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3-01-18 16:06:4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教育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教育读后感

关于教育读后感1

  假期里,我捧起了学校下发的《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动人。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真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的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要相信你付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关于教育读后感2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一本随笔集,正如作者肖川自己所说的,随笔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他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灵性,时刻有灵感的火花在闪烁。的确,读肖川的随笔是一种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

  面对新课程日趋深入的今天,肖川博士比绝大多数人都思考得深,思考得早,无论是《教育给了我们什么》,还是《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或者是《完美的教学》等,都渗透着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他说的高考制度,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说得真是精彩极了,"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我们不得不也思考,教育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呢。

  我曾看到自己小学时威风凛凛,才华出众的班长,经过无数次教育地"洗礼",高中过后,简直判若两人,人不但变得傻呆呆,连基本的人际交往也不会,面对昔日的老同学居然一句话也不会说。难道这就是教育给我们的吗?这不得不让我们去《审视教育目标》,肖川博士又很好的告诉我们"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他希望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并且阐述了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在我们学习新课程的同时,完全有必要好好的研读一番,因为"有效的教学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肖川博士直达理性和内在的教育表达,让我佩服不已,有时我在想是什么让肖川博士有那么多教育和写作的灵感呢?我想一个不善于思考,一个不懂得吸收,一个漠视生命,一个不懂得生活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有的。此时的我只想更好地,更多地去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让这一把激情之火同时也能点燃我!

关于教育读后感3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当整个教育体制并不特别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时候,一个普通教师如何能够与整个制度对抗,从而一步步地落实自己的理想?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伟大,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关于教育读后感4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马可尔万里寻母的故事。文中讲到了因父母负债,马可尔的妈妈决定去工资丰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妈妈刚离开时,还和家里保持着联络。可自从上次马可尔的妈妈写信说身体有些不适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络。家里用尽各种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妈妈的信,家里更冷请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泪洗面,马可尔想妈妈想的快死了。终于,13岁的马可尔自告奋勇决定去找妈妈。马可尔的坚持使父亲无奈地相信了这个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逊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筹备好了一切,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马可尔对母亲深深的爱肃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马可尔同样的.岁数,却显得样无知,那样渺小。只要发生一点芝麻大的小事,就把火往妈妈身上撒。真是太不应该了……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

关于教育读后感5

  爱,好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弥漫在我们四周,却不被我们所察觉,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读了《爱的教育》,我更加肯定爱是世界上最美的情感。

  《爱的教育》是以一个三年级小学生日记的体裁写出的。是叙述了小主人公安利柯每天的`故事,字里行间,皆离不开一个“爱”字。父爱,母爱,友爱,师生之情……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每月故事——《小抄写员》了。

  《小抄写员》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家庭,孩子又多,父亲白天工作,晚上还要抄文件。小叙利奥眼看着爸爸早生白发,就想帮爸爸抄写文件,多赚点钱。可又因为爸爸不同意,所以他只好每天半夜起来偷偷的帮爸爸抄。就这样,家里的情况改善了许多,而小叙利奥却因为长时间缺乏睡眠而导致上课无法认真听讲,回家也无精打采的。爸爸看了,非常生气,还屡屡责骂他。小叙利奥虽然很委屈,但是还是帮爸爸把工作做下去。直到有一天,爸爸发现了这个秘密,才知道自己错怪儿子了,愧疚万分。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感动于小叙利奥的坚强。他虽然出身贫苦,但是他不但努力学习,而且还默默为家庭分忧,即使是受到了责骂也默默地忍着,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强!他也曾想过停止抄写,他深知这样的下去绝对不行。可是一到十二点,就有一种力量促使着他去做。不做,就好像偷拿了家里几块钱似的。这股力量是什么?是一种责任感。

  “穷人孩子早当家”,叙利奥小小年纪就背起了支撑家庭开支的重担,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而且,他顶着爸爸的责骂去帮爸爸抄写,更是一种坚强。为了看到爸爸舒展的笑脸,他宁愿自己默默吞下泪水和委屈,如果是我,肯定会和爸爸赌气不干了。叙利奥的责任感,和那种坚强,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爱,其实很简单。无论是父爱,母爱,友爱,还是师生之情,爱国之情,都时时刻刻伴随在我们身边。爱好像是一米阳光,亲昵温柔地抚过你的身体;爱好像是一杯清水,时时滋润你的心窝;爱好像是一条没有尽头的田间小路,盛开野花,需要随时发现,随时采摘。爱,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谁在爱,谁就在活着。

关于教育读后感6

  爱像阳光,照亮了我们的心房;爱像雨露,滋润了美丽的花苞;爱像空气,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得到……是因为爱,我们人世间才变得温暖。读了《爱的教育》,我更感受到爱的重要。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塑造了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却很不平凡的人物:老铁匠、卖菜的妇女、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父亲的老师”、“带病上课的教员”等等。小说通过他们一个个充满爱心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之间是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啊!而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东西——爱。

  小马尔可为了寻找自己的母亲,用双脚走出了万里长路;马利奥为了让同伴活下去,把唯一求生的希望留给了同伴,而自己却随船沉入海底;小小少年跳入湍急的河流中,不畏惧自己被冲走,救上落水孩子;还有一位小鼓手,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拖着满是子弹的腿,爬到友军基地,报告情况,打退奥军……这难道不是爱的力量吗?

  由马尔可,我想到了自己,爸爸妈妈、家人和老师对我的爱是无微不至的。爸爸妈妈为了我能掌握一门乐器,放弃休息,风里来、雨里去,背着沉重的乐器,和我一起学习;下雨天,年迈的奶奶为了不让我淋雨,不顾体弱多病,到学校给我送伞;我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平时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教诲。点点滴滴都体现出他们对我无私的爱!由马利奥,我想到了“生命的壮歌”中的老羚羊们,它们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年轻羚羊,把死的痛苦留给了自己。由见义勇为的小少年,我想到了无数的革命先烈,他们为了我们能过上幸福生活,不怕牺牲……

  我们不能只是接受,我们也要给予。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我们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世间最美好的就是爱。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生命中美好的篇章。让我们珍惜爱这个无价之宝吧!

关于教育读后感7

  《幼儿教育》虽然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与形式却是丰富多彩的,在寒假里看完一期《幼儿教育》,感触甚深,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教育研究专辑”、真诚的“教育经验”、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和优秀的“点题征文”等等,每种内容形式都写得很深动,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在我们开展每个活动时都应提升每次活动教学价值,让幼儿在活动中不知不觉接受教育,并适时激发或引导幼儿合作、分享、探讨甚至争论。例如有这么一篇文章大致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角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被破坏的现象,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想想自己班的孩子,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幼儿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学习的。

关于教育读后感8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是啊,爱在我们之间无所不在:父母亲对你的爱;亲朋好友对你的关怀......可当我读了《爱的教育》后,对它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爱的教育》这本书一共有100多篇文章。它虽然语句平淡、事例普通,但是每一件事都扣人心弦、激荡人心,因为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我,那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其中“意外的事件”最令我感动。勇敢的罗贝蒂他为了一个陌生的孩子,不被马车撞倒,他毅然地冲向了马车,救出了孩子,而他则被马车撞伤了腿。

  他这一出乎人之意料的举动不仅仅使在场的人惊呆了,也令我震撼,他自己也是个孩子啊!他这勇敢的举动,不正是爱的体现吗?

  的'确,社会上无时无刻不充满着爱,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等。

  曾记得在湖南、四川盆地等地区发生了洪灾泛滥,几百名都奋力相助,为了百姓的安全,官兵们三天三夜住在大坝边。又记得去年非典的非常时刻,为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多少医务工作者忘我工作,才打赢了这场特殊的战争。

  是什么使得他们能够如此地奉献自己?是“爱”,是这个如空气般不可缺少的东西。

  但是,如今的社会上,也有些人则非常势利,他(她)们的行为准则是看是否对自己有利,即使在道义面前也不放弃讨价还价。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面对凶狠的歹徒抢击行凶,部分人为了自身的安全,竟无动于衷。今天我终于明白了,这种人是非常渺小的,他们的处事哲学必然会遭到人们的鄙弃。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世间的“爱”是永恒的,是不变的,是永存于世的。所有的惊人举动,都有爱的力量,都是爱创造出的,没有爱,就没有一切。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有爱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善良的人。

  因此,爱,使我们心灵相通;爱,使世界不再孤单。让你我伸出温暖之手,让世界充满爱,让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

关于教育读后感9

  《追寻无痕教育》整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1、无痕教育的基本内涵。2、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的可能。3、 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的价值。4、数学教学中实施无痕教育的策略。看了整本书后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大点,每个章节他都是通过事例,来说明有的教师教三年后就不是新手教师了,而有的教师教二十年后还是新手教师,区别在于教什么?勉励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退,敢于进。退是退到学生的生活现实、已有旧知、思维起点;进是进到认知结构、数学本质、思维深处;勉励我们在春风化雨中提升教学艺术。最后徐斌老师用他的教育哲学与我们共勉: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做学生们喜爱的老师;创造学生喜欢的课堂;享受教育成长的快乐。

  对于无痕教育我的.理解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学习,不露痕迹中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在春风化雨中提升。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们都能把教学意图隐蔽起来,达到对无痕教育这种教育本源的追寻,我想,您的课堂对学生来说,将是集智慧和艺术于一体的知识旅程。

  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一种演绎,都说要深挖教材,那深挖教材该怎么挖?要把握一个怎样的度呢?其实,这个度就体现在“进”与“退”的智慧中,进退之间体现的是一种行云流水般的从容节奏。善于退,要退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退到学生的思维起点,激发学生思维的过渡性特点。敢于进,要进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点点知识连成串儿;进到学生的思维深处,使学生的多种思维形式形成“思维合力”;进到学生的实际应用,使得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是充满无限魅力的地方,课堂是学生充分发展的天空。理想的课堂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无痕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学生学习经历是充实快乐的,学习结果是充分有效地,学习过程是充满智慧的。理想的课堂教学过程无声无息,无缝无形,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无痕,是教育的自然和谐。

关于教育读后感10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读书人,尤其是我们处在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时代,只有坚持读书,并学以致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从《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这部书中,我了解了幼儿教育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原则不因为时代变迁而失去价值。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流传的教育经典,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对人类教育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其中有很多当代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的代表作和国际组织的教育报告。这充实了我们幼儿教育理论工作的实际需要,也为我今后的幼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书中,最令我骄傲的是我国创造教育世界和探索教育的先驱——陶行知。他指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他通过“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三个需要”,即:一是需要充分的营养,二是需要建立最基础的良好习惯,三是需要因材施教。详细的阅读后我知道了,创造力虽然不完全是由教育创造的,但教育能启发、培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定要有民主的关系。由此我也明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常提醒自己,注意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因材施教。如果对受教育者施以强制,那样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墨守成规的庸人,培养不出富有创造力的天才。

  皮亚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索外部世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教师应该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儿童自由操作、实验、观察、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物体、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

  书中还阐述了蒙台梭利教幼儿自由的原则;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儿童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光辉形象;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外国幼儿教育家的杰出理论,照亮了我幼儿教育的前进道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的内心获得了充实,教育工作也有了更大、更远的目标。

关于教育读后感11

  上教育类网站时,第一次看到《爱心与教育》,没看内容时,我想这一定是本人文性很强的教育类书籍。处于喜好,于是我利用空余时间上网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

  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在这份长达几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于漪老师说:“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李老师就属于这样的人。李老师每带一个班,便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最为他思考、研究、倾听、感受和欣赏的对象。这样的老师能不让人敬佩吗?

  李老师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教育与文学,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半,生命与使命同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带着自己的心去读《爱心与教育》,带着自己的梦去读《爱心与教育》,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爱心与教育》,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爱心与教育》。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爱心与教育》让我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工作中需要的那一份爱心与耐心。

关于教育读后感12

  《爱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记的形似,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师讲的动人的每月故事。

  爱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这些孩子虽然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对亲友的真挚之情,在《爱的教育》一书中处处都有这种气息,特别是每月故事中的《万里寻母记》,让我不经为里面的主人公马尔可心生一股敬意。他的母亲在他13岁时为了摆清债务,独自一人去了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一个富有的人家去当了女佣,后来断绝了联系。13岁的主人公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亲的请求;这件事一开始虽没成功,可两天后他父亲的一个船长朋友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去找到了他父亲告诉他可以免费带马尔可去美洲。马尔可在去美洲找母亲遇到了许多人,有好也有坏,像慈祥的伦巴底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妇女,热心的小伙计和无恶不作的小偷,当然还有许多乐于助人的好人等等。在这些人的帮助下马尔可终于找到了母亲。

  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在《爱的教育》一书中不时有出现震撼人心的爱国故事;像爱国少年他为了国家的尊严连钱也不要,把它全扔到了辱骂他国家的人脸上和头上。年轻的少年鼓手为不让自己的国家失败,冒着犹如暴雨般的子弹去求救,虽然最后他们胜利了,可他却永远失去了一条腿。我们做为炎黄子孙更应该要有一颗热爱祖国真挚的心,仁以为己任的想法,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让我们用爱国的热情洋溢全世界,感染全世界。

  《爱的教育》中我想“爱会是什么呢?”这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有小有大,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为国献身……

关于教育读后感13

  《爱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记的形似,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师讲的动人的每月故事。

  爱就好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这些孩子虽然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但是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对亲友的真挚之情,在《爱的教育》一书中处处都有这种气息,特别是每月故事中的《万里寻母记》,让我不经为里面的主人公马尔可心生一股敬意。他的母亲在他13岁时为了摆清债务,独自一人去了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一个富有的人家去当了女佣,后来断绝了联系。13岁的主人公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亲的请求。这件事一开始虽没成功,可两天后他父亲的一个船长朋友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去找到了他父亲告诉他可以免费带马尔可去美洲。马尔可在去美洲找母亲遇到了许多人,有好也有坏,好像慈祥的伦巴底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妇女,热心的小伙计和无恶不作的小偷,当然还有许多乐于助人的好人等等。在这些人的帮助下马尔可终于找到了母亲。

  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在《爱的教育》一书中不时有出现震撼人心的爱国故事。好像爱国少年他为了国家的尊严连钱也不要,把它全扔到了辱骂他国家的人脸上和头上。年轻的少年鼓手为不让自己的'国家失败,冒着犹如暴雨般的子弹去求救,虽然最后他们胜利了,可他却永远失去了一条腿。我们做为炎黄子孙更应该要有一颗热爱祖国真挚的心,仁以为己任的想法,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让我们用爱国的热情洋溢全世界,感染全世界。

  《爱的教育》中我想“爱会是什么呢?”这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是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有小有大,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为国献身……

关于教育读后感14

  《爱的教育》原名是《cuore 》在意大利语中是“心”的意思,作者在书中借用一个小学生的日记来表达了自己给予读者的希望:“学会用心去对待身边的一切,用心去感受爱,用心的去爱别人”。

  书中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以及许多真挚的爱。有像姐姐通宵为“我”抄写《洛马格那的白》亲人间的爱,有像洛佩谛为救一年级学生自己脚骨被车轧碎陌生人间的爱,也有像先生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地爱我们的.师生间的爱,也借着每月例话中的爱国少年的故事表达了对于祖国的热爱……书中似乎每个故事无不围绕一个字—“爱”。

  可能有人会觉得书中这个到处充满的浓浓爱的世界就仿佛像“世外桃源”那样只是个理想世界而已,可是这本书却确实能带给我许多的思考与回味。我作为一个孩子作为一名的学生,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爱,有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怀,有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与指引,有朋友平淡真诚的相待与陪伴……但是作为即将成为一名高中生的我,不能再是一味的被爱,而是要学会去爱别人。

  英国小说家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说过“比起被爱,更重要的是,学会去爱。”有多少次,我因些许原因而心烦意乱的时候顶撞了父母,尽管我很向父母道歉,可是当他们想向我问清楚缘由时,我又嫌他们唠叨,所以他们只好偷偷跑回自己的房间趴在床上睡不着想自己的孩子怎么了;又有多少次,当我看到老师操劳的眼神和那些与她们年龄不符的白头发时,我多么想对她们表达自己的谢意,可是却一次次错过机会直至毕业也没说……

  其实爱很简单,一句“对不起”亦或是“谢谢”都是一份朴实而深厚的爱。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别人付出的爱,都能对别人献出爱,那么就能感受到这个世界对他的爱,就能感悟到生活的美好,那么他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

关于教育读后感15

  上学期来,借过一本书,书名几乎忘了,但我还记得是关于幼儿教育的。从小我就很喜欢小孩子。人们都说三岁看老,可见幼儿教育是多么重要。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留学美国的中国人,她所提倡的正是美国的传统教育理念——自然发展。就是说一切的幼儿教育活动都应该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符合心理发展规律,让孩子在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从而使孩子能够真正地健康茁壮地发展。在这本书中,作者总是会提到一所幼儿园,这就是北京的蒙特梭利幼儿园。在这所幼儿园中,学生与老师永远是平等的,老师永远都是蹲着和孩子讲话的,家长和老师完全可以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在这所学校里,孩子们还可以享受到卢梭的从做中学的教育方法,很多孩子在这所幼儿园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对自己感到很自信。这所幼儿园的教育模式与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大相径庭的。本书的作者也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过早地让孩子承担了一些其不应该承担的东西。无论是从技能还是理论知识上来说我们的教育模式还是灌输,不停地灌输从而让孩子达到成人的目标,这显然施加给孩子一种无形的压力,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了其自身的发展,使得孩子在失去父母之后全线崩溃。然而今天我们却又发现,西方的教育家们在向东方寻求答案。西方的`教育学者开始认识到我们传统教育的优点,认为我们的教育能更好得促进孩子的发展。作为我个人来说,我不仅从书中学到了很多教育方面的知识,比如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告诉他“你能行,你一定可以的!!”幼儿(0-6岁)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父母对孩子的言教与身教,外界环境对孩子早期教育的影响等等。同时我开始清醒得认识到,并不是西方的教育不好就是东方的教育好,或者是东方的教育不好西方的教育好。教育有很大的包容性。西方的和东方都有很多优点,可以令人借鉴。同样,西方和东方的教育也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们共同讨论研究,或许某一天,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套中西结合的良好教育模式,让我们的下一代能更好地成长。我希望在未来的幼儿教育中,教育者可以在充分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用更好的方法教育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变得更强!!

【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的教育读后感左右 《 爱的教育 》读后感11-29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06-18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02-27

《教育的使命》读后感02-02

教育常识读后感12-30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12-11

读后感爱的教育精选02-16

爱得教育读后感11-02

礼仪教育读后感04-25

教育专著读后感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