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新时代的教师》有感

时间:2022-03-14 13:28: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新时代的教师》有感2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新时代的教师》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新时代的教师》有感2篇

读《新时代的教师》有感1

  沉浸在暑假的惬意闲暇中,听闻《新时代的教师》已来到了学校门卫室。在赵校和李校的“怂恿”下,我怀着一丝新奇,冒着酷暑,跨越一万二千八百多米,取回了这本秘籍。

  花了两个下午的时间粗略读完后,开始有点回味无穷,于是近日又回温了一遍。与其说这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读本,我认为它更像是一本接地气的、与老师们谈心、聊天的语录。多数以教学一线的事例来阐述观点,从教师的实际教育视角出发,讲述教师的教育生活、工作遭遇、深入探索教师关心的一些教育问题。

  第一章“走进教师的日常世界”清晰、直白地阐述了教师工作的平凡与繁琐。其中,将教师准确地称之为“两难困境的处理者”,教师的工作有着无边界性、多面性和不确定性。教师总是要面对多元的工作,而且要处理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喜悦、忧虑、期望、思索、热爱、自豪、失望、灰心、妒忌、不满等情感都伴随着教师的工作而产生。书中明确,作为老师,首先要理解学生们的发言或行动中所包含的情感;其次要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被情感所左右,能够在不同场景中有意识地表达情感,并根据情境来调整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做出专家应有的行为。

  第六章“教师的职业生涯”、第七章“与同事共同创造学校”和第十章“教师的工作与性别”,也是真实地诠释了一名普通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工作与生活。我想,这几章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妈妈老师,是很有帮助的。在职业的发展中,能够使我们少走弯路;在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处理中,为我们指明道路,找到最好的平衡点;而在与同僚的相处中,应最大限度地融合,共同学习、共同创造学校,不断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和学习观。

  “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教师,教师是通过长时间的学科或教学的研究,与学生的交往,与同事、老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培养而养成的。”教师的成长从实习教师到新教师到能独当一面到中年期危机到职业倦怠最后成为一名成熟教师,最重要的是真挚和执着。而在谈及家庭生活与工作的矛盾时,有一位叫北川的老师是这样说的:“通过孩子我结识了朋友,孩子成为拓展生活空间、形成丰富财富的重要条件。在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可以发现诸多的社会问题。”通过育儿可以增加与人沟通的鲜活经验,培养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以及对社会的看法,这些都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资源。书中还提到:女性教师在养育自己孩子的同时,也培养着学校中的儿童,她们会无意识地探索关爱与教育融合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这些教师所经历的矛盾与变化,使学校教育与社会变革成为可能。

  第二章“教学”、第三章“从教学中学习”、第四章“设计课程”、第五章“培育儿童”和第八章“教师的专业性”则是从教师的专业技能上进行了具体、全面的分析。书中指出:教学的构成要素是“意图”“目标”“学习者的基础”“教材”。而关于教学的设计,则是要设计主题、组织交流再达成共识。书中有一个教学案例令我印象深刻“蜻蜓起飞之日”,它很好地诠释了“主题—探究—表达”的单元模式,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启发。还有一则某老师处理学生道歉的事例,让我明白教师很多时候不是“评价者”,而是“理解者”。在产生矛盾时,马上制止是非常必要的,但这样常常得不到根本解决,因为学生的问题行为中往往包含着特定的“意味”。教师能够自信地向学生展示自己最自然地状态是需要勇气的。缺乏这种自信和勇气,他们就会在学生面前虚张声势,对学生展示空洞的权威,从而形成坚硬的外壳。可以说教师所需要的不是铠甲,而是勇气和自信。

  环境的恶化、多元共生文化的出现、局部战争的持续、宗教文化的冲突、贫富差距的扩大、民主主义与公共伦理的解体等现象都是未来教师要面临的全新课题。根据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预测,20xx年,现在的儿童成长为成人,在日本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中,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将骤降到全民的2%,意味着对具有高度的知识和技术的创造性人才的需求将不断提高。这个时代的教师,如同新瓶装新酒一样,扮演着创造学校和课堂中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开拓者的角色。教学和学习的改革已经成为多数中小学和高校教师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室门创造性地挑战和学习前人的创意,从而开展自己创意性的实践。儿童和社会的未来需要今后的教师们具有创造的智慧和坚定的意志!

读《新时代的教师》有感2

  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新时代的教师》一书,使我深受教益。本书从教师日常工作场景出发,细致而准确地描述了教师所处的日常世界。全书大量引用教师的课例和语言,对教师最为关注的教学、课程设计、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研究者与教师视域融合,水乳交融。教师们感到困惑、疑难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或线索.尤其是书中的专栏范例,都是在教学第一线教师育人的亲身经历;有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灵感和智慧的闪念成就的育人佳话;有的是在课间处理调皮学生闹事,使用巧妙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是用教师伟大的爱心,呵护学生的心灵,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等等,这些范例都对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

  当前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多样化,学生会将各种问题带到学校中来,长期的一线实践使我深悟现在当教师难,当一个好教师更难,当一个备受学生喜欢的名师难乎其难。所谓优秀的学生大都是相似的,而所谓的“问题学生”有各自的“问题所在”。对于后者我们如何从培育学生心灵的角度出发,处理这些行为问题,收服这些“问题学生”呢?我在这本书的第五章培育儿童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走进学生的心灵和理解儿童的语言。

  1:理解

  有句俗语叫做“理解万岁”而老师理解学生是要付出大量精力的。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家长和老师以及周围的成人都会感到“困扰”和“厌恶”,于是往往立马想要消除问题。比如:当产生欺凌事件时为了救助被害者,教师马上会处理,当然,在产生矛盾时,马上制止是非常必要的,但这样常常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因为学生的问题行为中往往包含了特定的“意味”。比如:面对一个欺凌他人的学生时,经过大量谈心,你可能会发现这个学生的问题源于家庭,学生心中的压力无处排解,才产生了欺凌的现象。如果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教师的反抗是他们希望“老师更好”、“老师更关心自己”的表现。如果光是进行严格的教育,也许其中隐藏着心灵的苦恼,仅仅消除“行为问题”本身并不能解决的问题,下次仍然照犯不误。

  2:倾听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会找学生谈话,谈话活动最主要的作用是倾听对方的想法和要求。这种态度称为“倾听”,不仅是倾听语言的表面意义,而且要用心倾听语言中隐含的“心情”。这个时期的孩子们不愿意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其背后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青春期特有的反抗心理在作怪或者是因为他们正面反抗成人的权利被剥夺所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自上而下的强行压制是最为令人生厌的。此时,重要的是教师要放下成人的架子,与学生同样的眼光来观察,建立平等的相互关系。孩子不说话的第二个原因是,他们没有合适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细腻的心理。这时候我们要在他们开口之前坐在他们身边耐心的等待。最后孩子们不想说的原因,他们常常自认为“父母应该懂得孩子的心“,即使不说,老师也会懂得学生的心”。这在表面上看来是在反抗,实际上是一种“父母、老师会懂我”的一种幼稚的自信心膨胀的状态。这就需要成人理解这种撒娇的心情,因此我们要对孩子的心情抱有“倾听”的忍耐力,也就是等待孩子用语言完整地表达这个过程需要很强的忍耐力。要用心等待孩子从自己的口中说出真实的想法,即使是大致的想法也好。这段全心等候的时间和精力会成为探究孩子内心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易犯的错误是“抢白”,曲解孩子想说的话,用自己的常识来强加给孩子,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同时在倾听孩子内心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关注孩子传递非语言信息的态度。如:表情、动作、声调等,往往身体比语言更有表现力,所以我们也要倾听这些语言之外的信息,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真正心理。

  3:感受与接受

  文中谈及对学生倾诉感受和倾听同样重要。谈心也叫做“共感”。“共感”是真实感受到对方的立场和心情,不但是接受语言,而且也接受心情。感受对方痛苦等真实心情,但是不能被对方的心情所左右,对此我们要做出冷静的判断。在谈心的过程中,“接受”是非常重要。先不加评价,对对方的谈话内容完全接受。如果学生谈话的内容有可能不符合社会规范和学校规范的,老师要表现出对这些言行的理解,这与完全接受错误的言行是不同的。因为在学生说错了,老师立马就否定他的主张,这样会导致学生还没有说到核心问题的时候就予以否定,这样会遮蔽其中的过程。即使老师完全接受之后给出建议与老师从开始就批判给出的建议是一样的,学生内心的接受度也是不同的。所以让学生明确感受到老师完全接纳了自己的语言(其中包含心情),这本身就会让他们欣慰。

  4:观察儿童的两种重要的视角

  (1)成长中的视角

  孩子每天都在成长,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处理问题时从“成长过程”的视角来看待学生很重要。要看到学生目前的现象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如果抱有这样的态度,就可以避免仅依据目前的情况而放弃学生,或者因为一次犯错就贴上标签。特别是平时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容易受到老师的关注,“又是你干的”“从平常表现来看,这次又肯定是他”这些批评的话语或轻易类推的语言最令学生受伤。如果批评错了,伤害就更大。老师的不信任可能会让学生自暴自弃。所以我们不能以学生过去的经历来推定,而是要相信孩子成长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2)关系中的视角

  所有人都生活在日常的关系中。每个学生周围都聚集着复杂的关系网络。如果不考虑问题学生的生活背景、生长环境,就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发生问题的根源,特别是在学校中人际关系更显得复杂,同伴集体中很小的事情也可能引发矛盾,这些问题的缓和与解决也需要在同伴关系中进行。因此,从学生周围的人际关系入手来解决问题的态度非常必要。心灵只能用心灵去碰撞,真情只有用真情去唤醒,只要我们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他们,针对不同的学生探究不同的教育方法,就可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同一个智者交谈,读《新时代的教师》这本书就是这样的感觉。我想说它不是经典,却是践行的楷模,它不是哲理,却熔铸了教学的睿智。因此,我们要多看一些像《新时代的教师》这样的好书,多学习、总结一些育人的好方法。

【读《新时代的教师》有感2篇】相关文章: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03-18

读《教师人文读本》有感(6篇)03-14

读《教师人文读本》有感6篇03-14

读《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有感03-17

读《生命》有感03-11

读《寒号鸟》有感03-04

读腰门有感03-03

读《狗》有感03-20

读《囚歌》有感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