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2-05-31 08:15: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活着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活着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1

  《活着》是一个叫富贵的老人在向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福贵原本是一个大富人家的少爷,殷实的家业让他衣食无忧,他成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赌徒,成天混迹于妓院和赌场之间,仅在半年的时间里就把祖上留下的一百多亩田地和祖屋一点一点的全输给了龙二,年老的父亲再也禁不住这沉重的打击,在即将搬出祖屋的前一天带着深深地痛心和无奈死在了村边的粪缸旁。输掉了家业的福贵一下从天堂掉进了地狱,带着一家老小被迫搬进了茅屋里居住。为了生活福贵向龙二租了五亩地,开始了艰难贫苦的日子。

  祸不单行的福贵从此象是被灾难困住了双脚,先是他去城里为生病的母亲请医生,却鬼死神差地被人抓去当壮丁,战场的枪林弹雨,尸横遍野,让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两年后,他带着急切的心情回到家后才知道母亲早已离世,聪敏乖巧的女儿也应为生病无钱医治成了不会说话的哑巴。然而灾难并没有就此罢手,就在儿子有庆在为生产的女校长献血的时候,由于护士的疏忽让一个稚嫩的生命在十三岁那年嘎然而止,接着女儿风霞在生下儿子苦根后因为产后大出血也死在了同一家医院,久病的爱人家珍再也经不住接二连三的打击,在三个月后也伤然离世,悲剧一幕幕上演,女婿又在一次意外中不幸丧生。

  福贵和没爸没妈的苦根相依为命,这样的日子虽然苦不堪言,但因为有了苦根,福贵觉得活着就特别有劲,他带着苦根白天忙完田里的事,到了傍晚,两个人嘻嘻哈哈的坐在门槛上,看着太阳掉下去,田野上红红一片闪亮着,听着村子里的人吆喝的声音,在彼此憧憬着美好的明天:“两只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变成牛,我们啊也就越来越有钱啦”。这样的好光景在苦根七岁时也画上了句号,苦根是因为发烧后又吃了很多的豆子给撑死的,富贵说:不是孩子嘴馋,就是豆子孩子也难得吃上啊。就这样富贵的亲人一个个的消失在他的世界,他成了一个彻底的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

  就《活着》人物的命运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惨故事。然而经历了这么多的动荡与苦难的福贵,却从不抱怨和埋怨什么,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他甚至为了一头因为将被宰杀的没有多大价值的老牛的眼泪所感动,付出了多年的积蓄。他喜欢回忆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重度此生了。我们看到福贵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他的苦难人生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相信他的子女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甥,还有那头叫富贵的老牛。福贵说:我有时想想伤心,有时想想有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得,到了有一天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村里的人都知道富贵的枕头底下压着十块钱,这十块钱,就是穷死都不会用的,是给那个替他收尸的人准备的。

  富贵对于对于死亡和苦难所表现的乐观和坦然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韧性与张力,看到了对人于生命的承担与忍受,就象余华在《活着》的自序中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读后感2

  生与死是这世间永恒不变的话题。而在曾经那么一段时间生是如此的困难,活是如此艰辛,活着是如此的不易。

  序言中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苦难和幸福,无聊与平庸。而余华的《活着》这本书便是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么一种力量,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亲情,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深重,它更讲述了过去的几十年,那个人民水深火热的年代,人民群众的命是如此的不值钱,如此易失。在那时候人们活着又是如此的无奈,无助。

  福贵,曾经的一个浪荡子,借着自家的些许田地,钱财,在外面嗜赌成瘾。甚至曾经对自己的妻子拳脚相向,让人听来不禁唏嘘。结果,好景不长,赌博欠下来的债仿佛一条导火线似的引来了家里一件件的不幸。父亲为还赌债,倾尽所有,最终离世,妻子家珍也因此被岳父带回了家。虽说后期家珍回来了,儿子有庆也回来了。然而,过度劳累的母亲却重病不起,为了给母亲找大夫,福贵不幸被抓。在经历了飞机的狂轰滥炸、四处无食的无奈以及战友的离世之后,他回到了家。可此时,回来的他却听闻母亲的噩耗,女儿因贫变哑巴。后期,家里的人都齐心协力一块干活。但是,这世界上没有永远平静的水面,问题总是接踵而至。因为贫穷,凤霞送人;因为无权,有庆去世;因为不幸,凤霞去世;因为社会,春生自杀;因为难过,家珍离去。因为一切一切的不幸,许许多多的意外,福贵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最后只剩下了他与老牛。

  看着一段段平静被打破,一个个生命被带走。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为何所有的不幸都让福贵一家承受?为何当时的医疗,当时的政府无法为一些不平等的事提供帮助?然而仔细想想,在那时,国民经济基础如此薄弱,社会法制如此欠缺,甚至还在战争时期,福贵家的不幸又何尝不是大家的不幸?他家的生活又何尝不是那时社会的缩影?想到此,我的内心不仅仅只有对福贵他们的同情和当时社会的批判,还有一点小侥幸。

  今日,我们处于新时代,一个和平且美好的时代,经济水平日益提高,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医疗水平,法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活着显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与福贵相比,我们是不是多了一份幸运,少了一份沉重呢?不过,这样的我们更不能懈怠,更不能苟且偷生。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权利,每个人都一样活着,然而每个人却有活法的区别。虽然福贵活得艰辛,然而他有他的坚持,哪怕再苦再累再沉重他也一定要活下来;他也有他的担当,他要努力让家里的人好好活着;他更有他的美好心灵,不忘战友,相信友情。这样的他告诉我们活着永远不是仅仅只保留着心跳,它更多指的是活着的我们有什么,能干什么,它需要我们赋予它意义。与此同时,他的活着更告诉我们当代的青年要不负韶华,努力奋斗,勇于担责,为自己的生命,为自己的活着赋予意义,不枉此生。

  那个年代活着不易,这个年代活着有意义不易。希望我们青年人不负韶华,以梦为马,敢于追逐。

活着读后感3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历文革、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我欣赏活着,活着如此美好,活着如此快乐。我看过余华作家写的《活着》,讲了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动荡,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以及福贵晚年对生命平静和自然的态度。告诉我们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当你走出困难时,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到挫折并不可怕。

  当你帮助他人时,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到帮助他人是多么快乐。

  当你功成名就时,感到的是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那时你就会感到成功是多么骄傲。

  霍金是一位不幸而又幸运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使本来年轻时就患了绝症的他,冲破了一切困难,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受到世人的赞美。是什么使他成功的呢?是乐观地看待生活,体验生活。

  当小小的嫩牙抽出枝干;当新生儿发出响亮的哭喊。当病人已经康复。当鱼儿在水中快乐地嬉戏,当鸟儿在枝头发出婉转动听的歌声。就会感到,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快乐。这一切都预于着生活的美好,美好的生活永远伴随着我们。

  郭沫若曾说过:“ 生死本是一条线上的东西。生是奋斗,死是休息。生是活跃,死是睡眠。”就让我们过得快乐,活的美好吧。"

活着读后感4

  历经千辛万苦,福贵得以与家人团聚,可生活的难题再一次摆在眼前——有庆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福贵、家珍只能决定把凤霞送人。可怜的凤霞,还不知道自己就要被送走了……我们无法去谴责福贵的选择,因为我们未必能做得比他更好,但也同样心疼懂事的凤霞……

  至于有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乖巧懂事得让人心疼,为了不磨坏鞋子,大冬天的光着脚跑去学校,每天来回几趟割草喂羊。凤霞也是,父母为了弟弟上学把自己送人,她除了不舍之外,没有一点怨念,反而一直惦记着回家……所幸,最后福贵还是把凤霞留了下来。这一家人艰苦却又宝贵的相处时光,真的太少太少了。尽管生活充满了艰辛,严厉地对待有庆也不是福贵本愿,但一家人是没有隔夜仇的。而若是福贵的父亲还在,大概会训斥他:自己都不成器,是个败家子,有庆比你小时候懂事多了。——总之,一定会护着有庆。

  接着,又是人民公社、吃食堂、炼钢……时代裹挟下的福贵一家人,在我们这些局外人看来辛苦吗?辛苦的。他们自己心里觉得幸福吗?幸福的。这就是余华在自序中所说的,“活着”的力量吧。

  灾年之下,原本朴实本分的人为了活命,也会做出缺德的事。“仓禀实而知礼节”,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不为五斗米折腰——正是因为圣人的数量如此之稀少,而其品格又如此之高洁,所以才显得尤为珍贵,也才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福贵和家珍,也都垂垂老矣——“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们。”因为对家人的眷恋和不舍,家珍挺过来了,真好。就像电影《流浪地球》里说的那样,希望是比钻石还珍贵的东西。——哪怕是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生活中的希望。

  可谁知,意外来得那么的快——有庆死了。从愤怒,到痛恨,再到无力,最后,只剩心疼。心疼一个勤劳能干而又善良懂事的孩子,还没有来得及长大,就离开了人世;心疼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家珍和福贵,生活已经够苦的了,却还要承受那样的打击。余华没有特意煽情,可读来心情依旧沉重。

  纵观全书,凤霞出嫁是福贵一家为数不多的幸福时光,所有人都流下了喜悦的泪水。家珍对福贵说,自从他回家以后,这个家就“什么都好了”,但其实,生活还是那么的苦,只是,一家人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了。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要是按年头算,苦根今年该有十七岁了。”凤霞死后,家珍也很快便去了。福贵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又送走了家珍。现在,只有他自己、二喜、苦根这三代在人世间“受活”。爱无生离,只有死别。

  最后的最后,家人全部离去,就连苦根也死了,只剩下福贵,还在人世间“受活”。我们也就突然明白了,在故事的开头,福贵为什么要骗老牛还有其他的牛在干活——或许,他也是这样安慰自己的;或许,在他心里,那些人儿从来就没有离开过。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老人唱着歌,和老牛一起,渐行渐远,消失在了茫茫岁月之中。人这一辈子啊——黄昏转瞬即逝,人生白驹过隙,黑夜从天而降,死亡终会来临。“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铭于斯,其魂气无不之也,其死而有不澌者矣。”

活着读后感5

  《活着》讲述的是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这一切,又一次引起了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但是似乎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人在苦难中坚强地活着。

  我们可以说,福贵老人是乐观、达观的,他对生活充满着一丝可怜的希望,他对苦难命运平静的接受,甚至是忍受,但这也悲哀显示他精神上的逆来顺受。他已经被苦难压平了,他的活着几乎失去了活着的价值。但这也使他看淡了苦难,学会同情的眼光看世界,这是一种活着的态度。才会出现最后的福贵花了很多钱却买了一只老牛回来,到风烛残年之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还会和作者平静的讲述自己的一生。

  不久前发生的5·12四川大地震,无情地袭击了一个古老而又顽强的国度——中国,在这一瞬间,四川人民曾经栖息的地方成了一片废墟;也就在这一瞬间,多少个鲜活的生命悄然而逝,一个个生命奇迹的创造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一个个英雄故事的演绎又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

  然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也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当解放军不知疲倦争分夺秒地抢救被埋的群众时,其他地方却又有人自杀了,如此大的反差有说明了什么?

  有一位哲人说:“生命就是今天,虽然不能预测明天,但你可以精彩。”是的,生命就是今天,只有把握住今天,生命才能精彩。然而,如此浅显的道理也许只有到了生命的界点才会有更深切的体会,假如让地震中逝去的生命再来一次,相信他们会创造出生命更多的颜色。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还拥有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生命。

  《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镜子,它让我们懂得了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无论生活多么悲惨,人都要坚韧地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活着,就是胜利。

  活着,为自己,为爱你和你爱的人。

活着读后感6

  这是余华的一篇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和许三观记一起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和获得一些国内外奖项,以及在多个国家出版。

  对于作者的文笔和才华是毋庸致疑的,但是我们要看的是故事本身。

  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是这样描述和评价: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就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对于作者自己对作品的这样描述已经很透彻了,但我还要要加几句,不然写这篇也没有意义。

  首先得归功于我住院了,身体的破败在某种程度上让我有了歇息的机会,虽然我总没有做什么事情,但是现在更闲了,也因此为了打发时间看起了书,并且是耐心的:所以我说要归功于住院。插句废话,现在的我全身上下只有大脑好用了,其他的不是未老先衰就是毛病不断。

  得了这样好的机会,我把活着仔细看了两遍,看完后觉得有些话要说,但还是没有底,然而最后还是写了。

  福贵这个人物的性格是洒脱的,也是可以逆来顺受的。做为主角,别人可以死,他必须要活,为了活着他就不得不承受命运给他的苦难和遭遇。

  福贵拿自己当牛,从他的承受能力来说,他也确实堪比头牛,压不垮。但是牛的结局是注定悲剧的,因为牛不能反抗命运;也正因为这样,作者就没有写下结局,就单从“活着”的理念开始故事,到讲述故事,最后结束故事。

  活着即是主题,就不能讲死去,但也不是不能讲死,而是用别人的死来反应主角的活。

  福贵是一个纨绔子弟开始,含着银勺子出生,吃喝嫖赌都行,典型的阔少爷形象。既可以说传承了他爹的习性,也可以说传承了广大少爷的秉性。但是当他遭龙二算计后,输光了家产,他清醒了,到了这里也端倪的反应活着的内涵。不然福贵是可以设定他想不开而去死的;然而作者没有这样去做,而是让福贵继续落魄。

  家产没了,他爹死了,又被抓了壮丁,遭遇战争;眼看解放了,回到家才知道母亲已病死了,女儿也因病聋哑。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已经描述活着的艰难了,但是苦难并没有结束,而是接踵而来。

  玉珍得了不治之症;有庆在一次献血献出了生命;凤霞好不容易苦尽甘来,嫁给了“偏头”二喜,却生下儿子苦根后大出血死了;二喜也随后出了事故离开人世;苦根眼看是独苗了,是最后的希望了,但是命运还是无情的把他带走;终于只留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老牛活着。

  这里面最苦当然是福贵,但是他没有哭,而是用笑来迎接痛楚。

  小说的主题也就在这样的悲剧下反应得彻底。

  起起落落。死的人早已经消失无踪了,但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承受活着时的所以痛苦。没有办法,如同待宰的老牛只能眼泪汪汪,然而福贵洒脱和顺受的性格,没有让自己眼泪汪汪终日叹息,而是如洞察人生,买下老牛,和它为伴当牛如己了。

  活着的意义在此无限放大,他用福贵告诉人们,不管你遇到多大困难,也不要悲秋伤春,要坚强乐观开朗的活着。

  相信现实中比福贵更惨的绝没有,但我们可以拿他做面镜子,遭遇苦恼时就告诉自己:活下去,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

活着读后感7

  初次接触到这部作品,是在中学时期一次写语文练习册上的阅读题,那些题目我已不大记得了,但题目中节选的那些文字却始终盘旋在我的脑海中,带给我心灵上的感触,所以,后来我便去买了这本书,将那个没有讲完的残篇完整的读了一遍。《活着》确是一部读来令人触动令人心恸的作品,它令我了悟了" 活着就是幸福" 这一句简单的话的意义,令我对" 生命可畏" 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好赌,最终将家产赌了个精光,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气死,母亲也在贫困中重病最终逝世。而福贵的妻子辛苦将儿女养大却也逃不过死亡的命运,他的一双儿女也相继死去,故事的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福贵,相依为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福贵的活,我不知道对于他来说究竟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惩罚,但毫无疑问,福贵是一个能忍受孤独而坚强的人,在亲人一个又一个离他而去时,他也没有放弃过自己,哪怕孤独,哪怕心痛,他在最后也能够为了活着而活着。

  " 活着就是幸福" 这句话被福贵的妻子家珍诠释了意义," 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新鞋" ," 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 ,这是家珍的话语,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只

  要家人天天在一起,好好活着,也许这就是家珍所认定的幸福," 活着就是幸福" ,不仅仅是自己活着,还要身边的人活着,那才是幸福。这种幸福,常常被我们忽略在生活中,当过年与家人团聚时,当打通一个个熟悉的号码时,都是我们可以称为幸福的时刻,有时这样回想才发现自己已拥有太多,正是因为拥有,才觉得它们并不重要,甚至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回想书中最后,福贵与老牛为伴,那老牛明明已经老得快要行将就木了,却仍固执地活了下去,陪着同样年迈的福贵,这种陪伴是最温暖的幸福,所以珍惜陪伴在你身边的人吧,他们带给你无尽的爱与温暖。

  书中的福贵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过,这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无论有多痛多坎坷,路依然要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生命中的苦难与艰辛都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的,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本身也是一种责任。这种体会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沉重,每一个生命都是我们要敬畏的,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他为了活着而付出了多少……

  《活着》是一部令人心痛的作品,但同时,它带给我的震撼和体会也使我获益匪浅,我认为这是一部好作品,它能让我体会到生命的厚重和沉痛,让我们去深刻的反思活着的价值和生命的责任。

活着读后感8

  活着很难,很苦,很累;所以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人生就像心电图,一帆风顺,你就挂了。”这句话在之前对我感触不大,可在看了余华的《活着》后,我才真正的理解,是挺讽刺的,一帆风顺,灾祸也就真的来了,不顶风而行,不逆游而上,你只会被摔着粉身碎骨,人生就是一场闹剧,就像硬币的两面,一半好一半坏,只有好和坏拼凑起来,才会是一块完整的硬币,才会是人生。

  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福贵讲起了他自己:他以前是一个富少,成天往城里跑,烟花巷子里,睡错了床,他挺悠闲的,他知道自己有资本,但烟花巷子太温柔,他真正爱着的是让他后悔一生的赌场,或许是他傻吧,自己挖了个坑把自己坑进去了,我在想,如果那天晚上他和家珍走了,会变得不一样吗?怎么可能会不一样,他的性子,他所生活到现在的一切没有变,又会变什么呢?他输了,因为他只看到自己有什么,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失去的太多了,他的父亲知道后,没有打骂,他把地产田地换成了铜币让福贵扛过去。徐家出了两个败家子,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鹅有变成了鸡,到最后连鸡也没有了,福贵的爹也去了。

  福贵也不在是以前的福贵了,他要养活自己,他租了五亩地,从早忙到晚,妻子被接走了,福贵变了,他的命是苦的,但无悔啊!他认为自己的妻子是最好的,儿女是最孝顺的,哪怕到最后,只剩一只牛陪着自己。

  我没经历过那段时代,我不懂,但有庆的死却让我泣不成声!不过或许,在这个动乱的年代,死去或许能少受点苦,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亲人相继离去,福贵的生命也失去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年头,他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我不知道他怎么想,他进述时,还是那么宁静,是麻木了?就像看一本书,或许带给你或喜或痛或麻木不仁的感觉,可人生也还要继续过,还是会出现新的章节,可那有那么容易就过去,失去亲人的痛苦怎么能够忘却,只是暂时想不起来罢了,但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又岂能是我们能够理解的?

  表面上的安静并代表真正的安静,内心的波涛汹涌才是真的。其实,老人“福贵”讲述自己四十年前自己,让我觉得,最快的是时间,最慢的也是时间,春去冬来,一年就过去了,四十年间,有太多的遗憾,或许我不该去批判一个人的人生,因为我不是他,我不该去批判一个人的选择,因为我没经历过。

  福贵和他的牛“福贵”一起回去时,福贵嘴里念叨着“有庆、二喜、家珍、风霞、苦根。”我哭出来了,这是一个老人以他的方式纪念、寄托已经离他远去的人,一个又一个亲人,要有多坚强,才能在动乱的社会,埋葬一个又一个的亲人,目睹一个又一个被死神无情夺走的生命,还能如此平静的把自己的一生,一个悲惨但却再也回不去的故事,讲述的淋漓尽致,他成功的活着,在精神上,活着很好,他不再痛苦,他可能就这么悄悄的,那一天就能与亲人团聚了。

  《活着》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不只是一星半点,我不懂那个时代,但我知道,无论什么时候,人心里想活着的欲望,亲人离去的痛苦,独自一人活着的孤独,如野兽一般的人性,是最基本,也是你我都拥有的,无论过多久,那种最原始的感触就是最深的感触,无论跨越多少时代,多少国家,他是最好的历史,最复杂、痛苦的中国变换历史。

活着读后感9

  熬夜到凌晨两点看完了《活着》这本书。“活着”,含义很广阔的一个词,覆盖了宇宙万千所有的生灵。

  读完每本书都会产生一种与本书共鸣的感受,可是此刻,过了一夜思绪仍在毫无方向的乱飞。可能这就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深层含义更广,广到无法触及,或有这荒诞离奇的时代,或有富贵悲悯绝望的一生,再或者是人要“活着”。

  可能是自己的思想太过反面化,有庆的遭遇让我所看到的更多的是那个荒诞的时代,没有人性,愚昧无知的时代,这个或多或少也受到三体中相关情节的影响吧。后来紧接着到富贵身边每一个人不幸的人生,忽然感觉可能这就是命。一个人的命运应该是早已注定好,要不然怎么能遭受如此的绝望和折磨?

  在看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一直认为主人公应了他的名字,大富大贵。无论是倾家汤产,还是去充军,在死人堆里存活下来,再到龙二的被枪杀。在这乱世荒诞的时代,他其实是幸运的。

  可能正如现代的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他的后半生惨绝人寰。在现实中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勇气再活下去,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活着”。

  总结一下,生活不会善待平凡善良的人。人生而孤独,人生而要遭遇磨难。但无论遭遇着什么都要“活着”。

  读完《活着》这本书,我只觉得压抑充斥了本身的整个心灵。同时也觉得余华太过残忍,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的死去,却惟独剩下主人公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于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气之下压在了书堆底下,因为我讨厌于华,讨厌他的残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个黑色的四月,在我满怀憧憬着本身的幸福未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彻底打碎了我所有的梦。我没有办法接受那样残酷的一个事实。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崩溃了。不清楚,本身流掉了多少泪。我开始自暴自弃,甚至有了万念惧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艰辛,活着的痛苦。“我该为谁而活,我为什么要活着。”那几天我想的只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于是我开始发泄,开始焚烧我所有曾经喜欢的东西。因为我想烧掉过去,烧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鲜红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这唯一的一本,开始重新去体味活着的含义。我总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过于地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当我再读《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当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变得开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开始挑剔身边的人,无理取闹,而身边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无怨无悔。在伤害深深爱我的人同时,我也深深地伤害了本身。其实我比余华更残忍,我亲手在伤害身边一个个爱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们造成的,但是我却让他们左右为难。为什么我要把本身的痛苦强加在爱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读后感10

  此次阅读余华中短篇小说《活着》,我发现自己深陷其中。

  开头福贵父亲的死,并未在我心里激起太大的波澜。我认为,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他们生活的巨大转折。造成这件事情的因由,还不是福贵无节制的嫖赌?福贵造的因,也得让他尝尝后果。但让我惊讶的是,福贵即使走回正道,生活也并没一帆风顺。他本是去给母亲请医生,却被抓充军而错过医治母亲病情的机会。儿子有庆去献血,却被活生生的抽死。本以为到这里苦难该结束了,但没想到紧接着是凤霞与家珍的死亡。到了最后,甚至福贵的女婿、外孙,都丧失了性命。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去,使福贵不得已得一次又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福贵遭受到的沉重的打击,也让我打心底难受。尤其是读到福贵埋怨自己老糊涂了喂了外孙那么多豆子时,我再也忍不住内心的伤痛,鼻子一酸,泪水盈满眼眶。

  阅读到这里,我终于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仿佛是我办了这件错事,仿佛是我自己经历了那么多的悲欢离合。我不禁埋怨起命运的不公。为什么血型对号的非得徐有庆?为什么福贵恰巧被抓过去充壮丁?凭什么苦根会被豆子撑死……难道是因为这些人注定命苦?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作者要把福贵的生活写得如此悲惨。难道,在那个时代活着的普通百姓,注定要像福贵一样,无力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坎坷?我又一次翻开书本寻找细节,想一探究竟。这一次,我看到了自己忽略掉的信息。我一直没有注意到,老人福贵,是使用了一种很平淡的语气,去讲述完他的一生。他没有流泪抽噎,没有顾忌左右。这种平静,难道是一种对生活的麻木?百思不得其解,我翻开了作者的自序想去探究。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如梦初醒。

  “活着是属于自己的态度,而不是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原来,福贵的苦命,只是我主观去下的定义。在我的眼里,福贵是一个在残酷环境中幸存下来的人,是一个命运充满坎坷与磨难的人。但在福贵的眼里,他的人生,或许没有我想的这么糟糕。福贵的妻子,贤惠善良。福贵的儿子,机灵活泼。福贵的外孙,懂事孝顺。他的家人们,没有一个不勤劳朴实,热情善良。他的朋友们,没有一个不真心诚意地对待他。福贵之所以深刻地记着却可平静道述这些回忆,是因为有这些人的陪伴。原来即使生活再苦再累,命运再艰难困苦,家人朋友间的温情也会带来幸福,支撑活着的勇气。

  所以,福贵在谈到妻子时,只有惋惜,没有痛不欲生。在谈到他的朋友时,平静又祥和。在谈到外孙的死时,面露悲凉却欣慰。就是为所有的亲人送行,他心里也会比较踏实,在晚年养一头老牛,耕作田间。也许就是像福贵这样。活着必然会经历大大小小的苦难。但是,再多的苦难也终究会化为平平淡淡,再多的苦难也不会阻止我们活着的步伐。

  所以,通过这篇文章我发现,人们不会因为前途未卜而迷茫失望,而是会在一次一次跌倒和爬起中,渐渐把人生中的不幸看淡;人们不会因为坎坷与挫折而停止,而是会在信念一次比一次更加坚定的同时,再次对生活充满信心。然后,人们继续热情地活着,使一切再次变得无比美好。

活着读后感11

  在我读过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选出一部在我阅读过程中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并且在读完之后给我深刻的思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作品,那无疑是余华先生的小说《活着》。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

  《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说它荒诞,是因为这部小说内容是在一段精简化了的历史阶段里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说它真实,是因为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这部小说的许多内容还充满黑色幽默的意味,对官僚主义、大跃进运动和文革等方面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富贵的儿子给县长老婆献血却被抽血过量而死等内容,然而这种讽刺却是绝望的、无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读者读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小说的题目——“活着”二字时,都会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贵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说的结局——富贵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种消极的观点:人和动物的生命价值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而已。

  然而我认为上述观点并不完全准确,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活着》无疑是一部经典,美国短篇小说家艾米丽·卡特称之为一部“永恒作品”,并不是谬赞。我认为我们年轻人也都该去认真读一读这部作品,让它来教会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轻人生命的厚重与沉痛,让它来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价值,去担当生命的责任。

活着读后感12

  一直以为读一本书会要好长时间,哪知道只是自己不愿开始的借口。生活中好多事情都是这样,常常想着去戒烟,也清楚吸烟的害处,不过是过了一下嘴瘾,便浪费了钱,便伤了身体,说是愁苦太多,无处释放,在我用了两个小时看完《活着》之后,感觉都是懦弱的人自找的借口。经常听各个老师说让我们多看看书,而且想到自己从小便没有养成看书的习惯,每当自己要写点东西时就想到去读书吧,词汇实在是太匮乏,无法用恰当的词汇去表述自己想说的话,每每写作起来便觉得技巧手法还停留在中学生,所幸五一小假期,在自己的计划表里面加了每天一小时阅读的`安排,也咬牙坚持了下来,刚刚开始时觉得《活着》这本书应该会看一个星期吧,哪曾想两个小时多一点就看完了。有些明知道有益的事情却一直迟迟未做的还是勇敢点吧。

  开始看书,觉得有点无聊,剧情看不下去,进不了脑子,自然难受。可是今天看书时,看着看着就入迷了,不觉得难熬。看到有庆死的时候,终于知道了高三同学是为何也会哽咽落泪,为何向我推荐,看了真的特别难受,喉咙里如哽着石头,咽不下吐不出,眼泪却一直嘀嗒嘀嗒地打在书上。记着语文老师曾经讲过悲剧就是将一些美好的事物用各种手段揉碎了给你看,如针扎心。

  当然有些情节只有有过相同经历的人才能感触到其中的真情。有庆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却是那么的淳朴,日日不辍地喂羊,羊是他的孩子一般,自己无法吃饱却还要赶在吃饭的空当里在城里与茅草屋间奔波,当所有人的财产都要上交公社后,傻孩子有庆却还坚持着给那两只羊割草喂食,晚上临走前还得笨拙抱抱他辛辛苦苦养大的羊,别人想着那羊只为了吃肉,而有庆在得知羊被宰后却还伤心痛苦,一个自己在跑步赢来糖果后在小石板上分来分去为了给自己那又聋又哑的姐姐虚弱温柔的娘分出一份,在被他爹嫌他鞋子烂的太快把他大打一顿后,自此便提着鞋子光脚上学,哪怕是踩在泥上、砾石上、雪上、都把鞋子揣在怀里,捧在手里,哪里是他故意将鞋子磨烂呢?日日三趟学校家里两头跑,十几里地啊!有庆死在了县里的医院,为的是给县长那半只脚已经跨入阴曹的女人献血,孩子们争先恐后想过节似的高兴,好像即将立上一件大功。那瘪头医生将一个运动会上甩大他四五岁的孩子几圈的五年级学生、一个天天家里学校两头跑就为给他的小羊羔割草的农民的儿子、一个有糖吃还划拉着给姐姐一份的弟弟生生地抽干了,看着嘴唇变白脸变青直到脑袋一歪栽倒在医院的献血室里,活着从未有什么美事,却也自足自乐地蹦跳着奔跑着,死了却只是一个人脸青着,细胳膊细腿地静静得躺在那个医院尽头不见日光漆黑的小房子里,一张破损的木板架在半米高的病床上,那里就是他最后的睡着的床。又硬又冷又短,实在是戳心窝子。

  多读书,真的很好、很好。

  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就算没有经受过什么苦难,可是相比起来,对于一些底层人民的心酸还是更加容易落泪。仿佛从别人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艰难苦痛的经历,也是从别人更加悲惨的命运中学会珍惜学会坚强。人尚且活着便有去努力去奋斗的本钱,打拼过了,尽全力去尝试过了,再不济还是回到农民而已。

  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活着读后感13

  之前看完了路遥的《人生》,一直想写一篇读后感,可是不知从什么角度入手,活着人生-活着读后感。《人生》这本小说,就跟真的人生一样没什么主旨,跌宕起伏好像要告诉我们些什么,但内容太多说不清楚,到头来也只为了——活着。

  余华这样说自己的这本小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上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段话,读之前看没有任何感觉,但是读完以后发现,这段话就是《活着》最好的读后感,并且它也告诉我们《活着》讲述的并不是一个悲剧,它让我们看到一条生命的坚强,以及活着的强大渴望。

  我先前在想说喜欢《活着》这本书,是不是有点残忍,可是现在我想说《活着》是我看过的书里面给我最大力量的一本,虽然最后只有福贵活了下来,就算他这一生活得多么不幸与不堪;就算他亲眼看到身边他所爱所恨的人一个个离去,但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个人活着的力量,活着的美好,活着的可贵,读后感《活着人生-活着读后感》。

  初中的时候,我遇到挫折时总会这样安慰自己:“世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死亡,没有什么比死亡更痛苦,所以我现在遭遇的、即将遭遇的都不算什么。”这句话总是很有效的给了我一个退路,就跟福贵被抓去上战场,面对敌人的枪炮时想的那样,只要能够活着回去,怎么样都可以了——这也的确是福贵败家后第一次产生的要好好活着的信念。

  人真的就是这样,做少爷时的福贵吃喝嫖赌,除了正事其他什么都做,那个时候他忙着满足自己的欲望,怎么会想到要脚踏实地地活着呢,他的人生好像一团泡沫,随时都有可能破灭的。从战场上保住一条命回来的福贵,开始好好待他的妻子和儿女,但苦难的命运却依然伴随,时局的混乱,家境的贫困,家珍的害病,知道福贵亲眼目睹赢了他所有家产的龙二替他上了制裁地主断头台,他才觉得命运之神一瞬眷顾了他,夺走了他享受的权利,却留给他一条命。

  《活着》的情节进行得很快,有点像我们的人生,脚步匆匆,来不及后悔,来不及思考为什么。有庆的死,凤霞的死,二喜的死,接踵而至,泪还来不及风干却又再添一层伤心。二喜的出现,其实是《活着》进行到后面,一个让人欣慰的转折,他的善良是完美的,从前一片灰色的世界,在二喜出现后出现了一片喜庆的红,正当人们觉得生活有了希望有了新的开始时,他又早早地丧了命——留下苦根,从他的名字中我们也能猜到,又会是一个悲伤的结果。到了苦根的死,福贵应该已经有点麻木了吧,我不知道如何确切地形容他当时的感受,一个见过那么多死亡的人,一个注定要孤独的人,他已经习惯了一个人活着。

  不论生命多么叫人绝望,却依然要倔强地挺立,骄傲地活着。

  命运的强权,有时使人感到无力。的确,在书中的背景下,人们其实没有那么多力量去改变什么的,不像我们现在,不像《人生》中的高加林,可以追求一下梦想,拼搏一下未来。《活着》中的人们,也许是看不到所谓未来的,可是他们又对明天分外地清楚:明天我依然活着,我依然面对这片无边的黄土,我依然为了我下一个明天挥下汗水。

  是的,倔强地挺立,骄傲地活着。

活着读后感14

  活着,是个耐人深思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为了什么而活着,要怎样地活着。是苟且偷生,还是功成名就,是寻欢作乐,还是忍受孤独。诚然,每个人活着的姿态不尽相同,在忍受中活着,何不为一种乐观的生活姿态。

  初看《活着》是在高二,再看《活着》是在高三,又看《活着》是在大一,如今大二,又一次忍不住翻开这本书。这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以“我”的口吻,以福贵的一生来揭示主题——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伟大文豪余华笔下的主人公福贵,年少之时,虚度光阴,游手好闲,欺瞒父母,欺负妻子;中年之时,豁然醒悟,却不得不面对至亲至爱相继离开,无奈只求于平淡简单的生活;老年之时,孤身一人,与牛为伴,将一切看得云淡风轻。

  活着,是一个美好的旅程,我们会在这一旅程中明白人生的真谛。在忍受中活着,这是我在这本书中学到的。人生在世,我们不可能事事顺心,难免会有狂风暴雨的时候。就如我们许多学生一样,在接受高考挑战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失利,最终成绩不尽人意,我们难受,我们郁闷,但我们必须去接受,去忍受,再站起来,在另一个起点上努力,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不是屈服,是一种忍受现实再重新站起的魄力。

  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我们真正地过了个“鼠年”,举国上下每一位人民都选择了活着的意义。有的人选择站在抗疫一线,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大家,每分每秒与死神抗战,也许,这一过程他们会失去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但他们毅然前行,诠释着无畏无私活着的姿态,他们是英雄。有的人待在家里,足不出户,在这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里默默忍受着,在不知道明天和病毒哪个先来的恐惧里默默忍受着,他们相信国家,相信奋战前线的人们,他们相信春暖花开的那天总会来临。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待在家里,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不给国家添乱,这便是他们活着的意义。还有的人,是这场战争中的不幸者,尽管这样,他们依旧勇敢地选择接受,默默去忍受疾病带来的痛苦,勇敢地配合医护人员与死神斗争,他们的亲人朋友,也忍受着现实带来的残酷,承受着亲人朋友不幸的悲痛。在忍受痛苦中活着是他们的选择。这场战“疫”中的所有正义的人们,都在忍受着各自的疼痛,目标都只有一个——活着。为自己活着,为他人活着,为国家活着!这不是屈服,是一种忍受现实再对症下药的无畏。

  再如书中的福贵,败尽家财,父母相继离世,接着妻儿,甚至女婿,外孙也离自己而去,但他毅然选择忍受,孤身活着,将死亡看得坦然,这不是苟且,是一种活着的勇气。或许,正如余华自序中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一个人所能承受的苦难有多少,那么他活着的意义就有多大。当我们熬过一个苦难时,就会感到“我不弃岁月,岁月终不弃我”的温情及人之为人应有的力量。人生中大大小小的挫折总是悄无声息地向我们走来,倘若我们能够勇敢地面对它,接受它,忍受它,也许,这就是我们活着的意义了,我们也不枉来这一遭。

  听,“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漫漫人生长路,我们终究要学会在忍受中活着。

活着读后感15

  丰子恺是桐乡人,桐乡是蓝印花布的出产地之一,丰家就开有一家染坊,他出生就是少东家,家里期待已久的小少爷,丰子恺在父母姐妹的呵护下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少年时代。这些过往,在他的一本新出的散文集活着本来单纯里有细致的描绘。

  他写自己的妈妈总是坐在一张危险的高脚凳上,应酬各路人士包括给他张罗吃食;长大后他才知道姆妈并不是情愿坐那么坐着,只是她要同时顾着家里和染坊不得不坐在那里,并且坐了一辈子。他写他的父亲中了进士后丁忧在家,然后民国后郁郁在家隐了一辈子,留在他记忆里的父亲最爱吃蟹,中秋佳节会带着他们姐弟在院中赏月吃蟹。他写妈妈婶子姐姐为客人们做回礼的糕点,年幼的他如何被长辈们给的糕点哄得高高兴兴;染布之乡都会养蚕,他回忆祖母每年即使亏本都要养蚕,只为心中的寄托,而他最爱行走在蚕茧之间,年年为此挨打年年乐此不疲……这些关于家乡关于家人的回忆,细腻温暖,处处透着单纯美好的气息。

  这本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活着本来美好 最让我欢喜的就是他的题目,活着本来单纯。对丰子恺有一些了解的人,都会体悟到这句话用来形容丰子恺先生和他的艺术人生是多么的贴切。他的人,如他的画,他的文一样,充满童稚之心,又有许多妙趣。所幸,这本散文集让大家一次就看了他的文和画。真是再妙不过了。

  丰子恺的画在他的时代--即使是如今--也是独树一帜的,最初他是学习一位日本漫画家的漫画手法,他觉得古朴趣致,随引入中国自己的国画技法,创作出很多当时令人耳目一新的画作。当然,他的画风再独特,也没有再当时开一派别,可能与他常用这技法画生活小品或者偏时事的漫画,当时这些也是报章上的插画,读者们喜欢,但似乎也没人拿它当作大雅之堂上的东西。可是,读者们还是喜欢的,丰子恺后来特地创作了护生画集系列,传为一时佳话,可惜,这本散文集力没有怎么收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一窥庐山面目。

  丰子恺的文字,也是如他的画一般,朴实趣致,简单中别有韵味。这本散文集里分5个部分收录了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文章,以青壮年时期的文章为主,因此我们可以看见一个思维活跃,对生活兴致勃勃的丰子恺跃然纸上。

  说个旁证:我们小时候学作文时,严格的语文老师要求我们人人买一套丰子恺文集,并且要求每日学习一篇文章,写作文也要学习丰子恺的行文技巧……当时把丰子恺的散文当成闲书读,倒是很轻松的,他写女儿阿宝出生后由爷爷取名的过程,写儿子瞻瞻拿蒲扇当脚踏车的天真即使及时过境迁都还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可是要学习丰子恺的写作技巧来写作文对于当时的我们都是痛苦的经历啊!但多年以后,你却发现自己的行文却有着丰子恺散文的某种痕迹,当年语文老师严格教授了一年的知识终于在我们身上潜移默化地生根发芽。

  啰嗦了这么久,其实就想说明丰子恺的文章很适合写作人学习如何写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在浅显的事物中开拓深度写出新意和深意来,第五部分学会艺术的生活最能体现这种学习。这部分的文章都是他写生活中的小事引申到对于艺术和人生的思考,如何引申,如何转折,他都在生动明白的文字中做了最好的示范。不光是了解他对艺术和人生是如何思考的,也能学习到他的写作技巧,真是一举两得,收获多多呢!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读后感15篇05-20

读活着有感05-25

读《活着》有感05-23

活着的读书心得05-27

活着的意义作文01-08

活着读书心得(15篇)05-24

读活着有感15篇05-25

活着读书心得通用15篇05-29

活着读书心得(汇编15篇)05-29

活着的读书心得(8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