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时间:2024-10-04 14:16:5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瓦尔登湖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1

  翻开《瓦尔登湖》,自己就像一个路人,站在这里,远远地望着那儿,却不敢贸然上前。

  远远地看见,梭罗在农户家里呆上两三个小时,出来时满脸的喜悦,拿着野苹果吃着,好像赢得了什么。他直直地向我走来,我仿佛能听到他的声音:“我耕耘了那片土地,在某种程度上同时也耕耘了他的心田。尝够了乐趣后,我就扬长而去,让他继续耕耘下去。”哦,原来梭罗将与农民闲谈作为一种乐趣。难道每天与农民聊聊天,就会快乐吗?这在我看来简直就像无所事事。

  镜头切换,这次,我听见了大段大段的思考。“我该怎样生活啊!”这是哲学家心中的声音,他搬至湖边,一人独处,远离繁华,他试图将自己的心静下来。他只想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其他一切从简。我不解,我和很多人一样被物质的雾霾迷住了双眼,此刻忽地被拨开,重见了天日,竟被太阳闪耀的光芒刺痛灼伤,便又急急地闭上。看见人们的LV包、瑞士表等奢侈品,仍会投去羡慕的目光,甚至连人生的'目标也是为了这些而奋斗。你听——“简单,简单,简单啊!”“在这波浪滔天的文明生活的海洋中,一个人的生活得经历这样的风暴和流沙和一千零一种事变,除非他纵身一跃,直下海底,就直达目的港了。”这说得多形象啊,我们每个人都微小得如同这海中一滴,却要战胜如此大的风浪才能得以存活。但人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样的深海波澜中,包括我。此时我像被说穿了一般难堪,但是尽管如此,我又能如何办,难道从此不乘车搭地铁,难道不要邮局,难道不要新闻?哦!这一切,我也只能对梭罗不住地赞佩,并且为自己感到不安,然后稍稍地更注重些事实,仅此而已。

  说完了物质,该到精神上了。“要坐着,并能驰骋在精神世界的领域内,这种益处我得自书本。一杯酒就陶醉,当我喝下了秘传教义的芳洌琼浆时,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愉快。”刚开始听到,就觉得一颤,随着思维的发酵,便开始反思:我读名著时快乐过吗?很快,我便搜索了脑海中的书目,好像都是囫囵吞枣地读的,有好多读完了只在脑子里有些浅浅的印象。继续听梭罗说下去:“最崇高的文字还通常是隐藏在瞬息万变的口语背后或超越在它之上的,仿佛繁星点点的苍穹藏在浮云后面一般。”他说文字是繁星点点的苍穹,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是对我这么多年来读书生活的批评和讽刺。我觉得自己一点一滴地被暴露出来。越听梭罗赞美文字,心中就越是不安。“它们之被群众阅读,有如群众之阅览群星,至多是从星象学而不是从天文学的角度阅览的。”“阅读是一种崇高的智力的锻炼。”再后来,又有一说,“如果别人是传递此种食物的机器,他们就是过屠门而大嚼的阅读机器。”“智力的官能完全像蜕皮一样蜕掉。”这难道不是在讲我吗?我捂住耳朵,捂住脸,不愿也不敢继续听下去,只是在心里默默地想要学圣贤读书。

  突然间,传来一阵大自然的声响,我听出了柔枝折断的“咔嚓”声,听出了火车行进的轰鸣声,听出了市场上喧闹的交易声,听到了动物们嬉戏的声音,听到了叶子松枝的响声,最后是一声来自内心的呼唤:“大雪中既没有路通到前庭的门,没有门,没有前庭,更没有路通往文明世界。”然后声音似乎戛然而止,刚才的警句好像绝响一般。生活尽管如此丰富多彩,但梭罗仍然更加欣赏自己那简单的生活。

  最后,一切声音都消失了。脑海,只剩下了幕上一个孤独的人劳作着,休息着。周围是死一般的寂静,然后幕渐渐拉上……

  多一点精神上的需求,少一些物质上的享受。我愿意以此句作为结语。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2

  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隔阂了文明与原始的距离,横亘了喧嚣与平静的对话。亨利.梭罗以沉思者的身份,独自隐居在他双手搭建的木屋里,在康桥德城的瓦尔登湖上,过着与世隔绝的清贫生活。建房、开阡陌、种豆,“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瓦尔登湖很美,梭罗乐此不疲重复着单一的事情,钓鱼、烘焙蛋糕、接受访客;一天虔诚劳动休憩、阅读。瓦尔登湖很美,晨昏下变幻的树林,四季迥异的湖面,沼泽上低飞的鹰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经过的伊甸园,即使经历凛冽、炎热,仍不变春天漫溯的蹁跹。“若至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纤尘不染的美中,我们开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铅色冰冷的物质世界。

  “文明人走过的足迹,只留下一片荒凉。”原始与文明,隔了时间,隔了人本质的迁途。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敬畏它,爱护它;但在这个日日笙歌的年代,人类挑衅它、剥削它!这是一张在私欲中暴露的人类狰狞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还敢议论天堂。”梭罗愤懑地说,但尽管如此,瓦尔登湖仍在生长着,如同大自然宽恕了我们无节制的打击,以强者的姿态,漠视了我们可笑的'癫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种本返璞归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这个道理,仕途失意流连祖国山河,一壶酒饮尽蜀道庐山白帝城;陶潜懂这个道理,傲骨不为三斗米折腰,隐居“中无杂树,芳草鲜美”的桃花源;周庄懂这个道理,论鱼梦蝶逍遥游,不争世俗与天共生与物为一。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家中的长者说“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自然的馈赠,是古人珍惜的,乃我们践踏的,我们视如草芥的,将来人们视如珍宝。

  大自然是贫匮而风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过颠沛流离的岁月,被战火、硝烟泯灭了模样,却依旧笑傲人间。而我们,要做仁者,仁慈宽厚对待环境,才能永存。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3

  夜已深,翻开《瓦尔登湖》,重温着这些句子,心中不免再次泛起了涟漪。

  梭罗笔下的这个“世外桃源”,就像一位窈窕的淑女站在朦胧的雾中,令人无比向往、蠢蠢欲动。书中的句子,总能猝不及防地击中我们的内心深处,或引起强烈共鸣,或引发深度思考,或令人深思向往......

  读《瓦尔登湖》,我们可以听得见蛙声和鸟啼,看得见湖水的波纹和林中的雾霭,处处蕴含着返璞归真的美丽。他记录了观察与体验大自然最真实的模样,为其赋予了通俗的哲学意义,这正是梭罗超越众人所拥有的一切所在。反观如今,充斥着追名逐利、物质要求的时代,恐怕难以找到如此沉淀,专心体味生活意义的仙露琼浆了,让人们的心灵从沉重的物质中解脱出来,回归瓦尔登湖畔那种恬淡、宁静的状态,呼吸自由的空气,体味什么是真正的生活,那些唤醒了我们沉睡的旧梦。

  读罢此书,我脑海中隐隐出现了一个头戴草帽、短褐穿结、带月荷锄的人——五柳先生。

  梭罗和元亮兄竟真有些相似,两人都因厌恶世俗的追名逐利,厌恶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而隐居,都好自然、乐山水、爱流年,梭罗也曾在瓦尔登湖畔“种豆南山下”,两人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隐居时间了,梭罗只隐了两年多,而陶渊明却是藏了半辈子。

  其实对山水的偏爱不在于隐居时间的长短,时间只是人们想象与虚构的产物罢了,重要的是心。隐居只是一种方式,而在心中留一片“瓦尔登”才是最具意义的。

  劳动或创造的目的`是与大自然或万事万物进行心灵的联系,这个过程才有意义。作者最终离开了瓦尔登湖,为什么呢?不是因为厌倦,而是因为他发现,其实所谓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内心贫乏、无法平静,就算环游世界,对你而言也并无差异,瓦尔登湖是你永远找不到世外桃源,是想得而不可得的诗意生活,因为它只会存在于你的心中。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4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并纯粹地因深陷梭罗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终聆听着自然的声音。始终穿梭于行行亲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松土、施肥;始终光着脚投入地细数瓦尔登湖畔第一片落叶的脉络;始终戴着草帽爬到树上去找老鹰或松鼠的窝;时常夹着旧乐谱来采集植物标本而乐此不疲;时常顶着最灿烂的星空,静静观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世人往往缺少冒险精神和信仰,所以他们忙于买卖经营,过着奴隶般的日子。” 我常常惊异于梭罗描绘自然的能力,语言精妙绝伦,却毫无矫揉造作的嫌疑,字字句句都让人被他对自然发出的由衷赞叹吸引,并有种立刻不带分文,不携行囊地向自然狂奔的冲动。一抹晨光可以让他倾情讴歌欧若拉女神,一滴露珠可以让他看到青草的真情,他可以煞有介事地拿着放大镜匍匐在草地上当一场蚁群搏斗的热忱的看客,为其中受伤的败将扼腕,并致像悼念英雄一样致以敬意。

  有些书适合无聊的时候读,有些书适合睡觉前读,有些书适合每个感兴趣的人读,但《瓦尔登湖》却并非如此,坏的书各有各的不好,而好书却大致相同。当你怀着功利的目的想从书中找对你有帮助的东西,当你只是为打发无聊时光而漫不经心的翻阅,当你把它们当作难题一样刻苦钻研,你既得不到乐趣,也无法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精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的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 ,再简单。”我们的生活本该就这么简单。

  每一本好书都是圣经,值得我们以最虔诚的姿态去阅读。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5

  "一个单独旅行的人要今天出发就出发,而结伴的却得等同行的准备就绪,他们出发之前可能要耗费很长的时日"--亨利·戴维·梭罗

  自心中有了阅读《瓦尔登湖》这本书的想法开始至今日,已经一年时间有余,然而我总是以各种借口推迟计划而未能成行,终于最近有时间让自己静下心拿起书本去体会作者的意境与思想,徐迟先生在译序中告诉我,心不够安静不要读这本书,不然很难读得下去,甚至会觉得莫名其妙,这也是我一直不敢翻开这本书的一个原因。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是纯净的,像嵌在大地上的一块水晶,梭罗先生称之为"神的一滴",而我从书中看见的,是一片虽然寂寞却繁茂的大自然。梭罗先生了,她陪伴他两年时光,给他灵感与思络,梭罗先生走了,她仍然如此孤独而美丽。对于我这样一位工作在非洲阿尔及利亚土地上,终日奋战在体育场建设中的卑微的读者而言,她更吸引我的,是她的寂寞与她的`自得,她如我般寂寞,胜我三分自得。这次阅读,让我尤感到自己读书计划的可笑,为什么要计划呢,拿起书阅读就可以了,还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阿尔及利亚这块缺少娱乐并且没有喧嚣的土地给我的读书环境更适合的呢?

  人们总是不缺乏制定计划的动力而缺乏付诸实际行动的决心,总是想要做好各种准备再去行动,而这往往便会像梭罗先生说的那样——"出发前要耗费很长的时日",甚至计划一再推迟最终甚至搁浅。作为一个工程人,周围很多同事计划着要学习工程所用的知识与软,然而付诸行动并始终如一日坚持下去的人并不多,往常觉得这也是正常的,毕竟我自己也是如此。可当我在瓦尔登湖畔看见了纯洁透明的湖水,看到了野兽与蚂蚁,看到了梭罗先生为自己的计划付诸行动毫不迟疑与不做任何妥协的精神,正是这种魅力,吸引我如同吮吸母乳一样不肯放下这本书,因为人们总是对自己缺少的更在乎。

  善恶之间,从无一瞬休战,善是唯一的授予,永不失败。一天繁忙结束后,夜幕降临,有人在散步,有人在玩游戏,有人在娱乐,有人在学习,也有人无所事事,不是所有人都有同一种行为,但是我觉得所有人都有同样远大的目标与愿景,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希望自己能获得技能与赞誉,可肯为之寂寞独行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像我一样一次又一次妥协于自己的懦弱与退缩,甚至一本书要很久才能拿起,就像这本书有万钧之重。

  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但无疑都是寂寞的。成功的路上,你无法去等待与你结伴的人,公司中有很多人想学习法语,而成功的人都是一路独行,因为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学习放弃各种娱乐活动与聚餐,也不会因为迁就结伴人的时间而给自己一个放弃当日学习计划的借口。既然想要成功,就不要给自己任何放松的理由,而往往自其他人的理由更让我们休息的理所当然,虽然我没有疲倦,但是我就要休息。

  每个人都想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提升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而这些都是要在八小时之外才能看出与其他人的不同。梭罗先生想去瓦尔登湖生活,便自己拎着一把斧头开始自己的行程,我不止有一把斧头,但我知道自己缺少一种精神,瓦尔登湖这本书帮我找到了这种精神,我将秉之前行。我理解的这种精神,便是以匠心为我心,寂寞中独行,成功也许会迟到,但只要你努力,他从不缺席。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6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叫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一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按梭罗所说,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7

  记得在学校的时候,外国文学老师在讲到美国文学时非常欣赏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亨利·梭罗以及他的那本《瓦尔登湖》。梭罗在一八四五年春天,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他想以此来证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简朴、更从容,不必为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放弃人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梭罗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这本书便是对自己闲云野鹤般离群索居的生活的写实描写。

  当时,我对梭罗的行为不能理解,对他书里的思想更不能去认同。而在多年之后的一次初夏的夜里,我在给麦田浇灌的时候,我却突然地体验到了自然田园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并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梭罗以及他的《瓦尔登湖》所包容的`的丰富而伟大的田园意蕴。

  当时已近子夜,孤云独去,月澄无影,麦草青青,流水灵动。初夏的凉风携着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道路两旁的白杨熟睡一般地静默着,仿佛是多情的少年陷入了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与沉思,使让我自然联想到几千年前的《诗经》所描绘的“月出皎兮,杨柳依依”的情景。脚下的流水潺潺,间或还有不知名的昆虫的吟唱。天空中偶尔留下的几声鸟鸣告诉我已有几只鸟儿飞过,在苍凉的月色下却有几分秋雁的味道。这样的天籁和弦之音连同不远处宛如浮在海面上一般的村庄里的几点灯火,与无边的夜色融合在一起,一切仿佛充满了无穷的哲理,不由得使人神与物游、身境两忘,甚至连带来小睡的衣物被雾气打湿也浑然不觉。而这些不也同样具有“微风吹解带,山月听弹琴”“天凉月又满,城阙夜千重”的古典韵味吗?也许缺少的只是几声远寺的钟声,否则不也就构成了一幅“一枕清霜、两行秋雁、半江灯火、几杵疏钟”的写意山水画吗?当时它让我突然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提升,自己的心境得到了开拓。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片自然的田园简直就是曹雪芹笔下的“红尘中一二等的富贵风流之地”?而此情此景只能存在于这样的月色下的麦田,决非喧嚣的紫陌红尘所能具有。当时,更深深地理解了何以能有魏晋时遗世独立的竹林七贤与北宋时梅妻鹤子的梅尧臣,为什么甚至连曾国藩也会用“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的联句来劝勉自己的子孙,更深深理解了远在异国的亨利·梭罗以及他的那本被称为“寂寞的、一个人的书”——《瓦尔登湖》。我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四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说过:人类在潜意识里有一种被放逐的欲望,有一种去远方流浪的冲动。我想这后面还应再补充一句:那流浪的去处,必定是找一个有着宁静湖泊的田园,停下来,作为最后的归宿,在那里做一名樵夫舟子、山野农人,然后,就这样,慢慢地老去……

  朋友,当我们的心灵版图因喧嚣的尘世而变的越来越小时,请让我选择一个静静的田园,坐下来,然后问自己一声:找到了吗,那在清冷的月光下平静、自在、坦然、简单的湖泊。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8

  当我合上《瓦尔登湖》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将心境洗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它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写下来的。

  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这本书中用很大的`篇幅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片段。静静的抛去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看完这本书的我,心是震撼的,他教会我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瓦尔登湖般干净。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是那样的,他的一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虽然短暂却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精妙绝伦。

  书中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去深入生命,品味人生。梭罗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简朴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远不会来临。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

  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了,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洗涤。

  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社会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梭罗精神变得更加珍贵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中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9

  在寂静无声的夜晚,翻开这本富含哲理的书,就像游览一个人的人生历程。

  梭罗是这本书的作者也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刚从哈佛大学毕业的他,决心独自隐居在瓦尔登湖畔。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建立起一座小木屋,过起自给自足的生活。闲适而又恬淡地过着隐居生活。你可能会想这不就像美国式陶渊明吗?但梭罗在隐居期间仍苦读不辍,涉猎广泛。熟读哲学书籍,对中国哲学也十分熟悉,对世界有深刻的洞察力。

  在瓦尔登湖人烟稀少,孤独是家常便饭。但他以此为乐,静下心留心生活,钻研学术。他说:“我的'宁静只有微澜荡漾,而无巨浪翻腾。”他适应孤独,爱上独处。沉醉于学术与自然,在独处中发现自身的不足,看清事物的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以给自己一个类似梭罗般的环境。但在艰难困苦之中,往往是最孤独无助之时,犹如独自驾驶一叶小扁舟在海上飘荡。适于孤独,学会独处十分必要。它能使一个人在困难之中看到未来的希望与方向,不被事物所披的外衣所迷惑,坚定自己的信念,无畏面对。

  梭罗认为“社交往往太廉价。”在独处中找到那个本真的自己。在期中考后,我的成绩可谓不堪入目。我的大脑似乎陷入漩涡之中,天旋地转,我仿佛迷失了自己。渐渐地,我终于发现自己过多的压力反倒使我的精神在崩溃的边缘。整日患得患失,我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孤独让我清醒下来,我终于缓缓走出阴影。我仿佛站在瓦尔登湖畔,感受自然的勃勃生机,认清头上的北极星,心已平静如瓦尔登湖。

  从孤独中走出,愿少年初心不改,一往无前……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10

  瓦尔登湖已经在枕头边过了快一年,却只翻阅了小半本。它有时候会出现在浴缸边的木头架子里,有时候是在挑窗冰冷的大理石上。无论是夹杂在各种浴液的清香中,还是攀援屋外晦涩的阳光时,都那么默默,不引人注意。

  这本书太寂寞,使我不敢沉入到那湖边的风声中,不敢张望那松树小屋下的荫凉。梭罗在那里想要寻找到的生命思考,关于永恒,关于生之意义,关于经济,科技发展,新闻内容之类攀附于物质的追求的鄙夷----于我是有水中月般迷幻的魔力,而现实却赤裸裸得提醒自己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倚靠现代物质文明生存的女子。空有一腔自命不凡,实则一无是处。在精神的虚空和物质的虚空间无奈徘徊又徘徊。

  是寂寞在蔓延。

  从精神到物质的寂寞。从物质到精神的寂寞。

  窘于交流的人,大多喜欢独自思量。梭罗的寂寞因为充满了他的个人智慧显得优游。他独自的倘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用脚度量大地的旅行更为节约,无论时间精力。在他的行走中,体会自然给予的.神力。寂寞在他的观察和思考里充盈并变得很有质感,闪烁美的光辉。

  我羡慕这样的寂寞。独自漫步在美丽的景色里也曾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从什么时候开始被丢掉了呢?那些用眼睛,用鼻子,用皮肤感知的季节变换,那些突然涌入内心的对自然的膜拜,那些空无一物却活泼泼思考的日子,那些从现实建树上没有任何意义的快乐,随着什么都不见了呢?

  无法拒绝的物质,又无法融合到追求物质中,是很多人感受痛苦的本源吧。

  比如穿过那片森林贩卖各地物资的商人们,他们是有确定的商业目标,有追求的商业利润值。在这些数字的指导下,生活也应该是充实忙碌的。无论在梭罗看来,那些人如何脱离了智慧追求无尽的愚蠢。人只有一生,把这一生充满就是快乐的。也许用虚空的思虑,也许用有形的物质。

  寂寞来源于无法沉默在虚空的思虑也无法追逐进棱角分明的名利场。

  我终将一直寂寞。无论有没有《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11

  在梭罗宁静的《瓦尔登湖》里,我找到三张散乱地放着的椅子,很简陋,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梭罗的几句话:我的屋子里有三张椅子,独坐时用一张,交友用两张,社交用三张。

  “人只有一个半朋友”,一个肝胆相照的,半个能为朋友牺牲自己利益的。所以交友只需两张椅子,一张给朋友,一张给自己。社交需要三张椅子,留一张自己坐,一张给增长的知识,一张给促膝而谈的乐趣。如果还有其他的椅子,就显得多余了。有四张,想凑一个麻将桌或牌桌;如果是五张,其中一张必是“名”正襟危坐的座位,“利”也大摇大摆地走进来,跻身其间,旁若无人地坐下,跷起二郎腿。对过着纯粹内心生活的梭罗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他是一个从社会结构游离出来的原子,五张椅子会让他回到原有的生活状态。三张椅子,梭罗的需要就这么简单。

  更有趣的是我穿越历史的目光又在居里夫人的会客厅看到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简朴的椅子。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他们没有添置第三把椅子。

  居里夫人后来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两张椅子,让他们有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伴侣,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阅尽另一种瑰丽的人生景观。

  梭罗纯粹,居里夫妇高尚,在生命的质量上都是常人无可企及的。他们都没有多余的椅子。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12

  普希金曾经说过:跟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一门最引人入胜的科学。——题记

  人的一生,总要沉浸于某些情感,感悟前人的伟大思想,最好的方式便是将自己同化与一本书籍之中,与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相伴,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进而透过他们的性格特点揣测作者的意图和他要表达的情感,亦或是反映的社会现实。这便是读书真正的意义所在。

  捧一本精致的图书,泡一杯热茶,任由一缕缕的阳光洒在书页上,而思绪早已随着书中的思想而去。有幸拜读了梭罗的《瓦尔登湖》,感触颇深。

  断断续续而细致入微地读了进半月,愈发地为书中蕴含的思想所折服。当阅读的时候感觉很享受,但合上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识的匮乏,思想的荒芜。作者的思想深邃如海,充满了哲学思想和隐喻,真正能读懂的只有一小部分。

  “瓦尔登湖”曾在诸多的文字作品中出现,都是“心灵故乡”的代名词。如何怀宏所说“我们每个都可能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是我们心灵的的故乡,精神的家园,他给我们活力,给我们灵感,给我们安宁。”《瓦尔登湖》描绘的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社会飞速发展,人们普遍创业,激进的年代,唯有索罗能够果断的放下一切离群索居。他享受那种亲近自然的,哲人般思考而不需要交流的生活,他只是简单地进行劳作,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简短但深刻的描绘。他是一个博学而善于深入思考的人,所以他的这一作品为后人所赞扬,所理解,赋予了深刻的时代和社会意义。

  其实很多人都无法拥有这样的生活,当时如此,现在亦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更多的人无法承受社会压力,进而造成了思想上的虚无,绘制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生活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之中,故事就像一个乌托邦,在这里可以忘掉生活的一切烦恼,此即为我们“梦”的状态,生活的重担压在我们肩上使我们不愿意醒来,宁愿沉浸在这种虚幻的快乐中虚度时日。而有当一日,我们真正醒来,却发现现实生活与自己的故事中的幻想,与自己趋于完美的梦大相径庭时,有些人会直面现实,而更多的人会沉沦而至形成恶性循环。为自己编造各种美好的故事以维持生存,处于一种精神麻木状态。但可悲的是,对于此类事,故事只会带给他们痛苦而不会带来最终的欢乐。

  或梦,或醒。梦是虚幻的,我们总要醒来。我认为,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同理,故事也是如此。在此,我用狭隘的`目光看待梦与故事,且将其看作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希冀或是追求。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谱写属于自己的故事。可能没有多么轰轰烈烈,但一定要真实可感。或许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的片段,但一定要活出真正的自我。《瓦尔登湖》为我们构建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其中的情节也或多或少的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折射出来。

  最终,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存在即合理,每一个故事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但并不是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梦与故事终究是一种虚妄,脚踏实地才是生活真义。每一本书只能为我们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场所,我们从中学到的更多的应该是对生活的指导意义,通过书中传递的思想充实自身,这应该就是书籍为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吧。

  朝聆滴翠,晚赏苍郁。

  坐览湖景,仰观星辰。

  栖一湖以览天地,居一宅以阅人生。

  在柔和的月光下,

  让我们心灵沉醉,随波飘荡。

  任轻风在芦苇中沙沙作响,

  任潺潺的湖水碧波荡漾!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13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合上《瓦尔登湖》蓝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从这个书上来说,梭罗写了人们的贫穷不是别人不施舍或政府不救济,更不是自己在本来的工作上不努力,而是没有换一个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伟大的`人用简单而富裕的方式生活着,并给自己留下闲暇时间,以用来做伟大的事和培养自己伟大的品格。“我没有看到过更使人振奋的事实了,人类无疑是有能力来使自己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作者用自己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证明了人类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闲暇,人类可以和自然、和动物和平相处,可以生活得简单却同样快乐。

  当梭罗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的爱,对于小屋的爱,对于山林的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爱,以及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爱,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罗心中孤寂,一种超越了浮躁,超越了个人荣辱,超越了一切物质的孤寂,其实与其说是孤寂,我到更倾向与说是安静.在安静中梭罗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后静静的写下他的思想,静静的在瓦尔登湖旁度过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时,我都能产生一种震撼, 然后静静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来.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在那时我才感觉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14

  我的一位书友读《瓦尔登湖》已经20年有余。或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在瓦尔登湖的故事里,读出不同的味道吧。

  算上最近这次,我是第四次阅读它。前两次读来“艰难”,一知半解遂而放下它。虽然其自然之理,哲学之思,有独到之处,但颇有难懂晦涩的地方,一如那失去了的猎犬、栗色马和斑鸠的寓言。

  后来在我深爱的岛城,在静谧的乡间,我倒是真正意义上读完了它。那是黄昏之时,乡村被黑夜笼罩,周遭悄无声息,心也渐渐安静,览读此书,顿觉有滋有味,在那个夜深人静的时候,竟也生出清澄见底,为之神往之感。有时想,是否白天的繁忙浮躁让我沉不下心投入这本寂寞却也让人平静的书。凡用心者,皆能动心,梭罗用他的沉静,在文字里尽现清新与惬意。他的《瓦尔登湖》物我相观,到达了述景文字的至高境界。

  1845年3月,梭罗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畔的森林里,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他的工具仅有一个斧头,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坚实得足以避风挡雨的小木屋。与湖为伴的日子里,清晨与朝露为伴,白天与劳动相融,晚上与清澈的湖水交流。湖给了他水源,树木给了他冬日生火的材料,土地给了他劳作的田园,鱼虫鸟兽赐予了他天下最原始的视听体验,他早已与这片湖泊这片天地融为一体,自然给了他最美的馈赠。“我生活在瓦尔登湖,再没有比这里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它的石岸,是他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在我的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他坐在湖畔,畅然呼吸,定神观察,近身倾听,安静思考。透过瓦尔登澄澈的湖面,如镜子般照见到内心深处的情愫,那片滋润了他的湖水,也成就了他的精神高处。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心得02-18

《瓦尔登湖》读后感04-03

《瓦尔登湖》读后感06-12

(精选)瓦尔登湖读后感11-05

《瓦尔登湖》读后感07-17

瓦尔登湖读后感06-12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08-11

瓦尔登湖读后感11-13

《瓦尔登湖》经典语录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