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有感(精选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瓦尔登湖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瓦尔登湖有感1
美国著名作家哈丁曾经这样评价《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内容丰富而又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
许是在嘈杂社会中生活太久,刚翻开书的我还不太懂哈丁为何如此评价这本书,随着深入,我似乎渐渐懂了。
《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所见所得,想象彼时的梭罗漫步在瓦尔登湖畔的田地里,闻泥土和青草的芳香,品尝野果的甘甜,在田埂与农夫并肩坐下闲谈庄稼,眼中却眺望着瓦尔登湖,碧水蓝天印在眼中......
我很欣赏梭罗的一种做法,“怀着反正可以再抵押给他的心思,以他开出的随便什么价格买下土地”,“甚至会出一个更高的价钱把每件东西都买下来”。我想称之为“随意”,而我却做不到如此的“随意”,可以说现在已鲜有人能做到如此地步,我又极羡慕这种“随意”。梭罗拥有的想象力将他带到遥远的地方,我们却被现实折断想象的翅膀,无法飞翔。想起舒伯特,他也曾在水清林碧的维也纳森林居住,这片森林带给了舒伯特的不仅是心灵的放空,还有灵感,《美丽的磨坊姑娘》便诞生于此,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魔力吧。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是孤寂的,在《访客》中梭罗说:“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喜爱交际,任何精神旺盛的人来时,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紧紧吸住他不放。”与“朝圣者”交流生活意见,体验劳动带来的人生的快乐和自尊,送走严冬,迎来春天。在他眼中“春天的来临,很像混沌初开,宇宙创始,黄金时代的再现”,他是热爱生活的,是热爱春天的,春季能给人带来的是新生的喜悦。雪莱在《西风颂》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人生的冬季来临,春日怎会遥远?阳光会照亮内心的每一个角落,一如春日的来临那般再现黄金时代。人生的低谷自会过去,我们需要勇于挑战。
在《结束语》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的注入到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我们的确愚蠢,被欲望遮住眼睛,混混沌沌的行走于世,一生奔波劳碌却不知心灵真正追求的是何物,我们的确像水,新奇的事物如注入水中的各种东西,是被欲望玷污,还是努力前行追随梦想,全靠自己的抉择,我希望每人皆可像后者,“一个人若能自信的向他梦想的地方前行,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愿你我都能寻到梦想的地方。
读瓦尔登湖有感2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
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已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现代生活给人生存制造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的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与奴役自然,称霸自然。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轻轻地从正面翻转到了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笑傲称霸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会遭受这些戏剧性的嘲弄与惩罚呢?有一句公益广告词说:保护绿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我在想,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给“我”什么真理?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心中的瓦尔登湖世界太拥挤,太复杂。杂这个东西,如今似乎已充斥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充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我们心慌意乱,手足无措。或许生活中本就有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杂,本就有许多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诱惑与选择。只是它们一旦与大学校园本该有的详和与宁静发生冲突,我们往往就显得很无奈甚至无所措手足。
在踏进大学校门之前,自己似乎也从未认认真真地端坐在书桌前,端详一本自己真真正正爱不释手的书。手边放一杯清茶或者什么也不放,只是任意地随着书中的人物或悲或歌。窗外必定有很好的阳光,阳光透过窗户倾斜地照进来,于是手影同书影一块儿跳动。---我想要的快乐其实很单纯,我想要的生活其实很简单。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大学校园远比我想象中的要繁复芜杂。
正如我们系的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们说的,你们现在诱惑太多。大学校园里的诱惑的确不少,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堕落的也有高尚的;有侵蚀人灵魂的也有把它送入天堂的---或许你认为我说得太过,但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我进了一个很不被看好的专业,成天抱着一叠砖头似的书穿梭在校园里,在其他人或惊异或好奇的目光下游来游去。其实我并未怎样地喜欢或者是厌恶我的专业,只是单纯地感到它带给我的单纯的感觉。芜杂的心绪会慢慢宁静,流逝的时间仿佛也会止步---当你沉浸在书香弥漫的大千世界中的时候,当你用心去感触穿越时空的伟大的时候,当你伏案奋笔疾书的时候,当你披着晨曦的微光书声琅琅的时候。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需要一份难得的沉淀和宁静。也许这个专业并不是我最适合的,但却是最适合我的。也听到师兄师姐们说过,这个专业教给我们最多的就是非功利的清澈的智慧,这将是我们一辈子都受用无穷的。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的话,我还是会微笑着选择它。
我想是的。每个人追求的生活模式都不尽相同,但我敢肯定,简单、宁静、踏实不仅仅是我想要的,也是每一个人都从心底里真正渴望的吧。于是乎我们不难理解梭罗为什么要远离尘嚣独居湖边的小木屋过着那种原始的生活,只是因为他要守望自己心中的那片宁静,守望心中的瓦尔登湖。在宁静中抛开繁芜,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敢说我也找到了,只是没有放弃努力的希望。任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执着地坚持你内心的那份可贵的安静详和吧,不要让杂掠夺走了它:它应该是深邃的瓦尔登湖,波澜不兴,清澈透明---而且闪烁着粼粼的波光。
读瓦尔登湖有感3
我一开始去读这本书的动机很简单,因为近来诸事杂多而心境浮躁,想找一部刻有能让人心平气和的文字的书籍,随后我就在书架上迅速锁定了《瓦尔登湖》,因为光这个书名就带着平静的气息。
上世纪80年代,徐迟先生最早翻译了此书,并且对此书有:“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之评。诚如厮言,看完这本书,我的笔记本上满满当当摘录了十几页的精彩之处。
如果不是那些带着明显异国色彩的地名,再略过其中对《圣经》的数次引用,当然,还有作者的国籍,我必须会坚信它是一部中国作品。林语堂先生曾如是评价梭伦:“梭罗的人生观,在所有美国作家中,能够说最富中国人的色彩。”看来,这并不是我在想入非非。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明显的“庄子”的足迹。《瓦尔登湖》中透露出来的自然观与庄子信奉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巧妙契合,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归一。”梭罗也在《孤寂》一章中讲到:大自然的纯净与恩赐真是难以形容,就像太阳和风雨,夏天和冬季,他们持续不断的给人类送来健康和欢乐,他们甚至还与人类心有灵犀,如果有人因为正当的理由而难过,那么整个自然界都会受到影响,太阳的光芒将会变得黯淡,风儿将会叹息,云朵将会落泪,树叶将会在盛夏时节飘零以表悲痛……”他们二人都认为人与万物是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不可割裂。此外,梭罗与庄子同样厌恶物质享受而倡导享受”真正的生活”。梭罗在《居所和生活的目标》篇中,明确说道:“让我们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别因为有坚果外壳或者蚊子翅膀落在铁轨上而翻了车,让我们该起床时就赶紧起床,该休息时就安心休息,坚持安宁,而没有烦扰的心态,身边的人要来就让他来,要去就让他去,让钟声敲响,让孩子哭喊,下决心好好地过一天”,庄子在《逍遥游》里也明确表达出:“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的梦想。此外,二人还都喜欢“孤独”,梭罗在《孤寂》篇中直接说:“我热爱孤独。”庄子也追求,“夫恬淡寂寞虚无无
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显而易见,这两个人都厌恶尘世对自我的打扰,热爱内心的平静。
我用了两个午时看完了这本书,他那波澜不惊的语言在我合上书页之后仍然散发着缕缕清香。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喧哗与躁动”之后,《瓦尔登湖》是一剂不得不服的良药。我就像是做了一场梦,像海子一样,“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像是在一个干净的世界里旅行了一番,归来后,浑身的泥土被荡净,纤尘不染,黯淡的眼珠又被洗刷出了光亮。
也许是因为道家思想对中国人深刻的影响,也许是因为厌恶了越来越浮躁和喧哗的社会,《瓦尔登湖》进入中国以来,一度引起了“瓦尔登湖热”。作家苇岸对其顶礼膜拜,著名作家韩少功甚至在20xx年模仿卢梭在八溪峒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海子读完《瓦尔登湖》还写过一首名为《梭罗这人有脑子》的诗歌……以上所举之例只是对《瓦尔登湖》的良性理解,实际上,现实中不乏对其的恶性理解:有读者把“梭罗”捧成神一样的人物,更有甚者拿此书来贬低中国文学。我在上一段对庄子和梭罗的分析其实就是想要提醒大家,中国文化里的珍宝俯拾即是,经过比较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来,梭罗是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不管他的思想和某些人相比多么的高尚,他还是局限在自我之中:“我到森林里生活,是因为我想要清醒的生活,抛开各种细枝末节的事情,看看我是否能少走点弯路,一面等到临死才发现自我虚度了一生……”他的“隐”是为了“小我”而隐,而道家尤其是代表人物庄子是看到了宇宙,看到了“道”,看到了“一”的,他们的“隐”,是“大隐”。此外,即使梭罗在书中多次引用儒家语录,他也没有儒家的家国思想,他只是牵强地要去附会自我的意志,或者是因为语言文化差异,梭罗对中国文化没有深刻的认识。比如在书中要表
达敢于挑战生活思想的一段中,梭罗就引用了《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我们都明白孔夫子说的不是那个意思。
我对于读完《瓦尔登湖》之后的一些思考,旨在提醒大家读书时也要坚持着清醒的头脑。如果自我对人生或者社会有了什么疑惑,去中华优秀文化中寻找答案也许会是个极好的选择。“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更贴合中国人的味道吗?文化能够相互欣赏,“根”却要一向守着,失了根,会没有灵魂,成为孤魂野鬼。我们能够把梭罗当做“偶像”,但不能够把他当做“圣人”。就像人们怎样也想不明白热爱去森林里探险的梭罗怎样会因为旁观森林失火而在康科德镇臭名昭著,最终不得已离开小镇而隐居。直到我看到爱默生先生对他的评价:“在梭罗的天性中有某种好斗性,以至于他常常需要一个谬论去揭露,需要一个错误去嘲笑。当他听到某种观点时,第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去驳倒它。”这让我脑海里的梭罗有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他不再单单是一个湖边的垂钓者,他好像也是一个追求“真我”的智者。我不是要夸赞他的旁观行为,而是我宁愿相信其中另有隐情。事事如果挖掘得太深太真了,反而会痛苦不堪。
我每读完一本书都会深深地叹一口气,感叹前人思想的深刻与热烈,读完《瓦尔登湖》我也是如此,它就像是现代的“说不尽的哈姆雷特”一般。归根结底,《瓦尔登湖》还是一部文学作品,不管外界怎样将它的意义无限放大挖深,我还是只想记得住在瓦尔登湖的梭罗,想要高声呐喊:“简单,简单,再简单。”
读瓦尔登湖有感4
阳光透过玻璃窗溜进房间,静静地坐在我的枕头旁。我揉揉眼睛,走到窗前,把它推开。新鲜的空气从窗口涌进来,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我被放在一座小山下,周围是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片雪松的倒影,湖边有一个奇怪的身影,我一点一点地走近.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刺痛了我的眼睛,最后停留在我枕头旁边的这个《瓦尔登湖》上。白色的封面映出一线微光。
现在回过头来看整个梦,在梦的最后,我问了梭罗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走进瓦尔登湖,过着欲望很少的隐居生活?”他平静地看着远处湖水交汇处的蓝天,那平静而若有所思的眼神让我至今记忆深刻。“我之所以住在林地,是为了平静地生活,面对生活的本质。我要明白生活的教诲,免得在生命的尽头突然醒悟:我从来没有真正活过。”一点一点,他消失在丛林里,留给我这样一个答案。
这个答案我思考了很久,开始问自己:“我真的活过来了吗?”每天早上醒来,我从不吃不穿。相反,在接下来的一秒钟里,我会很快投入到一天忙碌的生活中。闲暇之余,我也会思考如何放松自己:吃顿好吃的,买点等了好久的东西,或者去看电影。这一切让我习惯了,觉得人生应该是这样的。
从前,我同意一个观点。它告诉我,人在年轻的时候要努力,只有这样,人在年老的时候才能享受生活。但是,书中的一句话给了我对这个观点的新看法。作者在书中说:“他们用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去挣钱,只是为了在晚年享受这种值得怀疑的自由。”就好像生活中有两个人想去旅行,一个决定租车到达目的地,另一个认为最快的旅行方式是步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前者运气好的时候,需要工作一天赚够车费,第二天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但后者可以立即开始,并在当天晚上到达。人总是这样。失去青春活力后才发现错过了旅行的年龄。
其实我们可以过简单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浮在生活的表面。电影《阿甘正传》里有一句台词“我不认为人心智成熟就越来越宽容,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应该是一个逐渐淘汰的过程,知道什么最重要,什么不重要。然后,做一个单纯的人。”正是守护着简单,才能让我们像梭罗一样,在黑暗中伸出手去触摸最真实的自己。
回顾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都被钢筋混凝土包裹着,活在冰冷的身体里。雾霾经常“光顾”,已经成为我们户外活动的“拦路虎”。记得前不久新闻还报道了中国人购买澳洲空气瓶的事件,应该会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如果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变成污秽;空气中的雨滴落下时并不晶莹剔透;空气中弥漫着这种化学工业的残余,让人无法呼吸。这个时候,我们将何去何从?
是什么让我们忘记了这片土地的原貌;忘了陆地上祖先的简朴生活;忘记我们带给它的沉重痛苦.
我们享受的生活,不应该是钢筋水泥的碰撞,而应该是人与自然无限联系的不断演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生活的真谛,才能继续写读这片土地的故事。
简化生活,深化生活,品味生活.
读瓦尔登湖有感5
没有什么比读书更令人喜悦的事了,一个人的夜晚,点亮一盏台灯,让另一个时空的朋友为你讲述来自于他的,或喜悦或忧伤的故事。有些故事只能听一遍,听过了会恍然大悟,然后离开。有些故事让你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的聆听。渐渐地,你发现你与讲述者是如此的心灵契合,它让你思索,让你顿悟,给你启迪。你们有如此多的共同语言,通过文字,你仿佛能触碰到来自另一个时空的知己。显然,亨利。戴维。梭罗之于我,就是后者。下面我想来谈谈他的作品《瓦尔登湖》。
这部作品初稿创作于1845年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时期,因为之前在康科德镇过的并不舒心,梭罗逐渐萌发了搬离父母家的想法。正巧他的朋友爱默生以每英亩八美元八美分的价格买下了瓦尔登湖旁边十一亩林地,于是梭罗便在此动手搭建了一座十英尺宽,十五英尺长的小木屋,开始了他两年之久的湖边生活。与之一同完成的还有《在康科德河与梅里麦克河上的一周》。不过这两部作品在他生时都未十分畅销,后者还被梭罗自己调侃"现在我拥有一座藏书近900册的图书馆,其中700册是我自己写的。"直到百年后,《瓦尔登湖》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慢慢被奉为经典。它的滞销,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思想的先进性。其中标榜的个人主义,时至今日已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于当时不得不说有些超前。"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话,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混在这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这躁动不安的,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十九世纪,我宁愿站着或者坐着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他以犀利的笔锋直接抒发自己的所感。他睿智,深沉。他是废奴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他提倡人人平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虽然是那么卑贱与无知,却可能是生具异禀的天才。他们总有独到的见解,从未不懂装懂,尽管他们的外表可能是肮脏邋遢的,他们的思想却可能如瓦尔登湖般深不可测。"梭罗提倡的思想独立,人人平等的个人主义观念,对于今天的我们,无疑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如果思虑什么是人生的主要目标,我们就会发现,大家都选择了相同的生活模式,好像这种模式是我们清醒时做出的选择。然而我们并没有仔细思考是否有其他模式可选。
我们为了工作而学习,为了生活而工作,为一栋房子,一份生计而劳碌奔波。也许你已经工作,过着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在每天上下班时的地铁口,随着成千上万的人进进出出。你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你多久没有离开这里,去看看别处的风景;你会不会停下匆忙的脚步,看一看你头顶的天空?或许你已足够努力,但依然感觉不到足够的幸福。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如果你喜欢一个人,你会想要一次又一次的看他而不知疲倦。如果你喜欢现在的生活,你会想就这样不做任何改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么,现在,闭上眼睛,你一定有了心中的答案。如果是,那么令人艳羡的,你已经过上了清醒而又诗意的生活。如果答案是否,现在放弃你的偏见还不算太晚,因为没有那种思考或者做事的方式,无论它是多么的古老,值得我们盲目的去跟从。你可以选择做自己,过你想过的生活,体验生活中的美好。美是被背弃的世界,当你将它遗忘在某个角落后,你还会与它相遇。
你可以在《瓦尔登湖》里找到被背弃的自然之美。与松萝,圆柏,轮叶冬青,黑桦不期而遇;看野鸽疾飞而过;看鱼鹰插进平静的瓦尔登湖,叼起鱼儿复返长空;看水貂鬼鬼祟祟的走过门前的沼泽;看飞来飞去的刺歌雀压弯了莎草。梭罗所展现的自然如此详实细腻,不是"树木"或"飞鸟",而是真实鲜活的生灵。为了这一份难以忘怀的美,自然的巧合在最初的一刻便一起降临,带我们回到千年前人类的本源。
社会的洪流太过迅猛,每个人都有迷失自我的风险,每个人都有沦为机器的可能。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以百万计,但清醒得足以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却很少,清醒得足以过上诗意生活的人更少之又少。所以,正如梭罗所说,"让我们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的生活一天吧。别因为有坚果外壳或蚊子翅膀落在铁轨上而翻了车。让我们该起床时就起床,该休息时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恼的心态;身边的人要来就让他来,要去就让他去。让钟声回荡,让孩子哭喊,下定决心好好地过一天。
读瓦尔登湖有感6
《瓦尔登湖》中没有叙述什么波澜壮阔、曲折离奇的情节。罗梭用朴实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向我们叙说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故事,书中有许多篇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记录。他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鸟类、动物、花草和树木的变化。
刚开始读时,这些故事情节让我感觉很枯燥繁复,看了几页我就萌发放弃的念头。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我静心下来的时候,我再次拿起这本书,去读这神的思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只有些许吧。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也读读《瓦尔登湖》这本静静的书,走近那些伟大的心灵,聆听智者睿智的语言,不仅让你提高自我认识,多识大自然鸟兽草木之名,而且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受,采集到生命的美果,从而获得一种简单、独立、大度和充满信任的生活,不断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读瓦尔登湖有感7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瓦尔登湖》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启发,启迪了我的思想和智慧。这是一场重返自然生活的实验,是一个重新认识生活和自己的旅程。
择一片湖泊,觅一处树林,自建原始木制房屋,捕鱼锄豆,听风踏雪。
身处闹市,你内心深处是否也有这样的呼唤?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来自家长的呼唤,那是来自童年的记忆。
究竟什么才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呢?衣服提供了什么,房屋又提供了什么?只关心房子、村子、湖泊、动物,只感受这里的声音、色彩,这里的春,这里的冬。而这一切的花费,也许根本用不了在都市一年的租房花费。
作者在1846年做这个试验,让我们记起了我们人类的过去。那时,铁路才刚刚发明,电灯泡还没有电亮人类的夜晚。世界还是那么大,夜晚还是那么神秘,人类的活动大部分还是在那百十公里内。
而瓦尔登湖这片土地,在作者来到的百年前这里又还是处于人类蒙昧状态的社会。这样的一个土地,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更能带来返璞归真的震撼。
这样一本书,对现代人繁忙浮躁的生活,仿佛一剂心灵良药。对于我们这代人,是否真的是“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呢?是否我们也要有这么一片心灵的净土呢?
读瓦尔登湖有感8
要说美国19世纪的超自然主义之父大卫亨利梭罗,不免想起田园哲学笔录《瓦尔登湖》。这部书都围绕梭罗为了验证自我离群也能生活的想法,并对当时底层农民的眼界狭小的不满,决定靠自我,靠智慧和双手生活,所以在一个叫瓦尔登湖畔定居,自我建造小木屋,说实在的,我自我很喜欢木屋的,还有草场。木屋里的东西也很普通,三把椅子,一张桌子,一个烧水壶,一张床,还有一些工具和干粮。每一天出去捕鱼和翻地种豆,这不免让人想起了中国东晋的陶渊明,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诗句。
在一个人生活在瓦人登湖的时候,偶尔有一些过路人来拜访,大家一齐谈论些发生在自我身边趣味的事,是一种原始的最质朴的生活。
然而在过了将近200年,人不免有些怀恋当年梭罗离群的原因,在如此喧嚣的世界,是否还真的有人类安居乐业的宝地,不用关注现代科技的礼貌,远离纷争和斗争,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瓦尔登湖》诠释的是一种最原始生态的生活,茂盛的灌木,清澈能见底的湖泊,不用担心鱼的过度捕杀,只在需要是一种含信念,一把锄头,力量是不大,创造不了摩天大楼,但对一小块土地实则是厚爱,慢慢敲打和挖掘,雨水的滋润,使作物成长。梭罗做的是每个人都能够从事的活动,但最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要效仿,但最终又放弃了呢原因吗,是复杂的,在经历了几百年后,人类是否还能如此放下一切的生活,我只能说,梭罗做的是我们向往的生活,但能体会其真正滋味,非梭罗莫属。
读瓦尔登湖有感9
身在喧嚣都市的我,几乎对乡村的理解仅有:穷,荒芜。但一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并让我对生活更加有期望。
梭罗,一个无名小卒,一生困苦,但在乡村中自得其乐,著名的《瓦尔登湖》便出自他手,正是此书改变了我。
这本书是我和奶奶去书店时买的,奶奶当时看我才二年级,便不停地向我推荐儿童故事书,但这些故事书让我厌烦,我偶然看到了这本书,从我的目光刚接触到它的那一刻,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那碧蓝色的卷曲花纹让人神往,如同清澈的湖水。我将此书从书架上抽出来,一张书卡上写着:“美国最伟大的写实文学,平淡生活中透出人性的光芒”我当机立断,将它买下。
回到家,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章:简约生活,硬着头皮读了一会之后,觉得十分深奥,实在读不下去,便不再读了。
之后,我升上了四年级,一天无意翻开这本书,我竟爱不释手!这部自传体小说,如水一般的平淡描述,写出了作者的乡居生活,看着看着我入了迷,我多么期望自我也能在美丽的瓦尔湖畔钓鱼,我多么想与作者一齐耕作……看完了,我的心就如同碧澄的瓦尔湖水,无比的平静。原先我经常渴了就买水,饿了就掏钱买零食,可是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一向在奉行节俭。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孩子的精神写照以及憧憬,但最终他依然承受不住精神压力卧轨了,梭罗虽然没有干出这样的事情,但我能从他的书中看到他,就像海子一样期望自我的心灵能有一处平静的居所。
读瓦尔登湖有感10
散读一百多年以前的《瓦尔登湖》,作者美国人,亨利戴维·梭罗。
它是一本安静的书,寂寞的书,孤独的书。它属于一个人的书。如果心未安静,很难进入书里。
作者活了44年,人生短暂,简单馥郁,孤独而芬芳。读者发现,他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精美绝伦,世上罕见。现实生活中和他交往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人和他的文字神交。
译者在序中对读者写到:
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
读它,最好在夜深人静。书中的文字,“深沉而敏感的抒情”着。记得朱光潜先生在《谈美谈文学》中的“情与辞”中提到,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又,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
我不知道其它读者怎么理解这个文学观点,理解“抒情”两字在文学作品中所起到的重要功用,相信大多数有一定品位的读者会认同的。译者还提到一个词,就是“超凡入圣”,我想这是译者对《瓦尔登湖》最高的文学艺术评价了。
《瓦尔登湖》几乎所有的文字围饶这些主题的关键词展开叙述。比如:清新、健康、绿色、低碳、环保、引人向上;它讲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简单生活、快乐日子。它甚至可以说是一本现代生活指南书,绿色经典文库范本,西方环境科学名著。
在《种豆》的篇章里,我特别喜欢开场的句式。
“这时我的豆子,已经种好了的一行一行地加起来,长度总有七英里了吧,急待锄草松土,因为最后一批还没播种下去,最先一批已经长得很不错了;真是不容再拖延的了。”
瞧,文字极易地松软,蓬松,字里行间,似湿漉漉的黑土,长出了一行一行豆苗。青青嫩嫩的芽儿钻出土地,抽着地气,打着哈欠,迎着小雨粒茁壮成长。
“真是不容再拖延的了。”是道春光无限好,时间流散无奈?其实,纯粹似幅画,西方陶渊明式田园风光再现。我想。
再读《孤独》篇,梭罗写到:
“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梭罗把寂寞当成好朋友款待,在朋友身上读出美味了。可能,这是世界上关于寂寞的最好诠释。
讲到时间概念,梭罗这样形容。
“时间只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时候我看到它那沙底,它多么浅啊。它的汨汨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来。”
梭罗把时间放入手下垂钓。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垂钓时间,时间垂钓,是一种怎样的思想境界?垂钓,我理解为现代词“把握”之意。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梭罗在结束语中开头讲到:如果生病的话,医生要明智地劝告你转移个地方,换换空气。
试想,一个人到达生命的某个阶段,习惯把某个地点视为可能安家落户的处所,也想换换空气,安静下来,阅读自己,审视自己。
瓦尔登湖给了梭罗一个尽可能的好去处。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像梭罗,找到一处像瓦尔登湖那样美丽的湖泊,和他一样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接待访客、感受村子、感受冬天的湖、在室内取暖。如此,居住湖畔完成一项人生课题,是对自身心灵深度的最好“衡量”。 面对平静如镜的湖,精神上的瓦尔登湖,产生美好联想。岁月静好,生命安详,思想自然纯情。梭罗面对湖、眺望湖,思考、沉思。他享受寂寞,阅读人生。
而我,你,他,我们大家呢?彼时,我仿佛站在瓦尔登湖畔,看见湖面波光粼粼,湖岸三两垂钓者,四周摇曳的枫树,思绪停滞,沉醉于瓦尔登湖无边的意象中。
于是,我的目光越过湖畔的树林,开始明亮起来。《瓦尔登湖》如在黑暗中点燃的一矩火把,照亮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更长的路。在路上,我想用明镜似的目光尽情阅读光明的世界,美丽的世界。
读瓦尔登湖有感11
阅读完最后一行文字,我合上了《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如我所想,《瓦尔登湖》是一本集寂寞、恬静和智慧于一体的书,也许它只适合在寂寞与恬静之时静静地阅读,享受它充盈心灵瞬间那种奇妙的感觉,感受它那独具魅力的文字带领我们去体验生活的点滴……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这本书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想通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时常思考着,在现实的社会当中,在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之前,是否也应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从某种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当今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所占的起点和终点,那便是心灵和当今时代。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为所欲为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地面光洁少尘,各式各样的大工厂为我们生产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敬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奴役、蹂躏、称霸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似乎成为了我们人类值得骄傲的口号。
然而笑容还未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逐渐沙漠化,地下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灰蒙蒙的雾霾一次次地遮蔽了我们的世界,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物种在减少,环境逐渐在恶化,人间变成了严重污染的烟尘世界,大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人类企图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犯下太多的错误,或许是意识到已对自然造成了无法改变的伤害,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抚自己的无奈和担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或许是敬畏自然,崇敬自然,爱护自然,珍惜自然,为自己、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为这蓝色星球上众多与我们共存的生灵多留下一方净土,一片蔚蓝的天。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心中就会少一些内疚,多一些坦然,对自然多一分感恩与呵护。与美丽大自然携手并进的明天,将会愈加光辉和美好!
学会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属于我们自身也属于自然的真正的生活,这便是《瓦尔登湖》给予我的,最宝贵的感悟。
读瓦尔登湖有感12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本被人称赞的.书,人们对他的评价大多是:内容丰富而又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
其实这本书我已经买了好久,看了不下5遍。但是每次看心境都会有所不同。
《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所闻所感,是梭罗在接近自然的自给自足的朴质生活中获得的领悟。两年零两个月回归自然的生活,使梭罗获得了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生的全新认识。书中有很多经典的话语,虽然简朴,却又富有深意。
梭罗在里面详尽地讲述了他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像是坐在你面前,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地给你细细讲述每一件事,从建屋到吃饭,从砍柴到耕地,这些看似生活琐事中包含了种种独特的见解。
《瓦尔登湖》中对瓦尔登湖畔的四季的栩栩如生的描写深深打动了我,我向往梭罗所描绘的那种安宁祥和的生活状态,也向往他笔下美丽无比的瓦尔登湖;海子说过:“我想有一栋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种诗意化的生活,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
梭罗在经济篇中写道,仅仅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来养活自己,这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最自然,最纯真,相信梭罗也体会到了其中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在简单、朴素而纯净的原始状态中,独处也许是最适合的生活方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找到了生活本真,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像梭罗那样敢于离开世俗回归自然呢?我们也许早已习惯了嘈杂喧嚣的社会生活,也许早已习惯了灯红酒绿,我们已经被世俗蒙蔽了双眼,麻痹了双耳,看不见生活的本真。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早已离不开自己所厌恶的这种生活方式。
梭罗在书中说道:每一代人都在嘲笑老式样,而又虔诚地追求新式样。没错,我们都在乐此不疲地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不屑于去体会慢生活的美好,这也使得我们渐渐脱离了原始的本真,日渐空虚。《瓦尔登湖》看似只是记录了梭罗两年多来的日常生活,但是其中却夹杂着梭罗对各种事物的感悟与思考。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梭罗,远离文明发达的社会,他想要避开一切多余的东西,而避免罪恶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它刚露头时就避开它。梭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真正做到了淡泊于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瓦尔登湖》是一本需要我们去花时间花精力去读的一本书,需要我们耐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魅力。也许,在以后生活的某一天,你会对书中某句话,某个道理豁然开朗。
读瓦尔登湖有感13
很多的言情小说中,女主角谈论过你,很多的作者评价过你,也从很多的文学爱好者那儿听说过你。
当我把你拿在手中,怀着无比膜拜的心情,激动地翻开你。徐徐读来,平静安宁便在心底氤氲开来。
这是一本享誉世界的名著,是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所著。书中涉及了经济、农场、木屋、禽兽、动物、自然、声音、孤独等很多内容。像我这样的浅薄之人来写你,也只能写出一丁点皮毛,一丁点碎玉。我看完之后,合上书卷,也像有本言情小说的女主所说的,没觉得好,有点读不懂。但有些句子却让我摘记下来。
一个人的富裕程度如何,就看他能放得开多少东西。
我们需要荒野的滋养……我们必须看到自己的限度被超越。
每个早晨的降临都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邀请,使我的生活变得和大自然本身同样的朴素,也可以说,同样纯洁无暇。
我们一定要学会觉醒,并保持清醒。
人类毫无疑问有能力靠自觉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生活,我认为这是世间最鼓舞人心的事实。
可是我们仍然生活得很卑微,像蚂蚁一样。
时间无非就是供我们垂钓的河流。智力是利器,它能洞彻事物的奥秘。
让我们像大自然那样从容不迫地度过每一天。
晨风永远吹拂,创造性的诗篇永不中断,但能够听见这种乐音的耳朵却不多。我发现孤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我们得益于太阳的光和热,也该配以相应的信任于宽宏的胸怀。
我喜欢回到自己的地方,不喜欢走到引人注目的地方炫耀。但如果可能,我要与宇宙的创造者携手同行。
我常常想,即使我富可敌国,我的目标任然是一样的,手段也是一样的。
像这样的既富哲思又不乏警示的佳句,书中还可信手采撷。
苇岸评这部作品:是瑰伟的富于思想的散文著作。而我从这部作品的字字句句,却读出了清闲散淡之意。清浅而散淡,精微而幽眇。
它的闲适散淡在于作者的性情,至情至善,在于作者所生活的所选取的环境——瓦尔登湖,在于文辞的平静和不动声色。
在“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这章中作者是这样描述的:我坐在一个小湖的岸边,大约在康克德村南面约一英里半的地方,地势比村子略高一点,就在市镇与林肯之间的一大片森林中间,在我们唯一闻名于世的战场“康克德战场”南面约2英里处,但我所处的地方是在林中极低的地方,所以半里外那片和别处一样林木葱郁的对岸,就成了我最远的地平线,在头一个星期不管什么时候,我往湖上眺望,它就像是个高高悬挂在山边的冰川湖地不比其他湖泊的睡眠高出很多,当太阳升起时,我看见它脱下了夜晚的雾衣,湖上轻柔的涟漪或波平如镜的湖面也逐渐地在各处显露出来,武器就像幽灵一样,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各个方向隐入森林,像一次夜间秘密集会散场那样。正是这露水白天还披在树上,像在山腰那样,比通常停留的时间更长……以下还有细腻的描写。
梭罗毕业于哈弗大学,爱好测量,需求甚少,从未婚配,孤独一生,淡泊寡欲,这就决定了他的性情,也决定了他得笔墨的基调,也决定了他超凡出尘的大家风范。
时光清浅,静水深流,像《瓦尔登湖》这样的一书在手,便是现世无扰,岁月静好。
读瓦尔登湖有感14
瓦尔登湖上冬去春来,河水的流逝,松脂的芳香,鸟雀的啼鸣,带给我们无限的神往…… ——题记
炎炎的夏日令人厌烦,闷热的空气使人做事都会觉得焦躁不安。下午我躲在空调房里凉快着,顺手拿起了《瓦尔登湖》,读着读着,慢慢地心变得静谧清凉了,人就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离开了现代文明的大城市,来到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镇,停留在瓦尔登湖畔,享受着那种自然、真实、简朴的生活,也一点点体会到了他对人生、社会、生活的认识及思考。
梭罗展现给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澄明、甜美、素雅的世界,很安静、很独特。也许当生活归结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时,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瓦尔登湖》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瓦尔登湖》毕竟是作者一个人在远离世俗的环境下所思考的结晶,但梭罗无时无刻不在紧扣世人的常态,来仔细地剖析人们的心灵。尤其是他对阅读的思考让我印象深刻,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
梭罗爱读书,因为书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无论我们多么赞赏演说家偶尔爆发出的流利口才,但是,往往远处于稍纵即逝的口头语言的背后或高居其上的,是最崇高的书面文字。就像布满繁星的苍穹隐在浮云的背后一样。”“书本是世界的珍室,多少世代与多少国土的最优良的遗产。书,最古老最好的书,很自然也很适合于放在每一个房屋的书架上。它们没有什么私事要诉说,可是,当它们启发并支持了读者,这时候书对于人类的作用就大于国王和皇帝的影响。”在这里, 梭罗给我们讲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当目不识丁、也许还是鄙视一切的商人,通过魄力和勤奋挣得了垂涎已久的闲暇和衣食无忧的生活,进入了财富和时尚的圈子以后,最终不可避免地会转向那更高的然而却也难以企及的知识和财富的圈子,这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文化的残缺,以及他一切财富的空虚无用,不可以自满,他煞费心机,要给他的孩子以知识文化,这正是他敏锐地感到自己所缺少的。”
既然读书那么重要,那我们应该读怎样的书以及怎样去读书呢?大多数人对于阅读的态度,都认为是它是一种生存的工具。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阅读的训练,读各种各样的书,或许还可以对教科书里的文章、诗词背得滚瓜烂熟,但我们是否能真正领会字里行间深刻含义呢?大多数同学会认为只要记住要点及文章的主旨,应付考试就够啊。
可是梭罗却是这样认为的:“读得好书,就是说,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这花费一个人的力气,超过举世公认的种种训练。这需要一种训练,像竞技家必须经受的一样,要不变初衷,终身努力。”啊,原来,我们要读好的书,要读真实的书,的确时间很宝贵,尤其是我们中学生,平时能抽出时间读点课外书都觉得是很好的享受了,不好好选择阅读的对象,还真觉得对不起自己呀!当我们拿到一本好书之后,未阅读之前,且听听梭罗的建议吧,“书本是谨慎地,含蓄地写作的,也应该谨慎地,含蓄地阅读。许多人学会了阅读,为的是他们的可怜的便利,好像他们学算术是为了记账,做起生意来不至于受骗;可是,阅读作为一种崇高的智力的锻炼,他们仅仅是浅涉略知,或一无所知;然而就其高级的意义来说,只有这样才叫阅读,决不是吸引我们有如奢侈品,读起来能给我们催眠,使我们的崇高的官能昏昏睡去的那种读法,我们必须踮起足尖,把我们最灵敏、最清醒的时刻,献予阅读才对。”
现在我们可能都按照梭罗所说的去做了,然后会觉得自己很不错,收获了很多,真的是这样子的吗?《瓦尔登湖》第三章也展现了梭罗有关阅读的许多新的认识。“别期待着你能从书中获得多大的益处,别想着读多少书就能有多大的学问。”诗人马斯特马说过:“读书的美妙之处在于,舒适地坐着也可以驰骋自己的思想。”舒适地坐着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当翻开一张纸飘来一缕缕墨香,思绪飞扬,那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有人觉得我们与书中的世界相隔太遥远,产生的共鸣不多。但当你静下心来也许会不同吧。“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像它们的读者那么了无生趣,或许某些文字就能针砭时弊。倘若我们真能倾听和理解这些,那对我们的生活将大有裨益,胜过清晨和春天,并可使我们的生活焕然一新。”书能给人带来智慧,但前提是读者得先有智慧,而不是一味追求读几本书就成为圣人。当我们真正想问题时,“今天我们难以启齿的,或许在一些书里已经出现了。那些困扰,迷惑我们的问题,也同样为难过所有的智者,而每个智者都用各自的言语和人生,尽力地去解答这些问题。再者,拥有了智慧,我们才能有开阔的胸怀。”
以上只是我阅读了《瓦尔登湖》第三章之后,一点点的想法和理解,我相信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只有不停地去阅读,我肯定我还会发现更多值得我去珍惜的。今天,尽管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尽管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时刻都能在我们的心中声声唱!
就让这文章戛然而止吧,我已决定不给它写结尾,在青春尚未结束的如今,不愿意写下这个句号……
读瓦尔登湖有感15
阳光从玻璃窗外偷偷溜进屋内,轻轻地坐在我的枕边。我揉了揉眼,走向那扇窗,用力推开它。新鲜的空气一股脑地从窗外涌进来,我被眼前的景象呆住了。自己竟然置身于一个小山坡下,周围是成片的雪松倒影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湖边一个陌生的身影,一点点地走近······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刺痛着双眼,最终停留在枕边的这本《瓦尔登湖》上,白色的封面反射着微光。
现在回想起整个梦境来,在梦的最后,我问了梭罗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选择走进瓦尔登湖,过起清心寡欲的隐居生活?”他很平静地望着远方那片与湖水交汇的蓝天,那个恬静中夹带着几分思索的眼神让我至今记忆深刻。“我之所以住进林地,是想要从容地生活,去直面生命的本质。我想要去领悟生命的教诲,免得到临终的时候才幡然醒悟:自己原来没有真正生活过。”他一点点地消失在丛林间,只留给我了这样的回答。
对于这个答案我深思了好久,我开始反问我自己:“我是否真正生活过?”每天早晨醒来,我从没有为缺衣少食而苦恼。反之,下一秒我会很快投入到一天的忙碌生活中去。在忙碌之余,我也会思考如何放松自己:吃一顿好吃的,还是买一样期待已久的物品,又或者是去看一场电影。这一切都让我习以为常,觉得生活本该是这样。
从前,我很认同一个观点。它告诉我,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奋力拼搏,唯有这样到老了才能享受人生。可是书中的一句话,让我对这个观点产生了新的看法。作者在书中这么说:“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都用来挣钱,就为了可以在迟暮之年,去享受一番这让人质疑的自由。”这就好像是生活中,有两个要去旅行的人,一个决定雇车到达目的地,而另一个则认为最快的旅行方式是步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前者在幸运的情况下,需要工作一天赚够车费,第二天才能到达目的地。但是后者能够马上出发,当天晚上就能达到。人往往就是这样,只有在丧失了青春活力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去旅行的年纪。
其实,我们可以把生活过得很简单,但这也并不代表我们将浮于生命的表面。电影阿甘正传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正是守护着着一份简单,使我们可以像梭罗那样,在黑夜里伸手触及最真实的自己。
回顾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置身于钢筋水泥的包裹之中,活在冰冷的躯壳之中。雾霾的时常“光顾”,成了我们进行户外活动的“拦路虎”。记得不久前的新闻上还曾报导了国人购买澳大利亚空气瓶的事件,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如果世界的最后的一篇净土都化为污浊;空中的雨滴落下时不在晶莹剔透;空气中充斥这化工产业的遗留物使人无法呼吸。这时,我们人类又将何去何从?
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忘记了这片土地本来的样貌;忘记了祖先曾在土地上的淳朴生活;忘记了我们正带给它的沉重伤痛······
我们所享受的人生,不应该是钢筋与水泥的碰撞,而是不断地解读人与自然之间无穷的联系。唯有这样,我们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续写这一方土地读读故事。
简化生活,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读瓦尔登湖有感(精选15篇)】相关文章:
读《冬天》有感精选15篇04-01
读《灯光》有感(精选15篇)04-01
读《狗》有感精选15篇03-26
读《狗》有感(精选15篇)03-26
读《皮囊》有感精选15篇03-20
读《囚歌》有感(精选6篇)03-25
读《散步》有感(精选15篇)03-16
读《挑山工》有感(精选15篇)03-16
读《冬天》有感04-01
读赞美有感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