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蛙》读后感

时间:2023-04-11 11:08: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蛙》读后感(13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蛙》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蛙》读后感(13篇)

《蛙》读后感1

  我在妈妈给我买的《满分作文》里看见了《“买”蛙》这篇作文。这篇作文写了小作者用自己准备买文具盒的钱去买了几只青蛙的故事。

  故事讲,“呱.呱.呱”,一阵青蛙叫声把他吸引过去。他看见路边有好几个卖青蛙的摊,青蛙被人们抢购着。这些捉害虫的小生灵马上成为人们的美餐。看到这些,他想冲上去与卖青蛙的人评理。而他并没有上去评理,他知道是没有用的`。他想:“我有五元钱的零用钱,对,买五元钱的青蛙。”于是他提着篮子,来到青蛙摊,拿出他仅有的五元钱,说:“买五元钱的青蛙。”卖蛙人准备杀青蛙,他说:“不用你杀。”他把青蛙放在篮子里,提着走了。把它们放在了小溪边。

  小作者保护动物,肯于牺牲自己的零用钱,是非常感人的。

  他的这种保护小动物的思想品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蛙》读后感2

  莫言《蛙》是这个月读完的第一本书,因为我原本选的第一本书看了很多天也没看完,我顺便看莫言。

  但其实这本书也不好读,背景是中国近六十年的农村生育史,开篇就物资匮乏到啃煤的画面我着实无法想象。作者写得很生动,一个个人物都跃然纸上,合上书本,我都还记得,用了半辈子在追逐爱情的王肝,侏儒妹妹王胆,雷厉风行还有些胡搅蛮缠的`王脚,令人暗淡垂泪的陈眉,是个冰清玉洁却被命运戏弄的女人……当然还有我们的主角,蝌蚪的姑姑。对党忠心耿耿又伤痕累累的姑姑,她的父亲是白求恩的学生,她从成为医生的那一刻就是自带光环。从打破老娘婆传统的年轻女孩,到接生了成千上万的孩子的送子娘娘,再到计划生育里手段雷霆的代表人物。村民们从敬爱到恨之入骨,也不过就一瞬间。他们打她骂她的时候从未记着家里孩子还是人家接生的呢。

  当时我就在想,人性是丑陋的吧。因为丑陋才会在一旦涉及自己的利益便变得忘恩负义,粗鄙不堪。这人性,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可消极终究不是我的风格啊,琢磨着反过来一看,嘿!因为人性是丑陋的,所以我们在遇到善良的时候,得觉得这是弥足珍贵的礼物,这是光,这是彩虹,这是难得可贵的东西。

《蛙》读后感3

  今天终于看完了的《蛙》,感觉很平淡,像一个人在唠唠叨叨的讲述自己人生的往事。 一个能得诺贝尔奖的大师写出的作品就像是刚入门的新手似的,毫无欣赏性。

  一,故事很平淡,叙述也很平淡,而且主角并不明朗,到底是“姑姑”还是“蝌蚪”?

  二,人物性格描写也不突出,甚至自相矛盾。难道这是得“茅盾文学奖”的原因?文中的.人物大都没受过高等教育,却有时能出口成章。故事中的人物好像都有精神病。

  三,有几处细节未交待清楚,例如“小狮子”为要孩子假装大肚子

  四,文中对“蛙”及“婴儿”的描写确实有些“魔幻”,但我觉得更多的是“魔”,是精神病人的眼中世界,由此我怀疑莫言是否受过什么刺激,而“蛙”则是他在不正常的状态下写成的。

  五,文中以文学后辈“蝌蚪”对“杉谷义人”所写书信的形式来写作,确实有对“诺贝尔文学奖”献媚之嫌。

  总之,这是一本不值得阅读的破书。

  后记;只看过莫言的这一部作品,或许评价有偏颇,待看过其更多作品后再对莫言评论吧。但《蛙》确实写得太平淡,包括文字。不能算是一部好作品。

《蛙》读后感4

  读完这部小说感觉与别的小说不同,很是独特。

  想了一下,我理解的主题是:表现中国农村妇产科医生的贡献和忧伤,同时勾画计划生育时代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就这个题材而言,够独特的了。计划生育,有点敏感。小说却写得非常尖锐,并深入人性。小说能够出版,说明社会的进步。不回避这个问题的两难,反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主人公姑姑形象鲜明,她作为杰出的妇产科医生,既接生了成千小生命,又扼杀了成千小生命。外表强悍、刚烈的她,内心却柔弱、纠结。她既骄傲又惶恐。无儿无女终其一生。这样的人物以往文学未曾出现。

  围绕着生育问题,小说中有不少“死去活来”的故事,够大胆的。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说莫言是“魔幻现实主义”,是的,够魔幻的。比如姑姑怕蛙,因为蛙太像妇女和婴儿,她醉酒夜归在郊外梦幻被蛙围的情境,令人毛骨悚然。书中有很多幻觉的和荒诞的描写。

  小说的.结构特别,四封信和一个话剧本。完全打破了一般的叙述体。那个话剧,如作者自己所说,是无法排演的,完全是为了用魔幻的形式为主要人物安排归宿。

  语言老道纯熟,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

  这样的功力,让他代表中国作家首获诺奖实至名归。

《蛙》读后感5

  忙里偷闲地看完了莫老爷子的《蛙》,总体上的感受不是很舒服。

  《蛙》以乡村妇产科医生姑姑的一生为主线,为我们展现了国家人口政策的历程,展现了时代变迁给人们精神上、物质上带来的巨大变化。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挣扎的,邪恶的东西源于美好,而看起来美好的东西却孕育着更邪恶,这就是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原因。

  《蛙》,据说是莫老爷子四年磨一剑,无疑是成功的。一部成功的小说一定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剖析、甚至是揪心掏肺的挖掘之上的,至于非要让其承载所谓的历史使命则大可不必。当然,大气之作是无法脱离历史而孤立存在的。

  对人性的剖析,就如同将一个人放在手术台上,放在高倍显微镜下,把轻易不容发觉的东西淋漓尽致地、暴露无遗地、血淋淋地展现出来。其过程是痛苦的,更是不堪的,如同把心掰开,再揉碎。更像是把人放在油锅里煎熬,直至水分全无,让人产生一种透过表皮看到灵魂般的感觉。只有这样,小说中的人物才鲜活,才有冒着热乎气般的真实,读者才会有对号入座的冲动,才会与作者共鸣。

  让读者对号入座、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小说就是好小说,《蛙》就是这样一部小说。

《蛙》读后感6

  有幸拜读了诺贝尔得主莫言的小说《蛙》。内心有所感触,它是以第一人称通过书信方的来讲述姑姑一一一个农村接生员的一生经历反映了解放后几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变化,更加深入的剖析了部分吃公家饭的人面对一胎的种种无 奈!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写得很好的小说,小说的构思很合理,思路很清析,一篇短短的小说竟能把中国不同时期的大环境在他的聊聊数语中活生生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文中的人物描写也很有特色,读者一看就能懂得各人的什么性格,这都是作者通过人物的外表心理和语言的描写反映出来的。还有作者竟能把大家都深思过而不好说出的东西说出来了。这是我更加佩服他的原因,文学是要反映社会现实的,他真的做得很好,在我以前看过的一些小说中好像很难找到这么深入的反映社会的作品!

  说实在的,这几年我常想在这物流横飞的时代, 中国的文坛已然杂草丛生了。莫言的得奖让我无地自容,让我对文学有信心,更加迫切地想读他的作品。

《蛙》读后感7

  窗外又是漫天的雪花,如此阴沉的天气,很适合用一本好书和一堆零食来打发时光。

  最近,莫言这个名字在整个中国真是铺天盖地,出于“附庸风雅”,我买了本他的获奖作品《蛙》,用了一天时间拜读完毕。

  对于这样一部作家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长篇力作,我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对作家似乎有点不够尊重,对于小说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理解的也不够透彻。但确定的是,我被小说感动了,几次落泪,对于姑姑年轻时的.执着和年迈时的忏悔我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对于王仁美、王胆等人的死深感痛心和遗憾……。

  这部作品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描述了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而每一个身处当时的人,都会有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烙印。

《蛙》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想要国王的蛙群》的故事。说的是在池塘里有一群青蛙,它们谁也不服谁,整天“呱呱呱”地吵个不停。这种日子过烦了,它们一齐向神祈祷——让神给它们找个国王。神帮它们找了两次国王,可它们都不满意,一次说国王不严肃,一次说国王术严肃了。当青蛙们第三次向神祈求时,神生气了,不再给它们找国王。

  啊,青蛙们这么挑三拣四,要是它们不改正这个缺点,永远也找不到国王的.。

  读了这篇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不能挑三拣四,不然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就像我的邻居小红一样,她也有这种坏习惯。有一次,她和妈妈到商店去买鞋,这双说太大,那双说太小,再试一双刚刚好,可她又说要红色的。她妈妈拿来一双红色的,原认为这回她肯定满意,谁知她眉头一皱,嘴巴一噘,说:“鞋面上的图案太难看了!”她妈妈一气之下不给她买了。这就是挑三拣四的结果。

《蛙》读后感9

  带着钦佩之情,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拜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代表作《蛙》。这部作品,作者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写信的口吻诉说了所在的乡村,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小说的名字叫《蛙》,听说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娃娃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很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的孩子,立刻变得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因此,晚年的姑姑在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这是姑姑一辈子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才会懂。

  每个人都是自然人,都有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天性,不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姑姑”也不愿去做这样一件与本性相悖的事。

《蛙》读后感10

  自己想读莫言作品久已,只是囊中羞涩和畅销书时髦我却等待降温两个原因,一直耽搁了。十天前,到县图书馆办了图书证,借到了书,花了一周读完了莫言的代表作《蛙》。

  记得大二的时候,我给班上同学讲解美国文学,我列举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当时我给大学同学发出感叹,中国人何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的`话题不了了之。关于诺奖文学梦,我在中学时代特别关注。据说鲁迅有获奖的资格,他放弃了,后来我读了一些文章,没有官方的资料。小学老师焦贺春说路遥有资格获得诺奖,可是他英年早逝,留下了不朽的两部小说《平凡的世界》和《人生》。20xx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举国欢庆,一时掀起诺奖热。我看了莫言领奖的直播,记住了一句话。莫言说他是个讲故事的人。的确,看莫言的书,语言地道,通俗上口,很有农村气息,故事让人震撼。

  《蛙》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印象是情节跌宕起伏,描写生动形象。对于特定历史时刻的低层人,引发读者共鸣!姑姑这个角色特别给力,她晚年忏悔自己的罪恶,她也没有孩子,一辈子给人接生,结果自己膝下无子,一个讽刺性的结局!

《蛙》读后感11

  莫言这本书直面社会敏感问题,放在二十年前,这的确是个社会敏感问题,但现在已经算不上了。

  我是经历过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年代的人,上世纪九十代,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广大农村得到完全彻底的贯彻,计划生育的标标语到处刷“计划生育,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这种类似的标语被我们小孩当歌唱,意思就是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只跟你讲道理三分钟,讲不通,就像龙卷风袭击,把家里洗劫一空。当时院子里就有一户人家的屋子被拆了一半,后面家人告诉我说是这栋房子是兄弟二人修建的,因为哥哥违反计划生育超生了就把哥哥家的房子拆了,就只剩下另一半光秃秃的.红砖房,真的是说到做到呀!另外听说跟计划生育相关的事,在农村叫做躲计划生育,哪家要是因违反计划生育怀孕了,时时刻刻就提心吊胆计划生育人员上门,计划生育的人都是晚上进家门,抓到孕妇后直接引流,不管你怀孕几个月,听说一个远方姑姑在家躲计划生育,跑到深山老林躲了两三天,有的直接跑到外省躲,生下来后才敢回老家。

  莫言写的这些计划生育的情节我相信都不是捏造的,都是源于生活,看完后令人反思。

《蛙》读后感12

  无意间收到公司团委赠送的《蛙》,心想,《蛙》有什么值得看的?我们农村青蛙多得是,可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蛙》描述的是姑姑由一名助产士最后成为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她专门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之间作斗争。结果使得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张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后,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每当夜晚,她听到蛙的叫声仿佛是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

  这是部直面中国近几十年来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说起计划生育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我们不得不感慨一下。

  读罢该书,犹如在中国人的心灵长廊进行了一番巡礼,禁不住重新探寻一下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正如书中所说,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许多伟大建筑,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

  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

《蛙》读后感13

  10个小时,看完了这本书,留在心底的震撼去迟迟不能消退。

  《蛙》,一部简短而直面现实的小说。读罢该书,就像走过了国人的心灵长廊,不由自主的重新探寻了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历程。

  该书的主人公是一位坚实捍卫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者——我的“姑姑”。她不惜一切代价,费尽心机,目的`就是不让任何一个超生的孩子出生。她宁可血流成河,也坚决不会让超生一个。在她强大的攻势下,上千的孩子在她手上流掉。而这些,只是故事的一半而已。也许,我们会禁不住的厌恶计划生育政策,对“姑姑”也会产生憎恨之感。但是,作者——莫言并没有就此停笔,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姑姑”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我”的超生却只是睁只眼闭只眼。

  读完这部书,留下的不只是对心灵的震撼,还有是对现实的无奈。计划生育始终是国人内心的伤痛,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像“姑姑”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而现实往往比书中描写的还要残酷很多。

  我们有活着的权力,但未必有有出生的权力,这就是人性要服从社会。但是无论什么情况下,人的生命始终是第一位的,任何借口都无法剥夺人生存的权力。

【《蛙》读后感】相关文章:

《蛙》读书笔记01-08

《蛙》读后感03-31

《蛙》读后感07-27

《蛙》读后感例文02-13

关于蛙的读后感03-31

《蛙》读后感范文11-29

蛙的求生秘籍阅读答案01-07

石蛙养殖的创业故事12-31

《蛙》读后感13篇04-08

莫言蛙读后感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