论。

  李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确实跟别人有这不一样的地方,真正的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说有位后进生上课特别爱唱歌,他知道同学们对他这个坏习惯很反感,自己也想改正,缺乏信心,于是李老师就对他说:“你现在是每堂课都要唱歌,影响同学们的学习。这样吧,你先试试尽量争取每天有一堂课没唱歌,你就给我来个喜报,好吗?”第一天,他没有来喜报,第二天他来喜报了而且特别兴奋;第三天和第四天他又没来喜报,第五天他来喜报了。尽管一周内他只有两天来喜报但李老师还是给他热情的鼓励。就这样,他犯这个错误的频率慢慢少了;半个学期后,他基本上改正了坏习惯,李老师在全班人面前表扬他有“战胜自己的勇气和毅力”。还有一位学生上课在抽屉里偷偷研制炸药,结果引燃了书包,李老师就把这位学生介绍给一个化学老师,结果他渐渐的迷上了化学。还有一位学生一上课就睡觉,李老师给他推荐既有教育意义又有精彩情节的长篇小说《烈火金刚》,叫他上课抄这本小说等等。

  李老师认为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很难一劳永逸,教育者期望通过一次谈心、家访、班会等,便想把他变成一名优秀生,无疑是把教育看的太简单了。“犯错——认错——改错——又认错……”这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循环。他推荐了几种比较有效的据他的方法,如写《驾校联系本》。让后进生为自己确定一个帮助人,让这个帮助人每天将后进生的当天表现卸载上面,然后让后进生带回去给家还在那个看。还可以采用填《报喜单》,安排当干部,学生作文表扬等方法。本书中被李老师作为案例的是一个名叫万同的后进生,这位后进生到学校的第一天就偷窃,上课极端的不认真,从小学开始就被老师们所放弃的孩子经过李老师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教育,后来他成了国旗下的演讲者,到最后虽然他没有考上大学,由于基础实在是太差,他成了一名通信兵,成了国家最“可爱的人”了。

  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正被我们现在所沿用。比如说他每个学期前总会印很多的报喜单,哪个孩子在学校有进步,不仅仅是成绩上的进步,都可以让他们填写报喜单,并让他们带回家。李老师每天都会亲自为学生朗读小说,和学生一起品味“书”的味道,这正是我们现在正推崇的班级读书会吧。

爱心教育读后感2

  寒假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起初只是出于假期继续教育的作业去完成,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时我深深地被他的爱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有感触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7个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教育读后感3

  在弥漫着浓浓年味儿的春节期间,除了大饱口福,还不忘加餐精神食粮。这不,拿在手里的是这样一本书,书名是《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作者是鼎鼎大名的。

  打开书,一页页翻看下去,因为是手记,所以读的过程并不艰涩。相反一个个充满温情、行云流水的故事开篇了就想一读到底:把汪斌父亲送的鸡蛋每天煮一个带给汪斌吃;夜里背周慧到山顶的住院部治疗;给学生过生日、送书籍、写祝辞,为贫困的学生买菜票;跋涉三十多里带着学生来到伍健劳作的田头大声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后进学生关爱与引导;与陌不相识朋友的书信交往、心灵对话……并且越读越感到这种师生之爱,在逐渐扩展!

  “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为李老师及所有被老师影响的人的共识,可谓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在读故事中再来反刍咀嚼书名,其实的素质教育探索并不空洞,并不理论化。他无非是把孩子当作人,当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数、不只是成绩单,并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所以当有人问他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时,他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的博客名是“风中芦苇在思索”。名字源于帕斯卡尔的一段著名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思想决定行动。的可贵更在于他始终坚持在教育第一线,并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观念、丰厚着自己的思想。这里特别推荐的是他转化后进生“万同”的故事。万同来自于离异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环境荒废了万同,使他在整个街道具极高的“知名度”。而对这样的孩子,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动:抓住教育的良机经常与万同聊天,让万同体会“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帮万同赶走了社会上的小痞子,召唤回万同那颗孤独流浪的心,使万同感受到“每位同学才是我真正的哥儿们”;为抑制他课堂上的.好动行为,独具匠心地布置给他手抄长篇小说的任务,万同整整抄了五本作文本;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又差异对待万同,为他一个人制定了学习要求,如语文课只要“能读完全文,会读写三个以前不认识的字”便是成功,并和科任老师一起合作大幅度降低评价要求从而让万同体会自己每天的进步,体会得“优”的喜悦。在的智慧行动下,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万同最终成了全校国旗下的讲演者,自己独立写讲稿,自己在全校面前演讲。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万同感受到,自己能抬起头来了!

  我想,像万同那样更困难更反复的案例在我们身边可以说绝无仅有,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用行动创造了转化后进生的神话,也给我们的后进生转化工作注入了信念。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虽然万同成不了大学生,但他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能不危害社会并对社会有所贡献,能说的工作没有在挽救人的灵魂吗?诚如自己的内心感言:我从来没有奢望过万同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他能在参军后不远千里克服重重困难来看我,我就非常知足了。让更欣慰的是,万同已经是我们国家“最可爱的人”了。

  有朋友曾问写《爱心与教育》用了多少时间,他说:“两个多月”。朋友顿时瞪大了眼睛:“嗬!两个多月就写成了一本畅销书,真是快枪手啊!”他连忙纠正说:“不,其实严格说,这本书我写了16年。因为从参加工作起,我几乎每一天都在写。”

  读完此书,深深感悟:“思考”、“做”并“写”下来,做自己的教育家。

爱心教育读后感4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哥儿们"!学生曾有肺腑之言:"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永远相通!"可见师生间的情感有多深!由于他赢得了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实实在在地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实在可喜可贺!记得我在学生时代,非常讨厌老师偏心,不能一视同仁。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爱这一点却没做到。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谈吐幽默,学识渊博,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喜爱其所教的学科,自然学习上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很好。这在我们当今,教育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教育读后感5

  一: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

  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们老师却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尤其是我教的小学生,细细想来,他们个个都是那样可爱;有时候老师对学生好一点,那孩子必然感激涕零,其实那都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分内之事啊!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

  二:李镇西老师特别勤奋。

  在《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中,他常常整篇摘录过去教过的学生的优秀日记或作文,作为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性。对比之下,我在学生资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

  我也常常把“天道酬勤”作为口头禅,但是实际上行动却不如心动。曾经有过的成功都是勤奋与幸运牵手使然。而寄希望于侥幸和偶然,总是让人心里不踏实。我想,今后如思进取,“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黄金涛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

  “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

  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

  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

  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

  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

  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

  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

  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

  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

  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

  他要求黄金涛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而我教小学,但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感受还有很多,李镇西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虽然他的方法可能针对中学老师更实用,但我这个小学老师也受益匪浅,我不学他的实例,而学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个成功的小学老师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为面对的学生是不可复制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试不爽。关键是要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我也向往当学生离开我的时候,会这样说:“我幸运,因为我遇到了梁老师!”我会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为这个愿望而不懈努力。

爱心教育读后感6

  近日有幸拜读了李镇西教师的《爱心与教育》,感触颇多。李老师确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师,他的教育观念和育人思想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应学习的。这本书让我强烈感受到了李老师对学生的一腔爱心,感受到了一名成功的教师是如何用他的爱培育他的学生,如何用他的爱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着每个学生的成长细节,并且为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费劲自己的心血。《爱心与教育》对我来说是一个发现,发现新的教育方法,发现新的教育途径,发现一颗真正的教育者的心。让我深深地明白今后我所要做的就是在某些方面还得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寻找新的教育途径。培养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

  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每个人都需要爱,学生更需要爱,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也是获取为师之乐的最大保证。师爱是一种依恋的心情,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化雨,浇灌每个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养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质,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敬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常会令人终身难忘。师爱是阳光是雨露,学生是花朵是禾苗。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也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与顽童打交道,后进生的转化”这一节,尤其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万同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比起其他学生,“后进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多一些,作为教师的我们也会象常人那样有怒气,有情绪。当学生犯错误时,如果是好生,也许老师的火气会小一些甚至只是责怪几句,但如果是“后进生”,教师也许会更加“恨铁不成钢”而火冒三丈!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曾碰到过象万同一样的孩子,我也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们,谈心,讲道理,但我容忍不了他们太多的反复,我会伤心,会恨铁不成钢,会觉得他们是不可救药的学生,会用“我已经尽力了,对的起自己的良心了,教育不是万能的”等等来安慰自己。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中的很多人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

  李老师用他的经历和智慧告诉我们,转化后进生的途径、方法有很多,但是其基本的教育思想应该充满“民主、科学和个性”的精神。教育者不能以分数论英雄,应该用真诚的教育,用心灵去赢得心灵,自然而然的的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跟他们做朋友;也让后进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心中升起“想做好人”的愿望,而不断地与自己进行“灵魂的搏斗”,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使后进生转化为上进生。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李老师给了我无限的鼓舞,给了我无限的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爱心教育读后感7

  在弥漫着浓浓年味儿的春节期间,除了大饱口福,还不忘加餐精神食粮。这不,拿在手里的是这样一本书,书名是《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作者是鼎鼎大名的李镇西。

  打开书,一页页翻看下去,因为是手记,所以读的过程并不艰涩。相反一个个充满温情、行云流水的故事开篇了就想一读到底:把汪斌父亲送的鸡蛋每天煮一个带给汪斌吃;夜里背周慧到山顶的住院部治疗;给学生过生日、送书籍、写祝辞,为贫困的学生买菜票;跋涉三十多里带着学生来到伍健劳作的田头大声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后进学生关爱与引导;与陌不相识朋友的书信交往、心灵对话……并且越读越感到这种师生之爱,在逐渐扩展!

  “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为李老师及所有被老师影响的人的共识,可谓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在读故事中再来反刍咀嚼书名,其实李镇西的素质教育探索并不空洞,并不理论化。他无非是把孩子当作人,当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数、不只是成绩单,并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所以当有人问他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时,他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李镇西的博客名是“风中芦苇在思索”。名字源于帕斯卡尔的一段著名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思想决定行动。李镇西的可贵更在于他始终坚持在教育第一线,并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观念、丰厚着自己的思想。这里特别推荐的是他转化后进生“万同”的故事。万同来自于离异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环境荒废了万同,使他在整个街道具极高的“知名度”。而对这样的孩子,李镇西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动:抓住教育的良机经常与万同聊天,让万同体会“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帮万同赶走了社会上的小痞子,召唤回万同那颗孤独流浪的心,使万同感受到“每位同学才是我真正的哥儿们”;为抑制他课堂上的好动行为,李镇西独具匠心地布置给他手抄长篇小说的任务,万同整整抄了五本作文本;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李镇西又差异对待万同,为他一个人制定了学习要求,如语文课只要“能读完全文,会读写三个以前不认识的字”便是成功,并和科任老师一起合作大幅度降低评价要求从而让万同体会自己每天的进步,体会得“优”的喜悦。在李镇西的智慧行动下,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万同最终成了全校国旗下的讲演者,自己独立写讲稿,自己在全校面前演讲。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万同感受到,自己能抬起头来了!

  我想,像万同那样更困难更反复的案例在我们身边可以说绝无仅有,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李镇西用行动创造了转化后进生的神话,也给我们的后进生转化工作注入了信念。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虽然万同成不了大学生,但他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能不危害社会并对社会有所贡献,能说李镇西的工作没有在挽救人的灵魂吗?诚如李镇西自己的内心感言:我从来没有奢望过万同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他能在参军后不远千里克服重重困难来看我,我就非常知足了。让李镇西更欣慰的是,万同已经是我们国家“最可爱的人”了。

  有朋友曾问李镇西写《爱心与教育》用了多少时间,他说:“两个多月”。朋友顿时瞪大了眼睛:“嗬!两个多月就写成了一本畅销书,真是快枪手啊!”他连忙纠正说:“不,其实严格说,这本书我写了16年。因为从参加工作起,我几乎每一天都在写。”

  读完此书,深深感悟:“思考”、“做”并“写”下来,做自己的教育家。

爱心教育读后感8

  想必大家已读过这本书,但对于我而言这是第一次阅读他的书籍。说起读教育专著,说实在的对于我从教15个年头,还真是头一次这么认真仔细的阅读完一篇以手记形式的教育著作。这是一本记载老师用爱心教育学生,取得巨大教育成功的故事。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事迹震撼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尤其像我这样有着十多年的教育生涯的教师,他的教育行为及教育观都深深刺痛我心灵深处。让我反观十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历程里,是否有像他那样衷爱着孩子的一颗心。在他眼里一位好老师的基本条件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更应该是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然而,我边读变思索着,并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让我从李老师诸多和学生感情故事中吸取精华,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

  读过李镇西老师手记一“爱心与童心”随想后,其实,我们就必须像李镇西老师所说的,“爱学生,就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之前的教育教学中我也这样尝试过,确实效果是很好,但是与学生做朋友这个“度”要把握好,这是我在与学生一向所坚持的地方。就这个“度”而言,我在刚参加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就有老教师对我说过,“小学生对新来的老师很是陌生,你可在他们面前先树立威信,和他们交流时要把握好这个尺度”。这样一来不是走进学生,而是疏远学生,就谈不上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在还有,学生平时愿意亲近我或主动与我交流的学生我都能像朋友一样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但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而言,面对的只是一周3—4节体育课,跟他们交流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在我们眼里与学生眼里,我不并不是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因此没能像班主任老师做到像学生父母那样关怀与关爱。看完李镇西老师与学生这种心与心的交流之后,我想那些都是我们的误区。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怠慢,哪怕是学生队伍不整齐,我都认为这是不好的表现,总拿小学生和军人那种飒爽英姿队列相提并论。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来,我一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 “小大人”,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

  然而在我心里的期盼是这样,可事实上学生不能全都成为完美类型,我也知道这样的想法绝对是错误的。怎样才能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与学生走近呢?作为像我们这些不是教语文、数学、英语的杂科老师来说,这也是困惑了那么多年,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教学问题。其实我也想过多种办法来改变我与学生相处的方式方法,但因为总以我不是他们的班主任为由没有能很好的执行我给他们订的约定。我并不知道学生他们是怎么看待我的,前提是我与他们交流的甚少,其中一些细微的事情我观察不到,可能我所做的还不够,其首先就是要改掉我心中根生地固这种想法(想象中的“小大人”),有些事情不是只有班主任老师才能做得来,正如李镇西老师做的那样,以朋友的身份、导师的身份等,去关怀与关爱学生,用一颗童心去与他们交流。我想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不难了,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不只是班主任的专利,如果我们科任老师也同样做到的话,学生会是很幸福很快乐的,我的课堂是很活跃的,想必自然我的教学也会得到学生的认可。

  就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实践,我会去收获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硕果,并分享在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爱心教育读后感9

  最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手记二,感触颇深,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令人头疼的事。李老师讲“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是,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而李老师在工作中也是这么做的。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有这样的意思:“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对待万同这样一个学生和生活顽童学生,难!万同,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可怜的孩子,物质和情感上的缺失,让万同便成了一个人间人怕的坏孩子,可万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李老师,这个像父亲一样的班主任,在别人已经放弃他的时候,却给他信心和鼓励。

  不仅如此,李老师还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让同伴的爱唤醒了他沉睡的心灵。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有这样一群集体,才让万同的人生轨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大后的万同是一位光荣的有志气的解放军。我想,如果没有李老师的坚持和执着,万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路阅读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

  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当我面对班级里让人头疼的后进生,我也曾试着去爱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劳无功。在感叹之余只能责怪孩子为什么这么难管,不懂事。现在想来,以前所谓的对他们的“爱”,放在李老师那里,他微不足道了。也我该试着向李老师学习,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让自己的'心灵走进他们。只有赢得了他们的认可,教育才有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从手记二中我还学到了不少转化后进生的办法:如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集体评价、安排当班干部等方法是老生常谈,但是李教授也赋予了不同的内容,使得自己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有一些自己感到很新颖的措施,如写“每日九问”、学生作文表扬、游玩等等,这些对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启发。

爱心教育读后感10

  读完李镇西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为什么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写的一本书出版十多年来依然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强烈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形式上看这本书不是纯理论的说教,而是用心所写。理论性的书籍要么让人难以理解,要么枯燥乏味,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而这本《爱心与教育》,除了有很少的文字是出于解释说明有点理论的嫌疑之外,其余几乎全是实例的叙述和真情的流露。从本书的副标题《—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可以看得出来。它的内容源于实践,而他的表述和总结又高于实践,感觉是娓娓道来,又让读者领悟到其中深刻的道理。由此可见,这本书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从感觉上来说它是与教育教学的零距离的接触。内容几乎都是源于第一手的材料,有李老师自己的亲身体会,有学生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为,所思所想,还有李老师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以至于很多地方让人感动甚至落泪,让读者被那种浓浓的情包围着。

  第三,从内容上看,这本书几乎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爱心和童心”是关于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故事;“与顽童打交道”介绍了李老师在后进生转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绩;“锻造卓越人格”是关于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回答心灵的呼唤”是他对青春期教育的尝试;“沉重的思考”介绍了他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生死两地书”,生动地叙述了他和远方一群中学生多年来的通信;“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则是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内容全面而详实,让读者通过阅读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从李老师的爱心和真情里学到了教育的智慧,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点了迷津,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能够读到这样的一本好书确实不容易,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它,那样也不枉李老师的呕心沥血之作了。在我看来,每个读者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

  第一,要用心读透这本书。李老师为什么能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为什么会取得了那么多的成绩?就是因为它对教育的用心和真情的投入。当然,爱和尊重是教育前提。在此基础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他坚持以教育手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加上自己的反思和总结,长期以来,才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真经。

  第二,带着思考和感悟见行动。学然后知不足,我们读名人大家的故事,一定要仔细研读,认真体会,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把其中的一些“真经”采取适当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就可能少走不少弯路,一定会促进和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

  第三,边学习、边反思、边提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即使再好的方法,适合这个学生但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有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勤思考,多总结和反思,才会让自己的所学、所悟恰当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才会让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教学和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从李老师身上,我读到了大写的爱,他对每个孩子都像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有无限的爱心和耐心;对于教育,他投入了无限的深情,只要我们也像他那样,我们周围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学困生了,学生们也会因我们而骄傲和幸福的!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高尚的人对话,给读者洗涤一次心灵;也像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让自己的思想豁然开朗;又像吃过营养品,让自己有使不完的劲。因此,我们要养成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习惯,并且学以致用,让自己的羽翼不断丰满起来,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多彩,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爱心教育读后感11

  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

  有幸买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细细捧读,书中所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深深地感动了我,更为李镇西老师那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当我静静地阅读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时,像走入了他的班级,跟他一起经历了那一桩桩平凡但又耐人寻味的事情。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 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震撼”。只有一个真实的人才能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

  “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书里面的故事都渗透着李老师的汗水,我能够感受到他是如何与他的学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级搞得有声有色的。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朴实无华,很多崭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一个个平凡真实感人的小故事里面。他不是为写书而写书,他是想通过自己的书籍来宣扬和传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写的是中国教育这本大书;他也不是在用笔写书,他是在用心写书,用情感写书,用人格写书,写的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字。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教书育人,说的容易做的难,李镇西做到了,我呢?我们呢? 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教育读后感12

  八月份经过连续十几天的认真阅读,认真参悟李镇西老师撰写的每个事例,为他的每一次成功的教育而心生佩服!也为他的爱心、童心、悲心、真心、信心而感动。

  现在我们都说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要进行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是的,这也是我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感悟。所以李老师所讲到的对几位学生的教育,都脱离不开他对学生的爱,所以很多事情很多问题都是通过恰当的时机进行恰当的谈话,让学生对自己信任,并愿意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好。

  现在的教育形式下,我们教的高中生也是打骂不得,很多时候也只能是通过苦口婆心的教育来进行,也怕学生万一想不开而自寻短见,这个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想教好每一位学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品行上,所以班主任的.言行与做法是至关重要的。

  自我从教起就开始做中职学生的班主任,现在带了两届。这届学生普遍来说比上届学生要听话一些,但是就懒惰许多。特别班里的一位男生,一到冬天天气冷,就很难起床,所以我每天都要电话或者亲自到他宿舍去叫醒他。或者男生总是有点爱面子的,我的不厌其烦去叫他,倒也让他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后来他QQ跟我说,老师,你不用上来宿舍叫我了,现在我一听到电话响我就会起来了,如果我还会迟到你再上来叫我吧。我按他的意愿做了,后来再打电话的时候,接通后他都很自豪的跟我说,我已经起床了!另外,他除了起床懒,学习上更懒,一直以来养成的习惯,所以我也没对他要求太高,上课尽力认真听讲,作业一定要完成上交,还有上课不能影响到别人。我知道他喜欢上体育课,因为他很喜欢打排球,我就安排他当体育委员,他也是非常兴奋,对于体育委员要做的事情,他也是非常积极完成。除了有些时候我会找他出来谈心外,更多的时候我都是利用QQ这个软件,因为我觉得,在QQ上,我们更加平等,很多话当面说不出来的,我们都可以用文字来表达。为此,高二临近实习的时候他还主动告诉我,他跟一个女生拍拖了。虽然我从他平时的言语跟QQ空间的异样已经有所察觉,但是他自己亲口告诉我也让我感到几分欣慰。高三就要出去实习,而且跟那女生是分开实习,我也是在QQ上跟他讲一些道理,注意一些问题,让他眼下先好好完成实习再说。

  所以随着时代的进步,李老师那个时候多用信件,而我们现在的QQ、微信使用广泛,也为我们教育者带来一些方便的。利用这些工具,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动向,从他们发布的个性签名、朋友圈等等还能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通常我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首先就是把、微信账号给大家,然后建立一个班群。

  李镇西老师还十分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别强调集体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他一方面指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这几个基石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学生没有个性,那就不会有集体”。

  我觉得集体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我们的中职学校,后进生可能相对也比较多,所以我们在利用集体的时候,一定要在集体养成正气之后。如果一个班歪风盛行,那对学生的教育必然是适得其反的。另外,利用集体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感觉我在这个方面还不成熟,还需要磨练,今后在这个方面还得多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者多阅读书籍多提升自己。

  总之,对学生的教育,爱心与平等是必不可少的。我会尽自己的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

爱心教育读后感13

  寒假期间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立刻被他的深邃和激情所打动。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震撼着我的心灵深处。这不是论文的长篇大论,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充满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

  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思自身,反思自己与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我还进一步感悟到:教师应该善于把握那稍纵即逝的教育良机,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每个孩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学习现状和接受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如同一棵棵小树苗,需要我们小心地呵护和扶持,方能茁壮成长。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教师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心中只有装满爱学生、爱事业的情感,才能闪现智慧的光芒,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早上第一节是五一班的数学课,讲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课堂上,同学们都争先举手上台演板。这时,王斌大声喊到:“老师,叫我。”我说:“你看你不举手就大声说话,而且声音还那么大,你还是在练习本上做吧!”于是我叫了其他同学上台做了。我心想:王斌,刚上课时你还和别的同学偷说话不认真听讲,才点名批评过又大声喊叫,怎么会叫你上台做题。这时,同学们都在练习本上做题,只有王斌在乱动。我便走过去说:“王斌,把本子拿过来让老师检查一下。”他把本子递过来,果真写的字歪歪扭扭,没带单位名称,也没有答。我让他补上,他极不情愿地写上了。我心想:真是没救了。原来王斌是上学期从武术学校转来的,纪律、学习一直都不好,而且还经常欺负班里的同学,老师们一提他直摇头。随着下课的铃响,同学们的课堂作业都差不多写完了,我说:“可以自由下课了。”我刚跨出教室,王斌飞似的跑到我面前说:“老师,这次我的课堂作业如果没错,你给我得个优吧!”我还没来的及考虑回答,他便没了踪影。

  下午我改作业时,打开王斌的本子,做了几次作业,没得过一次优。今天的作业又是拉拉抹抹,歪歪扭扭,怎么会得优呢?以前规定过:作业写的又干净又正确,才能得优。我又细细检查了一遍,真是全对了,虽然看起来很脏,但每个字显然是认真写了,比原来的作业有所进步。给王斌的作业打个什么成绩呢?我想: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今后能好好学习,给他打一个“优”又何妨?于是我在他的作业本上郑重写了一个“优”字。

  第二天,上课我一进教室。一眼看见王斌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脸上带着笑容。这一节,他纪律很好,发言也很积极。这件事,让我感触很多。我们应该给所谓的后进生创造一次机会,多替他们着想,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满足他们的需求。例如:一次演板、作业得一个“优”等等,给他们一次机会,相信他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爱心与教育》让我明白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有爱才有教育”。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爱心教育读后感14

  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读完这本书我被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同时我又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应秉承这样的原则:不能只注重“优秀生”的学习分数,更不能 “一好遮百丑”,把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有意无意地夸大了。虽然这样的学生的确在学习、课堂表现、作业书写等方面表现得让人喜悦,但在他们身上同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不爱劳动、自高自大不懂得爱别人、不尊敬师长、耐挫折能力弱等,甚至在个别孩子身上存在人格缺陷,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教育者忽视了。这让我想起班上的铭,他是一个学习特棒的学生,他的学习从不让人操心,作业优秀,学习优秀只要与学习有关的方面他都非常地棒。我很喜欢他。可慢慢地我发现他做错事情时,老师批评他,他总不能虚心接受,不是斜眼看老师,就是坐在那里生闷气,而且还有抵触心理。我开始仔细观察这个学生,我发现:每次下课,他总是独自一人在操场上玩或在教室里坐着。偶尔与同学们在一起时,总不超过3分钟就不欢而散。之后我找到个别学生谈心,随心问问同学们对于铭这个孩子的看法,很多孩子都反映,铭比较自大,从不帮助同学们,同学们与他借东西也总是不借,常此下来,他的朋友就越来越少,性格也比较孤僻。针对这一情况,我找到铭单独进行谈话,让他明白如何与大家相处,如何让自己更受大家的喜欢。同时,我又利用班会课对大家进行了有关这方面的主题班会教育。通过这次班会教育我发现班上的'很多优等生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开始学会与同学们好好相处,也能正确对待对待自己身上的问题,并能接受老师及同学们的批评啦。读了这本书后,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我相信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优生更优秀。

  其次,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则应用民主的管理和浓浓的师爱去双管齐下,借用李老师的一句话:“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师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师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李老师要工作中也正是这样去做的,如在对待“万同”的教育问题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李老师的“用心”。同时我也深深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也许我会像李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找他谈心,讲道理,如果说让我一次、二次、三次地去劝说他,去用行动来感化他,也许我能够做到。但是,当一次次面对这样一个反复犯错的学生时,我是否有勇气去面对他,用这么浓浓的爱去包围他,我想我做不到,我会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会觉得像万同这样的学生真的是“朽木不可雕也”,反思在此,可以让我感受到的已不仅仅是李老师对学生的一颗爱心了,在这爱心的下面有着童心、信心、决心、恒心……当这么多的心沉积在一起时,学生才能感受到那颗被高高托起的爱心。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明白了在教育后进生的同时更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用母亲般的爱使其转化,用班级的集体力量改变他们温暖他们感悟他们。万同同学就是在李老师的这种感召下,由一个“后进生”成长为一名“世界上最可爱的人”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爱心教育读后感15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

  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3、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培养优生,要注意:

  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

  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四、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心与教育》心得04-02

爱心主题教育心得03-29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7-04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3-16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1-12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5-15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9-09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1-11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经典]03-08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爱心教育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心教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心教育读后感

爱心教育读后感1

  《爱心与教育》是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座、代表作,他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是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展示的是鲜活的校园生活。透过这些案例,折射出的是李老师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活动目标,并不是一张张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讲到这里,我有点惭愧,回忆我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我似乎真的像教育家们所说的那样,把学生当成了承载知识的容器。我希望我的每个孩子上课能够认真听讲,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并且希望那些后进生们别考的太差,别把平均分拉动太大。事实上,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理由让他们变成一模一样的产品啊。

  其次,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感受到的是李老师对学生门的一腔爱心,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爱着他们学生们,才能无微不至的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的`写下这么多手记、札记。

  说实话,我对教育类的书总是有排斥的心里,如若晚上睡不着,它可能是我最好的催眠曲。很多教育类的书籍总是用高深的理论堆积而成的,可能是我还没有到达那个层次,所以领略不到他们所阐述的情境吧。但是这本书通过记录校园中的生活,孩子们的日常表现,还有学生们的作文等夹叙夹议地讲述事例,用最真挚、朴质的文字阐述着高深莫测的理论。

  李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确实跟别人有这不一样的地方,真正的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说有位后进生上课特别爱唱歌,他知道同学们对他这个坏习惯很反感,自己也想改正,缺乏信心,于是李老师就对他说:“你现在是每堂课都要唱歌,影响同学们的学习。这样吧,你先试试尽量争取每天有一堂课没唱歌,你就给我来个喜报,好吗?”第一天,他没有来喜报,第二天他来喜报了而且特别兴奋;第三天和第四天他又没来喜报,第五天他来喜报了。尽管一周内他只有两天来喜报但李老师还是给他热情的鼓励。就这样,他犯这个错误的频率慢慢少了;半个学期后,他基本上改正了坏习惯,李老师在全班人面前表扬他有“战胜自己的勇气和毅力”。还有一位学生上课在抽屉里偷偷研制炸药,结果引燃了书包,李老师就把这位学生介绍给一个化学老师,结果他渐渐的迷上了化学。还有一位学生一上课就睡觉,李老师给他推荐既有教育意义又有精彩情节的长篇小说《烈火金刚》,叫他上课抄这本小说等等。

  李老师认为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很难一劳永逸,教育者期望通过一次谈心、家访、班会等,便想把他变成一名优秀生,无疑是把教育看的太简单了。“犯错——认错——改错——又认错……”这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循环。他推荐了几种比较有效的据他的方法,如写《驾校联系本》。让后进生为自己确定一个帮助人,让这个帮助人每天将后进生的当天表现卸载上面,然后让后进生带回去给家还在那个看。还可以采用填《报喜单》,安排当干部,学生作文表扬等方法。本书中被李老师作为案例的是一个名叫万同的后进生,这位后进生到学校的第一天就偷窃,上课极端的不认真,从小学开始就被老师们所放弃的孩子经过李老师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教育,后来他成了国旗下的演讲者,到最后虽然他没有考上大学,由于基础实在是太差,他成了一名通信兵,成了国家最“可爱的人”了。

  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正被我们现在所沿用。比如说他每个学期前总会印很多的报喜单,哪个孩子在学校有进步,不仅仅是成绩上的进步,都可以让他们填写报喜单,并让他们带回家。李老师每天都会亲自为学生朗读小说,和学生一起品味“书”的味道,这正是我们现在正推崇的班级读书会吧。

爱心教育读后感2

  寒假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起初只是出于假期继续教育的作业去完成,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时我深深地被他的爱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有感触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7个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教育读后感3

  在弥漫着浓浓年味儿的春节期间,除了大饱口福,还不忘加餐精神食粮。这不,拿在手里的是这样一本书,书名是《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作者是鼎鼎大名的。

  打开书,一页页翻看下去,因为是手记,所以读的过程并不艰涩。相反一个个充满温情、行云流水的故事开篇了就想一读到底:把汪斌父亲送的鸡蛋每天煮一个带给汪斌吃;夜里背周慧到山顶的住院部治疗;给学生过生日、送书籍、写祝辞,为贫困的学生买菜票;跋涉三十多里带着学生来到伍健劳作的田头大声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后进学生关爱与引导;与陌不相识朋友的书信交往、心灵对话……并且越读越感到这种师生之爱,在逐渐扩展!

  “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为李老师及所有被老师影响的人的共识,可谓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在读故事中再来反刍咀嚼书名,其实的素质教育探索并不空洞,并不理论化。他无非是把孩子当作人,当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数、不只是成绩单,并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所以当有人问他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时,他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的博客名是“风中芦苇在思索”。名字源于帕斯卡尔的一段著名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思想决定行动。的可贵更在于他始终坚持在教育第一线,并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观念、丰厚着自己的思想。这里特别推荐的是他转化后进生“万同”的故事。万同来自于离异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环境荒废了万同,使他在整个街道具极高的“知名度”。而对这样的孩子,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动:抓住教育的良机经常与万同聊天,让万同体会“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帮万同赶走了社会上的小痞子,召唤回万同那颗孤独流浪的心,使万同感受到“每位同学才是我真正的哥儿们”;为抑制他课堂上的.好动行为,独具匠心地布置给他手抄长篇小说的任务,万同整整抄了五本作文本;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又差异对待万同,为他一个人制定了学习要求,如语文课只要“能读完全文,会读写三个以前不认识的字”便是成功,并和科任老师一起合作大幅度降低评价要求从而让万同体会自己每天的进步,体会得“优”的喜悦。在的智慧行动下,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万同最终成了全校国旗下的讲演者,自己独立写讲稿,自己在全校面前演讲。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万同感受到,自己能抬起头来了!

  我想,像万同那样更困难更反复的案例在我们身边可以说绝无仅有,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用行动创造了转化后进生的神话,也给我们的后进生转化工作注入了信念。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虽然万同成不了大学生,但他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能不危害社会并对社会有所贡献,能说的工作没有在挽救人的灵魂吗?诚如自己的内心感言:我从来没有奢望过万同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他能在参军后不远千里克服重重困难来看我,我就非常知足了。让更欣慰的是,万同已经是我们国家“最可爱的人”了。

  有朋友曾问写《爱心与教育》用了多少时间,他说:“两个多月”。朋友顿时瞪大了眼睛:“嗬!两个多月就写成了一本畅销书,真是快枪手啊!”他连忙纠正说:“不,其实严格说,这本书我写了16年。因为从参加工作起,我几乎每一天都在写。”

  读完此书,深深感悟:“思考”、“做”并“写”下来,做自己的教育家。

爱心教育读后感4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哥儿们"!学生曾有肺腑之言:"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永远相通!"可见师生间的情感有多深!由于他赢得了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实实在在地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实在可喜可贺!记得我在学生时代,非常讨厌老师偏心,不能一视同仁。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爱这一点却没做到。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谈吐幽默,学识渊博,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喜爱其所教的学科,自然学习上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很好。这在我们当今,教育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教育读后感5

  一: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

  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们老师却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尤其是我教的小学生,细细想来,他们个个都是那样可爱;有时候老师对学生好一点,那孩子必然感激涕零,其实那都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分内之事啊!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

  二:李镇西老师特别勤奋。

  在《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中,他常常整篇摘录过去教过的学生的优秀日记或作文,作为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性。对比之下,我在学生资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

  我也常常把“天道酬勤”作为口头禅,但是实际上行动却不如心动。曾经有过的成功都是勤奋与幸运牵手使然。而寄希望于侥幸和偶然,总是让人心里不踏实。我想,今后如思进取,“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黄金涛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

  “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

  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

  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

  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

  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

  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

  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

  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

  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

  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

  他要求黄金涛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而我教小学,但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感受还有很多,李镇西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虽然他的方法可能针对中学老师更实用,但我这个小学老师也受益匪浅,我不学他的实例,而学他的精神。我想,即使是一个成功的小学老师的事例,我也不能完全套用,因为面对的学生是不可复制的,教育方法也不可能百试不爽。关键是要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我也向往当学生离开我的时候,会这样说:“我幸运,因为我遇到了梁老师!”我会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为这个愿望而不懈努力。

爱心教育读后感6

  近日有幸拜读了李镇西教师的《爱心与教育》,感触颇多。李老师确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师,他的教育观念和育人思想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应学习的。这本书让我强烈感受到了李老师对学生的一腔爱心,感受到了一名成功的教师是如何用他的爱培育他的学生,如何用他的爱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着每个学生的成长细节,并且为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费劲自己的心血。《爱心与教育》对我来说是一个发现,发现新的教育方法,发现新的教育途径,发现一颗真正的教育者的心。让我深深地明白今后我所要做的就是在某些方面还得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寻找新的教育途径。培养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

  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每个人都需要爱,学生更需要爱,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也是获取为师之乐的最大保证。师爱是一种依恋的心情,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化雨,浇灌每个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养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质,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敬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常会令人终身难忘。师爱是阳光是雨露,学生是花朵是禾苗。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也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与顽童打交道,后进生的转化”这一节,尤其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万同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比起其他学生,“后进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多一些,作为教师的我们也会象常人那样有怒气,有情绪。当学生犯错误时,如果是好生,也许老师的火气会小一些甚至只是责怪几句,但如果是“后进生”,教师也许会更加“恨铁不成钢”而火冒三丈!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曾碰到过象万同一样的孩子,我也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们,谈心,讲道理,但我容忍不了他们太多的反复,我会伤心,会恨铁不成钢,会觉得他们是不可救药的学生,会用“我已经尽力了,对的起自己的良心了,教育不是万能的”等等来安慰自己。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中的很多人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

  李老师用他的经历和智慧告诉我们,转化后进生的途径、方法有很多,但是其基本的教育思想应该充满“民主、科学和个性”的精神。教育者不能以分数论英雄,应该用真诚的教育,用心灵去赢得心灵,自然而然的的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跟他们做朋友;也让后进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心中升起“想做好人”的愿望,而不断地与自己进行“灵魂的搏斗”,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使后进生转化为上进生。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李老师给了我无限的鼓舞,给了我无限的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爱心教育读后感7

  在弥漫着浓浓年味儿的春节期间,除了大饱口福,还不忘加餐精神食粮。这不,拿在手里的是这样一本书,书名是《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作者是鼎鼎大名的李镇西。

  打开书,一页页翻看下去,因为是手记,所以读的过程并不艰涩。相反一个个充满温情、行云流水的故事开篇了就想一读到底:把汪斌父亲送的鸡蛋每天煮一个带给汪斌吃;夜里背周慧到山顶的住院部治疗;给学生过生日、送书籍、写祝辞,为贫困的学生买菜票;跋涉三十多里带着学生来到伍健劳作的田头大声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后进学生关爱与引导;与陌不相识朋友的书信交往、心灵对话……并且越读越感到这种师生之爱,在逐渐扩展!

  “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为李老师及所有被老师影响的人的共识,可谓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在读故事中再来反刍咀嚼书名,其实李镇西的素质教育探索并不空洞,并不理论化。他无非是把孩子当作人,当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数、不只是成绩单,并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所以当有人问他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时,他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李镇西的博客名是“风中芦苇在思索”。名字源于帕斯卡尔的一段著名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思想决定行动。李镇西的可贵更在于他始终坚持在教育第一线,并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观念、丰厚着自己的思想。这里特别推荐的是他转化后进生“万同”的故事。万同来自于离异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环境荒废了万同,使他在整个街道具极高的“知名度”。而对这样的孩子,李镇西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动:抓住教育的良机经常与万同聊天,让万同体会“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帮万同赶走了社会上的小痞子,召唤回万同那颗孤独流浪的心,使万同感受到“每位同学才是我真正的哥儿们”;为抑制他课堂上的好动行为,李镇西独具匠心地布置给他手抄长篇小说的任务,万同整整抄了五本作文本;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李镇西又差异对待万同,为他一个人制定了学习要求,如语文课只要“能读完全文,会读写三个以前不认识的字”便是成功,并和科任老师一起合作大幅度降低评价要求从而让万同体会自己每天的进步,体会得“优”的喜悦。在李镇西的智慧行动下,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万同最终成了全校国旗下的讲演者,自己独立写讲稿,自己在全校面前演讲。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万同感受到,自己能抬起头来了!

  我想,像万同那样更困难更反复的案例在我们身边可以说绝无仅有,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李镇西用行动创造了转化后进生的神话,也给我们的后进生转化工作注入了信念。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虽然万同成不了大学生,但他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能不危害社会并对社会有所贡献,能说李镇西的工作没有在挽救人的灵魂吗?诚如李镇西自己的内心感言:我从来没有奢望过万同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他能在参军后不远千里克服重重困难来看我,我就非常知足了。让李镇西更欣慰的是,万同已经是我们国家“最可爱的人”了。

  有朋友曾问李镇西写《爱心与教育》用了多少时间,他说:“两个多月”。朋友顿时瞪大了眼睛:“嗬!两个多月就写成了一本畅销书,真是快枪手啊!”他连忙纠正说:“不,其实严格说,这本书我写了16年。因为从参加工作起,我几乎每一天都在写。”

  读完此书,深深感悟:“思考”、“做”并“写”下来,做自己的教育家。

爱心教育读后感8

  想必大家已读过这本书,但对于我而言这是第一次阅读他的书籍。说起读教育专著,说实在的对于我从教15个年头,还真是头一次这么认真仔细的阅读完一篇以手记形式的教育著作。这是一本记载老师用爱心教育学生,取得巨大教育成功的故事。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事迹震撼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尤其像我这样有着十多年的教育生涯的教师,他的教育行为及教育观都深深刺痛我心灵深处。让我反观十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历程里,是否有像他那样衷爱着孩子的一颗心。在他眼里一位好老师的基本条件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更应该是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然而,我边读变思索着,并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让我从李老师诸多和学生感情故事中吸取精华,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

  读过李镇西老师手记一“爱心与童心”随想后,其实,我们就必须像李镇西老师所说的,“爱学生,就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之前的教育教学中我也这样尝试过,确实效果是很好,但是与学生做朋友这个“度”要把握好,这是我在与学生一向所坚持的地方。就这个“度”而言,我在刚参加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就有老教师对我说过,“小学生对新来的老师很是陌生,你可在他们面前先树立威信,和他们交流时要把握好这个尺度”。这样一来不是走进学生,而是疏远学生,就谈不上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在还有,学生平时愿意亲近我或主动与我交流的学生我都能像朋友一样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但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而言,面对的只是一周3—4节体育课,跟他们交流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在我们眼里与学生眼里,我不并不是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因此没能像班主任老师做到像学生父母那样关怀与关爱。看完李镇西老师与学生这种心与心的交流之后,我想那些都是我们的误区。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怠慢,哪怕是学生队伍不整齐,我都认为这是不好的表现,总拿小学生和军人那种飒爽英姿队列相提并论。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来,我一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 “小大人”,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

  然而在我心里的期盼是这样,可事实上学生不能全都成为完美类型,我也知道这样的想法绝对是错误的。怎样才能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与学生走近呢?作为像我们这些不是教语文、数学、英语的杂科老师来说,这也是困惑了那么多年,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教学问题。其实我也想过多种办法来改变我与学生相处的方式方法,但因为总以我不是他们的班主任为由没有能很好的执行我给他们订的约定。我并不知道学生他们是怎么看待我的,前提是我与他们交流的甚少,其中一些细微的事情我观察不到,可能我所做的还不够,其首先就是要改掉我心中根生地固这种想法(想象中的“小大人”),有些事情不是只有班主任老师才能做得来,正如李镇西老师做的那样,以朋友的身份、导师的身份等,去关怀与关爱学生,用一颗童心去与他们交流。我想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不难了,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不只是班主任的专利,如果我们科任老师也同样做到的话,学生会是很幸福很快乐的,我的课堂是很活跃的,想必自然我的教学也会得到学生的认可。

  就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实践,我会去收获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硕果,并分享在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爱心教育读后感9

  最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手记二,感触颇深,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令人头疼的事。李老师讲“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是,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而李老师在工作中也是这么做的。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有这样的意思:“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对待万同这样一个学生和生活顽童学生,难!万同,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可怜的孩子,物质和情感上的缺失,让万同便成了一个人间人怕的坏孩子,可万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李老师,这个像父亲一样的班主任,在别人已经放弃他的时候,却给他信心和鼓励。

  不仅如此,李老师还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让同伴的爱唤醒了他沉睡的心灵。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有这样一群集体,才让万同的人生轨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大后的万同是一位光荣的有志气的解放军。我想,如果没有李老师的坚持和执着,万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路阅读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

  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当我面对班级里让人头疼的后进生,我也曾试着去爱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劳无功。在感叹之余只能责怪孩子为什么这么难管,不懂事。现在想来,以前所谓的对他们的“爱”,放在李老师那里,他微不足道了。也我该试着向李老师学习,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让自己的'心灵走进他们。只有赢得了他们的认可,教育才有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从手记二中我还学到了不少转化后进生的办法:如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集体评价、安排当班干部等方法是老生常谈,但是李教授也赋予了不同的内容,使得自己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有一些自己感到很新颖的措施,如写“每日九问”、学生作文表扬、游玩等等,这些对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启发。

爱心教育读后感10

  读完李镇西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为什么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写的一本书出版十多年来依然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强烈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形式上看这本书不是纯理论的说教,而是用心所写。理论性的书籍要么让人难以理解,要么枯燥乏味,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而这本《爱心与教育》,除了有很少的文字是出于解释说明有点理论的嫌疑之外,其余几乎全是实例的叙述和真情的流露。从本书的副标题《—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可以看得出来。它的内容源于实践,而他的表述和总结又高于实践,感觉是娓娓道来,又让读者领悟到其中深刻的道理。由此可见,这本书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从感觉上来说它是与教育教学的零距离的接触。内容几乎都是源于第一手的材料,有李老师自己的亲身体会,有学生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为,所思所想,还有李老师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以至于很多地方让人感动甚至落泪,让读者被那种浓浓的情包围着。

  第三,从内容上看,这本书几乎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爱心和童心”是关于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故事;“与顽童打交道”介绍了李老师在后进生转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绩;“锻造卓越人格”是关于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回答心灵的呼唤”是他对青春期教育的尝试;“沉重的思考”介绍了他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生死两地书”,生动地叙述了他和远方一群中学生多年来的通信;“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则是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内容全面而详实,让读者通过阅读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从李老师的爱心和真情里学到了教育的智慧,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点了迷津,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能够读到这样的一本好书确实不容易,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它,那样也不枉李老师的呕心沥血之作了。在我看来,每个读者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

  第一,要用心读透这本书。李老师为什么能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为什么会取得了那么多的成绩?就是因为它对教育的用心和真情的投入。当然,爱和尊重是教育前提。在此基础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他坚持以教育手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加上自己的反思和总结,长期以来,才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真经。

  第二,带着思考和感悟见行动。学然后知不足,我们读名人大家的故事,一定要仔细研读,认真体会,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把其中的一些“真经”采取适当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就可能少走不少弯路,一定会促进和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

  第三,边学习、边反思、边提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即使再好的方法,适合这个学生但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有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勤思考,多总结和反思,才会让自己的所学、所悟恰当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才会让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教学和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从李老师身上,我读到了大写的爱,他对每个孩子都像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有无限的爱心和耐心;对于教育,他投入了无限的深情,只要我们也像他那样,我们周围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学困生了,学生们也会因我们而骄傲和幸福的!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高尚的人对话,给读者洗涤一次心灵;也像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让自己的思想豁然开朗;又像吃过营养品,让自己有使不完的劲。因此,我们要养成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习惯,并且学以致用,让自己的羽翼不断丰满起来,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多彩,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爱心教育读后感11

  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

  有幸买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细细捧读,书中所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深深地感动了我,更为李镇西老师那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当我静静地阅读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时,像走入了他的班级,跟他一起经历了那一桩桩平凡但又耐人寻味的事情。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 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震撼”。只有一个真实的人才能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

  “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书里面的故事都渗透着李老师的汗水,我能够感受到他是如何与他的学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级搞得有声有色的。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朴实无华,很多崭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一个个平凡真实感人的小故事里面。他不是为写书而写书,他是想通过自己的书籍来宣扬和传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写的是中国教育这本大书;他也不是在用笔写书,他是在用心写书,用情感写书,用人格写书,写的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字。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教书育人,说的容易做的难,李镇西做到了,我呢?我们呢? 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教育读后感12

  八月份经过连续十几天的认真阅读,认真参悟李镇西老师撰写的每个事例,为他的每一次成功的教育而心生佩服!也为他的爱心、童心、悲心、真心、信心而感动。

  现在我们都说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要进行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是的,这也是我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感悟。所以李老师所讲到的对几位学生的教育,都脱离不开他对学生的爱,所以很多事情很多问题都是通过恰当的时机进行恰当的谈话,让学生对自己信任,并愿意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好。

  现在的教育形式下,我们教的高中生也是打骂不得,很多时候也只能是通过苦口婆心的教育来进行,也怕学生万一想不开而自寻短见,这个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想教好每一位学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品行上,所以班主任的.言行与做法是至关重要的。

  自我从教起就开始做中职学生的班主任,现在带了两届。这届学生普遍来说比上届学生要听话一些,但是就懒惰许多。特别班里的一位男生,一到冬天天气冷,就很难起床,所以我每天都要电话或者亲自到他宿舍去叫醒他。或者男生总是有点爱面子的,我的不厌其烦去叫他,倒也让他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后来他QQ跟我说,老师,你不用上来宿舍叫我了,现在我一听到电话响我就会起来了,如果我还会迟到你再上来叫我吧。我按他的意愿做了,后来再打电话的时候,接通后他都很自豪的跟我说,我已经起床了!另外,他除了起床懒,学习上更懒,一直以来养成的习惯,所以我也没对他要求太高,上课尽力认真听讲,作业一定要完成上交,还有上课不能影响到别人。我知道他喜欢上体育课,因为他很喜欢打排球,我就安排他当体育委员,他也是非常兴奋,对于体育委员要做的事情,他也是非常积极完成。除了有些时候我会找他出来谈心外,更多的时候我都是利用QQ这个软件,因为我觉得,在QQ上,我们更加平等,很多话当面说不出来的,我们都可以用文字来表达。为此,高二临近实习的时候他还主动告诉我,他跟一个女生拍拖了。虽然我从他平时的言语跟QQ空间的异样已经有所察觉,但是他自己亲口告诉我也让我感到几分欣慰。高三就要出去实习,而且跟那女生是分开实习,我也是在QQ上跟他讲一些道理,注意一些问题,让他眼下先好好完成实习再说。

  所以随着时代的进步,李老师那个时候多用信件,而我们现在的QQ、微信使用广泛,也为我们教育者带来一些方便的。利用这些工具,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动向,从他们发布的个性签名、朋友圈等等还能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通常我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首先就是把、微信账号给大家,然后建立一个班群。

  李镇西老师还十分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别强调集体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他一方面指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这几个基石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学生没有个性,那就不会有集体”。

  我觉得集体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我们的中职学校,后进生可能相对也比较多,所以我们在利用集体的时候,一定要在集体养成正气之后。如果一个班歪风盛行,那对学生的教育必然是适得其反的。另外,利用集体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感觉我在这个方面还不成熟,还需要磨练,今后在这个方面还得多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者多阅读书籍多提升自己。

  总之,对学生的教育,爱心与平等是必不可少的。我会尽自己的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

爱心教育读后感13

  寒假期间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立刻被他的深邃和激情所打动。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震撼着我的心灵深处。这不是论文的长篇大论,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充满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

  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思自身,反思自己与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我还进一步感悟到:教师应该善于把握那稍纵即逝的教育良机,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每个孩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学习现状和接受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如同一棵棵小树苗,需要我们小心地呵护和扶持,方能茁壮成长。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教师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心中只有装满爱学生、爱事业的情感,才能闪现智慧的光芒,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早上第一节是五一班的数学课,讲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课堂上,同学们都争先举手上台演板。这时,王斌大声喊到:“老师,叫我。”我说:“你看你不举手就大声说话,而且声音还那么大,你还是在练习本上做吧!”于是我叫了其他同学上台做了。我心想:王斌,刚上课时你还和别的同学偷说话不认真听讲,才点名批评过又大声喊叫,怎么会叫你上台做题。这时,同学们都在练习本上做题,只有王斌在乱动。我便走过去说:“王斌,把本子拿过来让老师检查一下。”他把本子递过来,果真写的字歪歪扭扭,没带单位名称,也没有答。我让他补上,他极不情愿地写上了。我心想:真是没救了。原来王斌是上学期从武术学校转来的,纪律、学习一直都不好,而且还经常欺负班里的同学,老师们一提他直摇头。随着下课的铃响,同学们的课堂作业都差不多写完了,我说:“可以自由下课了。”我刚跨出教室,王斌飞似的跑到我面前说:“老师,这次我的课堂作业如果没错,你给我得个优吧!”我还没来的及考虑回答,他便没了踪影。

  下午我改作业时,打开王斌的本子,做了几次作业,没得过一次优。今天的作业又是拉拉抹抹,歪歪扭扭,怎么会得优呢?以前规定过:作业写的又干净又正确,才能得优。我又细细检查了一遍,真是全对了,虽然看起来很脏,但每个字显然是认真写了,比原来的作业有所进步。给王斌的作业打个什么成绩呢?我想: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今后能好好学习,给他打一个“优”又何妨?于是我在他的作业本上郑重写了一个“优”字。

  第二天,上课我一进教室。一眼看见王斌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脸上带着笑容。这一节,他纪律很好,发言也很积极。这件事,让我感触很多。我们应该给所谓的后进生创造一次机会,多替他们着想,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满足他们的需求。例如:一次演板、作业得一个“优”等等,给他们一次机会,相信他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爱心与教育》让我明白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有爱才有教育”。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爱心教育读后感14

  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读完这本书我被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同时我又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应秉承这样的原则:不能只注重“优秀生”的学习分数,更不能 “一好遮百丑”,把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有意无意地夸大了。虽然这样的学生的确在学习、课堂表现、作业书写等方面表现得让人喜悦,但在他们身上同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不爱劳动、自高自大不懂得爱别人、不尊敬师长、耐挫折能力弱等,甚至在个别孩子身上存在人格缺陷,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教育者忽视了。这让我想起班上的铭,他是一个学习特棒的学生,他的学习从不让人操心,作业优秀,学习优秀只要与学习有关的方面他都非常地棒。我很喜欢他。可慢慢地我发现他做错事情时,老师批评他,他总不能虚心接受,不是斜眼看老师,就是坐在那里生闷气,而且还有抵触心理。我开始仔细观察这个学生,我发现:每次下课,他总是独自一人在操场上玩或在教室里坐着。偶尔与同学们在一起时,总不超过3分钟就不欢而散。之后我找到个别学生谈心,随心问问同学们对于铭这个孩子的看法,很多孩子都反映,铭比较自大,从不帮助同学们,同学们与他借东西也总是不借,常此下来,他的朋友就越来越少,性格也比较孤僻。针对这一情况,我找到铭单独进行谈话,让他明白如何与大家相处,如何让自己更受大家的喜欢。同时,我又利用班会课对大家进行了有关这方面的主题班会教育。通过这次班会教育我发现班上的'很多优等生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开始学会与同学们好好相处,也能正确对待对待自己身上的问题,并能接受老师及同学们的批评啦。读了这本书后,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我相信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优生更优秀。

  其次,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则应用民主的管理和浓浓的师爱去双管齐下,借用李老师的一句话:“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师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师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李老师要工作中也正是这样去做的,如在对待“万同”的教育问题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李老师的“用心”。同时我也深深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也许我会像李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找他谈心,讲道理,如果说让我一次、二次、三次地去劝说他,去用行动来感化他,也许我能够做到。但是,当一次次面对这样一个反复犯错的学生时,我是否有勇气去面对他,用这么浓浓的爱去包围他,我想我做不到,我会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会觉得像万同这样的学生真的是“朽木不可雕也”,反思在此,可以让我感受到的已不仅仅是李老师对学生的一颗爱心了,在这爱心的下面有着童心、信心、决心、恒心……当这么多的心沉积在一起时,学生才能感受到那颗被高高托起的爱心。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明白了在教育后进生的同时更尊重他们的自尊心,用母亲般的爱使其转化,用班级的集体力量改变他们温暖他们感悟他们。万同同学就是在李老师的这种感召下,由一个“后进生”成长为一名“世界上最可爱的人”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爱心教育读后感15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

  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3、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培养优生,要注意:

  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

  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四、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心与教育》心得04-02

爱心主题教育心得03-29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7-04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3-16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1-12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5-15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9-09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1-11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经典]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