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的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名人传》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人传》的读后感1
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环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征,永远铭刻在人类的记忆之中。宽广的前额上两道微弯的皱纹,白色的双眉异常浓密,一部忠厚长者的胡须,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苍老的面庞变得平静、温和,留着病痛、忧伤和慈祥的痕迹。”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长了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长得十分丑陋。正因为这丑相,他的童年过得一点也不开心。然而就在托尔斯泰寂寞无比、急需关怀的时候,他的亲人一个一个离开了他。他的母亲逝世时,他还未满一岁。他的父亲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城邑中过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他的童年不再有欢笑,在悲伤和落寞中度过。
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这期间他的头脑处于狂热的境界中,他不断地试验各种人生观念和学说,矛盾对立的理论让他固有的信念动摇了,各种幻想不时占据他的头脑。在年轻混乱的心底,一个不变的东西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绝对的真诚。他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分析与解剖,坦白自己的一切想法和行为,他后来还将自己年青不道德的生活记录拿给妻子看。由于不满于学校的教育,他自动退学回家进行农庄改革。
不知不觉间,他已成长为了一个的青年。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的了。他慢慢地变得粗狂,学会了放荡自己。有一样东西拯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最后,他被迫去塞瓦斯托波尔从军,这期间他发生了改变,他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并且深受宗教的影响,他开始回过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想了自己的未来,他由原本的放荡不羁变得呆板严肃起来。
他在幸福的婚姻庇护下,创作了不少传世名作,他事业也进入了巅峰。但在辉煌背后也有痛苦,在《安娜?卡列尼娜》还未完稿前,他已经厌倦了,陷入死的眩惑之中,他有一种巨大的虚无感,有强烈的死的欲望。他害怕自己会突然自杀,便把房间的绳子藏起来,不敢带猎.枪打猎。他将自己的苦恼赋予了人物,却也把人物的境遇掺杂在了自己的生活中。
晚年,他最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社会问题的论战中,他反对谎言,反对暴力,抨击各种迷信。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殊荣即将赠予他。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的思想与家人产生了沟壑,他的妻子逼迫他继续写作。1910年10月28日,82岁的托尔斯泰突然离家出走。11月20日清晨,这位世界文豪和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在阿斯塔波沃车站与世长辞。临终前,他对身边的人说:“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你们为何大家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回顾托尔斯泰的一生,我惊奇地发现,他竟然“不是个天才”,《名人传》里他自己说到:我不是天才,我只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拼命追求,才登上世界文化顶峰的。
是的,年轻时代的列夫?托尔斯泰,学习成绩如此的普通;既无洋溢的激情又横溢的才华,不仅孤独郁闷而且大脑狂热偏执;他对生活不满甚至感到厌倦,于是他变得放荡不羁,他学会了财博,他不得不四处借债……这可真令人难以置信:列夫?托尔斯泰竟然会曾如此!他那善良的心灵呢?他那昂扬的斗志呢?他那闪光的才干呢?
青春的低谷是暂时的!列夫?托尔斯泰怎会永久消觉下去呢?他勇敢地追求意志与肉体、精神与境界的完美结合,而且他还希望得到全人类的敬仰和爱戴,正因为如此,他努力着……终于,用那支桀骜不驯的笔写出了惊世之作。他成功了!是的,他的作品吸引了无数的爱戴者;随之,他的名声也响遍了国内外;很久很久以来,他的价值无人能媲美。
然而,列夫?托尔斯泰一再强调:他只是个普通人,他不是个天才;他只是用了他的“金钥匙”,打开了他的“智慧之门”,才造就了自己的成功。
希腊神话告诉我们: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扇“智慧之门”,只是它常常被暂时地掩埋着,因为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潜力巨大的宝藏库,假如你善用你的“金钥匙”,才能发现门后是一片灿烂阳光,有着无穷的热能——这时的你,就奏响了生活的最强音;相反,如果你惰于开发自己的无限潜能,你将一辈子是个弱者!
事实不就是这样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在困境中,给生命之舟加燃料,他们名垂青史;在顺境中,更应当给生命之舟加动力,要不怎么会有“满招损,谦得益”之说;顺境中要坚持创造,因为“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是来自适当的改革”;“人才进行工作,天才进行创造”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才,甚至是天才,就看你的每一天是否在改进。
因为罗兰说:“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一份精华。我们要了解自己,选定方向,认真去追求。”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开掘“智慧之门”的可贵,并且都有勇气和决心,能踏踏实实,以自己的方式,认认真真完成自己的工作,我想我们有朝一日也可以骄傲地宣称:我不是天才,但我成材了!
就譬如列夫?托尔斯泰,善用自己的那把“金钥匙”,适时给自己的生命之舟添油加动力,给自己一个理想的前程!
《名人传》的读后感2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_题记
触着溅火的书页,耳畔仿佛碰撞出一声声不屈的怒吼,随着罗曼罗兰那激情燃烧的文字,我仿佛跃入那无声的世界,聆听那来自心底的铿锵有力的旋律。
1796年,正是泼洒青春热情的时期,命运却将他甩入一个无声的世界,耳根子静得发痛,五脏六腑也跟着闹翻了天。至爱也弃之远去,肉体与精神上的煎熬重重地坠在了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肩上。
你能想象,一个将音乐嵌入灵魂的人眼睁睁地看着指挥棒与乐队错开却毫不知情吗?你能想象,面对满堂雷鸣般的掌声却目光如水,呆滞得如一尊雕像吗?如果,那个人是你呢?
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再次荡涤我的灵魂,如此险恶的逆境中贝多芬尚能做出如此成就,那我们呢?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将绝望的泪水溅落在所谓的“逆境”中呢?我们又能凭借什么来喊出那一个“不”字?!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穿着讲究却不华贵,目光中射着狂野,他不屈权贵,在黑暗中劈开一道刺目的光亮,在一声震怒的狂啸中隐没。
渐渐合上书,却挥不去心间燃得正旺的火焰,无论将来的路有多么坎坷,有多少荆棘,我们都要勇敢地走下去,并在心间绽出最美的铿锵玫瑰!
米开朗琪罗传
淡白色的粉末在轻轻的敲打中纷纷散落,望着那几近完美的雕像,他微笑,忽又皱眉,拼命摇头,最后,竟在一声脆响中一锤子将雕像砸成满屋子的碎片,他,就是米开朗琪罗!
面对困难,他的人生词典里只有两个字,那就是逃避。但他又强制自己去忍受,去面对。在菲冷兹那个恐怖专制到了极点的人间地狱里,他恐惧,他谨慎,满腔的怯懦堵在心口,令他软弱如一池的涟漪,风雨袭来,只会一圈一圈地避开。
随著名人传中细致生动的刻画,我步入米开朗琪罗的世界。缓缓揭开了他神秘的面纱。
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工作。不停地雕,不停地刻,不停地用小刀和小锤敲敲打打,不停的呈现心中所谓的完美。
他,软弱中透着贵族气息的他,从罗曼罗兰的笔中,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再次翻开那冰凉如霜的纸页,耳畔响起一声声浅思的乐音,“那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悲剧人物......”
在那专制横行的年代,他雕刻着,追求着至真至善的艺术世界。
但在艺术的外壳下,却隐匿着谨慎到了极点而产生的怯懦,一生虽忙忙碌碌却毫无自己的作为,这样的人生,可谓悲到了极点。
就算命运注定要失败,也应该勇敢地走下去不是么?那一刻,战得头破血流比苟且偷生更加绚烂夺目。
嫩草无法逃避狂风,但他可以选择在狂风摧残后勇敢地立最后一次;飞花无法躲开旋雨,但它可以选择在旋雨狂坠后润泽一片土地。
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逃避?
折上书角,合上书。一个凄凉的故事,一位凄冷的雕刻家,一首悲怆的诗。缓缓在指间滑去。冰凉的触感引出我轻声的叹息。
在那黑暗污浊的年代,罗曼罗兰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提笔写下那一行行啼血的文字,唤醒一个个迷惘无知的青年?
一缕寒风袭来,我的心凉到了极点。
夜,无眠。
托尔斯泰传
家,如一团金黄色的火焰暖烘烘地燃烧在我们心头。但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家却是那样的沉重,冰冷和无奈。
以往,从老师口中触到他神秘的面纱,他蒙着面纱淡淡一笑,离去。指间徒留那冰凉的触感。
我也笑他,无知地笑他痴,笑他傻,笑他年至垂暮还玩离家出走的把戏,却不知,这一出戏的幕后,藏着多少愁苦,多少无奈。
托尔斯泰面容丑陋至极,目光犀利如寒剑,正视他,他的眼眸能长驱直入直刺内心,正因此特点,托尔斯泰思想与家人格格不入,另外宗教信仰的冲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无法想象,至亲至爱极力反对自己,击伤自己是怎样的场景,外人不理解也就罢了,连唯一的家人也......
心中的信仰,心中的追属只能含泪埋葬在心底,满腹愁苦无处可诉,生活苦涩如一杯陈年旧茶,日子的心中沉淀着苦闷与无奈,强逼着自己灌下那一杯杯苦胆水一般的陈茶。
该怎么办?能怎么办?
那是一个解不开的谜,寻不到的答案。
面对至亲至爱,选择拥有,等于选择失去,而选择失去,换来的,是捆绑一生的痛楚。
无奈,不得不含泪离开。
眼睁睁地看着熟悉的房屋渐渐模糊,渺远。踏上去往他乡的路,沉重,冰凉。
生命,在那一刻飞逝。
是什么,酿成这冰霜一般的悲剧?我不敢妄下结论,只觉得心中有一丝丝闪动的火光在咝咝作响。
生活,何必要斤斤计较。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想法,何必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人头上?
倘若现在莹蓝的天幕中钩着一弯浅月,要说这月儿像什么,一般情况下,没人能保证每个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像小船儿。”
又如卢沟桥的狮子,一百多只惟妙惟肖的狮子形态各异,妙趣横生,这也是不同思维模式的结果。
在数学这门学科中,也有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倘若全世界都信仰同一个宗教,说同样的话,守同样的礼节。还会有这堂皇的教堂么?还会有缤纷的语言文化,多彩的风俗习惯么?那时,生活只是一杯冒着氤氲白气的白开水,索然无味,单调枯燥。
与其造成那样的结果,不如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共同进步。
湛蓝的天空下,雪白的鸽子衔着嫩绿的橄榄枝立在浓翠的树间,树荫下,不同肤色的孩子欢跳着唱着歌谣:
“小皮球,圆又圆,阿姨带我去公园......”
淡金色的阳光下,纯净欢快的童声圆滚滚地碰撞着欢乐的乐音,如烟如雾,在空气中缭绕。
梦醒,远方,又一声炮起,又一声划破黄昏嘶哑的呼喊......
为了孩子,停手吧!
《名人传》的读后感3
俗话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看了许多有意义的书籍,如:《简爱》,《名人传》,《环球发明》……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名人传》。
《名人传》这本书讲述了许多对世界有贡献的名人。看了这本书,我体味出一个道理:有些事如果认真去做,可能难事就会变成易事;如果不去做,易事也可能变成难事。纵观历史上的许多有重大成就的名人都是能够正确对待这一问题的。
例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他是近代力学,光学,天文学的奠基人。也许你认为他从小一定是聪慧超群的神童吧?其实不然,牛顿小时候并不聪明,智力迟钝,呆头呆脑的,曾经还留过级,被老师认为是不可造就的人。但牛顿并不因此而自暴自弃,他以坚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勤勤恳恳地做科学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别人用一倍时间做一件事,我就用十倍时间去做。”终于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大物理学家。
我国的大画家齐白石,他的画之所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和他一生辛勤地练画是分不开的。正如他在一首诗中所说的:“苦把时光挽画禅,功夫深处见自然。”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如:爱迪生,爱因斯坦,李时珍,居里夫人……他们都是如此,可见与其不做,还不如认真地做好啊!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成才的条件总比别人好,虽然他们也想到过事业,但往往缺乏认真做的行为而功亏一篑。反道有些人虽然条件差一点,却能够持之以恒的去作,终于在逆境中发奋成材。我觉得像他们这种人,长大才有出息,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名人传》描述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着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获得更多。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展开恢复20世纪文学崇高德人道主义传统,恢复其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贝多芬从刹那光辉享受的名誉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贫苦交加,从童年时悲惨到老年时对欢乐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从中,我体会到了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然而他内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挖掘的。对于创作完美歌曲的热情,对于寻觅欢乐的执着,对于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用苦痛换来欢乐”就足以浓缩了他的人生。米开朗琪罗又何尝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来就是为了奋斗,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胜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贵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扰,连他的精神与心灵也无能为力。这种疯狂的激发存在于一个过于柔弱的躯体和心灵中无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从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圣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他在斗争和舍弃中,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托尔斯泰,这位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在十九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时抚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强而有力的笔杆写出一部部能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托尔斯泰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
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们享受着他们的天才创作出来的作品,同享受我们先辈的伟绩一样,不再去想听他们流出的鲜血,这无疑是使我们尴尬的事情,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不是的,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们将在那里获得更大的启示。《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曲”。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们体会到《名人传》给我们心灵崇高的升华,使英雄的鲜血呈现在我们面前,英雄的红旗在我们的头顶上飘扬,我们就慢慢地感受到,在这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我们的灵魂也被所升华为一种崇高。
《名人传》的读后感4
《名人传》描述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获得更多。
本书的首位译者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承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正如傅雷所说《名人传》的三个主人公他们的骨子里都有那么一种品格叫顽强;有一种精神叫不屈;有一种人格叫奉献,这就叫做伟人。像贝多芬那样坚强、泼辣而又富有人情的人物,他的振撼和扶掖我们,不用多说了。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特别是米氏,都是具有很大弱点的人,可是我们在传记里和他们接触,却感奋地分了他们的痛苦、失败,同时也分了他们的诚挚和成功。我们的生命和他们的差不多融成一片,决不只“枕着他们休息一会”而已。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有了一个定位,在世界上可以站在哪个位置,让大家都彼此得清醒着,不要再自欺欺人。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三位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艺术家,他们看似不同,却有着相同坎坷的人生:冷漠的童年、被人嘲笑的成年、被病痛折磨的老年。但当他们面对这些苦难时,都同样以博爱的情怀,顽强地抗争着。
先说说贝多芬先生。在读《名人传》以前,我只明白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他创作的《英雄交响曲》、《月光奏鸣曲》、《命运交响曲》等曲目在世界家喻户晓,听者无一不为之陶醉、动容、震撼,即便是不懂音乐的人,也会为这激动人心的节奏与曲调而感动,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贝多芬苦难而伟大的一生。从贝多芬的一张肖像中,不难看出他的悲苦:蓬乱而逆立的头发泛着灰白,冷漠深邃的瞳仁射出一道道孤独。更难以忍受的是失聪,作为音乐家,不能听到自己呕心沥血创作的乐曲,该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但是,贝多芬是个英雄,他将如潮水般涌来的痛苦化作音乐的结晶,一部部作品也就应运而生。当他最痛苦危难时竟创作了《欢乐颂》,那沉郁有力的曲子,不知鼓励了多少人,这该是多大的毅力与坚持呀。这一切,都让我对贝多芬————这位巨人,在困境中执着而刚强的神色予以由衷的叹服。
再说说米开朗基罗。他相比贝多芬,更为羞涩与优柔一些。他在生活中也曾遭到嘲笑和讥讽,但是米开朗基罗只是抛弃一切烦恼,自悲自弃地沉浸在忘我的情怀中创作,《大卫》是他的名作之一,从大卫苍劲有力的胳膊、微微的笑容中足以看出米开朗基罗的苦心。相比抗争,米开朗基罗似乎更是在躲避,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有了更多的传世佳作,这样的一生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沉寂的抗争吧。
最后谈谈托尔斯泰。他虽出身名门,却厌烦贵族生活,而对下层生活十分向往。当他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问世并轰动后不久,他就和贵族生活彻底决裂了,与下层人民生活在一起。但是,朋友们、家人们都无法理解他,甚至连他所投身的下层居民们也对他没有信心,最终抱病而死。托尔斯泰的抗争似乎与前两者不同,贝多芬与米开朗基罗是身处下层与上层抗争,而列夫则是身为上层却要投身到下层,是对当时世俗社会的抗争。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告诉我们,悲惨的命运不只降临于普通人,伟人也是如此。虽享有盛名却并不能使他们免于痛苦,然而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承受痛苦的勇气和力量,这也可以使得我们从绝望中看到希望。像贝多芬的《欢乐颂》一样,他们也鼓励了我。
人们常说:“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名人传》即:“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他们的主人公分别为音乐家、雕塑家和小说家,不过,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面对痛苦、面对孤独,贝多芬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作为一个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音乐家,他给人一种傲慢的错觉,对于政治上的专制统治,无情的战乱,他却选择了反抗,为了和平,贝多芬曾说:“只要是为了获得更美的事物,任何规律都可以破除。”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他当时反对专制的心理,而米开朗基罗又何尝不是呢?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因为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本想他的人生理想中。而托尔斯泰则用他的笔杆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
《名人传》的读后感5
音乐家。艺术家。文学家。
三个巨人。
忍者永不言弃
“我窥见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如果我摆脱了这疾病,我将拥抱世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绝不能让我屈服……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是多么美!”
这是贝多芬发自内心的呼喊。
从1815年开始,贝多芬就只能和别人在纸上交谈了——一只无形的手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拿走了。这对他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他曾想放弃作曲、离开祖国、过隐居生活。但经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思考,不知多少次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开始面对命运、顽强耕耘,写出了交响曲《英雄》《田园》《命运》,钢琴协奏曲《皇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钢琴奏鸣曲《华伦斯坦》《热情》,歌剧《菲德里奥》……
有个叫密契尔的人,他也许没有贝多芬著名,但也有贝多芬的精神。他曾自认为世界上最倒霉的人:46岁时因车祸烧得面目全非,51岁时又因坠机造成瘫痪。但他不甘心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最终凭借自己的顽强意志,成了既是受人爱戴的演说家,又是事业成功的企业家。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不管他们是平凡还是出名,凡是有贝多芬精神、与命运抗争的人,都是伟人。
贝多芬的坚强意志在他的音乐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他的精神和音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能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勇者无所畏惧
米开朗琪罗的性格可真不是太好:软弱、胆小、多疑、优柔寡断、做事有始无终……但在艺术上呢?为了寻找好材料,他在采石场一呆就是几个月;为了运送精心挑选的石料,他亲自带领工人开山筑路;为了使壁画保持鲜艳不脱落,他摸索颜料配方,一有差错就得从头再来,于是尝试了又失败,失败了再尝试;为了建造陵园、铸造铜像,他不得不从头学习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炼铜术、建筑学;为了掌握人体的结构,他用尸体来解剖,不仅惹来人们反感,还累得大病一场……他在生活中也许不勇敢,但在探索艺术时,他从未胆怯过!
冯刚,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也有着这样超人的勇气。为了将野生动物的美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他背着十几公斤重的照相器材,足迹遍及天山南北。为拍藏羚羊,他克服了高山反应,摆脱了重重困境;为拍野牦牛,他孤身步行8小时,冻坏了双脚;为拍蒙古野驴,他曾在40℃的高温中迷路14小时;为拍大白鹭,他裹在雨衣中等了4个多小时……他和米开朗琪罗一样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勇气十足。
米开朗琪罗一生作品无数,他却因未完成的太多而认为“虚度一生”。其实他不知道,只要是勇敢地与艰难搏斗的一生,都是成功的一生。
仁者悲天悯人
有这样一个人,他来到人世间后,表现出了不平常的奉献感和拯救感。他为许许多多的人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却从无所求。他为心中的真理而奋斗,屡遭误解也毫无怨言。他写了不少书,展示了历史的广阔画面,谱写了民族之魂,塑造了一大群鲜活的人物形象。慢慢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书被人们称赞,他的善行被广为传颂,他的名字被人们默默敬仰。他离开人世间若干年后,他还一直被人们深深怀念着。他有着优越的地位,健康的身体,美满的家庭。倘若他安于现状,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那么若干年后,将没有人记得他的生存。
他,就是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喜欢打扮成流浪汉的样子徒步旅行。有一次,他在一个小火车站的月台上休息,月台边列车上的一位妇人误将他当成脚夫,叫他去候车室取回手提包。他照办了。妇人随手塞给他五戈比小费。他先是一愣,而后自然地收起来。这时周围的人认出了托尔斯泰,妇人由惊讶变为了窘迫,请求托尔斯泰将那五戈比还给她。托尔斯泰拒绝了:“这是我用劳动挣来的正当收入,我要把它留下来。……这是件很平常的事,您不必感到不安。再见吧,祝您一路顺风,夫人。”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他的行动让人们看到了他灵魂的崇高和人格的伟大。
这就是这三个巨人。但却是命运待他们不公:为什么贝多芬没有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那样好的身世?为什么米开朗琪罗没有贝多芬和托尔斯泰的自由?为什么托尔斯泰不像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那样有追随者?……他们有种种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遇上挫折时表现得勇敢坚毅,沉着地与困难抗争。他们所表现出的坚韧与勇敢感动了所有的人。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三个“大写的人”。
《名人传》的读后感6
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所以为大家带来了名人传的读后感。
今天,通过《名人传》,我认识了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
父亲总是用暴力迫使贝多芬学习。在他四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整天坐在洋琴前,或是把他和一把提琴一起关在一间屋子里。十一岁时,贝多芬加入了戏院的乐队。十三岁时,他当上了大风琴手。贝多芬一生写下了十首交响曲,都非常的优美。他是在1822年的一次指挥时才发现自己的耳朵聋了的。从此,他与世隔绝,完全进入自己的音乐王国。
贝多芬告诉我们,热爱与坚持是成功的全部内涵。他曾说过:“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他发自内心对音乐有一种崇敬,他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把他的艺术奉献给“可怜的人类”,唤醒沉睡的心灵,给他们以斗争的勇气。所以,当贫穷和疾病困扰他时,他并没有退缩,反而从艺术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快乐。在他的音乐里,有田园的气息,有英雄的战歌,有欢乐的主题,更有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世界没有给他欢乐,他却为世界创造了欢乐。
贝多芬给后人留下的不只是一笔丰厚的音乐遗产,更多的是巨大的精神财富。从他身上我们懂得了,一个人也许身体会有缺陷,生活会陷入困境,但假如你有一个自由、丰富的精神领地,那么你一定不会被打垮,因为一但精神领地被侵略,你整个人都会塌了,每日生活在悲伤之中,事事无成。所以,我们应该用热爱和乐观来做为人生大厦的基石,让欢乐成为生命的主题,让坚持化作最好的建材,来成就我们美好的人生。
贝多芬,一个用痛苦成就辉煌的音乐圣人,每当我们在艰难和困顿中迷茫时,我们就会想到,人类中最优秀的人正在与自己同行,这时我们便会有了生活的勇气。
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一本令我永生难忘的书——《名人传》。
这本书是一部独具魅力的名人传记,着者倾注他全部的感情。成功地将三位名人的痛苦、无奈、诚挚和成功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贝多芬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作为一个天生的音乐家,遭受了失聪的打击,这令他成功的事业停滞了脚步。在人生失意的十字路口上,没有一个人上前安慰他。昔日深爱的未婚妻在这时也因贪慕虚荣离他而去,可他依旧昂起头,向生活挑战,创作出世界名曲。米开朗琪罗是一名优秀的雕塑家、诗人和画家。他的优秀作品不断被人赏识,可接重而来的:却是皇族的刁难和纠缠,最终,他无休止地替人干活。于1564年逝世了。托尔斯泰天生相貌丑陋。贵族的婚姻生活并未给他带来快乐。相反,他却能体会人家疾苦,却不能为他们做什么。最终写了《战争与和平》等名书。我想《名人传》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够多面的表现英雄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磨难,他们对苦难爆发出的战斗激情激励了我,这种激流般的生命力瞬间充斥了我全身。现在的我不仅希望可以做精神上的英雄,还希望可以在生活中实践这种精神。如今的我们只想着急功近利让自己成名,可却从未注意过人生道路上,那些看似可恶的绊脚石对我们的重要。
《名人传》让我们明白只有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做事,才会饱尝成功的果实,更加真实面对生活。
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贝多芬。他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灾难还是无情的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在1802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
读了贝多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样是很不幸的,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命运的不公没有让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于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终成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
贝多芬和海伦凯勒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磨难,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精神——永不向命运屈服!这不仅让我敬佩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作为21世纪的一名学生,社会的竞争更加的激烈,我们的功课越来越多,学习上的困难也随之增多,面对重重的困难与压力,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这种精神呢?是!在遇到难题时,在学习成绩下降时,让我们“借着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们的眼睛。”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理想。
《名人传》的读后感7
读完《名人传》这本书,我感到名人的精神是震撼人们的心灵的,名人传读后感100字。这本书里的英雄,不是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不是功盖千秋的大伟人,这里面的英雄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生命力,使他们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
贝多芬出身贫寒,他很小就辍学。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他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他孤独的活着,他惟一的亲人辜负了他,他内心受到沉重的打击,可他还坚强活下来。他没有一个朋友,他就像与世隔绝。虽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直痛苦的活着却创作了不朽的传世之作,大部分都是他耳聋后创作的。他最后终于战胜命运,战胜疾病,战胜痛苦,战胜听众的平庸,战胜困难和障碍,攀上生命的巅峰。贝多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不肯屈服于命运,他改变了命运,他的精神震惊全世界。
米开朗琪罗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底。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眼看外族入侵,人民受到奴役,自己的作品毁于战乱,他受到别人的折磨,他的家族向他索要钱。他一生依附教皇,为教皇做事。教皇为自己树立碑立传,使米开朗琪罗达不到自己的理想。他一生遇到许多困难。他坚持,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活到了70多岁。
托尔斯泰出生于富贵家庭。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曾经获得成功,但他蔑视自己拥有的一切。他不肯享受生活,不肯虚度年华,他想要通过照福人类来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他弘扬真正的基督精神,对自由主义的蔑视。
作者告诉我们要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只要你不屈服于命运,总有一天你会改变命运。人生就是奋斗,幸福就产生在奋斗之中,命运是自己掌握的。
人们常说:“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而《名人传》即:“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他们的主人公分别为音乐家、雕塑家和小说家,不过,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从中,我体会到了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然而他内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挖掘的。对于创作完美歌曲的热情,对于寻觅欢乐的执著,对于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用苦痛换来欢乐”就足以浓缩了他的人生。米开朗琪罗又何尝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来就是为了奋斗,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胜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贵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扰,连他的精神与心灵也无能为力。这种疯狂的激发存在于一个过于柔弱的躯体和心灵中无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从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圣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他在斗争和舍弃中,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托尔斯泰,这位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在十九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时抚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强而有力的笔杆写出一部部能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托尔斯泰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
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们享受着他们的天才创作出来的作品,同享受我们先辈的伟绩一样,不再去想听他们流出的鲜血,这无疑是使我们尴尬的事情,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不是的,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们将在那里获得更大的启示。《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曲”。
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名人传》的读后感8
共军对战术的研究与贡献,其实很多来源于日本人。”三三制”其实就出现在平型关中,日本人拚刺刀时就是三人一组,抑制了八路军的人多优势。最后一一五师伤亡人数,几与日本人相同,但日本人全死光了。不能不说,共产党的军队能够在战术上得到提高,以至比高出一筹,是在敌后长期与日寇作战的结果。而日寇不畏死的武士道精神,也是共军以不畏死作为建军思想的来源。
共军战术从抗战结束,就得到升华。这从林彪与粟裕身上体现出来。而延安总部多少还是保留着以前的游击思想。这在采守势的中原战局中表现更加明显。大踏步后退,大踏步跳转敌后,就是毛泽东一贯的战略。挺进大别山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和毛泽东基本是同时代的刘伯承,很容易就理解了毛泽东的意图,而年轻一辈的粟裕,则表现出更多的锐气。粟裕打仗,绝不大踏步后退。就算要后退,也要把当面敌人打残再走,以免以后被动。而对大踏步跳转敌后,有过抗日先遣队失败经验的粟裕更是深知其弊。因此,他坚持依托根据地,消灭敌有生力量,未到绝境,绝不跳转出去。
林彪在东北,就是明显的大踏步后退。因为他有兵,但还来不及整合。为了求得整合时间,就必须大踏步后退。
在战略问题上,毛泽东比蒋介石高明。这表现在哪里呢?共产党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唯一目标。毛泽东一直在计算着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100万对400万,算到200万对300万,然后,就认为应该转入战略进攻。而蒋介石的战略并不是打仗。他仍把共军当土匪,进行围剿,而不是以消灭敌有生力量作为最终目标。
“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战争目标”,这在苏德战场,就得到体现。苏联拼死消耗德军,最后依靠远东抽来的兵力,占据了战略优势。而在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同时,通过土改,不断补充自己的军队。一销一长,就实现了战略转变。
人数占优,并不表示战争占优。毛泽东的所谓战略进攻,其实是扯谈。他确实明白,有了人数,他才有一拼之力。但是在战略相持时,怎样才能达成战略进攻的态势,却不是草莽毛泽东能够解决的。千里挺进大别山,就是用游击战术指导正规战争的结果。在中原,战略进攻最终还是由粟裕实现了。粟裕从实战中明白,他一个军团的兵力,只能消灭有限的敌人。我们的人数比例已经今非昔比,就需要整合更大的方面军团,才能与更强大的敌人周旋,才能消灭更多的敌人。这样,才能利用人数比例的有利变迁,达成战略进攻的态势。一句话,还是要继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才是正规的战争原则。刘伯承就提不出来。因为以他当时的实战能力,不能承担这一重任。那一辈的人,弱习惯了,总想着避实击虚,并没有战略决战的胆略。毛泽东的伟大,只在于他认识到粟裕是对的,并把整个战略决战完全交给了粟裕。但这不是军事上的贡献。军事上的贡献来自粟裕。
粟裕不当三野司令,是因为那样做不利,对战争不利。一直到抗战结束,甚至在中原大战开始时,粟裕还不是一个方面军的主将。粟裕在南方三年游击战,手下兵将太少,基本上是被放弃的棋子。抗战时是新四军下一个支队司令,上面有叶挺、陈毅、张鼎丞一大串大人物在他之上,就是因此,组建华中野战军,他要让司令,而且他所有的部下,都只能任副职。后来组建华东野战军,他还得让司令。一直到淮海战役后,他才赢得了无可争议的地位。从二让司令,就可以看出,粟裕是个标准的军人。他知道自己擅长的只是打仗。
毛泽东对东北的指导又如何呢?毫无疑问,锦州一战,尽显其雄才大略。打锦州,包饺子,林彪会不明白其战略意义吗?林彪的谨慎,是有道理的。以东野的实力,东北基本上大局已定。问题只在于愿不愿意放走一部分敌人而已。以东北的工业基础,再加东野的实力,只要得到东北,全国解放只是迟早的事。在这种情况下,需不需要把整个东北的命运,押在塔山这一弹丸之地上呢?毛泽东坚持这样打,你可以说雄才大略,也可以说冒险。而且这个险冒得也太大了。只差一线,就是东北全盘逆转的恶果。塔山是一个辉煌的战例。就是因为太辉煌了,我才认为那不是一个可复制的战例。大功还是要记在林彪和四野的头上。林彪如果有野心,大可以让锦州之敌逃回去,这样,淮海战役要改写,整个共产党,就四野老大了。所以说,林彪是一个标准的军人。“野心家”的称号,无论如何不能加到林彪头上。
毛泽东的贡献,在抗日战争,坚持在敌后扩张。无视日寇就在面前,坚决以保存实力,发展地盘为主。这种战略需要毛泽东这样的政治人物,才能承担。当然,红军在井冈山发展壮大,毛泽东也起了主导作用。
《名人传》的读后感9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曼·罗兰,罗曼·罗兰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出生于1866年1月29日,是法国文学大师,191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童年笼罩在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的阴影中,青少年时期,他被高等师范录取,在这里,他人文科学上的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表露出来,开始梦想着成为一个世界心碎的单纯的艺术家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原型。此后,罗曼·罗兰得到了高等师范的巨额奖学金,到罗马游学两年,在典籍目录中探寻历史。这两年中,他感受得最多的是友谊了,来自70岁的老太太马尔薇达·冯·迈森布洛的友谊。在两个人的身上有着同样的理想主义。意大利之行后,1903年到巴黎大学执教。在严谨的学术生活和写作中,他找到了一份慰藉。1912年,罗曼·罗兰退休。为改善身体状态,罗兰许多年都在瑞士度过假日。1919年罗曼·罗兰同母亲一起返回巴黎,当时他以病重。母亲去世后,罗兰又回到瑞士,自1922年至1938年与父亲和妹妹定居在那里。这个时期里,他对社会主义和东方宗教产生的兴趣。此后,罗兰前往家乡附近的一个法国小镇,在那里继续写作,后来,因反纳粹行动而遭到软禁,于是,1944年12月30日谢世于家中。罗曼·罗兰的文学生涯从他个性中的矛盾体逐渐发展而成他从父亲那里吸收的爱自由、爱挑剔的高卢人精神和从母亲那里得到的艺术感受力使他具有了以下常被描绘得奇怪的特征:一个宗教社会主义者,一位反神权的神秘主义者,一位革命的主义者,一名非教条的_,他还是一位在充满巨大国际竞争的世纪坚持国际合作主义者。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历史充满了耻辱和丑闻,法西第三共和国成了不光彩的共和国。整个法国社会到处充斥着庸俗和丑恶,人民经受着无数的苦难。再环顾世界,完全是一个物质利益决定一切、欺小凌弱和暴力成为国际秩序的时代,罗曼·罗兰深深感到需要有一种高贵的精神榜样来拯救人类。1902年,他在写作《贝多芬传》的时候,逐渐形成了,写一系列名人转的庞大计划。音乐家贝多芬在耳聋后,进场阅读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帮助他忍受疾病的痛苦,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抚慰。受到这种启发,罗曼·罗兰决定要写一些英雄人物的传记,宗旨在安慰和鼓励“世上不幸的人们”。作者选择了音乐家贝多芬,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作家托尔斯泰等人。《名人传》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他们均创作于20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本书中有很多的人物,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讲一下吧:
一、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名人传》中,在记叙贝多芬光辉的一声,而且以耳聋、爱情挫折为线索,写出了贝多芬的痛苦的超越。在记叙《第九交响曲》中,罗曼·罗兰更以诗一样的语言赞美着这一伟大的作品,赞颂着贝多芬以大众欢乐为生命最高欢乐的崇高境界,语句在此时几乎要飞越出纸面,火一样的激情洋溢在语句之间。
二、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雕塑家、画家、建筑家、诗人。他的艺术作品,如《大卫》雕像、西斯廷礼拜堂的壁画,鲜明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代表作。他也创造诗歌,他的诗歌,大多抒写友谊和爱情,它们也同他的造型艺术作品一样,雄浑、深沉、粗犷、朴实,具有感人的力量。
三、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作家、改革家、道德思想家。他在自己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创作出了许多天才的作品,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纳卡列尼娜》和《复活》最为著名。
说完了书中的主要人物,我们就开始看一看这本书中的很多的好词佳句吧!
1、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2、主要的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3、人啊!你当自助!
4、伟大的心灵犹如崇山峻岭,我不是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我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我们可以变换胸中的呼吸和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我们将感到更迫切永恒。
……
我认为这本小说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
贝多芬,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无人问津,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
米开朗琪罗,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遭到一批小人的妒嫉和怨恨,他同贝多芬一样终生未婚,没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他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传世杰作。
托尔斯泰,要面对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一直被教会开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好了,废话说多了没有用,还是大家自己去看一看吧!说不定,你们的感受要比我的还真切呢!
《名人传》的读后感10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家、小说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写的,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基罗传》三部“英雄传记”。
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本书由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傅雷先生翻译成中文。一流的翻译水平,一流的写作水平使这部作品很快成为名著。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在《贝多芬传》中,讲述了贝多芬幼年的悲惨命运以及两度被心爱的人抛弃的痛苦,但是他没有在悲惨与痛苦中倒下,甚至化悲痛为力量,完成了《生命交响曲》和《英雄交响曲》等作品。父亲是名歌剧演员,他继承了父亲兑音乐方面的天赋,即使后来失聪,也没能使他放弃对音乐的追求。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爱慕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使他完成了《幻想奏鸣曲》。1806年5月,与布伦瑞克小姐的订婚,使他对爱情又重拾信心,并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但是不幸的事,他的未婚妻又抛弃了他,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但是他那种不屈不挠、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米开朗琪罗传》中一生都在为罗马教皇服务,因为信仰的冲突时几次欲逃离罗马教廷的他都没能成功。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地找了出来,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间。他的传世佳作永世流传。
《托尔斯泰传》中讲述了托尔斯泰幼年失去双亲,曾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但是无数的阅历使他意识到灵魂的纯净远远比外表重要。再次期间,他创造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这些被罗曼罗兰尊为英雄的人,他们或受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因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米开朗基罗以一生的心血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始终关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
《名人传》的读后感11
“信仰是生命的力量。人没有信仰,就不能生存。信仰给予人生之密的答案中包含了人类最深刻的智慧。”这是托尔斯泰对宗教的重新思考。
“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比他人更配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因为他比别人更有才华,那他就犯了根本性错误。”贝多芬说:“除了仁慈,我不认为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罗曼。罗兰通过贝多芬昭示于人的也不是才华,而是痛苦。以及能给不幸者的鼓励。对那些崇尚暴力,崇尚征服者,蔑视弱者,有困难者的打击。贝多芬那么有力量不因为他强大,而他因为遭受困难。他的欢乐颂唱出的不是征服者的胜利,而是战胜痛苦的光芒。他生命的光辉在于他在悲惨命运深处赞美快乐。就象作者最后写到:“什么胜利能与这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次战斗,奥斯特里茨哪天的阳光曾达到这超人努力的荣光?获得从未有过的心灵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伤残,孤单,用痛苦造就的人,世界不给他快乐他却创造了快乐给予世界。他用苦难铸造欢乐”
“悲惨的命运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头上,他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享有的盛名并不能免除痛苦的考验。”而我们通过阅读他们战胜苦难的经历,也可以自觉的承担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有时我们的灾难是因为我们的错误引起的,而有时则使命运无端加给我们的。我们经常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平,也许它会无端的给我们制造一些变故,使我们一件筹备很久的事情失败,他还会无理的夺走我们的健康。但我们可以常想,遭受苦难的不止是我们,还有许多伟大的灵魂于我们同在,与我们分享苦难。
而且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仰,人有信仰才会有拥有承受痛苦的勇气和能力,只有有信仰才会使苦难结出丰硕的果实。信仰是我们绝望中的希望所在。
同时他也预言了新人类的诞生:反对暴力,反对征服,要求和平,同情弱者。许多年后罗曼。罗兰写作了《圣雄甘得》我们看到反对征服时代的来临。听,贝多芬的宏伟赞歌,战胜苦难的欢乐之声。
读《简爱》后有感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简爱》夏洛蒂
人,不因为美丽而可爱,却因为可爱而美丽喜欢《简。爱》,最主要是喜欢书中对爱情描写。没有任何露骨、低俗、色情的刻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种动人心弦、至高无上的爱。
“我能一个人生活下去,
要是自尊和环境需要我这样做的话。
我无需出卖灵魂以换取幸福。
我生来就有一种内在的宝藏,
哪怕一切外在的欢乐我都得不到,
或者只能用我出不起的代价才能得到。”
这样充满坚毅与刚强的话语,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
简爱,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她一直以为自己姿色平平,地位低下,贫穷,微不足道,只配过一种平淡,清苦的生活,象野花野草那样无人欣赏,无人攀摘,自生自灭。可没想到她和主人之间燃起了烈焰般的爱情。一开始她把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在喝茶、吃午餐和傍晚的散步,她尽可能地若无其事,平静处之,但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她打开记忆的闸门,他们相处的一幕幕清楚的再现,陶醉在深深的幸福之中。她多次试探罗切斯特先生和英格拉姆小姐的婚事,罗切斯特先生也佯装与英格拉姆小姐亲密。
他们相互之间试探,相互审视着对方,其实他们早已在心灵上合为一体了。罗切斯特先生对简刻骨铭心爱的表露:“我有时候对你有一种奇怪的感觉——特别是象现在这样,你靠近我的时候,我左边肋骨下的哪一个地方,似乎有一根弦和你那小身体同样地方的一根类似的弦打成了结,打得紧紧的,解都解不开。要是那波涛汹涌的海峡和两百英里左右的陆地把我们远远的隔开,那时候,我内心就会流血”“对于只是以容貌来取悦于我的女人,在我发现她们既没有灵魂又没有良心——在她们让我看到平庸、浅薄,也许还有低能、粗俗和暴燥的时候,我完全是个恶魔;可对于明亮的眼睛,雄辩的舌头,火做的灵魂和既柔和又稳定,既驯服又坚定的能屈而不能断的性格,我却是永远是温柔和忠实的”这话既打动了简,也打动了读者。
或许,简爱是不幸的,她从小就被看做低贱的人。但是,她又是幸运的,因为这样的经历锻炼了她的性格,最终成就她的幸福。她说:“我很渺小,很平凡,可是当我们的灵魂走过坟墓时,我们都是一样的啊!”她从未看不起过人,反而她还信奉:“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便成了一座坟墓。”她用她的爱心,给学校孩子的心灵播种下温暖的阳光。
尼采曾经说过:“我们都没有悲伤的权力,那是因为,我们还有比悲伤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活着,坚强的活着。
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可以被打败。像简爱一样,勇敢的迎接风的历练吧!不管结果如何,只要不向生活低头,勇敢追求属于你的幸福,你就是强者!
《名人传》的读后感12
在读《名人传》之前也许我还只是一个小孩,但在拜读《名人传》时我发现自己在体会贝多芬,托尔斯泰,米开朗其罗内心世界的同时,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贝多芬天性是快乐的,他希望快乐,即使是在悲苦的深渊中,他也要歌唱欢乐~!
许多人只看得到胜利时的赞扬,但谁又了解成功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呢?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即便是这样但贝多芬却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他未因为耳聋而放弃音乐,相反是更加的努力,这点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因为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虽然会遇到很多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一定就能战胜挫折!
贝多芬是天才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正是即使他是天才,他仍然遭受着命运的折磨----爱情的折磨,身体上的痛苦,但这一切的一切却未让他放弃.我想每个人应该都很清楚要克服这种困难只要有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哇!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差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这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
因为贝多芬的执着,天分和勇敢最终使他成为了名人,所以我们应该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
米开朗其罗---一位伟大的雕塑家,画家和诗人.米开朗基罗内心弥漫着黑暗她的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它的思想就如流行一般在黑暗中剧烈旋转,它的意念和幻梦就在其中回荡。
他在不断的追求中所流出的惨痛的鲜血,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尊敬,去学习吗?说是话看着这本书我不得不佩服罗曼罗兰,因为他真切地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痛苦以及因由这种痛苦而来的伟大,而且我们可以由此而更好的理解米开朗基罗的那些知道他死时也未完成的作品是我们后人得意欣赏。
米开朗基罗面对祖国的动荡,面对订货认得专横,面对敌人的攻击,又面对自己的恐惧和疾病,他遭受的肉体精神的痛苦又是多么巨大,但它的“大卫”,它的西庭壁画,他的“日”、“夜”、“旦”、“夕”有时多么的伟大!
……
列夫·托儿斯泰---一个拥有犀利眼睛的伟大作家.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是呀,这对眼睛是多么的特别呀~!
他虽是贵族但他有跟别的贵族不一样,他不喜欢和别人一样利用自己的权利去伤害他人,他甚至在最后摆脱了“贵族”的束缚,这种豁达又有谁逼的上呢?
托尔斯泰他相信“当一切人多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有幸福存在。”因此我也相信这句话.
托尔斯泰虽然与妻子之间持续数十年的互不理解,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的写作之路,相反更加努力.即使在这时他所要面对的是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于被教会虚假的莫须有的的称呼……
……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他们是天才人物,但他们更是英雄——他们或有疾病的折磨,或有悲惨的遭遇,或有内心的惶恐矛盾,或三者交加于一身,这种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他们的`呼吸,毁灭了他们的理智。但是凭着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他们全是英雄般的坚持着自己艰苦的历程,贝多芬用痛苦换来的欢乐化成了不朽的音乐,米开朗基罗用他们的生命的鲜血塑造了后人仰视才见的巨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我想这就是我在这阅读中所成长的见证吧!
《名人传》的读后感13
罗曼·罗兰是法国文坛中一颗划过天空、璀璨的流星,他著的书就像一首经典的歌曲,只要我们唱过一次,回想起那优美的旋律都会在心里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一想到《名人传》这一本分量很重的书,回想到它里面那伟大且高贵的灵魂,都使我感受到他们在生活中闪现出来的激情、迫人地世间真、善、美的追求,让我在遭遇到困难之时,拭去我的悲伤和痛苦,意犹未尽地吹着冲锋的号角,它就像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
这一本伟作由《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分组成。这本书最为让我为之一振的是音乐灵魂——贝多芬。
每个人都不同,正如每个人对“英雄”的理解也不同。我觉得英雄并不是有炉火纯青的武功,不是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不一定是功盖千秋的大伟人,甚至不一定是胜利者,他们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心中,也住着一个英雄——贝多芬。
今天,我翻开尘封已久的《名人传》,细细地品读,我被贝多芬深深吸引了:原来有这样一个坚强,执着的人。贝多芬出身贫寒,十三岁辍学,十七岁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二十五岁时他刚刚在乐坛崭露头角,耳朵又开始失聪。他一直都是痛苦的,由于贫苦与残疾,他的感情生活境况却没有改善。他的呕心沥血创作的作品,却经常拿不到分文报酬。也许你会说贝多芬是不幸的,但是我却觉得他在这些磨难中慢慢“长大”,渐渐取得成功。他在命运的锤炼下,成了一块很好的钢铁:他痛苦,却不肯屈服于命运;他贫穷,却不趋炎附势;他孤独,却会用那颗赤子之心去关爱,帮助别人;他从未有过欢乐,但却把欢乐的旋律带到世界各地,带到人们的心里。他坚强,他执着,他独立,他自尊,他善良……也许我可以用一切赞美人的词语赞美他。而这些词语的总和就是我在开头所写的“英雄”二字。
他的童年却是近乎惨绝人寰的,是一场惨剧。他19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科隆附近的蓬恩的破旧房屋的阁楼上。他出生在音乐世家,他父亲是一位男高音歌手,而他母亲只是一位女佣。他父亲在他小时候就急切开发他在音乐的天赋,所以常常使用暴力逼迫贝多芬在房间里学习音乐,所谓:“环境造就性格”,后来贝多芬就养成了暴躁、沉默寡言、怪癖的性格。
不久,魔鬼似的噩耗降临在他的幼小且脆弱的心灵,他最亲爱的母亲在他仅16岁时就把他撒手人间了,他真是悲痛欲绝了。灾难之中贝多芬还是幸运的,他曾遇见了莫扎特,他们互相交流经验,后来拜海顿为师。就当在他崭露头角、在音乐开始抒写辉煌之时,年华正茂的他却遭到了灭顶之灾,他的听力却渐渐衰退了,已经几乎完全耳聋了,正如即将盛开的鲜花却遭遇了严霜的痛击。虽然贝多芬在精神上和内心的双重折磨,但是他超乎常人的毅力和那种激涌澎湃的精神却始终没有倒下!凭借着这些,他先后创作了无可计数激荡着人们心灵、给人们强烈震撼的乐曲,他顽强与命运做斗争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1926年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在安详中与世长辞了,结束了他的痛苦,但他那意志、乐曲却成了人们永恒的回忆。
《名人传》给我们一种升华,使我们所在告别崇高、自甘平庸社会中我们的心灵也上升为一种崇高。
贝多芬说过:“唯其痛苦,才有欢乐。”这句话,已成为了我的座右铭。当我生命中的暴风雨来临时,以前的我总会找借口避开,而现在的我却能坦然面对,我会说“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九年级的鼓声渐渐敲响了,我知道九年级学生的痛苦:多的是成堆的教辅书,少的是让人轻松快乐的“复课书”;多的是无忧无虑,少的是轻松;多的是学习,少的是欢乐……从进入初中的那一刻,我就深知这些痛苦,所以曾经的我不断地躲避它,为的是不受伤害,但最终都会伤害累累。现在,我会直视困难,我不能害怕痛苦。因为痛苦阴霾后,就有欢乐的彩虹。我会把我的座右铭当作我的旗帜,让它伴我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翱翔。哪个成功不经历磨难?可正因为磨难,才可以坚守痛苦,最终才迎来了云开雾散,催开了成功之花。人生在于低谷处的磨练,所以要好好珍惜这些磨练的机会,因为这正是上帝在你弯曲的充满荆棘的路上沿途放上金钥匙,能够走完这条小路的,就能得到足够的钥匙,上帝便会让你用金钥匙打开充满希望和光明的未来的大门。
《名人传》这本书让我学会直视痛苦,坦然地面对苦难。
勇敢,伴我前行。
《名人传》的读后感14
《名人传》的作者是罗曼 罗兰,他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评论家。《名人传》是他的得意之作。他一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单核全人类的伟大情怀。
这本书分别写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三位人物。他们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是小说家,却都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傅雷先生先生说:“在阴霾遮弊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蒂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我们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吸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
在这三个人物中,贝多芬是最令我感动了,他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的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童年和少年的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 ,他被整天的绑在洋琴面前,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他创作了举世闻名的《英雄交响曲》。《特来莎奏明曲》。《命运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可是,命运总是和他开玩笑,他的耳朵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 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并没有放弃创作音乐。任何时候他都绝不向命运屈服,任何事情不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身体健康带来的痛苦,都不能使他停止前进,放弃自己钟爱的事业。
一个不幸的人,贫苦,残废,孤独,世界不给他快乐,他却创造欢乐给予世界!他用他的困难铸成快乐,正如他那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用痛苦换来的快乐”“古 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这句古训被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基罗的“愈爱哭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所很好的印证。
我们应学习这些伟人在面对悲惨的命运时,那种不屈不饶的精神!当我们遭受挫折时,应该想到他们——战胜痛苦的榜样。坚定自己的信仰,好好的活着!
贝多芬:长相丑陋。渴望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却总是遭受失败,所以要承受打击。他同时又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到音乐创作中去,创作出易系列辉煌的作品。他不会向命运屈服,不会放弃自己的事业。他给世界创造快乐 !
米开朗基罗:他对待自己的艺术工作追求尽善尽美;对待爱情纯洁;对待困难他不会绝望;对待危险他不会逃避。他只知道夜以继日的工作,别的什么都不想。他是一个悲剧人物。
托尔斯泰:他是一个文学巨匠,永远不会放弃自己所热爱的艺术。他有时又因自己的贵族出身而骄傲自大。不会相信别人。他的容貌丑陋使他感到自卑和绝望。他愿意为了自己的祖国而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是一个 英雄!
一本《名人传》,我看完之后,为列夫·托尔斯泰的命运而惋惜,也为米开朗琪罗的天赋而惊叹,更为贝多芬双耳失聪的天才而敬佩。他们之所成为流芳百世、为后人奉为楷模的名人,其共同点,正如一生横跨两个世纪 的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所说的那样:“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找到一个宏远的目标,并下定决心实现它”,也就是说,他们都有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并经历无数磨难才得以实现。
出身于贵族家庭的列夫·托尔斯泰,从读书时起,就选定了写作作为自己的目标,无论是在故乡的土地上耕作,还是在高加索军队上服役,他都没有离开写作。在他去世前两年的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 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贝多芬从小就立志做一名音乐家,12岁的时候已能自如地演奏。178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从而 奠定了其人文主义思想的基础。他不怕困难,自己努力用音乐来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在生命的最后的10年,贝多芬在双耳失聪、健康情况恶化、生活陷入贫困、精神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然以巨大的毅力,创作完 成了流芳百世的《第九交响曲》,以不朽的音乐总结了他一生美好的愿望。他曾经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这些名人的一生,让我们明白:人生,总得有一定的目标。也许,一辈子都得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奔波;也许,实现目标的道路不会很平坦。即使想是平凡的生活,也会让你摔跤,可能会疼,甚至可能会受伤;但,这就是 挫折,是人生最宝贵的收获。他们的一生,又让我们懂得:挫折,只是五彩斑斓生活的一部分色彩。看到自己辛勤付出却不可能有所回报,平添几分遗憾,或许会伤心;但,风雨过后总见彩虹,几经挫折的人,将与成功相伴 一生。
试想一下,如果人生没有目标,那这个人注定一世活得非常平淡,像一潭死水一样没有波澜,没有生气。到头来碌碌无为,虚度人生。或者是胸怀轰轰烈烈的理想,但又不愿意脚踏实地辛勤付出,不思耕耘只想收获。遇 到困难和挫折,就畏缩不前,或者一门心思寻找捷径。到头来无所作为,“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生活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找到一个宏远的目标,并下定决心去实现它”应成为我们年轻一代的座右铭。马克思曾说过:“人要学会走路,先得学会摔跤,这样他才能学会走路。”在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 旅途中,总有坎坷,总会摔跤,但我们不怕,就像那勇敢的海燕,在狂风暴雨来临的大海上,高傲地、自由自在地飞翔。
让我们迎接人生的挑战吧!
《名人传》的读后感15
他们的历程总带有神奇史诗般的色彩,可他们原本却同我们一样。他们出自民间,胜于民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宁静。”
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
一个是意大利的艺术家;
一个是俄国的文学家。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国度,却同样的有着人性的真、善、美,同样的为了一份事业而献出了毕生精力。始终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与劫难而一味地沉沦,那么就定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巅峰。
强者无畏
贝多芬“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正如作者罗曼罗兰形容的“他的整个一生都像是个雷雨天”。年少的贝多芬就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可以说他是音乐的天才,并且他的父亲也发现了这一点。但恰恰就是因为这样,在他父亲强行的控制下开始学习音乐,也同样开始了一个悲惨的童年。贝多芬却没有就此自暴自弃,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接着,他又拜海顿为师,潜心学习音乐。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离成功越来越近时,灾难又一次的降临,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就在听力正每况愈下的时候,这位“巨人”也曾想过放弃,放弃作曲,放弃生活。但是经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思考,不知多少次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开始面对命运,扼住命运的咽喉,在痛苦之中为他人带来欢乐,写出了《英雄》、《田园》、《命运》等不朽的传世佳作。可以说贝多芬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忍者无惧
米开朗琪罗“愈受苦愈使我喜欢”。实际而言,米开朗琪罗的生活并不算是痛苦的。他出生于市民家庭,从小接受贵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不像贝多芬一样受到身体上的痛苦折磨,但是他在精神上却比贝多芬更受折磨,就像活在高压锅里一般,巨大的压力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贝多芬从精神上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米开朗琪罗却没有自由,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愿依附的教皇,不得不为教皇们服务。专制的教皇剥削了他的自由,拿他当牛马使唤,七十余岁的高龄居然还得爬上脚手架作画。
他比同时代的艺术家更不满足于宗教艺术,更追求表现尊严与意志。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这就决定了他和那些只关心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教皇们永远不能达成一致,决定了他将终生为理想无法实现而痛苦,特定的时代成就了他的伟大,却也限制了他天才的发挥。
仁者无敌
托尔斯泰“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环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出生于贵族家庭,从小就受高等教育,享受高等的生活。但是,托尔斯泰却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这使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自己身处社会的上层,心里却始终想着社会的下层。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开始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托尔斯泰,要面对的是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最终被教会开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托尔斯泰始终关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
古语有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确,贝多芬,米开朗琪罗以及托尔斯泰,他们都是精神的传承者,传奇的缔造者,世界的征服者。贝多芬的坚强;米开朗琪罗的隐忍;托尔斯泰的仁爱,无不讴歌着人性的光辉,书写着真、善、美的华彩。他们不是传说,但都是传奇。他们就是一个个大写的“人”。
生活中的我们十分平凡,甚至渺如微粒,在这世上宛如沧海一栗。时光一逝,这世上便再无我的痕迹。我很迷茫,于是执着而又绝望地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在这五千多日的日子里,名人的事迹棒头一喝,清醒而又明晰的转告着我生命的意义。即便我再平凡,在生活中就像透明,无人记挂,可我都有其生存的意义。而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计算,而是用深度去衡量。只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认真做事,都是有意义的。而我认为其实所谓的价值并非一定事业有成、家庭和睦、活得体面、衣着光鲜,而是让自己变得“不凡”。
生命宛若长河,平凡的我们就像这河中的一滴水,苦苦煎熬,水与阻物冲击,扬起水花,在太阳的照耀下,虽短暂却美丽耀眼,正如我们。
因为我是凡人,所以才可以不凡。
【《名人传》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名人传》的读后感02-16
《名人传》读后感02-26
名人传读后感精选02-22
《名人传》读后感精选02-19
名人传的读后感03-31
《名人传》读后感07-20
名人传读后感08-06
《名人传》的读后感悟01-01
《名人传》读后感精选例文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