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爱玛》读后感

时间:2023-03-27 09:52: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爱玛》读后感6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玛》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玛》读后感6篇

《爱玛》读后感1

  《爱玛》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第五部小说,写作技巧已是炉火纯青,此书和奥斯丁的其他作品一样着墨与凡人琐事,场景情节多比较平淡,却似乎有种魔力,吸引读者不断地融入书中的氛围,直到读到结尾才能罢休。这本书我在初中的时候就读了,最近又重温了一次。

  这部小说也是围绕着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奥斯丁以女性细致而敏感的角度,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文中描写了几对年青男女的爱情,以谜一样的.故事,娓娓道来,更是耐人寻味。奥斯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使人物栩栩如生,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场场精彩的舞台剧。

《爱玛》读后感2

  平平淡淡中又不失美好幻想的英国庄园里发生的故事,人与人之间相处淡然并没有过多的顾及,总是会亲切来往的问候,不就是现在社会中逐渐丢失的'一种美好吗?最后爱玛奈特利,弗兰克费尔法克斯小姐,哈丽特马丁双双对对,或许是最美好的结局吧爱玛典型的上层贵族小姐气质,虽有点爱管闲事,但是又端庄优雅;奈特利总会直击爱玛痛处缺陷,对爱玛为哈丽特的牵媒总是不以为然,最后证明他是对的;哈丽特,私生女(最后身份证明是一位商人的女儿),在被爱玛处处引导之后,逐渐有点虚荣心,总觉得自己应该配的是上层人士……韦斯顿太太的善良,贝茨小姐滔滔不绝,伍德豪斯先生的庄重温和,埃尔顿太太的爽快……每个人物或许都不是很出彩,但是却构成了一幅幅美好的场景

《爱玛》读后感3

  《爱玛》英文名称为Emma,是19世纪最有影响的经典小说之一,由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编著。主人公爱玛是个美丽、聪慧而富有的姑娘,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幻想家。她热心关注身边的浪漫故事,却又固执地认为自己永远不会陷入其中。她自作主张为孤女哈丽埃特导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恋爱。当哈丽埃特误以为自己爱上了地方官奈特利先生时,爱玛才惊觉原来自己也在爱着奈特利先生。这虽与她一开始就宣布的.终身不嫁的誓言有悖,但坠入情网的她不得不放弃自己天真的誓言。该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爱玛》读后感4

  令人高兴的是,爱玛最后和奈特利先生在一起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在想起奈特利先生的时候,总是想起《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飘》里的白瑞德。

  所以,从故事的.前面,我就衷心盼望着爱玛可以和奈特利先生这样的优秀男人在一起,当然,这里不排除作者刻意把我们的男主人公刻画得格外有魅力的原因。爱玛里,我看到了一个智慧,有主见,乐于助人,总是为他人考虑,却又有时候傲慢的富于幻想的女子。

  总体来说,我还是很喜欢爱玛的,这是一个自尊,有智慧,有思想的女人,读后感《爱玛读后感》。她说的一句话很打动我:女人只要有财富,到了晚年,即使仍旧独身,也没有人会瞧不起她,仍然可以生活得很快乐。女人如果不能得到理想的爱人的话,事业就变得很重要了。

  当然,家庭其实才是一个女人的归属和幸福,但是有些情况下,女人也是应该做好自己的事业的。

《爱玛》读后感5

  《爱玛》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一个英格兰乡村和邻近地区中产阶级的生活中,这里的人们熟悉对方,就像我们中国的村庄一样。

  但是与中国的习俗不同的是,英国人的社会等级观念比较强,他们普遍认为贵族或者是社会比较上层阶级的人们不应该与下层阶级的人交往,他们认为这样会有失身份;尤其是结婚问题,如果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男士与一位没有家庭背景的女士两情相悦,甚至达到谈婚论嫁时,肯定会受到其他人的鄙视和侮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那个男士最坏的结果会被逐出家门。

  就是因为这样,许许多多的有情人不能眷属,造成更多的.悲剧。所以,贵族们平时的消遣活动就是邀请同样社会地位的人们饮茶,参加舞会等这种社会现象这是奥斯丁所厌恶的,所以她要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这无疑触痛了同时代那些与作品中嘲笑人物不无类似的人们。

《爱玛》读后感6

  不像傲慢与偏见那么广为人知,但也很好看。

  读起来很容易进入主角爱玛的视角(据称是首创了自由间接引用这种现今已随处可见的叙述手法),一不小心就被作者的巧笔欺瞒,然而回头看去,真相早在处处细节里表露过了。

  跟作者的其它书一样,充满着绅士小姐们的爱情和琐碎,主角和其朋友虽有缺点但各有可爱之处,不讨喜的角色也被刻画的入木三分。很喜欢奈特利先生和简,对爱玛虽然无感,但其坦率亦动人。

  想起来其他人对简奥斯丁的批评,大概内容是指责其格局小,不能以深刻的东西刺痛读者的'心,态度过于温情理智(疏离),然而我想,虽然深刻悲情的作品很具力量,但这种琐碎、真实的温情和理智,也未必不是生活中的另一面啊。

  最后悄悄的,觉得翻译有点别扭,读的不通畅。

【《爱玛》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玛》读后感03-24

读《爱玛》有感12-14

读《爱玛》有感03-25

读《爱玛》有感2篇06-12

关于玛咖的广告语12-30

哈尼族里玛主节01-26

夜色玛奇莲读后感11-25

《玛特辽娜的家》读后感11-21

《玛特廖娜的家》读后感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