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4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
本学期我仔细的阅读了《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一书,我感触颇深。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毕业就走入教育行业的人来说,里面的许多道理都给予了我启迪,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少走些弯路,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要有将工作做到极致的心态,要有责任心、感恩之心和平常心,要将学习当成是一种习惯,培养良好的师德等等,让我感受到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实属不易,需要不断的努力。书中每个讲述的主题都有相应的案例,我从案例中得到了很多的经验,学习去分析案例,并与后面的案例剖析进行比较,培养总结与概括能力。其中的心灵感悟中,给予了我们许多的建议与方法来帮助我们成长。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感悟。
1.保持积极的心态
泰戈尔说:“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成功是由多种因素制约的,但态度是首要决定的问题,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工作,并从中感受到快乐,这样才能把自己打造成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人生,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有必要让自己的心态像每天东升的朝阳,享受快乐人生的每一天,同时教师只有保持快乐的心境,才会豁达而不失节制。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如何端正心态,做好本职工作呢?
首先对工作我们要充满激情,对工作我们要心怀感激,其次工作中要学会释放压力,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敬业精神。
2.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心中得阳光就是一颗爱学生的心。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的深处。”书中举了一个经典案例,让我深受启发,这个案例说的是有一位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给学生批改作业的时候看不到x号,而是用“?”做记号,而且每份作业的后面都有老师的评语:“祝贺你,进步了!”“今天怎么了,小马虎找上你啦?”“老师相信你能做对,是吗?”老师的评语犹如阳光播撒到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着自己,并且愿意随时给予帮助。让我体会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爱,能改变一切,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于换位思考;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水平;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多采用表扬和奖励,少一些批评和惩罚。
3.做细心的教师
“教育无小事”这是我们常常听到了一句话,这也时时提醒我们要从教育的小事做起,书中讲了一个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时期的故事,古英格兰的一首著名的歌谣讲到:“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百分之一的错误导致了百分百的失败,一钉损一马,一马失社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线青年教师,只要认真地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就会柳暗花明,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我们要在以下细节中多多注意,首先第一印象很重要,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其次课堂上要充满激情,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一定是要奔腾豪放,只要热爱学生,你的平静平和中蕴藏的是含蓄的激情,你同样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产生欣赏,你也会把幽默带进课堂,你还会显得有人情味,会更细心,更有耐心;接着要让你的眼睛会说话,眼神是一种丰富的无声语言,有时一个恰当的眼神可以胜过几多苦口婆心的长谈,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不光要注意眼神上的交流,同时也要注意说话的语调,恰当的语调能使其语言平地生辉,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能祈祷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到主要的地方就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露出微笑”。最后,要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如抚肩、握手、贴贴学生的小脸蛋等,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
4.不做有惰性的人
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主宰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误不在我们的命运,而在我们自己。”生活中,习惯性的拖延者通常也是制造借口托词的专家,事实上把事情“太困难、太无头绪、太花时间”等种种理由合理化,的确要比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勤奋就能完成任何事”的念头容易得多。但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却不能遇到困难就找借口,首先不要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这是做人基本的责任和义务。要相信一句话:没有什么不可能,在说“难”前,先问自己是否竭尽全力,只要努力想办法,一定能有好方法。
前言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是一位哲人曾经写道: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露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是的,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努力的是打开心灵,沐浴阳光,踏着轻快的步伐,向快乐出发!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2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
《教师的建议》让我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3
1977年,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写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真知灼见,到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部分都有许多的精华,给我很大的振动,在这里,我想摘出几句来,让我们一起细细地品读。
一、教师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绝不仅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个完整的过程:一是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却不认识自己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更应该明白自己的优缺点。二是要自己选择,如果教师这个行当是你自己选择的,就要无怨无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书,本来就“教无定法”的,只要你守着教学的基本规范,剩下的空间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你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教出你“自己”来。四是自己评价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总结,只有善于总结才会去学习提高。
二、教师要继续学习
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近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近一年来,在学习这一块有了大进步,便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学校的发展也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随家庭择校就读也同样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4
“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对于后进生我恰恰关注的更多的'是他的学习,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我会千方百计让他掌握,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为了他的成绩能提高一、两分,我倾注了心血,牺牲了休息时间,经常弄得自己身心疲惫不堪,曾经多次反问自己:这样做对吗?对学生的发展有用吗?读了这本书我决定做到“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
“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都要取得一点点成绩……”这将成为我每一节课的目标。
品味《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就如与智者交流,解决困惑,指引前行,洗礼心灵。它将是我工作、学习中的导航灯。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5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真的是老师们必读的一本经典,这是一本集教育学和心理学一体的书籍,读起来,也不晦涩。我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更深入理解阅读的意义。书中说,“阅读好比是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他的觉醒,”阅读不仅是丰富知识,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思考会让我们的思维受到启发,发展智力。正如以前莉老师说的,如果说培训是让孩子的智力做加法,那么阅读就是孩子的智力以乘法的速度增长。所以书中有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更应该多阅读课外书,而不是只盯着教科书。因为“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当然,作为老师,阅读更是每天必不可少的。首先要读相关的专业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并提高语言修养。书中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只有当老师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才能在课堂上精炼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学得轻松,听得懂。也才能更好的、合理的利用时间,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应该读一些心理学。因为“只有在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心理学,加深心理学知识,他才能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我们通过学心理学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进而了解学生,真正地理解学生,并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到他们的智力发展,才能够“用学生的读教科书的眼光来读教科书。”这样让他们更容易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成功,激发他们好好学习的愿望。学习心理学,我们才能懂得孩子,才能做到眼里有孩子,心里也有孩子。才能真正的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也能更好地成长自己,正所谓“育人则是育己”。
学会思考。我们总是在提教学要夯实基础,教学基础就像修房子打地基一样必须牢固,但同时还要练习速度。要先学会阅读和书写,再慢慢地加快速度。这样在学习中,才能做到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边思考。书中还提到老师要“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进行的搬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一致,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这就是让我们不仅要听优秀教师的课,更是要从他们的课堂中,汲取经验,学习教学思想,再结合自己的方式和学生实际进行迁移创新,而不是做一个搬运工。要学习积累,更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输出,这样才能有自己真正的收获,也才能形成的自己教学方式。
思考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么思考,就是输出输入输出的才是自己真正说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坚持学习与思考,才能真正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头脑中,成为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才能真正的成长。
要教给学生克服困难,而不是回避困难。以前在备课或课堂中遇到较难的'问题,我会想办法把问题降低难度,甚至没有困难或跳过这个问题,自以为这样会让学生学得更容易。殊不知“教师的任务就在于用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而严格要求的配置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要求做出很大,努力的劳动,这种劳动就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愉快的劳动”。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不是绕过困难,而是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而获取知识,然后享受克服困难后收获的快乐。我们有时总是喜欢在课堂上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生怕学生听懂,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他们听。但这可能恰恰影响了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学习的好时机,大大地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要相信学生,“在许多课堂上都要少讲精讲,让每一个学生安静的、无声的、聚精会神地从事脑力劳动的时间多一些。”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不断地成长自己,成就了学生也就成了自己。最后,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结尾吧。“给我们带来成就感绝不是偶然的走运,绝不是幸运的意外发现,而是细心的探索和分析,我们的收获,只取决于我们的工作。”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6
零零落落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很多章节,有很多地方让人感受颇深。他说:有的教师动了很多脑筋,力求把自己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使得学生往往用不着在进行思考了。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他们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
可以想像得出,这位女教师在前4年里,许多教师会称赞她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甚至她自己在反思时也会以此自豪,认为自己的教学能注重实物演示,真正体现了一切知识都源于感官的知觉!然而,在第五年时,我们才发现这位女教师从来没有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催眠状态。
不难看出像这样的女老师的确是在“认真备课”,然而这样的认真似乎走错了方向,给学生的发展带了难以弥补的损失。作者举的这个案例是想告诉我们,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即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课堂40分钟里,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更应当使学生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从事积极思维活动。学生不应当单纯地听讲和思考,还应当动手做有些事。思考应当从“做事”中反映出来,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才肯思考,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情况才会消失。作者的这番理论,是我们现在学科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的根源,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更要让学生通过多种不同途径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和思维素养。
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进行,伴随着的不是教师简单说教和学生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的的探究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积极营造探究的环境,要让学生的课堂行为赋予有解决任务的性质,才能让他们的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的智慧力量越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障碍和困难就暴露的越明显,从而是脑力劳动成为一种克服困难的过程。具体到教师操作方式,我们看到作者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践中去证明一种解释和推翻另一种解释。我们能感受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某个知识有所了解,更是对这个知识所关联的其他知识有深刻、全面的、客观的理解。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显得稳稳当当、扎扎实实。
此外,书中还提到,我们的劳动处于经常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抑制。因此,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碰到生气的事或突发的事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消除激动和气愤的方法——幽默。他这样说到:如果你具有幽默
感,那么,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很长时间气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缓和。学生们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不悲观失望的教师,是因为他们自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会从每一举动中、每一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善于无恶意地、怀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东西,用笑话支持和鼓励正面的东西,是一个好教师和好的学生集体的重要特征。
事实上,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教师只有在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7
这本书是由有了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的B.A.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里面的一百多条对于中小学生教师的建议,有实践故事和理论性。对于我们教师的影响是非同凡响的!
从开始对孩子的解读和教师的意义到教育的工作以及教育的引进,这是有着真正教育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做出的。
书中的一些的事情写得非常的详细。是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定型都与家长,老师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家长和老师之间应该保证的一种良好的关系,两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应该好好的商量解决。
每天的时间只有24小时,教师的时间除了为孩子们上课,还要许多的时间为孩子们的课程、未来而努力着,我们教师的时间应该就如鲁迅说的这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是我们为了教育事业的付出。
对于学习,要让孩子们学得快乐学得心甘情愿。要做到这样首先得让课堂丰富起来,让孩子从学习中早到快乐,一旦这样,孩子们就会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现在的学习当中,不要让孩子只从课本上得到知识,比起课本上的知识,一下课外可能会让孩子懂得更多,我们要让孩子得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一切都必须从小做起。
小学老师的责任是相对来说比较大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更加的懂得教育工作的内容,可以从书中,前辈那里获得相对的知识,但我们也应该好好的让自己对孩子们负责!
这是我对于《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所明白的,我们的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本书对于教师来说实在是意义颇大。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8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音乐课,有一个学生坐在教室的最角落,上课不认真,音乐书不带,更别说口风琴了,每天上课没精打采的,最喜欢和旁边的同学说话,影响自己不说,还要带着旁边的同学一起吵,实在让我头疼。我每节课都要批评他,下课留下来找他谈话,一次一次都没用。有一天我发现他坐的很端正,我立马对他进行了表扬,结果那节课他异常的认真,于是一有机会我就对他进行表扬,几节课下来,他开始认真了,看他如此认真我就把他的座位移到了中间。结果从那以后,他的背再也没有驼过,上课非常认真,居然还爱举手回答问题了,哪怕是别人找他说话,他也不说。他惊人的变化让我很意外,我想每个孩子都是要好的,都希望老师能多关注他,这个孩子不就是得到了我的关注,得到了我的表扬才变的这么认真学习音乐嘛?可见爱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呀!
同样是这个班里,另一个孩子也是让我头疼的很,每节课我都得发火。有一次音乐课下课,我把他留了下来:“XX,你看你这么聪明,为什么不认真学习呢?杜老师觉得你坐在最后,离我这么远,所以肯定是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对吗?”他点点头。“那杜老师把你换到最前面,让杜老师经常看到你,这样不但能约束你,你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你说好吗?”我本以为他肯定不会愿意坐最前面的,没想到他居然一口答应了。第二节音乐课我看他特别高兴的坐到了最前面,那节音乐课是他最认真的一节,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他的口风琴也弹得比以前好多了,唱歌也进步了,他的变化让我觉得好有成就感。
两个孩子的变化,让我感受到爱的教育真的很重要,当然不一样的孩子得用不一样的爱去教育,我想只要老师真心付出,学生是肯定能感受到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9
何为“幸福”?这是一个既现实又颇俱浪漫色彩的词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老人的幸福来自四世同堂、子孙绕膝;父母的幸福来自子女的孝顺、孩子的懂事;恋人的幸福来自彼此的相偎相依,孩子的幸福来自童年的天真烂漫。而作为人民教师,我们的幸福又将来自哪里?是“桃李满天下”的骄傲与自豪?还是“带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公无私?亦或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催人泪下……
这一切,似乎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所熟悉和了解,也成为很多教师梦寐追求的远大目标。但事实上,有多少老师能成为人人皆知的名师,又有多少老师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达到这样的`境界。忙忙碌碌的教师生活,依然那么平凡,依然有太多我们想要追求但又追求不到的东西。于是,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才是教师真正的幸福?”作为一名工作才两年的年轻教师,我总感到非常地迷茫;直到有幸拜读 郑杰 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我恍然顿悟于身边的平凡,一种释然的感觉让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郑老师的叙述平和但又不乏幽默色彩,每一篇文章,都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每一段叙述,都讲出了许多工作在一线上的老师最大的心声。尤其是《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文中讲到,幸福的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有保障。 郑 老师告戒我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要有限度,否则人将迷失自我;也就是要谨记“知足常乐”的道理。
幸福的第二层楼是艺术生活。文中说:“人解决物质基础问题后,就能生存了,活着了;但怎么活得更好,一直是人们思索的一个大问题。”不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会很是深刻的就是,当我们邀上几个好朋友,唱唱歌、听听音乐、看看电影,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很开心、很满足。我想这大概就是艺术的作用了吧。因为“艺术能净化心灵,释放心中的郁闷,排遣生活中的不如意,达到精神自由的境地。”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 郑 老师在文中告诉我们:“自由一向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但是人不得不为了物质生活或为了生存而丧失一部分自由。艺术能实现人的一部分解放 ,但迄今为止艺术还要受到物质的限制。”“因此,完全幸福的人在前两层楼里几乎没有,惟有思想、独立而自由的思想才能让人完全自由”, 从而得到最高层次的幸福。也许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在教师的工作岗位上得到充足的金钱和财富,也许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给自己真正地放假,从而去享受艺术带给我们的快乐;但那些都并不要紧,只要我们心中有一份爱,有一份理想,我们就会勇敢地走在人生幸福的三层楼上——那就是我们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能经常思考教育的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
总而言之,以上讲到的人生的三层楼,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教师类型。第一类将工作仅仅当成是必须应付的工作,这类教师不可能有大的长进,因为他的精神生活这二、三层楼没有建立起来,所以特们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类老师以教师工作为乐趣,他们觉得教书是一种艺术;他们在孩子的身上倾注了很多的感情,因为爱而无比幸福。第三类教师将教育工作当成思想的起点,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停地追问自己;教书对他而言简直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次体验,他很满足和幸福。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要成为一名称职以至于优秀的好老师,显得颇为困难;而要登上人生的这三层楼,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我在想,我们可不可以换一种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大家都看到,如今教师的物质待遇正在改善,应该说“第一层楼”已不需要我们再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苦苦追求啦;而关于“第二和第三层楼”的“幸福”,我们教师可以将教育过程当艺术创新过程,当然也可以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用这样一种崭新的方式去重新整理我们的思绪,去更好地诠释这一份生命中特殊的“幸福”。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0
今年暑假中,我仔细的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在书中,第35条讲的是如何培养记忆力。记忆力,不管对于学生的学习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凡在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具有比较强的记忆力,那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呢?靠死记硬背能锻炼出好的记忆力吗?苏氏在这两条建议中做出也比较详细的说明。在文章里,他特别反对“死记硬背”,他会这种记忆方法“甚至会造成幼稚病,简直会把人变成傻瓜”。
那么他强调的是怎样的一种记忆方法呢?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怎样识记要记忆的内容呢?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建议:在开始识记以前,应当让儿童经过一番训练,而且,摆在记忆面前的任务越复杂,越困难,对思维和智力的训练就应当越细致耐心。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要对实际的内容进行指导,而且提出了指导的重要性。
怎样才算是有理解的记忆,如何将记忆长久的'保持下来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向老师们提出了一个建议,也就是要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他说,假如我们把六年级学生需要记住的教材量用x表示,那么学生就应当同时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几倍的教材。同时,这些不随意识记的东西要和随意识记的东西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虽然不一定是最为直接的联系,但也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由不随意识记随时能勾起随意识记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随意识记(比如阅读的书籍)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他的随意记忆就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个人思考过的材料比教科书要记熟的材料多好几倍,那么再照教科书去识记(熟记)就会是死记硬背。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1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每一条都谈一个问题,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既有生动的现实作为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给予合理的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他精练的语言、闪光的思想,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作为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确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在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新课程更关注和提倡创设情境教学,而恰当的情境能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来同化和顺应新知,为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开好头。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有的放失的巧设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直觉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紧张和迅速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在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好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悬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如何让学生喜欢生物这门学科,首先,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创设情境,从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活跃状态,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掀起一轮学习高潮。例如,我在“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前,首先我为学生表演了一个魔术:在两张看似相同的吸水纸(其实一张事先用淀粉液处理过,另一张用清水处理过)上,分别喷洒适量碘液,结果被淀粉液处理过的吸水纸变为蓝色,被清水处理过的没有变色。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顿时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掀起了一轮学习高潮,同时还启发了渴望探求真理的心理。
我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应根据课的不同性质、不同阶段,有机地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一片崭新的、辽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感悟,使学生在充满智慧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魅力。
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在读着《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部教育著作之后,能不断地把其理论和精华有选择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去感知、去发现、去探究。同时,我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风格。《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让我爱不释手,是因为它真正能够让我掩卷沉思时反省自己,使自己看到了不足。我相信每一位爱教育的人,都会爱上这本书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2
说实话,我一直有看书的习惯,但与教学有关的书,看的确实很少,然而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却让我爱不释手。书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真知灼见,到今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也使我感受颇深。
首先,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坚持阅读。
“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现在看来,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学生需要自来水。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近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近一年来,在学习这一块有了大进步,便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学校的发展也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随家庭择校就读也同样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坚持阅读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其次,我觉得要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就要学会倾听。
“倾听”与“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是入耳,一种生理游戏,但不一定入心,别人说话你听到了,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已。而倾听呢,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工作之余,善于倾听又会让你交到知心朋友,拥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因此,学会倾听真的很重要,通过它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让你得到许多东西。
第三,永不放弃是信念。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只有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只有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我们才能收获为人师的感动,才能获得从教的幸福感。
以上只是我读了本书后的点滴想法,读着著作中的每个建议,就像正在一步步登上新的台阶,也使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幸福,同时对自己的职业也有了更新的认识。我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书是必不可少的。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吧!成长吧!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虽然时常翻阅,却很少悉心思考。寒假里,再次走进它,放慢阅读的节奏,细细品味每个建议,感悟颇多。第一条建议《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读完我就陷入沉思。当教师30余年,我算是合格的教师吗?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中我了解到,一个合格的教师至少具备以下才能:
第一,要拥有足够的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是和生活中最复杂、最珍贵的无价之宝、也就是人在打交道。他的生活、健康、智慧、性格、意志、公民表现和精神面貌、他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的幸福都决定于我们,决定于我们的能力、水平、工作艺术和智慧。
第二,要有远见卓识。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见分晓的。我们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第三,要堪为楷模。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影响儿童成长的因素很多,有母亲、父亲、同学、读过的书和看过的电影等,但对儿童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们克服消极的影响,使积极的影响发挥作用。为此,必须做到使我们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施加最鲜明、有效和有益的影响。这时,只有当儿童有一个聪明、能干、有智慧的教育者,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显示。
第四,要有创新精神。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工作的对象——儿童,是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创造性。
第五,对孩子有信心。伟大的思想家阿拜·库南巴耶夫说过:“如果我手中有权,谁要说人是改不了的,我就割下他的舌头。”这句话深深印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里。我觉得我们也应该深深印在心里。如果我们想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崇高的教师工作,那么,我们心中就应该对发育成长着的儿童充满信心。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我们面前的这个人才刚刚开始生活在世界上,我们可以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制、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用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重要的,不应当对它们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不要对他提出那些对成人提的要求。
第六,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每当我们有必要和学生谈反映他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的行为时,我们可以把这种谈话推迟几天。这样做就会使你语言的情感、你对待学生的理智的心灵的情感更加充沛,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感情似乎由于你的英明见解而高尚起来。而你的见解、你的话也就进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因为它们热情洋溢,似乎是充满了你内心的焦急不安。善于激起自己和学生、特别是和少年进行知心交谈的情绪,这是每个教师都应当为自己建立的教育方法宝库中特别重要的一种能力。要在自己身上培养、形成这种能力,使它完善、“精炼”,变得更加敏锐、有效。要培养这种能力,必须深入儿童的心灵,仔细研究他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是怎样看世界的,他周围的人对他有什么影响。
读着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才能,我在思考:我距离一个合格的教师还有多远?
有时,自己处理问题还不够智慧与艺术,总是凭一时情绪,而往往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有时,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只顾眼前利益,而孩子的“百年大计”考虑甚少;有时我们面对暂时的落后生缺乏足够的耐心,甚至缺乏信心;有时我们总是固守已有经验,缺乏创新意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0xx告诉自己,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永远走在学习、创新的路上……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4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建议》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书中每一条谈一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品读本书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个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终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终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
为什么许多教师终其一生,只是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而苏霍姆林斯基却能成为著名的教育家?仅从下面几个从该书中列出来的目录来看,就很能给人以启示: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学生、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原来,苏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简单地重复“教书匠”的工作,而是在创造性地工作,他对工作有满腔的热情,求真务实,有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自觉地将教研科研一体化等等,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而我们很多做教师的,往往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可以了,至于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门专家的事,与己无关,以至于越干思想越落后,越干越没有工作热情,越干职业倦怠感越强烈……一个不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探索教育规律的教师,怎么会是一个好教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同时也知道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相关文章: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3-17
《给教师的建议》读有感03-24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06-22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8-10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2-08
读《给幼儿教师的建议》有感04-02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篇)04-01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03-15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9篇01-09
读《给教师建议》有感14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