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曾国藩》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读后感1
买书时无意看到这本书,犹豫着是买家书还是这本呢?想想家书有傅雷,还是这本吧。
带大娃小妞间隙里读完此书,佩服仰慕之情犹如滔滔江水。
还记得这位如假包换的笨小孩,一篇很短的文章,读了两个小时背不下来,藏到床底的盗贼实在忍无可忍爬出来流利背诵,扬长而去,他望着背影继续摇头晃脑背起来。
还记得,23岁的曾大人在第七次秀才考试中终于入围,名列倒数第二,5年后,风雨不改、雷打不动的读书学习,用尽全身气力和无数汗水,终于在28那年入围“同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十二年京官生活,臭骂皇上,权贵唾骂,终于在母亲去世守孝得以解脱。
还记得,回老家后不久,使命和忠诚驱使他从湖南团练到巧建湘军,为了发展水军,他建水排,受尽嘲笑,建“曾氏军舰”黯然收场。
还记得,他曾大人炎炎烈日中训话四小时,规范军纪,理学治军。湖南、江西、安徽直至布局东南,覆灭天国,大清王朝内忧恢复了短暂的平静。
合书回忆曾大人的一生,让我想起这样的几个关键词:毅、稳、诚、忠、忍。
毅,青年时,才智欠佳,多次落榜但不灰心,想见军机大臣穆彰阿一面,天天写诗文呈送,连拒13次感动大人;战争时,屡屡被困想到死,但都“打脱牙和血吞”,然后徐图自强,终于功成名就。
稳,“稳扎稳打”是曾大人的人生关键词,咸丰帝催、慈禧太后催,幕僚催、亲兄弟催......这些都影响不了他的深思熟虑,非万事具备不行动,守多攻少,战场、官场功名赫赫。
诚,曾大人行就将木,实在无力再任直隶总督,举荐了学生李鸿章。当学生请教老师,我国事削弱,外人虎视眈眈,稍有错误,后果不敢设想,曾大人只回复一个字“诚”,诚能动物,洋人亦同此人情,李大人醍醐灌顶。多年后,李鸿章依然记得:一,要自强;二,以诚相待。
忠,捷报频传,战事所控领域从湖南扩至大清东南,多人多次明示暗示自称为王,均被心中的'“贞”字回绝,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人生最后时刻交代弟子,依然说:保太后、皇上之安,保卫神州华夏,人不因私情而动国事。忠孝仁义是他的名片,更是他的灵魂。
忍、巧拖、大智若愚、格物致知......优秀品质的词汇脑海里浮现出一串。
曾国藩深谙“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的道理:不走捷径、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日复一日“结硬寨、打呆仗”,逼到绝境也绝不松劲,最终硬是熬死了不可一世的天平天国,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聪明人。
《曾国藩》读后感2
我将会用更多的时间来再次阅读曾国藩自传,分为5个阶段来回顾曾国藩的一生,然后用整个10月份的时间学习曾国藩的家书及他的相关著作。十月之后同样有机会接触到曾公(后续用此称谓代替曾国藩),从其他方面看到其相关作品同样会拿来阅读,只是不会继续像10月这样系统性的,只读曾公的相关书籍。
这五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考试到高中秀才直至翰林大学士;
第二阶段:翰林大学士到组建湘军,回家守父孝;
第三阶段:守父孝对自己性格及处事方法的转变到平太平天国并兼任两江总督;
第四阶段:两江总督到洋务运动;
第五阶段:天津宗教事件到驾鹤西去。
之所以把第四阶段这个时期特别拿出来写是想回顾一下曾公通过与另外两位高级将领的处事方式获得的启发。这两位高级将领都是曾公的门生:左宗棠和李鸿章。这两人在剿灭太平军的战役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左宗棠开始并非与曾公和谐相处,事情从这里开始:
左宗棠年少自命清高,家庭出身也优于曾公。所以他打心底是瞧不起曾公,他们俩的关系就像是瑜亮的关系。左开始投在曾公门下,表现优异,深得曾公欣赏,提拔其为某省(忘记具体省份)总督。提拔之恩理应回报,但左做了一件忘恩负义之事:曾国荃攻下南京之后,因为失误放走了洪秀全的幼儿,可谓是重大失误,不算对太平军根除,有卷土重来的可能性。此事被左知道。左并未与曾公商议而是直接上报给皇帝。皇帝大发雷霆,对曾公及曾国荃责备。从此曾公与左的关系十分恶化。几年后,当左西征时,需要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提供粮草,左以为曾国藩会找各种理由拒绝提供粮草,但曾国藩以大局为重,非常稳定的,如数的提供粮草给左的军队。从此左承认自己不如曾国藩。
从曾左的事迹中我们能看出曾公的心怀国家,以大局为重。绝不会作出以德报怨,因为自己的'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后世评价左为豪杰,曾为圣人。切记:绝不做忘恩负义之人;格局是被撑大的。
李鸿章是曾公最得意的门生。可谓是曾公的接班人。曾国藩解散湘军,其实把主力部队转到淮军中,且仍然可以调用淮军的能力。且在创办洋务运动的时候也是以李鸿章为主要负责人进行。在曾国荃围剿南京久攻不破的时候,咸丰命李鸿章支援曾国荃尽快拿下南京。但是李鸿章借口病重不愿前去。其实是因为李鸿章知道曾国藩想用这次机会让曾国荃拿到全功,给曾国荃带来声望。李鸿章顺水人情给曾国藩。这个就是李鸿章的聪明之处。不虎口夺食,成人之美。这里我需要和李鸿章好好学习。
曾国藩也是第一批主张中国政府公费派出学生出去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教育科技文化。这一点也是对中国后续的科技进步提供来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
《曾国藩》读后感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一生恶名与荣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之贼”、“曾剃头”的恶名。他作为一位儒丈,却能善始善终,成为时人推祟的处世圣人,他家族兴旺,成为了每个成功者争相效仿的楷模;他作为一位完善的成功者,给后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经验。换句话来说,曾国藩在近代中国是一位影响力很大的人物,他的人生,他的智慧广为流传,乃至于他已经成为现代人必知的品牌。
青年毛泽东对他这位有名的老乡评价甚高,历数古代帝王无赞语,独服曾文正公,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之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梁启超曾惊叹:“如无曾文正毅力,必为失败之人”。这些都归于曾国藩一生中的.十三套学问中能流传后世的一套——《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最有影响力的100封家书中,每篇都是脍炙人口,每句话都耐人品味。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其中一篇——对其弟们劝学的之道。简述了:读书之道,早上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就是死了也无遗憾,要做到这点,十分不容易。闻道,必须是真的理解了,而且非常信奉,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心中已经没有把握,有怎么能闻道呢?
“唯学问远过古人,乃可评讥古人,而等差其高下”。学问之道,不可轻率地区评价或讥笑古人,只有在堂上的人才能评判堂下之人的曲直是非。而现在那些讲理学和汉学的人,动不动就贬评汉唐儒家,这都狂妄的不自量力的陋习。善于学习的人应该对古人的书籍,逐一品读,不能妄加评论。只有学问远远超过了古人,才可以讥评古人,排列古人的高下位置,才是学问之道。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本人虽是浅读,但却收益良多,让我也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时刻谨记:为学之道,最要虚心。
《曾国藩》读后感4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读后感5
我们这些人,对曾国藩总有一种复杂的感情阻隔。曾国藩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个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年长以后,我开始对这种印象产生疑惑,因为有许多事实证明,这种单一的社会评价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从而促使我去积极搜索有关文献和资料,特别是在仔细阅读了《曾国藩传》后,对他有了一些客观正确的认识。
曾国藩出身贫寒,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完成了伟大的'功业。他的家书、日记、书信、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成名的人物,都受过他的思想熏陶,梁启超和毛泽东对曾氏就倾心推崇,而蒋介石对他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抛开阶级立场而言,曾国藩确实是中华历史上具有强健人格的少数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体现着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譬如说胸怀大志、清正廉洁、淡泊功名、知人善任,等等。而他的勤俭节约之品德,更值得时下我国国民借鉴和发扬。
曾国藩一生生活简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媳妇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曾国藩的节俭还表现在一些特殊事情上。他认为,日常持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如他在给四弟的信中写道:“弟为余料理家事,总以‘俭’字为主。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对待儿子,更是不厌其烦,悉心教导,反对奢华;他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反观当前我们中国,国人似乎正在失去中华民族一贯拥有的“节俭”的传统美德,奢侈之风盛行。除了奢侈之外,浪费现象更是随处可见。或许有人要说,勤俭节约这样的小事情算不上什么大问题,不值得重视。时代发展了,多花费一点无可厚非。殊不知,节俭并非省钱这样的小事,它关乎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乎一个人的功名事业,甚至身家性命。因此,节俭是永恒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自我。曾国藩以“俭”字行之终身,毫无更改。我们应该以曾国藩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大力构建节约型社会,让“节俭”这朵美丽之花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
《曾国藩》读后感6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而《曾国藩家书》也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材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的一个夜晚,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倒腾来倒腾去,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噌”的从房梁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的家书》内容简介
《曾国藩家书解读》讲述了:正如人生成长的阶段不可超越一样,生活的历练与世事的洞明是获取生活智慧和人生体悟的炼狱,更是走向人一生通达化境的必要旅程。跟随曾氏的朝圣之旅,感受一个生命的人生轨迹,参透一种人性的生命智慧,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从中找到你我正在寻觅的思想捷径。
《曾国藩》读后感7
细嚼慢啃的《曾国藩传》基本阅读完毕了,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为何他会被后人称之为圣人?圣人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标准?
百度上有各式各样的答案,大体意思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但,偏偏这些指标都不属于容易被量化的指标,如何考核?着实一筹莫展。也许本就不该在死胡同里一根筋、也许提出问题的点就不妥,反正,问题依然无解。
解决与否可以暂且闲置一旁,从这本书中,收获了什么这才是阅读的目的。
乖巧的儿子谈管理之时有一个思路,转换成对此书的阅读,大体可以如此思考梳理为:你看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你期盼此书对你自己有多大的帮助?需要多长时间把它阅读完成且需要多长时间去消化它的内容?按照此模式,其实,为何曾国藩被称之为圣人与笔者阅读本书的目的就没有太多关联了。
既然如此,何必在细枝末节里折腾呢?没有必要。
此书对笔者触动的内容不少,大的层面诸如几十年如一日的日省观照自身、战略层面的强势拧巴和战术层面的和稀泥般的同尘、新生事物的敏锐视角和排除万难的'勇气等等优良品质。此外,有2个细节小事对笔者的触动也不小,值得日后参悟和修为的。诸如:
对李鸿章“沉稳规劝”的栽培。曾国藩尤其善于对幕僚人员的因材施教,不同的人施于不同的方法,这点的确特牛。
简简单单的“沉稳规劝”,践行到位可不简单。一般人偶尔稍有沉稳的闪光点,也大多属于昙花一现,美景不长。也许有友友觉得“沉稳”无所谓,其实,对于个人而言、对于个人成长而言,至关重要。君不见,许多事情往往就是一点点稍微嘚瑟的飘,轻者,让你后悔不已;重者,可就不是简简单单的肠子悔青能够表达清晰的。
为此,李鸿章用了大半辈子时光来践行“规劝的沉稳”,年轻时候的嘻哈和懒散因为曾国藩得以渐渐蜕变,最终成就了他的沉稳而不露锋芒。
此外,在处理与同乡及下属左宗棠的关系时,曾国藩处理方式也堪称一绝。每逢与人谈及曾国藩,左宗棠总是牢骚满腹、一脸懵圈的不满;相反,曾国藩却从不谈及两者之间隙,若不得不谈,也大都往好的方向去给予对方评价,这的确是人精啊。曾国藩不但情绪管控得好,而且刻在骨子里的明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影响力,以及对“说出的话泼出去的水”的敬畏。
也许,每一个人都知晓这些谚语,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一以贯之者、能够一直保持理性觉知者、能够让这些思想在快思考的过程中落地生根者一定是寥寥无几,不然,哪有如此之多的所谓“中伤”或“后悔不已”。
知道和做到确实很遥远,毕其一生修行也未必能够达成,真的很佩服曾国藩大人。
《曾国藩》读后感8
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细读《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到这句话其中的深意,仿佛是在与一位满腹经纶的长者对话,书中一行行细腻的文字,一封封深情的信件,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对于自身,他注重讲德,讲求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负父母生养之德。他终其一生都在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一直都心存善念。从他的家书中,不难看出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每天都要用小册子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失败教训,以便及时克服。他“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兄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我们时常懒散,在一件事情上即使是有了去实现的想法,最终却做不到知行合一。因此,我们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讲德行、讲孝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于工作,他尽心尽力。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气魄。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缜密、注重细节、全神贯注,自始至终不松懈。人没有恒心,做任何事都不会有成就。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工作中遵规守纪、安分守己、踏实做人、干净干事。对当事人负责到底,心中时刻记得群众,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各种法律问题。时刻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质、有品德的人。
对于学习,曾国藩在《致诸弟》中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他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书到写字再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作为青年干警,我们始终要注重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在学习书本上知识的同时,更要运用到实践中,和同事讨论学习,互帮互助,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同时对照标准要求,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做到从心灵深处查找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从工作态度中查找工作落实上的不足,从生活态度中查找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曾国藩家书》中处处洋溢着德行、慎独、亲情、友情,这就是我们所缺失的东西,学习这本书中的内容,我们也会少几分浮躁和狂热,多一些宁静与安逸。
《曾国藩》读后感9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可思议。原来曾国藩和我心里认为的一直以来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曾国藩的特点那就是笨且执着。他的一生都在学习与自我鞭策。他对自我的约束已经上升到几乎是自虐的地步了。他的日课更是让我不可思议多参加一顿饭局要反省,少看了一本书要反省,多看了其他姑娘一眼要反省。曾国藩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
在曾国藩成功以前,他一直都是饱受磨难的。其中有五次受辱,被曾国藩始终铭记在心,而第四次与第五次受辱可以说是曾国藩人生的两个转折点。在长沙组建湘军时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但曾国藩忍辱负重,终于在与太平军作战中获得胜利。长沙之辱带给曾国藩的道理便是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挠。也让我明白挫折并不是来打败你的,而是来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的。而第五次受辱更是让曾国藩的为人处事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国藩不再像以前那样与整个大清王朝官场都格格不入了。曾国藩的这番变化让我明白做人不必太过愤世嫉俗,而因该在必要时能和光同尘,圆润柔软。
明朝时的'海瑞是个举世皆知的清官,清到在官府里种菜,清到出来买肉都能引起满城轰动。但他的清也仅此而已。他除了清以外也没有做成一件对百姓有益的大事。但曾国藩不一样,曾国藩公私分明,决不将公款收入腰包。因为曾国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做事重效果,轻虚名。也让我认识到,至刚者实为弱者,强者能做到含蓄包容之人。想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能死脑筋,而要学会灵活变通。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便是坚持。曾国藩天资愚钝。同时代有名的大人物都是十几岁时变通过秀才与举人的考试,但曾国藩一直到二十三岁才考中秀才。曾国藩知道自己笨拙,所以他每天都读书,写字,做日课,做到了持之以恒,坚持了几十年。读后感·而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都不比曾国藩笨,却学识比不上他,很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浪费了自己的天资,不能坚持每天学习。曾国藩的坚持甚至几乎达到自虐的地步,读书时通常数月只读一本书。每天都坚持固定日程从不懈怠。我想我们要是有曾国藩一半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吧!
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后不禁长叹一口气,为曾国藩悲哀,即使他如此努力,大清王朝还是再走下坡路,他也只能哀叹“天命之不可为”。但曾国藩身上最闪亮的一点“有恒”任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读后感10
阳光明媚的早晨,捧起《曾国潘》细细品味了起来。曾国潘是一位晚清的名臣,他花费了大半的时间与太平军作战,他不顾自己的安危英勇奋战,最终取得成功。
曾国潘出生于湖南长沙,在他六岁时,父亲便教他识字,并进入私塾读书,他与父亲一起参加科举考试,虽然屡次失败,但仍然努力读书。父亲比他先考上秀才,他深受打击,挫折再一次激励他,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先后考上县学成为秀才,第二年又考中举人。于是远赴京城参加会试,参加应试的是人山人海,他的首次考试就失败了,更荒唐的是第二次考试竟然将诗赋的题目弄错了,显然这次又失败了。他并没有放弃,凭借平时的优秀,义无反顾将自己的诗赋送到了老师家中,最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在老师的举荐下顺利升官。
失败不能决定什么,重要的是你能不能从失败中站起来,我们生活中往往遇到的失败数不胜数……
记得前两天我们刚学了因式分解,看着课堂追踪上那鲜红的叉,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这道题究竟错在哪呢,这结果竟然不对?拿着题目反复验算,绞尽脑汁,可结果仍然和之前的答案一样。于是打电话和妈妈求证,结果妈妈的答案也和我一样。此时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妈妈也向数学单老师求证,结果也是一模一样。此时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原来是我们老师给我批改错了。可得意并没有持续很久,第二天单老师评讲题目时,终于公开了答案,我的这道题原来是少了解题过程,所以老师毫不留情地打了个叉。此时,我恍然大悟,原来细节处没有扣住,我将牢牢记住这次失败,抓住细节才能成功。
曾国潘为官一连三迁,在太平军进犯清朝的多所城市时,曾国潘被派往消灭太平军,他也从文人正式变为一名武官。他凭借他的睿智组建了自己的湘军,在日后的战争中湘军也成为了主力部队。他一向严明,故湘军被训练成了无所不胜的军队,可正是湘军的'多次胜利,曾国潘变得骄傲自大,在一场大战中险些被擒,眼看着自己组建的湘军任人宰割,曾国潘不禁想要跳江自杀,幸得被手下救出成功逃脱。
成功逃脱后,曾国潘并没有气馁,曾氏兄弟在连续数日围困天京时,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不再骄傲自大,而是小心行事,等到城内的敌军粮草食尽,一举攻破敌营,这一次大获全胜,终于结束了与太平军的战斗。
曾国潘回到故乡安度晚年,61岁那年离开了人世。他沉重而又劳累的一生终于谢幕了。
曾国潘是一位历史名臣,在战场上他凭借细节取得了成功,在职场上他凭借细节取得了重任,这就是他成功的诀窍!
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正需要他这种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精神吗?
《曾国藩》读后感11
我信步于我的书架中,偶然,我发现了一本有些陈旧的《曾国藩家书》,我随手翻开,不禁投入到了这本书中……
我默默地合上了最后一页,心中却不禁感慨万千。
那不过是几十封普普通通的家书,却是当年曾国藩万千智慧的结晶。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无所不有。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这是曾国藩家书中的原文,曾国藩早已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因此胜不骄,败不馁,心静如止水。读至此处,我不得不佩服曾国藩,他不愧为晚清重臣尔!
曾国藩,谦而不卑,忍而不懦,威而不猛,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但是曾国藩的信也是为我们而写的,他也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提醒。透过家信,看看曾国藩,再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不禁会羞愧万分,我亦然。
曾国藩,他受过无数委屈,但他毫不声张,默默忍受。打落牙齿连血吞,好一个硬汉!当今的我呢,却是一个弹簧,别人一压,就蹦得老高。那次,一个同学和我发生了点矛盾,他便用手中副班长的权力把我恶告一通,我听见了,火冒三丈,冲上去和他争辩了起来,甚至差点动手,乃至我又多了一个仇人。如果那是曾国藩呢,他也许不会争辩什么,只是默默忍受罢了。我回想起来,不禁惭愧万分,中华民族自古以“忍”为上德,我为什么不能忍呢?
曾国藩有着一套独特的治家之法,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这是曾国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也是治家的核心理念,是家庭兴旺的基本,但是这也留给了我们一个思考,我们是这么做的吗?纵观社会,连壁纸都是“豪华、奢侈”的设计理念,“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哪里有节俭在?富二代,官二代,努力治学何处寻?……也许,我们应该汲取一下曾国藩的智慧了。
跟我们一样,曾国藩身上原来也有许多恶习:居功自傲、出言不逊、待人无礼……甚至比我们更加严重。但是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努力克服,战胜缺点,成为了一个谦虚有礼的正人君子。伟人总是有相通之处,富兰克林生前也是这样一个能够克制自己,去除恶习的人。由此,曾国藩也告诉了百年之后的我们一个道理: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只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会克服恶习。至此,我不禁感叹:曾国藩成功之道,无过于此!
这本书封面上有二十八个字,其曰:做人处事之典范,修身养性之圭皋,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箴言。我读完了,不禁感叹道:“这本书无愧于如此评价了!”
曾国藩,晚清重臣,几百年前,他留下了这些珍贵的信,今天,当我再次打开那些尘封的家信,我却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曾国藩的良言,不正是我们遗失的宝藏吗?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吗?
《曾国藩》读后感12
当我读完唐浩明叔叔写的《曾国藩》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曾国藩为了干一番大事业,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老天给了他一次机会。那时太平军冲出广西,向江宁发起进攻,皇帝立即要各位大臣组织民团对付太平军。可曾国藩向皇帝进书说现在组织民团已没用了,必须组织新军,皇帝同意了,于是曾国藩创建了“湘勇”。在练兵期间,曾国藩受尽了白眼、嘲笑,可他还是忍了过去!他是个读书人,他非常明白:要干大事,就要学会忍!
我读了这本书,认为曾国藩值得我学习的有四点:
第一点,是曾国藩懂得用人。当太平军成立后,他们所到之处,关于孔、孟、程、朱这四位圣贤的所有东西都被毁灭,代替的是天父天兄,这也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失败原因,因为许多读书人信奉的是孔、孟、程、朱这四位圣贤,而太平军却毁了关于他们的'所有东西,怎能不气愤!自然到曾国藩那里给曾国藩出主意消灭太平军。曾国藩也知道“乱世中必须要聪明人出主意才能做大事”这个道理,便想办法考投靠他的人,较苯的人就想办法开除,聪明的人就留下来给他出主意。每遇见一件难事就叫他的收的那些读书人商量办法一起解决,你说他不聪明吗?
第二点是曾国藩在练兵期间和士兵同甘共苦,一点也不摆统领的威风。想想我自己,不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起床,总比爸爸妈妈晚起来。爸妈整天忙完了还要来照顾我,真惭愧呀!
第三点是他处事果断。我以前有个毛病:处事不过断。
当我看了曾国藩处事果断那篇文章后,我心想处时一定要果断,不要犹豫,可我还是失败了。不过后来我找到了秘诀:要果断,必须学会―狠!必须让自己狠,不过不是狠到做坏事,而是要狠到处事果断为止!
第四点是曾国藩很有计谋。他知道他是个汉人,在满人统领的中国里统领一只军队,会得到多方的猜疑,于是他决定做几件事:一、自从湘军打了胜仗后,肯定会骄傲、目中无人,必须裁湘军。二、人一当上官,就会做一些身不由己的事,必须叫弟弟辞官。三、自己必须处事小心。这就是做的那几件事。
而且,他对清朝很忠,他虽然手握兵权,但他没有造反和做对清朝有害无利的事,反而裁军让清朝放心。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天下苍生啊!要是太平天国消灭了,他曾国藩却又攻击朝廷,你说天下人会怎么想?怎么做?曾国藩一辈子一身清廉,他是个好官!天下人有的恨他,有的赞扬他。但不管人们怎样说,他都是我心中佩服的曾国藩!
《曾国藩》读后感1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孟。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读后感14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有人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罢《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曾国藩》读后感15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读后感】相关文章:
曾国藩名言06-21
曾国藩语录11-21
曾国藩语录12-13
曾国藩语录01-08
曾国藩名言警句02-25
曾国藩家训名言02-25
曾国藩励志名言02-25
曾国藩的官场哲学12-23
曾国藩经典语录06-22
曾国藩语录大全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