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读后感(精选13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理论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理论读后感 1
今年寒假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同时,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汲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我认为教师学习并实践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思想,才能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四、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教育理论读后感 2
今天我又一次学习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书中的语言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叶澜教授数次强调着“教师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这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个体差异和独立人格、思想的人”的见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究竟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呢?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又一次让我我明白了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习上升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智慧和才能的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前我认为只要上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看起来热热闹闹,这堂课基本上就算成功了,就可以说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要看这种表面的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思维深处真正活起来,学生表面的活是基于他们经过理解而来的,而不是为了纯粹的表现。正如《为思维而教》一书中提到的 我们的教育,老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转表教育观念,真正去触动被教育者的灵魂,使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上去。
在叶澜教授的教育理念中,追求“动态生成”成为新课标下课堂的终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活跃的生命体,他们往往会脱离你为他们精心布置的轨道。有时他们独特甚至离奇的想法会打乱你的教学思路,这时如果你一味死板地将学生拉回你所设置的固定轨道,那么你很有可能失去这些无法预约的精彩片段而使你的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如何做到课堂的动态“生成”呢?如果你能顺应童心,把握好这样的契机并及时将它转化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并带着期望分享他们的童趣,那么你就能和学生一起感受无法预约的精彩,充分感受课堂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缤纷。
书中提到现代型学校的特质首先是:价值的提升。可见现代型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和满足于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的知识,实现文化的“待际遗传”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而是追求为更新性发展,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对于近代学校中,受教育者被视为知识的承受者,而在现代型学校中,受教育者被视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因而,这一特质体现了学校教育将传递知识转向培养人的各方面素质能力为本,这是改革的核心部分。教育价值观念的改变,让我感受颇深,现在的教育理念和我自己小时候接触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的老师完全以教授书本知识为主,课外内容很少,学生也大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多,但是现在的教育理念不单单是要求教师传授学生书本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我认为这很好,其实知识应该是自己学来的,教师只是启蒙者,是传递知识大门钥匙的人,而学生自己才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人,基础教育则更强调了教师的“关键性启蒙”。
书中还提到现代型学校的又一特质是:重心下移。分三个方面下移:其中一点我尤为认可,这便是对教育关注的群体的重心下移,近代教育经常关注的是社会金字塔阶层顶端的人,学校常以第一名,状元生为荣,过多的关注“尖子”生,而忽视了对其他普通孩子的关注,但是现代型学校开始致力于关注每一个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不仅是教育由精英向大众的转变,而且体现了教育观念中“具体个人”意识的确立,对每个人的幸福人生与生命价值的关爱,也许就这点而言,教师的任务会变得很重,因为他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几个人了,而是每一个同学,但是正因为如此,教师这一职业才如此受人尊重,让人敬佩。这一点在今年暑假河南省校长于我校举办的假期培训中,好几位知名校长的经典发言中在一次得到的证明和确认。特别是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山东安丘四中韩中玉校长的发言无不系统阐述了关注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价值的提升、重心下移等。
通过胡校长牵线参加的暑期培训,让我的教育思维随着诸位名校长的精彩发言而自由飞翔,再读叶澜教授的教育理论更是收获颇丰,感触深刻。
或许我的悟性不够高,也或许我的能力不够强,但我相信勤能补拙,笨鸟只要懂得先飞的道理并付诸实践,相信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也一定会有所发展,进步,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双语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我想这应该是读者对作者做好的感谢,也应是作者的守候吧。
教育理论读后感 3
自从当了老师,真正从事这个职业以来,我一直不断的在找机会提升自己。看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便成了我的业余爱好之一。
从教10多年,真正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已有三年多的时间,感触颇深。对于教育方面的书籍更是求知若渴。
在课余时间,我认真地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理论》节选,主要讲的是民主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两方面内容。魏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读完这本书,我真的是热血沸腾,心中的敬佩之情不觉油然而生。感觉这也正是我一直所追求,一直想达成的梦想。
在书中,我了解到,魏书生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还担任教育局的局长,一年平均外出开会4个月,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在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面对这令人不敢相信的事实,我真的深深的震惊了,这怎么可能呢?因为我之前是教中学英语的,我知道教中学文科的艰辛。
仔细研读他的理论之后,我觉得他的成功在于他很好的运用了民主和科学这两大管理理念。
魏老师用“承包责任制”的方式,将各项班级日常工作细化,承包给个人,专责管理,从而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大好局面。这不仅强化了个人的责任心,还充分激发了班级各成员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集体推进了班级的各项工作。他不仅在管理上民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民主。我在书中也深深的感悟到了,要想真正的实现民主,就必须真正的做到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能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特别是对待后进生,他的方法很好。人都是有差别的,遗传、后天环境、家庭条件、性格等等,都会造成个体的差异。作为老师,要承认并允许学生之间有差异,要看到他们的优点,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成绩靠后的学生慢慢地进步。在魏老师的眼里,后进生的意思就是"后来进步的学生"。他把语文就得8分的学生都教及格了,真是太神了。
在书中,魏老师说,“在采用这些方法时,自始至终都要有民主的思想,都要有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同学生一起商量教学改革的态度。如果是思想上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不尊重学生,主观片面地压制、强迫学生,那么,多好的方法也都会被用糟的,都不会收到好效果的。”我想这正是关键所在吧!
我们常常慨叹,现在的学生不好教,不爱学习···我想可能是我们的方法用错了。
更让我佩服的是,魏老师把民主和科学紧密相连。不仅以“德”治班,更是以“法” 治班。在他带的班级中,制定的法规就有30多项,语文教学中的34件事都精心地按时空顺序做了周到的安排。从班长的职责,到科代表的职责,从废品的承包责任制到所有物品的具体负责人,无一不显出他管理方法的精心与细致。他的一日常规,一周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看了让人钦佩不已。正因为工作安排如此细致,又能有一套监督检查系统的保证,所以才使得“规矩”说了算,才使得班级管理能照章行事,从而才形成了良好的班集体。把又苦又累的班主任工作干得轻松,干得快乐,并干出成效。
看了魏老师的书,我真的受益匪浅。从中也悟出了一些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的.理念,并试着实行,也有一些成果。我从一名中学英语教师转型做小学班主任,真的很茫然,很无助。魏老师的书,可以说是我在班级管理中的指路灯。比如,我也把“承包责任制”应用到了班级卫生清扫工作中。这样做真的很有效果,虽然我们是刚入学的孩子,但学生们很快就能够自己认真的并且很彻底打扫班级和分担区的卫生。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我逐渐的把这种方法应用到班级物品管理和摆放,个人卫生,课间纪律,就餐纪律等各方面管理中。效果很喜人,学生很快就走上了正轨,做得比一些大学生都要好。
在管理中,我也借助了 “民主”的理念。我发现学生的资质有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别,应不同对待。我发现我们班有一个叫李明晨的学生特别不愿意说话。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就一言也不发。我就多次找他谈话,也询问家长和其他学生关于他的情况。通过了解,我知道他是一个特别自卑不自信的一名学生。我就在上课时有意识的叫他回答一些特别简单的问题,他用很小的声音回答出来了,我就大声的表扬他,并让全班学生为他鼓掌。慢慢的,他有了自信,虽然还没有其他学生那么阳光,但也有了进步。看到学生在进步中逐渐成长起来,我真的很欣慰。
我所面临的教育之路还很长,我已经这样在探索中走了10多年了,并还将要继续走下去,我会不断的去感悟,去学习,去研究。结合我校,我班的实际情况,走出最适合我和我的学生的轨迹。
教育理论读后感 4
社会的发展、变革引起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而这些变化又势必影响到教育的改革。教育要革新,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
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书中就提有这样的论述:新教育观念系统是实施“新基础教育”的学校之魂,是变革传统学校的理论武器。
基础教育的观念更新,就是价值观、学生观和学校教育活动观的更新。
教育具有着未来性、社会性与生命性。这些新观点的提出,就是针对现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的弊端。强调教育的“终身化”联系,体现了基础教育与个体生命关系上时间维度的变化。“教育不只是旧观念中个体生命里程的一个阶段,而是生命全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生个体而言,教育须承担起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为其有可能创造有意义而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的责任。“人类最宝贵财富是生命的成长。”“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
通过读《新基础教育理论》这本书,能使教师认识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的心里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心人,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书中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学生观的更新上,教师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在这样的认识上,开展学校的育人活动,是注重沟通教育理想“彼岸”与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教育活动最常见的形态是持续渗透,犹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新教育活动观的核心是激活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命活力,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朝着目标实现的方向而开展的师生积极互动。”
整本《新基础教育理论》从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生态到世界宏观变化、中国社会转型、古代中国的教育回溯与反思,侃侃而谈到当代中国教育变革的任务、策略,基础教育的重建论,甚至精细到日常教育实践(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详细地论述了教育的过去、现状以及面向未来的特殊意义,读来令人收获颇丰。
教育就是育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目标而存在。所以说,教育的核心,在于一个“人”字。
如果说教育理论是书写这个“人”字的一撇,那么具体的方式方法,则是构成“人”的一捺。在理论的依托与指引下,行使恰当的教育方法,最终能使书写出的“人”字完整且美观。
针对以上述,恰如书中所谈:当前我国学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生命价值的缺失。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其中有一些教师虽已关注到学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但大多仅为点缀。至于认识范围以外的目标则更少涉及。然而,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主张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同样,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意义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人生无疑是重大的。
为实现拓展现有学科的育人价值,“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先认真分析、认识、把握本学科对于学生成长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对知识进行重组,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学生经验、发现发展以及历史的`沟通等。正是通过对统一制定的确定性教学内容的深度开发、重新组合和多向激活,通过把弹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引入教学过程的设计,使教学设计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实践留出了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和引领者,但学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一堂资源丰富、同时具有开放性与互动的课堂,再加上适当的拓展或实践活动,将对解放学生、活跃气氛起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的情感态度定会发生明显变化。而“活”起来的课堂,如果教师不能有良好的驾御能力,可能还是会回到习惯的老路上去。所以,书中又提出了更深一步的建议,我认为对当今教师是十分有用的。一、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二,在上课时,要求教师学会倾听,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要提升及时做出合适应答,推进教学过程的能力。三,强调教师在教学角色中不仅是“呈现者”,“提问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等,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然而,实际的教学往往并不会完全依照着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一个教师尽管教的是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堂课都是在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所以,面对现代社会求新求变以及知识日新月异变化对人的能力提出的要求,《新基础教育理论》不仅强调了教师对变化的认识和行为的改变,而且还要从变化走向新的教学能力和习惯的养成。这也是体现了一个“人”字。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或者说是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对育人的重要意义,也是这本书读来我最深刻的感受。
教育理论读后感 5
高效的课堂,这个名词对我们教师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师的追求。高效的语文课堂,我认为应该是在语文教学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课堂40分钟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程度、最完美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在暑期认真阅读了《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这本书,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性和紧迫感。下面将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学习了《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们的教育学》这本书之后的真切感受。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 深入地研读教材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篇篇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首先应当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及文本背后的作者进行认真地对话,从而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自己吃透文本,才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深入地研读文本就是能够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并通过钻研教材,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我们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来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我认为只有深入地研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在深入地研读教材之后,我们对于教材的把握也就更为透彻,在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时,目标也就更加明确,方法也就更为得当,明确了重难点,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槐乡五月》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孩子的喜爱。在深入解读文本时,我发现这篇文章是一个美之传递的好文:第1自然段的“香之美”,第2自然段因槐花香传递的“情之美”,第3自然段孩子的“享受美”。阅读教学,其实就是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通过对话,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建构的世界,运用多种方法在字里行间品位五月槐乡的美。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的存在,反复地读是必然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读这条主线,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进而体会文章的中心“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模式多样化
要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教学模式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要从以往传统的接受式、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发现式教学、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出小学要努力推行主体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模式。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也应向多模式的方向进行转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自觉、虚心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实践,并不断地改进。如,即“预习、提问、自学、讨论、汇报、作业”的六步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我认为采用六步教学的方式,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学生能够更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伴随着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也日趋多样化。我们不再满足与传统的.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经典方法,通过向其他教学听课学习、向专业书刊学习、自己摸索实践等途径,模仿、创新了很多高效、生动的教学方法,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哦还根据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根据课型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这样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以《槐乡五月》这一课为例,立足“三维目标”,结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文质兼美”的特点,我设计了“读、品、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有了语感,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情味就能有深切的理解和感受,能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其次,通过品读,让学生“沉入词语”深入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如《槐乡五月》中的“抱、飘”等字,对揭示文本内涵,体会文章谴词造句的精妙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沉入词语”,进行品词析句的练习。最后,心领神会,品悟文章内涵。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要鼓励学生调动一切心理机能去识别和体味,从而“悟”出文章深藏的人生精义,领会散文的意境。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毫无约束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的求异思维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体验。
教育理论读后感 6
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及学生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怀揣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以培养民族幼苗为己任,提出了“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学生”的主张。他一贯重视学生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认为“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们体德智三育都能从小好好学起。”在经过长期的探讨实践后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训育原则,他把“活教育”训育原则作为实施“活教育”德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基本原则,在孩子品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有幸拜读之后深受启发,现就此谈谈一点体会。
一、“活动”乃重中之重。
陈鹤琴先生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强调学生的“做”,“做”即活动。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同样重视学生积极思想品质的培养,主张“凡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一切教学,不仅仅在做上打基础,也应当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思想就是动作,是一种内化的动作。“好动”是学生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没有一个学生不好动,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喜欢自己做的,因为学生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么外来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为教师,要去了解和研究学生好动的特点,不但不因学生的正常活动,去责罚他,而且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使他多与事物、与人接触,以促使学生身体、道德、智力的增进。“做”,也是学生获得练习,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的好机会。陈鹤琴先生曾说:“学生若自己动手,自己吃饭,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嘴里也有着相当的滋味,即使汤勺拿不稳,饭菜装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这是一种练习的好机会。”的确,不让学生“做”,学生就得不到练习的机会,任何事情也就学不会了。学生做事,能够锻炼他们的能力。另外,丰富学生直接感性经验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我们教师不应用自己的头脑代替学生去思想,剥夺他们思考的机会,是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
二、大量利用活教材,教学方法多样化。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实现“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多。学生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活的环境,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环境的刺激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源泉,环境对学前学生的发展比其它年龄阶段更为重要,因为学生最初是从环境中受到自发教育的。所以,教师要常带学生走出学生园,到工厂、街道、田间、野外去学习。大自然、大社会为学生活动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就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民歌、民谣、儿歌、故事等许多都富有教育意义,有待于教师们做有心人,发挥想象力,随时发觉这种活教具、活教材。从尊重学生的愿望、兴趣、要求等身心特点出发提出了替代教学法和暗示法。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戏,那么学校的教学应该游戏化,并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
三、突出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给学生相当的机会,自己动手学习,不要把现成的结果灌输给学生。陈鹤琴先生指出:“学生的世界是学生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学生自己具体的和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的学习,在学校的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活动,做活动的主人,充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陈老提倡“教师教教师”、“学生教学生”。我认为这样的相互学习,教者和被教者都会受益。同时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点。任何教师,任何学生随时都可能成为教者,又随时都可以成为被教者、学者。民主性是陈老“活教育”理论的一大特色,正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趋势。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精彩独到的思想是指引我们在教育之路上前进的灯塔,让我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思路并从中汲取了许多知识。我会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坚持《活教育的教学原则》,逐渐完善,提升自我。
教育理论读后感 7
看了《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文章后,我认为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内涵十分深广,我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三个方面来认识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的
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的十分明确,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目的论的明证。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提高国民素质”。柳斌副主任曾说:“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要做一个园丁,培育好每一朵花。”残疾儿童也是祖国的花朵,特殊教育要为他们服务,努力实现“按需供教”。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容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对残疾学生的教育,要从他们的生活出发,与他们的生活相联系。
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
陶行知作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论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柳斌同志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提倡的是个性。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讲的也是个性、创造,一切陈腐的、机械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是错误的、有害的,必须坚决抵制。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从社会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国的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因此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要紧依生活的母亲,进行生活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究性、全员性。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有主见,敢拿主意,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
教育理论读后感 8
近期,我认真地读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这本书,体会很深。教育是一部高深的教科书,而教师职业道德又何尝不是呢?新时期的教育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师,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提高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我们不得不好好地学习一下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免得误人子弟!试想我们每一位教师真正在师德方面又做到了多少?通过学习,其中给我感悟最大的是教师之爱!爱让教师更加自信。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历史上的教育家都有把爱学生作为为师的主张,我国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倡导爱满天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儿童。从而主张把整个心灵给孩子们。前苏联另一位教育家赞科夫那么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爱儿童。确实,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爱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中,表达于学生的身上,表达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点点滴滴中。教书育人,以情感人!我们应该深知,教书育人的核心是育人,我们要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心坎上,随时随地关注着学生的思想动态,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
当学生犯错时,我们应该以宽容、博爱之心去感化他们。尊师爱生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校师生们的.行为准则,但在实行中,老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多地强调了尊师,而无视了爱生。现代教育理念提倡的应该是互尊互爱,倡导的是师生互为精神关心者。当你去爱学生时,学生会同样爱你。当给学生一桶的爱,学生回报你一杯的爱,就非常的满足了。爱让我快乐,使我满足。
教育理论读后感 9
课题研究已经开始了。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开题仪式过后,每人要读一读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并写下心得体会,我于是找来一些书看,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今天读到《适用课堂教学艺术》第十五章“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之第二节“因材施教”。
这一节里有一块内容叫“教师对待好学生、差生的态度”。读过这一节内容之后,我感慨良多,觉得差生转化工作之艰难而有趣。文中写到:“教师如何善待差生、转化差生,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学校的差生问题不仅迟迟得不到解决,而且变得越来越严重。除了客观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教师对待差生的态度不够正确。——其实,尽管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绝大多数在教师的重点调教下是能转变的。应当确立这样的信念:这里不全是废铜烂铁,这里有黄金白银,只不过暂时被灰尘蒙住而未能闪光而已。”读这一段话,我明白了对待差生应当持怎样的态度。说实话,我过去对待差生总是持消极态度,认为这事多花力气而“得不偿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多看到他人的优点,千方百计挖掘别人的优点,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那样的话,不仅师生关系搞不好,转化差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当代处于素质教育发展时期,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素质,差生是每个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差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班风、校风,甚至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尽管差生问题很令人头疼、费心,却有着莫大的意义,研究和解决差生问题属于真正的“痛并快乐着”。怎样转化差生?文中写到,“首先要有信心(这些学生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求进步的,只是自制能力比较差罢了);其次要精心挑选合适的教学方法,尽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文中还写到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应放在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来源有三个:
一是报刊是介绍由后进生变为先进生的经验之谈;
二是班内优秀学生行之有效的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是差生本人学习中值得肯定的方法。”读到此处,我明白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寻找好的学习方法上,教给他们方法,“授人以渔”,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学生的学习搞好了,才能逐渐消除“乏信心”,促进思想转变,最终实现将其转化。同时,我也明白了应当从差生本人身上寻找闪光点,不仅能激励他本人,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此方法应当想法子推行。文中还介绍了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一定要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指导既要务“虚”,又要务“实”。即除了讲一些大道理之外,还可适当降低作业难度,有进步及时表扬以及定期“开小灶”等等。“对差生要多表扬、少批评、不讽刺。嘲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其后果或是产生自卑感,或是产生对立情绪,这对提高差生的自尊心是极端不利的。”在过去,我也对差生满怀信心教育之,但一旦学生不听话,或顶撞了我,或明知故犯,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就容易丧失继续教育的信心,甚至不惜严厉批评、嘲讽,可越是如此,学生对抗、抵触情绪越强,工作越难开展。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越难开的锁才越是好锁。因此,我今后应当加强修养,增强个人人格魅力,对差生多一点信心,再多一点耐心。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转化差生的工作一定会迈上更高的台阶。俗话说“开卷有益”,今日果不其然。
教育理论读后感 10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在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后,我深有体会。
“创造教育理论”,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个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要进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将其与传统教育区分开来。陶先生称传统教育为“吃人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下学生只读死书、死读书,逐渐失去了生活里、创造力。相较而言,生活教育则刚刚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读活书、活读书,这样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这种是非分明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一语道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且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陶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什莫叫“生活教育”,这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很是有启发。就从小学的课本上来看,教材中的课文越来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开始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再看课程的设立,多了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等综合课;最后看学校的制度,逐渐从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自律,通过与社区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校与社区结合,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她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其次这个“做”也是“行是知之始”的行。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平的心态,关注每个学生,善待每个学生,关心爱护他们,让她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充实自己,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今年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生活教育理论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也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么是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说明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
教育理论读后感 11
在这个假期中,我有幸拜读了这一本书,本书的内容通俗易懂,在阐述教育理念的同时配以生动的实例,深深地吸引了我。所讲的内容能够真切地反映出日常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说明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人深思。我边读边想,也逐渐明白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接下来,我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几点谈谈我的理解。
本书一开始就从课堂教学入手,深入浅出的点出了课堂教学时教育改革的起点,也点出了我要讨论的重点——素质教育。这样一种现象出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的课堂上:刚上小学的孩子争先恐后地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年级越高举手的学生越少,到了高中基本上没人举手回答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觉得不答不会错,万一答错了可能会被批评,这反映了教师在反馈方法上的不当,另一方面,在我们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师提出问题并不是引起学生的思考,得到许多不同的答案,或者说求同存异,只是为了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这使得学生听到问题时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而是揣测教师提问的意图,来回答教师心中的答案,那这样学生的`思考范围就逐渐囿于教师教的内容里,没有发散性思维,没有创造能力。所以说我们现在常态的教学模式是接受性教学,它追求标准的答案,追求升学率,是非常功利性的。
在今天,教师要逐渐清醒,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是圆满的教授规定的教学任务,追求升学率、优秀率这些数字,更应该保护好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问题,能思考,学生才会创新,才敢创新,才能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教育理论读后感 12
这个暑期我看了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理论,聆听了魏老师的精彩报告,读了《魏书生的教育思想理论》,被他平和、朴实、幽默、豁达所吸引;敬佩他独特的个性,敬佩他独特的教育观念与方法,敬佩他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在这之前,由于管理班级的需要,对魏老师的管理学生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其中也有许多不能理解的地方,甚是苦恼。仔细阅读,豁然开朗!
一、为学生服务
“教师是公仆,要为学生服务”,就是“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千方百计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这就是魏书生眼里的民主。他说,“我当班主任时提出民主管理的口号是:“同学能管的事,班委不要管;班委能管的事,班长不要管;班长能管的事,老师不管”。从魏书生的民主中,我们可以看到人际的融洽,工作的和谐,权力的下放,人格的尊重。因此平时老师应该多下班,多跟学生谈谈心,多了解学生困难,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待我们自己。这样你就会善待学生,才会有一个博大宽容的胸怀。而且由于你与学生接触多了,对学生的脾气有所了解,也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教育。
服务于学生的思想,也可是说是老师思想上的一次革命,中国“师道尊严的`作风”延续了上千年的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老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培养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二、制定责任明确的规章制度
魏书生身兼数职:教育局长、校长、班主任、语文教师,一年有一半的时间在外讲学,但他能把学校管好,班带好,把课讲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这种奇迹绝对不是靠管、卡、压、勤、严、细创造出来的,靠的是他在民主、科学思想指引下的一系列制度、措施创造出来的。
魏书生认为,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通过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意识道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客观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情绪,提高了管理实效。哪么怎么管理最有效呢?最有效就是确定明确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可以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班主任管理学生不是让班主任一人去管理,应依靠学生去管理教育学生,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其次是学生间的互相教育管理,班干部的教育管理,最后才应是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正如魏书生说的那样:“普通同学能做的事,班干部不做,班干部能做的事,班主任不做。”
在我管理的班级中我们也制定了较详细的规章制度,如学期目标、奖罚制度、财物管理责任人,对每个班干部的责任的比较明确,但是在落实环节上还有比较大的缺陷,有待完善。魏老师制订的班规以时间和空间分为两个序列。空间序列做到班上的事,事事有人做;班上的人,人人有事做。责任到人。班上的工作、班级用品都有负责人、承包人。这样责任明确,便于管理。以时间为序列的制度分为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这样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情,所有的人都清楚,一切就按制度有序运行。管理就自动化、规范化了。不用班主任事事去安排。听到这不禁为魏老师的管理方式而感叹:为他的创新,为他的民主和科!。
三、保持静怡平和、朴实无华的简淡心态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困扰着每个人,在报告中,魏书生老师一直在说我们的心态应该摆正,要“守住,守住,再守住”,要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反思自己,也曾有过许多不满的情绪,也曾抱怨过自己的收入不够高,也曾抱怨过工作累,也曾抱怨学生难教,听了魏老师对生活、对工作那恢谐幽默的态度,我不禁自问,一个人既然无法改变环境,何不先改变自己呢?就像他说的,我们教师要做的,不是等待条件好了再干,不是等待地位高了再干,不是等待学生爱学习了再干,而是要从实际出发,面对现实,从改变自己出发。学生不爱学习,听课的秩序不好,那不是学生的问题,是我们教师的问题。因为我们教师从来没想过要去改变自己,所以我们应该摆正心态,用一种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学生不爱听课,那我们就想办法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去对待生活和事业,那我们的生活岂不是快乐的吗?
正是有一颗平和,朴实无华的简淡心态,让魏老师有着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学生怎能不受到感动,不受到爱的熏陶呢?学生从内心深处信服、崇敬和爱戴他,所以,能够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细想自己在平时就是急于求成,因而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过于粗暴,缺乏耐心,从而教育也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令人懊悔。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教育失误,推动学生的发展。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愿自己也能象魏书生老师那样,踏踏实实地做事,实实在在地育人,用平平常常的心态,用高高兴兴的情感,去做平平凡凡的事情。
教育理论读后感 13
拿到《现代教育理论研读》这本书,便觉得是自己渴望已久的书,翻开目录,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李镇西这些现当代教育家的名字赫然入目,这些名家都是我急切想深入了解的教育名家,有了这本书,我可以仔仔细细的阅读学习了!在我的读书笔记本上,我做笔记最多的就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感触也是最深的。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中度过的。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勇于实践,善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教育工作,百折不挠的为中国的教育寻觅曙光,在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方面,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遗产。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先生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应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
老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理论读后感】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育理论心得03-14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07-03
学习王金战教育理论心得01-10
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模拟试题02-15
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0-10
读教育理论的读书心得06-14
成人高考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02-15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06-13
教育理论学习总结(通用20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