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1
暑假前,老师给我们布置作业,写一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我原本以为是历史纪录片,便失去了兴趣。第二天,我去同学家玩,我看见我同学在看视频。我就问她这是什么片子,她说:“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啊!”我心想:什么这不是历史纪录片吗?还那么好看,回家可以去看看。
在这本纪录片中,那些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他们的勤劳和智慧让我印象深刻。诚意面对食物,精心烹饪,然后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给心爱的人,这是厨房和美食的秘密。一位澳门76岁老阿婆和老伴儿做了50年虾酱,老伴儿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制作虾酱,食物里满是对老伴儿的怀念。其实,这就是节目想告诉我们的,有感情的东西才是美食。
在本片中,最让我喜欢的美食是兰州拉面。兰州拉面,我吃过,在我去兰州游玩时吃的`。现在还记得那一碗面,在一个粗瓷大碗里,满满的汤和面,上面漂着辣椒油,几片青萝卜,一小撮绿绿的香菜和蒜苗,里面还有手指肚大小的牛肉丁,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包含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关于食物朴素而精彩的故事,通过美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2
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这样的道理,吃对中国人还说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这么简单的事儿,它更像是一种仪式。
舌尖上的中国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向你介绍一种美食,更加深入到通过食物认识当下的中国人如何纠结于传统以及如何惊慌的面对发展。我在看第一季的时候饿了,第二季的时候直接哭了。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可能不算创新,因为拍摄美食的纪录片数不胜数。但是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局限于八大菜系,而是纪录每一个普通家庭对食谱的古老传承,体现出农业大国对家庭文化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舌尖上的中国每一个镜头质量都非常高,这是央视第一次用高清机器拍摄的'纪录片。陈晓卿团队拍摄了近千个镜头,每一个镜头所选取的时间不过几秒,有一次为了拍摄一个要做4小时的菜,整整拍了28小时。频繁剪辑与精致的特写画面结合,使得整个影片非常的美,色彩斑斓,食物背景虚化的非常好。抖动的镜头更能突显纪录片的真实感,跟拍的形式使观众们身临其境。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影片的解说词十分简练。很多氛围都用音乐和音效烘托了起来,给观众很多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其实很多人类的情感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出来的,100个人眼中就有100种哈姆雷特,人类的情感需要观众自己去领悟。这是一种艺术手法,这个片子没有意识形态的捆绑,正因如此,才把这个片子推向了国际化,这种不狭隘的创作手法才能被全世界认同与欣赏。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中国经典美食语录07-29
观舌尖上的中国心得04-17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语录07-19
舌尖上的中国的心得体会12-13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心得总结08-28
舌尖上的揭阳:揭阳小吃02-10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08-03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06-14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