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培根随笔》有感

时间:2022-08-01 11:27: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培根随笔》有感(精选2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时捕捉,随手记录下来。想看看大家都在写什么样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培根随笔》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培根随笔》有感(精选25篇)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1

  财富,被培根称之为“德行的包袱”。在当今社会,财富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人们对于财富的看法却不同。有的财富是人们人生价值的体现,有的财富是人们内心丑陋的根源。

  “德行的包袱”,大概就是好品德的累赘,好行为的验证品吧。所谓包袱,我认为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一面体现在财富之源的充分涌流可以推动个人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坏的一面,是人们心中对财富的过分向往而起的歪念。或许很久以前,人们的社会是平等和睦的。

  生财之道,方法甚广,可为了“万钟”,多少人为了得到而“不辩礼义”。所以邪门歪道和不良的风气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人们不择手段,使道德底线崩塌,又合乎什么“礼义”呢,这恐怕就是包袱了吧。“财富如果从魔鬼手中得来(如蒙骗欺压等不正当手段)就来的很快”,正所谓此,但得到财富的同时,心也被魔鬼控制了。

  那么,人们心中就有了一种情绪——贪欲。个人认为贪欲是这个世界上非常可怕的东西。人们有时因为它而丧失了理智,可它又是人之常情。谁都无法做到像庄子那样清高自守,真正的`淡漠名利,把其看作身外之物,但人们一旦无法控制自己渴望财富的心,后果也不堪设想。

  财富可以是带着光环的怪物,它可以让你光芒四射,也可以让你顷刻灭亡。故对于财富,总是要客观看待,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对于财富更是如此,不要盲目,学会满足,学会分享,试着淡泊,一个人享受的财富是有限的,但当反哺社会时,它会变得无限大。去尝试在物质世界找到财富的正确的存在意义。

  但愿人们可以觉悟,把财富摆在正确的位置上,找到对待财富的正确方式。

  但愿人们在不安的财富世界里安静的淡泊。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2

  培根,17世纪英国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一生追求真理,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其随笔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文章短小,少则一千字不到;第二印象是讲求实用,他是以政治家改造社会,富国利民为目的来说教的。投入其文字中像是在听一位高人赐教,一位法官判案,收获良多。

  在校生活,有追求自然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比较,有比较就易产生嫉妒这种不良心理。读了《谈嫉妒》一篇,让我深深地了解嫉妒这种心态往往发生在一无所长的、八卦的、虚荣的人身上。

  “人的心灵不是靠自身的善滋养,就是以别人的恶为食”,正如培根所言,我只有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内心,不关注他人的优缺,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提升上,不断完善自我,逐渐变强,自然不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

  其次,要学习文章的做法,当取得一定成就时要在关系不大的事情上故意受点委屈,甘拜下风,这样不仅可以使自己更谦卑,还能平衡大众的心理,不招惹嫉妒。

  不久前,我从英国游学回来,曾因经历了异域文化风情而迫不及待地要向他人倾诉,旁人总不忘问的一个问题是外国与中国比哪个好,这让我纠结了许久,不知如何评判。

  直到看了《谈旅游》一篇,我的心中才豁然开朗。培根指出出门旅游应记日记,在陆地上,值得观察的景物应接不暇,人们大都疏于记录,我也不例外,可悉心观察的难道不比闯入眼帘的更值得一记吗?

  惭愧啊!文中说旅游回国后要让旅游成果表现在言谈中而非衣着举止上,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你带回多少新事物而是你心灵上的提升,见识的扩展,在与别人交流自己外出经历时要小心回答问题而不是贸然宣传经历,最重要的是表现出不想用外邦习俗改变本国习俗,而是把从国外学得的精华植入本国习俗中去。现在,问题就有了答案。

  “人们的思想大多取决于自己的愿望,他们的言论取决于自己的.学识和接受的见解,然而他们的行为依照的则是他们的习惯。”所以无论生性多么坚强,言论多么动听,若没有习惯予以强化,都是靠不住的。可见习惯的养成对人有多么重大的影响,既然它是人生的主宰,那我就应千方百计地养成良好习惯,从现在开始!

  短短不过几千字构成的一篇随笔,却能摆时事实、讲清道理,摈弃那种空洞、肤浅、絮聒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练、沉稳有力,几乎篇篇都是格言层见叠出。下面是一些信手拈来的例子:德行犹如宝石,镶嵌在素净处最佳。成人惧怕死亡,恰如儿童怕进黑暗。

  像这样至理名言放开头具有雄奇有力、引人入胜的作用,放结尾则显概括全文,余味无穷的作用。

  培根的随笔没有西方随笔那种散漫和随意,而呈现出诗一般的凝练圆满,小说那样的布局谨严。句式通常精短隽永、组织严密,又知道什么时候应当用合适的比喻把思想表现得格外鲜明,有时还给他的思想披上一层想象的光彩以显魅力,十分值得我学习。

  培根每篇随笔后均附一则解析,这解析其实可以说是文章脉络结构,分点说明,内容简洁明了,思路清晰。正如提纲一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可以学习作者,在写作前先列个提纲,找准思路再下笔,尤为重要。

  黑格尔评价培根“他有高度的阅历,有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把这种智慧用在一切对象中最有趣的那个对象,即通常所谓的人世上。”在我看来,这就是培根的特色。

  培根说:“多读书是有好处的,尤其是读那些在公众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写的书。”我很庆幸,读了这样一本好书!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3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生于一个官宦之家。打开他的《培根随笔》第一印象便是文章短小精炼。

  五十八篇随笔,篇篇语言简短凝练,最长的文章也只有五千多个字,就像他自己在《谈快捷》里说的冗长而玄妙的讲话不利于快捷,就像长袍拖裙不利于赛跑一样。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也说过类似的话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乏味的枝叶,肤浅的花饰。这样的简洁在他的文章中便可以看出。短短的五十八篇随笔,却包括了为人、处事、治国、艺术、情感、德行诸多内容,且要每篇都能与人或国家的利害扯上关系。每一篇都如小说一般布局、结构严谨,却又像诗一般圆滑凝练,精短隽永。也难怪大诗人雪莱会称赞: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与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我们的.感官

  他在官场几经浮尘,历经大风大浪,饱受世态炎凉,阅历丰富,思想敏锐,他笔下的文字发人深省,篇篇名言警句层出不穷。德行犹宝石,镶嵌在最素净处最佳。成人惧怕死亡恰如儿童怕进黑暗。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用短小的句子讲清了道理,适当摒弃了空洞,肤浅,聒噪,使句句深刻,深入人心。他并没有像一般的随笔一样,文字悠闲,幽默,闲适,田园清新风扑面而来,而是犹如聆听一位德高望重,阅历丰富的长辈的教诲,这不是普通的随笔,也不是故意卖弄的文字游戏,而是饱阅人世百态后的的喟叹,来自长者的警告。有趣的是,他的那一套治国理念有些相似于中国的法家,且大有法家之气度。

  虽然文中不难看出培根明显的贵族立场,利己之心,热衷于权力,做官的野心,但是取之精华,去其糟粕还是很关键的。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4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总认为培根是一个贪慕荣华富贵的虚浮小人,他为了名利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但通过读《培根随笔》一书,我才了解到了真正的他。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与态度。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与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培根的一生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与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培根的随笔集,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导师,每当我的思想陷入迷局之时,总能为我点破玄机,柳暗花明,又见一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随笔》正是像这阶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的迷雾,引领着人们向真理进发。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与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5

  培根的思路清晰,条理分明,逻辑严谨。处处引经据典,足见其博学多识,涵养丰厚。每一篇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思维新奇,见解独到,将事物的本质点得清清楚楚。运用充分的证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论证了自己的每个观点。

  它的内容饱满富足,没有废话,更新着读者的三观。而其语言更是精妙奇巧,一针见血。当然也离不开译者的聪明才智,转换成优美诗意不乏犀利的语言。

  透着这本书,仿佛可以看到培根本人站在我们面前,论述着各种思想观念的样子。

  众所周知,培根晚年被宫廷阴谋逐出了朝政,与天朝的孔子可以说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远离了政治漩涡的他,埋首静心于创作中,专心于学术研究中,曾为首席检察官和女王法律顾问的他,满腹经纶,结合自己对世界的领悟,创作出了许多对近代文学史有着巨大影响的鸿篇巨制。

  由此,他不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给后世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财富。

  《培根随笔》无疑就是他伟大作品中最经典的一部,广泛地为世人所阅读,影响了一代代人。

  这本书如此出色的原因还在于,培根弗朗西斯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许多关于人生的问题,从而促使这本书更加的意义深远。

  人的三观成长历程大致如下:幼时,脑子里都是父母灌输的健康单纯的思想,认为世界就是这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开始怀疑一切,对现有的制度提出质疑,原来的三观迅速崩塌,而崭新的,属于自己的三观飞速地建立起来。

  由此,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建设起我们的三观,少一些迷茫,多一些坚定。做到三观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封建迷信,相信科学真理。

  其次,可以知道一些关于西方国家古老的知识。如里约创世纪的一些经典语句等等。增长知识,丰富见识,开拓眼界。读之则受益匪浅。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死亡的.见解,不同于庆山的疯狂。他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与死有关的事物,这些会让死亡显得可怕。送葬的人,黑色的衣服,苍白的纸花,疾病的折磨,亲朋好友的泪,巨大的盘踞在胸口的惶恐,这一切都如玻璃窗上的雨水,模糊了事物的原本模样。

  太多人在葬礼上对着骨灰痛哭流涕,抱怨着上天的不公,命运的残忍,时间的自私。鬼哭狼嚎惨叫着,如果能再多给他们一些时间该多好。但或许,这些人在昨夜才刚给逝者一耳光,既然不珍惜,又何必惺惺作态。

  命运的公正,时间的仁慈,是平心而论便可得出的简单结论。它给予了我们几十年的光阴去使用,使用权全在自己,珍惜了没有遗憾便是最好,世界需要唯一一位执法者来维持秩序,那就是时间,所以没有什么能与时间同寿。

  所以它最终会回收,轻轻携走所恩赐过的东西。《八月未央》里曾经写过:时间会带走这个人所有的情感和能量,当他走了的时候,他在其他人心中留过的痕迹会成为永远的空缺,谁也没法填满。

  生命自当激烈,死亡应当沉静。生是对死亡的练习,铺垫,插曲,让我们去从容地迎接死亡,而不是如鱼溺死于汪洋大海般的挣扎。

  关于生死,我听到的最好的一句话是萧红的,“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残忍,客观,但是有一种励志的力量,鼓励着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投身于学习创造中去,如弗朗西斯培根一般。

  再然后,是关于宗教的论点。弗朗西斯认为,宗教是原始社会巫术祭祀礼仪的延续,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对于现代社会来讲,真正使人受益如甘泉之水的宗教寥寥无几,大多数都是打着宗教旗号的邪教会,反社会反人类反和平,使得人心惶惶,家破人亡,荼毒百姓。

  中国古代有驱魔辟邪的作法大师,然而其中又有多少不是被高居官位之人用金钱收购来栽赃加害他人的,光明正大逍遥法外之徒呢?他们利用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无所不用其极,媚上欺下,钻研出了恶毒的心头血救人等法子。

  同样的,西方中世纪,被诬陷于女巫而被用烈火活活烧死的普通人更不在少数。中世纪是西方历史上黑暗的一段时间,奢侈的资本主义贵族作风,纸醉金迷的生活,教会信仰的盛行,无一不在我们面前展示了披着宗教外皮作恶多端利欲熏心的人类的丑恶面目。

  如《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所认同的,有信仰总是好的,它使人们有所敬畏,有所顾忌。宗教是一种信仰,而信仰并非全是宗教。

  诸如以上此类,都是培根弗朗西斯伟大的思想结晶。在浮华喧噪的现代社会,撇开有多少人能得其精髓这一点不说,从培根所生活的那个古老时代所想,在那么封建,思想文明解放程度远不如现今的以前,竟然也能孕育出那么伟大的思想。

  这同时也充分地论证了一个道理。英雄不仅不问出处,更不问是什么时代的,即使所处的平行空间不同,也能意识到相同的伟大的精神。说明时间绝不是我们与这世间真理的唯一阻碍,更不会是最大阻碍。

  希望现在忙于节奏飞快的21世纪生活的人们,能够在一盏茶之余,认真思考一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个世间苦苦奔波数十年还不一定有对等的回报。思考越多,距离梦醒时分愈近。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6

  “读书有三大好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读书费时太多的人是因为懒散,寻章摘句太过的人显得矫揉造作,全凭书本断事则是学究书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不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培根的话让我知道:只有会读书,读好书,才能将知识转变为实质,读书造就未来。只有读书才能取得成就,获得未来。

  纵观古今中外,诗人、作家数不胜数,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成就?就是因为他们会读书,有思想,能够读大量的书。当你读一本书时,能将书中想表达的中心理清楚,记下来,去吸取,那么你就是成功的。

  大家常常羡慕李白、杜甫,他们名垂千史人尽皆知,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成就?并不是像有人所说谁就是做什么的料,想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需要付出努力。通过刻苦学习而获得成功的,我们众所周知的张海迪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张海迪5岁高位截瘫,因此没有进过学校,通过自己坚强的毅力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15岁克服种种困难自学医学,热心为乡亲治病。并学习日语、韩语、世界语,通过不断努力获得硕士学位。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刻苦学习,获得了成功,写出了《轮椅上的梦》等文学著作,得到巨大反响。

  如果她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放弃读书,会有今天众所周知的张海迪吗?如果她不努力自学,刻苦读书,会写出那样的名著吗?如果她不努力读书,会有今天的成就吗?当然不会。正是因为她刻苦奋斗努力读书,才有今天的光明成就,读书造就未来。

  无独有偶。海伦凯勒在逆境中没有放弃,刻苦读书,获得了成就。

  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为一场猩红热,失去了视力和听力。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自暴自弃,但在导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学会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并从中得到许多知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通过不断努力读书,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女子学院,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这正是不断努力读书的结果。

  海伦正是因为不断努力读书而获得极高的成就。正是因为她不断努力读书刻苦学习,正是因为她没有自暴自弃,不断自学读书,正是因为如此,她获得世人的崇敬,成为大家学习的对象。读书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只有读书获得知识才会有所成就。

  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几乎每个成功人士的共同嗜好都是——读书。他们通过不断的读书获得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思想,从而获得成功,赢得未来。所谓“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读书获得知识成就未来。

  现代社会,不爱学习现象普遍。我们作为中学生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读书,成为国家的栋梁,振兴中华,创造美好未来。而在当代,为什么同学们不愿意学习,不认真听讲?讨厌读书,厌倦读书?因为有很多同学总是认为学习为了家长、老师,觉得没用,那是大错特错。从古至今,名人无不喜爱读书。我们现在需要的正是这种对读书的热爱和追求,只有多读书,获得知识,才能在未来有所成就。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刻苦学习。

  书是良药,启迪人的智慧;书犹药物,医治人的愚昧;书如甘泉,滋润人的心扉。知识是无价之宝,用金钱买不到,需要读书来获得。只有多读书,才能获得知识,才能有所成就。跟随着培根的哲理,让我们像前人学习,不断努力,认真读书,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美好未来吧!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7

  不论翻到《培根随笔》的哪一页,我们总会很容易地发现有不胜枚举的名言警句。细细地品读它们,又感到眼前豁然开朗,心旷神怡;合上书本,更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从这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随笔中,我们能够汲取到一位伟大的哲人的思想精华。最近正和一个好朋友闹矛盾,忽然有一夜梦见了曾经和她同舟共济度过的美好时光,于是,在梦中,我决定与她言归于好。但是,当我一觉醒来,又觉得物是人非,再次见着她,却不知如何是好。我低着头,保持沉默,气氛有些尴尬,如果这个时候有什么人推我一把,让我鼓足勇气向对方伸出手去该有多好,但是过了许久,仍旧什么都没有改变。睡前,又翻开了《培根随笔》,这时,培根对我说:“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顿时,我陷入了沉默。我想,如果自己能先退一步的话,也许就会海阔天空吧。失去一个朋友,就失去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一个人可能会同时结交许多的朋友,但是真正愿意去倾吐内心的,恐怕就只有一个。如果失去了那唯一的一个,就会同时造成两个人的寂寞孤独。无人理解的苦楚是难以忍受的,更何况这本来就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也许明天,我应该给她一个微笑吧。“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时常想起培根的这句话,这是他对不同人的求知目的做出的总结。随意翻看一本杂志或许会博得我们的会心一笑,但看过之后却仿佛一无所获,这个时候,求知便只是消遣。学得一知半解的时候往往成为我们最爱卖弄的阶段,但即使并没有深入学习,却也能够让我们做足表面文章,这个时候,求知就像是给自己穿上华丽的外衣,但是我们的内在是否充实却不得而知。只有当我们学得知识的精髓,并能够对它驾轻就熟的时候,知识才会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它是我们的一部分,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们的动力和指南,这时,求知无疑是增长了我们的才干。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每当松懈的想法涌上心头,就会听到培根用略带讽刺的语气对我说到这句话。我们学习,是为了消遣?是为了装饰?还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才干呢?培根的一生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培根的随笔集,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位人生的导师,每当我的思想陷入迷局之时,总能为我点破玄机,柳暗花明,又见一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随笔》正是像这阶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的迷雾,引领着人们向真理进发。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8

  培根是英国著名学者,作家、思想家与科学家。《培根随笔》这本书对我有很大感触与收获,他人生哲理启发了我,他所说论是我们人生上缺点与优点以及人生观。

  在这本《培根随笔》中,培根写到了政治,宗教、友谊、艺术、性格、教育等话题,以及触及到人类生活方方面面。他谈及问题有发人深省见解独特方式,那些发人深思语句是培根思想精髓,内容应有尽有,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内心世界问题。这些篇章中也处处闪烁着智慧光辉。

  就比如说文中”论嫉妒“,每个人都会有小小嫉妒心,培根所写嫉妒基本包含了大多数人以及所有人嫉妒心。什么样人容易招致嫉妒,什么样人容易嫉妒别人。我也经常会有嫉妒之心。比如考试成绩发下来,没有其他人好,会闷闷不乐。而培根所说:”从而刺激了他们,耿耿于怀“我会奋发图强,更加努力,争取下一次超过其他人。

  比如文章中”论美“,每个人都有不同美,心灵美、外表美。她就像花一样,莲花清高高洁,菊花高尚,牡丹富贵等等不要因为自己丑陋而断定自己是个一无是处人,并不是那样,也许外表丑陋但内心并不丑陋,有所长必有所短,上天是公平,天底下没有哪个人是十全十美。那些容貌虽美人多半是胸无大志平庸一生,但这些结论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也有许多容貌美丽且德才双优人存在。除了人之美之外,还有自然之美与心灵之美。世界上万物都有她美丽存在,只是每个人审美角度与方式大不相同罢了。就算是人类再鬼斧神工也达不到自然创造本身境界。每一次晚霞、每一次雨过天晴、每一次白皑皑大雪等等,对于我们它们是千变万化。保护自然界生态环境是最重要。

  《培根随笔》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让我懂得了,学到了如何去看待去面对人生各个方面,是坦然面对是勇敢面对,不要以自己一点小脾气去看待去面对每一件事情。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9

  《培根随笔》共五十八篇内容涉及人类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在《培根随笔》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培根在《谈诤谏》一文中写道;多读书是有好处的,尤其是读那些在公众舞台上扮演过关键角色的人写的书。而培根就是在公众舞台上扮演过关键角色的人,而他写的书则是一本好书。《培根随笔》中的'名言就足以证明它是一本好书。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这不就是我们学校现在所倡导的做好时间的计划师吗?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学习来修剪。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后天学习的关键性。

  但是我们要从多个角度看这本书。有在当时缺乏科学知识,所以培根的一些观点是错误的,他在《谈无神论》中写道:谁否认神谁便毁灭了人类的尊贵。所以名人所说的话也不一定正确。随意我们不能盲目地崇拜名人。在生活中有很多同学认为名人所做的事就是正确的,名人所说的话就是对的,于是我们就用名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向名人学习,把名人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本来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要明白名人之所以被称为名人,是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和某个人领域有着过人的才能和成就,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所以我们在学习名人的时候一定要学习他们正确的一面,不要把学习名人变成一个错误的行为。

  世界有光明的一面也就有黑暗的一面,事物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一定要从多个角度看世界,只有这样我们看到的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10

  在我们所熟悉的西方散文大师中,如果要我寻找出心目中认可的人物,那么蒙田、帕斯卡、培根必不可少。而其中,我以为培根的思想最为严密、深刻。这位十几岁就进牛津大学读书,官至掌玺大臣的人物,一生经历不凡,挫折与失意也不少。人品固然有瑕疵,但阅历不浅,读书也多,思考则是深入骨髓。其余不说,仅仅看他的随笔《论读书》,就可窥见一斑。那篇文章让我感到一位思想者的睿智,其思想十分清晰、深刻,咀嚼再三,收获颇多。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培根出手不凡,开门见山,直扑要害,高度概括,揭示读书的内涵。仔细审视这个世界,芸芸众生,为了打发多余的时间,填补心灵的空虚,在红尘中,能够消遣的东西委实太多:麻将、电视、逛街、听书、观碟、欣赏音乐等等,都可以,只是不一定能够长久,除了不良的嗜好的因素,还有携带不方便、各类条件的限制,包括、竞争的压力、心情的影响等。因此可以说,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东西都不会发生持久的作用,唯有读书可以。

  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是人的本性不会轻易的改变,此为寰内共识,但曾国藩却说,读书可以改造人的性格。艰难如人的`性格都能改变,那么读书为乐趣自然不在话下。只是这乐趣要达到什么程度呢?鲁迅先生曾用个极为普遍的比喻说,就像一个赌徒不停地摸牌那样,周而复始,持续不断,乐趣就在那摸牌之中。

  显然,告诉我们读书的乐趣,就是舍弃其他,把时间都集中在读书的本身上,有相当大的量下去,才会有悬挂在碧枝翠叶之间的果实。文雅来自于书卷的熏陶,如苏轼言“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这般“诗书”的熏陶,气质自不低俗,言行举止,不同一般。内在的熏陶久了,自然使人谈吐不凡。以实践著称于世的民族,可以积累许多经验,也可以把这些经验融入本民族的血液之中,但仅仅如此,只能说存活于表面,或者说,只知大海上的波涛汹涌,却还未知大海下的另一个世界,宁静、深邃与黑暗。

  在《亮剑》作品中,出现的那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运用实战中的智慧,固然可以打败看得见的强大对手,但在现代战争中,或者说在看不见对手的战场上,就未必能胜利,因为知识结构不佳,所以要对这些战功显赫的将军需要补上现代战争一课。这是何故呢?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11

  历史的舞台总有人在台前幕后不停穿梭,有的接近尾声,有的还在候台,然而往往有人早已退去,掌声却久久不息。他,可能长得并不起眼,却显得最耀眼。

  培根,戴着顶圆边宽沿帽,一头棕色卷发被帽子压向两边,零散的遮住耳朵,宽大的额头下挑着两道浓密的眉,深陷的眼窝中迸出两束睿智的光。他,或许在官场上是一个常败的政客,但在文坛上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作家。作为“法律之舌”、“科学之光”,他的目光透过尘世,洞悉真理,而我亦是最爱他的《谈真理》一文。

  他说,“真理会暴露过多的虚假,而虚假能愉悦人的想象”。从小我就一直认为一个人的肉体是不能长存的,但是他有思想,有精神,这种精神可以永久地留在世界上。若是阅读好书是思想、精神的沟通与升华,我想,我那还仅为雏形的思想在经历了培根犀利笔锋的洗礼后更为成熟了。他告诉我,真理乃人类唯一的安身立命之处。

  多少年来,古代的无数哲人苦苦追寻真理,而培根却直指这背后的根由。“真理是时间之产物,而不是权威之产物。”由此看来,真理实是为人处事的真诚和单纯。在这样的社会里,要追求真诚并非易事。然而,若我们心中有真诚之柱,真理之火就会将它点燃,照亮心中每一个闭塞的角落。

  说到真理,就不得不提一提谎言。培根认为,为人处事的真诚是道德上的真理,而说谎则是奇耻大辱。说谎,不仅要面对来自良心上的谴责,还要逃避别人的怀疑和揭穿。这对于健全的心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煎熬。想必,从小到大,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没有谁从没说过谎,那就一定体味过这种滋味。他告诫我,不到万不得已,切勿说谎。

  说谎,乃人之丑态。培根的《谈美》则揭示了美之本质。容貌美不如行为举止美,而美总是转瞬即逝。也许美并不在“点”中,而在于完整的'人性和德行的展现。培根说:“青春美其实赶不上成年美。”但我并不赞同,我认为青春美和成年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青春有青春的活力和朝气,成年有成年的成熟与稳重,两者并不能比较。培根从他的社会地位、角度和时间轴上发表他的看法,而我则站在现代社会的高度上评价,这便是思想与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吧。

  培根的文字并不是为了自娱,而是为了改造社会、富国利民。有些字句虽然颇显深奥,但细细品读后无不叹其妙处所在。他赞扬的,是传世千古的美德,他批判的,是历史遗留至今的丑恶,他传播的,是潜藏在现实的表皮之下,难以发觉却又被苦苦探求的智慧、理性与艺术。

  合上书,我静静回想《培根随笔》陪我走过的多少个挑灯点烛的夜晚,才明白,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培根随笔》调动我的思想,与他一同思考,一同辩证。正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而这本书恰是拥有使人读了就放不下的魔力。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12

  谈起培根,他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哲学家、文学家,同时也是实验科学、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

  《培根随笔》收录了培根随笔58篇。随笔篇幅短小,但却归纳了政治、社会、友谊等多方面,培根每篇随笔都意义深远,仅是娓娓道来,丝毫没有说教的意味,便令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受益。

  培根在书中的《论真理》一篇发表了对谎言及真理的见解,其中有一句:"真理忧如珍珠,在日光下,才会显得璀璨;而不是那种红玉或钻石,它们只有在摇曳不定的烛光下,才能幻化出五彩缤纷的浮光。"此句巧妙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真理比作珍珠,谎言比作钻石,一个是日光,一个是摇曳不定的烛光。面对着能满足自己欲望的谎言,是否还会选择崇高的真理呢?

  在《逆境》了中还有一句话:“顺境中需要的美德是节制,逆境中造就的美德是坚忍。"当你生活的衣食无忧时,不能一直享受其中,而应该养成节制的`习惯;当你碰到困难时,不能一味地沉浸在悲痛中,所做的是积极想办法应对,用努力来证明自己,收获坚忍的美德。

  书中这样的句子并不算少,可谓是俯拾皆是。《培根随笔》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层出不穷的警句,无一不令我感到震撼。

  通读下来,让我顿悟人生的句子比比皆是,更警醒了我:好文章后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大多是从书中获得的。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13

  培根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英文本上,印着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他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有一种肉也叫培根,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培根随笔》是教怎么做培根的。可大大相反,《培根随笔》是一本令我们受益匪浅的书。

  《培根随笔》是培根一生心血的结晶,该书所涉及的问题可谓应有尽有——政治、经济、爱情、友谊、艺术、教育……大到国家问题,小到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感问题,几乎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个问题,都能让我们体会到培根独到的见解。全书共五十八篇,那些发人深思的'语句随处可见。因此,这是一本蕴含丰富哲理的书。

  从《论嫉妒》中,我知道了如同巫术一般的嫉妒需要我们严加防范,因为它会不断诋毁那些世界上原本美好的事物。从《论厄运》中,我明白了当幸运来临时要欣然接受,但不要止步向前;当厄运降临时要顽强抵抗,即使慢如蜗牛也不能停。从《论友谊》中,我懂得了友谊能平和我们的心态,增强我们的理智,给予我们帮助。因此,我们要交好的朋友,让他们来帮助自己。

  《培根随笔》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趣味隽永、说理透彻、警句迭出,需要我们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感悟培根、感悟社会、感悟人生。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14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 读《培根随笔》有感 。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15

  我一直很认真的在阅读《培根随笔》,尽管还有一些语句,我对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还是模模糊糊的。但是不知怎的,它对我竟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让我一直坚持的去读,去思考。

  《培根随笔》中伴随着许多篇章,例如:论真理、论爱情、论赞誉......每当看到这些题目,我在脑海中也时常会想:若是让自己去完成这篇文章,结果会是怎样的呢?接着再去拜读培根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培根对于每个题目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整篇文章的文笔是老练而又锐利,内涵也非常深刻、耐人寻味。真不愧是我所欣赏的`大家啊!

  《培根随笔》中我最爱的、也是印象最深的一篇就要属“谈走运”了。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还停留在我的记忆中:轻易到手的幸运只会造就出冒险家和鲁莽汉,但经过磨难的幸运则会造就出能人俊杰。文中还提到,真正使人走运的是那些许许多多几乎无法辨清的小小的优点或长处。我想这打破了传统的观点。因为人们往往觉得只有在自己的优势上,强大的优势上,才能在展示的过程中不经意间的降临幸运。而培根却认为幸运到来的因素只是在于能力和习性,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取决于一个人本身的。是啊!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在运气垂临到我们头上时,我们应当明辨是非。这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个个小老师,不停地教导着我,使我有所启发。

  我格外喜欢《培根随笔》这本书,因为它能激起我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对真理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对真假的思考……它开阔了我的思维和眼界,使我顿悟,获益匪浅。如一杯浓浓的香茶,得细细品。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16

  近期,我又读了一本好书——《培根随笔》,是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处女作。这本书充满哲理,培根在书中阐述了他对各种事物、名词独特的见解,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再联想起自己平时的一些幼稚的想法,不觉对培根又多了一层敬意。

  翻开目录,我发现许多文章的标题都是以“谈”字开头,简洁明了,但似乎不是特别吸引眼球。我先挑了其中的一篇《谈美》读了起来,却也并不枯燥。培根把美与美德连在了一起,有美德的人,即使外表不漂亮,却也可以显得气度端庄,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在美”。他认为秀雅合度是美的精华,是再高明的画家也无法表达出来的。他还反对阿伯特·杜勒要把几张脸上最美的部分撷取下来就能拼凑出一张最美丽的脸蛋。我也不同意阿伯特·杜勒这种看法,每部分都好看,但拼在一起就未必好看了,说不定还可能是“四不像”呢!自然的应该是最美的,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正因为造物主搭配出不同的脸蛋,我们这个世界才会灿烂多姿。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不一样,世界观、价值观也不一样,形形色色的美与丑组成了这个所谓的大千世界。年轻的是美,年老的也是美,年轻人朝气蓬勃因活力而美,年老的人霜霞满天因慈祥而美。人的每个阶段不同时期都会散发出不同的美。

  读了《培根随笔》后,我对许多事理又有了新的看法,读完这本文学名著后,使我受益匪浅。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17

  《培根随笔》的作者培根,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培根随笔》分为《谈真理》、《谈死亡》《谈报复》《谈厄运》等。

  读了《培根随笔》以后,我有许多心得。像《谈死亡》让我明白了不能因恐惧死亡而止步不前,要抓住生命中的每时每刻,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谈报复》让我明白了不可存有报复的心里,但当法律缺失和让对方明白报复的来由,使对方悔罪,还是有情可原。但为私愤进行的报复是我们明确反对的。

  《谈厄运》让我明白,厄运并不是十分不好,厄运也造就坚忍,能激发出人们的潜能,厄运也最能发现美德。人生不能总是一帆风顺,关键是要拥有良好的心态,勇敢去面对厄运,阳光总在风雨后的。

  在《谈大胆》中我明白了大胆的`真正用处在于拙于计议,长于实干等等。

  让我感悟最深的是《论友谊》,培根说:“向朋友倾诉衷肠可以产生两种效果:它使欢乐加倍,又使忧愁减半。”这是友谊的第一个效果。第二个成效是助长智慧,第三是朋友的帮助。所以我们不能没有朋友。

  读好书,犹如交良师益友,从中获得启迪,引领人思索,让我们明智。徜徉在书海中让我身心愉悦。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18

  暑假里,我翻开了妈妈床头的一本书《培根随笔》。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活到现在已经四百多岁了)。他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散文家,他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是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真实始祖。在哲学方面他提出归纳法批判当时的演绎法,这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认识方法。

  这本书蕴含了培根的思想精华,有培根经过大半生的理解。培根的随笔更接近于论文学,涉及哲学、宗教、政治制度以及处世、修身、养性等等方面,比如:《谈财富》、《谈美》、《谈友谊》、《谈利己的聪明》、《谈虚荣》……

  而培根的.随笔中有一篇《谈学问》,让我得到许多启迪,特别是他提到如何运用学问,如何学习得法。他认为运用学问是一种智慧,那是问之外高于学问的智慧,只有靠观察才能得到智慧。他还叫我如何拟补智力不足学习得法的方法。实际上学习方法是一种根本性的学习,那也是一种智慧,只有靠不断琢磨总结才能得到的智慧。

  读完这本书,思绪万千。不仅为培根对人生的理解感到感叹,更为这些真理表示理解。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19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而他的《随笔》,篇幅虽不长,但短小精炼的文字却拥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谈死亡

  大多数人都惧怕死亡,我也不例外。其实一位言者说得对:“死亡的声势比死亡本身更恐怖。”死亡本是一瞬,但死亡前的呻吟、面无血色、亲朋哭泣等却让死亡变的恐怖。

  但像凯撒大帝等英雄豪杰,他们对死亡却看得很淡,死亡临近还能面不改色。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拥有一个伟大的人生。还有一些人,他们不畏惧死亡,因为他们死在追求伟大人生理想的`路上,他们死而无憾。所以我们也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所热爱的东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死而无憾。

  谈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是很那消灭的,只能用习惯来将其改变和抑制。培根在这篇随笔中交给了我们一些改变天性、养成习惯的好方法:我们给自己定的任务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有时我们可以循序渐进,有时也可以立即而彻底地改变坏习惯,或者走到与坏的天性相反的极端。同时养成习惯不能一鼓作气,要有所间断。可想要彻底铲除一个恶习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时在不经意间人的天性就会暴露出来。所以为了彻底铲除恶习,我们可以消除恶习的引诱,或经常和它亲近,从而使它不起作用。

  人的天性对人的影响非常大,但一些卑劣的天性也是根深蒂固、难以铲除的。所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来抑制和改变我们天性中的卑劣之处是十分重要的。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20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但既然苦口,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喝它;既然逆耳,又有多少人甘心听它,即使知道那是对身体、对生活有助。现在的青少年厌倦了被人的说教,就连父母的话有时也是一耳进一耳出的,这样的少年又怎会愿意去看一本类似说教的书呢,那只会增添一份心中的痛苦。

  说实话,我很佩服弗兰西斯?培根的,因为他能体会到人生百态,品遍人生百味,见解独特。但是,《培根随笔》在我的眼中,就是一本酷似说教类的书,我讨厌看它,原因就在于它只会一味的评论、批判,只会一味的发表言论,只会……

  我讨厌这样的书,或许它能触及我们的伤口,打动我们的.心灵,但是,这种感觉又能持续多长时间呢,它对我们的影响只有一时,当这个时间段过去后,它又失去了作用,这与不看又有何区别呢?更何况,只有少数的文字能博得现在少年的认同。

  现在的青年都变了,心胸要么十分宽广,宽广到什么都无所谓;要么就十分狭窄,一个小小的刺激就能使“火山”爆发,保留着那一份真的,在茫茫人海中又能有几个?所以不是书籍无用,也不是它不能给予我们什么,只是人在变化,以前的教育方法已经过时,不适合我们了。

  时间在流,社会在发展,人们的品味也随之变化,过去的书籍能给我们的东西也日益减少,我此刻想说的是,广大教育者们,可不可以对症下药,不要在死板硬套以前的教育方法,另创蹊径,换个角度来体会我们的感受,让我们的药不再那么苦口,对我们的忠言也不要那么逆耳。还有一些书籍,不要只是一味说教,因为说的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而且那只会让我们厌倦。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21

  在中培根说:"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让我又一次深刻的知道了相貌的美不是真正的美,心灵上的美才是最真实的,最高尚的,最高雅的。这一篇随笔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心灵上的美像是埋在土里的未发芽的种子,不管埋得多深,有多少的土都不可能不发芽,不成长,不开花,不结果的。而那种相貌上美而心灵不美的人就像是在土里埋了一个定时炸弹,不管在上面加多少的掩盖,在不定的时间一定会突破图层,将满地炸得开花,令每个人的厌恶。

  如今,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并不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希望大家可以一起阅读这本书,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人生。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22

  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

  在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23

  读书就像饥饿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是人精神食粮,书是逆境中慰藉,书房是文人精神巢穴。

  在这个假期,我读了《培根随笔》,使我收益匪浅。

  佛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哲学家与文学家。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小聪明伶俐,被伊丽莎白女王称为”朕小掌玺大臣。“

  《论复仇》中培根说:”只有为国家公益而行复仇才是正义。“《论逆境》中培根说:”人美德犹如名贵檀木,只有在烈火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芳香。正如恶劣品质会在幸福边缘中被显露一样,最美好品质也正式在逆境中释放光辉。“《论善良》中培根说:”善良是人类一切精神道德品格中最伟大一种。“《论友谊》中培根说:”人生命是有限,有很多事情来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如果有一位知心挚友,人就可以安心瞑目了,因为他将承担你未完成事情。《论读书》中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性格。”

  在这本《随笔》中,培根谈论了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与伦理等话题,几乎触及到人类生活方方面面。

  而培根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哲学家与思想家,他对所谈及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独到见解。在他谈论中,透露出培根不同个性侧面——热衷于政治培根,自强不息培根,富有生活情趣培根,工于心计,老于世故培根……

  这本书以其简洁语言,优美文笔,透彻说理,迭出警句,在世界文学占据了重要地位,读之犹如高人赐教,受益匪浅。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甚至改变一生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而且这是一本使人上进好书!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24

  在我儿时记忆中,总认为培根是一个贪慕荣华富贵虚浮小人,他为了名利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但通过读《培根随笔》一书,我才了解到了真正他。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培根,我看到了他对哲学执着,对政治热衷,对生活热爱,对理想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精神与态度。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都是美、德兼备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与内在美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培根一生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进步思想与崇尚知识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进步。培根随笔集,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位人生导师,每当我思想陷入迷局之时,总能为我点破玄机,柳暗花明,又见一村。书籍是人类进步阶梯,《培根随笔》正是像这阶梯一般,破除一片又一片迷雾,引领着人们向真理进发。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而且每个人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事物与追逐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嘛!应多看看别人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基础。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25

  《培根随笔》是英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天性犹如野生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命运,在我们一生中是相当重要。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 ,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 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 是我们身边不可少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刻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缺陷,只有内在美才是永恒美。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人是令人肃然起敬。

  在这本书里,让我学会了很多哲理,我要多读这本书,让这些哲理永远记在我心里。

【读《培根随笔》有感】相关文章:

读《培根随笔》有感05-01

读培根随笔有感12-03

读培根随笔有感15篇11-21

读培根随笔有感(15篇)11-21

读《培根随笔》有感(精选23篇)07-15

读培根随笔有感集锦15篇11-21

读《培根随笔》有感(通用30篇)07-14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07-12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