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Q正传》有感(集锦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阿Q正传》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阿Q正传》有感1
从我国丰富的文学遗产中,我没有能够读到好的中篇小锐,其中虽有篇幅类似中篇的作品,但就其结构间架来看,却象长篇小说的雏形。中国的白话小说,来源于说讲。当场讲完,则为短篇,连续说讲的,则讲者和听者,都要求越长越好,这样就挤掉了中篇这个形式。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中篇小说的开山鼻祖。这篇作品,不只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成为永不磨灭的艺术珍品,也是我们研究中篇小说创作的最好范本。中篇小说不能是短篇小说的拉长,当然也不能是长篇小说的纲要。它区别于短篇小说之处为: 一、中篇小说应该极力创造典型人物。短篇小说的人物,当然也要求典型化,但因为篇幅短小,有时以所刻划的现实,所发挥的思想,所含蕴的感情,把作品充实起来,提高起来。中篇小说,对于主题思想发挥,有更广阔的天地;在艺术结构上,有重大的回旋余地,更有可能从容不迫地进行抒写。 二、中篇小说要向读者展示一个较完整的历史面貌,短篇小说,有时却不可能。有较完整的历史背景,才能映托出较完整的典型性格。
《阿Q正传》的历史背景,是中国的辛亥革命,选择的地点是小城镇和乡村。这个历史背景当然不限于辛亥革命这一年,甚至也不限子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而是一个较长的或者说是很长的历史时期。鲁迅所创造的阿Q这个人物典型,当然不是一个先进的典型,但他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有重大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这一典型的出现,立即成为世界文学作品中有数的重耍典型之一。 其原因在于,不只是历史背景上清晰地出现了这一个生命,是这一个生命的出现,使得读者看清了中国社会的这一个历史时期。
读《阿Q正传》有感2
一个身材干瘦的人,只喊了一句“过了二十年我还是一个……”便被押到刑场枪毙了。路边的人却并没有可怜他,看着这场闹剧,有些反而高兴。那个被枪毙的,叫阿Q。
未庄的土谷寺中,住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他骨瘦如柴,这是阿Q。他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只知道他被赵太爷打了两巴掌赶出赵家,他大抵是姓赵吧。他是给别人做短工的。平日里的他,总是有几文钱就喝酒赌博,进了几回县城就自恃见识广,每每有路过的人,都只是鄙夷的瞥他一眼,对着他一声“呸”,而他似乎也并不在乎,维持着他的“精神胜利”。
他的生命就像压在封建大石板下的草,一步步枯黄,一步步走向扭曲,他惹出了数不胜数的闹剧:别人打了他从来都是“儿子打老子”,跟着革命者瞎喊革命,最后糊里糊涂画押,被枪毙了。
阿Q的一生真是可悲啊!用着可笑的“精神胜利法”,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屈辱,他自己就不把自己当人看。但是,这就是中国人在封建社会中被束缚的枷锁,他控制着人们,将人们奴化。阿Q在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着一个愚蠢,卑贱的奴隶。而这个奴隶主,就是封建的社会制度。它摧残了中国。
阿Q的故事是个闹剧,却也是个启示,是一个有道理的故事。有些人从中来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实质。
读《阿Q正传》有感3
《阿q正传》看完了,阿q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或多或少进入了我的脑中——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既高傲却又卑贱。被别人打时,自我安慰想:“是儿子打老子。”阿q的自我精神疗法可谓世间第一。同时,他却又瞧不起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懒惰,他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阿q想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有人说阿q有反抗精神,因为城里人闹革命的时候,阿q也十分自觉的去参加。
有人觉得自己像阿q,拿阿q的行为去对号入座。也有人说阿q是个封建思想的集合体,应该被时代所抛弃。这就是当时人们的想法,鲁迅先生的文章深刻的揭示了这一点,他写的阿q是成功的,他也是成功的。我们已经远离了鲁迅的那个年代,阿q精神的“代入法”似乎依然可行。一个胆小的人受到了别人的欺辱,口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早将那人骂的狗血喷头、体无完肤了。一位政府内的干部受到了上级的批评,心中也一定是敢怒不敢言,心中想:“总有一天,你“下”了,老子“上”了,栽到我手里------”心中如是想着,便多了一分慰籍。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在现今盛行——某某学生,看到老师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老师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平!不平等!一些成天泡在迪吧、网吧的瘾君子,以颓废为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如隐于其中!”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在少年人中------
读《阿Q正传》有感4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选自《呐喊》,他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阿Q的故事,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已经遍体鳞伤,千疮百孔的社会,在这个人与人已经互相歧视,侮辱的社会,人性已经冷漠,正是如此,鲁迅先生才弃医从文,开始了他文学史上的康庄大道。
阿Q的心理活动可谓是深入人心,在文章开头之时,便有一句“我总算被儿子打啦”,好借此平衡自己的心理,在自己的心里给自己了一个胜利的金牌!
还有一次,阿Q看见王胡光着膀子在捉虱子,他也觉得自己有点痒,于是他也脱下破夹袄,捉虱子,可是捉了老半天才捉到三四只虱子,而且都是又弱又小的。王胡这时候却是一个又一个,而且个个都是大的。阿Q很失望。从这里看阿Q的进取心是很强的!
文章的结局是阿Q被送上了刑场。在这一部分,阿Q的心理活动描写,也是非常细致的。像画押的时候,阿Q不会写字,于是用圈代替,他画的圈据自己的心理反馈,是他画过的圈里最圆的一个,他不知道自己是要去枪决的,当知道要去刑场时,他两眼发黑,耳朵里喤的一声,他认为人生不免要游街示众罢啦!字里行间体现了阿Q逆来顺受的思想!
我很欣赏郑渊洁在《白客》中提到的一句话:“在当时的社会,阿Q本无其人,然而人人都像阿Q。”
读《阿Q正传》有感5
《阿q正传》写于1921~1922年,是鲁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主人公阿q性格软弱与胆怯,自卑自负,只会用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我;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础,没有了它阿q也就活不到枪杀了!我深深感叹到但是人民是多么无知,多么的傻!甚至到了一种精神失常的地步,人民无力反抗当时社会的痛苦,只可以以这种方式来聊以。
小说中有写到:“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阿q是个弱者,他总是吃亏,久了他已自知了,就不想去反抗了,甚至当成一种乐趣--自辱。他无法维护他做人的自尊了;他还没事找事找王胡打架,不得不说在阿q社会地位低下,是受压迫受剥削的!或者这样我们会感到心酸,怎么阿q连一点反抗意识也没有!阿q无法在现实中认清自己,所以只能在幻想中寻找自我。
鲁迅淋漓尽致地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中国人,同时也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的劣根性,一次鲁迅在日本看幻灯片的时候,出现了外国人杀中国人的一幕,而看的中国人却毫无表情,也已经麻木了,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杀,却根本不当一回事,有的人还抿嘴一笑,这是多么令人憎恨的行为啊!鲁迅先生毫无保留的揭露出当时传统社会所产生堕落的中国人。
我感受最深的也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因为是当时那个社会造就了阿q,从而有了精神胜利法,最后直达扭曲了人的心理,这样只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永远看不清事实,也永远让自己活在现实的痛苦中,不懂得反抗,也不懂得醒悟,这样只会让做人越做越堕落;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这样的人生有何快乐?!难道人,生来就是让人作践的吗?鲁迅先生用含蓄,饱含嘲讽的言语,用巧妙的比喻,用深刻逼真的人物描写刻画出一个又一个让人感悟至深的人物,我叹服与敬佩鲁迅先生相当高明的文采和后人难以逾越的哲学,这些怎能不让人赞叹不已!
这部思想深刻技巧精练的小说——《阿q正传》,正是一座别人难以登上的高峰,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这也是此小说的魅力所在,它与鲁迅将千秋万代万古不朽!
读《阿Q正传》有感6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鲁迅先生的笔墨“传扬”之下得以流传至今。然而,鲁迅先生所想要传扬的不仅仅是这些。其中还有更深刻,更能发人深醒的东西。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形象。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之前的‘行状’也渺茫”,阿Q浑浑噩噩地渡过了他的一生。因为阿Q的人生目的仅仅是活着,他不会去思考怎样更好地活着。这样活着,和一个“活死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阿Q一生最大的辉煌就是从城里回来的那段日子。在那几天里,甚至未庄的赵大爷也对他刮目相看。但这些都不是通过光明正大的手段得到的,这样说来,阿Q仍是可悲的。他受着强势的欺负,却又去欺负其他弱小;他本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又去耻笑和他一样的穷苦百姓;他不知“革命”为何物,却又因“革命”而丧了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Q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更是那段时期广大群众的典型代表。那是一个正值“改朝换代”的时期,国内清朝的数百几基业摇摇欲坠,西方却是在蓬勃地迈向一个崭新的时代。传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已经被打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渴望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但又不知道从何做起。他们就像是贝克特笔中的戈多,他们在等待着,等待着一个自己不曾了解的世界的到来。确切地说,他们选择了服从命运的安排,不去尝试,不去努力。
读完《阿Q正传》,我深深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写作这篇小说时的心情。鲁迅先生就是那一个时代的引路人,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痛苦,也看到了他们的希望。鲁迅先生奔走相告,企图告诉每一个人他所看到的世界,渴求给每个人带来幸福与快乐。鲁迅先生恨不得自己立刻变成一根巨大的蜡烛,即使燃烧自己,也要让每一个人看清前进的道路,让每一个人重拾前进的信心与勇气。
读《阿Q正传》有感7
暑假期间,我看了鲁迅先生的许多篇小说,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人物性格鲜明的《阿Q正传》,这篇文章我反复看了6遍。鲁迅先生以幽默生动的语句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有位高权重的赵太爷、有学问的赵秀才、又胡又癞的王胡等等,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主人公阿Q.阿Q留着一条长长的黄辨子,脸上一块癞头疮,他很穷,没有房子,只能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依靠给别人做短工为生。阿Q可是一有了闲钱就去酒楼喝酒。有一回他被别人笑话了,便与别人打架,被打得落花流水,待他人走后,还说“现在的世道真不像样,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像这些“乐观”的话阿Q还有很多,也就是鲁讯先生说的阿Q精神,这些生动幽默的语句讽刺了当时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也有作者的几分同情。他性格中的自轻自贱让人发笑和深思。《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类似的人物。合上书,我陷入了沉思,在我们的社会中不是也有一些像阿Q精神一样的人么,钱包被小偷偷走,就说:“给他买药好了!”当考试考的很差时,便自嘲说:“人家考第一,我也是第一,无非是倒数而已,你们是什么东西?”说完掩卷一扔,便无影无踪了,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阿Q的一些影子。
鲁讯先生笔下的阿Q真是又可爱又可怜又可恨啊!可爱于他的幽默乐观,可怜于他的无可救药,可恨于封建社会的思想,使阿Q这样的“人才”倍出,让我们也以阿Q为镜子来照照自已吧!
读《阿Q正传》有感8
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来的,看完早该还回去。可从看完到现在又快有一个月了吧,还没还(真不是个好习惯,可能有其他同学也想看这本书呢,下次别这样了啊)。主要是想在还回去前写写读后感啥的。。。今天又看到它,终于要乱扯几句然后还回去了。
现在再打开目录,竟然还记得大部分故事说的什么,比如《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祝福》、《药》......
没记错的话,《孔乙己》、《祝福》、《故乡》这几篇是被节选到语文课本里过的,初中还是高中就不确定了。课文中,《孔乙己》唯一让我记得的就是“排出九文大钱”,因为那时候老让分析这个“排”字用的如何如何好,体现了孔乙己什么样的心理,而我确实是不知道的,甚至不知道“排出九文大钱”具体是怎样的动作。《祝福》隐约记得里面有个叫祥林嫂的女人,可怜,具体怎么可怜却也不知道了。《故乡》里那个插画我倒记得清晰了,那个带着银项圈的小男孩,在月光下,一个西瓜地里,举着叉子准备叉那狡猾的猹。
故事情节,思想感情,都没读出来,可能那时候精力还是更多分散到那几道课后习题去了。
现在再读起,不一样了,都是活生生的人,有因有果的故事。
孔乙己。
他应该是欠着掌柜的十九个酒钱去世了。
他是代表着可怜的读书人吗?酒钱也付不起,被捉弄取笑,被打残。最后剩下的骄傲也就是那些让人发笑的之乎者也,“茴”的四种写法。我觉得他应该是善良的,愿意把茴香豆分给那些淘气小孩吃,在还能出现的时候,也会按时把欠的酒钱还上。想想又觉得他不是个读书人,读书人在我心里不能如此落魄,他们总是有一百种方法生活,保持清高,但不至于让自己落魄到这步田地。
祥林嫂。
“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的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地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你真傻,真的,你单知道地狱里可能会把人分成两半,会让人受苦;你不知道人间也会。”
倾尽所有去迎合他们定的条条框框,他们也不会接受你。
读《阿Q正传》有感9
这个夏天真是出奇的热,没事干便倒在床上,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看——《阿Q正传》——不久从弟弟家借来的。于是随便翻开一页瞧瞧,不久,就被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页…… 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觉得可笑,又认为可悲。同时又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阿Q这一当时国民性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精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精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 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的 “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 希望阿Q会在现在的社会里消失,成为一个真正幽默的笑话。
读《阿Q正传》有感10
由阿Q,我想到了自己。
记得有一次,考试卷子发下来了,我泪汪汪地望着那可怜而又可恨得分数,心中的火气就不打一处来,一气之下我让卷子在顷刻间变成了漫天飞舞的“雪花”。当时我简直快疯掉了。可当我读完《阿Q正传》,以阿Q的心态去想这件事,却有了不同的感受,并为那张无辜的卷子而感到伤心。可我更多的是想笑,我笑自己的愚昧,笑自己无知。同时想对卷子说:“你可以安息了,虽然你已经粉身碎骨,单这是我对你最好的恩赐,如果把你带回家,说不定你又要跟着我丢人了。”脑中虽这么想可心里还是有点后悔。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我不可能象阿Q一样,再说,他并非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我无须刻意模仿。
曾几何时,我问自己:“你是否有阿Q一半的乐观?”我无言了,也许我连他的三分之一都勉强。但这足以让我在人生道路上以微笑面对生活,从而过关斩将、成为人上之人!
鲁迅真不愧是一代文学巨匠,他一生有许多的佳作,可孤陋寡闻的我仅仅读过几本,也从中悟出了不少哲理。尤其是《阿Q正传》中阿Q这个人物形象更是刻画的栩栩如生。文章精彩引人入胜,使我沉思其中。
读《阿Q正传》有感11
倘使一个人能做到事事都往积极的方面考虑,那总能保持一份乐观豁达的心态,甚至能为自己所忠爱的事业奉献出宝贵的生命。那么,可以说这个人能称的上是一个成功者,是一个值得赞美的人。在《阿Q正传》里曾这么写到:当别人拖他东西时,本该发怒的他竟然说了句:“权当给我儿子了”。随后莞尔一笑,当什么也没发生过。试问:谁能做到如此境界?想想他再想想自己,我顿时无地自容。自己曾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和同学吵的面红耳赤,跟他比我真是自愧不如,你若问他是谁?他便是伟大作家鲁迅笔下的名人——阿Q。
当我读完《阿Q正传》,不仅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里面的一些故事情节更使我倍受感动。例如:当他在“罪状”上画押时,笔尖颤抖了一下。他也会害怕吗?是对死亡的恐惧还是对未完成事业的无可奈何?我都无从得知。于是,我陷入了无限的沉思。
面对阿Q,我都感到有点不可思议。难道他天生就是“乐天派?”可他有时也太乐观了点,以至于感到他有些懦弱,看着别人欺负他,我心里可真不是滋味。不是有句歌词这么唱到:“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对此,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助他一臂之力,真遗憾!
读《阿Q正传》有感12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他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他还受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严于“男女之大防”及排斥异端等等。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如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两个组成部分:对于真正强势的人则口头认输并用“儿子打老子”之类的话来支持自己的面子;而对弱者,则用“恃强凌弱”来证明自己的力量。但尽管如此,阿Q作为一个劳动人民,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就想“投降革命党”,希望从此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过他的“革命观”是与落后农民的私欲和许多糊涂观念联系着的,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中国人。
读《阿Q正传》有感13
《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传至今。
一个孩子看到父亲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父亲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读《阿Q正传》有感14
在寒假的时候,我读了一本鲁迅先生写的《阿Q正传》。
《阿Q正传》主要以一个没身份、没地位的阿Q来强而有力地揭露当时中国人的隐秘性格和批判当时旧社会的封建的事。
作品以奉命前后的农村小镇为背景,阿Q无家无业无身份,以卖劳力生存。
阿Q第一个特点是自尊心强,所有的村民都不在他眼里,连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都在精神上鄙视他,他甚至也瞧不起城市人,瞧不起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煎大头鱼的时候加葱丝。我觉得他这些瞧不起都是可笑的。
阿Q第二个特点是欺软怕强,阿Q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和瘦小的小D动手动脚,却骂假洋鬼子时被假洋鬼子发现后赶紧缩起脖子不敢反抗,连吃了好几棒。
然而我觉得突出阿Q形象的是最后一章,阿Q的“精神胜利法“。人家叫他画圆,他却画出了瓜子样却想:孙子才画得出很圆的圆呢。便又放心了。这是多么的愚昧啊!
《阿Q正传》这部小说特别短,但却表现出当时旧社会的的丑陋和人性,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感受。
读《阿Q正传》有感15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我发现他笔下所描写的阿Q是旧社会的违法行为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在这篇小说中,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精神胜利法”,这是一个要不得的方法。“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其高明之处在于遇到困难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决问题,不找问题根源所在,只能转身就跑。
如果我们读书用“精神胜利法”,就会在同学当中无法立足。而小说中的阿Q为了减轻外来的压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办法来逃避现实,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远活在自己所编织的美妙的虚幻世界里。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因为外在的种种挫折,无奈中,于是只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慰籍,但这毕竟是一种自我麻醉的办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更强。
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他只能卖劳力生活,经常做短工,别人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还要接受有钱人的欺辱,以及村里人的戏弄,这个现象让我十分气愤,如今社会也有类似现象发生。
看完这本书,我体会最深的是:不论何时何地,我们应不要逃避现实,而是要敢于面对困难,打倒困难。其实,这也是鲁迅先生所想要告诉我们的。
【读《阿Q正传》有感(集锦15篇)】相关文章:
阿Q正传读书心得02-27
阿Q正传读书笔记15篇12-29
读《狗》有感(集锦15篇)03-26
读《读者》有感(集锦15篇)03-19
读《贝多芬》有感集锦15篇03-16
读《贝多芬》有感(集锦15篇)03-16
读《挑山工》有感(集锦15篇)03-16
读《爱》有感03-28
读《金翅雀》有感03-27
读中庸有感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