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2-09-17 11:31: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论语》有感(汇编14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论语》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论语》有感(汇编14篇)

  读《论语》有感 篇1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

  为什么会这样?

  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数”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读《论语》有感 篇2

  老师暑假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看一本好书并写出读后感,我看了论语,并写出了我的感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明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很多话很有道理。论语1是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2是讲有关思想、修养,论语是我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教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特别“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能这位是各人有各人的长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给我的感触也很深,告诉我们要敏捷而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虽然《论语》经历了两千多年不可能完全适合现在的社会,但他毕竟是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时。

  仁义礼智信我们都按这个标准去做,社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更加昌盛文明。

  读《论语》有感 篇3

  日常生活中,父母总是告诉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和读书才能有出路,才能改变自己的未来。听到这些话后,我们绝大多时内心掀起“这些道理我都懂”的波澜,也可能会产生反感。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可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才能成为好学之人?

  学习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书中占有较多比例。在读完《论语》后,孔子告诉我其中的答案,使我对学习的见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学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诉我们: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我们要学习的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换位思考,不仅仅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避免在人际关系出现较多矛盾。

  二、为何学?

  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告诉我们: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在孔子眼中,仁、智、信、直、勇、刚都是好品德,都是我们应该加以修养的。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不能把握其实质,便很容易造成危害,从而由“六言”变成“六蔽”。由此可见,学习的意义非凡!

  三、何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告诉我们:温习学过的知识,预习新的知识,可以成为其中的老师。我们可采取的学习方法是在学习知识后,及时的温故,及时的思考,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告诉我们: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也是很危险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深体会和牢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学矣,不如须臾之所思也。在如今的学习型社会中,不但要求我们全面学习,终身学习,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在高中阶段,我们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多思考、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告诉我们: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方能成为好学之人。这就要求我们在遇到难题时,要不耻下问。而不是以韩愈《师说》中,那些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好学的人。

  学习,不是空乏的获取知识,而是用知识去充实自己,推动成功。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孔子认为,思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学而思,思而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读《论语》有感 篇4

  我认为读论语就是陶冶自己的情操,让自己了解很多的东西。

  读了论语之后,我认为自己应该做到论语里所说的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我觉得在读论语的过程的中,我应该做到孔子所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有很大的缺点,有一些不经意间的缺点不易发现,所以我认为自己应该努力学习,认真的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

  对于论语,我知道自己读的还不够透彻,我认为论语的内涵不知在于教人怎么变得更好,而是让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论语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说生活处处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在这个新时代,很多人都丧失了自己的品德,但是我一直坚信,总有一天我们的社会风气变得更好,论语中孔子一直想要达到的,这正是我们要做到的,论语真的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这也是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方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不同的思想,所以以同一个要求去教导不同的学生,是做不到的,这一点我认为我们的班主任做的很好,他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这个方式,他从来不要求自己的学生做到一样的效果,总有些人是做不到的,总有一些人可以做的更好,所以论语教会我们如何做到更好,当然论语也教会我们如何处事做人,没有必要去计较一些不值得的事,总有些人是你高攀不起的,也总有些人会出现在你的黑名单里的,所以啊,不必要去计较一件事,总会过去的。

  论语里真的蕴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包含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向前看,要做到不怒,我们可以努力做到自己最好的样子,所以我们可以认真的研读论语,在这个新时代的潮流里,所以我们更要做到自己更好的一面。

  论语,也许没有教会我们什么,但是至少告诉我们如何为人,如何做到更好,所以啊,论语就是我们学习的东西。

  还有人质问,学这么多《论语》,高考又不考,有什么用啊?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大丈夫不是为了炫耀而学习,而是为了明白事理,济世救民。顾炎武先生的回答多么经典。

  即便不是为了高大上的理由而学习,那也该为自己修身养性而尽力。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告诉我们复习求思是重要的。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告诉我们学习要追求正义,不钻牛角尖,当然,求异创新另当别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不断思考,在思考中要不断学习,如此,学习效率才能提高,人才不会成为书呆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告诉我们对待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切不可不懂装懂。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告诉我们特别是那些喜欢看成功鸡汤文的人,要看清楚别人成功背后的努力。

  如此《论语》,如此孔子,如此智慧,如何过时?如何腐朽?如何无用?

  文史悠悠,先贤已矣;阅读经典,幸得圣缘。作为新青年,我们首先应深入学习经典,而不是轻狂自居,鄙薄先贤。学下去,继承下去,为往圣继绝学,这是我们的责任。

  所以啊,我们应该学习论语里很多东西,所以真的,论语真的值得我们认真的研读论语,终于论语读完了,我的思想也经过了洗涤,成功的认识到我自己的不足,学习了别人的优点,真的感谢论语,是它让我学到了很多,希望以后也可以读到这么好的书。

  读《论语》有感 篇5

  《书海拾珍》一书出版了,翻阅完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我不由自主地又拿起已拜读多遍的《论语》。因为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一直引导着我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弟子之间讨论上自尧舜禹下至春秋列国天下大事和修身治学,人伦国事等文化道统的语录汇编。全书共有20篇,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等。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给我留下颇深的印象,得到很多的启示。

  一、孔子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

  对学生进行仁、义、礼、智、信、直、勇等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将人格培养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考虑传授知识。

  二、孔子善于因材施教,善于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孔子把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事而教,因教启事,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孔子深知,人的个性和资智有着很大区别。他曾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智力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习;如果智力在中等以下,那就不必了。同是问“孝”,孔子给子游、子夏、孟武伯和孟懿子的^答~`案就各不相同;同是问“仁”,孔子对子贡、子张颜渊与樊迟的回答也不一样。他的不同,是解释的方式、举例的深浅因人而异,最终目的是要使每个学生循序渐进,直达中心。

  孔子善于巧妙地启发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把死教材灵活应用。他强调必须重视学生的求知欲望,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主张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也。至于如何启发,在于老师的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三、孔子是“言传身教”的第一个倡导者和实践者

  孔子认为自己的行为能够成为别人的榜样,这比说多少道理都有用,也更有意义,因此他时刻提倡“身正”。孔子一生中,几乎天天都有弟子跟随左右,处处以行动和人格感召,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他的感染。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应该记住“身教重于言教吗”?

  四、对于学习态度和方法,孔子也有明确的论述。

  他教学生学问,一要学思并重,二要下学上达,三要由博而约。学就是读书,单读书而不用思想,就成了死读书;单用思想而不读书,就是胡思乱想。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要一面读书一面想,一面想一面读书,这样功夫与灵感并到,才能获得真实的学问,才不会盲从或想入非非,才不会对事理妄加揣度,乱下判断或一味主观、固执己见。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故、毋我”。做学问要从基础着手,一步步往高处走。做学问没有捷径,最高明的道理也是从最低浅处得来,每个人都要从事事物物的日常生活了解宇宙之大道。这就叫“下学而上达”。学问通达到一个广大的范围,就要选择其中一点,作高深的研究,这就叫“由博而约”。能由博而约,才能获得学问上独到的造诣。

  孔子还是坚持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典范。他与学生平等相处,亲密和谐。子路对他拜见南子很不满,他一边解释一边发誓,而不摆老师的架子。他的学生经常与他辩论,他也不认为是对师长不敬,反而认为学生这样做可以使道理越辩越明。学生们仰慕他的博学多闻,崇拜他的完美人格,眷恋他的和蔼可亲,所以有些弟子在孔子一生不得志的情况下始终追随着他。

  孔子晚年,许多学生奔赴各国去从事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学术研究、商业贸易等各种活动其中有许多人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教育家、学者、富商,有的甚至成为王者之师。这自然与孔子科学的教育思想有直接的关系。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啊!

  在施教的过程中,孔子为后人留下不少至理名言,诸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些指导人生的格言警句,将永远流传后世。

  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的贡献在于他打破了传统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他的教育方针、教学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等新课程理念不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吗?与孔子相比,我是那么渺小,但我愿把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读《论语》有感 篇6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非常敬佩他,是因为他视人如己,要求统治者关爱弱者,爱护百姓,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四处游览、讲学。“仁”是他的思想表现,除此之外,孔子还主张以德教化人们,以礼治理国家,他有一部著作,名为《论语》。

  《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之所在,我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在《论语》集里,有许多句子是可以做为我的座右铭的,也有许多句子是终身受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学自己要对别人做什么时,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承受这样的事,如果自己不愿意承受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我觉得《论语》这种为学的精神也是我们效法的地方,《论语》里面的这种人生修养,我认为是永远年轻的,所以这种学习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我还是进步的,随时有新的境界。

  读《论语》有感 篇7

  有人说,阅读是汲取精神的食粮;有人说,阅读是接受灵魂的洗礼。但我说,阅读是开启新阶层的人生,每读一本书,我都感到自己在蜕变,在成长。书,就像一个引路者,它引导着我脱去幼稚的外衣,变得更加沉稳,智慧,向着知识大道走去。而《论语》这本儒家名著,是众多书籍中给我启发最深的一本书,每次读到这本书,我都能从中发现更多的知识,感悟更多的人生智慧。童年,在阅读中慢慢成长……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听到的名言。那时,我才七岁,但也懂得了“自尊”,经常满怀嫉妒愁闷,老是想着如何超过别人,抬高自己,这时,我看到了《论语》中的这句话。顿时,我如同挨了一记闷棍,我明白了整天想着如何抬高自己,想这想那,成天忧虑是小人之举,不仅没能如你所想,还白白浪费大好时光。而君子,心胸宽阔,宰相肚里能撑船,与小人相比,显得多么有气度!我立刻提醒自己平时要“制怒”,拥有宽广的心胸。从此以后,我一旦发现“嫉妒之魔”出现,我就会告诉自己,这是平庸的表现,只有市井小民才会这样做,道德高尚的君子,心怀如天般宽阔,我要克制住自己。从此以后,我生气的次数大减,一直保持着广阔的胸怀。《论语》,是你教会了我做人之道!

  在我成长的每一步,背后都有着一个身影——《论语》。它将不慎落入沼泽的我拉出,将卷入漩涡的我拉出,它几乎帮助我化解了一切困难。我一见到它,就像见到了一位老朋友,又像见到了父亲。它就是一把利剑,帮我将拦路虎一一击败。记得三年级,在三月一日那个黑暗的日子里,我的语文成绩跌到了历史最低点,我就像被人扇了一记耳光,一整天恍恍惚惚。那时的我,就像失足坠落悬崖那般绝望。在这时候,《论语》又给了我以无尽的动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啊,我怎么能如此之快地失去了斗志,变得绝望?难道失败不是暂时的吗?人的志气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绝不能轻易失去啊!于是,我立刻恢复了信心,对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果然,在第二次考试中,我的成绩又恢复到优秀水平。《论语》啊,是你让我不断成长,不断抛弃坏品质!

  看似普通的一本《论语》,却为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有了阅读,我相信,我将会迅速成长,有了阅读,我相信,我的人生必将精彩!

  读《论语》有感 篇8

  孔子,我们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学家,他的智力过人,《论语》,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论语》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们写的,里面记录着孔子平时教育弟子们时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说的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还有一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这才真叫过错。

  其中,有一个地方最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当仁不让。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孔子说:"遇到合于仁德的事。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如果这种事真的出现了,孔子连老师也不谦让,而我,却不一定,唉!

  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中小学生看,能教会我们怎么为人处事,快去看看吧!

  读《论语》有感 篇9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年轻人在家孝敬父母,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精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我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可是有一些人对自己的父母怎么样呢?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只知道新闻上老是播,有好多的老人被自己养育了几十年的儿女们逐出门外,让自己流浪在外,迫不得已乞讨为生。看得自认为冷酷的我都动容。那一些不孝之人永远都不会明白,自己的父母就像一滴水,他(她)们拼命尽自己的所能呵护你这棵幼苗。却不知道等这棵幼苗长大之后又是那么庸俗不堪,丧尽天良,不尽自己赡养老人的义务,甚至将老人逐出家门。天理何在?

  人除了孝道之外,还有道德仁义。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见过一则新闻:有一个中学女生因为自己的学习不好而伤心欲绝至跳楼自杀。我想:如果当时有一个围观的人可以出来引导那个女生几句,劝慰几句;如果当时有一个围观的人中有一个富有道德文明的人可以站出来叫那些围观者不要以激将的方式鼓励那个女生跳楼,事情就不会那么糟糕了。但是事情总是那么不尽人愿,反而让人有一种弄巧成拙的错觉。

  应此,我们要牢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富有人生哲理的话。因为它是指引我们通往人生财富的指明灯,而财富,正是指:道德文明品质。

  读《论语》有感 篇10

  年初,差不多用了两周时间,读完了‘国学四库’系列的《论语》一书。点染之余,却被文中的一章所触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久久不能释怀。标与本的比对,因与果的关联,能否超然,全凭一念。

  《论语》之前的了解犹如皮毛。只有少许的篇章,有记忆,能诵读,背后深意说不全、参不透。从“学而”开始,不过两三篇便不知晓。确实惭愧。即便是每每去“三孔”游记、参拜也未能有所长进。

  无法穿越回到那个久远的朝代,只有透过书目记载,了解那过往的人和事。《论语》是一部老师与学生教学相长,交谈对话的收录集。涉及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的治国见解以及评价古贤的论述,记录有点像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有人问、有人答,偶尔也可以开个小玩笑。

  全书20篇,每篇若干章。至于章,其实就是几句话,因为是收录集,每篇的归类就不会绝对精准。篇目是按照收集语录的开始命名。有观点开篇的,如学而、为政、子罕、先进等;有学生名字开篇的,如雍也、颜渊、子路等;也有评价前人的,如泰伯、季氏、微子、尧曰等。

  书中多次学生向孔子求知识、见解。虽短短几句,见博学、见正念。有如问“仁”,刚毅、木讷,近仁;有如问“政”,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有如问“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有如问“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书中围绕教学、仁政、中庸、修为等内容,提出很多有益的方法,积极的引导人们入世。培养君子、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克己复礼开始。可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的孔子最终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周游列国,多是颠沛流离。

  很有意思的发现是我们目前很多使用的语言,在20xx多年前,由孔子和他的学生开启,目前依然在用,留存至今。有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如也”,似乎现在只在陕西一带出门在外的人员他乡相遇,互称乡党。有如“先进于礼乐,后进于礼乐”。先进是进修之意。如今也指位于前列,可为表率,比较相似。流传下来的成语就更多,见贤思齐、文质彬彬、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任重道远等等。

  《论语》开创教化先河。学者、知识分子、悟道者们能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目标,值得彪炳和慨叹。于己。不才,奉行之。

  读《论语》有感 篇11

  《论语》这本书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对话的内容,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在《论语》简短的语言中,体现了儒家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代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圣经”。书中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学习。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儒学所倡导的那种品德和功能,于今亦有积极效用。

  其实一开始读《论语》时,我自身的感受就是:看不懂,头大。就算看了注释也很焦躁,不想看。

  第一节语文课读《论语》时,我便浪费了12分钟多。

  但慢慢抚平自己的情绪后,慢慢地、细细地品读,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拿自己的行为对比书中的行为,进而获得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并把此道理铭记于心。并且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本书真正读进去了,才会发现自己的一些毛病渐渐地被这本书磨的消失了。

  《论语》对我而言是一本十分神圣的书,因此我对它充满了敬畏之心。所以我每次在读它之前都会先深吸一口气,再长呼一口气,来抚平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没有任何杂念了再来读这本书。

  《论语》真的带给了我很多感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次的读《论语》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会一直温习这本书中的道理,让它来指点我的生活中的行为。我与《论语》同行,一生同行!

  读《论语》有感 篇12

  在《论语·宪问》中有这么一句话:“不怨天,不尤人。”它的大意是,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不埋怨天命,也不责怪别人。这仅有六个字的一句话,告诉我们的却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深刻哲理,所以,我们应更深的去体会它其中的含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一些人,他们一遇到困难、挫折或麻烦,就牢骚满腹,埋怨上天不给自己好运气,抱怨他人有过错,可就是不自查自己有什么过错和责任。这就是典型的怨天尤人的表现。而孔子却认为,我们应当“不怨天,不尤人。”这实际上就是把对自己的要求提高到一个更严格的标准上,即苛责的应该是自身。

  记得我曾经有过这样一次经历。有一次,省里举行作文大赛,我也报名参加了。我非常认真的对待这次比赛,用了一个星期来构思,还上网、翻书查阅了很多资料,并用了三个小时认真地写了这篇文章。当我拿到学校给同学们看时,大家也是啧啧称赞,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原以为这篇文章可以受到老师的好评,但很可惜的是,老师仅仅给了我85分。当我看到这个灼眼的分数是,心里“咯噔”一下,随即,一种沉重的失落涌上心头。看着别的同学拿着90分、95分、97分的作文欢呼雀跃时,我的心情跌落谷底。我很郁闷,也非常想不通:为什么我这么用心写的作文老师会觉得有问题,为什么?而后,在当天下午的一节班会课上,老师讲到这么一句话:“我们在生活中,应学会‘不怨天,不尤人’,当事情不是依你所想时,先不要怨天、怨地、怨别人,先好好反思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听了这番话,我觉得心里很惭愧,为我在作文得了低分时抱怨老师而惭愧,为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而惭愧。我当即拿出我的作文,仔细的看了5遍,发现我的措辞、结构安排等方面存在着缺陷;我又询问了老师后,决定再写一篇。真没想到,这篇作文竟获得了作文大赛的二等奖!我很感谢这句“不怨天,不尤人”,它不仅让我获得了荣誉,更令我明白了待人处事的深刻道理。

  这句话不仅在我的身上得到了验证,在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身上也可以体现。海伦凯勒——一位被世人广为传颂的伟人,被评为20世纪美国十大杰出人物之一,她用失明的双目、失聪的双耳谱写了灿烂的生命乐章!当命运向她伸去可怕的魔爪后,她怨天尤人了吗?没有。她用她坚强的意志,克服先天的不足,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终于成为一位影响全球的传奇女性!从《星光大道》走出的歌手杨光,虽然是从来没有见过阳光为何物的盲人,但他却用歌声唱出了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与热爱。他同样没有埋怨上天的不公,没有埋怨父母给他的残缺的身体,凭着自身的努力,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试问:我们相对一些身体有残缺的人们,有着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埋怨生活的不公呢?

  我还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它讲的是一位名牌大学生因求职屡屡碰壁,想要跳海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但被一位老者救下的故事。这位老者在最后的劝说时所说的话让我颇为感动:“一粒沙掉到沙堆中就很难再找到,但一粒珍珠掉到沙堆中,却更能令它显得熠熠生辉。”所以,我们不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如果遇到不顺或障碍、阻力,首先应从自身找出结症所在,而不是抱怨没有合适的机会,没有赏识自己的“伯乐”。当我们真正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时,我们就会蜕变成那颗美丽的珍珠,很多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让我们记住这句话——“不怨天,不尤人”。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百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成为生活的强者!

  读《论语》有感 篇13

  不久前,我读《论语》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书中讲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让我们在学习后再温习一遍,温习了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学习领悟了这句话后,每到课间或回家后,我都会复习一下当天的内容,每次复习后,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我时常挂在嘴边。“三个人一起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借鉴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讨厌的东西给别人,不要让别人做自己所讨厌的事。我想起有一次妈妈在我的碗里舀了很多肉,我不想吃,就夹给了爸爸。读了这一句话后,我再也没有偷偷地把不吃的东西给爸爸。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少,为别人想得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界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通过学习《论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学习要讲究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生活中要谦虚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辅导老师:张新)

  读《论语》有感 篇14

  《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应该就是行仁的根本吧!我的理解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友爱同学是每一个当代学生必须做到的事。

  初中的我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也慢慢进入到青春叛逆期。我们在慢慢长大的同时,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变老。如果没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体贴父母,与父母就会产生隔阂,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

  我的老爸每次喝完酒回家,美曰其名就会找我“谈心”。但在我眼里,老爸和我讲的都是“废话”,我很反感,所以每次都很不耐烦不想听。

  学了这则《学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爸爸的态度,也常常思考:老爸为什么喝酒?为什么要喝完酒回来和我讲“废话”。渐渐地我明白了老爸在外喝酒,有他们成年人的无奈,其实是为了工作和这个家。之所以和我“谈心”,是因为他平时不善于表达对我的爱,只有喝了酒才吐真言于我。但我却觉得这是“废话”,觉得老爸的“谈心”让我烦燥。那是我不理解父亲,不懂父亲深沉的爱呀!

  什么是“孝弟”,怎么尽孝道?看似很深奥的话题,其实都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应该以“孝弟”为标尺,回到家主动跟父母问声好,挂电话之前跟父母说再见,在外面玩提前告知父母,不让父母担心……记得爸爸和我说过,一个人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一家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我看来,只有好好孝顺父母,尊师重兄才是一家人快乐的根本。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有感12-31

读论语有感07-01

读《论语》有感05-18

【荐】读论语有感11-18

【热门】读《论语》有感05-25

读论语有感【推荐】02-13

读论语有感【热】02-13

【热门】读论语有感02-13

读《论语心得》有感02-24

读《论语》有感范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