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雷雨》读后感

时间:2023-03-18 10:22: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雷雨》读后感集合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雷雨》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雷雨》读后感集合15篇

《雷雨》读后感1

  我重读《雷雨》,依旧对他二人颇有感触。他二人便是曹禺最先构思出的角色,周蘩漪和周冲。

  周蘩漪。她疯了,不断地有人说她疯了,周朴园,周萍,读者,最后她真的疯了。作为妻子,她背着丈夫偷人;作为继母,她与儿子通奸。她辛辣,她尖锐,她魅惑,她也勇敢。她无视那些所谓的“金科玉律”,冲破道德的枷锁,违背人伦。是谁迫她如此这般?是那死气沉沉的周家老宅?是那蛮横专制的周朴园?是年轻男人的气息与诱人的爱情?或许,她只不过是生错了年代。

  社会对女性的性爱压抑,专制男人对女人的统制,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这个年代造成了一个雷雨式的人物的爆发,其中就有一个女人叫周蘩漪,其中就有一个男人叫曹禺。

  蘩漪的儿子周冲不知为何没有她那动人心神的魔性,他或许是剧中最脱离“雷雨式”的'人物。他不像蘩漪,他只是个孩子,有点傻气的孩子。我曾经也大概地看过人艺的话剧《雷雨》。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都惊叹于曹禺大师对戏剧的掌握。他巧妙地将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愁浓缩到一天来表现,浓缩到四幕,两个场景来表现。集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表现的东西却并不单薄,有畸形的爱,突破束缚的勇气,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坚信和宿命的痛苦。围绕着八个人物,我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同时,我也生动地看到戏剧这种文学题材的特点。这部剧作为一个经典,的确是值得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阅读的。

  我看到了一个罪恶的社会,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的社会。但是这也更多的是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历史某个时期,这也正是我在这个时代去读的时候,还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现的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给我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周萍、四凤、周冲,还有蘩漪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这一切的状态里,他们想要离开,想要摆脱,想要征服。但是他们的痛苦却始终没有出路,反反复复地挣扎,甚至死成为了唯一的解脱。是的,那个社会,那样的生活没有给他们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雾般不能真实地抵达。探索真理的路上他们已经不能忍受,我想这也正是一种无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为自己作品集写后记的时候说:“今天看来,必然有很多缺点和谬误”,然后他谈到没有写一个无产阶级人物,没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却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会跨越时代,跨越阶级。

《雷雨》读后感2

  上个暑假读完了《雷雨》,好巧不巧是个雷雨天。在怒吼之后归于沉默的惊雷中,我似乎在窗棂上瞥见了一个女人的身影——蘩漪。

  她是个真正的女人,却被捆绑在无爱的旧式婚姻之中。周萍的出现让她无处寄托的爱火找到了归宿,所以她不顾一切地去爱他,冲破伦理纲常,不顾封建约束,不是作为母亲,而是作为一个女人去爱他。曹禺说“她的生命烧到电火一样的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她完完全全是靠爱活着,她将她的一切情感都埋在了周萍身上,至于别的一切,其实不过是那场轰轰烈烈的爱分化的结果。所以她嫉恼四凤、她恨周朴园、她不顾一切地爱周萍,当这一切过分强烈的情感汇集于一个柔弱的女子身上时,就像雷电击中她一般,她开始燃烧。但周萍是软弱的,他对蘩漪的爱是以对父亲的恨为基石的。他无法给蘩漪她想要的东西,她过分热烈的爱甚至让他感到害怕。所以他去爱四凤,想要离开他所做过的错事。他对蘩漪的爱只是一种报复性的`快感,但蘩漪却在每一个幽灵般的夜晚将自己焚烧殆尽。周萍愈是坚定,她的爱火就更加炽热,最后那把火无以为继,她只能任由火焰吞噬自己。

  其实从一切故事开始之前,她进入周家的那一天,她的不羁就注定了她的灵魂永远无法被束缚在周家的沉郁与周朴园的淫威之中。她极端的矛盾与极端的爱恨,成就了那个雨夜的惨剧。她“沉静的、忧烦的”外形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决心,隐藏着一个女人毕生的爱与恨,在那个雷雨夜撕扯开一切的包装,展露出真实的样貌。

  或许真正酿成这场惨剧的不仅是周萍的背叛,更是她内心深埋的不甘。她比谁都更明白,明白她的生命依附于周萍,一旦他离开,她就只能是周家大宅子里的一个无所归属的幽灵。所以她甚至愿意和四凤共享周萍,只为了让她的生命能够有所寄托,能够不被周家的沉郁所消磨。她是咆哮的雷雨,是吞噬一切的黑夜,用自己将周围的所有所有都燃烧得干干净净。

  我爱她的纯粹、爱她的疯狂、爱她的大胆,也痛惜她的悲惨。于是每一个雷雨夜,我似乎都能看见一个女人在惨白的雷电中飘荡,她有着大而灰暗的眼睛和高鼻梁,令人觉得有些可怕,但是眉目间看出来她是忧郁的。

  “她觉得自己的夏天已经过去,西天的晚霞早暗下来了。”

《雷雨》读后感3

  雷雨的开头也注定着会有一个悲情的结局,剧中的人物他们所持有的感情是为难的更是矛盾的,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周朴园在年轻时他爱上了自己年轻貌美的女仆侍萍并且与侍萍有了两个孩子本来可以幸福的生活下去可是天不遂人愿,周朴园最终在自己母亲的逼迫下与一个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并且在年三十的晚上赶走了与他相爱的侍萍。当侍萍走投无路的时候想到的不是寻求出路而是自杀,但上天往往在不经意之中照顾着侍萍。侍萍被人救下之后再次改嫁给了鲁贵并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原本她也可以因此而幸福一生,可是偏偏造化弄人,鲁贵在周家当差并将四凤带入了周家做了仆人,而她与周朴园的小儿子也在周家的矿场上工作,并正为了矿上警察恶意杀人事件而采取集体罢工来要挟周朴园。而周朴园却用金钱收买了别人,导致最后罢工的只有周大海一人。资本家与阶级工人的差距在这里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反观周朴园他虽然听从母亲的要求娶了富贵人家的小姐可他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幸福。他唯一爱的女人侍萍在他心中应经死了,他留下侍萍用过的'家具,保留她的习惯,都可以看出他对侍萍的思念,然而在他真正在看到侍萍的时候,看着这个自己爱过的女人的时候却没有太大的感情波动,反而认为侍萍想以年轻时的旧事来要挟他、敲诈他,再此可以看出一个资本家的知道后无法接受而导致疯狂的事,最终与周朴园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而触电身亡。

  在这些悲剧背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封建主义思想家庭的矛盾,相爱却不能相守,不爱却能够共亡。

  在封建思想的领导下,让他知道自己的小儿子就是在矿上领头罢工反对他自己的儿子鲁大海时,他表现出了惊讶,但很快平复了情绪,并毅然的决定辞退他。再此,可以看出他的狠心、无情。

  本就留在自己身边的儿子周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并与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有了孩子之后,终于不能接受而死在了得知真相的当夜,所以:

  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

  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

  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

  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愁。

《雷雨》读后感4

  一口气看完《雷雨》后我心情着实激动了一阵子,可能是近来沉湎于《理想国》等让人脑抽筋的学术著作,而少看文学作品的缘故。初中时便想看这部书,因为当时“中学生必读课外读物”之类的书目上总有它的名字。可我竟一直没看,或许是因为我对戏剧不怎么感兴趣。看莎士比亚也会因为那些繁冗的抒情长段而厌烦(当然,也有翻译的影响)。

  不看戏剧的原因之一,是里面的场景布置等段落时时提醒我这只不过是一出戏。《雷雨》也不例外。读到一半时我便想,四凤一定会死,尽管我不愿意她死。因为她是全剧中最无辜,最惹人怜的人物。安排她的死,既符合她的命运(即剧情的发展),又定会造成极好的悲剧效果。结局也不出所料,只是没想到死的是三个人。周萍是我一直觉得最难演的,因为他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矛盾,他是个悲剧人物,却不易获得观众同情。后来读曹禺的序时,发现他也这么认为。

  我向来不晓得怎么写书评。以来我实在没有那种冷静地读书,然后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客观地分析作品的能力。读完一本书通常我只能体会一股模糊、激动、复杂的情绪,笔头想写什么却写不出,闷头一睡第二天心情平静又重新开始读另一本书了。二来我觉得读文学作品嘛,能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不求甚解也就够了,不喜欢那些像高中语文阅读题一样的分析、解构作品的评论家,更瞧不起豆瓣上一些故作高深的言论。也因为这个原因,我素来对中文系似乎有一种偏见。我觉得中国文化里就讲究一个“悟”字,多读多背多思就是了。正如作者所说:“我对《雷雨》的了解,只是有如母亲抚慰自己的婴儿那样单纯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我很钦佩,有许多人肯费了时间和精力,使用了说不尽的语言来替我的剧本下注脚。”

  最让我喜欢曹禺的,是他序里的第一句话:“我不知道怎样来表白我自己,我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这让我想到朱自清的“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以及那一代的文人们。

  最后小小地自豪一下,《雷雨》是曹禺在南开读书时开始构思的。

《雷雨》读后感5

  戏剧,虽然是人生中的选修课,可它却能实实在在的提升人的文学素养。而《雷雨》这部戏剧可谓是其中的代表作了,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在细细体味中,你可以体会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人性的复杂以及“周馆”大家庭中爱恨交织的家庭关系。初读时或许有些乏味,可当真正品鉴完后,便会有一种灵魂得到了升华的感觉。

  《雷雨》当中的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活灵活现,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周朴园,他表现的自私冷漠却又霸气侧漏,似乎想要一切都臣服于他,例如课本中所记述的,他为了迎娶豪门千金,毫不犹豫的抛弃了自己的原配妻子与亲生儿子,在逐渐掌权后又对第二任妻子持续施加压力,但凡侵犯到他利益的东西,他都会让其付出代价,在他的心中,自己就是至高无上的。令我不禁怀疑他的.心中究竟有没有亲情,有没有人间之爱?

  可当中还是有些细节能体现出他的情谊,比如第四幕中他对周冲流露出的父子之情,表现出的也仅仅是一个想要多和儿子说说话的孤独的父亲。还有当中他对鲁侍萍的想念和眷恋,尽管在看到了侍萍本人后他害怕,恐惧,完全没有了曾经的温情,可换个角度想想,一个只以自己为重的人在经历了人生中的各种事件后,突然见到昔日的情人,任谁都会先怀疑她来的目的是什么,是否会对自己造成威胁。

  《雷雨》这部戏剧,让我真正看到了人们对生活压迫的难以忍耐与无法喘息。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人性的极端黑暗折磨着每一个这部剧中的灵魂,使他们焦灼的心情恰似大雷雨前沉闷压抑的天空,最后在种种压迫下爆发出来,组成了一场风暴交加的雷雨。但最重要的还是雷雨过后,被残酷命运所驱使的人们拼死反抗,彰显着自我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体现了个性,然后雨过天晴,涅槃重生。

  尽管《雷雨》里人性是黑暗的,但我们应该始终坚信,在黑暗的尽头就是光明,在雷雨的尽头就是晴空,在失败的尽头就是成功。困难与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面对困难与挫折的畏惧心理,所以,激流勇进,迎难而上吧,我们终会成为最好的自己,在山顶不期而遇。

《雷雨》读后感6

  总有一种感情,会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段经历,会让我们心潮澎湃。然而一个故事,一个注定没有结局的故事,它所包含的爱恨情仇与纠葛,却让所有的人心为之一颤。高大的院墙,厚厚的铁门,紧紧地锁住了一个家庭的悲哀,锁住了难以言说的秘密,门里门外,徘徊着两代人感情的纠葛,游走着两个家庭不断的恩怨。三十年的悲哀,三十年的爱恨,三十年的惶惶不安,三十年的痛苦煎熬,就这样命运又让他们相遇,这一切后果,便尘埃落定。

  一段本不该有的感情,却让它在深宅大院中悄悄滋长。长子与继母,该有着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是爱情?是悲情?尽管历尽艰辛与波折,却仍旧在感情的漩涡中苦苦挣扎。后母摆脱不了的'命运,继子摆脱不了的继母的纠缠,就这样,仇恨在悄悄的蔓延。郁闷,死气沉沉的房间里所有的人都有一段或喜或悲的往事。只有他--周冲,仍旧怀着一颗充满阳光与活力的心。他不会钩心斗角,他不懂尔虞我诈,他没有恩怨,的是他深深喜欢着那个在自己心里清 纯、善良的女佣--四凤,他只知道爱情没有界限,他只是单纯的爱,内有一点瑕疵。阳光照不进的偌大的厅堂,可他的心里却很温暖。

  日子在一点一点地流逝,而周公馆,鲁家,所有的人心里都有什么在潜滋暗长着。他们本该是兄妹,却不明情由而种下了最终的苦果,命运折磨毁坏了两个物质的孩子。纵使情意绵绵,却只能泪眼望穿;纵使柔肠百转,却只换得撕心裂肺的呼唤。、哭天喊地的埋怨,再大的雷雨也冲不掉这铁证的事实。

  不经意的相遇,一切依旧,而过去的甜言蜜语和幸福时光,都在三十年间悄悄发霉变质了。他们不再期待比翼齐飞,不再渴望情意深长,时光已经将记忆打磨的黯淡无关。此时,他们有的只是彼此的怨恨与提防。岁月的尘土风霜,消磨了侍萍的容貌,她不再美丽,不再年轻,她变得连曾经朝夕相处的周朴园也无法辨认,悲哀与心痛渐渐的生长,并蔓延、蔓延……

  一段凄惨的感情,两代的悲情,两个封建的家庭,一个腐朽的社会,每天都在上演一段段悲情大戏,剧中人谁也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在那些虚伪的面具背后,呈现给我们的是爱?是恨?这无尽的纠葛悠悠,何时是个尽头?

《雷雨》读后感7

  ——题记

  读《雷雨》,我只用了一天时间就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了它的通篇内容。在感受了其神韵的文字魅力和行云流水的情节之后,那样突如其来的死亡的结局,到让我在匆匆的一瞥中有些措手不及的茫然。

  然而平复了那些纷乱的情绪,反念想一想,也许“死”,对于这些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们来说,也算是一种痛彻心志后的解脱吧。抛离爱恨的纠葛,解系世俗的仇恨,最终还是要把灵魂交还给上帝的。“死亡”一词其实几乎贯穿了整部《雷雨》的脉络,姑且以此为线索梳理一下思绪,到也不失清晰。从序幕中两位尼姑谈论的鬼神论,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为了爱而萌生出的忏悔和执着,最终直指那些为爱徇情的无知青年,每一个布景和情节都弥漫着对死亡的轻声叹息。死掉的人也许是终会获得新生的愉悦,而活着的人到是要被一辈子的苦痛所折磨。

  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

  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让人心痛?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已,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故事的原型。这与当时人民的道德准则、思想观念密不可分。在现今社会,人思想的改变,女人变得坚强、勇敢,绝不会无声无息受命运的压制,必会反抗。除了科技发达以外,人文思想的进步也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人们常常在知道过去的不幸后,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然而,我不但要感谢新时代,新中国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更应感激丽时代给我们的觉悟。没有过去的凄惨,哪来现在的幸福甜美?

《雷雨》读后感8

  我想写一写繁漪。

  她是整部剧中最恶毒,最激烈,性格最丰富的女人,我相信她也是曹禺作品人物中最闪亮的一个。她似是走了某种极端,将生活变成了不是爱便是恨。她的世界是像我这样接受传统现实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但是至少,我可以尝试去理解。

  繁漪是一个悲情的女人。她对于周萍的爱自然是不被伦理道德所接受的,可是繁漪爱了,激烈如火义无反顾。因为这不该存在的爱情,这不该爱的人,她搭上了一切,甚至变成魔鬼“丑恶地为着情爱痉挛的.喊叫”,可是她的萍却是在努力地中止这变态的关系。这不是谁的错,在感情的问题上本就没有对错。只能说,繁漪是一个牺牲者,是这个社会规则的牺牲者。她是任性的,是悲惨的却是同情不得的。

  繁漪自己就是一个矛盾体。她拥有旧式中国女人的哀怨、柔弱,又拥有新一代女性追求个性解放的魄力。所以她享受于这个这个封建大家庭给她的地位以及荣华,又想逃出这个密不透风的铁笼子似的周家。繁漪的物质条件十分优越,精神世界却一贫如洗。她毫不犹豫地牵起周萍的手,不肯悔改的希望他能带给她的精神世界一点光芒。可惜周萍不爱他,他的心在四风那里。于是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陷入悲剧的深渊。

  “母亲不是母亲,情妇不是情妇。”繁漪复杂的性格特点反映到了生活上。我想,她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对于周萍是爱还是恨了,这其中太复杂,终于发展为一种扭曲的性格。爱恨交织,带着报复的欲望,不能自己。

  繁漪是真正的什么都不怕的人。当情绪到达极点时,她什么也不屑一顾。“她是一只沉了的舟,然而在将沉之际,如若不能重新撑起来,她宁可人舟两覆,这是一个火山口,或者犹如作者所谓,她是那被象征着的天时,而热情是她的雷雨。”

  这样的人物,是那种主宰一切的人,也是容易将自己推入万劫不复之地的人。她的阴鸷她的力量还有她的痛苦将她雕琢为一件让人捉摸不透的艺术品,只是压抑的太易自燃。

  不是爱便是恨,繁漪爱到了深处衍生出来了恨。爱恨交织,雷雨轰鸣。

《雷雨》读后感9

  第一道惊雷声骤起,恰如无尽黑暗之中的一束光亮,给无数迷茫的人带来了新的希望。雷雨,可以说是一出悲剧,是一出用血缘、罪孽、伦理谱写而成的人生大悲剧。

  繁漪可谓是敢爱敢恨,追求自由的新社会女性的代表,一个在旧社会制度的牢笼下,敢于冲破礼教束缚、追求自己所爱的女子。她的爱情是可敬的,但也注定是可悲的。繁漪,取涟漪之意。涟漪,涟漪,注定撼动不了“死水”。可以说,在这种难以抗拒的时代背景下,繁漪的爱早已变得畸形,就像作者所述,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爱而不能,求而不得,早已使她变得痴狂。而这个人物的塑造,则最大程度地反映了新社会与旧社会的矛盾冲突。

  《雷雨》所塑造的人物是复杂而丰富的。周冲,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生性憨厚,富于幻想,却又对现实的嘲弄无能为力。在这个混乱的大家庭里,他显得那般格格不入。而四凤的出现犹如一个引子,引发了他埋藏在心里的那份对爱情的深深的憧憬。四凤的性格,同是以天真、单纯为始,但现实的一连串打击,使得她的心渐渐麻木,乃至最后,得知自己的所以爱之人为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时,受不了打击,夺门而出,最终触电而亡。周萍在得知自己身世的时候,选择了自杀来逃避,却也在情理之中的。因为他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人,更是一个只会逃避现实的懦弱的人。鲁侍萍,虽然处境艰难,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地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一个悲剧的故事,结局也早已注定了悲剧:四凤死了,周冲也死了,周萍开枪自杀了,鲁妈痴了,繁漪疯了,鲁大海出走了。

  有人说,《雷雨》所表现出来的.,是阶级斗争,因为有以鲁大海为首的工人阶级和资本阶级的斗争。但是从作者的本意来看,看到的更多是悲悯。作者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瞰地上的人们,揭示了历史的罪孽、社会的黑暗。

  《雷雨》在社会矛盾的层层叠加下的三十年代,更像是一声呻吟、一声呐喊。《雷雨》作者曹禺曾自述“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制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所以这本被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之作,实可以称为黑暗社会催化而成的产物。

  四幕一剧,当帷幔缓缓落下时,众人皆如梦初醒——三十年雷雨,三十年梦,梦醒皆为一场空。这场雨不仅填补了人们千疮百孔的心,还洗涤了那早已麻木的灵魂。

《雷雨》读后感10

  在爱情的国度里,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该享有幸福的权利。可是偏偏在现实的世界中,悲剧却一再上演。就像发生在曹禺先生创作的 《雷雨》中女主人公繁漪身上的事情那样,充满了无可奈何。

  身为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的繁漪,其实一直都缺少两样东西——快乐与幸福。她会回想过去,忆起当年的周朴园追求年轻貌 美的她时,对她种种讨好的情形;再看看现在,他,冷漠,甚至是残酷的,这时在她心里泛起的不仅是酸楚,更是一种悲哀。

  繁漪是可怜的。对于周朴园来说,她的充其量不过是一颗在家族利益 的前提下,不知不觉牺牲掉了自己幸福的棋子。在当时的中国,女子的地位并不高,而几乎大多数的女人都只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坚实的依靠,所以寻找到一个好归宿就成了她们唯一的人生目标。当年的繁漪是单纯的,也正是因为单纯,她看不透周朴园温柔背后的冷漠和体贴背后的算计。她相信了那张由假情假意堆砌成的魔鬼的脸,更认为自己的幸福就在眼前。可是万万没想到,她这种心理,造成的是今天自己的悲剧。

  婚后的周朴园,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过往的种种温柔都在一瞬间荡然无存。“丈夫”只成了一个能证明繁漪在周公馆里身份的标签。偌大的周家大宅没有家的温暖,却成了困住心灵的牢笼。寂寞的繁漪就这样在一天又一天的时光中等待死亡。忽然一丝阳光透过层层的黑暗照到了繁漪——她遇到了年轻气盛的周家大少,周萍。这个比繁漪小了少许年岁的男人,用他的叛逆与热情彻彻底底得唤醒了潜藏在繁漪心中渴望被爱的`灵魂。于是他们开始了一段火热的地下情。繁漪抛开“继母”这个称谓的束缚,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义无反顾地与周萍暗地来往,以为终于等到了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然而周萍在爱上女仆鲁四凤后,却开始躲避她,甚至要与繁漪撇清关系。这让繁漪再一次地崩溃了。谁都有享有幸福的权利,可是为什么她要一次又一次地被人玩弄与抛弃!她开始紧逼周萍,低声下气地哀求,无计可施下的威胁也多次被搬上台面。她只是想要留下属于自己的爱情,难道这也错了吗?

  繁漪,是为爱情而疯狂的女人。对爱情的执着,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掏心掏肺,无怨无悔的付出,都被无情的鞭挞着。女人在爱情里不是只有被动的接受,而是应该得到幸福。但当时的社会,有钱人那种处处以利益为准则的心理,也只能预示着繁漪的悲剧了。

《雷雨》读后感11

  有什么可以和时间抗衡?又有什么可以与金钱匹敌?

  是啊,在一个以金钱、权势为主宰的没有人性的社会里,一切都会变得无足轻重,更何况几十年前那份本就不纯真的情感呢。

  黑暗,无疑都是因为它没有光的照耀。本可以光明的社会都被一个个小人物所催杀,一切都被虚伪。势力与不平等着的社会又怎么会走向光明?对于一个充满理想正义与活力的21世纪的青少年来说黑暗是不存在的,但是我错了,它会存在而且确实存在过。

  书中的周朴园现在可以说是个企业家,多好听的名字啊。但是他的出现,没有让人感到成功者的快乐,相反是是一个身上有无数伤疤的资本家,一个惟我独尊、自以为是的小人。对于金钱,他认为倩倩就是一切。它可以买来所有的`东西,也可以填实所有的陷阱。也许正因为遮掩,他才会成为外人眼里德高望重的,有才能的君子吧。但当他遇到鲁大海,他错了。钱没有办法去掩盖那些矿工的尸体,而且对于鲁侍萍。他同样错了,对于一个不为钱动心的人来说,又怎能解决的聊呢?对于爱情,他自认为拥有着时尚最幸福富的婚姻,可笑的是仅仅因为他是个操控着,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问题,需留给对方的就只有顺从。同样,他还是失败了,

  给了自己的儿子,因为他不会了解,什么事真正的爱,她以为所有的人都会想周侍萍一样逆来顺受,以为只有自己会给别人幸福。蛋这一切都在他万你啊得到了答案。

  如果说周侍萍是个逆来顺受的女子,那么周繁漪对幸福的准寻让我们看到了她身上的勇气。即使那是一份违背道德的爱情。但愚蠢的她勇气更让人佩服。再说鲁大海。他是争议的代表,他会不顾上层的压迫勇于反抗。是啊,这就是那黑暗中的疑虑杨过。中将照亮所有的路,而那一个个悲惨的结果也同样证明了这点。

  所以,不管有多少河岸。它也只能维持12个小时不是吗?黎明总会来临,阳光总会找到每个人的身上。那缕阳光可能对于黑暗是刺眼的,但对于我们,对于每个坚守争议的人来说永远都是明亮而温暖的。

  爱可以与时间抗衡,正义可以与金钱匹敌。

《雷雨》读后感12

  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一把红色的长柄小雨伞、一对不可思议的组合,组成了一副动人的画面!这就是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图书《哇哦有雷雨!》的封面。为什么兔子和狐狸会在同一把雨伞下呢?狐狸会不会把兔子吃掉?带着这些疑问,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了这本书。

  书中,小兔子和小狐狸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小兔子大吃一惊,因为它的肚子难受的发出了一阵一阵的轰隆轰隆声。小狐狸贴着小兔子的肚皮一听吓了一跳,大事不好,小兔子肚子里面有雷雨,要赶紧把它弄出来!小狐狸拎着小兔子的腿,让兔子的头朝下,尝试把雷雨从兔子的肚子里赶出来。在多次失败之后,小兔子已经没了精神,难受的说不出话了。它们赶紧给大象奶奶打了电话。从大象奶奶告诉他们,很可能是它们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导致肚子里有雷雨!。于是狐狸赶紧陪着兔子一起去大象奶奶家。大象奶奶经过观察告诉它们,如果没有吃东西,肚子空着,也会有最严重的雷雨。最后,在大象奶奶和小狐狸的帮助下,小兔子吃了一大盆草莓和一大盘奶酪蛋糕,消除了肚子的雷雨,恢复 了精神。

  原来雷雨是兔子饿的咕咕叫的声音,这个比喻太棒了!朋友或许不只是你友人,与你的敌人做伙伴,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或许都有无限的惊喜与快乐!你们怎么看呢?

  图书内容介绍:

  狐狸和兔子是一对好朋友,这本书里是他们的13个妙想故事!兔子的肚子轰隆轰隆响,狐狸说那是因为“雷雨”跑进了肚子里,要吃很多好东西才能把它赶跑;狐狸想要尝尝云朵的味道,他们就一起爬上山顶,咬一口云朵就面包;他们想要抓一朵积雨云,给花园里干渴的花儿浇浇水;他们想要在夏天里冬眠,还想长出冬天的绒毛……没有谁的奇思妙想,像狐狸和兔子的这样有趣又奇妙!

  《哇哦,有雷雨!》是“狐狸和兔子系列”的'第二本书,该系列在德国深受大小读者的喜爱与好评。克里斯蒂娜拥有高超而巧妙的写故事技巧,她善于以幽默的眼光发现生活中令人惊喜的小事,从而创作出一个个灵动而飞扬的小故事,那些看似傻乎乎的人物角色,总能让读者看到可爱的一面,并想到生活中的自己或他人,不由得会心一笑。

《雷雨》读后感13

  我想周朴园对鲁侍萍没有感情。当年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周朴园明知鲁侍萍不可能在呆在周家却没有说一句话。如果说当时的周朴园迫于家庭的压力和封建制度的压力二无可奈何,不得不干鲁侍萍离开,那么三十年后的周朴园更加印证了他对鲁侍萍没有半分真情实意。

  在他认出鲁侍萍之前,鲁侍萍问他说:“姥爷愿意帮帮他么?”周朴园只是说“让我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对鲁侍萍有感情,怎么会在听了侍萍的悲惨遭遇之后只是淡淡的说想一想?如果他真的对侍萍心存怀念和愧疚,难道不应该万分欣喜、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侍萍么?如果说这还是周朴园的克制和隐忍,那在他认出鲁侍萍的时候,全无久别重逢后的喜悦甚至仔细端详侍萍这样本能的动作都没有。有的'只是戒备,只是一句严厉的质问,也许他那一刻顾念的只是自己的名声和利益。做到如此绝情还能说周朴园是在克制自己吗?如果他对侍萍还有感情,为什么他连三十年前的死都不愿侍萍提?。我想这并不是他对侍萍心有愧疚,而是他急于抹去自己年少轻狂时留下的污点。后来他居然急于打发侍萍离开。“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到周家来。”这表现出他急于撇清和侍萍的关系。到最后他也可笑地想用钱解决他们之间恩怨。这些都可以看出他对侍萍没有半分真情实意。

  当然,不可否认,周朴园的确在怀念着。

  他留着侍萍的相片、她喜欢的家具,还保留着她的生活习惯。坚持了三十年实属不易。这一切似乎在无言的告诉所有人周朴园还在还念着鲁侍萍,似乎还在证实着周朴园对她念念不忘。但我觉得这更像是周朴园在怀恋自己未能得到的东西,这更像是周朴园贪恋的表现。人总在觊觎。心理学上有一种“契可尼效应”——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好。这种效应放在周朴园身上何尝不是一样。他怀恋的只是他无法再得到的,只是他和她无疾而终的爱情。所以所有的人都以为周朴园对鲁侍萍还有感情,也许周朴园自己也这样以为。其实鲁侍萍只是他这种未得到的贪恋的寄托。

  可能三十年前他对她的确是真情实意,但他可能为这爱活一瞬,绝不可能是一生。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毕竟,人首先要爱自己。

《雷雨》读后感14

  《雷雨》,“到底什么才是公正”这个问题在我脑中徘徊了好久。为什么故事的结局那个最该死、最该疯的人安然无恙?为什么那么多无辜的人就死的死,疯的疯呢?

  周朴园,故事的源头,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资本家,言行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图和阴险狡诈。假如当初他没有抛弃鲁侍萍,那鲁四凤、繁漪就不会出现,那么周萍的两段恋情就不会发生,那么惨剧也不会发生。可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无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导致悲剧的发生,但是到了最后,鲁四凤、周冲、周萍死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他完整无缺。可我们知道事实上他失去了一切……

  那么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从一直随身带着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衬衣,都可以看出,朴园对侍萍仍有感情,可事实朴园爱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几年前那个美丽温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个女人。周朴园所期望的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一个丑陋的、混乱的家庭。妻子繁漪与他感情不和,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并且与大儿子周萍有私情。二儿子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又敬又怕,不愿与他多接触,周朴园在这个家里,空有家长的尊严却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间的真情。所以当年那个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托。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利、狡诈暴露无疑。他认为侍萍会来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旧帐,害怕自己的名誉和财产受到威胁。这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把他的嘴脸暴露了出来,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

  曹禹最喜欢繁漪这个角色,但他没有刻意美化她。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我也很可怜她,两个男人都抛弃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毫无头绪地磕碰,也许她只有这个下场,也是因为作者怜惜她,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怜的女人!

  矛盾的冲突穿插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也由矛盾的驱使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下场,似乎唯独周朴园的例外,可我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苟活。试问如果有一天地球大爆炸,到底是死的人可怜,还是活着的人可怜呢?他看着身边的人都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那最受煎熬的就是他了,可能曹禹先生要的就是这个感觉吧!

《雷雨》读后感15

  “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人生视为当然。我们并不感激我们的所有,直到我们丧失了它;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的健康,直到我们生了病...。”这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话,读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海伦·凯勒坎坷的一生和她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在我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海伦·凯勒从小双目失明,却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光明。从莎莉文老师可敬的脸庞到小狗们忠实信赖的眼睛;从美丽神秘的森林到深邃的首都艺术博物馆;从富有宁静宗教色彩的意大利早期艺术到带有狂想风格的现代派艺术。海伦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对这个世界新兴事物的渴求。

  于是,她用她的心灵感受着这世界上的一切,感受着温暖与感动。这就是她,一个平凡人却拥有着不平凡的故事,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受到全世界亿万人民的`敬仰与爱戴,她不但给聋哑盲人以鼓舞,而且给正常人以力量。也许我们现在正拥有正常的呼吸与心跳,拥有健康的体魄,享受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也许我们现在拥有妈妈无微不至的呵护,拥有爸爸温暖倍至的关怀,陶醉于甜蜜的亲情中;也许我们正处于愉悦的环境中,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里,包围着我们的是和平与温馨。但是,无知的我们常常以为这一切是理所当然。

  因为我们感觉不到,多少人身体残疾,健康对他们来说只是奢侈;因为我们感觉不到,多少人的生命危在旦夕,或者对他们来说是何等的渴求;因为我们感觉不到,多少人渴望体会母爱的细腻、父爱的深沉,不再孤独无依;因为我们感觉不到,多少人经受着水短缺的威胁,多少人被迫面临着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无奈。或许,只有真正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只有真正经受了分离才会懂得生命的脆弱。想想那突如其来的地震,从汶川到玉树,我们的家园在顷刻间变成废墟,我们的亲人在瞬间音信全无。有谁能弥补那些逝去的幸福,有谁能体会那些哭声的撕心裂肺,有谁能治愈那些心灵的创伤。

  那么,生活在安逸生活中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命运的不公,还有什么理由去荒废光阴。毕竟,我们谁也不知道,生命的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用你的眼睛去享受每一缕阳光,用你的手去触摸每一股清泉,用你的耳朵去聆听每一段乐章,用你的心去感恩大自然。用你的一声问候去感恩父母,用你的微笑去感恩生活,用你的行动去感恩社会,让我们在平凡之中多一份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