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时间:2022-06-27 12:44: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范文(通用48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范文(通用48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

  在一个阳光的明媚的下午,我怀着好奇,轻松的心情走进了《苏菲的世界》,去认识这个神秘未知的世界,探索其中无穷的奥秘。

  这部小说是讲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某个神秘导师的引导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罗佛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有点羞愧的是,作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公认的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我二十六岁才第一次读到,作为一个对哲学无感的人,书里的许多比喻让我对哲学有了好感,比如,魔术师的帽子,白兔子,开篇绝好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被这本书吸引了,然后是各大哲学家的登场,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如果把他们的哲学理念全都铺陈开来讲的话,想必我就看不下去了。这本书归根结底,是一门哲学入门书,不适合哲学家看,适合我们普通人看,看完了对哲学立马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可以说,《苏菲的世界》是用来长见识的,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基本的哲学知识,比如:苏格拉底的反讽,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区别(之前我都不知道亚里士多德是看不起女性的)、希腊文明时期的四个学派、史宾诺莎的永恒的观点,黑格尔的没有永恒的理念……

  这么多哲学观念我们一一看下来会发现,有许多哲学的理念是相互矛盾的。我觉得这一点很精彩,作者由此告诉我们应该辩证她去看待历史哲学。这就好像黑格尔说的“人类认知的基础代代不同,世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从前的真理,也许过些日子就不是了,现在不是真理的,也许过些日子就是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与时俱进。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

  我们身边处处是哲学,却只有少数人有会发现的慧眼,不断去探索。

  外星人是什么样的,我想,让大家画出来的话,也许大家都会画出类似人类一样的生物,即使不是这样,也会画出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如果狗会画画的话,也许会把它画成狗的摸样呢。我想世界上没有明分的对与错,一切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一切都是我们自己按照整个地球的标准去做哩,如果在一个没有明分对错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在宇宙的世界里,有一个想象力被局限的星球,我们早已熟悉这个世界,觉得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好比我们人类是哪儿来的,对于是某种生物进化来的回答,一点也不吃惊,而我不能确定一定是这样的,就算是这样,这种生物又从哪来?创造它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从何而来?

  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丧失好奇心的同时,丧失了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生命是如此的神秘。这世界就像魔术师帽子里变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他们年纪越长,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舒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一段惊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

  走进哲学的世界,身边的事物都会变得不同,人为什么会说话?鱼为什么有尾巴?都是有趣的,而我们无法理解,无法表达。

  《苏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

  苏菲,她追求哲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她在艾伯特的指点下,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甚至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了初步了解。

  这何尝不是在给我上哲学课啊!可是,也正是因为我对哲学的无知,使我感到书中那些句子是那么艰涩难懂,我真想“逃学”,但我又不禁被那种神秘感所吸引。一篇篇摸索着看下来,我竟越看越入迷。就这样,《苏菲的世界》成了我的枕边书。读着想着,我进入了梦乡,也进入了苏菲的世界……

  “咦?这不是艾伯特的小木屋吗?”我坐着小船,来到小木屋门前。“吱——”门开了,乔斯坦.贾德先生竟从门里走了出来,“进来坐坐吧。”他对我的到来似乎丝毫不感到惊讶。“尊敬的乔斯坦.贾德先生,您好,《苏菲的世界》写得真是太精彩了。请问,您的灵感来自哪里呢?”

  阳光透过窗户,折射在地面上,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乔斯坦.贾德先生往上推了推眼镜,微笑着说,“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这本书却截然不同。我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极不寻常的信开始,苏菲每天都会充满好奇地等待着艾伯特写来的信。‘信里会说些什么?’不仅是苏菲,连读者的心也被牢牢抓住了!”

  “叮铃铃~”闹钟响了。我回想着刚才的画面,轻轻抚摸着这本书,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我在信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我想只有这样,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少女来说才更好理解哲学吧。”艾伯特先生眨了眨眼,显得更加精神,“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比喻……”他手舞足蹈,滔滔不绝,我陶醉其中,许多事物的影子从我眼前闪过,我依稀辨认出,雅典的高城,巴特农神殿,酒神剧院……

  渐渐地,我的眼里幻化出一只小白兔,我痴痴地想着,我到底是细毛顶端的生物,还是深入兔子皮毛的生物呢?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

  苏菲的世界看过之后第一印象就是“迷”!为什么呢?苏菲的作者乔斯坦贾德是著名的作家,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悬念大师,但要是我,我倒是推荐他去写悬念小说。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有太多的迷解了又开,开了又解,把我搞得晕头转向,但最晕的还不是这个。苏菲的世界整体效果很好,虽然有很多谜,但是连接起来依然是天衣无缝,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

  第二感就是乱!一开始的信封变成了后来的面谈,我说在乔斯坦贾德笔下的艾伯特总是那么有空,如果这样,我倒希望他是个正常一点儿的哲学家。本书中有很多情节,以及道理,甚至是惊险刺激的过程等等……因此,我看来看去依然有些地方不太明白,令人费解。可是,这一切又好象是有关系的,一开始的信封,到苏菲去追查真相,最后真相大白,可又出现了席德的爸爸!这一连串的东东表面上乱糟糟的,但其实如果一次性看的话会觉得非常的具有剧场性。

  第三呢不用说,就是难。这个“难”不是看书很难,而是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很难懂。虽然都是些对生活,以及对社会都有关的哲理,但却是以一个哲学家的角度与我们阐述这个过程,从中世纪,再到什么纪元,从一元论到二元论,从古罗马到雅典,处处是哲学道理。我发现全书中动作焦点不是很多,反倒都是些哲学与真理。如果真要把这本书研究透的话,可想而知有多么的艰难啊!但也由此看出,乔斯坦贾德不仅仅作文精通,而且还深知哲理,真是难得一遇的“外国好作家”啊!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整体性很强的书,如果分开来看,并且一个一个情节的来看的话,估计要弄懂顺序十分的困难。整体上来讲《苏菲的世界》我认为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5

  有一本书叫做《苏菲的世界》他讲述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看完这本名著,我有一个感想,那就是:苏菲他是一个好奇而且好学的孩子,从他接过神秘来信时,他就有一种好奇感,再加上信上那些奇怪而且深远的问题,使她情不自禁的去弄懂这些问题。接着就在一位导师的引导下思考一些各位大师所思考的问题,首先他应该有自信,然而事实却比他想象的更离奇、怪异。

  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每个人的大脑里、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心里面都想得很多。虽然有一些不切合实际,但是那都是一些发自于内心的幻想,更不知道怎么去表达,但我们都会有同样的感受,那是一种哲学的幻想。先人把一个又一个不解的哲学命题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传世佳品赐予我们。哲人用艺术的口吻教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感染灵魂。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6

  哲学是什么?应该是很枯燥难懂的吧。在阅读《苏菲的世界》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哲学。

  《苏菲的世界》讲述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在一天放学回家后,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从此以后,苏菲就开启了学习哲学的道路。她学习了古希腊哲学,认识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等众多的哲学家。可渐渐的,苏菲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是少校艾柏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的生日而虚构出的人物。在故事的最后,苏菲终于逃出了书中的世界,来到了席德的世界中。

  整本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一封信上的那三个字:你是谁。苏菲收到信后再思考这个问题,正在阅读的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是,我究竟是谁呢?

  这是也许每天都会有人问的问题,这是平时做自我介绍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然而静下心来想,答案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我是学生?我是女孩?那学生不止七一个,世间也有成千上万个女孩。如果我换了个名字,如果我的长相并不像现在这样,那么我是不是就不是我了呢?人会不会真的有灵魂。如果是这样,我只是存在于一个身体里,灵魂与思想才是真正的我,是这样吗?

  我生活的地球是茫茫宇宙中及其微小的一个星球,而我、我们,更是宇宙中非常渺茫的存在。地球少了任何一个人,也不会停止转动。那我该怎样让这个世界记住我,记住我是谁呢?

  我思考了很久以后,我只能回答说:我就是我。除此之外我找不到任何词语来说明。你是谁,这个问题看似非常简单,却又似乎永远也没有答案。或许为穷尽一生也不知道:我,到底是谁。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7

  如果学院不安排,我想我是不会阅读《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但是,在速读了以后,却忽然之间有了太多看法。

  在苏菲的世界里,书中的主角苏菲主要思考了两个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他们只是存在于书中的人物,那么如果放到现实中呢?如果我在现实中问这个问题就会显得非常可笑。但是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我们来自于哪里呢?

  宇宙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而我们是其中非常微乎其微的一部分,我们的快乐、烦恼、忧愁就更不值得一提了,最终不过是化作一捧尘土,消失在世间万物之中。如此短暂、脆弱的人生,我们难道要在负面情绪的操控下过完一生吗?那些衣服、首饰、化妆品最终会化作一缕尘埃,消失在茫茫宇宙。一切都不过是身外之物,最后留下的只有你乐观的精神。我们的生活要想过得幸福,需要外界的和平的环境和自身的乐观的态度来热爱这个世界的。外界的环境是不可控制的,但是我们能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美丽的家园。而态度则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出发,保持乐观,每天开心,看到世界上美丽与积极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沮丧、埋怨。

  爱这个世界,就要学会珍惜和感恩,珍惜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每一个幸福的时刻。感恩这个世界给你生命,给你机会去享受,适应消极的,着重注意积极的方面。

  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关注一些不好的,关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消极的以不好的方面概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忽略了人间的真善美,这样的人会渐渐的失去最简单的快乐。对路边的花朵微笑,你会收获美丽与芬芳;对着太阳微笑,你会收获温暖与光明;对手机微笑,你会收获便捷与享受;对着社会主义制度微笑,你会收获安心与稳定......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欢喜吗?

  我认为,幸福来自于一个人的选择,选择积极,就会收获幸福,选择消极,就是在放弃幸福,选择走向毁灭。生存与毁灭,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面向未来。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8

  14岁的少女苏菲在放学回家后收到了两封奇怪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此开始,苏菲的命运改变了。在一位神秘导师的引导下,苏菲开始学习哲学,试着破译这个世界的谜团。但是苏菲发现这个世界远比她想象中更离奇古怪……

  一开始,我真的以为这是一本侦探小说,否则怎会如此引人入胜?读着读着,才发现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我今年12岁,上五年级,在我的概念里只知道有哲学家的存在,并不明白哲学是怎么回事。妈妈说,哲学这个词,解释起来有点复杂,可以打个比方,医学家研究怎么治病救人,植物学家研究怎么栽培植物,使花开得更好看,果实结得更丰满,味道更鲜美,史学家研究国家政权怎么兴盛怎么衰亡。哲学家呢,不研究具体的东西,他们会把刚才那些学者的成果进行一一比较,发现不管是人也好,植物也好,国家政权也好,它们都得符合一个生长、兴盛、衰弱、死亡的过程,没有例外。哲学家就会把这个过程用到其它地方,分析其它事物,比如动物、人性、等等。所以哲学应该就是研究事物普遍规律的一门学问。

  如此说来,哲学应该枯燥乏味、神秘而深奥的,可《苏菲的世界》却如此生动,它刻画的苏菲就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女孩,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不断探索这个世界的欲望,从苏菲身上,我也开始学会了思考,人必须得保持一颗“好奇”之心,我知道天是蓝色的,草是绿色的,这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让我失去了思考的价值,就像学习,对书中的知识、老师传授方式,从不咀嚼就欣然吞下。一个人失去了好奇心,便也失去了对事物探索的精神,进而我们的思维开始被固定,最后因为惰性变得呆板,毫无创新可言。

  多对这个世界问几个为什么,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像也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存在着。《苏菲的世界》是值得一读的,它所展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哲学,更多的还是关于生命等的有意义的问题,它让我学会了用哲学的角度,重新看待世界,重新认识自己。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9

  看过《苏菲的世界》的朋友一定会这样认为:它是一本简单而又深奥的小说。它曾经一度地使我拿起,一度地使我放下,它一会使我兴趣十足,一会又使我失去耐心,我便在这矛盾中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整本书。

  14岁少女苏菲收到的陌生来信带她走进了一个她几乎从未接触过的世界,引导她的思维走进了人类更深、更本质的思考。

  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与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本来我认为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似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与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书中的一段话令我记忆深刻:世界就似魔术师变出的白兔,人类生活在白兔皮毛的最深处,把所有一切都当作理所当然,而哲学家们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们不断攀登白兔的毛发,目的是为了看清魔术师的真面目,也就是看清世界,看清人生的意义。《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非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0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理所当然,这部哲学书让人怀着对生命的崇敬和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在经营生活的同时学着成为一位思想家。“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听起来简单却神秘莫测无法回答的问题你想过吗?这本书常让我读到一半便问题重重,不得不再仔细地回头。却也大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就好像在读一部侦探小说,脑海中不断映出“为什么?”。

  百科全书上写有人信仰上帝的存在,可是“上帝是否存在?”

  很多人说人死后灵魂会升上天堂,可是“人死后是否还有生命?”

  没有书籍能够回答,除了我们思考、思考、再思考。

  有哲学家说人死后会透过某种形式存在,要不就不再存在,如果我认为人死后会住在一颗星星上,会活在一朵云彩中,当我们敲开每朵云,可以拜访这朵云的主人吗?这样带有好奇的思考还叫哲学吗?亚里士多德说“人与动物有许多相同的特征,但最明显的不同是:人会思考。”

  哲学的种.种问题被每一种文化关心着,历史上,有不同的人对这些问题提出过不同的答案。哲学家如同魔法师,用自己的想法,好奇而产生的念头给出不唯一的答案。所以乔斯坦·贾德说:“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有好奇心。

  婴儿,刚刚落于这个世界,对于周围陌生的一切都好奇着,她们闪亮的瞳孔正向世界传递着“为什么”,可惜的是婴儿不会写,不会说,不然一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只需提出问题就好,都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提出问题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好奇心。

  在我们一天天长大时,似乎对世界开始习惯,认为一切理所当然,其实不然,这是我们缺乏了婴儿时代的好奇心的一种表现,我们缺乏了提出好奇心的能力,所以哲学家比常人所多的只是孩子的视角。

  当你在钢筋混凝土中来回穿梭,在城市喧嚷中来回奔波,是否要静下来,找回一份好奇心,思考哲学问题,不再认为世界的理所当然呢?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1

  有一本书,它改变了我的世界,也改变了我的一生,它就叫做《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的哲学问题,我觉得它是无数个世界的概况与总结,让哲学不再枯燥和乏味,而是可以打开每个人心中的那个世界。

  本书讲述了一位叫苏菲的少女不断收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在神秘人的引导下,她开始思索,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生的知识,企图尝试解开一个个哲学问题,从而打开了苏菲那个充满好奇心的世界。

  “你是谁?”“你从何而来?”这一个个哲学问题看似简单,却富有深奥而远大的答案,这个答案从不分对与错,只是追寻着心中所想。“我是谁?”“我是兰博雅。”“我是地球人。”“你从何而来?”“我从妈妈的肚子里来。”还是“这个世界创造了我?”这些都有无止境的思考,无止境的答案。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哲学是个不切合实际的学问?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不愿意去思考这些哲学性的问题呢?也许是因为他们已失去好奇心,把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他们只相信具有实际性的科学证据,并且就此任自己陷入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而浑然不觉,这些人的世界中只有一定,没有猜想。

  就如我们碰到一个新奇的事物,我们必然会一时注意,让这样东西变得不再新奇,去接近它,去接受它。就像小孩子碰到狗,就会对着狗汪汪直叫,而大人却不会,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有兴趣。但内心装有好奇心的人,不会厌倦每一样东西,哪怕已经看过成千上万遍,他们也从不厌倦,而是去研究这件东西没有人发现的点,找出不一样的内容出来。人一生下来,除了养活自己的本命以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探索世界,观察世界,发现世界。那样的人生才具有意义。

  少女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开始的地方。她用自己的好奇心,聪明的才智,开辟出一个全新,不一样的世界。苏菲也教会我们很多哲学问题,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2

  是否曾经想过,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这儿?

  我只知道,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思考过。可能不只是我,几乎每个人都把这个世界想得太过理所当然——因为我们早已熟悉这个世界。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与我们无关。就如作者用的比喻,宇宙就好像魔术师从帽子中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兔子毛皮深处的寄生虫。我们都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服的躺着,对魔术师的秘密毫无兴趣。只有哲学家,不停的顺着兔子的细毛向上攀爬,想探究魔术师的秘密。

  这本《苏菲的世界》,带着主人公苏菲爬回兔毛尖端的同时,引领读者进入了哲学殿堂。让我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哲学是什么?我想,可能,哲学就是认识自己,不一样的自己。

  合上这本书,回忆起带给我感触最深的“我思故我在”。或许,我们活着的世界也只是造物主写的一本小说罢了,连我们是否真正存在都需要证明。笛卡尔说过:“我思考,所以我存在。作文/如果我不存在,那么我不思考。如果我思考,那么人生就意味着虚无缥缈。”他认为,我们应该要怀疑一切,但不能怀疑“怀疑”这件事本身。这种观点,让我觉得与“庄周梦蝶”相类似。到底是周公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周公?在处于“毛皮深处”的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可是,这样的一个思考,却让我犯迷糊,让我感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

  类似的种.种,这不禁让我用最初的目光重新打量起这个世界。马为什么叫“马”?鸟儿为什么会拥有翅膀?难道只有人才会有思想吗?……

  《苏菲的世界》——梦的世界,智慧的世界,亦是哲学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未知、探索的世界让读者恍然发现自己原来已经在兔毛深处躺了那么多年……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3

  年前读完了《苏菲的世界》,还未来得及好好的总结。对于这本哲学的入门书籍,读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从古希腊哲学,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从自然哲学,整整一部哲学史,以一位哲学导师给女孩苏菲授课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同时这个故事,这部书也是少校送给女儿席德的一份十五岁的生日礼物。这种书中有书,深入浅出的写法,又使得读者读起来越来越感兴趣。

  从思考“你是谁”开始,带领我们慢慢探讨很多高深的哲学问题。《苏菲的世界》以小说这种我所熟悉的载体形式传达出一部哲学史,这本书正是我这种非哲学专业同学最好的学习资料。我开始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很有必要在重读这本经典之作。

  虽然读后我只记住了几个哲学家和他们的哲学观点,但是得到更多的是对人生的些许感悟吧。

  “我们也是星尘”,我开始思考老师曾经的问题“幸福是什么?” 迷上《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已经废寝忘食了三天啦!我很喜欢看哲学类的书籍的!也多亏好友介绍!其实我这个人吧,是很难对一本书这么专心过的,除非是我自己愿意看的,否则谁都别想勉强的!

  不过说来也是奇怪,一看《苏菲的世界》居然放不下来,恨不得拿所有的时间来看,特别是当我读到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我就兴奋极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我孩提时代最崇拜的两位哲学家,特别是苏格拉底,他告诉我什么叫“最大的麦穗”,还让我明白很多道理了!

  苏格拉底时代奉行理性主义,特别是他的弟子柏拉图,对女人的看法真让我赞同!他倒不像亚里士多德那样歧视女性,亚里士多德这个哲学家崇尚男权,很不道德地说什么“女人是未完成的男人,男人为生孩子提供‘形式’,而女人只是为孩子提供‘质料’”。这个“质料”,打个比方说就是种子和土壤的关系, 男人在女人的土壤上播种,由女人提供养料……这换成现代话就是女人是一台生育机器。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4

  读完了《苏菲的世界》,让我初步了解了哲学。这本书的作者是乔斯坦?贾德。

  书的内容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苏菲的世界》既是小说又是哲学史,因此哲学是其贯穿始终的主题也就不奇怪了。哲学并非以那种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推荐大家去看一看。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5

  记得自己是在看完同名电影后去找来这本书看的。

  在图书馆找到唯一的一本92年版的《苏菲的世界》。说是“唯一”毫不夸张,当时的网上除了对电影的简单介绍,几乎找不到书的相关情况,“苏菲的世界”是一个非常冷门的词组,所有的中文网页搜索结果也只不过三页,而且大多是繁体。

  翻着泛黄的书页,我用了整个暑假的时间咀嚼完。期间思考的乐趣以及原著带来的惊喜伴我度过了几十个不眠之夜,受益匪浅。虽然电影的内容远没有原著的丰厚充实,但还是非常感谢它带领我走进了那个“世界”。

  看原著的过程像是登山,一级一级地爬上去,走到最后,你发现自己仿佛已经远离了芸芸众生,远离了庸碌的生活细节,你抬头望着星空,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崇拜和敬畏,然后,你试着向周围的同类呼唤,却发现他们总是不屑一顾。他们没有嘲讽,只是不解,然后走开继续他们无关痛痒的蜚短流长。《苏菲的世界》本身只是一本所谓的哲学启蒙书而已,并不包括一切。可笑的是,我当时像一个意外获得宇宙最大秘密的小孩一样,对书上的每个字都视如蕴藏巨大能量的咒语。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活中琐碎事务的极大厌倦感以及对大众口味中的盲目部分极度反感。

  这里不想赘言书中的内容,只是觉得一场梦醒来之后,人类是多么的孤独和可笑。在感叹宇宙和生命的同时,我也不禁唏嘘:人类只是进化链上的一环,那么的渺小!于是不得不对生命和自然产生敬畏,对上天的馈赠心存感激。哲学让我清醒,我学会了在不容乐观的现实中平静地走在路上,没有悲观,也没有愤世嫉俗,只是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之后,一种坦然的心境。

  很庆幸当时的自己在陷入迷惘前仔细读完了它,我知道,自那以后我的人生和态度将会改变很多,能有这样的改变也就够了。

  《苏菲的世界》最好是仔细读过、思考过,至少要浏览过,毕竟它的讲解章节有些枯燥,需要很大的耐心。如果我到现在才读到它的话,相信自己已经习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观念会影响阅读的质量,以那种废寝忘食的痴迷状态阅读一本厚达五百多页的哲学启蒙书,我想以后是不会再有了。所以对这本书更怀有特殊的感情。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6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哲学书。

  一位父亲为了给女儿上哲学课而创造出了两个虚拟的人物,苏菲和艾伯特。而一开始苏菲并不知道自己只是活在别人的头脑中,直到席德和少校的名字一次次出现在苏菲的世界里,而艾伯特的哲学课也讲到了浪漫主义的反讽这一阶段,通过浪漫主义的反讽,苏菲才认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从这儿开始,席德和苏菲的视角不断转换。

  西德作为存在的人物,在看一本父亲寄给自己的哲学讲义,苏菲作为虚拟的人物,和艾伯特一起想办法逃离席德父亲的精神世界。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位童话人物,都与他们正在进行的哲学课程息息相关。这样精妙的设计,使得原本看起来应该枯燥无比的哲学课程妙趣横生。而大量通俗易懂的例子又帮助我们对于哲学家们的思想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对于任何一个对哲学没有系统了解的人,这本书都可以作为思想上的启蒙。而文末苏菲和艾伯特的成功逃离也值得思考。苏菲和艾伯特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但席德和她的父亲,又何尝不是作者笔下的人物呢?他们其实也存在于另一个人的头脑当中。

  那么更进一步,我们会不会也是某个人头脑的产物呢?这又是一个哲学命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7

  阅读这本书纯粹是偶然而不是必然。在读之前,我并不确定自己能否真正地读进去或者看完它,尽管它是一本畅销书。因为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对于哲学这个词,我的感觉是陌生并且遥远的。

  “你是谁”,这是第一封神秘来信上的三个字。苏菲收到信后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而正在阅读的我不禁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是的,我究竟是谁呢?

  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最起码的,这是自我介绍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然而静下心来思考,答案很肯定,却又似乎没那么简单。举个例子,我是我,但如果我换了个名字,或着我的长相并不像现在这样,那么我是不是就不是我了呢?人是不是真的有灵魂,如果真是这样,我只是存在于某一个身体里,其实灵魂与思想才是真正的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我生活的地球是茫茫宇宙中及其微小的一个星球,而我们都只是宇宙中非常渺小的存在,甚至可以说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存在。地球少了任何一个人,也不会停止转动。那我该怎样让这个世界记住我,记住我是谁呢?

  我思考了很久,只能回答自己说:我就是现在的我。除此之外,我找不到其他词语来解释我到底是谁。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8

  哲学是什么?在以前就听过“哲学”这个词语,但是从来就未仔细想过它是什么,看过《苏菲的世界》后,虽然不是很确定,但是也算知道了些。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问题就是那些对哲学有兴趣的人所要探讨的,乃是自地球有人类以来,人们就辩论不休的问题。不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碎小事,这些像是宇宙、地球与生命是如何产生的之类的问题,这是每一个文化人都关心的问题。虽然看起来它好想和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关系,你也无法在百科全书上找到像是“上帝是否存在”这类的问题,但是当每一个人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满足了,还有一些东西是每个人都需要的,那就是:明白我们是谁,为何会在这里。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这也是为什么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有一颗赤子之心,一颗尚未被世界磨平的心。两千多年前,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有好奇心,人们多于为什么会活着这件事非常惊讶,因此这些哲学问题产生了。

  关于书中提到的魔术师从帽子中变出小兔子的小把戏,可以借此打个比方,这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他帽子里拉出来的那只白兔,只是这只白兔体积极大,因此这个过程要持续好长时间。所有的生物都生于兔子毛的顶端,他们开始时会对这场戏法感到不可思议,但随着年纪渐长,他们会愈深入兔子毛皮的深处。毕竟比起脆弱的兔毛顶端,他们更喜欢安逸的毛皮深处。但只有哲学家例外,他们会踏上这危险的旅途,虽然中途有人掉了下来,但从那遥远的古希腊到现在,仍有不少人努力往上爬。

  从我们被母亲生下的那刻起,我们渐渐长大,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左顾右盼,好奇地想触摸每一样东西。所以如果是一个小孩子和大人看到石头浮在空中后,吃惊的一定是那个大人。孩子们会对一样东西表现出几百次的好奇,直到逐渐习惯,变得像那些大人一样。这真是一件极其悲哀的事,在他们未具有哲学性思想前,他们就丧失了最重要的要素——好奇心。习惯真是件可怕的事情,想到人们对于日常小事斤斤计较,而对这类更重要的问题视而不见,就不免想到未来到底会怎样。

  如果你去问一个人(尤其是大人)“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他们一定会用奇怪的眼神打量你,然后也不会认真回答他。只是因为这种问题似乎没意义,大家都认为世界的存在不是理所当然么。这样一说好像很严重,可这就是眼下的事实

  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有好奇心,这就是哲学家。如果无法判断你是孩子还是哲学家,那么你已经过于习惯这个世界了,以至于不会对他感到惊讶了。

  苏菲在14岁的时候在神秘人的带领下去尝试思考这个世界,就像在她前往兔子皮毛的途中,被神秘人拦下,带回到兔毛顶端。我现在刚好也是14岁,虽然无法有和她一样的经历,但这样一本书无非也是一个警告。

  像孩子那样看世界,不被生活磨平棱角,不会变的圆滑世故,保持对一切的好奇心,不过分习惯这个世界,这是14岁开始我看到的新的生活定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9

  阅读《苏菲的世界》,就好像出席一场无与伦比的哲学宴会,亦是参观一座人才济济的名人殿堂。它虽然不是那么浅显易懂,但它依然使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我们不能将任何事情都当作理所当然,应该去追求真理和智慧。

  这本书主要叙述了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我们跟随她的经历,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笛卡尔再到萨特。有达芬奇的绘画,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有古登堡的印刷机。时空穿梭交替,思考不断深入,看尽社会沧桑变幻,留下许多心灵的震撼。

  刚出生的婴儿对所有的一切感到不可思议,并有兴趣、有时间去探索和发现;而越当他们慢慢变得成熟稳重的时候,却将对世界的好奇和惊讶抛到了九霄云外。哲学家们不断地提出问题并绞尽脑汁去寻求解释,但那些甘于平凡的人们却一如既往地谈论着寻常的事情。“世界是什么?”“世界为什么存在?”“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丰富多彩的世界仿佛虚无缥缈,敢于探索、想要唤醒我们的人博得的却是不屑一顾甚至是厌恶和迫害。世界上有多少人愿意思考这些问题?有多少人为了寻求真理而不顾他人的嘲笑的眼光和讥讽的话语?

  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没有任何主见的人们逐渐变得迷茫和浮躁。先进的科技只能带给我们方便快捷,而唯有哲学才能教会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给我们知识和智慧。这足以让我们在这个人云亦云的社会中夺得一席之地。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0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都披着神圣的面纱。人们虽满怀敬仰之心,却很少能看到它的真实面目,因为它博大精深,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滚动的雪球不断变大,而人类只能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然而有这样一本书,它并没有用崇论宏议来解释哲学的深奥,而是以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一位又一位哲学家,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这本书就是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作者在文中创造了两对人物:少女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亲。这两对人物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我在扑朔迷离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这些问题。

  年少的苏菲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的哲学课。我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感受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魅力,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欣赏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极致。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当你把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和他们的故事及理论连接起来,就会发现西方哲学史已经变成一条河,虽曲折蜿蜒,但源远流长,静静流淌,而且清澈得一眼就可以见底。

  读完这本书,我们不得不感叹作者实在是一位阐释与表现的高手,他居然让人像读侦探小说般地把几千年的哲学史一口气读下去。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在公元前400多年时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和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揭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当然就更难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他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即便付出生命,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使我深深佩服。

  作者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多么有趣,又多么奇怪。你会理解,所谓哲学,并不是某些人“吃饱了撑的玩儿”的把戏,而是人类对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永恒的叩问。这本书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礼赞、对人生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进入觉悟,点燃了一盏盏明亮的航灯。其实,哲学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它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它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之间的关系。在我们这个世界,如果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而哲学给予我们智慧。苏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精神的世界。我相信只要我们也像文中的主人公苏菲那样有着积极处世心态和乐于思考的精神,我们也能像她那样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收获很多很多。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1

  今天,紧赶慢赶的看完了《苏菲的世界》,莫名有种看各种书玩“套娃”的感觉。《苏菲的世界》用最简单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哲学的发展,几个哲学中有名的“派别”。用席德父亲的话来说,就是他专门写给青少年的一本哲学书,作为孩子的“哲学启蒙”。我个人的观点是,全书最难的地方就在于艾伯特教给苏菲的哲学知识。但我们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不过有一点我和席德一样不太懂:为什么自己丢的东西会跑到父亲寄给自己的书中,还会被苏菲捡到。这应该是席德父亲故意制造出的巧合,可我的逻辑就是想不通,觉得哪不对劲儿。

  我解释一下,在开头中说的“套娃”即“书中书”。我们在书外,看席德和他的上校父亲;席德在书中,看苏菲和艾伯特;席德书中的苏菲又在看一本写自己的故事——《苏菲的世界》。顺带一提,《苏菲的世界》还包括《小红帽》《爱丽丝漫游奇境》等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看见这些“熟面孔”,有没有眼前一亮呢?

  苏菲的世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曾用好奇的眼光打量周围,思考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如今,我们还未滑到兔子毛深处,开始往上爬还不晚。魔术师的面目一定会有一群充满了好奇心的人们发现。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2

  “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苏菲是个14岁的挪威小丫头,生活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地方,过着小女孩的小日子。可自从一个不请自到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突然走进她的生活,苏菲的世界便完全改变了。作者乔斯坦·贾德,这位从教多年的作家完全采用侦探小说的构思,借助艾伯特给苏菲上的哲学课而将一整部西方哲学简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们婉婉道来。可以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西方哲学的入门读物。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乔斯坦·贾德带着我们走进《苏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学。作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年少的苏菲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的哲学课。我们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而正当我们略显疲惫之时,本书的副线却又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我们沿着苏菲的足迹寻找神秘的老师和从未谋面的席德。主线与副线自然交织,浑然天成,足见作家艺术修养之高。但更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则是:作家灵活而娴熟的运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哲学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观点、探究哲学的真谛。《苏菲的世界》是将艺术与学术完美结合,通过我们熟悉的载体传达我们陌生的信息。

  读者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3

  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样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苏菲开始思索,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比她所想的更加怪异、更加离奇……这就是《苏菲的世界》。

  苏菲是个小女孩,无意中接到一封信,里面问:“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接下来一位哲学家给苏非寄信,每一次都讲哲学。一天一只狗带着她到哲学家的阁楼上做实验。做完实验又送回来,就这样苏菲的哲学火速上升,从20、30分到100、90,难道这能提高苏菲的哲学成绩?

  读了这本,可以这么说,读者本书你读个1、2遍读不懂必须读上十遍才能理解这里的情节内容和艾伯特的哲学。我废了好大得劲才把这本书看完。读完这本书就如陶行知所说的要钻进去,展开来。不要只看字面的意思,也要理解这些哲学。要认真,老师布置得家庭作业要认认真真的完成不能马虎,不然等于白做!比如有错题了,你要先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在想想怎样去订正,要不然就白费!

  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很多道理,很适合我们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4

  《苏菲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这个世界是真是假,我们无从得知。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这三个经典的哲学问题令原本不屑一顾的我疑惑。生命是一场梦境吗?或真的只是某个人脑子里无关紧要的一些电磁波?世间万物真的是我们看到的那样么?我到底是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还是只是一本书中的人物?这个世界真的是我看到的那样吗?人本质上还真的是人吗?读完这本书的我对这个我早已习惯的世界产生了疑惑。

  苏菲在收到神秘信之前,生活循规蹈矩,平平常常,收到神秘信之后,世界像谜团一样在这个14岁的懵懂少女面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想象的更怪异、更离奇……

  我觉得真正神秘的是苏菲的哲学老师艾伯特,他一直在教苏菲知识,又可以使古城雅典从废墟中兴起,可以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话,他太神秘了!最后他们到席德的.世界,艾伯特仍几乎无所不知。而“柏克莱”“柏客来”这两个名字贯穿了整本书,隐隐约约的一条暗线,发挥了大作用——最后,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被柏克莱的一个理论推演而来。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令人不知不觉便深陷其中,它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唤醒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第一次读时,那些一大段一大段的哲学知识令我皱眉。但不知不觉中,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到现在,《苏菲的世界》深深地吸引了我。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经典的哲学启蒙书,以小说的形式交给我们知识,是一本好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5

  如果人类的大脑简单到可以理解,那我们还是会愚笨到无法理解它。

  如果浩渺如烟的自然万物,伊始只是块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沙石,我们还是会问,沙石又是从何而来。

  如果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梦境,面前的你我只不过是一缕云烟,那我们的经历又有何意义,人生的价值又在哪里?

  如果我们只是一层缥缈的星尘,那我们所走过的昨日,所念念不忘的过去,所震撼的悠悠文明历史又在哪里?我又是谁?

  “爸,你说人的大脑是怎样进行思考的呢?”

  “嗯,大概是神经什么的一些组织在运行吧。”

  “神经是怎么工作的呢?”

  “……”

  我大概有好几天撑着下巴追问爸爸一些连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了,然后在爸爸无言以对的时候又意识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爸,你说我为什么会问这些问题呢?”诸如此类,爸爸都是抽动着脸当作回复,我只好作罢。但我的思想可不会轻易放弃,于是它又不受控制地开始思考了。

  的确,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加一的算术,两个指头很明显不够。我想到了很多关于我大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确切地说是由我的大脑提出的。用大脑去思考大脑,这就好比用公理去证明公理一样可笑,可我乐此不疲,不打算擅罢甘休。因为苏菲他们说过:“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是不会说放弃的。”

  没错,即使上帝限制了我们爬上天堂的通道,他也无法限制我们去为揭密所做的种种努力,谁能说不会有另一片天堂呢?

  世界从何而来?

  是从一颗小小的卵石变成了今天这番模样吗?这不是不可能,可那最初的卵石又是从何而来呢?

  是一直都存在而与上帝同在,且永不消亡的吗?那它为什么会存在呢?是一粒粒尘埃的传世奇作吗?那最开始的尘埃又来自哪里呢?

  人类本着如无底洞般的求知欲来到世界,然后又借着这本能一次次地解读着养育我们人类数千年的世界。然而世界并未因此敞开怀抱,反而更显得神密、传奇。人类就是这样一代代地进步着。世界也就这样一次次展示着它令人神往的传奇。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是不会放弃的,所以人们依旧在为解读世界而努力着。

  的确,人类就是在求知欲的促使下探索着世界,创造着更美的未来。

  如果人生只是一场梦境,你面前的一切都将是虚无,无论是父母、朋友,还是你曾认为最美的景物。那既然如此,人生不就和梦一样虚幻、毫无价值了吗?我想旧友曾问的问题: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笑了笑,这个课题对我来讲太大,而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就是那种一抓一大把的平凡的人。旧友叹了口气:“果然,你也答不出来,所以没意义,对吧?”我的笑容忽然就消失了,我想起了小学毕业后那无比灰暗的60天假期。

  我不知道当时还稚气未脱的我为何会缩在屋子里思考着关于这种人生意义的大课题,但似乎有某个声音在说:“想清楚这些,你才能摆脱毕业的阴暗,更努力积极地面对未来。”这个声音一直在催促着我思考,后来好像确实有了那么一瞬的顿悟,最后的结论早已记不清了,但我却奇迹般脱离了苦海。

  然后我就失去了理智般喊了出来:“每个人的生命是有意义的,上帝把我们创造成了人类是有目的的!”我冷静了下来,“我们都是带着使命的安琪儿,我们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没错,在一个冬风呼啸的季节,一个放学后空旷的校园里,我在某种奇怪力量的促使下,说出了一段事后感觉无比深奥的话。我自己都不是特别清楚我为什么会说这些,我宁愿想信是上帝借用了我的意识,在向万物诉说着人生。

  是的,我们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即使它本身并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哲学的意义就在于解读人生的意义。即使人生就是一场梦境,做的好梦还是噩梦,取决于你对人生的态度。是梦又怎样,那梦就是人生,那就请用你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你的梦。

  我是谁?

  我是大自然最神奇的造物——人类中的一员。没什么自然造物会比人类更加神奇,但我只是那其中的一员,就好像满头秀发中你认为微不足道的一根。我们的责任却并不微不足道。

  回归最根本的生物的责任,我们是满载基因的小船,我们的责任便是传宗接代,但这并不好笑。是的,这的确是我们作为生物最根本的责任。但我们并不和其它生物一样,所以我们的责任并不只是这个。我们所承担着的还有五千多年前的祖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历史。我们背负的便是这沉甸甸的历史责任。

  上帝只是上帝,他可能创造了历史,却无法干涉历史,所以这沉甸甸的历史只能由我们来承担,历史的朝向也由我们主宰。为了几十代几万代的人类子孙,我们能做的便是努力撑住风雨,扬帆驶向光明。

  如果我们当初未选择蜕变,我们会摆脱那烦人的责任枷锁,但我们就只有是一层毫无意识的缥缈的星尘了。既然选择了,又为何要逃避?又为何不去承担这历史,完成这蜕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6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叫我打开门拿包裹。”索菲关上门打开信封......

  苏非用手指着一个镜子里的自己说:“你是谁?”此时苏非和我的脑子里没有想得是一样的:我是谁?不用说,我是庄子婷,可是我们这个叫庄子婷的人来说又是谁?是我。得,又绕回去了:我是谁?我居然可以不知道他们自己是谁,这不是太可笑行为了吗?我甚至导致无法去决定学生自己的长相、父母、家族,我更没有进行选择通过自己是人还是兽的权利,这不是中国太不应该合理发展了吗?但这些问题却是我不得存在不接受的事实。

  “世界从何而来?”我不知道。老实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真正知道,对吧?

  哲学问题是不可改变的吗?是也不是。关于宇宙这样的事物的起源,以及各种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数千年,我想不出有谁能够解答这些问题,人类也永远不会停止思考和探索。与此同时,随着人类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巨大变化,每天都会出现新的问题,机器人会有洞察力吗?人脑是怎么工作的?人和机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这些问题是很头疼的燃烧,和我们说可以实时得到解决。要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应该彻底改变自己的思维,生活模式的方式,我们生活在作为生活的中心,地球的宇宙一样可笑中心的时代。对我们来说,那一刻自然是最重要的,最显著,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并不重要,因为我们现在应该尊重未来的同样的尊重。

  我们是生活的主角,人类社会则是一个地球的主角。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7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可以通过想象,这两个哲学社会问题会成为萦绕全书甚至需要我们自己人生的疑问,因为他们这是对终极的拷问,对本源的发问。

  ——你是谁?

  当14岁的索菲收到这封信时,她一定很开心。但她第二次想的时候,她很困惑。我是谁?她走到镜子前,想象自己不是苏菲,叫莉莉。试着把自己叫到镜子前眨眼,但不起作用。所以在哲学课上,问题就像影子一样,缠着她。最后,她发现事情比她想象的还要奇怪。她,苏菲,是少校为庆祝希德十五岁生日而虚构的人物,少校控制着她的思想和行动。但更讽刺的是,少校,他创造了苏菲的世界,但他是由我们创造的。

  这故事就像个无底洞。很神奇,但也让我们思考。我们也是被创造出来,住在另一个生物的脑子里的吗?那我们是什么?单纯的人?还是作家小说里的人物?还是一场梦?我们有自我意识吗?还是有人在控制局面?这个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命运吗?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但是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在哲学史上,成千上万的大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最有洞察力的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我思故我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辈子都在问问题,弄清楚我们到底是谁。

  ——世界从哪里来?

  信光我的立场,有五六百的书,这些图书的图书世界。试想一下,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力作,作者创建一个虚拟地球,数十亿的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你是为您量身定制每个项目的作者,你的生活是有点思维下的情况下,你最终会由笔者主导。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你只要打开门的小运动,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我想想你是否感到毛骨悚然。

  在科学与哲学上,这都造成社会恐慌。科学上意味着企业所有学生科学发展定律都具有不确定性。哲学上意味着探寻的本源可能影响并不是一种客观方面存在。我们的世界成为了自己一个非常脆弱而不稳定的肥皂泡。而这种精神世界,正是苏菲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苏菲并没有放弃。结束这本书的,她拿起扳手敲了敲Sid的额头,和喜德齐骆驼跟踪的感觉。这真像一个福音!也许我们做什么,它可以带来影响到了另一个世界。

  人生是星尘,我们是星尘,世界发展也是星尘。

  我们都很美。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8

  《苏菲的世界》记述了众多哲学家。但,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我认为还是马克思。

  因为,马克思是首位将哲学与实际的社会学、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哲学家。马克思认为,人们的思考、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的变化推动,并且将社会的物质、经济、社会条件称为社会基础,将社会的思想、规则、宗教、科学等称为上层构造。

  并且,马克思指出了上层构造与社会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基础决定上层构造,上层构造也能影响基础。

  马克思的成就还体现在对于阶级的思考。他提出任何时候,阶层冲突都存在,它只会缓和,不会消失,并且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弊端,提出共产主义构想,影响深远。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这是我读了他的哲学观点后最大的感受。马克思是哲学家中第一个切实关心到无产阶级恶劣生存状况的哲学家。他不像其他的哲学家一样,埋头研究例如“宇宙的本质”“生命的意义”这类过于空泛、对于现实毫无价值的终极问题,而是敏锐地抓住了现有社会制度的弊端,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共产主义制度。尽管依然局限于当时社会生产力,顽固等因素,但马克思依旧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是一名开拓者。

  同时,他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的一种特质,也是令人敬佩的。马克思主义指出,黑格尔哲学本末倒置。马克思将推动世界发展的力量归结为物质,是一种典型的唯物主义。黑格尔则将这种力量归结于世界意志,就有一些唯心主义的感觉。马克思将物质放在第一位,说明他对命运的.一种不相信,对于人类力量的坚定信念。而这,便是马克思的思想中最为可贵的一种特质。

  总而言之,马克思,是一名伟大的哲学家。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9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果真是“我思故我在。”可是“我思故我在”是真的吗?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它让我感到恐惧。或许作者就是想让我们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吧。

  有时候我会想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我认为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没有多少人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在这么大的世界中,我无法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有人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0

  对于任何一名哲学初学者而言,我们时常会困惑于哲学的深奥,痛恨于哲学将事物的辩证性地反复赘述,冗长的文段,晦涩的理解,种种因素,往往会让我们对哲学望而却步,站在哲学的大门前,犹豫徘徊。我们究竟是要带着目的性地完成对哲学的探讨,还是依靠主观能动性去探寻事物因果?你真正爱上过哲学吗?我们常常难于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这又是为什么?

  乔斯坦·贾德所写的《苏菲的世界》一书中说到过这样的一句话“总的来说,人们不太注意哲学家,他们太懒了,他们不知道哲学家开始了危险的旅程”。事实真的如此吗?然而我想说的是:“并不是!”虽然人们公认真理只存在于少部分人的手上,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对真理的发问,童年时期,简单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都是哲学性问题。对于曾经同真理擦肩的人们而言,他们或许是因为根本不知道这是关乎哲学的东西。由于生活中缺乏启迪,探索真理成为了少数人的信仰,因此真理成为了一种高深的事物。

  对于《苏菲的世界》这一本哲学性著作,《新闻周刊》(国际版)评价到“这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对于未曾修习哲学概论者而言,本书是最佳的入门读物”。的确,当我带着一种对哲学崇高的敬意首次翻开这本著作时,我惊叹于乔斯坦·贾德的天才化写法使得哲学通俗化。他仿佛是在召唤哲学初学者们游览于哲学的沃土之上,不用担心严寒冰霜将真理冻结,因为哲学的大门永远会在你伸出双手时自觉开启。

  在近乎一个月的自律阅读后,长达45万字的长篇小说《苏菲的世界》,在物质化层面上可以说是圆满完结,但在思维化层面上,它却是不朽的,仍在延续。关上读物,我在知乎上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通俗化”是《苏菲的世界》成功的主要原因吗?一名“沙发”(即由于被点赞较多而居于首位的言论)网友的回答,吸引了我的眼球。他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写给15岁青少年关于哲学启蒙的图书,世界文坛对《苏菲的世界》的介绍和评论主要围绕于该书将哲学的通俗化。它能作为一部优秀的哲学入门读物而广为人知,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但是,转念一想,世界上那么多的哲学家,他们在出版读物时,肯定也尝试过“通俗化”这一行文技巧。为证实这一猜想,我在百度上搜索了近四十年来的哲学性著作,惊讶地发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里,曾有一大批同《苏菲的世界》一样将哲学通俗化的作品。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它们都没有像《苏菲的世界》那样取得成功?所以,在这里,我想就小说“《苏菲的世界》究竟采用了何种方法,在玩转通俗化这一概念时,能够甩尾其余人,成为哲学小说史上的泥石流”这一问题来表达我的看法。

  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先允许我对这部小说的概要进行梳理。故事发生在挪威的一座小城,14岁的少女苏菲同其母亲居住,苏菲的父亲是一艘大油轮的船长,常年出海,仅凭书信与其妻女联系。在苏菲15岁生日临近时,她在家里收到两封神秘信件,里面写有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好奇这些问题,但更好奇来信者,她期待来信。最后,在会说话的汉密士的牵引下,自称哲学家的艾伯特(AlbertoKnox)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有趣的是,授课方式全凭信函!一封信一般讲解一个时期的哲学,或是介绍一个西方代表性的哲学家。在这位神秘导师的带领下,苏菲走进了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十月革命等影响人类命运的各个时期,思索哲学和艺术的真谛。穿插在其中的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笛卡尔、史宾诺莎、休姆、康德、黑格尔、祁克果、马克思、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等伟大哲学家。在苏菲与艾伯特的故事里,明信片里写着的“转交席德”以及艾伯特常常误称苏菲为席德……让苏菲无时无刻不想探查所谓“席德”的真实身份。在小说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场景突然切换为席德的卧室,席德竟与苏菲如复制般的相像!在描写有关席德的生活情节时,透过席德同父亲的电话交流,故事真相渐渐浮出水面。所谓席德的父亲,其实是挪威联合国部队驻扎在黎巴嫩的上校,他热爱哲学和写作,而《苏菲的世界》一书正是他为女儿席德准备的15岁生日礼物,他希望借此激发女儿对哲学的兴趣。在苏菲的世界中,苏菲、她的妈妈、她的朋友和哲学家都是上校笔下的小说人物。当然,小说中的一些背景,包括故事地点、事件等实际上都来自于席德的现实世界。席德阅读一章又一章的关于苏菲与哲学的故事,,而苏菲的世界又与席德的世界产生交叉重叠。

  读到这里,以上的问题似乎也有了答案。乔斯坦·贾德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取材,借少女苏菲学习哲学的多样方式带读者进入“通俗化”的哲学世界。但它也并是一本单纯的哲学小说,在我的认知程度上,它类似于一种魔幻型小说,将虚假的事物进行近一步地虚无,从而让人剥离现实层面,投入极大的脑力来辩证自己所处世界的真实性。所谓“小说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讲义”大抵上便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当你读到一半时,你会发现《苏菲的世界》是少校送给自己女儿席德的礼物,即苏菲是虚幻的人物,元小说概念由此证实,也正因此,现实世界开始神秘化,书本上的内容吊足了他们的胃口。当童话、历史、宇宙……一切人类思维所能想象到的问题像雨珠一样倾泄而下时,讲义的枯燥乏味被人们忘却,因为它以讲故事为主体,忽略了所谓的形式,也由此套住了读者寓学于乐的“味口”。

  此外,文章内容的丰富也不可小觑,可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西方哲学家的荟萃馆,在这里,留于史册上的哲学家们都会出来发表他对于哲学的观点。柏拉图的理型论、德谟克里特斯的原子虚空论、笛卡尔的方法论、康德的因果率、黑格尔的辩证观、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些不仅仅是哲学的世界,更是人类进化的象征。当我们沉下心来静静阅读时,作为一个当代人,你一定会对历史产生一种敬畏感。前人的智慧原本是不可“窃取的”,但是文明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学习与继承。所谓“历史的过客”总要留下些什么来证明他们的存在,而我们也是如此。因此,当哲学上的饕餮盛宴赤裸裸地公之于众时,读者们定然会如饥似渴般地汲取。

  抛去小说哲学上的内容丰盈这一特点,作家乔斯坦·贾德的巧妙的叙事手法也十分另人赞服。关于哲学的问题,乔斯坦·贾德总是在故事前让读者思考“为什么”,然后再通过故事解答“为什么”。比如,小说开篇苏菲在毫无目的的前提下思考两个问题,这样也可以带动读者同其一起思考,更好地发散思维,自由畅想。他的这种写作手法,有利于打开我们闭塞的思想之窗,让我们原本的思维天性得到复苏,通过“哲学”的大门,去找寻属于自己的智慧。

  在苏菲与神秘哲学老师艾伯特之间的交流互动和上校与女儿席德间的对白的相互切换中,我们不难发现小说情节的进展也具有一定的哲学性质。这也是它在“通俗化”的同时表现出哲学无处不在的一个典例。《苏菲的世界》属于一种“嵌套式”的结构,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类似于“庄周梦蝶”般扑朔迷离。虽然我们都知道苏菲和艾伯特只是上校创造的“人物”,他们只是活在上校写的《苏菲的世界》这本书里,但是当上校的女儿席德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却真切感受到了苏菲的存在,甚至相信是一种真的存在。那么,所谓“影子”的苏菲到底存不存在呢?席德的世界就一定是真实的吗?是否所谓的席德也是某一个“上校”创造的呢?就像苏菲说的:“假如上帝创造了人类,那么上帝肯定也由另一种东西创造……到底什么才是世界的本源?”上帝可以设定人的命运,但却无法时时刻刻掌握人的思想和行动,尤其是思想。很多情节对应了弗洛伊德关于梦境和潜意识的理论。但实际上,不管是苏菲和艾伯特,还是上校与席德,都只不过是《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乔斯坦贾德笔下的虚构人物而已。那么,面对这种类似“生命的虚无”时,我们作为其中的芸芸众生,又该如何自处呢?在《苏菲的世界》一书结尾部分,苏菲和艾伯特的“逃离”为我们解答了这一问题。

  认真读完《苏菲的世界》后,我对自身学习哲学的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前,我仅仅只是针对一些著名哲学家的思想来进行哲学方面的学习,想着凭“最优思想”而少走弯路,可是到最后,我发现自己在哲学学习的道路上逐渐脱轨,仿佛成为一个机器,只会去记录思想的机器,这不仅使我对哲学发展缺乏整体上的感知,更让我对哲学有了一种“生疏感”。或许是一种所谓的“能量守恒”让我在历经失败之后寻得希望,《苏菲的世界》展现给世人的“通俗化”不仅勾起了我对哲学的兴致,同时也助力我在学习哲学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在此,以笔墨的形式,我真诚地希望每一个爱好哲学的初学者们都能够利用自身的空余时间,好好地读读这一本优秀读物——《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1

  我看过的书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不多,但是《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无它,因为它是本有趣的哲学书。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乔斯坦。贾德著作的小说,本书多以苏菲和一位名叫艾伯特的神秘人之对话录,是以由浅入深的方式简介西方哲学的小说。

  苏菲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14岁女孩,对一定事物有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对哲学。她表明自己是一个哲学家,因为她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能实践自己所想。我们身边其实处处是哲学,却只有少数人会发现哲学的殿堂,不断去探索、实践。她是一位出色的老师——艾伯特。诺克斯,因为他迫使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从不为她降低难度,同时他也关心苏菲,希望她能学好。艾伯特强烈信仰哲学,因为哲学让他明白他因艾勃特。纳格的意志而存在。

  最初的哲学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朝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成为后来科学的先驱。艾伯特认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苏菲正符合,所以她在艾伯特的指引下,一步步跨入哲学的殿堂。

  范曾说得好:“好奇心是科学之母。”想一下,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对吗?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同时,艾伯特向他解释从古希腊哲学发展到现今哲学的历程和转变。

  《苏菲的世界》,即是哲学的殿堂,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心理,并了解了欧洲哲学史。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应如苏菲踏入哲学的殿堂一样,专注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持之以恒,不断进取。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2

  窗外,雨淅沥沥,正是读书的意境。我坐在窗前,细细琢磨着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感受着苏菲的神奇经历,品味其中一些深刻的哲理。书中语言幽默,却将深奥的哲理阐述得淋漓尽致。认真品读,只觉收益颇深。

  “你是谁?”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苏菲迷惑了,我也不禁哑然失笑。苏菲就是苏菲,我就是我,我就是孔韫秋呀!一页页往下翻阅,跟随着苏菲哲学性的思考,我也渐渐开始思考:那个叫孔韫秋的人又是谁呢?如果我换了一个名字,那么我是否变成另一个人了呢?

  就在我为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世界从何而来”?不用说,没有人真正知道。不过我也觉得这个问题的确是应该问的。在我的认识里,世界只不过是太空中一个小小的星球,然而太空又是打哪儿来的呢?我站起身来,在屋里来回地踱着步,望着屋外细密的雨雾,在脑海里搜寻着。也许太空是早就存在的,可现存的每一件事物都有个开始吧?因此,太空一定是在某个时刻由另外一个物质造成的。那另一种物质又是什么呢?

  望着窗外的雨,心久久沉浸在书中,我琢磨着好奇心、生命的意义等哲学话题,和笛卡尔、苏格拉底等哲学家对话,感觉自己和先前的自己好像变得不一样了。以前的我关心的只是吃饭睡觉、考试分数等等,就如同寄生在魔术师帽子里变出来的兔子毛上的小小生物,坠落到了兔毛的最低端,习惯了便无心再往上爬,它自然到不了顶尖,看不见另一片更为广阔的世界。这是何其的悲哀!更悲哀的是,习惯了这一切的我们并未察觉这份悲哀。哲学也就这样远离着我们。

  阅读良久,轻轻将书合上,思绪万千。此刻,我坐在书桌前,竟然会时不时地回头看自己的身后,试图搜寻苏菲的身影。苏菲会不会正站在我的身旁,手举扳钳,准备敲我的头,以便显示她的存在?但即使她确实存在,真的从少校的故事中逃脱了出来,我却无论如何看不到她。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静静地站在窗前,琢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一部哲学启蒙书,但并不仅仅是哲学而已,除此之外,还有思考。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3

  这个暑假,老师让读三本书。前两本是统一规定的,而最后一本是我需要在给的几本书中选一本的。在此,我毫不犹豫的拿起了来自挪威的乔斯坦·贾德的作品《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我很久之前就读过了。这个暑假,我重新翻开了这本书,这使我不禁回忆起了故事里许多情节。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名为苏菲的14岁少女在一次放学回家收到了一封离奇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开始不断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迷团一样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祈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的知识去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想象的更诡异、更离奇。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是一本哲学书,我也从未思考过哲学是什么。但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像苏菲一样,去思考书中的哲学问题,有的时候我还会因为去思考一个问题而躺在床上久久睡不着觉。

  其实从表面来看,这是一本哲学知识的书。但实际上,它也算得上是一本历史书,甚至是一本悬疑小说。看到后面,我越来越觉得后面的这些哲学知识枯燥乏味,但一直支撑我看完的是什么呢?是故事情节。带着这份好奇,我选择读完了它。

  书中介绍哲学家时,也同时介绍了许多欧洲古代的历史文明。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内容,似乎与哲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书中也做了一定的介绍。而席德是谁,席德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这两个人疑虑又将整个书变得有一点悬疑色彩。当我看到狗开口说人话,香蕉皮内写着字,苏菲的哲学老师把她叫成席德时,我不禁打了个冷颤。

  这本书最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一段就是苏菲和她的好朋友乔安出去露营,然后偷偷潜入哲学老师的小木屋发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的那件事情。如今我想起那段情节我仍然有些紧张、激动、害怕。

  在书的结尾,席德与她的父亲和苏菲与她的老师的位置关系完全颠倒了,原来苏菲对于席德的疑惑变成了席德对于苏菲是否存在的猜想。似乎将他们换个角度,故事又会产生新的趣味。

  无论是上一次读这本书或是这一次读这本书,我都感觉我已经神魂颠倒。这么快就到了这篇读书笔记的结尾,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像别的读书笔记一样发出多么大的感慨,但我先说一句:多思考,多观察,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就会与苏菲一样优秀!

  《苏菲的世界》,是精彩的世界!再读一次,也仍然精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4

  很不容易读完了。确切地说应该是啃完了。这么长时间以来,歇一段读一段,因为如果一口气读完的话不知道会造成什么样子的后果。也会像席德一样好奇,忍不住翻讲义夹的最后几页一样,我也在看的受不了的时候翻了最后一页,没看明白,也庆幸还好没有失掉好奇心。

  其实我就是凭着强烈的好奇心啃下去的,对世界,对人生,对本质,对哲学,对故事的好奇心,也算是小孩子的一种天性吧。小孩子。14岁也是小孩子哈,不想长大,长大了就不会有童话。

  觉得在这么一段时间读一本这样的书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世界史了解个大概,物理,生物什么的简单的该学的也都学完了,所以对书中涉及的一些貌似不是哲学范畴的知识不会感到迷惑。反而会有一种更清楚的认识,明白了它们和我们存在的意义。

  啃到一半,到休姆的时候是最难受的,看不下去。读柏拉图那段的时候刚刚开始享受的一点点幸福感马上就没了,还好到后来的浪漫主义也重拾那种阅读的快感。说实话,到浪漫主义我就顿悟了,原来我是个享乐主义者啊。之后也意识到自己活在美感阶段。也就对自己的好吃懒做混吃等死游手好闲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以及再往后就是这两天看的达尔文的这章提到《浮士德》里的一句话“一世人劳苦奔忙有何益,到头终究须把眼儿闭。”虽说也对前面浮士德的那一段总结有着和苏菲同样赞同欣赏的感受,但基于一个享乐主义者深层的悲观态度,对魔鬼的这句不无认同。也许,每个人心里,潜意识里有太多我们未知的东西,这些可能蕴藏着一个魔鬼,悄悄地,消失在梦中。

  而书中说,席德,是个天使。

  关于席德佳和苏菲亚之间的那段我还记得,虽然没有苏菲那样好的记忆,包括上面那一段也是重新翻书才打出来(我怎么可能那么清楚地记得魔鬼说的话!),也许是作者反讽的技巧太娴熟了吧。也许这也是我可以尝试的东西。

  而这两天的阅读最大的收获与达尔文,马克思,宇宙什么的无关,惊奇地为自己大晚上突如其来源源不断的灵感找到了答案。就是为什么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在群里发疯说的那些话,那些疯话,包括前天晚上对某孩子发疯的话,原来都是在做自然联想。做自己潜意识的灵媒,貌似有一点成效了啊。虽说总发疯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与自己的潜意识沟通的确是一种非常特殊奇妙的感觉,淋漓尽致,仿佛就找到了本质。无奈的是灵光总是乍现......

  这种特殊奇妙的感觉用语言无法形容,这也是读完整本书的感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为在读书的时候很自然地联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找到了解释就会很兴奋,很惊喜。明白了很多生活中细微之处见真理。原来我们所要的,都可以在哲学中找到答案。很早以前心里就有类似的冲动,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也才明白,那是潜意识中哲学的力量。

  每个人的心里都会存在类似的感受,就像当初JEFF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我说一定要看啊。事实证明,太值了。哲学家所做的,和教师不同的就是教师是通过传授知识来获得报酬,而哲学家是基于一种类似天赋使命的职责,要给一个答案。我猜这也是作者写书的初衷吧。作为高中哲学教师,致力于人的本质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JosteinGarrder他老人家就是艾伯特。教年轻的苏菲们在15岁之际一些赋予人生以意义的哲学知识。我们,就是苏菲。这世界,是我们永远要探索下去,每代人都要重新问一遍的未知题。

  仅仅看一遍是不够的,Jostein已经用反讽明确地告诉读者们要重新读几遍,然后才会获得更多乐趣。

  这是一部哲学史,每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束指引方向的光。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食指可以清楚地意识到,没有几页了,就要结束了。就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很奇怪,怅然若失。苏菲和艾伯特最终成功了,逃出了少校的意念,但是,他们之后的生活又该怎样继续?那一场荒谬的花园宴会,唯一理性的哲学演讲,少校给席德讲述宇宙的奥秘,在少校丰富的想象力中不断出现的童话故事主人公,用尽毕生心血写的一部送给女儿作为生日礼物的一本哲学启蒙书。这些,就在苏菲和艾伯特弄断了锁住船的绳子,使席德意识到了空气中他们的存在,和爸爸要一起划船的对话中,结束了。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很强烈的失落感,就好像走一路风光无限的旅行,沿途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甚至不惜停歇,停在半路,却又被好奇和其它神秘力量拽着,奔赴下一个目的地,直到终点才明白旅行的意义,直到结局才意识到那样脆弱,最不愿面对的,最不可避免的,结束。

  那轰然的一响,我们也是星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5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是人出生以来就会有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终极哲学问题,也是所有人至今未解答成功的谜团。

  十四岁的苏菲不断的接收到一封封不同寻常的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不过,她通过她充沛的知识逃离了“世界”,可是这一切都被席德看在眼里。这本书中我最佩服的是苏菲,她依靠在那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发现常人无法触及的奥秘,才能与艾伯特逃离“世界”。

  这本书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我不禁感到惊奇,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感到怀疑,不过更让我吃惊不已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女为何拥有如此高的悟性,也许是我们已经忘了当初对这世界的好奇,也或许是我们已经淡忘了世界。这一点从艾伯特身亡就可以看出,因为他对世界报以好奇,对我们的生活感到惊奇,所以他才会去探究,去深入,哲学家的疯狂。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人不过是宇宙的蚂蚁,当我们重新打开对世界好奇之时,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无知,所以才需要像他们这样的哲学家来帮我们来产生他们那“正确的思想”。这本书会唤醒所有人对内心早已沉封的好奇与关怀。他解释了人生的同物,潜至繁琐小事,深至世界,人心,哲学,使这本书让人更加诱发探索,思考。

  人如果未背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快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做事。因此,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一个不快乐的人,这才是苏菲的世界的真谛,不应该如此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6

  “你认为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这个问题似乎很好回答。毕竟,每天清晨我们睁开双眼,第一个接触的就是这个为我们熟知的世界。一草一木,再平常不过了。可自认为熟悉的世界真的是这样吗?

  《苏菲的世界》让我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许多年前,我们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不知道地球外还有宇宙。而发现这一切后,我们说这是科学的力量。但实际上,哲学家们早已领先提出并思考过了这个问题,只是他们的回答往往不被那个时代接受而已。那些哲学家们其实就是“兔毛顶端的人”。如果将这个世界看成一只巨大的兔子,我们就是躲在兔毛深处安享现状的人。而努力向上攀爬妄图站在兔毛顶处,去看清世界的,就是哲学家。

  每个人生来就是哲学家,他们充满好奇心,周围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是未知的。他们不会因为一个人走在路上,忽然就飘在空中觉得奇怪,也不会觉得1+1=3有什么不对。他们没有成为哲学家,是因为在逐渐认识世界同时也在逐渐丧失好奇心。

  所以,我们根本不了解世界。我们自认为的“熟知”不过是在舒适区待久了后潜意识里自然形成的。也就是说,不是我们熟悉世界,而是世界熟悉我们。

  这一切都是《苏菲的世界》里艾伯特教会我和我的朋友苏菲的。他是我们共同的哲学老师。

  最聪明的人是谁?艾伯特带着我们回到了古雅典。我们见到了学者苏格拉底并了解了他的一生。神谕说苏格拉底是整个雅典最聪明的人,可苏格拉底自已却认为他一无所知。他这样以为的,也因此成为了哲学家,他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并且永不放弃。他是站在兔毛最顶端的人。我们也寻到了最终的答案: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已无知的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

  生命的意义何在?当你时时刻刻被人监视被人控制而得不到自由时,你或许会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星尘。生命存在于宇宙之中就是点点星尘。他们渺小不起眼,但在短暂的生命之中无刻不在绽放星光。

  很奇怪不是吗?每个人其实都长的一模一样,我们都是从一个理型的模子里刻出来的。就像,不论一匹马长成什么模样,你都能做到一眼看出,这是马。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奇妙,光彩绚丽。

  这是苏菲的世界,也是我的世界。打开它,你会被不由自主地吸引进去,你会走过不同的时代,希腊、文艺复兴、中世纪,见到不同的人,柏拉图、黑格尔、达尔文。它领着你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脚下是世界,头顶是宇宙,一览无余。你会重新认识生命,认识自已。

  就像一个尚在襁袍中的婴儿,第一次看到世界时,内心的感动。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7

  《苏菲的世界》一书中谈论了多个哲学家,而达尔文令人深思。达尔文是个伟大的人,虽然“伟大”一词很空洞,但用在他身上,我觉得再合适不过。

  年少时,他是个好奇心强、热爱自然的孩子,在天真烂漫的年纪,彻底激发了对动物和实践的兴趣。他在上学时,到处去搜集各种各样的甲虫。青年时开始研究神学,又为了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不顾一切去环游世界,这无疑是他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后来回到英国,过了许多年才发表他的作品,由此可见其谨慎严密的态度,这也正是科学家应持有的。

  他的作品在英国引起轰动,那便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物种起源论》。

  我梳理了一下他的观点,主要如下:

  一、既存的所有动植物样式都是依照生物进化的法则,从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

  二、进化是生存竞争中自然淘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最能够适应环境的人就存活下来,继续繁衍种族。另外,生存竞争在那些彼此最为相似的物种之间往往最为激烈。

  三、人与类人猿必定是在某段时间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

  四、在遗传中,每个子女之间会有些微差异,当发生突变时,会引起不利影响,而能够拥有一些优势,或能立于不败之地。

  诸多理论,恰恰也反映了“适者生存”这一主题。

  达尔文的理论为人类世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做出了极大贡献。因此以科学先驱的身份隆重葬于西敏寺。

  达尔文不仅是一个生物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在我心中更是一个领头人,引导人类踟蹰前行的科学领头人。他是当时唯一一个公开质疑《圣经》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家。

  读达尔文,我感慨万千。

  如果说“适者生存”是历史的选择,那么今天,或许只有自己成为“强者”,成为“高手”,才能在社会立足,才能不被历史的滚滚车轮所碾压、所抛弃。只有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挑战权威,有一颗无畏的心,才能愈走愈远。只有保持好奇心,对生活小事加以关注,对生活现象加以研究,才能不忘初心,奋勇拼搏!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8

  世界上有两种哲学家。一种是不断寻找他对哲学问题的答案,另一种则是精通哲学史,但并不一定曾建立自己的哲学理论,而康德,两者都是。

  康德是个哲学教授,他对古往今来的哲学传统有很深厚的理解。

  “理性中也有一些因素可以决定我们如何认知周遭的世界。”康德认为,时间与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我们对于世界的观念会受到人类心灵中某些状况的影响,对于理性,康德的理论可以说是很新颖了。

  对于因果规律,康德也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他的想法中,因果规律仍属于心灵这部分,他认为,因果律是植根于我们内心的,“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凭借着两种因素——感观知觉和理性。

  关于伦理的问题,康德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是与非、对与错之间确实是有分别的,每个人都有“实践理性”,都有辨别是非的智慧,这是基本的道德法则,这套法则乃是“无上命令”。意义为: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而不要把他当成达到其中外在目的的一个手段。

  康德所说的正是人类的良心,而他所有的观点,都离不开二字:理性。

  理性,一种强有力、自源性的工具,所有一切人为的东西,一切区别人类社会与动物的东西,不是本能,而是自身的理性,自身的努力。

  虽说人类无法通过自己的理性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但为了道德需要需设上帝以及意志自由,灵魂不灭。康德提出的“无上命令”让我有感而发。良心理性是人类所有的,当为了某种利益时,我们又是否会失去理性,而达成某种利益呢?可以说,康德对于理性的理解及观点,是很有深度的。我想,人性必有理性,理性中若有了目的,那良心可能会消失。有了理性,才会有自由,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算彻底的自由。

  康德指引了一条路,他打破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僵局。书上写道,他的墓碑上有一句话:“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他告诉我们无论如何,都有超越良心与理性所存在。康德如一束光,照亮了哲学之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9

  苏菲的世界讲的是一个叫苏菲的小姑娘,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信,信上没有寄信人的名字和贴的邮票,只写着“你是谁?”其他都没有。为了思考这个问题,她居然连自己的名字都忘了!她还想到谁都无法不会死亡,但死亡后还有生命吗?接着,她又收到一封信,上面写着“世界从何而来?”这使她非常焦虑。第二天,她又收到了两封长信,都是讲哲学的,她读完之后,会对妈妈产生见解了。于是,她每天都能收到一封信,学习信里的知识,解答信里的问题,有一天,她想知道寄信人是谁,便跟着寄信狗的路,坐着船来到湖中央的小岛,看见一个小木屋,在里面,她看见一个镜子,她发现镜子里的人在对她眨眼。这时外面传来狗吠声,要逃走时,船游到了湖中央,只好涉水过去。为了表示歉意,苏菲写了封道歉信,结果,寄信人和她开了个玩笑,说他已经报警处理了。接下来,寄信人继续为他寄信。突然有一天,寄信人要和她在教堂见面。在接下来,苏菲和她的朋友乔安去了小木屋,给她看了那一面镜子。后来,寄信人要她在他家里上课。就这样,她上了好多节课,有一天,苏菲收到了一本书,叫做《苏菲的世界》,还要办一场生日宴会,寄信人也来啦,他发表了一场哲学演讲。后来,他们想尽了办法,终于逃出了少校的控制。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各种事物的意义何在,比如说,地球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主观来讲,每种动物都是由某种东西变化而来,禽类由恐龙变化而来,其为恐龙变为鸡,鸡再生出蛋。世界就像魔术师从帽子里拉出来的兔子一样,我们也是那些被拉出来的小白兔小白兔,只不过小白兔不知道它参加了一次魔术表演,但我们觉得自己是神秘物质的一部分,会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假如一天早上,爸爸,爷爷,妈妈和小明在一起吃饭。忽然,爸爸飞了起来,飘到了天花板上,小明会开心地叫着:“爸爸在飞”,因为他思想天真,影片里都有很多人会飞,那爸爸会飞也不奇怪;妈妈看到了,会先大吃一惊,再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做梦,最后分析:爸爸为什么会飞,他到底想干吗,他是怎么做的……;爷爷看到了,很有可能会吓一跳,看看是不是老花看错了,没看错的话,肯定就昏过去了。这个例子,说明了每个人的观念是不一样的,要有良好的观念,就有更好的秉性。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告诉了我许多更为丰富的知识,如:生和死的关系是无法改变的,人最终还是要到死神手中、善与恶都是平等,相互共存的,没有这两样,都不会有世界、在这个无尽的世界中,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都是在千变万化,产生新的事物的……这本书就是这样子有内涵。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0

  偶有闲余时间,静读《苏菲的世界》,写一写对它的感悟。

  前两章里,苏菲在机缘巧合之下,开启了她的哲学课程。令我感触较深的,是信封里的两个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很普通,不是吗?但我却从认真地思考过。经历了与主人公苏菲一样的困扰后,我继续往下读,才明白,这是哲学最基本,也是所探求的东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也会给出不同的回答。正如”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姆雷特”所说的那样。

  不由得惊异于自己的疏忽,为何从未想到短短问题的奥秘?书中写“哲学家要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我们也应怀着好奇地心去观察事物,又想起一句话“用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才会用什么眼光看你。”永远用好奇的眼光去看、去想去质疑,你可能不仅仅成为一个哲学家,更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思考的人。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1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我读过两遍。第一遍在六年级,因为感觉太过无聊,于是读了一点点便放下了。这是第二遍,但我却能明显感到对这本书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理解甚至思考。

  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苏菲”,作者便是以她的视角来描写的,她年龄与我相仿,但她身上有着一个闪光点“思考”。在收到第一封信时,面对“你是谁”这样奇怪的问题,她丝毫没有一笑了之,而是真正地思考。相比我就惭愧了,我第一遍读便是因为“读不懂”与“问题太荒谬”而失败的。

  她同样有着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收到第一封信时,她豁达开朗,不再陷于烦琐、琐碎的日常中。信的内容同样令人深思,我与她一样第一次听说如此理论,此问题初看异常古怪且难以理解,但深思之后收获的是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

  书中还有一个点,便是苏菲的秘密基地,一个不为人知的树洞,这就令我十分羡慕了。我也梦想有这么个地方,仅有我一人知道,供我思考一切问题。苏菲能拥有这样一个秘密树洞,其实是十分幸运的,她可以不被人打扰地思考,并且,拥有一个藏身之处,又是多么幸福呀。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2

  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浅层次的童话故事——然而静下心品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这远不是我想象的那般,这似乎是一种关于生命的思考和关于哲学的体悟。

  主人公苏菲,收到了一封不寻常的来信,改变了她的整个生活,一股关于哲学的神秘色彩也在此缓缓拉开。哲学是深奥的,一个个有关哲学的问题,看似空虚、空洞,让人难以捉摸,但却给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与思考。“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一个个看似荒诞可笑的言语,思考片刻,也会给人带来无限的烦恼与困惑。没有人能够解释明白“我是谁?”也没有人可以说清楚世界、生命的起源,但这却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一切从无到有,一切都充满了巧妙的辩证关系。

  在此,我也看到了那些关于神的传说,那些远古时期变幻莫测的故事,那些为了哲学献身而终日思考的哲学家。或许,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内心的不同想法,敢于有自己独到且独特的见解。我们也可以成为自己的哲学家,掌握自我的生活,获得生命的奥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3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题记

  今晚,怀着好奇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翻开了《苏菲的世界》。本以为这么厚的哲学书会很枯燥。可不知不觉间,我已沉浸在这本书中了。

  书中的主人公苏菲,是一个平常的女孩。然而,一封突如其来的信注定了她的一生不会这样平凡下去。她在书信中,开始了她的哲学课程。

  在第一章中,两个问题吸引了我:“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初读时对这两句话嗤之以鼻。可细细品味,似乎又另有深意。“你是谁?”我就是我啊!苏菲起初也是这样想的,但她的哲学课程给了她不一样的看法。

  书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所有的生物,都是出生在兔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稀奇……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逸,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仔细思考,我不也正是如此吗?小的时候,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惊奇,总喜欢刨根问底。是从何时开始,我对一切失去了当初的热情了呢?我想,这本书,这堂哲学课程,也会让我重向兔毛顶端攀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4

  谈及哲学,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极其深奥的问题,说实话,在看这本书前,我也有这样的感受,这种心理迫使我不得不翻开这本书,去探究它其中的奥秘。看完之后,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受从我心中升腾而起——感到世界是那样的大,我们就是身在其中的一只小蚂蚁,也感到自我仿佛不是身在其世界,而是感到我们正在用心与世界应对面的交流。

  这本书的作者是乔斯坦·贾德,以《苏菲的世界》一书,奠定全球十大作家地位,他的书还有很多,我也很喜欢,《纸牌的秘密》和《玛雅》就是其中的两本。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叫苏菲的十四岁少女正在过着与常人一样平淡与普通的生活,一封奇怪的信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以及一个十四岁少女的内心。“你是谁?”“世界从哪来?”一些看似普通的问题,却让苏菲大伤脑筋,在一位神秘的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学会思索,她运用少女先天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刚买这个书的时候,我的兴趣并非很大,随手翻了几页,可是没想到一下子就看上瘾了。这本书不与其他的小说一样,也只因单纯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们,更是对哲学以美的享受,一本哲学启蒙书,使我受益匪浅。我们生活的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进取其庞大,所以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十分安适,所以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我在读这本书时,在讲的哲学知识的时候,我仿佛与苏菲一齐到了那个年代,如同身临其境,趣味而又神秘的哲学知识。在世界的身旁我是如此之小,可是,我虽然小,可我对这个世界有浓厚的兴趣,我会成为那个魔术师,站在世界的上方去看世界。去探索哲学,研究哲学吧,他会使你有非同凡响的感受。

  苏菲那种善于思考,进取探索的精神,遇到任何困难她都不退缩,永远心中都存有一个“为什么”,而我就没有那种精神,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算了吧,别人也没有做到,我没有必要去做,可苏菲并不这样想,只要遇到困难就必须会去想怎样解决,而不是放弃,我们应当学习苏菲的那种精神,多观察、多思考、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就会与苏菲一样优秀!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他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充满智慧的我们应当多当那个魔术师,去挖掘世界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5

  一本哲学入门书,激发我内心对哲学无限的兴趣。从书架上拿下,轻轻翻开:

  一开始,苏菲收到了两封信,一封问"你是谁?"我自动将自己带入苏菲身上,我就是我呀,几乎在看到这句话的同时便从嘴里冒了出来。不对,我停下思绪能静下心来,让自己从一个角度想如果以前有些时间改变,那我又该在哪。脑子里乱成一团,犹如嘈杂的毛线纠缠一团,毫无头绪的交错在一起,形成一张繁密而不清晰的蜘蛛网。第二封信上写着"世界从何而来","我不知道"自我呱呱坠地起这个世界便一直存在着,但万物皆有起源,存在即有源头。难道世界是从某种机遇巧合下产生的吗?但毫无疑问,我无从知晓。正是这种猜想与拷问让蒙昧的我逐渐走进了哲学的书中。

  追随着内心强烈的好奇,我欲往下读越是心潮澎湃,仿佛如鱼得水。信中的内容仿佛是因为老师在传授知识给你,如"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有好奇心。"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快习惯了世上的一切,似乎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也因此我们失去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好奇是人的本能,但保持好奇难能可贵。

  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他运用了形象的故事将抽象的东西诠释在读者的面前。当我们看到那位无罪的“罪人”宁死不愿践踏雅典的法律,当着友人的面将碗中的毒药一饮而尽时,便不得不感慨他的高贵善良,正直不屈,苏格拉底知道生命终究会结束,但他信仰哲学,信仰真理,不畏惧一切的献出了生命,直至现在也令人肃然起敬。

  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很多人认为这类书往往都晦涩难懂,高大上的语言根本不能理解。实际上"最好将小白兔比作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上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但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兔子的细毛顶端,但他们年纪越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里会觉得安适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毛兔顶端。"在此可以看来能够爬上毛兔顶端的人寥寥无几,也并不是人人都能悟透哲学的真理,但是安分守己,过好每一刻也是时代的步伐。

  我们赞美哲学那是我们对知识、对一切我们无法理解事物的追求。我们是渺小的,但我们也在不停地在爬向兔毛顶端,我也只是一个刚开始追求哲学殿堂的小生。

  未来宇宙,人生如星辰。有燃烧的恒星旁一颗晕眩的行星,有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规范,在轰然一响后,才明白我们亦是星辰。世界之大,哲学似浩瀚无垠的星空,周而复始,倾洒思想,遨游在哲学中,听一听我们的哲思。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6

  看到《苏菲的世界》最后一行字时,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还想知道苏菲和他的哲学老师接下来的生活会怎样,他们能否适应虽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像空气一样存在的日子。

  随着故事情节的一点点发展,一个个谜团渐渐的清晰,才知原来这是一个故事中还有另外一个故事的小说,这让我想起卞之琳写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通过哲学老师艾伯特的讲解,苏菲一点点了解了哲学史的发展演变,而读者像我这种初学者也会不由自主的和苏菲一样跟着艾伯特的步伐,对哲学产生好奇,想去探究它的足迹。

  这本书有500多页,讲述了一些西方哲学的主要人物和流派,如果之前对西方文化没有太多了解,对其中描述的历史人物从未听闻,读起来也许会觉得些许陌生,甚至是枯燥。读前面几个章节时我就觉得有些陌生也不是特别感兴趣,从讲述苏格拉底开始我才渐入佳境,因为以前听闻过这些历史人物,也就能耐心读下去。每一个历史时期提出的哲学观点各不相同,越接近现代越会觉得更加成熟和完善,不禁佩服黑格尔、马克思等近现代哲学家的伟大,然而书中借艾伯特观点提到“现代科学有一大部分源自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的努力,例如寻找组成所有物质的不可见的‘基础分子’”这样让我想起牛顿说过“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说我们在敬佩今人的同时不能忘记古人的开拓之功。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围绕着这两个哲学问题,一部漫长的哲学史从无到有蔓延开来,书中艾伯特告诉苏菲我们开始这门课程时所提出的问题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回答。萨特对此给出了很好的解释,他说“关于存在的问题是无法一次就回答清楚的。所谓哲学问题的定义就是每一个时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一再地问自己的一些问题。”

  作为个体,我想不明白世界从何而来,我只能从现有的大家所共知的信息中对地球的产生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而对我个人来讲,我却可以实实在在地思考和把握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我想要怎样的存在。我想:这就是哲学问题引发了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这就是读这本书给我的益处吧!面对生活、工作中的纷纷扰扰,静下心来去思考它们对自己的人生是否真的有意义,那么一些名利就会放下,一些苦恼就可以淡然处之,我的存在也就更加直接地奔向它应有的价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7

  哈喽!在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名叫《苏菲的世界》的一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这本书里的内容很神秘,所以我读了两遍!

  《苏菲的世界》里说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依德等,各位大师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怎样?就光听介绍就特神秘吧?

  这本书是由乔思坦·贾德/著。这本书的问题十分难答,例如,万事万物是否是由一种基业的物质组成?水能变成酒吗?泥水与水何以能制造出一个活生生的青蛙等。看吧,这问题都百般刁难吧?

  你们想知道那三个问题的答案吗?我可不能多说,你们自己去找吧!找到了可别忘了告诉我哟!友情提醒,多的次数多,“味道”也不一样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8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不知,你也不知。

  哲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学问。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世界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若是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的话,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那岂不是像《浮士德》中魔鬼所说:“一世劳苦有何益?到头终把眼儿闭。”

  苏菲作为少校所写的书中人物,少校是她的“上帝”,控制着她的思维和行动。而少校也只是本书作者乔斯坦.贾德笔下的人物,贾德决定着他的一言一行。而贾德先生呢?还有跟他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我们呢?

  我认为,我们也许也是被某种类似于“上帝”的存在决定着言行举止的。这种想法,有点接近于“宿命论”。这听上去有点悲观,其实我自己也难以接受。若是连写下这行字都是被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所控制的,那未免也太可怕了。

  这使我感觉到,自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个体”,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自己”不存在。我现在写下的话,是“我”说的呢,还是“上帝”说的呢?我只是这一场闹剧中一个完全按照导演的剧本表演的角色罢了。这样说仍然不安,因为演员至少还知道剧本的内容,而我们并不了解。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提线木偶,被控制着一切。

  于是,我们被所谓的“控制者”所决定感受到的由物质组成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你也许会说,与“我思故我在”的道理一样,由我能利用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等感受来感知到世界中物质的存在,从而证明这些物质的存在。可是,按照帕克莱的说法,这只是一种体验,你并没有感受到物质,因为在梦里也可以有这种体验。对于他这种说法,我似懂非懂,有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

  于是根据我对书中柏克莱理论的理解,得出以下结论: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虽然说自己的思想也仅是一种体验而无法证明肉体的存在,但一定能证明“思想”这一晋升产物本身的存在。那既然肉体的存在不能被证明,我们就只好判断,自己只是“活”在思想之中,或像书中父伯特所说:“受到心灵的包围。”

  按照此理,因为我不能感知到他人思想的存在,所以我也可以否认。于是,他人都成为了心灵所虚构的产物,这与很多人小时候所疑惑的“这世上是不是只有我是有思想的人”相似。我相信若你们也是有思想的生物,就肯定不只我一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

  不过经过多次思考后,我把上诉观点否认了,因为思想并不是“物质”。我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不可能单凭自己一个人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这一切肯定是凭借他人的思想建立的,而我一定能感知到。怎么感知呢?通过文字和语言。虽然我不能感知到“文字”、“语言”本身的存在,却能感知到它们所流露出的思想,这之间肯定有一个奇妙的转换,我还暂时不能解释。不过,总算是证明了“这世界不只我一个个体”的说法,可喜可贺。

  我知道目前我思想的漏洞还是很多,而大多数思想都是借助于他人而产生的,所以我承认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说,《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给了我与哲学3000年历史上的各位哲人对话的机会,我感到十分欣喜。虽然我算是把这本书读完了,但这肯定不是最后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我完全掌握这门哲学课程。

  我将会回到那只白兔的细毛顶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1-02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4-01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01-02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6-09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6-12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范文01-02

【热门】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2-30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热门】12-04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荐】01-19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热门】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