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边城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读后感1
茶峒是个小山城,没什么特别的,城里的人过着自己的生活,淳朴而充实。城边儿上有条小溪,不好过,就有个老头带着孙女和狗住在这儿,旁边还有座白塔,平时撑着个渡船帮人渡河,也不要人家的钱。
端午是个好节日啊,一到这天城里热闹得很,有时候,老头也会带着翠翠来看看,就这么在会吃人的鱼和白鸭子中结识了船头顺顺的两个儿子,也有了这几个人之间的纠缠。
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都喜欢上了翠翠这个渡船的姑娘,她或许不如乡绅女儿那样有文化,但她跟爷爷也学得很好,不会要人家的钱,也能干极了。两个小伙子是兄弟,对方的心意明了了,但两个人的顾虑却不同。大老能纠结于该走什么路,二老却要在碾坊和渡船中做出选择。但傩送拥有翠翠的爱,哪怕翠翠一开始并不知梦中的歌是怎么回事,也仍然倾心与他,倘若天保能立马放下,这两人应是一对琴瑟和鸣的夫妇了吧。
可是没有倘若。天保等到了车路走不通,马路也不属于他的结果,一个在水中长大的小伙子淹死在了水中。纵然顺顺和傩送明白这件事不能完全怪罪于爷爷,但情绪总要有个出口,或许傩送本身还是完全偏向于渡船的,但女儿的事一遍又一遍的在老爷子心里回放,也许真的意识到自己陪不了翠翠多久了,才要为翠翠寻个好去处,却不想坏了事,终究如他所说,随着划过天际的流星,于七八月逝去。
再说傩送,不同于哥哥的憨厚老实,他会有更多的考量,最初他可以毫不犹豫地选择渡船,而如今并不是碾坊的价值增加了,是他心里的事的分量变重了。到了故事的最后,随着老爷子的去世,顺顺都可以接受翠翠,但傩送不行。这世间百种情,当爱情、亲情与责任交织在一起时,傩送不可能因为老爷子的离开,就立刻与翠翠亲亲爱爱,他放不下大老。他什么时候回来,甚至回不回来,没有人知道。或许有一天他放下了,还记得那只渡船,会渡河而归;也有可能选择彻底忘记这一切,开始新的生活。
最后是翠翠,说她与这一切有关无关,其实都对。她明白爷爷所说的,两个兄弟对她的情意,但总是红了脸,说要再想想。但爷爷为她所做、所说和造成的结果,连着几夜引她在梦中翱翔的歌声,几个长辈之间的谈话,都是老马兵告诉她的。到最后,爷爷在雷雨天离开了,渡船没了,白塔塌了,终有一天,老马兵也会离开,黄狗也会死,再新的船和塔终究会坏,她也不会永远都是那个满十四岁进十五岁的姑娘。她会等傩送一年,两年,十年,但更久,谁知道呢。
这就是一个发生在小山城的故事,每年的端午都会十分热闹,也会有一对对的兄弟和一个姑娘发生的这样的事,没有人知道你说或做的是对是错,会影响到什么,又错过、误会了什么,只要你确定当时的你做出了你认为正确的选择,就不要想那么多了,那般会累,也会一事无成。
边城读后感2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便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 “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小说以这句话结尾,就像一杯味道浓厚的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有时候我就在想,那个人到底会不会回来?也许在翠翠心里,是希望那个人回来的。翠翠的爷爷去世了,天保也死了,她自己孤身一人,该何去何从??也许在我们心里,也是希望那个人回来的,我们同情翠翠,不希望她一个人独自承受那么多,希望她有所依靠、有个归所??
沈从文先生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
般的语言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了解沈从文的人都说他是水的儿子,他从小就喜欢家乡的那条河,后来离开家乡就无比想你家乡的那条河,死后也要葬在河边。他说:“‘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这是一句真话。我有我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可以说是皆从孤独得来的。我的教育,也是从孤独中得来的。然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正是水,酝酿了他细腻的心思与细腻的文字??
《边城》?看完之后我会想,为什么沈从文先生要命名这篇小说为《边城》?难道这座城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吗?这座城在沈从文心里就那么遥远吗?还是说沈从文先生是为了引发我们关于人性与社会的思考?
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座城,那么一座“边城”。远离灯红酒绿,远离人世险恶,远离争名夺利??只剩下一份宁静,一份心灵的宁静??
边城读后感3
课堂上读了几遍节选,颇为不过瘾,便于暑假买此书重读。
开篇,便被书中主要的故事发生地点的景色陶醉:“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江入茶峒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的差异。小溪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或静静地小溪或深致一篙不能露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计数。”山间小溪,清纯可人,好一幅自然画卷。如此美丽的景色当然培育着同样自然无雕饰的翠翠:“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好山水养好人。在繁华嘈杂的都市中,此般人物,恐怕难觅其影吧!可惜,这样清纯动人的姑娘有着不该有的命运。
山间的偏僻与隔绝,至使她对一切外来事物充满着极大的好奇,当她听见未曾听爷爷说过的事物时:“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缘缆索让船缓缓过去。花轿到岸拉,又必跟着走,直到很远,且独自学习羊叫,采野花敷在头上,肚子装扮新娘。”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湾泊小小蓬船。”又有军旅人士多驻扎于此,又使其城中人诚实勇敢,爱利仗义,不拘救人救物。书中男主人公亦有相同的性格。
每逢端午,就不同与往日,擂鼓打锣,龙船竞渡,岸上呐喊助威……翠翠也会与爷爷进城,看龙头上好生俊朗的二巷。恰巧,两兄弟同时爱上自然纯朴的翠翠。
此后,便有二老月明之夜的歌词,又软又缠绵,把灵魂轻轻浮起,使翠翠舒适而睡。
一切都好似圆满,媒人来往于两家。而正当时大老溺水。家中逼迫二老洗礼碾坊的姑娘。翠翠又有什么呢?
白发苍苍的爷爷心中最放不下的就是翠翠的婚事。但二老杳无音讯,却在雷雨交加的夜里没放下又走了。
繁琐礼俗致使有情人没能终成眷属。爷爷的心愿没了就走了。不知翠翠独守船至何时。
沈从文的家人大多是军籍,躲在年年不变的无聊的工作岗位,所以就不再接触文学。故写了此篇。
该文有许过美丽的自然风光描写,就如展现在眼前,身临其境。对于小说,环境描写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者仅几句,便可勾勒出。可见其文学功底的深厚。还有许多具有特色的语言描写,致使人物更加生动,性格更为鲜明。塑造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鲜活的走向脑海,记忆犹新。
边城读后感4
《边城》主要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陲小城茶洞为背景,描绘湘西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以船夫少女崔璀的爱情悲剧,凸显人性的善与美,灵魂的澄明与纯净。
在川湘交界的茶洞附近,小西白塔旁,住着英雄崔璀和她祖父的老船夫。察东市有一条船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长子是天宝,次子是罗松。崔璀在端午节去看了龙舟比赛,遇到了送走他们的年轻英俊的水手,给崔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哥哥天宝也爱上了崔璀,提前请媒人吻她。天宝告诉我,一年前他爱上了崔璀,诺告诉天宝,两年前他爱上了崔璀,天宝吃了一惊。但这时候当地团总拿新磨当嫁妆,要把女儿许配给诺。而诺派宁愿继承一艘破船也不愿嫁给崔璀。两兄弟没有按照当地的习俗进行决斗,而是用唱民歌的公平浪漫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感情,让崔璀从中选择。诺松是个好歌手,天宝知道除了弟弟他不会唱歌,于是心灰意冷,大老远去做生意。在碧溪河边,只听到连夜送来的歌。后来,歌曲再也没有响起。老船夫忍不住问。我以为是老板唱的,后来才知道:歌手是个信差。老板说了实话就去做生意了。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板在一艘水船上出事了,淹死了.码头的船总是很平稳,因为他的儿子天宝死了,对老船夫变得冷淡了。顺顺船长不愿意再做崔璀派来的媳妇了。老船夫不得不沮丧地回家。崔璀问他,但他什么也没说。夜里雨下得很大,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崔璀起床发现船被冲走了,房子后面的白塔倒塌了。崔璀去找她的祖父,但发现老人在雷死的时候已经死了.老兵杨,热心地陪伴,靠摆渡谋生,等待她归来。
《边城》被大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存下来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被摧毁,唯物主义货币主义无处不在的浅薄、庸俗、腐败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述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不讲等级,不讲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亲相爱。祖父对孙女的爱,崔璀对诺翠的爱,天宝兄弟对崔璀的赤诚之爱,兄弟之间赤诚的兄弟之爱,都代表着无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力图描述湘西自然的澄明,也要描述湘西人心灵的澄明。《边城》写歌求婚,兄弟结婚,祖父和崔璀相依为命,这些湘西人的生活形式和方式,都隐含着现实生活中失去古代美德和价值观的悲哀,以及对现代文明中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仰慕湘西人的生活方式,也想重建民族道德和人格。
世界上有纯洁自然的爱,生活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边城读后感5
高中的时候,老师上课时放过《边城》的电影,时隔有些久了剧情记不太清了,只记得结局不太美好。这几日读完《边城》,深深叹息,有些可惜,纯洁的爱情在故事的结尾并没有圆满的结局;又有些向往,向往边城的生活,人情质朴,风光秀丽。读完有很多感想,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在湘西边境的一个小山城里,有一个老船夫,守着一条渡船,帮来往的人渡河。他与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17年前,翠翠的母亲与一名屯戍军士未婚生子,后来二人双双殉情。老船夫不想翠翠重蹈覆辙,一心希望把翠翠托付给一个可靠的人。在一次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傩送,从此心中埋下朦胧的少女情怀。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向老船夫求亲。兄弟俩人都爱上翠翠,他们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小说里描写的人情景是那么鲜活那么让人觉得真实。纯朴真诚的人、难以言状的情和如诗如画的景都令人向往。
边城的人,里面的每个人都如此个性鲜明。翠翠,她善良无心机,如同一只小兽,美丽而羞涩,有着山里人特有的性格,温柔单纯,贤良淑德,勤苦耐劳。翠翠的爷爷,对翠翠呵护备至,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他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大老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二老摊送,好胜,志在四方。
边城里的情,我觉得里面真实的情感真的让人无比动容,爷爷对翠翠终生大事的忧虑,翠翠对爷爷深深的爱恋,这是祖孙之间的亲情;翠翠与大老二老之前的情愫,这是男女之间的爱情;邻里乡亲之间的友爱,这是纯朴的乡情。
边城,它是如桃花源般与世无争的存在。“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仿佛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副优美的画卷,带我走进了世外桃源。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故事以此为结尾,我也以这句话作为读后感的结尾,希望故事里的翠翠能够等到她要等的人。
边城读后感6
《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边城》以清末时期的湘西茶峒地区为背景,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岨流的溪水汇入茶峒大河,展开了旷野渡口少女“翠翠”与山城河街“天保”、“傩送”兄弟的动人爱情故事。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河街虽有“一营士兵驻老参将衙门”,有地方的“厘金局”,却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处是一片繁忙的劳作、古朴的店铺、悠闲的生活景致。“船来时,远远的就从对河滩上看着无数的纤夫……带了细点心洋糖之类,拢岸时却拿进城中来换钱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鸡,养两只猪,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环,带两丈官青布或一坛好酱油、一个双料的美孚灯罩回来,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妇的心了”,“永远那么浑厚……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在远远的一个人身上,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这些客观生动的描写,反映了沈先生凤凰县生活的深厚基础,当年对“河街”生活细腻的观察,对湘西民俗风情的谙熟,直观与遐想的特写抓住精彩的瞬间,给人以鲜活的生活场景。“河街”上虽有三教九流,以及“纤夫” 、“船夫” 等生活在最低层的民众,但做为当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许是为了爱情主题,未提及阶级对立或社会矛盾。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总是不能完全表达出心里所想的意思,写了这么多,大概还是有些偏差的。大概是那么个一起吧。写给自己。
边城读后感7
缓缓地,轻轻地,静静地,澄澈的溪水在山城中流淌,不急不徐,带着边城独有的宁静安谧,夹杂着淡淡的梦一般的感伤,注入茶峒大河。《边城》也顺着这水流啊流,流进了我的心里。水面上泛起了白色的雾气,依稀听见遥远的清澈的歌声,船桨拍打溪水的哗哗声,梦一般渺远,美丽得让人不禁屏住呼吸。《边城》安静地躺在那里,淡紫色的封面,一块块黑色、黄色、黛色的墨,点染出一座古朴而宁静的山城。在那黛色的墙后,也许有一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的家门口静静地流着溪水,溪水边停泊着一只方头渡船,渡船头坐着一位老船夫和一个眸子清明如水晶的少女,不时地为来往行人摆渡。翠翠,就是那少女的名儿,带着竹林的秀丽与纯净。
某一天,溪流的声音格外清脆,道边的野花开得格外灿烂,天边的云朵飘得格外温柔与舒缓。翠翠、傩送、天保不期而遇。清秀的少女,美丽的少年,如斯美好。而少年却是两个,都爱上了翠翠。
故事似乎还没有正式开始,就已走向结束。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一次又一次地误解,一次又一次地巧合,天保离世,傩送远走,留给翠翠的,只有无尽的等待!
茶峒,一个远远的小小的边城,这是故事开始的地方,也是故事结束的地方,如梦一样,美好得让人喜爱到抽泣,却又被遗忘在心灵深处。又如呓语一般虚幻,而字里行间总是有一种熟悉感,似乎无数次见过。
或许,我们对于一座城的喜爱,也只是由熟悉开始。当在某处耽搁了太多时光、太多哀乐,就不禁念念不忘。阔别经年后,忆及往昔,这城就会带着记忆的香醇出现在视野中,挥之不去。
边城就是这样的,微风如醺,细雨如织,溪流涓涓,芳草青青,不经意便留下了一段岁月。翠翠、傩送、天保,他们三人的人生在此经过,汇流,交织,终而分流离开。边城啊,他们在那里耽搁了最好的年华。
有些忧伤的故事,如同花开花落,叶落归根,江流入海,自然而纯粹,因而显得熟悉,好像梦中见过。丢了很久的梦,每每再做时就不禁感慨唏嘘。
现在的人们似乎缺了这种纯粹与自然,正如离开了乡村的人们就不会再回去了。或许有时还会回去走动,但总会怅然若失,那种简单的生命存在方式早已远去。夜不闭户成为奇谈,路不拾遗成了童话,似乎视金钱如粪土这类词语形容的早已不再是寻常人了。人们不会因为一朵花开的美丽而停下脚步;不会因为溪流的清脆而侧耳聆听;不会因为灰白中的一点绿色而感到快乐。或许,人复杂了,那简单而纯粹的快乐与忧伤便少了。
边城,真的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的梦,把那纯粹明亮的生命本色涂抹在梦上,一起藏在心里,遗在边城吧。
走在城市的人们,当因为偶尔见到美丽而震颤时,因为感受到真情而有所触动时,记得,让边城那弯绕城的水,从梦中流出,泻到心间……
边城读后感8
一个质朴的小城,几位寻常人物,上演了一段淡淡的忧伤的凄美故事。 那从一开始就直击人灵魂深处的美难以掩饰那缓缓流淌出的忧伤基调。正如 月光下平缓的钢琴曲给人以说不出的撞击人心灵的美的体验。
有人曾说过悲剧本身就是一种美。更何况是发生在这边城小镇,发生在 这被时光遗忘的边远角落。时光的凝滞,地势的偏远,尚未被商业文明的铜 臭所污染;质朴的人民,古老浪漫的民风民俗,依旧保留着田园牧歌式的`生 活方式;这种种的一切让这个小城镇犹如被遗失在遥远的光年之外,或许它 就存在于我们这世界的某个角落,或许它正向桃源对于陶渊明一般只存在于 “边城圣手”沈从文的心中。是可谓之于“边城”,可望而不可及!
平凡的爱情故事因几个质朴善良的年轻人的演绎更是浸溢出一种淡淡的 忧伤与隐隐的惆怅。大老的不幸,二老的出走,或许还有溪边翠翠执着的守 候,小说在这一种忧伤与不明晰的氛围中缓缓拉下帷幕。“那个人也许明天 就回来。”夕阳的余晖撇下翠翠孤独单薄的影子,溪边的微风吹动着翠翠不 在乌黑的发丝,山腰的白塔见证了翠翠日复一日的坚守。也许就在某个夕阳 将沉的黄昏,同样不再年轻的声音会唤起翠翠花季青涩的回忆。“过渡—— ”那一声悠扬的调子,将穿越几十年的封尘,将两颗逐渐平静的心重新唤醒 ,几十年的苦苦坚守有了回报,千万夜离家出走的自责在那一刻得到了宣泄 。青春已逝的容颜在对方眼中依旧那么美丽动人。只是有如生死两隔的那些 年已将两人变得生疏,不会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感情喷涌,有 的只是相见有如梦幻般的短暂沉默后的彼此问候,“这些年来,一切都还好 吧?”“嗯,——”。
时间的刻刀削平了青春的棱棱角角,人至暮年的生命历程将两颗心锻造 的成熟而又厚重。错过的,终究不会重来,正如那溪中的流水日日夜夜奔流 向前,不曾流回。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强求!
青春那萌动的爱情早已在二人心中酿成了一壶浓郁的酒。也许哪一天, 瓶口被轻轻启开,那芳香的味道会飘遍他们整个的生命,为他们平凡而非平 庸,带有遗憾却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人生画上最后一个句号。
这也许是翠翠与二老最好的归宿!翠翠终生未嫁,二老一辈子没娶,但 他们却不乏唯美的爱情;翠翠日复一日单调,但心中仍不乏美好的期许;二 老年复一年孤寂,但心中仍不乏最柔软的牵挂。
或许吧,在某个有月的晚上,生命将近的翠翠仍会听到遥遥的远方传来 不在年少的情歌——
边城至此,美也就到了极致吧!
边城读后感9
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讲述的就是一个处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时代变迁,社会风气开始污浊的时候,有那样一段纯真而悲哀的爱情。
大老与二老,两个朴实的青年,在金钱面前他们毅然的选择了爱情,他们不会为一间大磨房心动,宁愿为了心爱的女子痴狂的唱三年的歌。而这种形象,也正是这乡间小城最纯朴的象征,他们是这个小城的灵魂,最纯朴的灵魂。
祖父是纯朴、善良、勤俭、乐观的精神象征,是茶桐人美好品质的代表,这里的人们对这种精神的向往,就被人们对白塔的态度反映出来,白塔坍塌以后,茶桐百姓慷慨解囊,协助重修白塔,但似乎修建白塔的目的并不是还原一个样子,而是茶桐百姓对美好品德的最真切追求的寄托
翠翠对爱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个心爱的人,踏踏实实的过一辈子。决不曾想过什么“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不会理解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份纯真的爱,不曾粉饰,热烈而羞涩的追求过,追求一个她爱的臂膀,直至梦的消逝……
边城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弃了爱情,也是可悲的。而翠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后来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景色、民俗风情,点缀上鲜活的人物,使得人仿佛置身江南小镇,亲眼目睹了一场悲剧,又怅然所失的回到现实世界,轻叹一声,久久不能忘怀
边城读后感10
茶峒是个美丽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给进城的人渡船是他们唯一的工作,有时祖父进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黄狗为客人渡船,而小黄狗也听话地为主人拉绳引船,动作娴熟敏捷。这样,生活过得平淡而又快乐。
不知不觉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龄,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尽头。我觉得那是个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当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见了二老的时候,我开始幻想他们以后甜蜜的恋爱,可是当向翠翠提亲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后,我知道翠翠的快乐将一去不复返了。的确,自那以后,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发生着改变,致使最后永远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为人过渡的那条船。
合上书,我的心里很难过,为翠翠的遭遇,也为她的祖父,因为他们是多么善良的人,多么快乐的人。翠翠常要爷爷唱歌给她听,而爷爷又粗又哑的嗓子唱起山歌来却又显得那么质朴、那么憨厚,总逗得在一边和黄狗玩耍的翠翠开心地笑。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有山,有水,有鸟鸣,有歌声,有欢笑,……而现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虽然用灰色的背景为翠翠的未来打上了一个省略号,以悲剧收场,但我却非常喜欢《边城》,喜欢《边城》里每一个善良朴实的角色,尤其是翠翠的爷爷。
他的大半辈子都在管理这艘渡船,却从来不收人家一分钱,有时客人想答谢他放了些钱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几里也一定要把钱还给人家,所以人们拿这位倔强的老头也没办法,只好在他进城买东西的时候多给他加些肉,加些酒来酬谢了。平时他还会托人买些上等烟草,过渡的时候谁需要就慷慨奉献;到了天热些他还会和翠翠准备一大缸水,里面放了些清热、解毒的草药给每位客人喝。爷爷是个老实人,为翠翠的未来担心,却从不把烦恼告诉她,只是紧锁在眉头里一个人承担。可以说在那个雷电交加的晚上,爷爷走得是不安心的,因为他并没有把翠翠的终生大事操办好。
还有翠翠的不食人间烟火,顺顺的慷慨大方,傩送二老的朴实真挚,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间每天都在发生悲欢离合,这和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但撇开那些令人伤心的悲剧去看里面的每个人、每个风景、每个生活片断,你会惊异地发现,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那里纯朴的民风是我们这个霓虹闪烁的大都市里所没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缕清风,吹走了我脸上的尘土,带来一丝温馨。 多么希
边城读后感11
昨晚看完了《边城》,说不出的感觉,心里好像有点堵。庆幸自我生活在今日——一个能够不必再压抑情感、不再那么缓慢的时代。当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仿若自我也成为边城的一员,呼吸着那里纯净的空气。其实,了解一个社会的生存状况,从男女之间的婚恋关系中最可明晰,虽呈现的是男女间的关系,可暴露的却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状况。男女间那源于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间隔着整整一部人类的艰辛历史。
美丽的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我们依然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那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
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的,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应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是的,他岂是在与自我的内心斗争?他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他怎能超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我把握的了的幸福?——最终,老船夫带着一生巨大的遗憾走了,他无法把握女儿的幸福,亦无法把握孙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还能有第二条能够通向幸福的路吗?其实,这岂是发生在一个边城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中国几千年来天天在发生的故事?那坐在溪边高岩上默想的又岂是翠翠?那难道不是千百年来无数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谁能把握自我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真的是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可那样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向往,因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类走出历史阴影的日子,那是人类不仅仅在物质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丰盈的日子——尽管路还很长,但值得人类不竭地追求和向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胆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悦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间那一点不古典、一点不含蓄的“我爱你”深深打动!竟至要流泪了——因为想到了翠翠。
边城读后感12
故事里,天保走的车路,他想:“祖父答应了,孙女必不可不从”,目的虽是好的,其过程未免有失浪漫。他是船总顺顺的大儿子,身上有着承担起家族事业的压力,不在感情上花费过多时日,或也情有可原。天保是豪情的,走不通车路,也想过再走马路。天保先弟弟一步走了车路,为了公平,就让弟弟傩送先走
马路。只是弟弟喉咙一开,他便知道了结果。于是他才指着傩送泄气的对祖父说:“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
天保是急切的,他让杨马兵上门问过许多次,祖父和顺顺也都满意这门亲事。只是翠翠,她在躲在逃避。祖父第一次问她时,她有些张皇无措,但是她“把空豆菜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第二次问及翠翠,翠翠“仍然心儿忡忡的跳着,把头低下不作理会,只顾用手去掐葱”,葱被掐完竟也不知。翠翠有些眼红,心里想哭但又找不出哭的理由。她面对祖父的追问只有沉默,不止是躲避吧,她应该是怀有等待的,她等待着傩送。
傩送虽然与翠翠接触不多,但是俨然有了某种默契。不然傩送在月夜唱歌,翠翠怎会“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象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她说自己不知道把这草给了谁去,但在她心里总有那个模糊的身影的。听了祖父“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走马路,为你来唱歌,向你求婚,你将怎么说?”的笑话后,坐在石头上沉默,“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谁为翠翠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她便永久的听下去。但翠翠只听到了那一晚的歌唱,接下来的三个月夜,翠翠有意的晚睡,仔细地听,却再也没听到那个让她在梦里摘虎耳草的声音。翠翠心里是失落的,祖父的“笑话”告诉她,天保车路不通,便要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来打动她。翠翠的失落并非来自于感动了天保的誓言却没有看到他的实践,而在于她没有看到她所在意的那个人的实际行动。强烈的对比之下,形成的反差让翠翠失落。
祖父也是紧张的,在他的心里早预备了天保作他的孙女婿,可是说好的三年零六个月的歌声,却只听到了一晚,老人的难免作些想象。等了几天之后,祖父按捺不住瞒着翠翠进城询问天保。“算了吧,你把宝贝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祖父涎皮的老脸挂不住失落。天保的方刚血气展露无遗,但谁又能加以指摘?对祖父的没好气,意气用事的去闯滩,在此时此景发生都是合乎情理的。悲剧慢慢的拉开序幕,天保的意外死亡让情节弥漫着压抑。顺顺多少是心有芥蒂的,如若不是因为翠翠,天保或许不会死。对于翠翠来说,傩送离家出走,她的幸福在这里遗失,又会在哪里拾起。祖父落了个里外不是人,在雷雨夜怀着遗憾死去。
边城读后感13
提起沈从文我们禁不住会想到他的代表作品《边城》,它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首美好的抒情诗,一副俊秀的山水画,也是支撑他所构建的湘西世界的支柱。
《边城》的诗情画意是有口皆碑的,这不仅在于沈从文所描写的湘西的美丽的山水,更在于作者对湘西茶洞淳朴民风的讴歌。作者在小说中表现了对人性的赞美,把《边城》塑造成一幅精心涂抹的人性风格画。这从书中的一些地方可反映出小说独特的思想艺术风格,通过对人事的叙述、人性的讴歌来表现湘西人民的淳朴和创造的诗的美好意境。
人性不是孤立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展现的。在《边城》开始通过对老船夫与过渡人之间的交往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里。七十岁的老船长,摆渡乘船,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五十年如一日,热诚负责,忠于职守。渡头本公家所有,所有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平凡极了,而在平凡中老船夫那见义就上见利就让的心却如金子一般发光,让人从中看见边城茶峒的淳朴民风。
而翠翠是在淳朴善良的老船夫的影响下生长的,很自然地保存的老船夫身上的美好品格。翠翠有如深山里流出的一泓清泉,从未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始终保持着那份纯净与透明。对待爱情上也是忠贞不渝,我们从她的身上也看到了人性之美。
边城在表现人性美的同时,还通过一些生动的形象塑造了一种美好的意境,让人读来为之陶醉。如翠翠肖像画的描写: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就又从从容容地完成了任务。这段着重对翠翠动态的描写,以传神笔致渲染人物性格,把天真活泼,心地善良,既羞涩又粗犷的山村少女呈现在读者面前,读来为之欣赏、陶醉。
作者在第十三章中也突出表现了这种意境。开始作者勾勒出一幅青山绿水,夏日黄昏美丽平静的画面,夕阳、桃花色薄云,忙个不停的渡船、杜鹃啼泣、石头草木被晒了一天蒸发出来的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息,有草木的味道,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在写自然界的声音、色彩、光影和气味的同时,烘托渲染了人的感情心理,达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边城》是一颗晶盈圆润的艺术明珠,其人性美与艺术美珠玉生辉,值得我们去品味与阅读。
边城读后感14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故事开头的这淳朴的话语如羽毛般,轻轻落在读者的心田上,让人感觉心中的某处正柔软地舒展开,不得不继续探求故事的发展。
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今天的城市,我早已忘却了“美”的存在,但如今《边城》却再次唤起了我心中对“美”的渴望,我仿佛听到了在耳畔久久回响的那粗犷却透着浓浓乡情的话语,看到了锦布绸缎般的小溪潺潺流下,一条条载满货物的船儿在来回游动,四周的人们做着自己一天的工作,如此和谐而又安逸的画面,真是令人神往啊!难怪翠翠会喜欢往那山城跑,也因此结识了顺顺一家人。
顺顺一家人给我的印象特别深,首先是因为顺顺本人不同寻常的经历——他是一个前清时便在营伍中混过日子来的人物,革命时在著名的陆军四十九标做个什长。其次是他那大方洒脱的性格——他自己既在粮子里混过日子,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故凡因船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一面从水上赚来钱,一面就这样洒脱散去。最后是他的两个儿子,虽然性格迥然不同,但他们相互之间的兄弟情却着实让人感动——他们俩人同时喜欢上了翠翠,于是决定以唱歌来决定谁娶翠翠,但是当老大听到老二的歌声后,自知比不过,就独自驾船离开了,可不幸的是,老大因意外身亡了,老二知道后,十分自责,也驾船离开,去了辰州。这看似悲剧的结局不正体现了最纯正,最感人的兄弟情吗?
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也让我感动了良久,直到那晚的雷电交加,我愕然,眼泪不由自主地蓄满了眼眶,心中的悲伤就好像亲人离去一般,痛苦而酸涩,因为他还不曾看到孙女的幸福,就在担心惆怅中走了,他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是那样令人痛心和无奈,却最终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应该算是他的遗憾吧。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世世代代的关心儿女却无法帮助他们把握幸福的一代又一代人的无奈。
翠翠是文章的主角,也是当中经历最坎坷的一个,她在经历了如此之多的事情后,俨然由一个单纯快乐的小姑娘变成一位成熟的大姑娘了——一面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一面忍受对至爱的思念之苦,我虽十分同情她,却也是相当佩服她的。
读完《边城》后,我想我已对“美”有了全新的认识——朴实,宁静…….
边城读后感15
在一个清幽的小城里,住着这么一户人家,硬朗勤劳的祖父携灵动活泼的孙女相依为命。从他们流淌出来的是茶峒人的质朴纯善,是劳动人民的勤劳能干,是底层人民的清贫单一,更是那个时代——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糅杂在这个时代里了。
许是劳动人民独有的单纯。祖父坚守渡船一五十年。这是忠于职守的体现,还是别无出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人不想成为船总顺顺、王乡绅那样生活富足的人,“他管船,管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我听到了翠翠撕心裂肺的哭喊,翻书的手停顿了下来,一种浓烈的悲伤缠绕住指尖,飘散开去,祖父与翠翠太单纯了,单纯到得到过渡人一个铜板的赠予都觉得是对公职的一种亵渎,甚至至死都留在小屋中,大概是至死都惦念着渡船吧?
又许是底层人民的孤苦,一个意外造就了翠翠。她灵动,跳脱,却不敢染指渡船意外的一切,因为她清苦,她会羡慕大家女儿受伤的银镯;因为她清苦,她不得不自立自强,祖父和渡船便是她的一切。“翠翠,爷爷不在,你将怎么样?”还是那种浓烈的悲伤,在瞬间攫住了我的心,这句话在我看来完全变成了“翠翠,爷爷不能许你更好的,倘若爷爷去了,你又该怎样在这里立足?”一种至深的爱晕开来了,一种质朴的、微带苦涩的爱。
更许是天命。天命,多么简单的两个字,我却从沈从文《边城》中领略到一种酸楚的天命。翠翠未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爱情,天保出意外溺死了;翠翠本能再找回自己的爱情,祖父被困在了王乡绅下人编织的谎言中;翠翠本能抓住最后的机会,她逃避了。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天意弄人么?她没有输给辗坊,没有输给王乡绅,她只是输给了天命。这份天命,痛楚到令人不能自已。我想同情她,但我知道,输掉一切,也有她的怯懦与不谙世事在作崇。
怨谁呢?怨天吗?沈从文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画卷,这幅画卷极生动地展露了一代人和一个时代。“这作品或许只能给他们一点怀旧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过着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和信心!”沈从文如此说道。
是啊,从沈从文《边城》的苦痛中,我开始反思,人为什么不与命搏呢?一味的怯懦与逃避只会造就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失掉一个又一个的机会。人是不是应该怀一份执着的心,去争取本该属于、本能属于自己的东西呢?
为什么不能呢?为什么不去呢?
【边城读后感15篇】相关文章:
《边城》读后感9篇04-18
《边城》读书笔记(15篇)03-23
《边城》读书笔记汇编15篇03-23
《鲸》读后感04-22
燕子读后感04-19
幸福读后感04-18
感恩读后感04-18
简爱读后感05-08
《简爱》读后感05-07
《智慧人生》读后感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