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枫桥夜泊》有感

时间:2023-04-13 15:49:47 秀雯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枫桥夜泊》有感(通用8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枫桥夜泊》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枫桥夜泊》有感 篇1

  江南的江水之上烟色苍茫。夕日黯淡,无言地颓坠,孤独地,寂寞地投入夜的怀抱。

  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怀才不遇,虽志气昂然,但终究逃不过落榜。十年的寒窗苦读,虽有他的悬梁刺股,还是容不下他的一角席次。

  黄昏下,乌篷船载着张继,划向江心,与红枫相伴。月光惨淡地映在江面,秋冷雁高包容了落第书生的落魄。在这样的夜里,他无心欣赏,看着自己如风中残灯般的人生,在风紧夜深里,握吊着这样的惨变。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疾尽灯花又一宵。

  乌鸦的喑哑叫声渐渐将一轮皎洁掩盖,朦胧的江面之上凝结出了霜露,一缕缕,一丝丝地将乌篷船染白,渐渐模糊于江面,将枫桥留恋。江南水乡特有的渔火在风波中还息息点燃着如墨的浪漫,吟唱着对这方水土之上渔者的赞歌。但是,城楼之上隐隐的笙歌,远方彻夜的飘缥渔火,于他都是毫无关联,这梦似的人生转了几个圈,只留下他一个人。

  渐渐苏醒的长安城将独醒的落第书生的愁情铺张。城外寒山寺的钟声随着刚泛鱼肚白的天逃出,跃过枫林之后在江面欲坠,继而跳过未眠的篷船。声声的钟声模糊了乌啼的.喑哑,在破晓之后化作一个新起点。这一漾漾的摇曳,又凭谁意,让不成梦的人出余绕愁思。既然无眠,他推枕而起,拿出笔沾着残墨写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笔已歇而意难平,凄凄不思量。

  尽管一千二百年过去,长长的榜单也早已不再耀眼。而真真切切留下名字的唯有他,张继——一位落第书生。

  就因为这样一个落榜后的夜晚,他偶然遇到摇曳的钟声,思想与浪漫迸发出惊人的火花,真英雄何所遇,他留给我们的是这样不一样的美。

  读《枫桥夜泊》有感 篇2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香港草根歌后谢安琪的年度之歌里有一句歌词"谁又妄想一曲一世,让人忠心到底",我不知道别人,反正因为这首《枫桥夜泊》,我一辈子都是张继的粉丝。

  "月落乌啼霜满"句,让人仿佛看见上弦月早早升起、半夜便已沉落。天宇间只余一片从灰到黑的各色的光影在舞动。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很多人认为"霜满天"的描写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但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有"空里流霜不觉飞"句,据我自己曾经在新疆巴音布鲁克夜游的感受,"霜满天"是非常写实的,只有这样漫天的流霜营造出来的意境当中蕴含的意义,才能最精准传达出诗人的感受:身外茫茫夜气中弥漫着的满天霜华,带着侵皮蚀骨的冰寒向诗人包围而来,一如诗人正在经历的现实处境。

  从"江枫渔火对愁眠"句中,我们看到: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江枫"在这里并不仅仅是一种景物,"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情感内涵以及它给予人的联想是丰富复杂的,这一刻,通过"江枫",我们看到了诗人看到的和体验到的。而雾气茫茫的江面,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惹眼,反过来衬得夜色愈加深沉诡秘,仿佛危机四伏的战场,流霜的寒意像杀气一般袭人,星星点点的渔火不足以照亮这骇人的黑暗。

  这两句的布景密度之大简直让人叹为观止,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月白、乌(鸦)黑、霜(另一种近乎透明的)白、江(水)绿、枫(叶)红、渔火金黄……如此丰富的颜色互相映衬、堆叠出的画面,我猜,即便是梵高亲临现场,也只能折服于造物的.神奇与伟力!

  而张扬着如此热烈生命活力色彩的背景声音,却是乌鸦的啼叫与夜半钟声,这活泼热辣的色彩被这凄清的声音一衬,顿时像那还未开尽却被时间急剧封印的鲜活生命,凝固成最美的标本,彰显的,唯有死亡的气息而已!

  残月西沉,乌啼凄哀,霜雾漫天,不得不说,尤其直接的是"乌啼"——凶险、不祥、不利的预兆。这一切,仅仅只想表达"愁"?未免显得用力过猛了些,再联想到此诗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我不由得认为,诗的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所要传达的是一种由死亡引发的恐惧并因此生发的悲恸!怪不得时人评价张继诗风为"比兴幽深".

  从"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中,如果仅仅想到"枫"与"火"在我们脑海中留下的最直接、最强烈的印象——如火如荼的热烈生命力,显然是不够的,它不由让我想到了盛唐气象。然而夜色下的枫叶不但看不出那种如火的红,倒像干涸的血迹,浮游于漆黑江面的星星渔火则让人想起荒冢坟茔的点点鬼火。

  而这时,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简直就是为这样的画面配上了最佳背景和音响。隐藏在这音乐美感之下的是与死亡相关的俗世指向,城外、寺庙这样的地方,正是活人送别死人仪式中通常会有的尘世场所。

  最后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将情、景、人三者汇到了一起,这丧钟难道不是为曾经的繁华盛世(开元盛世)而鸣吗?而船上的羇旅之人,目睹这一切,感受这一切,记下这一切,或许当中所蕴含的死亡意象,是在成诗之后才意识到的吧!

  读《枫桥夜泊》有感 篇3

  “长辫子老师送给你们每人一个照相机,这就是照相机的取景框。请你跟着长辫子老师去捕捉打动你的画面,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

  ——长辫子老师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长辫子老师是陌生却又十分熟悉,她动听的声音使学生静心凝神,更让听课的老师身临其境,十分神往;她对儿童诗意的培养,更是润物无声,让儿童稚嫩语言绘出了无数动人诗篇。一个特殊的暑假作业使我又一次沉浸在长辫子老师的语文课中更让我对古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双线导入,聚焦语文要素

  这堂语文课是从一首长辫子老师自己创作的现代诗开始,有序引导学生注意现代诗与古诗的不同,紧接着让学生了解古诗《枫桥夜泊》在课本中的地位,即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古诗,并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单元主题“四时景物皆成趣”及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看似不经意间让学生心中有目标,有序推进了语文课堂。

  二、情景设计,体悟动静之美

  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画面教师们往往会采用闭眼想象或看图片、视频等方法,但此法大多数学生只是配合老师假装想象,然后表演出应该想象的景象。本堂课中最有趣的环节便是郭老师让学生用双手拇指与食指比成取景框的样子,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读诗一边“看”到画面。此举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参与度与达成度均良好,学生乐于参与,仿佛真的看到了诗中哪些动态景物与静态景物,回答问题时不仅将自己所“见”用语言表述出来,更是绘制了一幅幅简笔画并为画拟了生动的名字。借助小小的“取景框”,让学生不仅感受到动静之美,更生动地让学生真正领略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

  三、读想品写,提炼学习方法

  在课堂地不断推进中,郭老师从读想,再到诗眼“愁”的提炼,最终落到了写字教学。古诗教学的一步步推进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却扎实又有效,仿佛不是郭老师引导学生这样做而是本该这样学。在日常古诗教学中,往往会忽略古诗的写。这里的“写”不是创作,而是书写。郭老师展示了两种古诗书写方法,并提炼了“书写正确、横款整齐、一句一行、诗文居中、最后署名”这20个字的书写方法。

  此刻我感受到让学生在课堂上能静心更能精心地书写古诗,原来也是这么自然的事情。当然,对学生创作古诗,更是郭老师的拿手绝活,这靠的不仅仅是一次有效地引导,更是日积月累的训练。一堂好课往往会使人回味无穷,更让听课者产生“我也要这样讲”的愿望。

  观摩长辫子老师的一堂古诗教学课,感受到不同的古诗教学方法,同时也想着,是时候摒弃传统古诗教学的方法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很重要,但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语言美与意境美更为重要。

  读《枫桥夜泊》有感 篇4

  日落余晖,暮鼓钟声,江枫渔火,袅袅云烟,看不见的繁华稍纵,来不及的流连忘返,是谁落寞把话叹,是谁落第卷土来,那个夜晚,空旷的只有杯盏,姑苏城外的寒山寺是否还在,听,那传来熟悉的钟声,是当初成舟游过的壮志豪言。

  浊酒一杯,水月残,半江瑟瑟半江怨。薄雾烟雨无尽处,燃尽忧怨,又起愁绪。是谁挑灯看剑,是谁意在沛公,在这个夜晚,寂静的只有水花作响,乱花渐欲迷人眼,也只能在梦里瞧见,且吟一曲空悲切,对月成影翩起舞,扬起诗吟,醉梦醒。

  寒风中,多了几份遗憾,多了几份憔悴,只身一人在这江畔停留,无悔的执着,泪雨不落,也曾想举起刀刃,气吞万里如虎,看谁在沙场里,苦尽无奈的等待,只有一次也好,而后伴山乐水,忧国思家,名不显时心不朽,卷土重来待可知。

  渭城的朝雨,两旁柳色是否还在,好想卧榻在那寺庙的窗前,重温旧时的`画面,我也想草船借剑,测天地之变化,惊涛拍岸,月溅星河,独影阑珊。

  遥想当年,元宵佳节,穿梭灯彩之中,也曾寻找梦中的另一半,宁愿为伊消得人憔悴,却不敢独自凭栏,走在灯火阑珊处,却不敢回头,怕没有了心中仅存的那一点期待。

  罢了,罢了,在灯火阑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枫桥夜泊》有感 篇5

  一首失意的诗,却成了永世的绝唱;一个落榜的人,却让无数人常记心间;一段失败的人生,却折射出生命的辉煌。这一切都属于张继,也只能属于张继。

  人生本是这样,成功时应有一种本色美,失败时应有一种悲壮美。总之,人生无时不美,命运永远公平。如果你抱怨命运的不公,只是因为你倾斜了心灵的天平。这些都是张继给我的人生启示。

  夕阳的斜晖映红了晚霞的脸蛋,美丽的晚霞在天际优游,仿佛在编织着一个美丽的梦幻。此时,张继正在京城,挤在人群中,努力地在长长的榜单上寻找自己的名字。人群中一片嘈杂,但能清晰地听到彼此的心跳。毕竟这关系着自己的前程。

  长长的榜单在夕阳的映照下格外耀人,难怪人们用“金榜”来形容它。状元、探花、举人……张继从头找到尾都未能找到自己的名字。他又找了好几遍,但结果亦然。他感到全身无力,匆匆挤出人群,却不知自己将去何方。

  朋友,这种身心的折磨不正像高考落榜时的感受吗?如果你是张继,你将何去何从?

  秋风吹乱了张继的头发,却无法吹散他脸上的愁云。夜幕开始笼罩整个京城,张继却仍木立在城边的小桥上,呆望着急流的河水。终于,秋风冷却了他发热的`头脑,河水冲走了他内心的无尽悲痛,尽管不可能是全部。

  他匆匆赶回自己的住处收拾行李,因为他深深意识到“京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月下孤舟弄清波,水醉人醒愁断肠。对许多落榜者而言,这个明亮的月夜会暗淡无光。然而对张继而言,这是一个美丽的月夜。他望着圆月,倒映在这柔柔的秋水里,被柔波轻轻击碎,然后又慢慢复原,再被击碎……他的愁情也随着这柔波上涨又下落,下落又上涨,终于在某个时刻找到了平衡的位置。

  他遥望着两岸的月下群山,数着船过的每一个拱桥,拨着灯盏中的长长灯芯。不知何时,已到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划破了深夜的寂静,击中了张继的心。钟声击碎了张继的凡世之心却唤醒了张继的佛门之心。是的,佛家有言,以清风明月为知己,勿随凡世之浮华。看来,他终于大彻大悟了。于是,他走到船头欣赏这月下的难遇美景。

  美景生真情,他无法抑制内心的情感,于是急步走进船舱,在微弱的灯光下,一首《枫桥夜泊》在他的笔下跃然纸上。此刻,一首绝美的诗歌在此创作成功,并将像这船下的秋水一样永世长流。

  每当我读完《枫桥夜泊》,我总会生发一种悲情,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积极向上的力量。或许是因为我不知道那次科举的状元是谁,也不想知道,但我永远记得,那次落榜的人中有一个叫张继。一时的浮华换来声名俱灭,万世的传诵化作永恒。

  人生之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我们总能得到其一。哪怕得到的是鱼,那也是一种得,一种美。

  假若你落榜了,你还会像张继一样泛舟赏月、作诗抒怀、赋情于景吗?事实告诉我们,许多人会一醉方休,甚至有人跳楼投江!有多少人能发现落榜之晨的花是多么香?落榜之夜的月是多么圆?

  若你是落榜者,请不要悲观失望。它会让你在下一次高考中更有经验,让你认识更多的同学,让你与母校结下更深的情谊。无论高考还是人生,有暗淡的一面必有光辉的一面,我们应寻求光辉的一面,不要抱怨,不要悲观,不要消沉。

  人生注定有一半的时间在黑夜中度过,黑夜里,我们没有了阳光,但我们可以寻找月光!

  读《枫桥夜泊》有感 篇6

  白墙黑瓦,亭台楼阁,高低错落,飞檐翘角,加上在清澈的湖面上漂浮着得小船,这就构成了我们这次的春游地之一——枫桥景区。

  想必大家对“枫桥”二字都不陌生,唐朝的张继曾经写过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描绘的就是这里空灵而阔大的.景观。

  来到景区,环顾四周,到处充斥着浓浓的江南水乡的特色,小桥流水,拂堤杨柳。踏上厚厚的石板路,感觉就像是踏上了尘封已久的 历史,店铺从惟妙惟肖的刺绣到古色古香的书画,无一不散发着浓浓的苏州特色,虽然没有了诗中夜晚的静谧祥和,但那蓝蓝的天空与柔和的阳光,更多了一份温婉惆怅。

  坐在早已停在湖中的小船上,沿着蜿蜒曲折的河面,船慢悠悠地漂着,摇晃着,似乎在为那不曾存在过的江南丝竹曲打着拍子。望向窗外,傍水而筑的别致房屋很是有观赏价值,就连空气中都似乎弥漫着一丝古老的厚重感。穿过桥洞的刹那,我也似乎领略了张继萌发写《枫桥夜泊》时的场景。

  张继留下的诗不多,但传说在他重游寒山寺后,写了一首《枫桥再泊》: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尝听半夜钟。没有了诗情画意的优美,却多了一份“青山依旧,白发无情”的无奈。

  望着湖边的那块黑底白字的诗碑,与岸上的白墙黑瓦极其般配,不禁望着天空,想象起了那夜晚秋霜朦朦胧胧的景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读《枫桥夜泊》有感 篇7

  在《古诗阅读》中,我读了一首曾经学过的唐诗《枫桥夜泊》。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唐代诗歌。诗人通过夜晚,停船在枫桥岸边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

  诗的第一、二句写枫桥的'环境和诗人的愁绪,“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是作者所见,“乌啼”是所闻,“对愁眠”是所感,描绘了一幅幽静,凄凉的景象。

  第三句点明夜宿之地,是靠在寒山寺旁的江边。第四句写:夜半时分,寒山寺钟声响起,又有客船来到这里。

  接下来这两句诗,诗人选择了令人耳目惊觉的事件来写,这就是寒山寺夜半的钟声。

  整首诗融入形象,色彩,声响,当我诵读它时,脑海中就绘成一幅----苏州城外寒山古寺的幽静图画。

  读《枫桥夜泊》有感 篇8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秀丽温婉的苏州,从古自今都引人注目,无数的文人墨客游历至此,留下的诗篇墨稿比比皆是。但要论起名声,如今小学生都背的出的,就不得不提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辗转难眠……早就在课本上学过这首诗的我,借着这次苏州旅行,亲身感受了一番寒山寺与枫桥的景致。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最初的名字是“妙利普明塔院”,后因诗僧寒山和尚的到访得以改名。

  我们从东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太湖石,以及悬挂着的“古寒山寺”大钟,苏州钟爱园林艺术,稍有讲究的院落,都会用太湖石装饰,庙宇古刹也不例外。

  绕过太湖石,就来到寒山寺的碑廊,顾名思义,回廊的墙壁上挂满了拓碑的名人真迹,有重新誊抄《枫桥夜泊》的,也有在寒山寺和枫桥景区有感而发的,可见张继以后的人们对他的诗句的喜爱。

  而见景生情的后者再写的诗句或者因为难有新意,或者因为不够朗朗上口,总之是没有张继的.《枫桥夜泊》流传更广,这和我曾经游览过的黄鹤楼类似,李白名声盖过崔颢,也曾作诗黄鹤楼,但唯有崔颢的黄鹤楼更家喻户晓。

  碑廊远眺,就可以看到普明宝塔,这是寒山寺的主体建筑,也是最高点,现在不允许登阁参观,我只能倚靠在塔前的围栏,俯看寺庙内景致。

  远处有燃香祈佛的人们,近处有蹲在鱼池边喂鱼的小孩,寺内的古树不知道栽种了多少年,偌大的身姿是年岁的象征,一阵风吹过,树叶摩挲,发出“沙沙”的旋律,听起来非常舒服。八月的苏州烈日炎炎,但处在这寺庙之中,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心神安宁,仿佛酷暑不再那么难耐。

  “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诗带火了寒山寺的旅游,寺庙内有了撞钟的体验,于是寺内间或可以听到钟声,我也兴致盎然的体验了一番。

  佛寺里的撞钟是为了早晚报时,或者召集僧人。《枫桥夜泊》被收录到了《唐诗三百首》,广为流传的时候,北宋的欧阳修还曾质疑过“夜半钟声”的真实性,后来当然得到过求证。

  这样的小插曲其实并不紧要,古刹钟鸣,总有“愿成佛,度众生”的特点。此刻的我,听到这悠扬、深远的钟声,和着大雄宝殿传来的僧人晚课的诵读,感到特别的踏实心安,妈妈说这就叫岁月静好。而千年以前,同样的钟声,传到枫江上的小船,陪伴的是那个孤独惆怅的旅人,有没有曾经给他带来一点抚慰?还是让他觉得更加的难过,所以才愁从心起,成就了这样一首《枫桥夜泊》?

  穿过寒山寺的西门,就是枫桥景区。为了旅游修建的枫桥景区,有一排排白墙黛瓦的苏式房屋,有歇山顶的亭子,错落有致,显得格外清雅。

  西门前流淌的上塘河是古运河水,一渚之隔,更是大名鼎鼎的京杭大运河苏州河段。京杭运河现在仍然是交通要道,运河的驳船不知道装载着什么,来来往往,好不热闹,和渚内的安静成了鲜明对比。

  张继诗里的枫桥,就在西门的北面。现在的石桥是清朝时重建的,连接着上塘河两岸,挨着寒山寺的一边是明嘉靖年间为抗击倭寇修建的铁岭关。枫桥景区有游船体验,行船而过的人们,如果细心一点,就会看到桥上石头缝里长出的绿色,一抹翠色相点缀,让美景的诗意更饱满了。妈妈购买了枫桥夜泊的体验船票,但因为旅游的疲倦,我们实在等不到夜色降临,捡着六点钟的日暮时分,坐上了游船。

  游船上有评弹表演,一个纤瘦的苏州姐姐怀抱琵琶,轻柔的唱着江南小调《枫桥夜泊》。可能我太困了,也可能这苏州话太温柔甜腻了,我感到眼睛皮在打架,迷迷糊糊里吴侬软语的曲调越来越远,我是睡着了,还是穿越了千年了?

  同样的古运河上,月亮悬挂空中,隐隐约约,像是要落下了,岸边有乌鸦的叫声,枫叶摩挲的声音,就这样给本来霜寒的夜上了一层凉意,小船上的渔火怎够抵挡这层寒冷,寒山寺的钟敲响了,回荡在夜空里的寂寥更重了。

  生活在盛唐转向衰败时期的张继,寒窗苦读为功名,可进士还没放榜,皇帝就因为安史之乱逃跑了。国不知道将会如何,孑然一人,仕途遭挫,也谈不上家了,逃难四方来到这美丽的苏州城,不知道因为盘缠不够,还是到达的时候遇到了唐朝夜晚的宵禁时间,总之是要困在这渔船之上,感受这穷途末路的苍凉,而人生不知何处去的惆怅。

  哎,船上的人,你就是张继吧。

  妈妈说,个人的命运总要和时代、国家紧密联系。唐代诗人灿若星河,大家辈出,唐朝兴盛时期,万国来朝,这时候的诗是光芒万丈,是自豪骄傲。而安史之乱后唐走下了衰败,唐诗的曲调就多了许多的忧愁、忿恨。《枫桥夜泊》的愁,景美心凉,恰如其分,所以才让人读起来如场景重现,生动而深刻。

  张继的诗才在人才济济的唐朝并不显眼,却唯独这《枫桥夜泊》堪称经典。寒山寺和枫桥,在偌大中国的古刹庙宇、古桥建筑里,本也不值一提,但因为《枫桥夜泊》,名扬四海。这种彼此的成就,和崔颢之黄鹤楼、王之涣之鹳雀楼,范仲淹之岳阳楼,王勃之滕王阁,有异曲同工之妙呀!

  触景生情,运河水还是千年前那一条,但我实在感受不到当年张继的迷茫孤单了。在我这半梦半醒的穿越里,我倒是很想告诉他,后来的后来,还是有盛世的安稳的。而妈妈说,《枫桥夜泊》收录进了中小学课本,张继被后人熟悉,寒山寺和枫桥成为游客首选,这应该能解了他当年的惆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