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时间:2023-04-18 08:26: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汇编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汇编15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非暴力沟通》是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创作的一本书,希望通过非暴力沟通,让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爱、和谐和幸福,这本书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非暴力沟通,了解那些不经意间的伤害,从而把握语言的技巧,当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深深的被它吸引。

  当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了解到了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它被称作“爱的语言”,是借用圣雄甘地所指暴力消退后自然的爱—即“非暴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不经意的话语,而对别人造成伤害,而我们往往却不知,不明白为什么两人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疏离,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感到越来越陌生。正是因为这些作者出于某种原因,经过不断的体验人生,从而找到一种沟通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来谈话和聆听,不再条件反射一般粗鲁地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多谢爱与理解,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生活更加美满,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含义。

  作者在书中写到:“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其实,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答案,就是因为某种语言和表达方式,所以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就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终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在谈话的过程中,我们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往往就忽视了别人的感受,一直不经意的话语,从口脱出不计任何后果,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却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同样的,当我们没有得到满足时,也常常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常常伴有愤怒,冷漠等等,同时在我们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却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想法,常常选择逃避或者急进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内心的不满,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都或多或少的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从而使两个人之间越走越远。

  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不妨冷静下来,去思考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冷静下来,我们不妨试着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书中说到,非暴力沟通的要素主要有四个,即观察、体会、感受、请求,每一点都清楚的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就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所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善于体会和表达感受,是沟通更为顺畅;学会表达自己的请求,只有你说出来,别人才能知道你需要什么,从而满足你。

  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只要你认真去感受,就能看到世间的美好,反之,当你去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你看到的将是一片灰暗,当你不如意时,不妨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去思考,去解决,去体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非暴力沟通》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写的一本教人沟通技术的心理学著作,书名来源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圣雄甘地的孙子为本书作了序。

  非暴力沟通分为四步:

  1、描述一个事实;

  2、说明自己的感受;

  3、解释原因;

  4、提出自己的要求。

  与别人沟通时,自己要准确无误的按上面的顺序(当然也不总是绝对的按顺序)向对方传递信息。同时,在沟通中你也要尽力从以上四个方面获得对方的信息。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观察事实,而不是作评论,作者用一章讲了如何区分事实和评论,并出了练习题供读者训练。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讲参考答案也没有用对错来判断,而是用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我们的意见一致”或“我们的意见不一致”。可喜的是这几道题我都答对了。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步是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作者也用一章讲了这两者的区别,作者建立了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并说明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这个词汇表挺有用的,说实话,感受和想法的区别不像事实与评论的区别那么大,书中的练习我错了好几个。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步是说出引起自己感受原因,作者也用一章讲了感受的根源是自己的需求,需求满足了,我们很高兴,如果不能满足,我们就不爽。

  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确的提出具体的要求,这里要区分的是要求与命令的区别,同样后面也附了练习题。为了获得对方这四个方面的信息,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听对方的表述,必要时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获得对方的信息。在沟通时不要想当然的对方明白你的意思,同样也不要妄加揣测对方的意思。

  强调非暴力沟通并不是委曲求全,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需求,也要善于表达愤怒,甚至要用强制力,但作者用更多的篇幅介绍了不用强制力的好处。

  作者在书的最后三章讲了非暴力沟通的不同用法,甚至解决是做职业女性还是家庭妇女的矛盾,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甚至用来治病。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表达感谢,分三步:1、描述事实;2、满足了我什么需求;3、我的心情如何。

  本书是一个教人沟通技巧的方法论方法,我在与我的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就用了这个方法,我觉得很有效果,我会持续使用这个方法,以提高我的沟通能力。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这是一篇迟到了两天的心得,在这之前,我看了《非暴力沟通》的第十章,这之后我的脑子里一直在回忆,在思考,为什么人会用语言或者行为暴力来解决问题,发泄情绪?在一个人出于情绪的边缘时,什么才会遏制这种暴躁?暴力的情绪发泄方法有多大的危害?

  第十章,我记得提到一个人之所以会用暴力解决情绪问题是因为,发生事情之后总是从别人身上寻找原因,不去关心自己的内心需要。我忽然想起来,在家庭环境中,暴力的沟通对个人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过去的半年,我们不大不小,置办了一套小房子,买了一辆低端车,而在这段时间我在忙着事业编考试,老公工作并不稳定,还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处处要钱,经济可想而知。这半年我们的信用卡几乎因为车贷,学费,装修……等等经济原因造成欠款好几万的现状。我们都不是心大的人,五六万早就让我们活得压力山大,不堪重负了,我们俩更是处于崩溃的边缘。后来,因为这些压力老公情绪很大,稍不顺心就会吼,我本来就是一直压抑的状态,根本受不了他的暴脾气,于是我们经常吵架,每次吵架不管孩子在不在身边,他也不考虑这些后果。我生气就是因为他不关注孩子的感受,不理解孩子的需要,不分场合的说摔就摔,说吼就吼。

  有一天我爆发了,在他过年返回公司的时候,我要求离婚,不让他走了,孩子我留给他,他只要不认错,我就把孩子扔给他妈妈或者我直接放家里,你不管我也不管,你觉得你厉害,我也不是一个没用的.人,只要他出门一步,我也出门,直到他认识到,自己的暴脾气对我造成的伤害,以及这个家这个孩子失去妈妈之后他几乎一无所有。那一刻,我害了女儿,孩子哭,拉着妈妈不让妈妈走,可是我明明知道,如果我不这么做,她爸爸永远不清醒,要不然是她妈妈这辈子就这么忍受要不然就是以后我们俩动不动吵架影响她更深刻。与其让这些痛无限的绵延不如让他此时就完全暴露。

  这种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很深的,那天,我闺女听到一首歌歌词中有一句“爸爸和妈妈我们从来不吵架”她跑到洗手间告诉我,“妈妈,你听到了吗?人家爸爸妈妈从来不吵,你和爸爸也不能吵架……”一个五岁的孩子,脑子里总是装着当时爸爸妈妈吵架的画面,这是有多残忍。

  读了第十章,我内心不是考虑我每次情绪不佳时我的感受,而是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的感受,无缘无故却要为你的不开心买单,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内心一直恐惧和不安。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对教师而言,既有很强的针对性,也具有很大的操作性。它向我们揭示了日常教学中师生关系紧张、学生间相处问题及学生个体不愿意做作业等令人头疼的现象背后潜藏的真相,并介绍了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告诉我们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相互关心、乐于学习的氛围。

  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出两个问题:首先,教师和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学生才能开心地学习?其次,我们怎样才能满足这些条件?也就是说,怎样建立良好的课堂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秉承的核心观点是:只有当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感到人身和心理安全时,他们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去,只有营造一个让人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才能让学生愿意冒险,愿意积极参与学习。

  作为一名班主任,反思我自己的班级日常生活,我希望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学习更加负责,希望自己能够找到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班级运行机制和方法。为此我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我发现自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缺陷需要马上改进:就是任何时候都不加评判的观察,恰当地表达感受等方面做得不够。尤其是面对一些比较顽劣的孩子。当感觉到我对他们的要求、期望与他们的行为之间有差距的时候,急性子的我难免感到失望甚至泄气。尤其是面对一个带了三年的班级,即使提醒自己不戴有色眼镜看待孩子,但遇到一些特殊情形时,我还是会犯经验主义错误,影响了对孩子的判断。比如对待Y同学,由于他确实喜欢耍小聪明,因此,只要他发生什么事情后,我似乎总是缺少一份信任后的耐心倾听,对他的要求比较强硬和武断。

  营造安全和信任的学习环境,重点关注课堂上的'各种关系。作者提到课堂上的四种关系:教师与自身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自己学习过程之间的关系。书中写到:“如果我们想让学生经常自查自纠,诚实守信,我们首先要能够自我反思、诚实守信。如果我们想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我们就要花时间去倾听他们的声音、考虑他们的观点。你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学习者,你觉得现实和远景之间有差距吗?如果我们意识到是如何与学生互动的,我们就会觉察,自己是不是在营造一种让学生觉得安全、信任并鼓励学生学习的课堂关系。我们与学生的每一次接触都在传达对他们的看法,对他们有什么样的期待。”——这段话正应对了我前面指出的个人不足之处。

  以后要有这样的意识:凡事静下心来多倾听学生的想法,用心与学生沟通,关注当下,而不先入为主。倾听中,理解行为背后潜在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在我经历过很多次无法正常与人交流后,我看到了推荐《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视频,出于好奇,也是出于自己的需要,我开始阅读起了这本书。之后我便发现我出现了很多沟通误区,就如同发现了沟通的新大陆。原来沟通不是朋友诉苦难过时,盲目安慰,一味比惨等等、对于自己看到的事物进行自我认为的道德批判,回避责任等等。

  一开始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很好奇为什么叫非暴力沟通,了解后才知道导致暴力沟通的主要原因是:你的表达方式忽视了对方的感受,或者对方的表达方式忽视了你的.感受。所以沟通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请求,同时聆听别人的需要和请求,而在表达之前是需要更多的观察,而表达时尽量要以具体事实为主。非暴力沟通其实就是四句话:第一,说出你观察到的事实;第二,表达出你的感受;第三,说明你的需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第四,提出一个清晰明确的请求。

  举个例子:母亲对儿子说:“我发现这一周有五天你都是十一点以后到家,而且身上有一股酒味。我特别的难过,因为我希望你不用为了工作如此辛苦。我希望你以后能每周有三天的时候是八点之前回来和我一起吃晚饭的。”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确实一件麻烦事。因为我们很容易把想法和感受,请求和命令混为一谈,不知道怎么表达是最重要的问题。这本书拿出很多例子说明,甚至给出了一套合理的公式。对于练习非暴力沟通有很大的帮助。很多例子是在我看来很难处理的问题上,作者通过不带情绪的聆听,说出认真观察到的事实,说明对方的需要,最后再提出请求,一步步的引导对方去表达,让自己更了解问题的源头,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而当自己情绪无法控制,别人又急切与自己交流,或者让自己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让自己处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或者直接告诉别人我们现在的情况,让别人知道了解,而不是一味地发火。

  我很推荐大家去读这本书,因为会说话不代表会沟通,不然怎么会有人聊着聊着就突然吵了起来,冷漠,猜疑,无止境的争吵……就成了人们交流的一堵墙,而非暴力沟通就能打破这种墙。对于我来说沟通不是口才好,而是从别人的语言、眼睛和肢体语言里,感受到他感受的东西。即使不能感同身受,但是做到知人所感。

  如果你也觉得沟通成了你生活中的障碍,不如试试看看这本书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大家初次看到时会觉得沟通怎么会和“暴力”扯上关系呢?初次接触这本书,是我的闺蜜、大学老师隆重推荐给我的。她告诉我能从本书中找到人与人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秘籍。我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而且高考在即,他此时的心理状态,包括和父母的沟通问题以及我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困惑,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我希望能从自身改变,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身心愉悦,让生活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所以我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

  本书的作者和创始人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他早年生活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充满暴力的生活环境促使他去了解是什么让人们互相伤害,以及什么样的交流方式有助于矛盾的和平解决。这个愿望引起他对临床心理学的兴趣。1961年,他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了该专业的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卡尔·罗杰斯。1963年,他创立了非暴力沟通模式。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交流方式,目前已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层面和各种环境中,帮助预防和解决学校、家庭、商业、医院、监狱等环境中的矛盾与冲突。20xx年,卢森堡博士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书中说到的暴力不是我们字面理解的狭义的概念,书中提到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出于对生命的爱而希望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改变,从而有助于生命的健康成长。

  本书提到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有爱、表达、感受、倾听、感激等关键词代表了作者对非暴力沟通的精髓,通过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和指责的模式,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的处事方式,让我们的内心逐渐变得平和,积极的行动,重获生活的热情。

  通过看这本书,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日常,“不得不”的生活模式拉开了我和家人的`距离,不擅长的表达令我的工作黯然失色。我希望自己能真正的吸收书中的精髓,改变自己与家人、同事和朋友间的沟通方式,真正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享受和谐的家庭生活和工作氛围,能够让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处处充满激情,充分享受生活中的各种乐趣。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非暴力沟通》,沟通话题的经典著作,非常经典,也很震撼人心。近期拜读的《关键对话》、《可复制的沟通》、《高效演讲》等书籍很多内容都来源于此书籍,可见这本书影响之深远。说实话,这本书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期间的很多篇幅按照自己的理解一带而过,后期有机会再仔细认真读一遍,相信会有更深切的理解。

  现将本书的脉络和主要内容进行整理

  第一部分:非暴力沟通的本质

  非暴力沟通就是爱的语言沟通,倡导用自然流露出的爱进行沟通;尽管人们之间的爱经常就会被道德评判、比较、强人所难、回避责任等因素蒙蔽,但是我们依旧要相信爱,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第二部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非暴力沟通主要包括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书中对以上要素进行了重点描述,并列举了非常详尽的例子。

  区分观察与评论:对应《关键对话》和《可复制的沟通力》中的陈述事实部分,因为不加评论的观察最能够引起人的注意,而不致被人反感。

  感受:要明确表达出自身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感受,对应于《关键对话》中的帮助他人摆脱困境那一节

  需要:需要即是感受的根源,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就是人们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在与人沟通时,要分辨出感受背后的真实需要。

  请求:要提出具体的可以实施的要求,便于他人更好的理解。《可复制的沟通力》中对此也提出过观点。

  第三部分:技巧和应用

  非暴力沟通中的技巧包括:倾听,应用主要在:爱护自己和充分表达情绪

  倾听是很重要的技能,人们在吐槽聊天时并不是为了得到建议,只是需要一个倾听的人,要注意倾听的作用

  非暴力沟通可以培育对自己的爱,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和自己进行非暴力沟通,看清个人成长方向;评价自己时,我们可以看清自己的需要,让爱引导我们学习和成长,让爱引导我们去拥抱生活。

  当要表达愤怒时,先停下来-想象为什么生气-体会自己的需要-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如果沟通不能进行,那我们就可以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远离沟通(非惩罚),仔细分析双方的需要,冷静下来后再沟通。

  当表达赞美时,包含以下三个部分:对方做了什么让我得到了改善?我的哪些需要得到满足?我么的心情怎么样

  以上就是《非暴力沟通》的脉络框架,整体还是以这样的一个逻辑框架: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的组成要素?-怎样运用非暴力沟通

  很经典的一本书,后期将会继续拜读,加油!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作为一名教师,沟通,我一直认为是很重要的事。和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无论对于师生关系还是孩子们对于本学科的喜爱程度都是有许多益处的。可是该如何沟通,要通过沟通去解决问题是个技术活,而且是很难掌握的高深技术,但当我《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发现沟通是可以学会并运用的。

  这本书首先是帮助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人们以为平和的谈话方式其实可能是“暴力”的,这种暴力可能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数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比如: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你为什么不做作业?你上课为什么总是说话?你不好好学习,长大能干什么?我们总是认为自己说的`话很客观,其实完全不是。

  那么,我们发现了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从说话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进。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举个例子:一个母亲看到处于青春期的儿子房间里乱糟糟,如果直接指责儿子太懒惰就完全没用,但是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跟儿子说话:我看到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中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价或放进洗衣机?这样一来儿子就能注意到母亲的感受,知道该怎么做了。方法是好的,但是谁能做到时刻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呢?这很难的。我读到上面的方法时,一开始觉得挺好,后来觉得不对。我看过非暴力沟通,知道怎么表达,但还有很多人没看过,要是对方不好好说话怎么办,那我也是有脾气的,无法做到时刻冷静。作者也考虑到了我的疑问,我在书中也找到了比较满意的答案。

  如果关注别人的需要很难,那就不妨从关注自己的需要开始。我会生气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希望别人理解我,那么好,指责是无法让别人理解的,我必须说出我真正的需求,了解了自己然后才会想到去了解别人。我们有时难免会批评学生,有时可能会因为言语互相伤害,我们便可以试着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思考自己为什么愤怒,第一层想法是我们感觉孩子不重视我们的意见,交流看法时很抵触;第二层想法是我希望他能重视自己的意见;第三层想法是,我们知道学生只是个孩子,所以觉得很着急希望能做点什么帮助他们。到这里我们可能就会想明白了,其实我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好好学习,所以我不再指责对方,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沟通会顺畅很多。

  这本书并不是教人如何说话的工具书,只讲方法治标不治本。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才是非暴力沟通的精髓。从心底认同这个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沟通。所以我打算从自己做起,改变与他人的沟通方式,尝试在自己的身边构建起一个有爱的世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当我读过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之后,感触很深。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与他人沟通,交流,进而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本书首先是帮助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人们以为平和的谈话方式其实可能是“暴力”的,这种“暴力”可能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数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认为自己说的话很客观,其实完全不是。对于这个问题,也有解决办法,即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假如你看到了一件令自己不满的事情,你若呵斥对方,让别人改正,那给对方带来的就是痛苦;如果以较委婉的方式告知对方,并让其改正,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方也会知道该怎么去做、去改正。

  这个方法是非常不错的,但如果对方脾气暴躁,不与你认真沟通,你需要怎么去做?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遇见不讲理的,自己也很难冷静,对此,非暴力沟通指出如果关注别人的需要很难,那就不妨从关注自己的需要开始。

  即我生气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希望别人理解我,指责是无法让别人理解的,我必须说出我真正的需求,了解了自己然后才会想到去了解别人。例如:若与自己特别要好的朋友发生争执,如果双方互不退让,结果只有一个,友尽于此。如果其中一人退让一步,听听对方的辩解,理解对方的想法,自己在表达的`时候,语气态度委婉一些,沟通肯定是没问题的,而且矛盾与不满都会不复存在的。就如老子所说:“圣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非暴力沟通也是这个道理,在与人沟通时,只有放下了说服对方的念头和动机,转而充分和安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这样才会有最好的结果。这便是这本书比较好的地方,它不光教会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即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进而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通过这本书,学会的不是如何说话交流,而是一种思维,这些思维模式是非暴力共同的精髓。认同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看法才是真正做到了非暴力沟通,所以要在生活当中改变与他人沟通的方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使自己能与多人很好的交流和沟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是培养对自己的爱。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并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及价值观,我们活在对自己深深的爱中。

  有一类人,他们对自己十分苛责,在取得成绩之后把其归因于运气好,失败后却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甚至陷入自我惩罚的痛苦中,认为自己是全宇宙最差劲的人,无可救药。而这其实就是一种对自己的暴力沟通。肯定自己在他们那里变成了最难的事,明明有闪光点,十分优秀,却仍然很自卑,不想被关注,害怕成为焦点,会对别人的'肯定受之有愧。这类人,常常让人很心疼,而他们也想自救,而想要改变自己这种心态,他们需要培养对自己的爱,有个办法可以尝试,那便是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出现失误之后,如果陷入自我憎恨之中,这无法从中获得启发,但是如果运用非暴力沟通对待自己,理性地分析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需求,那么慢慢就不会苛责抱怨自己了。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吧,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是的,对人生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如果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意识地做出改变,我相信,最终一定都会有所改善的。每个人都有闪光之处,都有自己荣耀的时刻,我们都要自信呀,自信的模样是最美最帅的模样。

  同一件事,同一份工作,两种态度对待——热爱与被迫,结果截然不同。不是每个人都是幸运的,都能如愿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人世间也是无奈的,总会有一地鸡毛。生活中总有些事,是你不喜欢却不得不做的事,我们对待这类事情通常采用的是消极抱怨的态度。对此,《非暴力沟通》提出了一个主张: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用选择代替不得不,由被动变主动。不论你选择做什么,一定要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这是给自己一个开心做事的机会。如果大家理解:我选择是因为我需要。许多事情做起来就没那么烦躁了。

  班主任工作诸多琐碎,会占用很多的时间,消耗很多精力,以前同事间经常在办公室抱怨,吐槽吐槽,权当放松了。但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的行为很愚蠢,负能量聚集只会让我们的工作处于倦怠。希望新学期的我,能时刻明确自己的需要,我选择是因为我需要……我选择教育行业,是因为教育行业能带给我成就感,跟学生待在一起,我是开心的。如此,工作起来,就不会有那么多抱怨了,并会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在老师的推荐下,通过闲暇时间阅读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作者本身也是一个极度敏锐又极度具有同理心的人。通过卢森堡博士独创的沟通交流模式,结合我的个人班级管理经验,深感认同,下面就交流模式中的观察和感受谈下看法。日常班级管理中,通过相互间的沟通,师生得以意见交流、才可以联络感情、化解误会、团结班级中的力量,进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发挥潜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森堡博士看来,有四个原因使我们的日常交流,容易演变成暴力行为,这四个原因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这就提醒我们在交流中如何避免暴力交流。

  首先,是观察,客观地说出观察到的事实。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提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重点是区分“观察”与“评论”,平时在表达我们对于学生的观察时,会不自主的`带有评论性的词汇。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学生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第二,是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清楚地向学生表达感受,从而是沟通交流变得顺畅。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想要了解一个学生的感受不容易,这常常是一个很艰苦的探索过程,中间还会有曲折。因此,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即使有较大的把握,话也不要说得太满,而一旦发现情况不对,就立刻调整自己的想法,不可固执。有时候种种证据都能证明确实是这么回事,事后却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多次。世界是复杂的,学生的心灵是复杂的,万不可简单从事。这也说明了做研究型教师的困难。你想研究问题,实际上就是给自己增添了问题,反倒是你不去研究,我横竖就这一套办法应对,反而比较省心省力,眼前成效可能倒更明显。学校里研究型教师较少,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如果坚持下去,几年以后就看出与其他老师的差别来了,不是眼前“业绩”的差别,而是素质的差别。

  我认为非暴力沟通给我们德育工作者的启发是: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作为班主任要倾向于倾听,培育对学生的尊重与爱,使师生情意相通,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很多年前就买了,对于一个爱读纯文学类书籍的我来说,干货满满的工具书读起来有点困难。因为高一年级的老班们有一个读书会,于是责令自己两天读完——有压力才有动力呀,终于在读书会前1个小时读完。虽然有一种囫囵吞枣之感,但感同身受也的确帮助我更快的理解了作者所倡导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

  外国人写的心理学的书还是会存在文化的差异,语言翻译的转换让人不容易很快的理解消化。有些繁冗的内容阅读的时候就直接略过。作者重点谈到日常生活的我们从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自知。作者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看到这,谁不想继续看下去,究竟什么是爱的语言,难道我们对最亲的人说的话不是“爱的语言”吗?作者一语蔽之:非暴力沟通就是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作者在书里用了十三个章节来生动形象的告诉我们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如何才是“爱的语言”。

  1.观察和评论——观察源于客观,评论源于主观。人太喜欢进行“道德评判”,太喜欢主观的标签化,而作者所说的观察是不带任何情绪的准确的表述。

  2.体会和表达感受。中国人的内敛总会羞于表达感受,于是在揣测中参杂了各种主观情绪和臆断,这时候你需要闭上眼睛体会自己的情绪,然后准确的表达出来。句式应该是这样的:我感到……因为我……

  3.请求帮助。就是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做什么,这个请求要清晰明了且具体。

  4.倾听的力量。当有人求助的时候,你要的不是立刻说解决的办法,而是倾听,体会。

  5.爱自己。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了解自己的需要。作者特别的告诉我们,“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学会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学会用“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这样的句式帮助我们探寻做事情的'初心。

  6.充分表达愤怒。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你需要体会,发现自己的需要,然后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时候你的愤怒才会有价值。

  应该说翻完这本书,道理基本明白了,但更为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反思我们日常沟通的状态,哪些还需要改进,比如对孩子、对学生是不是容易一概而论,标签化。在和别人的沟通时,尽量不带着预设立场和感受,尽量保持冷静客观地聆听对方想要表述的内容。一语蔽之,这本书让我们平和心态,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舒适的重要他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3

  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沟通方式,但《非暴力沟通》绝不只是一本提高语言修养的书。或许你在工作上感到很懊恼,为什么大家总是不懂我呢?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效率提不上去?此时,我建议你要学会聆听内心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包括我们的言语是否给别人带来伤害?这本书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内心的和谐、自我理解、改善关系。

  美国著名作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蕴含着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深度和文字的简洁,勾勒出我阅读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在脑海中构造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非暴力沟通时刻提醒我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非暴力沟通》用深入的角度剖析了暴力产生的来源,为什么我们和别人对话的时候容易产生暴力的状况?并且提供很多解决方案,实际上此书还可以当作改善国家政治摩擦的润滑剂,有时候双方在点燃战火的前期不妨先冷静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尝试站在彼此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寻找需求而不是一味只想着解决纷争,相信我们采取的这种沟通方式定能改变着当下乃至未来的局势。

  非暴力沟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并根据自己的个人风格及文化环境做出调整,它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怎样的字眼进行交流。

  非暴力沟通分为四步:1、描述一个事实;2、说明自己的.感受;3、解释原因;4、提出自己的要求。

  与别人沟通时,自己要准确无误的按上面的顺序(当然也不总是绝对的按顺序)向对方传递信息。同时,在沟通中你也要尽力从以上四个方面获得对方的信息。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观察事实,不是作评论,作者用一章讲如何区分事实和评论,并出了练习题供读者训练。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讲参考答案也没有用对错来判断,而是用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我们的意见一致”或“我们的意见不一致”。可喜的是这几道题我都答对了。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步是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作者也用一章讲了这两者的区别,作者建立了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并说明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步是说出引起自己感受原因,作者也用一章讲了感受的根源是自己的需求,需求满足了,我们很高兴,如果不能满足,我们就不爽。

  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确的提出具体的要求,这里要区分的是要求与命令的区别。为了获得对方这四个方面的信息,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听对方的表述,必要时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获得对方的信息。在沟通时不要想当然的对方明白你的意思,同样也不要妄加揣测对方的意思。

  强调非暴力沟通并不是委曲求全,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需求,也要善于表达愤怒,甚至要用强制力。对于本书的阅读,我受益匪浅!(杨宇庭)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

  感觉这是一本“How too”的书,讲的很好,作者在向世人讲授了“非暴力沟通”的概念,列举了许多客观、可信的事例,很值得我们学习掌握,是提高沟通能力的好工具。个人感觉要用好这个工具,除认真学习,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知识点外,还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高素质,健康的人格。人从小到大,在肉体发育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充实,从幼儿一门心思寻好东西吃,到少年时想办法满足种种幻想,再到成年时想办法得到各种物质、精神方面的追求,在这里,正确的世界观非常重要,这是最根本的要求,在与人沟通方面也是如此。假设与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谈事情,是一种享受,哪怕意见相左,也不留遗憾,如果与一个品行败坏、声名狼藉的人交往,恐怕是避之不及,更谈不上心平气和的交谈。说到底,“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好用的交流方法,是一种技巧,像一把锋利的剑,就看放到什么人手中。

  二、有勇气,大胆运用。善意的、有诚意的沟通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们都渴望被人理解,但可曾想过试着理解别人?《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事例,他是运用语言艺术的典范,在思维层面教了我们方法。剩下的,就看我们敢不敢用,怎样去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成就是“实事求是”,放到这里也是如此。本书的作者是西方人,读者是面向全世界的,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有着更多的沟通方式与技巧,如何将“非暴力沟通”中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很好(这里不用完美,难度太大)的.融合在一块呢?必须要大胆的运用。我们的沟通习惯,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很多时候是在命令,更多的是在单方面的表达自我的感受“我这是为你好”“你太让我失望了”“你太没良心了“等等,按书中的观点,这都是语言暴力的范围,但往往表达者并不认为自己这样说有什么不妥,这应该都是沟通方法不科学的表现。

  三、看效果,不断改进。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改进提升的过程,而非终点。我们要想很好的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沟通效果,就需要批判的吸收,灵活运用,将此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改进。因为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有的人性情暴躁,容不得别人提反对意见,有的好絮叨,老是说不到重点,自己还埋怨别人不理解他……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一定不能仅让知识停留在纸上,不能只是生搬硬套“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而是要灵活运用,不断改进。真正让它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张口就来,伸手就有。

  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

  《非暴力沟通》与其它沟通类的书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沟通类型的书籍主打场合式的沟通技巧,而这本书讲的是从人的情感诉求出发,说话前三思,并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来进行交流的温和式沟通。

  初次看到书名,我就感到疑惑,暴力沟通难道是武力解决问题吗?相对而言,非暴力沟通就是常言道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吗?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暴力沟通指的是语言暴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语言伤害性往往比肢体暴力更严重,也更持久。书中指出,生活中大多的矛盾与冲突就是因为这些被长期忽视的'语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做到的是,学会观察对方与自己,讲究内心的需求与感受,并用温和的语言表达出来。

  艾提·海勒的日志中写道:“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今天早上,那个性情粗暴的年轻盖世太保冲我吼叫,我没有生气,而是关心他。我想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抛弃你了吗?’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又虚弱。我当时就想帮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我们常常在第一眼的时候就妄自下了批判与看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就往往导致双方之间产生误会。

  非暴力沟通就是突出强调这一点带来的伤害性有多大,书中介绍了实用的沟通模式。首先,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是随便地批评指责别人。第二,关切地倾听别人,而不是在未细心观察上解读为批评指责。人们容易混淆观察与评论,倾向于听到批评而反驳对方。比如,他是个懒惰的人。这就是评论。他是个四五天都不出门的人。这是观察。有人认为他不经常出门就认定他是懒虫。但未曾细想,几天不出门的人就是懒人吗?强加自己的价值观念于人就是一种暴力沟通的表现。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责备对方;责备自己;体会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体会对方的需求与感受。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自己的见解,人们的反应常常是为自己辩驳。相反,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求与感受,人们就比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而在提出自我需求时,要具体明确而不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比如,“我想要每个星期出门三天”,而不是“我想要自由”。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而是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和感受,帮助我们在倾听同时与他人建立联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心得11-05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19

非暴力沟通心得15篇02-09

非暴力沟通心得(15篇)02-28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范文12-02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07

非暴力沟通心得体会04-18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精选15篇12-02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11-19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