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北京人读后感

时间:2022-09-05 19:45: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北京人读后感(通用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京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人读后感(通用5篇)

  北京人读后感 篇1

  北京人是人类的祖先,从猿到人,是一个身体机能不断进化的过程。物质文明演变得更为繁荣富强。然而中国社会的吃人文明是在倒退,愈演愈烈残忍地吞噬一代代人的自由灵魂。剧作家曹禺以北平一个封建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的破败景象及各代人的遭遇折射出封建礼教必将被根除的社会现象。腐朽的北京人躺进了棺材,突破束缚的北京人踏上新的大道。

  话剧细致地描写了一个颓废寒怆的大宅门情景。将曾家的各色人物铺陈开来。文清、愫方、曾霆和瑞贞坐在翘翘板的中间,他们在彷徨,渴望挣扎出桎梏,跳出狭窄的门槛。袁家父女及“北京人”坐在一边,他们是前者的救赎,率真自由地生活。另一边是曾皓和思懿。他们用绳索套着中间的人儿,用自私、虚伪的行为禁锢着他们。在第一幕中翘翘板大体保持平衡,有微小的浮动,并没有决定性瞬间的出现。各色人物内心在复杂波动,对外行动都极力隐忍。

  《北京人》中的人物形象都塑造得十分立体,是封建家庭中的典型人物。不得不说的是愫方,她是一个较为传统的女性。愫方善良、优雅、懂得忍让,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美好女性却始终得不到幸福。她将自己的青春年华耗在一个将死之人上,一是出于道义,更多的是为了她对曾文清那份无望的爱情。一直到文清卑微地回来,她认识到自己的爱情终结,她不愿再让自己困在牢笼里。她鼓起勇气和瑞贞一起去追求新生活。愫方不是中国封建社会中那些逆来顺受的妇女形象,她在时代变迁的大潮中,逆流而上,完成对于自我的救赎。与愫方产生鲜明对比的便是曾思懿这个妇女形象。她是剧中不折不扣的线索人物。她对曾家三代人的悲剧命运有直接的影响。作为儿媳,她不遵循孝道。只知一味从曾皓手中夺取实权。作为妻子,她从未做到善解人意,控制丈夫、欺负愫方,让她得到内心巨大的病态满足。作为母亲,他在曾霆和瑞贞眼里显然成了一个专制可怕的人。自己的婚姻没有幸福,她也让儿子的婚姻没有希望。曾思懿虽干练、有本事,为人却是刻薄、专制而不自知,摧毁他人和自己。江泰这个女婿是个蛮有趣的人物,第二幕开始,从他和众人的对话中看得出这是个口才极好、一针见血、讲究生活品质的人。这也是他身上最不缺而仅有的优点。他看明白曾文清的性格缺点,想保住岳父的棺材信誓旦旦去借钱,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些小细节铺垫未来这些人的命运。“北京人”出现时,除了瑞贞,其他人都有些惊吓,衬托出瑞贞掩藏的反抗性,她将跳出这个围栏。“曾霆抑压出的欢欣,大人似的走向书斋”显现曾霆被压抑的童真。这些小情节暗示他们终将成为两条平行线,分道扬镳,两人不可能会被绑定一辈子。曾皓的死撑、自私,对家庭控制大权被媳妇夺取,表明他将失去极力守护的一切。曾家这壶水不断在加热,将有沸腾爆破的一天。

  北京人读后感 篇2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是《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经典作品中最广为流传、最深切、最让人沉思的一句经典语句。这句话被标识在《北京人在纽约》这本书的封面,可见它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心中便悄然升起一个大大问号,难道这句话不矛盾吗?连我小时候都可以写出这样的语句来,难道作者就这水平?可是,在我读完这部小说时,我知道我错了!我懂得这也许是曹桂林先生在美奋斗十多的最大感想,充分概括了中国第一批赴美淘金的人们在国外生活的事业与情感历程。

  在我所知,这部小说还被改为了电视剧版《北京人在纽约》,并且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的确,这部小说无论是语言方面的功力,还是情感方面的交流都能够深深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共鸣,给人的心灵来一次彻头彻尾的救赎。

  从古至今,美国的西方文化传统与中国的东方文化就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是行义的生存,而美国则是利己的主义,由此可见,这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中西方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差别,首先体现在人们对金钱的不同认知上。在踏上美国这片令人向往的国土之前,王起明、郭燕夫妇对人对事都抱着万分的热情,并且是典型的、具有传统观念的中国人,这些传统的思想在他们的脑海中可谓是根深蒂固。虽然他们也急切需要金钱,但他们仅仅把它当作是一种促进自身事业发展的方法,一种精神有寄托、生活有着落的经济基础。他们对于金钱甚至一切的美国文化可以说是一概不知。

  但从实质上说,金钱文化就代表这美国文化的本质,就像小说曾非常贴切地道出了美国文化的内涵“这就是美国文化,赤裸裸的拜金文化。”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没钱就意味着失去一切,甚至生命和感情,可以看出金钱在美国已然成为一种文化。为了充分理解这一点,小说的开头姨妈借钱这事给他们夫妇两上了生动的一刻,让他们初来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感到世态炎凉、幻想破碎。姨妈不是把他们接回家里热情款待,而是当晚就把他们扔到了破烂到无法想像的地下室里,还随手扔给了他们九百美元的债务。这一场景,足够让他们回味一辈子,且受教一生。然而,最讽刺的、也是最升华的地方就是小说的最后,王起明又给了帮助抚养他女儿的恩人邓卫上了同样一课。因此,可以说这种做法与中国的金钱价值观是完全相悖的。所以,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想要维护自己的高傲自尊是没有一丝可靠性的。

  最终,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下,王起明也变成了当初自己所鄙弃的冷漠无情的一类人。他们身处的岁月价值观的动荡,注定了他们想“活在美国”的信仰只是凑合在一起,随时破碎。

  北京人读后感 篇3

  《北京人》,曹禺忧伤艺术的高峰之作,以旧社会没落的官宦之家为舞台,展示了作者对旧生活的批判和新生活的向往。剧情安排精巧,节奏适中,实为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然而,人物塑造却是本篇败笔之一。

  居中是男女主角,愫方与文清,感情纠葛作为线索贯穿全剧。重中之重就是对他们的刻画,但曹先生却让他们的性格迷失在了复杂的剧情结构中。在后几幕又想令人物性格闪耀,于是又夹杂大量将是音、场景,显得颇为不自然,只是人的纠葛,为何要与不相干的物产生过多相连?更失败的,是令演员进行过多面部变化。试问,曹先生视力并不好,偌大一个剧院,曹先生想必是未曾坐在角落里看过话剧吧?人能获得信息最快的途径,在剧院中,除了语言就是肢体动作。而本剧人物动作变化,尤其是主要人物,似乎过于单薄、小气——仅仅是绊嘴,没有过于轰动的效果。人物的挣扎没有超脱自己,只是骂,只是论,愫方文清也都只沉浸在二人世界,多少冲突与怨恨甚至不能推动两人的愤怒前进。人物纠结,观众一起纠结,一场戏以如此方法将人带入,令人哭笑不得。

  这一切都指向作者的出身。他出生在家道中落的官僚家庭,仅此已很难让他融入社会底层,他自己也被囚在封建礼教的铁笼中。学生生活令他接触新思维,而他却更坠入自我世界之中——既然出不去,那不如沉于幻想。冠在他头上的知识分子名号,令他妄图将自己与大千人民区别开来——这只是知识分子的温婉,那些年知识分子特有的温婉:不敢踏出一步,而又害怕着死在象牙塔中,进是黑暗,退亦是黑暗,于是想要停在玄关。

  然而这又有什么错呢?只因他是一个人,渴望未来,希望活着的人。某种意义上来说,《北京人》一剧的纠葛,其实已是他迈出的勇敢一步,将自己的痛苦抽出来给大家看。确实是懦弱,但哪里有不懦弱的人?只要踏出一步,我们就应鼓掌。掌声或许能驱散前路黑暗。

  北京人读后感 篇4

  内容摘要:他们是一群显贵后代,当荣华尊耀随时光层层褪尽,他们便不知所措。时光悄然改变,他们仍然固守一隅。那在显贵时代养成的种种陋习转身变为凶猛的耗子,食尽这个家族。然而对于北京城,却是无丝毫影响,它仍然向前走着。这个家族只是在自取灭亡,自行销毁,留下的已殆尽。

  关键词:没落,京味,压抑,真谛

  故事简介:

  这是一个北京家庭内部的故事,剧情有些像巴金的《家》,但却比家更落寞,也更自由。故事以为反映的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剧情较散。曾皓是曾家的老太爷,但却并非掌家人。掌家人是他的长媳——曾思懿,一个类似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曾皓年过花甲,行将就木。一心爱面子,将自己将来用到的棺木漆了一遍又一遍。但落魄的曾家已承受不起漆棺木的费用,于是债主杜家一次次催债。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内部也是岌岌可危。曾皓年纪愈大,留他的姨侄女愫方在身边照顾。随着愫方年纪近三十还不嫁人,家中人惹起非议。曾家长子曾文清懦弱无为,染上鸦片,与强势的曾思懿不和。同时又喜欢曾皓身边的愫方,在生活重压下不得已出走,但却无生存能力,回家后吞鸦片自尽。曾霆是曾家长孙,十七岁就奉家命结婚。后遇上一个研究人类学的学者袁任敢的女儿袁园,并产生恋情。但因为妻子曾瑞贞怀孕,袁园搬走而失去了这份恋情。而同时曾瑞贞早年结婚,深受婆婆虐待,产生反抗思想,堕胎,与愫方一起出走。江泰作为一个老留学生,原是家财万贯,因为增加缘故落魄,沦落到到曾家吃软饭,郁郁不得志,与曾家三女儿曾文彩的关系时好时坏。最后的最后,诺大的曾家死的死,走的'走,只剩下依然坚持的曾思懿和毫无反抗的江泰,曾文彩以及几个佣人。

  二重压下的那些人

  曾霆,算不上剧中主角。但作为曾家年幼的下一代,不用担心世事,可以以幼年而又童真的心来全观曾家,他的视角是很独特的。曾霆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里,从小被压抑,十七岁便与曾瑞贞结婚。后来遇到研究人类学的袁任敢的女儿袁园,心思便活了起来。袁任敢算是高知识分子,教育女儿也不用常规方法,于是袁园活泼青春好动。袁园拥有常龄孩子的所有可爱,她是一股春雨。刹那间便吹进了曾霆的心里,让曾霆灵魂内部原本属于他的活泼灵动苏醒。后来,曾瑞贞的怀孕,“父亲”这样的称号沉沉的压在十七岁的曾霆身上,曾霆于是收起秉性,痛苦地做起了他的腐朽空洞的的曾家长孙,成了一个小大人。

  在第一幕曾霆出场时,作者介绍曾霆时,将他们描述为茫然不知所措像牲畜一样放在一个婚房里。天复一天,自书房归来,背《昭明文选》,临摹字帖,对干涩的对子,回房间面对不爱的如陌生人一般的妻子,无语睡去。他是一个少爷,行尸走肉般的少爷。一出生就是长满胡须,迈四方步过活的。然而袁圆的出现让一切变得那么不同。袁圆不守礼教,曾要求曾霆脱衣服泼水玩。这是极其骇人听闻的行径。脱衣服,大胆得让人咂舌。曾霆于是一点点冲破束缚,一点点拥有活力。像是将被旱死的鱼,偶然获得了几口水。即将复活,但也只是几口水罢了。剧中有一个小配角小柱儿,在第二幕中陈奶妈曾问“谁告诉你的?”,小柱儿“小眼一挤”“你自个儿告诉我的”。这种充满调皮而又寂机警的话,曾霆是万万说不出的。此后陈奶妈屡次提及乡下的孩子与曾霆的区别,感叹曾霆的不易。种种描写更能映衬曾霆的悲哀,早早的就失去作为孩子的权利。

  在剧刚开始的时候,曾文清的画让耗子咬了。在第二幕中,曾霆问袁圆自己是她的什么时。恰逢一只耗子经过,袁圆的话就变成了“你是呀——耗子啊”。看似无意的话,深想却是无尽悲意。在曾公馆的人谁不是耗子?食尽曾家一分一毫。曾霆长大后,便会蚀尽自己的连带遇上他的人的幸福与自由。极具戏剧化的一幕是,曾霆对袁圆的求爱信让袁圆无意看到了。袁圆看不懂请教父亲袁任敢,袁任敢以晦涩难懂的理由解释给女儿袁圆。此时的曾霆应是哭笑不得的。求爱信太有古意范儿而未被佳人读懂。这种代沟,是两代人的代沟。一代是旧时代人民,古意沉沉,深陷礼教泥潭,一代是新知识人民,朝气天真,青春无邪。或许从潜层意上说,他俩是不合适的。在随后的谈话中,曾霆无意知道其妻曾瑞贞怀有身孕。这巨大的打击,让曾霆无所适从。年十七,花季一样的少年,转身便拥有另一个身份——父亲。于是,一个月后,曾霆忘记了对袁圆的恋。袁圆临走时要把鸽子送给曾霆,曾霆面无表情,点点头,一个“好”字。无波无澜,抹却了他的初恋。从更深层面上,曾霆的心灵空灵无措,已无言可对他曾经爱的女孩。表面上的镇定——虚假,脆弱,却又无奈,像极他的父亲曾文清。不由感叹昔日在几口水的救助下已经活过来的鱼儿,随着阳光蒸发掉的最后一口水时,又变得气息奄奄。压抑后的沉默,在今后或许像曾文清一样,逐渐演变为自杀!曾霆的麻木过程是士大夫文化的摧残人的过程。曾霆的将来是曾文清,曾文清的过去是曾霆。所以说,剧中成长的曾霆,是礼教文化熏陶的全程演变。

  曾文清作为剧中男一号,软弱,孤独,无能和自私成了他的代名词。在首次出场描写外貌时,“空洞”“生命的空壳”“过度腐烂的北平文化”熏陶,“精神的瘫痪”,这些词将曾文清的灵魂高度集中。有人评价说,曾文清与愫方的恋爱,实际上是一个空壳与饱满血肉的人的恋爱。作为一个士大夫,是家教的悲哀。

  在第一幕中曾文清苦恼地对曾思懿说“我不是处处听了你的话么?你还要怎样?”如此直白的话,软弱暴露的同时也是曾文清痛苦无助的心灵的疾呼。被耗子蚀了心爱的画,也只能“失望的麻木”“解释也是枉然”,颓废无所作为,内地里却早已被耗子蚀了心。当软弱使曾文清疲劳不已,自顾不暇时,人的天性之一—自私也逐渐暴露。于是鼓起勇气离家出走。走了之后,扔下曾家,自己获得了自由。但作为一个长子,这种做法是对家庭的极不负责任,即使是出去谋生,为曾家创造财富与荣华。但退一步说,走?可以。不过曾文清出走两天后再度偷着回来,嘱托愫方一些事情,还拿走了愫方身边的钱,再度远行。到这里就不得不鄙视一下曾文清的人品了,回来不是因为想念爱人,而是因为没钱,真是无能之至。而愫方因为对曾文清的爱,甘愿照顾那些曾文清喜欢与不喜欢的人,例如百般刁难的曾思懿,宁愿受屈辱。这是曾文清对家庭不负责后,干的又一件窝囊事。女人,是拿来爱的,不是用来差使的。或许在那个时代,女人就是贤内助,管家婆。但曾文清既然没有能力去给愫方完整的爱,就无权让愫方为他做任何事情。曾文清思想压抑了半辈子,终于勇气反抗思想出走,但外面的生存压力又让他不堪重负,再度落寞回府。这像极了小孩子与家中闹别扭,离家出走。但鉴于不能自立,无奈又回家的历程。不过曾文清已是个健全的成年人,这种低智商的行为在士大夫身上体现,极具意味。但换个角度,曾文清的内心定时痛苦万分。这个士大夫家庭虽然生养了它,但却一手毁了他。士大夫文化熏陶下养成的一些习惯,使他知书达理,却毫无生存技能。一心想要自由的他,在好不容易捉到自由时,突然发觉自己没有能力去享受自由。说到底,一定程度上他不是想要自由,而是想摆脱身边人的纠缠,想要到一个没有人限制他的自由地。

  曾思懿,这个在剧中典型的不能再典型的人物,是时代颇具特色的存在。她是曾公馆的当家人,个性尖酸刻薄。她是士大夫文化熏陶下的女人,在她的思想中,权利与金钱是她的生命。曾公馆是她一个人的舞台,她照着士大夫思想导演了这部戏。

  在第二幕中,曾老太爷中风送医院时,老太爷不愿就诊西医,双手扒着门不愿出门。曾思懿狠心地伤了老太爷的手,硬生生的将老太爷送出去。当时的曾公馆已是很贫穷,惜财的曾思懿怎么愿意掏钱就诊昂贵的西医呢?接下来曾思懿的话让人着实一惊。“房子要卖,你愿意人死在家里”,“房子要卖”着重的是金钱,“你愿意人死在家里”体现了浓重的风水意味。此时老太爷死与不死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关键是在死在哪里,是否影响财路。对一个老人,何其寒心;而对曾思懿,一切的一切又是那么理所当然。士大夫文化下的人性昭然若揭,跃然纸上。三京味特色

  《北京人》描写的是老北京的一家人。开剧描写曾家小花厅,选取极具意味特色的物象——玉如意,古瓶,紫檀木桌,佛手,轴画,瓷缸,墨竹画,这些侧面表现了老北京人的悠闲生活。而北京房子的那种小却充实,精巧,极富生活情趣也得到很好体现。同时,老北京的房子极具封闭性,有佣人可供使唤,足不出户也能体面地生活一辈子。老太爷为自己的棺木花费时间金钱,漆漆就漆了三五十道。好面子,是他们的真实体现。老舍对京人的印象是他们有一种安逸颓废的思想,重礼仪。不论时代变化如何,没落贵族的风范永远不丢。曹禺则是很好地抓住了京人细节。在曾家这个大家庭中少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如姑老爷,姨侄女等关系称呼。传统落后的习俗,早婚。等等这些习惯渗入京人思想,外显为京人特色。这些不仅增添地方气息,更加逼真现实。

  四那些“北京真谛”们

  本剧中的京人们大致是不愁物质的,于是精神一旦受到压迫,就会反思: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江泰,曾家姑老爷。曾经高贵,因为曾家没落为平民。醉酒后吐真言:“他会品茶,然而这有什么用?他不会种茶,不会开茶叶公司……请问,有什么用?”江泰很苦闷,一直在寻找致富方法。在精神压抑下,天天苦叹,会享受不会赚钱。在这点上,他比曾文清强。确实,士大夫的无为让他们只会空想,不会实干。“天上遥想,地下妥协。”享受,是以物质为前提的。当前提失去,赚钱与享受是无论如何也挂不上钩的。这算是士大夫在经商赚钱方面的总结。或许有,例如字画。那么以一个铜板的价钱卖出去,仍是不能供养家庭,甚至自己。

  故事接近尾声,曾老太爷忍痛决定放弃棺材。江泰以一个留学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自信,发表他的“习惯论”:“您今天死了,睡就漆一道的棺材又有什么关系呢?……没有棺材睡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都是一种习惯。”随后又列举多个例子来证明,虽难听,大不敬,但却是大实话,大白话。时间可以消磨一个人的脾性,让原先的陈规变成一个习惯。但当沉积了五千年的士大夫的坚持碰上现代理论的习惯论,却总是难以接受的。江泰作为一个留学生,这样的理论是空谈也是平常的。但放在旧时代京人家庭中,这也算是新奇出众的。

  曾瑞贞十六岁嫁人,受尽曾思懿的刁难,终于下定决心反抗出走。临走时,对曾霆说:“多少事情是要拿出许多痛苦才能买出一个”明白”呀!”这句话是曾瑞贞身体力行得出的。人生总免不了几个坑洼水地,这些地方都满负痛苦,痛苦之后就是觉醒。但旧时代人民痛苦一辈子,最终也是没有明白。曾文清用死来结束。他无力,也无能去等待这个明白。

  最典型的莫过于耗子理论。开剧曾文清的画让耗子咬了,曾文清的反应则是表明耗子蚀了他的心,连带他的灵魂。再则袁圆的话“你是呀——耗子啊”暗指士大夫文化熏陶下的下一代曾家掌门人曾霆将来也会成一只蚀人蚀己的耗子。至剧终,曾文清吞鸦片烟致死,跌下床去的沉闷声,曾老太爷问及什么声音,陈奶妈哀痛的回答:“耗子,闹耗子。”曾家的主人先后沦为耗子,极具讽刺意。其实也映射封建传统文化具蚀人心魄的腐朽力量。五《北京人》与《原野》,郭沫若的《屈原》,《蔡文姬》。相较于郭沫若的《蔡文姬》,《屈原》,曹禺的《北京人》则是要更加生动。《北京人》中诸多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背景描写等,这些使环境充实起来,更加烘托出人物的细腻。或者说,《北京人》使更加敬业的地方故事,而不是很偏剧本。郭的《屈原》,《蔡文姬》中的背景,剧情等只略加描述,仅给导演提供一个大致场景。人物的神态也只略提几下,如惊恐,高兴,失望等,十分粗略。所以郭的作品更倾向于剧本,能给导演演员留下极大的想象力空间。以致在阅读时,人物场景,剧情发展会单调无味。当人物失去活力时(当然,因为蔡文姬,屈原是历史人物的关系,形象未免呆板,活力不足),剧情再好也就不重要了。而曹禺的《北京人》则有大不同。极富个性的语言,极尽单板的人物,详尽的背景,神态描写,是表演话剧的束缚,却更是阅读的精华。然而,物极必反。在《北京人》中,人物出场时均会详细的说明人物性格,及其详尽,就像解析《北京人》的辅导书一般。其中有一点“精明自负”是第二幕描写曾思懿的一个神态,直接点名立场,过于直白,雾朦胧感。详细,有利于意境营造,但过于详细又会破坏意境,就相当于闻一多,胡适等人提出的诗要朦胧,不要过于直白一样。《北京人》有意境,却又过于直白。

  《北京人》中的他们,是礼教下培养出的一批人。他们一生信奉礼教,却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礼教中积极地正面的“仁义礼智信”的品德,只剩钱,面子等消极文化。他们打着礼教士大夫文化,实则丢失了本分。从而演变为比较现实的礼教版本。曾皓的传统固执,曾文清的无能为力,曾霆的青春却又低头,曾瑞贞与愫方的反抗出走,袁圆的青春活泼……每个人的结局都不同,他们彼此是彼此的结局或将来。这一时代的死来消弭悲剧,下一代用反抗来争取自由。倚窗远眺,目光目光尽处必有一座山,那影影绰绰的黛绿色的影,是春天的颜色。周遭流岚升腾,没露出那真实的面孔。面对那流转的薄雾,我会幻想,那里有一个世外桃源。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夏夜,我会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一场流星雨的来临…

  许下一个愿望,不乞求去实现,至少,曾经,有那么一刻,我那还未枯萎的,青春的,诗意的心,在我最美的年华里,同星空做了一次灵魂的交流…

  秋日里,阳光并不刺眼,天空是一碧如洗的蓝,点缀着飘逸的流云。偶尔,一片飞舞的落叶,会飘到我的窗前。斑驳的印迹里,携刻着深秋的颜色。在一个落雪的晨,这纷纷扬扬的雪,飘落着一如千年前的洁白。窗外,是未被污染的银白色世界。我会去迎接,这人间的圣洁。在这流转的岁月里,有着流转的四季,还有一颗流转的心,亘古不变的心。

  北京人读后感 篇5

  我们活着就是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摘自曹禺的《北京人》。

  这里的北京很安静,永远吹着冰冷、安静的曲调。这里的曾家也很寂静,住着没落的封建家庭,供着一群士大夫弟子。他们染受了过多的腐烂的北平贵族文化,他们悠闲,雅致,没有什么谋生的工作,所以有着浓厚的寄生性,慢慢的消磨人的意志。

  而男主人公曾文清便是这种没落文化的产物。他出生在这个所谓的“书香门第”,寂寞时徘徊赋诗,心意恬淡时独坐品茗,半生都在空洞的忽悠中度过。他绝顶聪明,然而他给予人的却是那么一种沉滞的懈怠之感。“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于说话,懒于举步,懒于起床,懒于见人,懒于做任何严重费力的事”。种种对于生命的厌倦和失望致使他懒于发泄心中的苦痛,懒到他不想知道自己的感觉,懒到能使一个有眼的人看得穿,他是棵萎了的苗子,只剩生命的空壳。

  他的沉闷窝气,拼命的吸着鸦片烟让我想到了那张病态的脸——汪文宣,不,他和汪文宣是不同的,至少汪文宣挣扎过、努力过,而他却只会用吞鸦片烟来慰藉自己那失去灵魂的躯壳。一切脱离轨道的无措让他对一切变得懒得。

  从而他的妻子——曾思懿,那个自命知书达理,精明干练,整天满脸的堆着笑容。虚伪、自私、多话、猜忌多疑,而自以为慷慨大方的女人。她好在自己造想的权诈,诡秘的空气中勾心斗角,言辞间总是显露得她那种谦和、孝顺、仁爱……就是一个封建社会有的“毒妇”。她是悲剧的制造者,她希望拥有最好的,希望自己是主宰,实际上不过是想在这将倾覆的大厦里捞一点最后的晚餐而已。所以她的一切费尽心机的活动只是加速了大厦的颠覆。而她让我觉得她同样不幸,即使她是只张牙舞爪的母老虎,但相对于这个吃人的礼教、文化,又何足挂齿呢?

  而他们的儿子和媳妇,仿佛是这个破败贵族文化的“继承人”。那年轻的,本该充满生命力的孩子们,失去了本属于他们的童真,喑哑一般地捱着痛苦的日子,活像一对遭人虐待的“牲畜”。看得出他们讨厌这个家庭,我始终记得当曾思懿告诉她儿子自己又怀了孩子的时候逃离家庭的样子,他虽然还小,但是他对那种将会又有一个陪葬品时的恐慌和憎恨真的是让我心中一沉。

  在这老北京里,明白的北京人应该是愫芳。她温柔,随性,也因此无可避免的成了曾浩的活拐杖。在曾浩日渐衰颓的暮年里,愫芳是他眼前必不可少的慰藉,也是他半脚步入棺材的“陪葬品”。谁也猜不出她心底压抑着多少痛苦的思想与愿望,她是缄默不语的。

  愫芳在在曾思懿的冷嘲热讽下,总是低着头,嘴角总是挂着一抹浅浅的笑(很淡定)。对曾浩这样的老人,她也是百般照顾,任劳任怨,理由很简单:“因为她爱文清,爱那个充满文采、忧郁的文清,她的爱很含蓄,只有在偶尔和文清的诗画来往中,她才不自知的流露出一点忧郁的情感。”她爱他,这种爱很安静,就犹如空气,仿佛在支持着她活下去的信念。她的爱是超越肉体的,即便在文清终于忍受不住,逃离这个封建牢笼时,她没有选择和他一起离开。她要留下来,“他的父亲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可以替他照料,他爱的字画我管,他爱的鸽子为他喂,连她不喜欢的人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他所不爱的也还亲近过的”。这种爱让她愿意付出一切,包括她的自由。她宁愿困在这个老咯,就为这么一个人,只要想着她,她就觉得快乐,心永远是暖的,就好像春天一样,“我们活着就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

  但是,在我的眼里,就算他和文清相爱,刚开始是文采上的契合和相互吸引,那么至少后来他们的心已经隔得很远了。愫芳的心永远透着光,平静的眼神深处透着希望的暖光。而文清已只剩下生命的空壳,抽鸦片烟成了心里向往爱情却无能为力的慰藉(当然不只是爱情,还有许许多多的羁绊)。他们不可能在一起,因为他们不只在现实我生活中有着有形的隔阂,心与心之间也有着不可预约的鸿沟,个人认为他配不上她。

  他只求安宁,即使心里也有千百万个不愿意,但是他没有保护自己爱的人的能力,他永远不吭声,害了自己,同时也苦了别人。他终究有忍无可忍的时候,他终于因为怨恨逃离这个家,但毕竟是折掉羽翼的鸟儿,已经无法飞翔了。他终究还是回来了,他的思想已经被那封建的思想所侵蚀,他已经成了生活的奴隶。,个人认为,他在某些方面还是可以争取一下的:即便他现实生活的不容易,让他一切都变得懒堕。比如当她的妻子专横,泼辣,冷嘲热讽时,他是可以拿出一点夫君的威严的。既然他的思想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为什么就不拿出“三从四德”的教条老管制一下他的妻子呢?如果他不敢抵抗,那么他的父亲以一个做父亲的身份,屈下那年迈的膝盖时,他不就应该以“百善孝为先”的信条来戒烟吗?为什么到最后还是病态的死去呢?

  整个曾家,就仿佛一个老北京,这里住着传统,被封建思想熏陶的老北京人。但是,我看到了曙光,在这个棺材般的世界里,让我看到了封建制度腐败垂死的必然性,从这个封建小家庭震荡的崩溃的图景中,看到了新生命发展的痕迹,看到了新北京人的崛起。他让我看到了生活的一种规律,腐朽的走向衰亡,然后在走向新的胜利。愫芳和瑞贞的离开,让我看到了老北京春天的气息。新的生活潮流正在冲击着旧社会的河床,奔向解放和光明。

【北京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北京人过春节风俗02-08

老北京人的冬季饮食02-03

老北京人过年风俗02-17

调查显示:北京人均月收入突破2000元03-02

2015人社部:北京人均年薪17.07万元居首01-26

北京人社局:北京企业职工最低应加薪4.5%12-24

2016调查显示北京人最爱用支付宝查公积金02-07

2016年最新北京人口计生条例实施细则解读02-26

北京人就业四分之一从“商”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