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手记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稻草人手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稻草人手记读后感1
稻草人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它只是为了吓鸟,但却不能彻底地杜绝鸟再来食谷。法律,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但却依旧有人总好奇般地偷越法律边界。这样的法律和一个稻草人又有何异同!是可悲吗?是无奈吗?
《法律稻草人》是一部由张建伟教授近年来撰写的50余篇短文构成的文集。这里面更多的是对于中西方法律在各个方面的异同。是对包公断案,窦娥哭冤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的司法文化的透彻分析,是对《威尼斯商人》,《基督山伯爵》等西方经典作品中体现的法律传统的独特见解;而且在中国法律教育,司法考试之弊端的深刻洞察,也有对西方著名法学家及其思想的精辟评论。
书上说:“在一个不尊重法律的社会,法律只能吓鸟,不正像稻草人?在法律只是稻草人的社会,没有人相信,法律的正当程序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好办法。人们遇到麻烦即使求助于司法,也对司法心存疑虑,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明君、贤相和清官身上,但又不太相信自己真有遇上他们的好运气。”这是一本随笔小书,它关注的不是写在纸上的法律真理,而是法律在真实生活中的状态,它嘻笑谐谑的笔头嘲弄的并非法治的理想,而是这样的理想落在现实沙洲上的窘困与无奈。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认为法律是一具稻草人呢?
首先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我们缺少法律意识,权利受侵害者远没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利的信心和恒心。就单单的一个钉子户就可以看出来,对比德国十九世纪“磨坊事件”与中国二十一世纪“杨武案”,发现两国“钉子户”最大不同在于“当遭遇强拆,德国磨坊主云:‘我到法院告你’,中国拆迁户语:‘我用煤气罐炸你’。”民众不会选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而是是使用私力救济去解决问题。还有书中《街头看法治》一文中提出要培养民众的“法商”也就是要有法律信仰和遵守法律的意识。一个国家的守法意识如何,从十字路口一望便知,中国式的过马路就是国人“法商”的一个缩影。可以无视红绿灯,凑够一堆儿便过马路,这已无关乎法律规则与道德遵守的问题,背后可是拿生命开玩笑!比法制宣传教育更重要的是教育公民了解自身应有的各种自由权利,培养自觉维护自身和他人自由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民众感受到法律,把法律平常化,人们自然而然就将法律融于生活,也就有了法律意识。他们也就会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了!
其次对于执法者没能秉公执法,不能树立起法律的权威。莎翁云:“吾人不可将法律制成吓鸦之物,竖起它来只为恐吓攘食之鸟。”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若法律无权威,司法无公信,正当程序不被信仰,一如稻草狗守门,自由便为群盗随来随攫走矣。虽冥顽之人,此际亦必请七武士守村御盗。独吾人不知三复斯言,维护法律权威?制法者不问法律之是否必行,司法者将法律任意违反,万众袖手,各思法律所以绳人,只我例外,便是家国不祥之相。”人们为什么不选用法律武器,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护自己?是对自己力量的极大自信?是对自己能力的强大信任?不!都不是!这只能说明,是对我们法律的强大不信任!我们作为一个独立而强大的'国家,却不能带给国民安全感,这像话吗?书中《选择性执法戕害法治》一文中对于执法人员的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进行了批判,这种做法不利于民众养成对法律的尊重。我们没有对法律的信任,就更别提让我们拥有法律意识,去选择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了!我们国家的法治又是如何?在文中,更让我们清楚的了解到法治永远不能只是标语、口号,没有严格落实,社会永远无法形成“重法”之风气。
最后,作为一个法学学生,我更认为我们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消灭法律稻草人,法律人必定应当承担最重之责任!中国法律之现状,最应该负责的,也是我们法律人!只因为,我们法律人是那么的不争气。“专业意识”一篇,教授责难我国法律人专业性不足;“玄都观之叹”张教授担心我国发起“法律大跃进”,狂搞法律院系从而对我国法律人专业化造成创伤;“从佩里·梅森想到律师怎么赚钱”,教授嘲讽律师将赚钱视为律师职业的准则,认为这才是律师无法获得社会尊重的原因所在。我们是祖国最新鲜的血液,我们更应该从自己出发,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自己。只有这样,新鲜血液才可以代替原先的污浊之血,那我们的法律才可以摆脱稻草人的命运,祖国才可以焕然一新,焕发活力。
法律,稻草人,难道他们之间真的要画上等号吗?不!我们不能再无动于衷下去。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学法,用法,执发,守法,那法律也便活了起来。法律她拥有了生命,她不再像稻草人一般死气沉沉,一动不动,不再只是“吓鸟”,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赶鸟”。让法律摆脱掉稻草人的命运,让法律真正的活起来,拥有她真正的意义。
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让法律摆脱掉沦为稻草人的命运吧!
稻草人手记读后感2
这本书是三毛的作品之一。作品主要描写了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们在沙漠中幸福快乐的生活。在沙哈拉沙漠中,没有大都市的喧嚣,没有城市的拥挤,有的只是那一份清淡的宁静,保留的是原始田园牧歌式的快乐。
在“杏花春雨下江南”中三毛描写环岛南部的景色时,曾有这样的描写“漫山遍野的白色杏花,像迷雾似的笼罩着这寂静的平原,一幢幢红瓦白墙的人家,零零落落的散布在录得如同丝绒的草地上。细雨里,果然有牛羊在低头吃草,有一个老婆婆在喂鸡,偶尔传来狗叫声,跟陈除了这个村落的宁静。时间,在这里是静止了,好似千万年以来,这篇平原就是这个样子,而千万年以后,它也不会改变。河西和我轻轻地走进梦想中的大图画里,我清楚的明白,再温馨,再甜蜜,我们过了两小时总要离去的,这样的怅然,使我更加温柔的注视着这片杏花春雨,在我们中国的江南,大概就是这样吧!”这段对非洲乡村图景的唯美描写,正体现了三毛对乡村田园牧歌是生活的眷恋,她憧憬美丽恬静的乡村生活。杏花微雨,迷雾朦胧,农夫带月荷锄归,阡陌交通,偶有犬吠,三毛对这田园生活的极力歌颂,背后是对大都市喧闹,纷扰的排斥,也许人们在每天行色匆匆的都市生活中丢失了快乐,迷失了自我,在宁静单纯的乡村生活中,寻找最本真的人性。
在那段让三毛最为快乐的沙漠生活中,她结交了许多朋友,认识了许多新的邻居。“一个陌生人的死”中描写到这样一位老人,他不会讲西班牙话,很久不出门,身边没有任何亲人,他得了坏疽,全身不断腐烂,住进医院后护士因为他散发出来的气味而嫌恶他,最终他还是去世了。三毛在最后写道“医院的大门外,阳光普照,天,蓝得好似一片平静地海,路上的汽车无声的流过,红男绿女,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一群群的走过,偶尔夹杂着高傲的笑声。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世界,一切的悲哀,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而不着边际!”他们是天使,他们常常流泪,因为他们太爱自己的孩子,因为翅膀要护这孩子,因为他们怕孩子淋浴生病。孩子长大后,对天使说,他要走了,天使们便把身边最好的'东西给了孩子他们看着孩子越。走越远连忙飞到高一点的地方,即使他们老了,他们还是挣扎着拼命向上飞,当孩子渐渐看不到了,他们才慢慢回家去。越不善待,不赡养老年年人,已经不是近些年热议的话题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他们的孩子,孙子养大,自己慢慢也就变成了老年人。当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为了自己的事业而远走他乡,老年人只能在家中默默守望,等待孩子归来,全家团聚,老人的一生都是为孩子在毫无保留的付出,而我们却只能看着他们一点点变老,能做的就是给他们多一点关爱。
在《稻草人手记中》着重描写了三毛生活中最幸福的日子。当三毛给荷西留下一封信,独自飞往故乡时,荷西对她又爱又恨,甚至编造了他与卡罗的关系,却引得三毛败兴而归。荷西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遇到了想搭车生前的邻居就果断拒绝,看到邻居加力生病身边没人照顾时就为加力垫付医药费,亲自照顾他。他们都是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单纯善良。正如三毛所说“我们都有过去,我们一样怀念着过去的那一半。只是,人要活下去,要再寻幸福,这并不是否定了过去的爱情。”
看惯了世事沧桑,看透了世间的冷漠。在我们还在讨论人间是否还有温暖,人与人之间能否抛弃隔阂时,在沙漠的深处,还隐藏着人最淳朴的情感。一个夜晚,一条狗扑向了三毛,因此三毛认识了它的主人……达尼埃。他和他的家人来自瑞士,他的母亲得了肝病,父亲双腿瘫痪。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承担了全部的家务,自己做蛋糕,替母亲养鸡。他清早六点起床,喂鸡,扫鸡房,拾蛋,洗衣服,喂猫狗,做父母的饭和自己的午饭,然后上学。放学后,买菜,回家,收衣服,做晚饭,给父母擦身子,带狗散步,才能上床。一个孩子的娱乐在他是不存在的。而他是在八岁时被父母领养的。他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道德的力量,温暖了冷漠的心灵。
生活不需要有多少大风大浪,平淡质朴才是本真。三毛和荷西在沙漠中体验了之前从未有过的人生奇遇。他们经历了战争的考验,看过了人情冷暖,享受着沙漠中的美景。这一切让他们爱得更坚定,也许爱情终归会回归平淡,当初的激情会被习惯慢慢吞噬,可生活在锋利的磨去我们的棱角的同时,也让我们变得更强大。认认真真的生活,勇敢地接受生活所给予你的一切。生活是公平的,他给与你一个阴暗困惑的现在,积极的面对,他必定在不远处播撒下灿烂的阳光。
稻草人手记读后感3
《稻草人手记》里的文章内容新奇刺激,而且俏皮顽劣。三毛的形象又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原以为她与婆婆的关系会很僵,因为在三毛眼里, 自己“拐”走了婆婆心爱的儿子,她和婆婆是敌人,而与婆婆生活就是打仗。但在叙述中我们却感受到了这对婆媳的可爱。
值得一提的是《亲爱的婆婆大人》和《这种家庭生活》两篇文章。
在《亲爱的婆婆大人》文中,写的是第一次见公婆,咱们来一同品味一下她们“离别”的片段:
“婆婆拼了老命箭也似的撞过来,我立定不动,预备迎接狂风暴雨似的耳光打上来。(我是左脸给你打,右脸再给你打,我打定主意决不回手,回手还算英雄吗?)
我闭上眼睛,咬住牙齿,等待敌人进攻。哪知这敌人将我紧紧抱在怀里,呜咽泪出,发抖地说:儿啊!你可得快快回来啊!沙漠太苦了,这儿有你的家。妈妈以前误会你,现在是爱你的了。
假想敌被我弄哭了,我自始至终只有防她,没有攻击她,她为什么要哭呢?
……
我亲爱的维纳斯婆婆在号角声里渐渐地诞生了。”
还有一次是婆婆和姐姐一家四口到三毛与荷西的新住所渡假。三毛一天站着工作十六小时,晚上睡地铺并照顾姐姐的两个孩子。这种“非人哉”的生活三毛一直忍着,直到他们要回去了也不敢喘一口粗气。但中国女人特别是有知识的贤妻良媳的教养她还是不会忘的。在机场三毛将一朵兰花别在婆婆胸前,然后道别。我发自内心的感叹:伟大啊,三毛!这是《这种家庭生活》里的一段。
三毛在婆婆面前是绝对不会欺负荷西的,但是……
有一回,三毛不顾荷西的苦苦哀求执意只身一人回台北与父母团聚。紧接着上演了一幕“警告淘妻”的好戏。
荷西给三毛写了很多信,前一半都是苦口婆心地劝三毛快回来、多通信、注意身体。但后一半因为一个英国邻居卡洛的出现使荷西不再强烈地要求三毛回来。荷西在信中多次提及卡洛小姐的善良热心。说也奇怪,三毛的信开始多起来了,并且对荷西说卡洛是个坏女人,她会尽快回来。这下三毛可中了荷西的圈套,卡洛是荷西臆想出来骗三毛回来的一个幌子而已。
这位令三毛有太多美好回忆的荷西先生也是挺有头脑的嘛!
《滚滚红尘》是三毛的最后力作,它是一个剧本,大概是希望把它拍成电影吧。别的我也不说喜不喜欢,单是罗大佑的歌词就让你“百转回肠”:
“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事的我,红尘中的情缘,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来易来去难去,数十载的人世游,分易分聚难聚,爱与恨的千古愁……于是不愿走的你,要告别已不见的我,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跟随我俩的传说,滚滚红尘里有隐约的耳语,跟随我俩的传说。”
由于我是个读书不求甚解的人,所以对三毛及她的作品的理解难免片面。我只是凭着一颗爱慕之心,偷偷看了三毛一眼,但就这一眼,却深深爱上了这个女人。
孩子需要萝卜头精神。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外界的影响十分重要,身边的环境,他们接触的每一个人和事,都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人生观的确立发生作用。而这种外界的影响,除了家长、学校、亲友的教育外,孩子阅读的图书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卡-通读物在孩子中间广为流行,但有些卡-通图书中却存在着不健康的内容,使我们做教师的深感忧虑。如果让这些不健康的东西陪伴孩子,那些凶杀、暴力,甚至色情的东西,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最近,我欣喜地看到,重庆出版社出版了卡-通连环画《小萝卜头的故事》,这给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送来了一个好伙伴。
本书以简洁的文字,生动的卡-通画面讲述了小萝卜头短短的一生:一岁入狱,九岁被害。他的整个生命过程,几乎都是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度过的,吃的是霉米饭,住的是又闷又热的牢房。没有阳光,没有游戏,没有明亮的教室,更没有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小萝卜头却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在受到敌人打骂的时候,他没有哭,他要像叔叔和阿姨们一样坚强。他上学的权利竟是叔叔阿姨们用“绝食”换来的,他懂得,学习的机会多么宝贵。草纸做成作业本,棉花的灰来调制墨水,再苦再难,也不放弃学习,不放弃希望!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在无边的黑暗中,小萝卜头却“永远在笑”。多么坚强、多么乐观、向上的孩子啊!他告诉孩子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而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树立坚强信念的基础,是构成人生观和价值取向的元素,更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源泉。
今天的孩子,已经远离小萝卜头生活的那个年代,他们衣食无忧,享受着良好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他们充满遨游太空的幻想、崇拜哈利波特的魔法、喜欢歌星的风光、追随时尚的消费……但他们最需要的,恰恰应该是小萝卜头精神。因为,未来带给孩子的,不光是阳光和鲜花,而是严峻的考验、无情的竞争和科技水平及综合素质的较量。他们面对的敌人,不再是特务和看守,而是科技领域的竞争,是环境被破坏造成的危机,是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小萝卜头的故事》告诉今天的孩子,在困难面前,信念不能动摇;在风雨面前,希望不能熄灭。我们要做新世纪的主人,必须像小萝卜头一样,具备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稻草人手记读后感4
因为撒哈拉沙漠的战乱,荷西和三毛将家搬到了加纳利群岛的一处海湾,周围都是来此养老的北欧老人。
一位紧闭门窗的瑞典老人加里,引起了三毛的关切,被家人抛弃,没人照顾,靠吃罐装食品维持生命,病情严重得不到医疗。
三毛找他的同胞和相关部门,没有人能够解决,和荷西将老人送进医院,经常去看望老人,并为老人联系安排葬礼,让老人入土为安。
在哪里,似乎都有让人惹不起躲得起的人。
只要一听见卖花女人的声音传来,三毛和荷西就门户紧闭,不敢出声,只能用关闭城门来消极抵抗。
因为在任何情况下,这个女人都有本事卖出自己的劣质花,而且是以远远高于市场的价格,太强悍了。她的口才、她的策略,无以伦比,说这个女人是实践培养出来的超级心理学家,一点都不夸张。
有教养的人在这样的人面前只能碰一鼻子灰,因为她们根本不按常理出牌,也不受你所遵循的道德约束,却很熟悉你的心理活动。
在这里,还有一群可爱的老人。
每一天都认真打扫社区卫生的瑞典清道夫;长时间在海滩散步的德国夫妇;精通园艺,认为养儿何须防老的右邻;帮邻居义务做木工零活的艾力克;这些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给三毛和我们都上了难得的一课。
刚刚逃难出来的荷西和三毛,迎来了婆婆和姐夫一家人的做客,让遵守中国人待客之道的三毛,面对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每一天都被家务忙碌得人仰马翻,疲惫不堪,完全找不到自己。
如果是中国父母,见面或打电话,第一询问的一定是如何逃出来的?损失了多少财物?
现在肯定缺钱吧?后面怎么办?然后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回父母家来住吧,或支援一笔钱,以解燃眉之急。
荷西的家人来了一个月,没有一句提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谈论的就是他们每一天要吃什么?要去哪里玩?要带什么东西回去?从始至终一句都没有。安心地度假。
三毛披露了自己的挣扎,这样的家庭生活让她焦躁不安,找不到意义和价值,只是靠着强大的耐心在坚持。
她找到了背后的根源,因为彼此不爱。荷西的家人对于三毛来说,就是完全不了解的陌生人,三毛对于他们来说也一样,更有可能是那个拐走他们亲人的罪魁祸首。
所以,三毛的付出只是出于道义和孝顺,是为了荷西,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意愿,因此才显得如此沉重不堪。婆家人也才能理所当然地享用着三毛的劳动,没有一点体恤和心疼。
值得深思的是,你是喜欢这种,相信你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尊重你个人决定的理智、面对风雨的淡然?还是喜欢总将儿女当孩子,深入地介入你的生活、无私地提供支持的那种?
三毛对于婚姻生活的看法,恪守的'两性相处之道,值得女性朋友深思。
首先,谁也不是谁的另一半,都是各自完整的一片。
女性,为了获得内心的安全感,最容易膨胀的心理就是占有,对人对物都要加上自己的标签。就以婚姻为例,女性最容易以自己的意志为主,想方设法地想要改造对方,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样子。
就像贝蒂,对丈夫米盖,就是这样的:
一个做太太的,先是拿了丈夫的心,再拿他的薪水,控制他的胃,再将他的脚绑上一条细细的线放在她力所能及的地方走走;她以爱心做理由,想蜘蛛一样地织好了一张甜蜜的网,她要丈夫在她的网里面惟命是从;她的家就是她的城堡,而城堡对外面的那座吊桥,却再也不肯放下来了。
三毛对荷西的放任,结果如何呢?看看《警告逃妻》篇,夫妻深情一目了然。
三毛强调的心灵自由,才是我们应该要牢牢把握的,不然,有了爱情仍是不够的。
其次,婚姻不是谈恋爱,浓情蜜意只是瞬间,平常平淡才是常态。
有过几年婚史的人都知道,夫妻之间的日常对话,都是最精炼的语言,做做选择题就能完成,听不听都不是世界末日。
虽然居于一室,往往彼此无视,各忙各的;或者有时彼此恨得牙疼,忍无可忍;但是你知道,关键时候,他依然是那个有担当的人。
真实的婚姻生活,没有想象的那么深厚,也没有想象的那么不幸,更多的是在单调的日常中,间杂着淡淡的安然。
再者,过好此生已属难得,不要太贪心。
三毛和荷西有一段经典对话:
“如果有来世,你是不是还是娶我?”(所有女人的永恒梦想)“绝不!”(被啪啪啪地打脸)
“你这小瘪三,我有什么不好,说!”(怎么能甘心)“下辈子,就得活个全新的样子,我根本不相信来世。再说,真有下辈子,娶个一式一样的太太,不如不活也罢!”(真相如此的简单)既然两人来世不再结发,那么今生今世更要珍惜,以后就都是旁人家的了。
夫妻相处之道,各有各的说辞和习惯,也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无论你的婚姻模式是什么样的,或者,谈不上模式,只要适合你,只要你感到幸福就好。
在处理与陌生人、邻里、朋友、家人、夫妻之间的关系时,自命为肚里空空的稻草人三毛,其实是一个有情、有义、有智慧、有行动的热血女人,是一个坦率、真诚、力争做自己的人。
在你周围的人际关系蛛网中,愿你拥有智慧,也成为那个闪闪发光的亮点,既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
【稻草人手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稻草人手记》读后感04-03
稻草人手记读后感11-14
读《稻草人手记》有感01-16
军训手记:崭新的迷彩01-05
情感美文:青春手记01-21
《漂泊手记》的读后感02-28
见习督导手记的实习报告01-24
高考英语语法手记01-27
班主任手记与工作心得01-18
HR智慧手记:把握人性,抓住人心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