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致教师》读后感

时间:2023-06-18 04:13: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致教师》读后感(13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致教师》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教师》读后感(13篇)

《致教师》读后感1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因此,在现实中,教育出现了不少违背发展规律,甚至是“大跃进”的现象。前一阶段我读了《致青年教师》,给了我很多借鉴。 特别对于教育的一个特征:慢有很深的感受。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他带给我们的首先是教育理念上的冲击。相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教育是慢的艺术”带给了我们更多的从容与淡定。正如吴非所言,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但有时非常容易就是训斥、强迫、禁止。当然这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但更可能是教师自身教养、对教育的责任、对孩子的爱心出了问题。的确,我们不少教师以“为学生好”的名义,做了很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事情,这是需要我们教师反思的。

  社会现状反映了国人的一种浮躁心态,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这一思想也开始冲击着我们的教育。我们搞素质教育,就一股脑的把素质教育的种种做法,比赛似的加于我们的学校,各种兴趣班一拥而上,学校纷纷构建了属于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霎时间,每个学校热热闹闹,看似精彩纷呈。有人窃喜:素质教育已在我校提前结出成果了!可是,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快,只是为素质教育穿了一件外衣而已,没有实际的意义,是违背素质教育规律的。教育的快,还表现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上。这也是一个极端。有人说,我只要升学率高了,就能遮百丑,于是乎,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没完没了的做作业,没完没了的考试,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美其名曰:学海无涯苦作舟。学生是承受痛苦了,但也没发现学生得到舟啊。急速提高升学率与提高教学效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行为,属于拔苗助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生命既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伤的作品,有时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是啊,教育的使命就是用耐心搀扶生命成长的一段时间,孩子的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自我确认、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过程,我们可以给予学生一时的搀扶,但我们总不能拖着孩子跑啊。

  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中,教师需要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生命去推动生命,用生命去润泽生命,在生命化教育的高度下,教育毫无疑问就是慢的艺术。如果教师用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学习生活就是他们生命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是否愉快,这其实关系到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让“教育是慢的艺术”的理念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共识,让教师们在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期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现在的教育不缺宏大的理论,更需要的是回归常识,教育是慢的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常识,需要我们去尊重。

  教育是慢的智慧的艺术。教师要用心慢慢去做,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尊重。教育是润泽心灵的艺术,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耐心,减少教育浮躁与功利,这是教育真正的精彩。教育应该慢下来,欣赏细水长流的美妙风光。慢下来静静地看,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所有一切依然是美好如初,抑或是更加美好。慢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润物细无声”、“大爱无痕”、“诲人不倦”、“锲而不舍”等精髓的通俗诠释,对我们也是一种训诫。慢下来,我们才能从容领略教育事业的精彩;慢下来,我们才能细腻感受教育生命的神圣;慢下来,我们才能咀嚼教育生活的美好;慢下来,我们才能够轻轻触摸教育行走的真实!教育,就是扶着生命慢慢走!慢教育是新课程的一种态度,是教育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智慧和能力!我正享受着这个“慢”的状态,他是最自然的也是最真实的!

《致教师》读后感2

  寒假里,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该书共分六辑,选入85篇文章。这本书与其说是致青年教师,倒不如说是致所有教师的建议、提醒、倡议书。值得一读。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陷入沉思:你是一个有胸襟的教师吗?你对学生着急了吗?你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吗?你尊重常识了吗?你放弃理想了吗?你在学生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直面这些问号,深感汗颜,同时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为了让学生胸襟开阔,你应先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吴非老师指出:不想吃苦,不肯变革,“混”成习惯,也就希望大家“静止”,永远处在同一水平上;看到同行取得一点成绩,不是见贤思齐,而是千方百计地替他找寻不足,以安慰自己;对同行在教学探索过程中的错误,则幸灾乐祸。自己不奋斗,不努力,见同行取得成就,只会嫉妒,总像有一群小虫子在啃自己的心;把别人的成就当做心理重压,把自己的工作当做挣扎,他拿着把小尺子,说长道短,量遍一切人和事,就是量不出自己永不平衡的心胸。这样的教师,很难有所作为。有这种妒忌心的人,对身心健康不利,具有最大的危害性。

  “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吴非老师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对必须要打不及格的,都有些不安,甚至有些下不了手:学生作文用稿纸写,分数批在首页右上角,多年来,他习惯这样做。因为这样记录得分、准备讲评作文时很方便。但是,在发已批改的作文时,课代表会看到这位学生的分数,其他同学也有可能瞄上一眼。总得改一下。虽然有些麻烦,虽然作文不及格的人不多,他还是考虑要改变方式。至少可以把不及格同学的分数批在文末,这样会让同学们看不见,也许可以让不及格同学心里平静一些。不管学生犯了什么错误,若非特别情况,尽可能不要当着第三人的面训斥学生,不要让其他人对犯错的学生产生误会。对严重违纪的学生,也要注意就事论事,千万不要去“掀老底”。过去是前辈告诉他,现在,是他要告诫小辈(青年教师)了。

  “老师,你最看重的是什么?”在吴非老师看来,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他的做法是,从没把自己的.做法归结为“同情“”照顾面子”或是简单地解释为“维护学生自尊”。起先或许有这样的因素,随着对“教育”理解的加深,他在工作中逐渐认识到,重要的是我们对“人”的认识,对“学习”的认识。学生在学校学习,接触新的知识,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不一样,用同一种考试标准,当然会有差距。学生在校通过学习获取能力,他在以后的岁月中要持续发展这种能力,仅仅用几次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是不准确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最好是全面看待学生,综合地评价学生,学校教育要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人格基础。

  “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这是吴非老师一直的观点,这是因为教师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必然会把自身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如果为人处世违背做人的基本常识,对生活中美好的人情熟视无睹,他怎么能当教师,当校长?一个开始有道德情感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最不能容忍的是教育者的思想低俗与言行粗俗。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当他发现自己处在一个让他人怜悯的境地时,他有可能开始冷静地思考自己从平庸走向庸俗的原因。教师没有帮助弱者的意识,在言论中侮辱穷人,厌恶劳动,学校教学生弄虚作假,学会欺骗,在管理中还挖空心思设立“潜规则”,等等,将会在学生心灵上种下一粒基因残缺的种子。因此,他主张教师要有美好的心灵,较高的人文素养,必须为人师表。

  一遍遍品读《致青年教师》,深感吴非老师是富有智慧的老师,深感在“想到”与“得到”这间必须加上两个字“做到”。因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是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要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创新。要有信心、恒心,要能吃苦、能吃亏。

《致教师》读后感3

  春节过后,孙校长给我们每位教师推荐了一本书,我选择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老师》。在这本书里,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读吴非老师的文字,真正懂得了: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

  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不由得想起自己刚从教时,在一节课堂上,由于几个男学生的故意捣乱,我停止正在进行的课,对学生讲我的求学经历,希望能够感动他们,由于感情过于投入,边讲边流泪,事后觉得自己过于幼稚,竟然在学生面前流泪。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想想:是啊!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流泪呢?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说实话,面对学生,我笑过,也哭过。曾为学生那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动得流泪,也曾为他们中一些同学的不争气而伤心落泪。事后,我常埋怨自己太没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吴非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这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

  作为教师,不仅要当好学生们的领路人,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引学生面前的道路。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真的很好。几乎每一篇都有感受可谈,让我们始终记住我们是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导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孩子的成长是教师的职责。读吴非的书,很容易被里面一种积极向上的东西打动着,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追名逐利的社会,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确实需要常常读上这样一些书来荡涤自己的心灵,拨开身边的迷雾,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坚持自己该坚持的,改进自己该改进的,然后让自己的心安下来。所以,感谢孙校长的推荐,感谢吴非老师的书!

《致教师》读后感4

  我带着一份新奇,带着一份崇拜,带着一份激动,细细品味了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看完这本书后,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致教师》读后感。让我仿佛找回了当年刚参加教育工作远大的教育理想,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心中不断地涌动着一股要战胜自己、要超越自己的力量。我想那也许就是新教育的力量。新教育的理念又赋予了我新的教育梦想。给我工作一种新的动力。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新教育的四大改变,(改变教育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及教育感悟、教育定律等理论、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今后教育教学的努力方向,俗话说得好:“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同时也是新教育所弘扬的一种精神。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读后感《《致教师》读后感》。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由此可见,新教育提倡变阅读为悦读,让阅读变成孩子一生的习惯,让悦读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灵港湾,是多么的重要。在新教育美术教学实验中,我渗透这一理念,把“小教材”变为“大教材”。所谓的“小教材”就是至课本。所谓的“大教材”就是指依据课本而拓展延伸课外的教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学理想课堂,创优质教学

  我认真学习朱永新教授所阐明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联系的、延展度)使理想课堂达到三重境界即(第一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种境界,体会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同时,新教育还研究出《有效课堂的教学框架表》都给了深刻的启发。使我明白了美术教学不仅是以前新课改所倡导的三个维度整合,也深刻领悟了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优质教学”,即,师生共同围绕在“问题——知识”的周围,进行一次艰苦的探索。新教育提倡创造自己的理想课堂。让师生把学习视为一个同时展开的三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人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

  二、做“科研”型教师,促“专家成就”型名师

  新教育中的科研在教室、在课堂,倡导的是一种行动科研。一种行动的研究。其关键有两条,新教育走出来的名师都是情,二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新教育走出来的名师都是能够放下心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每日记录教育随笔、教育随思、随想的教师。朱永新教授称这些教师都是一本大的巨作,每一部巨作都有真切的可行的理论。书中告诉我们成为一名名师的途径,那就是从现在起,坚持每天写教育随笔、教育故事、教育反思。5—10年后,你抱着自己积累的教学日记时,你就成为了一位名师。这让我深深感受到“认真教学”的深刻含义。现在全社会倡导读书,这就是新教育的魅力所在。总之,读朱永新教授的这本书,是一件很美的事,犹如邂逅好友、知己,心里迸发出深深的喜悦。我更加坚定的认为:读朱永新的书,享受的是内心深处的滋,收获的是人生大厦的稳固根基。今后我不仅要反复读这本书,领悟书中的精髓,还会读更多的书,读出壮阔,读出豪迈,读出人间万象,读出教育的真谛。

《致教师》读后感5

  这个暑假,我们学校又给我们买了很多好书,其中吴非老师《致青年教师》一书,我是翻了又翻,读了又读。这本书给我的收获很多,反思也很多。我认为这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好书。书中85篇文章篇篇让我受益匪浅。

  我知道了“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职责,更应当是我们教师自身的追求。

  我知道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写作者”。

  我知道了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我还知道了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回顾《做个有胸襟的老师》这篇文章,我更加深信: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他的学生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为了让学生胸襟开阔,我要先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回顾《不能让学生认为我们不认真》这篇文章,我一直深深反思我自己: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不认真?吴非老师的一句话“我宁可让学生认为我的教学水平差,也不愿意他们认为我不认真”说到了我的心里,我更加明白了我以后的工作该怎么做。

  《不能疏忽的教育细节》这篇文章中说道“因为工作繁重,事务庞杂,许多教师的案头总是堆满了各种东西。如果摆放有序,关系不大。如果既杂且乱,学生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杂乱无章也会变得无所谓。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常常是榜样。看到一些青年教师注意办公桌的整洁,簿本摆放整齐,私人物品和办公用品位置安排恰当,学生对他们的教学自然会多一分信任感。”我想到了我自己,有很多时候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我忽视了教育中的细节问题,真是倍感羞愧。校园里有些事,在教育圈外的人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也很少有人去关注,但对教育者来说,如果不关注细节的作用,很难为人师表。在和老校友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能记住当年学习生活中许多有意思的细节,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过他们,如影随形半个世纪,还会通过他们传到更远的年代。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这篇文章,我很赞同吴非老师的思想。语文教育除了教学生能正确使用母语,还应当有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在创造性地使用母语和发展母语文化的过程中,懂得爱,懂得美。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语文学科也就不成其为基础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我们思考问题不应当脱离实际,我们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利益,这是不需要争论的。

  语文学科的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生长远的甚至终生的利益和精神追求,这一点也不应当有什么分歧。遗憾的.是,极度功利的教学观往往在左右评价。当今之世,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他的教学富有诗意,未必会受到敬重,经常受到的却是批评或嘲笑。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课,课间和几位教师闲聊,随意说到普希金,有位教师疑惑地问:“这个不可能考的吧?”一时便不知说什么是好。

  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语文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但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

  回顾吴非老师《致青年教师》中的85篇文章,篇篇都触动我的心,其实篇篇都充满着爱。

  让我们始终记住:我们是教师,可是和所有的人一样,我们在成长中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那这些像梦一样的诗,像诗一样的梦永远不再回来了,可是它还留在孩子们的眼睛里,孩子们就坐在你的面前……

  爱所有的孩子!

《致教师》读后感6

  读完《致加西亚的信》,颇有些感触。书中所倡导的“敬业”精神很值得我学习。

  1895年,西班牙占领了古巴并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美国在古巴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胁。1898年,作为美国在古巴军事存在标志的,停泊在古巴哈瓦那海湾的“玛恩”号军舰被西班牙军队击沉。美国决定对西作战。战争的关键在于美国必须与古巴国内反抗军领袖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协同作战。但是没有人知道加西亚将军究竟在古巴从林的什么地方。总统找来了一名叫罗文的上尉军官,交给他一封致加西亚将军的信,要求他把信送给加西亚。接受任务后,罗文马上出发,秘密潜入古巴,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凭着机智和勇敢,最终完成了任务并带回来大量宝贵的军事情报,为美西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名军人,罗文深知只身潜入敌占区的危险,而且他并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能找到加西亚将军,甚至不知道加西亚将军究竟长什么模样,他没有问任何问题,没有提任何要求(例如,如果不幸遇难,家属是否能得到抚恤等),没有任何犹豫(这么危险的事为什么就要我去,而不要其它人去呢?),他只是毅然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执行任务的进程中,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里,体现了一种对事业高度认真负责及对职责高度忠诚的精神。

  作为教师必须敬业爱生。敬业爱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

  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事业,这一事业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现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教育被各国普遍认为是立国之本。与此同时,教师职业还联系着千千万万的社会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幸福的可能性,关系到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程度,关系到人的切实利益的拥有和维护,教师成为学生通向幸福之途的导向。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基于此,爱岗敬业是人民教师最高尚的美德,也是人民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加里宁说:“国家和人民把儿童托付给教师们,要他们来教育这些按年龄上最容易受影响的人,托付教师们来培养、教育和造就这代人。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希望和自己的未来都完全嘱托给他们”。这种委托不是无条件的,在将儿童交给教师的同时,规定了教师应当履行的责任或义务。爱岗敬业是教师对各种规范、要求的自觉认同和内化,是自觉承诺、履行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的表现。

  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自觉地、不断地完善自我。教育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的活动,对教师的素质有很高很严格地要求。时代在飞速发展,要求教师的知识、能力、道德情操、心理素养等这些方面的素质,必须与时代相吻合。要提高这些素质,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来达到。那么这种动力来自何方?主要来自于爱岗敬业精神,有了爱岗敬业的精神,教师就能够对自身素质水平有一个理性认识,并努力使之与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不断接近,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提供保证。反之,则要落伍,被淘汰。

  爱岗敬业能帮助教师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提高工作效益。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劳动。教师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处理千差万别的矛盾冲突,这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必备前提。教师要想取得工作成就,必须有社会的理解,领导的信任,同事的支持,家长的配合,学生的自觉努力,而“爱岗敬业”精神在这方面大有助益。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则可以感染同事和学生,使其成为他们的榜样;感染领导和家长,使之对教师信赖和尊重;爱岗敬业精神也可以影响社会各方面的敬重和支持。这一切,无疑将有助于教师提高工作效益。

  概括起来说,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反之,搪塞、敷衍、马虎,对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追求的教师,只能是一事无成空嗟叹。

  让敬业爱生的精神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致教师》读后感7

  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收到校长精心送的这一本书。本书的书名翻开书本,细细品读,一个“致”字,让我有很贴心的感觉,似乎是一位长者在与我们亲切交谈。读下去发现作者就是一位无私的长者,他畅谈了教学、学生、教育、成长以及学校工作的点点滴滴;分享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上的苦恼,教师成长的烦恼,班级管理的困惑等等;记录了教育生涯中的温暖与感动,反思与领悟,激情与梦想!不断地传授给我们经验,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对讲台及学生的挂念,还有对我们这些后来者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盼。为一个从教几十年的教育前辈,他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用信件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群孩子,有时候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的,可是在尝试了多次之后却常常有心急的感觉,于是焦躁、恼怒跟随而来。朱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或许做事的关键,潜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长带来更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耐心等待,我将收获每一个孩子都会开出一朵美丽的花。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朱老师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这句话来自于《像抬眼一样升起的白旗》。“那旗帜不是蛊惑人心的红色,不是时髦的绿色,也不是空灵的蔚蓝,而是一尘不染的白色。在我的心中,一面洁白的旗,正在像太阳一样缓缓升起。”当我读完这句话,似乎就沉浸在之中了,这里的白旗是善良,友情,仁慈,负责,勇敢,坚强,自信,珍爱生命,纯真爱情……我们为师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做好我们自己,用我们的人格影响我们的学生。你今天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读完这里面的信件,在融入心里的同时,我也被朱老师那份教育的理想而深深感动,他说,理想是必要的,乌托邦式必要的。那么没有成功实现理想的是少了坚持!我们走上教育一线的道路,充满着理想和希望。我们需要做的,是坚守!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我憧憬这样的画面:“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而《致教师》这本书,绝不仅仅是读一次就够了,是一定要多读几遍,精读几遍的。“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致教师》这本书,给了我指引和方向,更增添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致教师》读后感8

  假期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授《致教师》一书,印象最深的是朱教授在《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中说“如果没有家庭社会和学校通力合作,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健康的成长。家庭和学校目标不一样、期待不一样、甚至是彼此矛盾,这样再好的教育效果也会彼此抵消。”是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没有一个适合所有孩子的方式,想要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方式,就需要良好的家校沟通。

  朱教授在《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说“生活中99%的对立因为沟通不畅。从合作开始交流,把想法平和地说出来,互相倾诉倾听,最终消除误会,达到双方和谐……我们积极一点,就向周围多传达一分正能量;我们消极一分,就向周围多传达一点负能量。”教师这个职业也是考验沟通能力的职业,不仅要与学生沟通,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自己心灵相通,更要掌握与家长的沟通技巧,让家长产生与老师的共鸣,互相倾诉倾听。

  想到自己刚刚担任班主任时,每次与家长沟通,心里总是忐忑不安,担心表述是否恰当,担心沟通效果不好。几年班主任工作下来,慢慢摸到了些门路,又读了朱教授对教师工作醍醐灌顶般的答疑解惑,整理了一些关于家校沟通的感想:

  每个家长都渴望与老师倾心沟通孩子的成长状况,作为老师,上学期间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要比家长多得多,孩子在同龄群体当中的相处方式与在家中和长辈的相处方式比,也一定有所不同,这就注定我们一定会看到家长看不到的优点或缺点。对内向、不自信的孩子这些优点要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和孩子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特别的爱;对开朗、自信的孩子,就要适时、适度地反馈,既要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又要防止孩子因此骄傲,适得其反。面对缺点,如果是偶发、低频率的事件,可以直接从学生入手,师生之间“内部解决”,这样的情况有时没必要跟家长有闻必录,孩子与老师之间也需要有些“小秘密”,这样孩子的家长一般也都是像朱教授说的“熟悉教育规律、懂得怎么去帮助孩子”的家长;如果是高频率的事件,更不要急于找家长,老师首先要放平心态,急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一定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我们也不能期待短时间内发生改变。我们要从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家庭入手,分析原因、找到解决方法,这可能需要与家长进行一次、甚至几次的长沟通。

  其实,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身上的缺点,他们并不想总是在老师这里“复习”孩子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他们更想知道有哪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因为在家长心中老师更专业,孩子更听老师的话,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沟通中更不能充满批评甚至抱怨,一是要对得起家长的信任、期待;二是家长可能早就通过其他人或其他方式了解过孩子的情况,过多的批评会让沟通陷入尴尬。有时家长的教育方式可能已经很科学有效了,只是需要老师的肯定与配合,才会有继续坚持的动力;有时在与家长推心置腹的'沟通中,可能还会在无意间激发新的教育智慧,良好的家校沟通一定是双赢的。

  面对家长提出的各种要求,我也曾经很为难,有的想让内向的孩子在课堂上多些发言的机会,有的想让外向的孩子多些展示的机会……想马上做到一方心中的十分满意几乎不可能,真的就需要耐心与家长沟通适合每个孩子的不同方式:内向的孩子需要先建立自信,让他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外向的孩子也不能盲目展示自我,要找到最适合他的机会……只有家长认可老师的教育理念,孩子才会在这种良性沟通的基础上站到最适合他的舞台上。

  每个孩子都有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但这条路不是老师根据自己的喜好定下的,更不是家长依照自己的意愿定下的,它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思考与行动,一起认识孩子,了解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去发掘。正如朱教授所说“最好的教育是帮助人成为他自己”“我们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英雄,让每个孩子的潜力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致教师》读后感9

  “平凡而美丽着”,国庆期间,我翻阅了《致青年教师》,其中一篇《充溢着温情的小事》让我再次想起了这句话。文章中描述的学生那些小事是多么平凡,确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美好,让我情不自禁想起我们的学生,也特想说说我们学生那些事儿。

  一年一次的运动会快到来之际某个晚自修,我班的班长来到坐班老师边上,问:“老师,您能借我几分钟吗?”老师回答说:“当然可以!”班长说:“老师,我想和班上同学说说运动会事情,您能回避一下吗?”老师笑了笑,出了教室。随后,班长就公布了班级事宜,非常具体安排哪些同学搬桌子到运动场地,哪些同学买食品物品,哪些同学维持运动场地卫生,哪些同学要负责接应拉拉队工作以及接应运动员……万事俱细,安排井井有条,还在外面的坐班老师听了,好生佩服呀。之后,坐班老跟我聊这样事问是否我安排的,我摇头不语,但心中感到无比高兴有这样的一个心中特有班级的学生。记得有一次,我在课间看到一个男生蹲在水桶旁边,一手拿着抹布,一手拿着拆下的风扇罩子,一根一根地仔仔细细擦过去。过了两节课,我去发作业,看到另一个男生提了一桶水回来,而原来擦风扇的那个男生还是蹲在继续擦班级其他的风扇,我忍不住夸了一句,你真勤快,只见这男生笑着憨憨回答说没什么,没什么,小事情。每一天都有某个他,她或者他们为班级做着这样那样的事,这跟老师分配的任务,班级的奖赏都没任何关系,只是他们发自内心去爱护自己的班级,我们的学生真美!

  下课时,走在教学楼的楼梯,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并不强壮学生背着或者搀着另外一个把他还大个脚受伤的同学走,从一楼一直背到或者搀到四楼,问他要不要帮助,他会说没有关系慢慢来。其实,教学楼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已,还有宿舍楼,教学楼到宿舍楼的一段路。班级也有这样的例子,我会觉得背着同学爬梯的学生太辛苦,安排其他同学帮他替换,这个学生就马上说,“老师,小CASE,不需要这么多人的呢”,边上的同学也马上应和,“老师你放心,有我们呢。”晚自修结束,走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我们会看到有些学生像个老师一样帮助其他同学解答难题。记得有一年英语会考在即,一般来说理科班的男生的英语会考问题比较大,老师建议搭对子辅导,班级中成绩比较好的女生自愿在晚自修后帮助那部分男生,这样的对子这个班级有十对之多,每天有一个女生主负责复习内容,其他女生负责检测。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一直坚持着,直到会考的前一天。这样的互助在每一届都会看到,我们的学生发自内心并用实际行动去帮助自己的同学,真美!

  有一天,我正在楼梯往上走,一个学生“嗖”的一声从我身边而过,箭一般的速度冲下楼梯口。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跟谁他的身影往前看,着只见他赶紧上前帮还在一楼慢慢行走的有着身孕的'物理老师拿书,器材。原来这个他在楼上就看到老师从办公室出来,他跑的如此快就是为了让老师少累一点。也许你会觉得这是对待特殊人群,其实不然。每当我们端着电脑、书或者作业本走进教室之前,总有学生看到之后,会马上伸手帮你端。每当下楼梯的时候,我们学生看到穿着高跟鞋的女老师,都会善意的提醒老师当心一些。每当下雨天的时候,我们站在学校的中厅等着雨小点时,总会有经过学生的对你说,“老师,我帮你撑一程。”你回头看的时候,有些学生未必是你认识的。每当查寝完毕的时候,我的学生对我说过最多的话就是“老师,您也累了,赶紧回去吧,路上注意安全”。每当毕业的时候快上大学之前,我们很多的毕业学生都会来到学校的办公室串串,看看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我们的学生发自内心地关心自己的老师以及毫不吝啬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真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借我借我一双慧眼,让我们发现更多的关于学生的那些美丽的事儿。

《致教师》读后感10

  寒假中收到了学校的教师共读一本书——《致教师》。翻开这本书,才理解到本书中书名中的“致”字的与众不同。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写给一线教师的一封封书信。在书信中他分享了自己多年关于教育教学,以及教师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语重心长地解答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及个人发展中遇到的各种苦恼。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读过这本书后,也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更被前辈自身对教育的热爱所感动,更从中体会到一个教育前辈对后来教育者的殷切期盼,也让我对教师这份工作更加珍视。

  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落实基础训练是平时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我特别关注这一篇文章——《让语文回归生活——如何做好听说读写?》。

  多角度培养“听”的能力。就像文章中说的那样,“在人际交往中,、听非常重要。听的时间远远超过说的时间。听意味着眼睛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意味着能够对说者予以及时的反馈,意味着对人的尊重。”那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如何落实这一点呢,其实不仅仅是我们从还给孩子们听的内容上进行丰富,并从听的方法上与同学们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认真倾听,有效的沟通,把这种最基本的能力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一辈子都受用。如告诉学生,在听的时候要抓住关键字词的意思来进行理解,而且不能忽略语调、身体姿势、手势、脸部表情和眼神所表达的意思。在听的时候也要及时通过点头等动作来表示自己正在倾听等等。也就是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听也应该作为我们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多渠道的培养“说”的能力,除了平时在语文教学中循序渐进的教学,书中更提醒我们注意引导学生的表现欲,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说话的能力。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的读写绘项目和口头作文项目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将阅读、情感、思维、表达整合为一体。让学生在写绘的过程中,通过绘画语言、口头语言和文字性语言,让学生更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可以说“读写绘”是一种适合低龄段儿童的全新的阅读,并解决了低龄段学生受知识所限无法完整的表达阅读后的感悟的困难,为老师及家长提供一扇让我们观察、理解儿童的窗,更为孩子终身阅读打基础。

  提升阅读兴趣,促进语言积累。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都能够学得好、记得牢。新教育提出的师生共读正是为了培养真正的阅读兴趣与能力。如每天中午全班同学一起读,假期里师生共读一本书,都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们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积极阅读,也建立了老师与同学们有了共同的'话题,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恰当地引导学生去读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师生共读成为学生一向喜爱的活动。

  多鼓励学生以说促写、说写结合,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改写、续写或写缩写等等很多的训练方式,全方位、多渠道的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书写训练。我们更要鼓励学生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写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去年下大暴雪的那一天,孩子们写的日记就写得非常的精彩,思维也特别活跃,是写命题作文所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生活中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多观察,写作能力也就渐渐以提高了。

  其实,由于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因此,我们训练的内容形式上也应当不同。在提高学生听些读写能力方面并没有一定之规,上面提到的方法也只是冰山一角,在教学中需要我们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才能将听说读写落到实处。读了这篇文章,让我对新教育又有了些许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将课内课外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听说读写合理组织,和谐操作,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有成效。

《致教师》读后感11

  读一本书,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一次自我的升华,一次丰富的收获,致青年教师读后感。与作者在书中相会,思维地碰撞让自我得到了成长,这是一次启迪,一场智慧的邂逅。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就是如此,在我做青年教师的旅程中我很幸运,遇到了这盏心灯。

  吴非老师是个真诚的人,他在书中把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想都毫不保留地与我们分享,作为青年教师,读这样的文章,就如一位长者在你跟前,推心置腹地教你怎么样做老师,与你分享他在教育中的困惑和所得,这样的书,怎能不吸引人呢?

  读到“你一定能写好”给了我一些想法: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是常常注意鼓励孩子,让学生自信起来大胆说大胆地写,但是在对一个孩子无数次鼓励没有效果之后,我们的耐心好像瞬间消失了。这是一种失望出来的体现,随之就会出现一些无意识说的伤害学生的语言,比如说“你上课到底有没有听?”“我说不行就不行!”“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你可真行,竟做出这种事!”“都是一样的孩子,你怎么就不如别人!”“就知道玩,一提学习就没了精神。”……这样的话有时是随口说出,确不知对孩子有无形的伤害,前面所做的也就功亏一篑了,所以这鼓励的话还是要持之以恒地说,孩子们是有感情的,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你对他们的真诚他们总有一天会领悟,等待花开的,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我们做一个会“说话”的老师,读后感《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读“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我想到了发生在班级的事情:那是20xx年的12月,记得那天是进行了古诗文诵读大赛和早操的比赛,比赛结束完,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是跟孩子们已经说好了,只要努力了,就好!

  当时我是5年级古诗背诵的评委,六个年级的比赛是一起进行的,我从五年级下来的时候就看见董晨阳在班级哭,见我下来,大家都围着我,七嘴八舌的说起来,听了好半天才知道,原来是背诵古诗的时候董晨阳《劝学》没有背出来,大家都指责他,所以孩子就哭了。我把孩子叫到跟前,其实我也是非常诧异的,昨天在我这里过关的时候背的好好的,怎么到比赛的时候就背不出了呢,我想大概是紧张了吧。

  “怎么了?”

  “老师,我劝学没有背出来”,眼睛里眼泪还在流

  “今天早上不是告诉我只有《小儿垂钓》背诵不出来吗?”

  “是的,可是老师叫我的背诵的时候我就什么都忘记了。”

  ……

  “你努力了吗?昨天回去背了吗?”

  “恩,我背的”

  “那就好,只要你努力了,老师和同学都不会怪你的,以后我们要提前做准备,下次的比赛我们有把握了”

  “盛老师,谢谢你原谅我……我以为你也会怪我”

  孩子的眼中又流出了眼泪

  我抹去孩子的泪水

  我们教师,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如果多些谅解、宽容,而不是一味发火指责的话,孩子们得到的也许会更多,我们常常会误解孩子,这样的误解对孩子是多大的伤害呀,一个不分青红皂白的老师教出来的孩子也一定是个蛮不讲理的,教育中多一些宽容、理解,孩子和我们就更进一点,我想这次的比赛对董晨阳会是一次很好的体验,对我,同样是。

  如果作为教师没有给孩子宽容和理解,孩子们看在眼中记在心中,那么这个班级里就是个没有气度的孩子,教知识的同时,教师难道不应该以身作则教做人吗?

  读吴老师的“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让我感触颇深,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叶子,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的都是特别的花朵,也许这个孩子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也许那个孩子没有百合的清新脱俗,也许他们没有郁金香的乖巧内敛,但是我们教师一定要知道,他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的芳香自有他的特别之处。也许他现在没有完全开放,他还是小花蕾也许只要你细细的闻,慢慢的品,等待他展开花瓣,那时,肯定是芳香扑鼻,香艳满园。

  只是,我们要慢慢等,多一些耐心。

《致教师》读后感12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之前总觉得教育理论的书比较深奥看不懂,而《致青年教师》单看它的目录就比较新颖、独特更符合我们青年教师的胃口,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这些宝贵意见让我受益匪浅。吴非老师以平易的语言,将那些典型、生动的案例娓娓道来,在工作中给我们以启示,在生活中给我们以指引,在阅读时就如同与一位智者在促膝交谈。记得有人说结缘教育是一生的幸福。然而,工作中我却总是自怨,总找不到身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在边读《致青年教师》一书的时候,我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与思想,却不由的有些汗颜。是啊,在现实的生活与工作中,我有很多地方都与作者对青年教师的期待相距甚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只是一味地专注于适应工作环境,在被动中提高着自己的教学和业务水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根本就没有更深层次的规划,而在这本书中,每一篇文章无不折射着作者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吴老师在书中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有的理想和素养。如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说实话,面对学生,我笑过,也哭过。我曾为学生那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动得流泪,也曾为他们中一些同学的不争气而伤心落泪。事后,我还埋怨自己太没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吴非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这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工作中只有爱我们自己专业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一定是一个与书为友,勤奋好学,博才多识的人。只有这样,我们心里的底气才足,我们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为学生照耀他们的人生之路。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兴趣很多,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不多一些一技之长,那就会变成我们自己与学生不合群,从而被学生所疏远,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还要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十八般武器,不需要样样精,但起码能通一些。在当前新大课改的形势之下,我们老师更应当表现得比学生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用我们的智慧照耀学生面前的道路。

  当然,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更多地是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让我们教着、学着、思考着、努力着,期待着那一天。

《致教师》读后感13

  寒假期间,在忙碌之余,静静地打开一本书,一个人独自享受着书中文字的熏陶,和室外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相比,也是一份难得的清静与自在。

  期间,我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初看到这个封面,顿时有一些感触,青年教师?我还是青年教师吗?毕业已有二十余年,早已不是什么青年教师了。但心里还时不时的把自己定位在“青年教师”这个角色上,无疑是不想面对现实,还存在着些许“还年轻”的幻想罢了,不过,要是和吴非老师比起来,我不就是一“青年教师”吗?

  吴老师在书中,似乎是位长者在与我们亲切交谈。第一篇《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看完这一篇,我就有很深的感触。教师如果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与伤感,那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就当着学生的面哭泣吧。这有什么呢?让学生看到,老师自己的母亲、父亲一样,和普通人一样,也有悲伤甚至会感到绝望无助。

  想起去年送走的毕业班,他们和我的孩子一样大,作为带了他们六年的班主任,对他们就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倾注有太多的关爱,也有太多的`期待。临近毕业,有一部分孩子调皮捣蛋,故意制造乱子,惹老师生气。现在想想,他也许是想给老师留下更深的印象罢了。

  还记得那天,我把我的苦恼、伤心、失望等心情写成博文《六二班的孩子们,我想对你们说》并在课堂上读给他们听,边读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下课铃声响了之后,我抑制住自己的泪水,不让它当着学生的面流出来,而是快速的离开了教室……

  在学生的眼里,做为教师,应该是一名强者,哭泣往往成为教师软弱与无能的表现。但吴老师说,哭泣与落泪未必就是软弱,因为您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您的仁爱和幸福。不要忍,就让您的眼泪流下来,当着学生的面留下来。我宁愿他们面对你的眼泪感到惊愕或尴尬,也不愿意他们就那样木然的面对人间的一切。

  读到《教学楼里有多少个洗手间》这一篇时,我震撼了。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我们努力的向学生灌输我们的知识,即使听见下课铃声,还要再“好心好意”的重复几句,啰嗦一两分钟,好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可不知这时的学生中有一半甚至更多的学生已没有心思集中听讲了,而是要马上上厕所,如果我们耽误孩子们的下课时间,就会有一部分学生为了下节课不迟到,而不能上厕所,导致下节课他也不会集中精力的认真听讲,而是在心里急切的盼着下课的铃声……

  我们也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上课期间,有学生举手打报告,提出上厕所,我们应当同情,不必问出原因,更不能讽刺挖苦或阻止不让去。吴老师说,通常,学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提出这种请求的。

  因此,教师上课不要拖堂,低年级的教师能经常提醒学生如厕,课上允许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自行从教室的后门去洗手间而不必报告……

  作为教师,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为什么要重视(特别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渴望?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给学生批改作业时,学生做对了,用红笔打上对钩;学生做错了,用红笔打叉,甚至还在怨恨这个孩子,太不细心了,这么简单的题还会出错,而狠狠的用红笔在本子上打下一个个更大的叉,来表达我们的不满与愤怒。

  吴老师告诉我们,有一位数学老师,在改学生的作业时,对于学生的错题,老师批改时用红笔打叉——那个叉叉很小,稍微大意一点还看不清呢;而如果作对了,老师笔下的那个“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小学老师是个有心人,他是在用“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啊!

  书中通过一个个案例讲述了青年教师的很多困惑,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与方法。他如同一名智者,为迷茫的教育者和无所适从的青年教师指明了方向。

  这本书好似一盏明灯,指引着并不年轻的我不断前行。

【《致教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致教师心得02-17

致教师读后感06-26

《致教师》读后感03-21

致教师读后感11-08

精选《致教师》读后感08-10

《致教师》读后感06-22

致教师的离别赠言09-30

致教师读后感优秀09-09

《致教师》读后感范文07-10

致教师读后感(15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