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2000字
一、听,生命的声音
2011年12月31日——我想这是令我无法忘怀的一天。
这天晚上,我随手翻阅一本杂志,看到上面登了一篇选自史铁生先生的散文集《我与地坛》 中的文章——《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本是无心一瞥,却不禁为之感动、叹息,反复品读了许多遍,仍觉意犹未尽。
曾经的我和所有高三的学生一样,过着暗无天日、早起晚睡的生活,梦想还在前方虚无缥缈,现实却是真真切切的压在肩上,个中心酸只有自己懂得。我是这样无休止的怀疑和抱怨着这本该洋溢着喜悦的青春与生命。而我就是在这样的迷乱与无奈中,看到了这篇文章。史铁生,是久仰大名的,但却从未拜读过他的作品,只略知他年轻时便高位截瘫,只能靠轮椅代步,步入中年后又饱受病痛困扰。我想这样的苦难没有亲身经历过必然无法感同身受,但那必是难以想象的痛苦。而在这篇谈生死的散文的字里行间中展示的却是一种超然与淡泊——不惧生,亦不惧死。我仿佛看见寂寞的地坛里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更加寂寞的人,他就这样默默向地坛诉说着这一切,而地坛则像一位沉静的长者,缓缓的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是的,于他而言,生命的残忍在于永远禁锢了他的躯体,然而,生命又以它的博大赐予了他无比自由辽阔的心灵。人的出生、成长、死亡是永恒的循环,在这世间完完整整的走一遭,等到即将面对死亡时又何需惧怕,因为来到这世上,经历了的欢乐与苦痛构成了完整的生命,死亡不会因为你的抗拒而离开,但去可以将你如蝼蚁般转瞬即逝的生命凝练成不朽与永恒。“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正如庄子所言,看淡生死荣辱,抛弃外在的桎梏,遵从自己的本心,把眼界放宽了,世界也就辽阔了,这样才能真正有一种逍遥游的.境界。常常在生活中也会因为种种羁绊感到烦躁,当过一段时间之后回首一望,才豁然发现,当初为之痛苦的事其实是多么不值得一提,却白白为其耗费了大好光阴。多少人恋生惧死,其实正是我们的不洒脱谋杀了我们自己的生命。跳脱出来俯看人生,才会豁然发觉“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那些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成了生命交织的背景,夜的静谧、旷野的沉寂、繁花的开落与那些潮起潮落、云卷云舒,才是生命的主题。
二、听,信仰的声音
读完这篇震撼人心的文章的第二天,心中难以平复的感情督促着我去书店寻找这本《我与地坛》。然而未及我出门,便从当日的报纸头条上得知了一个令我惊愕不已的消息——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先生因脑溢血去世。一位伟大而朴实的作者,就这样在我刚准备伸手触及他用文字构筑起的世界的时候悄然陨落了,留我继续在这奔腾不息的生命长河中探寻、思索。如英国诗人济慈所言,“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与叹息的静默”,我不知该怎样言明,只觉世界忽然静寂。那天我还是去了书店,但却空手而归。在书店里我看到史铁生先生的作品被单独展示出来,并张贴者各种纪念他的海报,展示柜前人头攒动,这幅场面在我看来无论如何都与那些躺在书柜里的书格格不入,而我也没有了挤进去买书的冲动。又过了半年,一个晴朗的午后,我再次踏进了那家书店,与上次不同,那些书已经回到原位,安静的躺在书架上。我一眼便看见了那本《我与地坛》——封面简简单单写着书名,既无作者简介也无多余介绍,显得清新素雅,一如史铁生先生的文风,清新素雅却绝不堆砌累赘。书的背面更是简朴,唯一印的一句话显得动人心魄——“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一次,仿佛遇着一位故人,我会心一笑,坚定的把它买下。
此时的我已迈过高考,所有的重压仿佛随着夏日的到来一起烟消云散,心境亦有不同,本该欢喜,可是生活忽然没了追求,没了目标,心里时时失落。未来真的到来了,我却慌乱而手足无措,惴惴不安的想象着未来。
买回《我与地坛》后,我迫不及待的将它通读了一遍,感慨许多。最令我敬佩的是史铁生先生以坚定的信仰支撑起的乐观、豁达与淡泊。接受残缺、接受苦难,却仍愿以更昂扬的姿态活下去。面对这喧嚷的世界,他轻轻叹息“我们走了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地坛有它的悠远,有它的浑厚,有它的深邃,它不曾喧哗亦不曾回答,它就在那里,那就是最好的回答。在千百年如一日的地坛中,没有喧嚣,没有招摇,他在这里找到了信仰,找到了生命的归属。西方一位哲人曾说过:“别走的太快,等等灵魂。”没有信仰的前行正如没有灵魂的躯体,而对于我要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要带上的是不是迷茫与慌乱,而是信仰与灵魂。
三、听,爱的声音
再次品读《我与地坛》时我已经上了大一,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校园、陌生的一切给我带来了太多从未体会过的感受,的确,许多事情真的要亲身经历了才会有切身的感受。
《我与地坛》中有许多写母亲的文章,如《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等等。读来亲切自然,令人动容。只是当我第一次来到异地求学,与我的妈妈分隔两地时,再读这些文章,就不仅仅是感到为之动容,甚至觉得催人泪下了。史铁生的一句话最令我难忘——“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地坛对于他来说,已不仅仅是一座废弃的古园了,更是母亲深沉的爱。这份爱不曾被说出来,而是无声的凝结在每一道车辙中,凝结在这地坛中。
我有时也会想,我十八年的生命里是否也有这样一座地坛,我在其中放肆嬉笑,却让我的母亲在其中焦灼等待。我想一定有,母亲的等待都是无言而焦灼的,愈是无言愈是让这份爱显得更加深沉。
斯人已逝,翰墨留香。
《我与地坛》并不随史铁生先生的离去而褪色,反而在时光的流转中更加熠熠生辉。
地坛有声,有生命的声音,有信仰的声音,有爱的声音……地坛不在这里,地坛在我们心里。
听,地坛的声音。
【《我与地坛》读后感字】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读后感700字12-13
《我与地坛》读后感400字10-07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09-17
我与地坛读后感600字10-17
我与地坛读后感1000字10-17
《我与地坛》读后感3000字10-17
我与地坛读后感05-25
《我与地坛》读后感09-02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900字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