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屈原列传》有感(通用13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屈原列传》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屈原列传》有感 1
屈原被贬之后,作者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重点写了他的壮烈牺牲。
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伟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坚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就这样,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但是,合上书页,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当故国沦陷之时,向那滚滚汨罗江水纵身一跃,了却残生,当真是最好的选择么?在重新阅读过《史记》和《史记精讲》中的相关章节后,我对屈原以身殉国的做法有了更多的认识。
我认为:当自己的国家深受外敌蹂躏之时,我辈青年当拍案而起、跳将出来,拼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奋斗,哪怕马革裹尸,血染沙场,也算死得其所!而不是丧失信心与勇气,独自徘徊于江湖一隅,毫无意义的轻易了结自己的生命。话虽这样说,屈原的做法却仍值得后代永远尊敬,我认为:他的以身殉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讲确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在这个喧嚣、轻浮的时代,当金钱的作用被夸大到一个令人瞠目的地步时,当爱国精神被大众所讥讽为“老土”时,当有识之士们惊呼“我们已经穷的就剩钱了”时,我们太需要屈原的精神了!他的正直、他的刚烈,他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般高洁的`品质,正是我们所极为欠缺的!
所以,让我们暂时忘却身旁的浮华,闭上双眼,让思绪飞过千年的风霜,去聆听一下汨罗江畔那凄凉的歌声,与伟大的心灵做一次深入的对话吧!
读《屈原列传》有感 2
历史的长河滚滚前进,冲刷着无数的灵魂,该留下的,永垂青史;不该留下的,永生不现……
听?是谁在低低吟唱?只见屈子披头散发,眼神充满了无助与无奈。他,这是怎么了?
原来,楚怀王听信小人之言,疏远了屈子,“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后又遭顷襄王流放,这一代代国君可真是糊涂啊!“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屈原出生高贵,生辰吉祥而美好,先人赐予了尊贵非凡的名字,表现了屈原高度的自尊自爱。注重自我修养以及辅佐君王的责任感,时刻不忘振兴楚国,直至生命的终章!文中多次出现的芷草、秋兰等香草更是反映出他高洁的情怀,不同的情趣。他完善自我的目的在于引导君王,趁年轻奋发有为,避免老大徒伤悲。
他终究还是错了……昏聩的君王,可恶奸诈的小人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屈原被流放在外,仍心系楚国,仍不忘振兴楚国。直到楚国灭亡的消息传来,他的心,也就跟着死了。
他不愿苟活于世,他不愿自己被肮脏世俗所玷污,于是,他选择了死。
他的死,不是懦弱,不是妥协,更不是逃避。他要以死明志,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他的死,是自洁,是自爱,是自保,是值得尊敬的,更是伟大的!
屈原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时代的缩影。怀王三次被秦所骗,一“任”一“疏”,反复无常,践踏人才。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知。《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面对种种邪恶,屈原矢志如一,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于是他抱着石头,纵身一跃,跳入汨罗江自杀了。这位伟大的历史巨人终于倒下了。他累了,就让他好好休息吧……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担心江中的鱼虾会吃屈原的身体,便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时,包粽子扔入江中。于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便由此而来。
为了追求光和热,追求真理,人宁愿舍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屈原虽与世长辞,但他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读《屈原列传》有感 3
他博览群书、知书达理,有长远的目光;他有满腔热血去报国,辅佐两代君王,可最终官场失意,落得令人惋惜的下场;他从不与乱臣贼子同流合污,总是品性清高;他更有一颗爱兰之心,幽兰花香绕梁不息;他文采极好,诗歌造诣极高,我国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便是他所创……他就是芈性屈氏,名平,字原、灵均,楚国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
自古以来,忠臣或是有民族气节的人,都是满腔抱负,激扬文字,忧国忧民之人。有的人留下佳话,如:班超、班昭、魏征、上官婉儿等等。也有未能有一展抱负,遗憾丹青。如:班固、屈原、司马迁等等。美名流传,爱国赤子,令人感叹!可屈原又何尝不是呢?
屈原的一生,唯爱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爱梅兰菊竹。兰乃花中君子,它不与世争俗,长在幽芳的山涧之中。世人赞美兰,用诗歌颂兰,如:王肃的“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等。屈原品性清高,立志为国打下一番事业,他不断的磨练自己,他的爱国之心令人为之动容。他踏入了水火两热的朝堂,辅助君王左右,治国理国。他吸取前朝的经验,提出“选贤任能”的新政。因为立新政,才使楚国强大。他之所以在官场上有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他的自我磨练与自我提升和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屈原为人正直,是一位谏臣。直言相劝于君王,必定会困难重重,他追随于君王身后,指出君王之过错,他不能容忍君王的错而不改。他看不惯那些大臣们阿谀奉承,祸国殃民。可是,谁又明白他的一番苦心呢?即使,他知道前方道路之艰辛,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去。他的忠贞,同样令人敬佩。
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导致楚怀王对他渐生不满,禁不住受一些流言蜚语离间,疏远了忠臣,最终流放了屈原。
官场失意的他,明明可以游山玩水,好不快乐!但,他没有。被贬之后,屈原仍然心系庙堂,感叹民生多艰。难道这不代表了他爱国,忠贞不渝吗?如不入朝堂,种兰、爱兰、写兰,这样他不至于后来被流放;仅凭诗,他也可以令后人赞赏。但他,还是选择了朝堂,因为他有雄伟壮志!
“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了楚国,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会勇往直前,付出一切!他的一生可悲可惜可叹!他的一生绚丽多彩,也充满了坎坷!可他的抱负,却空遗憾!楚怀王,又何曾真正赏识过他呢?屈原在听闻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之时,怀抱大石,跳入汨罗江!
屈子屈子,千古一人!屈原一生,感人肺腑,爱国之心和远大志向,让后人赏识敬佩!屈原,美名长流后世!
屈原一生令人悲叹和惋惜,端午时节,更让我们追忆古人。虽然不求每人都像屈原那样雄才伟略,但自强自立,爱家爱国之心,更应从我做起。回首昨天,我们应问心无愧;面对今天,我们更应脚踏实地;展望未来,我们必将斗志高昂!
读《屈原列传》有感 4
太史公大作《屈原列传》,实为写己,仔细想来,竟有几分异端。
屈原是否为太史公杜撰之人,或为太史公杜撰其事。太史公说错几句话,惹皇帝不高兴,把生育权给剥夺了,而屈公也大相径庭,被别人说几句,怀王不高兴,一疏再疏。事实上,刘彻不喜欢司马迁,怀王也不喜欢屈原,而他们却以为上司不讨厌他。这就好比老师与学生,老师不敢当面整某学生的难堪,但若那人犯事,老师便会不失时机给他颜色,穿穿小鞋,而学生却好比摇尾巴的狗,主人碍于情面摸摸它,它就自认主人喜欢它。倘若刘彻真喜爱太史公,他会令他绝育吗?倘若怀王真器重屈原,会弄份几个月见不到一面的工作给他吗?你见过狗主人会因自己向狗不小心对自己大叫几声,就把它阉了吗?人情社会,别讲什么所谓王子犯法,与庶子同罪的废话。
我想,当时,太史公可能因为觉得自己不能把自己写进自己写的史书中,看见同命之人,尽可能写得完美些,就当是在写自己吧!万万没想到,后来,太史公因绝育,被首推为忍辱负重的“超”男人,屈原因自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首选,现在,伟大的中国人又把关于屈原的节日“奉送”给韩国人,不知多年后,屈原投的江会不会是汉江,此为后话。
情景回溯到屈原投江前,曾有渔甫劝他识时务,与时俱进,能随波就逐流吧!这不是嘲笑屈原吗?子兰、靳尚当权,屈原恨他们,相互作用,他们也讨厌屈原,屈原就是去给他们提鞋,还嫌他个头高呢!屈原只好说,世道黑暗,我要做高洁之人,我还是去喂鱼吧!这叫保洁呀?什么思想,就好比我现在要做个高洁的人,倘若忽然跳出个淫网站,我难道要在说大堆假大空后,便纵身撞向屏幕吗?
渔甫其实就是个典型的`中国平民观众,别人的事,只要不牵涉自己的利益,就无所谓,纵使那人釆取何种非人的方式。屈原想投江,玩献身,他听完,竟不会拉住他或叫人拉?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即便那人一时想不开,打着千万个自杀的幌子,你先拉住他,他总有想开之时,何必由着他呢?很多东西失去就意味着完结。
不过,屈原死了也好,我们每年都有包子、粽子吃,纵使我们不知这是在纪念谁。
读《屈原列传》有感 5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屈原又是一名政治家和爱国志士。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中华儿女。
他两次被流放,一次是因为怀王的愚蠢;一次是因为子兰的谗言。最主要的是他革新图强;遭受打击,不背叛祖国。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流芳千古,成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代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读到这句,我总有一种悲叹!一种文人的悲叹!一种时代的悲叹。一个爱国者,一个坚持自己理想与高尚情操的人,结局却是如此的悲惨投江自荆
一个人的行为诠释着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生命的看法。屈原热爱祖国,他不像孙膑、李斯那样跑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当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无法施展实现时,慷慨以死明志。
我为屈原之死惋惜悲叹。志向虽不可移,用生命去替换,代价太大,过于沉重。有1%的希望,就要用99%的努力去争取,绝不悲观!绝不等待!决不放弃!
我庆幸自己生长在一个新时代,一个勇于变革的.时代,一个提倡人人平等的时代。尽管生活还有许多不如意,但我不明白有些人为什么放弃希望,甚至生命。一次与父母的争吵?一次比赛的胜负?还是看破红尘,甘愿成仙?神仙都难免俗,何况人乎?对待名利地位,重要的是做到心平气和。
人活着,才有希望,才有未来。让我们一起去拥抱希望!拥抱未来吧!明天一定会更好!
读《屈原列传》有感 6
屈原名平,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屈原一生中遭遇了两次大的挫折。
屈原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代表,主要是因为他具备出众的才能和浓厚的爱国情怀。当楚国遭受打击时,他坚定不移地选择留在楚国,从未背叛过自己所热爱的国家。
每当我读到屈原的诗句,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悲叹之情。屈原是一个真正的旅者,他不断修行远行,以求探索更广阔的世界。然而,他最终却只能选择投江而亡,这个结局令人无比无奈。这位伟大的诗人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情操,却在世俗的压力下无法承受重负,最终选择了悲情的出路。
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的.人的意志无不在诠释着他对人生的理解,他对生命的看法。
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总是匆匆走过他短暂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许永远都理解不了古人。
阅读《屈原列传》时,我被深深吸引和震撼的已经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质,而是对活在一个被人们误解的世界的感慨。这个世界是多么令人悲哀啊!
屈原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从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是无法避免的。重要的是,在面对挫折时,我们应该勇敢和坚定地迎接挑战,直面困境,努力克服自己,将每次挫折都看作前进的垫脚石,最终走向成功的辉煌。
读《屈原列传》有感 7
这一篇顾名思义,写了两个人,屈原和贾谊。两个的早年经历和个性有些相似,都是早年得志,以文采和博学深得君主器重,但是都遭遇诬陷抵毁,然后一蹶不振,屈原跳汩罗江自杀身亡,贾谊流放长沙抑郁而死。
简单的说这一篇就是这样。
作者用了很多篇幅记述屈原和贾谊的文章诗词,大抵都是悲愤喊冤之辞,“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小人得志,有才能之士失意,“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总之,是这个世界错了,我没错,世既不容我,我将离世而去。
这两人都是饱学有才之人,但在人格上都有缺陷,早年太得志,没经过挫折,一旦失意,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嗯,不要骂我,我的确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痛,不过学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客观分析,容不得半点姑息。屈原所受的不公平际遇有伍子胥惨吗?有范雎惨吗?他们都可以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为什么他不能?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个世界的.确是极其不完善的,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怀才不遇之士;有太多的受人诬陷抵毁从此失意的有识之士;世之不公,比比皆是;因此屈原呼天抢地怨天尤人的诗词引发古今无数中国知识分子的共鸣,也成就了他千古才名。
其实,从某种角度说,屈原的不如意的际遇加上他抑郁偏激的个性,当然还有他的文学造诣成全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成就,所谓忧愁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
读《屈原列传》有感 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
我倚着墙,捧着那本厚厚的《史记》,认真品读着《屈原列传》,穿越历史的长河,再一次认识了屈原这位伟大的人物。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才高气胜,忠而被谤。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纵然是用以身殉国来证明自己对国家的忠心与赤诚,从不言悔;纵然楚国江山已是岌岌可危,还是抓住最后一线希望,竭力挽回一切,亦不言弃。他虽身处污泥浊水之中,但不被世俗所玷污。那样一种高洁,堪与日月争辉。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不愿沦于那墙头的草,只随波逐流。而是近乎偏执地抱着那份骨子里褪不去的清高,直至汨罗江边,他宁用生命保全自己乃至是一个国家的尊严,也不愿屈服于现实。
也许是天妒英才吧,满腔的爱国情怀、盖世的才情,却无处施展,始终郁郁不得志,这就是屈原,一个乱世背景下的悲剧英雄。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赤胆忠心,一心为国,却遭到奸佞之人的诽谤与楚怀王的质疑。尽管如此,他仍旧是如白莲般,出淤泥而不染,濯垢水而不污。
是啊!出淤泥而不染,濯垢水而不污。这就是屈原爱国理想的写照。权势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理想故,两者皆可抛。屈原的高贵,屈原的爱国,屈原的高洁,震撼人心,永垂青史。
读《屈原列传》有感 9
自从屈原投江以后,他的事迹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至今。在中国,我们专门设立了一个节日来纪念他,并且延续了整整两千年的时间,这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屈原凭借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邪恶的憎恶以及自己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为人,赢得了后人对他的永久敬仰和景仰。
屈原之死,感天动地,气贯长虹。
每至端午。每每读到《屈原列传》中“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这一句,都要被屈原感动得潸然泪下。不难想像,作为一个“真正直行,竭忠尽智”的忠信之臣,一再被疑谤直至被贬,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国之栋梁,眼看祖国山河破碎而自己却无天之力,这该有多痛苦!在极端痛苦之中,用死来求得永恒的解脱,以死来保护自身的清白,以死来报效祖国,这实在令人同情,令人感动,令世人油然而生敬意。
然而,在感动和景仰之余,我常常会心生一些疑问。死亡无疑是一种保持清白并抵抗世事的途径,但其中是否夹杂着一些懦弱和无奈呢?当一个人的理想破灭、处于绝境之时,死亡难道真的是唯一而最好的选择吗?屈原之死的壮烈固然让人感叹,但相比之下,孔夫子那种坚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斗志,难道不更加令人景仰吗?人生中怎么可能没有挫折?怎么可能没有幻灭?一旦遭遇巨大灾难,就选择死亡来解脱,这难道不显得太过消极了吗?
屈原之死,对于国家也是有害无益的。在强秦来楚之际死自然可以从此不再为破碎的山河伤神,自然可以求得永恒的宁静,然而,沦亡的民族怎么办?侵略者铁蹄这下的国土怎么办?
我同情屈原,我景仰屈原,我歌颂屈原,但我又不深深地感叹一句:屈原之死,悲哉!惜哉!
读《屈原列传》有感 10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不能抵抗的困难会让我们动摇对这个梦想的信念,但是我们就要执着的坚持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向自己的命运屈服低头。而屈原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
在古代中国楚国的历史中,有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曾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因为怀王缺乏明智和判断力,不能辨别是非;第二次是因为子兰恶意中伤。尽管如此,屈原始终坚持改革,并积极为祖国培养人才。然而,楚国贵族政治逐渐衰落,楚怀王及其继任者襄王都是昏君。秦国的张仪趁机收买了那些嫉妒屈原的大臣以及楚怀王宠爱的郑袖,对屈原展开了全面的政治攻击。屈原事后找到楚怀王,希望他能听取自己的建议,但是得到阻挠的却是楚怀王的宠妃和大臣们。最终,秦国大举进攻,楚国最终灭亡。屈原回首望去,擦干了眼泪,最后抱起一块记录着楚国辉煌与衰落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天地无言,唯有江水呜咽。
在这个故事中,屈原有着很浓厚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面对国家的灭亡屈原并不是去取悦新的国王,而是毅然决然的抱着石头跳下汨罗江,谱写了一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赞歌。而且,我们应该遵从自己的理想,让自己不再有遗憾,这样任何的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的脚步,因为我们已经经受住了梦想的考验,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而且我们应该时刻清新自己的头脑,不让自己的头脑变得像黄河的水一样浑浊。
其实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应该学到的是人只有在经历困难的时候才会爆发自己的潜能,将自己的困难变成自己的垫脚石,让自己的人生中登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读《屈原列传》有感 11
很多年前,香草美人的他怀沙抱石沉入汨罗;很多年后,绕梁不绝的离骚,仍久久回荡在历史的时空中,可抱负满怀的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究竟该走向哪边呢?
我以为,屈原即使再来一次,也会选择同样的道路。
屈原生在楚国,长在楚国,他的心与楚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所以即使不能再在朝廷为官,他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时刻刻“心系怀王,眷顾楚国”,即使曾想过“退将复修吾初服”,但也依然难敌“井渫不食”时的心恻,他选择了“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的儒家思想,选择了独立江滨的孤独。
很多人说,屈原应该像贾生一样“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选择像道一样的生活。也许,江滨的渔父,便是对道看得最清楚不过的人。正如苏东坡一般,朝廷之人将他一贬再贬,可他仍然生活的逍遥自在,南方的蛮荒之地成了他的乐园。破破烂烂的茅草屋他也“风雨不动安如山”,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不过是一江春水汤汤罢了。中国文人素来就具备的家国情怀,也早已被忘在那富贵温柔乡的'京城了吧!再比如陶渊明,举世混浊而其独清,众人皆醉而其独醒,所以他选择了回归田园,早出晚归,清贫到老。但这些,真的是屈原想要的吗?
屈原想要的是一腔的鸿鹄之志,是“君明臣贤,国之幸也”,是满腔的家国情怀。人这一生,该拼搏时拼搏,在该有的年纪里实现人生的价值,才不枉活过这一遭。历史那端的屈原,也不想看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被敌人的马蹄所践踏吧!
他,就是屈原,就是那个香草美人,那个选择儒学道路的屈原。
读《屈原列传》有感 12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不能抵抗的困难会让我们动摇对这个梦想的信念,但是我们就要执着的坚持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向自己的命运屈服低头。而屈原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
在《屈原列传》中,他两次被流放,一次是因为怀王的愚蠢,不明是非;一次是因为子兰的谗言。最主要的是他——要改革,导致很多的达官贵族不满,但是屈原在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以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的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事后,屈原便找到楚怀王,要楚怀王听从他的建议,但楚怀王的宠妃和大臣们百般阻挠,最后没听从屈原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秦兵大举来袭,最终楚国灭了。屈原回首再回首,擦干了自己的眼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楚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呼。
在这个故事中,屈原有着很浓厚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面对国家的灭亡屈原并不是去取悦新的国王,而是毅然决然的抱着石头跳下汨罗江,谱写了一个“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赞歌。而且,我们应该遵从自己的理想,让自己不再有遗憾,这样任何的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的脚步,因为我们已经经受住了梦想的'考验,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了,而且我们应该时刻清新自己的头脑,不让自己的头脑变得像黄河的水一样浑浊。
其实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应该学到的是人只有在经历困难的时候才会爆发自己的潜能,将自己的困难变成自己的垫脚石,让自己的人生中登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读《屈原列传》有感 13
自怀石投江之后,屈原便一直为人们传诵至今。先民们专设一个节日来纪念一个人并且延续两千年之久,这至少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屈原以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嫉恶如仇,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人对他的永世景仰。
屈原之死,感天动地,气贯长虹。
每至端午。每每读到《屈原列传》中“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这一句,都要被屈原感动得潸然泪下。不难想像,作为一个“真正直行,竭忠尽智”的'忠信之臣,一再被疑谤直至被贬,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国之栋梁,眼看祖国山河破碎而自己却无天之力,这该有多痛苦!在极端痛苦之中,用死来求得永恒的解脱,以死来保护自身的清白,以死来报效祖国,这实在令人同情,令人感动,令世人油然而生敬意。
然而,感动景仰之余,我常会生出一些疑问,死,固然不失为一个保持清白、抗争世事的途径,但这未免夹杂一些懦弱和无奈。当一个人的理想破灭,处于穷途末路之际,死难道就是唯一的最好选择吗?屈原之死,确实悲壮令人感唱。但相形之下,孔夫子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斗志,不更令人景仰吗?人生怎么可能没有挫折?人生怎么可能没有幻灭?一旦遇到巨大灾难,就以死来解脱,不是显得太消极了吗?
屈原之死,对于国家也是有害无益的。在强秦来楚之际死自然可以从此不再为破碎的山河伤神,自然可以求得永恒的宁静,然而,沦亡的民族怎么办?侵略者铁蹄这下的国土怎么办?
我同情屈原,我景仰屈原,我歌颂屈原,但我又不深深地感叹一句:
屈原之死,悲哉!惜哉!
【读《屈原列传》有感】相关文章:
读《屈原列传》有感01-03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06-14
《屈原列传》优秀教学设计02-24
(通用)读《屈原列传》有感06-18
读《屈原列传》有感[通用15篇]04-20
屈原列传读后感04-03
《屈原列传》读后感04-28
读《屈原》有感04-20
读《刺客列传》有感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