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培根随笔有感

时间:2021-11-21 17:30: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培根随笔有感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培根随笔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培根随笔有感15篇

读培根随笔有感1

  《培根随笔》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这位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真正始祖”科学家,出生于豪门,自修获得律师资格并步入政界,几经波折后成为了国家重臣,最后又因一桩受贿案被国会弹劾去职。《培根随笔》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态度和想法。本书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对于各种方面内容培根都写出了自己想法,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培根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是《论友谊》。他在这篇随笔中写到:“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在我们生活中,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角色,他给我们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当遇到困难时,朋友是一个可靠支柱,让我们可以得到依赖;当我们跌倒时,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们站起来,并告诉我们:“从哪里跌倒就从那里站起来!”当我们做事想半途而废时,朋友是一本备忘录,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当我们获得成功时,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做,且时刻告戒我们“胜不骄,败不馁”。朋友是可以倾诉、可以依赖、可以寻求帮助人,我们应该珍惜身边所有朋友,他们不仅是一种角色,他们还是我们良师益友。

  在这五十八篇随笔中,(读书笔记 )我们可以看出各有各蕴涵深远意义,而且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一个好学深思读书人,往往是一个才情并茂,文采飞扬人。而培根正是这样一个人,他随笔展现了他文采,展现了他人格,也展现了他论点。我们可以将这本书读多几遍,必定会明白其中道理。

读培根随笔有感2

  培根,17世纪英国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一生追求真理,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其随笔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文章短小,少则一千字不到;第二印象是讲求实用,他是以政治家改造社会,富国利民为目的来说教的。投入其文字中像是在听一位高人赐教,一位法官判案,收获良多。

  在校生活,有追求自然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比较,有比较就易产生嫉妒这种不良心理。读了《谈嫉妒》一篇,让我深深地了解嫉妒这种心态往往发生在一无所长的、八卦的、虚荣的人身上。

  “人的心灵不是靠自身的善滋养,就是以别人的恶为食”,正如培根所言,我只有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内心,不关注他人的优缺,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不断完善自我,逐渐变强,自然不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

  其次,要学习文章的做法,当取得一定成就时要在关系不大的事情上故意受点委屈,甘拜下风,这样不仅可以使自己更谦卑,还能平衡大众的心理,不招惹嫉妒。

  不久前,我从英国游学回来,曾因经历了异域文化风情而迫不及待地要向他人倾诉,旁人总不忘问的一个问题是外国与中国比哪个好,这让我纠结了许久,不知如何评判。

  直到看了《谈旅游》一篇,我的心中才豁然开朗。培根指出出门旅游应记日记,在陆地上,值得观察的景物应接不暇,人们大都疏于记录,我也不例外,可悉心观察的难道不比闯入眼帘的更值得一记吗?

  惭愧啊!文中说旅游回国后要让旅游成果表现在言谈中而非衣着举止上,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你带回多少新事物而是你心灵上的提升,见识的扩展,在与别人交流自己外出经历时要小心回答问题而不是贸然宣传经历,最重要的是表现出不想用外邦习俗改变本国习俗,而是把从国外学得的精华植入本国习俗中去。现在,问题就有了答案。

  “人们的思想大多取决于自己的愿望,他们的言论取决于自己的学识和接受的见解,然而他们的行为依照的则是他们的习惯。”所以无论生性多么坚强,言论多么动听,若没有习惯予以强化,都是靠不住的。可见习惯的养成对人有多么重大的影响,既然它是人生的主宰,那我就应千方百计地养成良好习惯,从现在开始!

  短短不过几千字构成的一篇随笔,却能摆时事实、讲清道理,摈弃那种空洞、肤浅、絮聒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练、沉稳有力,几乎篇篇都是格言层见叠出。下面是一些信手拈来的例子:德行犹如宝石,镶嵌在素净处最佳。成人惧怕死亡,恰如儿童怕进黑暗。

  像这样至理名言放开头具有雄奇有力、引人入胜的作用,放结尾则显概括全文,余味无穷的作用。

  培根的随笔没有西方随笔那种散漫和随意,而呈现出诗一般的凝练圆满,小说那样的布局谨严。句式通常精短隽永、组织严密,又知道什么时候应当用合适的比喻把思想表现得格外鲜明,有时还给他的思想披上一层想象的光彩以显魅力,十分值得我学习。

  培根每篇随笔后均附一则解析,这解析其实可以说是文章脉络结构,分点说明,内容简洁明了,思路清晰。正如提纲一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可以学习作者,在写作前先列个提纲,找准思路再下笔,尤为重要。

  黑格尔评价培根“他有高度的阅历,有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把这种智慧用在一切对象中最有趣的那个对象,即通常所谓的人世上。”在我看来,这就是培根的特色。

  培根说:“多读书是有好处的,尤其是读那些在公众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写的书。”我很庆幸,读了这样一本好书!

读培根随笔有感3

  培根的思路清晰,条理分明,逻辑严谨。处处引经据典,足见其博学多识,涵养丰厚。每一篇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思维新奇,见解独到,将事物的本质点得清清楚楚。运用充分的证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论证了自己的每个观点。

  它的内容饱满富足,没有废话,更新着读者的三观。而其语言更是精妙奇巧,一针见血。当然也离不开译者的聪明才智,转换成优美诗意不乏犀利的语言。

  透着这本书,仿佛可以看到培根本人站在我们面前,论述着各种思想观念的样子。

  众所周知,培根晚年被宫廷阴谋逐出了朝政,与天朝的孔子可以说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远离了政治漩涡的他,埋首静心于创作中,专心于学术研究中,曾为首席检察官和女王法律顾问的他,满腹经纶,结合自己对世界的领悟,创作出了许多对近代文学史有着巨大影响的鸿篇巨制。

  由此,他不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给后世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财富。

  《培根随笔》无疑就是他伟大作品中最经典的一部,广泛地为世人所阅读,影响了一代代人。

  这本书如此出色的原因还在于,培根弗朗西斯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许多关于人生的问题,从而促使这本书更加的意义深远。

  人的三观成长历程大致如下:幼时,脑子里都是父母灌输的健康单纯的思想,认为世界就是这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开始怀疑一切,对现有的制度提出质疑,原来的三观迅速崩塌,而崭新的,属于自己的三观飞速地建立起来。

  由此,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建设起我们的三观,少一些迷茫,多一些坚定。做到三观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封建迷信,相信科学真理。

  其次,可以知道一些关于西方国家古老的知识。如里约创世纪的一些经典语句等等。增长知识,丰富见识,开拓眼界。读之则受益匪浅。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死亡的见解,不同于庆山的疯狂。他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与死有关的事物,这些会让死亡显得可怕。送葬的人,黑色的衣服,苍白的纸花,疾病的折磨,亲朋好友的泪,巨大的盘踞在胸口的惶恐,这一切都如玻璃窗上的雨水,模糊了事物的原本模样。

  太多人在葬礼上对着骨灰痛哭流涕,抱怨着上天的不公,命运的残忍,时间的自私。鬼哭狼嚎惨叫着,如果能再多给他们一些时间该多好。但或许,这些人在昨夜才刚给逝者一耳光,既然不珍惜,又何必惺惺作态。

  命运的公正,时间的仁慈,是平心而论便可得出的简单结论。它给予了我们几十年的光阴去使用,使用权全在自己,珍惜了没有遗憾便是最好,世界需要唯一一位执法者来维持秩序,那就是时间,所以没有什么能与时间同寿。

  所以它最终会回收,轻轻携走所恩赐过的东西。《八月未央》里曾经写过:时间会带走这个人所有的情感和能量,当他走了的时候,他在其他人心中留过的痕迹会成为永远的空缺,谁也没法填满。

  生命自当激烈,死亡应当沉静。生是对死亡的练习,铺垫,插曲,让我们去从容地迎接死亡,而不是如鱼溺死于汪洋大海般的挣扎。

  关于生死,我听到的最好的一句话是萧红的,“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残忍,客观,但是有一种励志的力量,鼓励着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投身于学习创造中去,如弗朗西斯培根一般。

  再然后,是关于宗教的论点。弗朗西斯认为,宗教是原始社会巫术祭祀礼仪的延续,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对于现代社会来讲,真正使人受益如甘泉之水的宗教寥寥无几,大多数都是打着宗教旗号的邪教会,反社会反人类反和平,使得人心惶惶,家破人亡,荼毒百姓。

  中国古代有驱魔辟邪的作法大师,然而其中又有多少不是被高居官位之人用金钱收购来栽赃加害他人的,光明正大逍遥法外之徒呢?他们利用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无所不用其极,媚上欺下,钻研出了恶毒的心头血救人等法子。

  同样的,西方中世纪,被诬陷于女巫而被用烈火活活烧死的普通人更不在少数。中世纪是西方历史上黑暗的一段时间,奢侈的资本主义贵族作风,纸醉金迷的生活,教会信仰的盛行,无一不在我们面前展示了披着宗教外皮作恶多端利欲熏心的人类的丑恶面目。

  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所认同的,有信仰总是好的,它使人们有所敬畏,有所顾忌。宗教是一种信仰,而信仰并非全是宗教。

  诸如以上此类,都是培根弗朗西斯伟大的思想结晶。在浮华喧噪的现代社会,撇开有多少人能得其精髓这一点不说,从培根所生活的那个古老时代所想,在那么封建,思想文明解放程度远不如现今的以前,竟然也能孕育出那么伟大的思想。

  这同时也充分地论证了一个道理。英雄不仅不问出处,更不问是什么时代的,即使所处的平行空间不同,也能意识到相同的伟大的精神。说明时间绝不是我们与这世间真理的唯一阻碍,更不会是最大阻碍。

  希望现在忙于节奏飞快的21世纪生活的人们,能够在一盏茶之余,认真思考一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个世间苦苦奔波数十年还不一定有对等的回报。思考越多,距离梦醒时分愈近。

读培根随笔有感4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天性犹如野生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命运,在我们一生中是相当重要。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思想在做乱。

  在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深刻,是《论美》篇。这是一篇关于"美"之作,语言简洁,内涵土独特,充满哲理性。"美"本身是个很广泛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人生观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缺陷,只有内在美才是永恒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形貌与美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动作神态,是后天,是内在美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人是令人肃然起敬。因此,把美形貌与美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光辉。

  《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种种上升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提升被看作是正当。

  嫉妒在人生涯中是毕竟道路,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一味良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道理呢。

读培根随笔有感5

  《培根随笔》的作者培根,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培根随笔》分为《谈真理》、《谈死亡》《谈报复》《谈厄运》等。

  读了《培根随笔》以后,我有许多心得。像《谈死亡》让我明白了不能因恐惧死亡而止步不前,要抓住生命中的每时每刻,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谈报复》让我明白了不可存有报复的心里,但当法律缺失和让对方明白报复的来由,使对方悔罪,还是有情可原。但为私愤进行的报复是我们明确反对的。

  《谈厄运》让我明白,厄运并不是十分不好,厄运也造就坚忍,能激发出人们的潜能,厄运也最能发现美德。人生不能总是一帆风顺,关键是要拥有良好的心态,勇敢去面对厄运,阳光总在风雨后的。

  在《谈大胆》中我明白了大胆的真正用处在于拙于计议,长于实干等等。

  让我感悟最深的是《论友谊》,培根说:“向朋友倾诉衷肠可以产生两种效果:它使欢乐加倍,又使忧愁减半。”这是友谊的第一个效果。第二个成效是助长智慧,第三是朋友的帮助。所以我们不能没有朋友。

  读好书,犹如交良师益友,从中获得启迪,引领人思索,让我们明智。徜徉在书海中让我身心愉悦。

读培根随笔有感6

  在这个休息时间充足的时间,我读了弗兰西斯.培根写的《培根随笔》。从书中,我了解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在遇到困难时那种坚强的精神。

  这本书共收录随笔56篇,篇篇标题意指鲜明,直奔主题,使人一目了然。

  在众多的随笔中,我最喜欢的一篇随笔是《论逆境》。文中说:“顺境带来的幸运固然可贵,逆境造就的品质更令人折服。顺境的德行是节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挠。”从这两句话中,我了解到了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遇到了逆境,可以说是一个人人生上的不幸。因为它给人带来痛苦,困难和挫折。可是同时,换一个角度想,它也是人生中的万幸,因为它给了人一个锻炼的机会,它考验人的意志,心态。使有一些人能够抵达成功!

  正是人们遇到逆境时产生的不同的表现,才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消极的人,只会绝望,沮丧,叹息。乐观的人,懂得努力,奋斗,进取。生命本是一股清泉,只有懂得挑战的人,才会体会到它的浩荡。所以,从现在起,把握住自己,努力拼搏,洒下汗水,不断耕耘,才会为成功画上一个精彩的句号。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逆境当做走向成功的导师,因为它教了人们许多的受益的方法。读了这本书,使我真正懂得了许多。

读培根随笔有感7

  黯淡的天际几点疏星仿若洞析着人间,流星划过“眉梢”,纵使遥远渺茫,却重重地在我灵魂的最深处烙下了印记。

  人生不过转眼的时光,过客匆匆,归人踏过,也仅仅遗留下几段足痕。倘若当真等到花败人老,才始明白光阴何其弥足珍贵,怕只怕空余满腹叹惜。其实,如此人生又有何意义?而培根却与常人的感观大相径庭,他将毕生的信念大化,向着心中的目标永不衰竭地追求,或许这才是面对大千世界理应有的态度。他始终坚持着“知识就是力量”,并且为之付诸了行动。当冷眼看遍世态炎凉,人间冷暖时,炯炯的目光中溢出丝缕的淡然正彰显了他不屈的人格以及不灭的才华。即使灵魂离开了人世,但起码他在人文悠悠的长河中签上了曾存在的痕迹,至少他燃烧了几个世纪!

  历经了十几年风雨的我,如今却也能浅尝到他语言的魅力、思想的深遂。曾经钟爱于歇于林间细细品味《谈习惯和教育》中那句“国家和政府日鼓励已经形成的美德,而不改良美德的种子”,如今观当前局势,又何尝不是如此?由此看来,培根倒也有未卜先知之能了。

  而在我看来,美德的源泉无非是固边的行熏陶以及自小的教育。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并无道理,教育的手段及途径往往直接影响青少年思想的方向和演化。可如今的教育方案却不尽如人意,高等学府不过是度量未来薪金的标准,莘莘学子所求的高等教育自然无法洗净人性的污垢,反而最终引起的是习惯的恶性循环。这便是无数罪恶的根源,教育的缺陷所牵涉的负面影响的确是数之不尽的。

  凡事皆有因果,习惯同样并不例外。只有优良的教育以及独立的人格才能压制邪恶的习惯,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而这过恰恰是我们应为之奋斗的指标。面对种种过错,“去其糟粕”是必然的,唯有此计才能造就辉煌的明天!

  巨星如培根已然陨落,但《培根随笔》的光芒依旧在照亮着后人……

读培根随笔有感8

  培根是英国著名的学者,作家、思想家与科学家。《培根随笔》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感触与收获,他的人生哲理启发了我,他所说的论是我们人生上的缺点与优点以及人生观。

  在这本《培根随笔》中,培根写到了政治,宗教、友谊、艺术、性格、教育等话题,以及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谈及的问题有发人深省的见解的独特方式,那些发人深思的语句是培根的思想精髓,内容应有尽有,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内心世界问题。这些篇章中也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就比如说文中的”论嫉妒“,每个人都会有小小的嫉妒心,培根所写的嫉妒基本包含了大多数人以及所有人的嫉妒心。什么样的人容易招致嫉妒,什么样的人容易嫉妒别人。我也经常会有嫉妒之心。比如考试成绩发下来,没有其他人好,会闷闷不乐。而培根所说的:”从而刺激了他们,耿耿于怀“我会奋发图强,更加努力,争取下一次超过其他人。

  比如文章中的”论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美,心灵美、外表美。她就像花一样,莲花的清高高洁,菊花的高尚,牡丹的富贵等等不要因为自己的丑陋而断定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并不是那样,也许外表丑陋但内心并不丑陋,有所长必有所短,上天是公平的,天底下没有哪个人是十全十美的。那些容貌虽美的人多半是胸无大志平庸一生,但这些结论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也有许多容貌美丽且德才双优的人存在。除了人之美之外,还有自然之美与心灵之美。世界上的万物都有她美丽的存在,只是每个人的审美角度与方式大不相同罢了。就算是人类再鬼斧神工也达不到自然创造本身的境界。每一次晚霞、每一次雨过天晴、每一次白皑皑的大雪等等,对于我们它们是千变万化的。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

  《培根随笔》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让我懂得了,学到了如何去看待去面对人生的`各个方面,是坦然面对是勇敢面对,不要以自己的一点小脾气去看待去面对每一件事情。

读培根随笔有感9

  《培根随笔》是英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天性犹如野生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命运,在我们一生中是相当重要。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 ,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 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 是我们身边不可少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刻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缺陷,只有内在美才是永恒美。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人是令人肃然起敬。

  在这本书里,让我学会了很多哲理,我要多读这本书,让这些哲理永远记在我心里。

读培根随笔有感10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但既然苦口,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喝它;既然逆耳,又有多少人甘心听它,即使知道那是对身体、对生活有助。现在的青少年厌倦了被人的说教,就连父母的话有时也是一耳进一耳出的,这样的少年又怎会愿意去看一本类似说教的书呢,那只会增添一份心中的痛苦。

  说实话,我很佩服弗兰西斯?培根的,因为他能体会到人生百态,品遍人生百味,见解独特。但是,《培根随笔》在我的眼中,就是一本酷似说教类的书,我讨厌看它,原因就在于它只会一味的评论、批判,只会一味的发表言论,只会……

  我讨厌这样的书,或许它能触及我们的伤口,打动我们的心灵,但是,这种感觉又能持续多长时间呢,它对我们的影响只有一时,当这个时间段过去后,它又失去了作用,这与不看又有何区别呢?更何况,只有少数的文字能博得现在少年的认同。

  现在的青年都变了,心胸要么十分宽广,宽广到什么都无所谓;要么就十分狭窄,一个小小的刺激就能使“火山”爆发,保留着那一份真的,在茫茫人海中又能有几个?所以不是书籍无用,也不是它不能给予我们什么,只是人在变化,以前的教育方法已经过时,不适合我们了。

  时间在流,社会在发展,人们的品味也随之变化,过去的书籍能给我们的东西也日益减少,我此刻想说的是,广大教育者们,可不可以对症下药,不要在死板硬套以前的教育方法,另创蹊径,换个角度来体会我们的感受,让我们的药不再那么苦口,对我们的忠言也不要那么逆耳。还有一些书籍,不要只是一味说教,因为说的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而且那只会让我们厌倦。

读培根随笔有感11

  在中培根说:"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让我又一次深刻的知道了相貌的美不是真正的美,心灵上的美才是最真实的,最高尚的,最高雅的。这一篇随笔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心灵上的美像是埋在土里的未发芽的种子,不管埋得多深,有多少的土都不可能不发芽,不成长,不开花,不结果的。而那种相貌上美而心灵不美的人就像是在土里埋了一个定时炸弹,不管在上面加多少的掩盖,在不定的时间一定会突破图层,将满地炸得开花,令每个人的厌恶。

  如今,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并不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希望大家可以一起阅读这本书,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人生。

读培根随笔有感12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

  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日记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读培根随笔有感13

  读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是人的精神食粮,书是逆境中的慰藉,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

  在这个假期,我读了《培根随笔》,使我收益匪浅。

  佛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哲学家与文学家。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小聪明伶俐,被伊丽莎白女王称为”朕的小掌玺大臣。“

  《论复仇》中培根说:”只有为国家公益而行的复仇才是正义的。“《论逆境》中培根说:”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会在幸福的边缘中被显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式在逆境中释放光辉的。“《论善良》中培根说:”善良是人类的一切精神的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论友谊》中培根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有很多事情来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如果有一位知心的挚友,人就可以安心瞑目了,因为他将承担你未完成的事情。《论读书》中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在这本《随笔》中,培根谈论了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与伦理等话题,几乎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培根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与思想家,他对所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在他的谈论中,透露出培根不同的个性侧面——热衷于政治的培根,自强不息的培根,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这本书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占据了重要地位,读之犹如高人赐教,受益匪浅。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甚至改变一生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而且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读培根随笔有感14

  不论翻到《培根随笔》的哪一页,我们总会很容易地发现有不胜枚举的名言警句。细细地品读它们,又感到眼前豁然开朗,心旷神怡;合上书本,更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从这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随笔中,我们能够汲取到一位伟大的哲人的思想精华。最近正和一个好朋友闹矛盾,忽然有一夜梦见了曾经和她同舟共济度过的美好时光,于是,在梦中,我决定与她言归于好。但是,当我一觉醒来,又觉得物是人非,再次见着她,却不知如何是好。我低着头,保持沉默,气氛有些尴尬,如果这个时候有什么人推我一把,让我鼓足勇气向对方伸出手去该有多好,但是过了许久,仍旧什么都没有改变。睡前,又翻开了《培根随笔》,这时,培根对我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顿时,我陷入了沉默。我想,如果自己能先退一步的话,也许就会海阔天空吧。失去一个朋友,就失去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一个人可能会同时结交许多的朋友,但是真正愿意去倾吐内心的,恐怕就只有一个。如果失去了那唯一的一个,就会同时造成两个人的寂寞孤独。无人理解的苦楚是难以忍受的,更何况这本来就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也许明天,我应该给她一个微笑吧。“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时常想起培根的这句话,这是他对不同人的求知目的做出的总结。随意翻看一本杂志或许会博得我们的会心一笑,但看过之后却仿佛一无所获,这个时候,求知便只是消遣。学得一知半解的时候往往成为我们最爱卖弄的阶段,但即使并没有深入学习,却也能够让我们做足表面文章,这个时候,求知就像是给自己穿上华丽的外衣,但是我们的内在是否充实却不得而知。只有当我们学得知识的精髓,并能够对它驾轻就熟的时候,知识才会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它是我们的一部分,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们的动力和指南,这时,求知无疑是增长了我们的才干。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每当松懈的想法涌上心头,就会听到培根用略带讽刺的语气对我说到这句话。我们学习,是为了消遣?是为了装饰?还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才干呢?培根的一生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培根的随笔集,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导师,每当我的思想陷入迷局之时,总能为我点破玄机,柳暗花明,又见一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随笔》正是像这阶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的迷雾,引领着人们向真理进发。

读培根随笔有感15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着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着。书籍由《论真理》、《论死亡》、《论大胆》、《论自私》等篇章组成的。书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看了《培根随笔》,让我感触颇深。事实上,我并非每一篇文章的内容都能看懂,如:《论宗教统一》、《论放贷》、《论世道沧桑》我就无法体会其意旨是什么,因为里面涉及到的内容实在太广,我一个初中生怎能深刻品味一位大文豪家的杰作呢?借助了注释我有些仍是似懂非懂地领略了一些皮毛而已。可就是这点儿皮毛却已经让我感慨万千了。

  正如法国人文主义作家米歇尔·徳·蒙田所说的:“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我的无知在看了《培根随笔》之后展现得淋漓尽致。《论真理》让我知道“人生至乐莫过于高踞清新纯洁的真理之巅,俯瞰谷底种种缪误迷惘,云遮雾障。”,《论死亡》让我明白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与死亡俱来的一切。《论逆境》让我发现原来顺境容易暴露恶习,而逆境却能展示美德,其铸就出的品质更令人折服。《论作伪与掩饰》让我知道有时我们竟能“说一句假话,套一句真话”。《论善与性善》让我学会了如何正确的为善,明白了何谓真正的正确的善。《论贵族》让我知道新贵与世族的内在品质与分别,知道“新贵凭借权力的烘托,世族则经受过时间的洗礼”。《论旅游》让我了解到旅游并不单纯只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旅游对年轻人而言是一种教育,对年长的人而言是一种经历。《论狡猾》让我明白狡猾其实不是一种恶,也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技巧。《论言谈》让我明白言谈的措辞恰当、说话的得都胜过雄辩滔滔、美艳阔论。《论野心》让我领悟野心的真谛,野心也会有积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进取,但野心也不能过大。《论建筑》让我了解了建筑选址的重要性以及其它方方面面有关建筑的事情……。此刻,我赫然发现我的无知竟是如无底的深渊般,种种言论使我受感颇丰。

  但我也并非是全都能理解,也有些是我的意料之外,心中困顿。如《论婚姻与独身》中,作者为何那么肯定地说“有家室之累者难成大业,只能听任命运的摆布,无论为善为恶均成不了气候,妻子儿女将成为他行动的绊脚石”。难道真是如此吗?如《论大胆》中,作者为何肯定大胆就是无知之子、卑劣之子、是等而下之的伎俩呢?难道大胆就不是伟人所能具备的吗?如《论殖民地》中,作者开头为何说道:“殖民是先民的英雄业绩。”等等。诸多不解也许会是我错误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或者是我学识不够,无法去体会出其涵义,甚至可能是作者的观点比较不符合现在的世界……种种疑问与分歧我想或许只能随着我阅历的不断增长而会有所改变吧!

  无论如何,《培根随笔》让我感觉到一位不受出身贵族家庭的身份的影响的人的崇高的思想意志与不凡的精神品质。他用他的心声给予了我一场思想的盛宴与精神的升华!

【读培根随笔有感15篇】相关文章:

【荐】培根随笔读后感03-20

读散文有感03-19

读《长城》有感03-15

读《墨子》有感03-14

读《生命》有感03-11

读赞美有感03-29

读《爱》有感03-28

读《金翅雀》有感03-27

读中庸有感03-27

读《狗》有感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