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王阳明》读后感

时间:2024-09-29 12:30:5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王阳明》读后感3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阳明》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阳明》读后感3篇

《王阳明》读后感1

  受同行王文军老师影响,在一个阴霾天开始阅读王程强先生所撰的120万字的长篇历史传记小说《王阳明》,历时近半年,终于读完了。也许有人会说我的读书速度太慢,用了这么长时间。是的,是有点慢,一是没有多少大片闲暇时间来读书,二是这本书太吸引人了,就像遇到了可口的饭菜,不忍心大快朵颐,只想要细嚼慢咽,终于选择了慢慢品尝。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次有写一点心得的冲动,由于各种繁忙,始终没有完成,现在我到底忍不住了。

  要写的点实在太多了,但我只准备写三篇。这是第一篇。

  王阳明的人生是从“心”开始的。无论是他健康的成长,优秀的学业,还是辉煌的仕途,都是从自己内心出发去寻求答案的。

  虽说王阳明五岁才开始说话,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禀赋和潜能,也不影响他的思考和探究,更不影响他的修炼和实践。在那个崇尚科举考试,学而优而仕的年代,他无意于科考,竟一心想做圣贤。

  而最近的圣贤莫过于朱子(朱熹)。特别是在他学习了朱子对“格物致知”的解读后,他进一步认识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格物。既然是格物,那好,我也来格物。格什么物呢?他首先发现了自家院子里的竹子,而朱熹也喜欢竹子,还专门写了一首《新竹》诗,后四句是“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他就想象朱子每天坐在院子里赏竹子才成了圣贤的。于是他就决定开始照猫画虎,先从竹子开始。他从竹子的特性开始,想到它的精神,想到它的命运,想到它的未来;又由竹子想到人,想到人的精神、命运和未来。他一会喜,一会怒,一会哀,一会乐,连续七天七夜,茶不思,饭不饮,结果一无所获,还得了一场病,致使他会试名落孙山。

  虽然格竹子以失败告终,但也许这是一次涅槃,就像习武之人常常获得独门绝技之前,身体会有一番痛楚的巨变一样,竹子特有的气质正通过这病痛,融入到王阳明的性格血液之中。

  我突然想到自古文人多爱竹的原因了。通过王维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可否想见一位悠闲自在,清静淡泊的隐者形象?通过苏轼之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否想见一位超凡脱俗、神采奕奕的骚客形象?通过郑板桥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否想见一位刚正不阿、顽强不屈的`斗士形象?

  王阳明血液中滋生的坚贞不渝和高风亮节,使他更加坚定执著,他没有放弃,他还在思索着,探究着,品味着。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默诵《大学》第一章和《心经》。

  《大学》第一章的核心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说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革新民心”说得通俗点,就是修身,修身就是修心,使人的内心不断趋向纯正。这个过程不能停,要天天进行。就像屋子,一天不打扫,就会落灰尘。正所谓商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以他天天晚上睡前默诵《大学》第一章的过程,就是拂去心上灰尘的过程。

  而《心经》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最重要的经典。它强调要“心无挂碍”才能“度一切苦厄”“究竟涅槃”,这终究还是在自己心上作文章。他晚上默诵经文就是空净心灵,使自己更加宁静,宁静才能致远。

  这时,我突然悟出了王阳明良知学说也叫“心学”的原因了。

  参加会试两次意外失败,他不抱怨,继续寻找出路;被刘谨八虎迫害差点丧命,他不抱怨,重新思考前程;被贬荒远蛮夷之龙场,他不抱怨,不断反省悟道;剿匪和平叛立下赫赫战功却被无端诬陷,他不抱怨,静心传道讲学……这一切都源于他稳住了自己的内心,在心中找到了方向,从内心获取了力量。

  是的,他悟出了心就是良知,心就是宇宙。

  只要我们不断修养自己的良知,净化自己的心灵,让自己从内心安定下来,我们自己就是全世界,也就拥有了全世界。

  到那时,我们的心上是否真的阳光明媚,别有洞天呢?作者:周耀山

《王阳明》读后感2

  王阳明是儒家心学集大成者,是明朝时期立德、立言、立功的一代人杰,他的学说使日本在近现代一跃成为东亚强国,这是我对王阳明的最初认知。毕业后,我参加入厂前培训,当听到培训老师盛赞王阳明时,我不禁对这位不寻常的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特地到书店去买了一本《王阳明全集》,细细研读起来。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王阳明也有过爱做梦的年纪,他立志要当一名圣贤的人,只是寒窗苦读屡不中第,好不容易官拜兵部武选司主事,又遭贬贵州,但是他并未就此消沉,而是在会稽山下开荒种地,继续研究心学,终于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

  每个人幼年时都会有一个梦想,长大后或是当一名科学家,或是当一名警察,或是当一名画家……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想回归现实,平凡渐渐清晰。记得一年前,我研究生毕业后开始接触采油工作,心中充满了好奇,时而自信满满的独自顶岗,取样、巡检、测电流样样不落;时而兴致勃勃的夜巡查井,骑着电瓶车在漆黑的井场上飞驰而过;时而思如泉涌,将身边发生的事情奋笔疾书撰写通讯报道……当新鲜变为熟悉,热情化作冷淡,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剩下的只有执着和坚守。于是,我执着着自己的梦想,坚守着自己的责任,依旧是每天上班认真巡井;依旧是等班车时翻开《采油工》扫上两眼;依旧会在电脑前撰写修改通讯报道……我想,正是王阳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感悟,让我能够以愉悦的心境在平静、平凡中体味着充实和快乐。

  困知勉行,学者之事

  在贵州龙场的日子里,王阳明的生活极其清苦,居住在阴冷潮湿的山洞里,但他仍坚持潜心研究儒学,并在山洞附近办学传经,困知勉行,坚韧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完善了心学体系,对世界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年年初,我有幸参加了厂培训中心为迎接油田公司采油工大赛而举办的为期一个半月的封闭训练。对于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能够有这样一个快速提升技能的机会非常值得珍惜。记得第一堂理论课,我学得头昏脑胀;第一次实际操作,我累得汗流浃背。那时,我才深刻体会到,要想做一名优秀的采油工并不容易,坚韧的意志、强健的体魄和机敏的思维缺一不可。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我不断挑战自己脑力和体力的极限,但最终仍然遗憾落选。幸运的是,不久后,我又有机会参加了厂团委举办的采油工状元擂台赛。面对又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我憋足了劲,在集训中攻坚克难,在赛场上奋勇拼搏,从初赛一直到复活赛,过五关斩六将,终于闯入了决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想,正是王阳明"困知勉行,学者之事"的感悟,让我能够勇于迎接挑战,敢于突破和超越自我。

  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在人生弥留时刻说出:"吾心光明,亦复何言"。纵观他的一生,尽管遭遇过各种挫折和失败,但是阳光的心态让他最终能够取得成功。对于我们来说,亦是如此,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考验。

  采油工状元擂台赛后,我又重新回到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由于经历了大赛的成长和历练,队里决定任命我担任采油井长。工作还未满一年就得到队领导的如此信任,说心里话,我在感到激动和荣幸的同时,也不免有些许不安。我知道,担任井长后,自己的.工作量将更加繁重,责任也更大了,不但要干好本职工作,还要管理好井组员工、协调处理好井组内的各项事务。尽管担任井长对于"初出茅庐"的我会有一些难度,但我却充满信心。我想,正是王阳明"吾心光明,亦复何言"的感悟,让我能够时刻以阳光的心态,去积极地应对成长道路上的各种艰辛和考验。

  研读完《王阳明全集》后,我感悟颇深。书中富有人生哲理的经典语句总是会蓦然间闪现在我的脑海里,如沁人心脾的阳光雨露渗透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从中汲取了生命的营养和精华,并化作激励我奋勇前行的无穷动力。

《王阳明》读后感3

  王阳明经常以“狂者”自居,他一生的特色就是好高骛远,拥有狂士的表现。阳明所追求的,并非虚名,也不是纵情享乐。当他十二岁时,便对私塾的老师的话产生了质疑,他觉得“读书登第是第一等事”并不对,而应改为“读书学圣贤”。他有天禀之资,对经书、诗词、弓马、兵法、道术、无所不学,无所不精;将学问、事功与德业全集于一身,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事。

  冯梦龙撰写的《王阳明出身靖难路》中记录了这样一件轶事:王阳明早年丧母,又不被庶母厚待,竟然在十二岁的时候想出了一个法子,在早晨的街市上买了一只鹄鸟,藏在庶母的被子当中,庶母掀开被子时,鹄鸟立即飞出来,绕着屋子飞行,口里发出怪声。古代的人比较忌讳有野鸟飞进屋子,更何况鹄鸟是不祥之物。因此庶母非常惊怕,花了很大的功夫赶走鸟;阳明假装十分惊讶,劝母亲喊来懂巫术的人问一问,其实是他买通的巫婆。巫婆假装是阳明的生母附体,说庶母对她的儿子不好,将会降大祸给她;庶母信以为真,伏罪悔过,从那以后对阳明的关照十分注意。从这一个故事可以看出,不拘泥于常规思维,创造出新的方法解决方法,能给事物的发展带来积极的转变。这对做学术研究,探索未知领域的研究生而言是一样受用的',以灵活的思维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事半功倍。

  阳明曾经试过朱熹的实践论:“格物致知”,但是他发现这不够用。对朱熹来说,经书与人生,都包含着道德意义,都可以当作思想与行动的起点。阳明的经验却指出不同的方向。他重视“心”的启发。他认为,读书与人生,都应是由内向外的行动,“字”与“言”,若有其重要性,不只因为他们出自经书,而且因为人心的反证,给予它们意义。阳明说:“龙场居南夷万山中,书卷不可携。日座石穴,点记旧所读书而录之,意有所得,辄为之训释。期有七月,而五经之旨略遍。名之‘臆说’,盖不必尽合于先贤,聊寄其胸臆之见,而因之娱情养性焉耳。”

  阳明认为,他的哲学深意,不出乎“心”,这是他的思想的起点和终点。他说,心是人性之善的起源,也是生命的根本。他认为,心与自然一体,是众善之源,也是知觉与道德的根,并拥有使人成圣的能力,这不是说,心无不善,而是说,心有治不善的本事。阳明将心与太阳相比,就如太阳自然发光,只有受遮时才变暗。人心也一样,只有受私情所障时才失亮。阳明“心即理”的学说,既是解释人人皆可成圣的出发点,又是他的实践与修养的基础。因为心有自决的能力,心的所知,包括了经验与行动。为阳明而说,“知”指的,尤其是道德方面的知识,也是人生智慧。而“行”指的,是如何循知行事。所以真的“知”即是有关道德行为的知,而真的“行”即是道德行为本身,换句话说,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他的道德理想。

  在王阳明看来,人心中之天理和良知的发用流变,生成并主宰了自然万物,也通过自然万物实现和体认“心”的存在、意识的作用,因而二者是相互促成而非单向决定的。从这一点而言,王阳明的心本论和“心生万物”的说法,一方面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本体论而应该理解为一种心物合一的存在主义本体论,另一方面也不是简单的唯心主义认识论或唯我论而应该理解为某种现象学意义上意识与对象合一的认识论。王阳明“万物一体”的思想,以人心中之仁、天理和良知为根源,阐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一体性及其层次性和秩序性,反映了王阳明的宇宙观、社会理想及其修炼内心的修身方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阳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统一性。“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其中关于人与自然本为和谐一体的思想观念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

【《王阳明》读后感】相关文章:

《王阳明》读后感01-23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02-11

王阳明传习录读后感(精选15篇)07-22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03-21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02-20

读《五百年来王阳明》有感02-20

《简爱》读后感 读后感03-04

关于边城的读后感 读后感03-05

鲁迅故乡的读后感 读后感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