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时间:2021-09-20 17:27: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集合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集合15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

  本学期我仔细的阅读了《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一书,我感触颇深。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毕业就走入教育行业的人来说,里面的许多道理都给予了我启迪,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少走些弯路,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要有将工作做到极致的心态,要有责任心、感恩之心和平常心,要将学习当成是一种习惯,培养良好的师德等等,让我感受到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实属不易,需要不断的努力。书中每个讲述的主题都有相应的案例,我从案例中得到了很多的经验,学习去分析案例,并与后面的案例剖析进行比较,培养总结与概括能力。其中的心灵感悟中,给予了我们许多的建议与方法来帮助我们成长。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感悟。

  1.保持积极的心态

  泰戈尔说:“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成功是由多种因素制约的,但态度是首要决定的问题,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工作,并从中感受到快乐,这样才能把自己打造成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人生,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有必要让自己的心态像每天东升的朝阳,享受快乐人生的每一天,同时教师只有保持快乐的心境,才会豁达而不失节制。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如何端正心态,做好本职工作呢?

  首先对工作我们要充满激情,对工作我们要心怀感激,其次工作中要学会释放压力,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敬业精神。

  2.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心中得阳光就是一颗爱学生的心。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的深处。”书中举了一个经典案例,让我深受启发,这个案例说的是有一位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给学生批改作业的时候看不到x号,而是用“?”做记号,而且每份作业的后面都有老师的评语:“祝贺你,进步了!”“今天怎么了,小马虎找上你啦?”“老师相信你能做对,是吗?”老师的评语犹如阳光播撒到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着自己,并且愿意随时给予帮助。让我体会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爱,能改变一切,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于换位思考;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水平;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多采用表扬和奖励,少一些批评和惩罚。

  3.做细心的教师

  “教育无小事”这是我们常常听到了一句话,这也时时提醒我们要从教育的小事做起,书中讲了一个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时期的故事,古英格兰的一首著名的歌谣讲到:“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百分之一的错误导致了百分百的失败,一钉损一马,一马失社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线青年教师,只要认真地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就会柳暗花明,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我们要在以下细节中多多注意,首先第一印象很重要,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是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其次课堂上要充满激情,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一定是要奔腾豪放,只要热爱学生,你的平静平和中蕴藏的是含蓄的激情,你同样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产生欣赏,你也会把幽默带进课堂,你还会显得有人情味,会更细心,更有耐心;接着要让你的眼睛会说话,眼神是一种丰富的无声语言,有时一个恰当的眼神可以胜过几多苦口婆心的长谈,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不光要注意眼神上的交流,同时也要注意说话的语调,恰当的语调能使其语言平地生辉,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能祈祷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到主要的地方就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露出微笑”。最后,要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如抚肩、握手、贴贴学生的小脸蛋等,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

  4.不做有惰性的人

  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主宰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误不在我们的命运,而在我们自己。”生活中,习惯性的拖延者通常也是制造借口托词的专家,事实上把事情“太困难、太无头绪、太花时间”等种种理由合理化,的确要比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勤奋就能完成任何事”的念头容易得多。但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却不能遇到困难就找借口,首先不要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这是做人基本的责任和义务。要相信一句话:没有什么不可能,在说“难”前,先问自己是否竭尽全力,只要努力想办法,一定能有好方法。

  前言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是一位哲人曾经写道: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露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是的,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努力的是打开心灵,沐浴阳光,踏着轻快的步伐,向快乐出发!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2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我从今年的读书节开始读这本书,已经读了六周了。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作为老师,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想成为一个好学生”的火花,爱护好这点火花,使他能熊熊燃烧。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3

  做老师难,做好教师难,做让孩子喜欢的教师更难。为了孩子,我力争做学生喜爱的教师,让孩子爱上课,爱我这个班主任。

  读师范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说《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每一位走上教育工作的人必看的经典之作。但一直都没看,因此利用这个假期细细的品读了这本书,颇有感触。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一拿到那本书犹如拿着一块金砖。翻开书的第一页,映入眼底是作者的简介“郑杰,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接着是目录,看着着密密麻麻的目录让我对这个不曾了解的校长多了几份尊敬。看着这本书的代序“大而言之,绝大多数书对读者都是无害的。因为书仅仅是书,如果书对读者有害,扳子是不能打在作者屁股上的……”更让我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完这本书,在读中感悟最深的是第88章里: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有一句俗话:“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我不由想到了自己:自己在学生的心理是怎样的一个老师?我们常常忽略在教室的某个角落“某某老师很凶,某某老师经常写错字……”。而要在别人心理树起一道“丰碑”的道理有两条,一是要有丰富的知识,二是要做个受欢迎的人。

  我想多博览群书是每个人获取知识的第一道途径,也是很重要的一道。而要做到人人喜欢的人却很难,书中提到一个具备热情、真诚、善良、宽容这四个伙伴的人一定是受欢迎的人,受学生欢迎,受同事欢迎,自然就受领导欢迎。

  回想着在教师行列里真正有多少个老师是这样保持热情,对人真诚,心地无暇,学会宽容的呢?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画面:当学生做错事情,我们老师常常是黑着一张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狠批该学生,学生只能低着头都不敢和我们老师解释是事情的缘由,使得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平时温柔,善解人意的我不知去哪了,而给了一个让学生陌生的我。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4

  有经验的教师,在开始教学工作以前,就把本门学科整个教学阶段(在小学,则是把整个小学阶段)中让学生从事的积极活动的内容做好安排。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生活和劳动中必需的实际技能,而且是在一门学科的教学体系中,通过学生的积极活动,首先为了进行智育,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言语。我们已经说过,学生的读写水平和词在他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活动的性质。

  怎样组织学生的积极活动,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促进他的思维和言语发展,提高他的读写水平呢?

  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言语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我在准备小学的教学工作时,就预先规划好全体学生所要参加的积极活动,这些活动要能鲜明的反映出并且让学生深刻地思考各种事实、事物、现象、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换句话说,我要达到的目标是要求在劳动中产生思想,而不仅是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学习一门学科时学生从事的活动,不仅应当是对知识的说明(这一点也是必要的),而且应当是新的真理、发现和规律性的源泉。例如,每个学生在几年学习期间栽培一棵果树。在这个栽培过程中他不断地做出新的“发现”,一些新的思想激动着他,他把这些思想说出来;词成为他把自己在劳动中发觉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手段和工具,词进入他的积极词汇的储备,使他的情感和思维得到磨练。

  我通过几百个事例而深信,凡是着迷于一件有趣的劳动,在劳动中不断地揭示出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的学生,他的思想就不可能是混乱的,言语也不可能是迟钝的,因为学生不仅在劳动,而且在思考,在推断各种因果关系,在规划未来的工作。每过一年,我都更加坚定地深信,有着鲜明的思想表现的积极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言语,提高学生的一般素养。应当指出,劳动只有从学生入手后的最初几天就开始,并且经过周密思考的组织,它才能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们学校的中年级和高年级的每一位教师,在准备一门学科的教学时,都把学生应当参加的积极活动加以规划,并使这种活动能给学生以智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概念和规律性。我毫不动摇地深信:没有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的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犹如没有旋律就没有音乐、没有词就没有言语、没有书就没有科学一样。在像生物学、物理、化学、数学这些学科的教学体系中,劳动与思考的统一、活动与词的统一,这是学校作为思想的策源地而建筑于其上的基石之一。有经验的教师们在准备这些学科的教学时,都要周密地考虑:以什么方式,通过何种劳动,才能揭示出本门学科中学生的思维建筑在上面的那些关系和相互联系。例如,物理教学体系中的基本关系和相互联系,大多包含在这样的一些现象的概念中,如:物质、能、运动、能的转化、状态的变化、现象的相互作用等。物理教师寻找各种可能性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以便所有这些概念都能在具体的关系中体现出来。例如,布置一个学生做一件仪器原理的模型,通过它可以演示机械能转变为电能,而电能又转变为热能。另一个学生则制作一种模型,演示机械作用怎样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这种劳动不单纯是为了说明知识,而且可以说是知识的活用。

  我向教师们建议:如果你们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想使严整的、明确的、合乎逻辑顺序的思维通过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那么你就应当吸引他们参加富有思想内容的劳动,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言语的素养。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久闻其名,如雷贯耳。每次跟朋友闲聊时,大家总会说到这本书,所以对这本书我印象很深刻。大家都在推荐这本书,那说明这本书确实适合我们教师阅读,于是我便网购了此书。读完之后我终于找到大家极力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了,这本书就是为教师量身打造的。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本书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一一向我们娓娓道来。作者每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来深受启发,豁然开朗。而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第九十五条建议——怎样爱惜儿童的信任,读到这条建议时,我的那些教育经历立刻浮现在我眼前,令我陷入了沉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怎样爱惜儿童的信任这条建议时说到“对于儿童不是有意干的坏事,而是一时糊涂、无知或者误解而做出的各种各样不当举动,要采取特别明智的教育态度。”这实际上与我们所说的教育机智不谋而合。对于学生各种不当举措,教师一定要冷静、理智、客观的处理,不能不问清楚原因便将学生劈头盖脸的批评一顿,这样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更严重的是孩子会逐渐同教师疏远,失去对教师的信赖。例如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所阐述的事例,一名学生在上课期间,不但没有认真听课,反而一直在盯着他自己带来的小甲虫。这名学生将小甲虫放在火柴盒子里,正在聚精会神的看着小甲虫如何从盒子里逃脱出来。当然老师课堂上所说的他可能一句也没听进去。这时作者虽有些着急、生气,但理智告诉他,必须冷静处理。他走到学生身边拿起火柴盒并扣上放到自己的口袋,再摸摸学生的头,向他再讲解一遍刚刚所讲解的知识点。孩子也不负老师的用心良苦,认真听着课,做着笔记,下课后主动向老师认错。处理这件事的时候,作者站在儿童的视角,理解儿童的行为,明智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没有和学生起一丝冲突,反而学生自己意识到错误,这就是明智的教育态度的微妙之处。由此我想到了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一名学生用泥巴砸了自己的同学,陶行知先生看到后立即制止了他,但是他没有责骂学生,而是用四颗糖果一步步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用充满赞赏的心态,从错误中发现学生信守诺言、尊重师长、勇敢正直、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扬。陶行知用赏识唤醒学生的良知,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接受教育,从而在心灵深处改正自己的错误。陶行知先生的处理方法,不仅改变了孩子,也赢得了孩子的信任。

  记得我刚踏上教师这个岗位的时候,缺乏经验,对于学生无意间的错误总是采取极端的方法处理。而当时在我看来都是为了学生好,实际上我从没考虑过学生是否接受了我这种方法,是否从心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否真的改正了……实际的不尽人意的。直到发生了那件事之后,我才恍然大悟。那天中午学生都在午睡,但有一名学生看起来格外“认真”,一直盯着书本,不时还发出笑声,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他正在偷看网络类小说,此情此景,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便把他喊出教室,一上来便是一顿责骂,自己气的发抖,学生吓的不敢说话,一气之下便把这本小说撕了。这下孩子着急了,哭着喊道“这本书不是我自己的,是别人借给我的,老师您凭什么撕了我的书?我中午睡不着,我只是想看一会儿啊!您怎么总是这样不听我们解释呢……”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t错误,反而责怪老师。下课后回想着刚才的情境,我稍稍有些冷静下来,理智告诉我,我刚才太冲动了,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教师身份,那一刻好像还是爱赌气的孩子一般,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教师与学生产生争执的时候,教师就已经加入了儿童的游戏,但是在这场游戏中教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不了解教师,大家都在做着无用功。仔细想想这场错误的游戏归根于我自己,我并没有冷静、理智、客观的处理这件事,反而怒气冲天的责怪学生,最终孩子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想想这种处理方法真是大错特错,于是我决定补救这种局面。

  第二天我从家带来了很多中外名著,放在了班级的图书角,并且组织召开了班会,向孩子们介绍了阅读名著的益处以及阅读穿越小说、言情小说等的害处,也着重谈及了昨天发生的事。最后,我在班会上向昨天的那名学生道了歉,并且送了一本书给他。孩子面对着我的道歉,有些不知所措,连忙说“没事的,老师,是我的错,我不该看这类小说……”更令我惊喜的是,这名学生在午休时间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自己的错误还有对我的道歉。是啊,孩子总是这么善解人意,总是这么容易被感动,因为他们都只是善意的孩子。如果我没有去补救,我想班级的孩子可能会渐渐同我疏远,进而对我失去信赖,这是无法想象的!后来每次遇到学生有无意识的错误的时候,我总能想起这件事,我想这件事也是我心里的警钟吧,时刻提醒我一定要理智、冷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定要采取明智的教育态度看待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九十五条建议中也这样说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是一种极端不懂教育的表现。是由于教师缺乏宽宏大量的、父母般的明智态度和巨大的教育权威,不懂得他是在同儿童的行为、思想和看法打交道……”所以孩子做了多么令你无法理解的事,作为教师应该保持冷静,记住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引导、我们的理解、我们的关爱、我们的鼓励。例如当他们上课时走神了,教师不必点名批评,我们可以摸摸他的头善意的将他带回你的课堂;他们与别人发生冲突了,千万不要气急败坏地以暴力解决,教师得有耐心听孩子解释,再细心地加以引导;当他们考试成绩不尽人意的时候,教师不要急着冷言相讥,给孩子一句鼓励的话语胜过对孩子千万句的责骂……如果教师都能做到这些,我想孩子们也会更加尊重、信任老师,会和你交朋友,会把他所有的快乐、烦恼与你分享。教师一定要爱惜儿童对你的信任,做一个真正值得他们信任的人!当然,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我们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上司,或把学生同成人一样对待,我们可以试着蹲下来与孩子对话,走近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向我们阐述了很多真理,给我们传授了很多宝贵经验。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如同指南针,让我在彷徨的路上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教学工作任重道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这一百条建议,做一名更好的教师。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6

  “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对于后进生我恰恰关注的更多的是他的学习,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我会千方百计让他掌握,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为了他的成绩能提高一、两分,我倾注了心血,牺牲了休息时间,经常弄得自己身心疲惫不堪,曾经多次反问自己:这样做对吗?对学生的发展有用吗?读了这本书我决定做到“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

  “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都要取得一点点成绩……”这将成为我每一节课的目标。

  品味《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就如与智者交流,解决困惑,指引前行,洗礼心灵。它将是我工作、学习中的导航灯。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7

  近阶段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书中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为“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博士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的把握。譬如儿童自尊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幼儿适宜、积极的自尊。她多次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只有在适量的、明确且充分的正面反馈中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既反映着凯兹博士所秉持的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与反思的理性以及她对问题的辨证的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彰显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使人领略到一种作为研究者的竟社和境界,一种在幼教领域中孜孜耕耘的勤奋态度,滋养与凸现着研究的内在价值与魅力。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在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时候,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教的重任。

  帮助孩子长成为“地球公民”

  在1月2月的幼教核心期刊中,有一篇名为《帮助孩子长成为“地球公民”——美国斯坦福幼儿园规则教育》。这片文章主要写了美国加州洛杉矶第六区斯坦福幼儿的规则教育,让我知道了所谓的规则教育是什么样的,并可以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引导幼儿学会遵守现有的规则,是帮助他们成长为地球公民的第一步”.这就是规则教育的的大目标。这是一个人性化的教育目标,教育幼儿成为一个社会人。规则教育包含两个部分,园级规则和班级规则,具有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大规则的统一下,班级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制定班级的规则,看上去很普通的规则都具有广泛的迁移性。

  在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规则教育的方法,我觉很适合我们教师去看一看,每月的“斯坦福幼儿园好公民”和一日的“小老师”被认为是该园规则教育中行之最有效的方法。在对待幼儿的纪律问题的上,这篇文章也提到了一系列的处理方法,方法的步骤是非常的科学合理的,幼儿园配有相应的心理教育老师。

  我们教师日常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幼儿心理学的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孩子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重视到如何尊重孩子,如何教育他们真正教育他们成为一个身心发展健康的人。

  用唯美的灵魂去锻造完美的心灵

  自从在两年前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之后,我对他的教育理念充满兴趣,一种追探的愿望十分强烈,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几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迪。尤其是一个个小案例给我提供了教育的对比,如同一面面镜子能映照出教育的差距,折射出有效的教育途径,也透视出我的教育反思点和教育的方向,下面就对比事例谈谈我的感想。

  事例描述: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情景对比一:一天早晨,我在上班路上,看见一位老奶奶搀着一位小孙子正从我家楼下经过,老奶奶看见花坛中有一棵月季花树上盛开真粉色的月季花,一边走一边对小孙子说:“奶奶去摘一朵,你拿到幼儿园。”小孙子说:“老师说:‘公园的花不能摘,大家要爱护。’”老奶奶说:“老师又没看见,你对老师说自己家的,不就行了。”说完,老奶奶就摘下了其中开得最大、最艳的一朵。我亲眼见证摘花经过,却没有上前阻拦和教育,只是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教师的教育价值究竟是什么?只是纯粹的课堂或是口头文化还是应该体现在教育波及的整个生活?”在这个事例面前我是一位教育无为者。

  情景对比二:在艺术主题活动《秋》的活动背景下,小婕带来了香扑扑的桂花,整个班级弥漫在甜滋滋的桂花香中,大家感受到很温馨和甜蜜。

  小忆低声说:“这个花我看见在滨河花园摘的。”小婕的脸一下子暗沉,斜眼看着小忆。眼神中仿佛说:“谁让你说的!”我相信小忆的话,因为他是小婕的邻居,他们又是好朋友。听后,我了小婕花真正来源,小婕不置可否。这时,老师采用说教的口吻说:“小婕把花带到幼儿园,说明她有关心班级,爱同伴的心意,但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接着说:“如果有了这份心意,最好怎么做合适呢?”

  又接着说:“公园里的花是公共绿地,大家要爱护,才能美化我们居住的环境。”

  三个相似的事例,却折射出不同教育理念下三种不同教育行为,也反映出不同儿童观影响下的教育行为,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事例,却发人深省。我的教育起点在行为规范的本身,是幼儿耳熟能详的、条条框框的规则,缺乏人性和情感性,显得比较生硬和枯燥,以说为主,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叹:“孩子说说都会、听听都懂、就是做做脱轨。”第二个教育无力的案例就是这种教育方式下的产物。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却意味深长,让教育者记忆终身。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教育学当成一门“目中无人”的学科,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学问,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情感性。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需要有唯美的灵魂、高尚的道德、资深的专业文化,富有生命力和情感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在生活教育情境下锻造他们完美纯洁的心灵。

  经典伴我行:认字、识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吗

  《认字、识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吗》这本书你们看过吗?是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娟娟主编的一本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是对于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有新探。读了这本书,使我懂得了早期阅读的真正含义及阅读的重要性。首先,本书对早期阅读、早期阅读教育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的概念;在对这些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理论探讨后,阐述了国内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动向;早期阅读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扩展,分为静态性早期阅读和动态性早期阅读两方面;进而丰富了早期阅读教育和2-6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方案。

  其次,本书阐述了研究、实施早期阅读教育方案的具体过程。在大量调查研究及与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早期阅读与早期阅读教育方面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提炼,同时呈现了大量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设计和区域性早期阅读活动设计;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指导方案,开展幼针对性的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有效开展家庭婴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促进婴幼儿早期阅读行为的改善。再次,在具体研究、实施过程中,为适应后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帮助教师走向内省型、反思型的专业化成长道路。

  最后,从幼儿、家长两方面充分地反映了研究的成效,家长阅读观念,行为得到了改善,家庭阅读环境也得到了改变;幼儿阅读行为得到了改善,语言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本书在内容安排上,以研究的过程、研究的过程、研究的思路为线索,层层展开,以体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脉络。

  看到这本书,对于我来说,真是喜出望外,书中讲到的都是我要学习和课题研究的内容。特别是有一些案例分析,有关阅读教育行为的观察与反思,值得我们教师怎样去观察反思,怎样指导孩子去阅读等方式方法。还有家庭早期阅读教育指导活动案例,家庭活动中的亲子共读,做到家园一致,共同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既适合学前教育课题研究人员又适合学前教育教师阅读的图书。它所阐明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策略对我们都很有帮助。它既培训了参与研究的老师,也使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很好的模式很值得我们在自己的教研、科研活动中采用和推广。但我也认为有些地方也是值得大家讨论的。例如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提法要因人而宜。对待不同程度孩子的阅读,应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等。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每个人在读一本书时,除了汲取它的精髓外,也要有自己的 想法和观点,这样才会有进步。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8

  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二)。”怎样从“三人”中学习他们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里为新教师提出了几点经验,这些经验同样值得我这个工作二十多年的“老”教师借鉴。怎么确定该向哪位老教师学习?苏氏的方法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学生的练习本”。原来学习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幸好平时我改作业还算认真,但以后还得得加倍认真了。明确了学习对象后,就要走进他们的课堂去听课。因为一个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从课堂上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表现思考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再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二)》。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把名师的经验当作“放之四海”的标准,我们要学的应该是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样你就不会为自己明明按照名师课堂实录上课却达不到人家的课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学习别人的经验的同时,我们就会越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认识必将推动我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时,你也许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实不光是老教师的经验值得学习,年轻教师一样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9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爱读书,读书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智慧的启迪,畅游在书海里,心灵可以得到净化。在几次的学习培训中,培训的老师都推荐着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于是我在网上购买了这本书,看后感慨颇多,让我受益匪浅。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教育教学工作成了我工作的主旋律,这一旋律因学生而悦耳,因忙碌而充实,因进步而欣喜。初读《给教师的建议》看到的是浅显的建议和劝告,一个个平常的事例,点点滴滴的道理皆来源于生活,这是年轻教师最快进入教师角色的必备书,有了它,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夜深人静之时,静坐灯下,手捧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心中不免掀起几许的波动。我静静地品味着作者精彩的理论分析,也细细地聆听着那些生动事例,随着书本的页码越来越大,我的思绪也随之加快了脚步。

  一、要做一名专业知识扎实而有博学多才的老师。

  教师要读书。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指书籍。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苏霍姆林斯基也只有说:“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这24 小时意味着你要上课、备课,你要批改作业,甚至还要处理幼儿园里的事务,哪里有时间读书呢?我想起了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睡前十分钟或二十分钟并不影响睡眠的效果。该怎样进行呢?我每天都坚持写教学日志,把自己的所感,所想写出来,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大海,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二、做一名宽容的老师。

  “宽容”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作为孩子难免犯错,记得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犯错的孩子那就不是正常的孩子”,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作为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善待犯错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不断犯错,不断改错才是一个儿童的成长。针对犯错的学生,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如果色厉内荏的批评,孩子可能会吓哭也可能会采取抵抗不说,不如我们先平心静气之后再与之交谈。其次,是让孩子改正错误。找准原因,了解想法之后,就要让他明白犯错就要改错,这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一颗宽容的心就能减少学生否定自己、胆小自卑、信心不足等教育遗憾。正如文章中所讲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一中精神”,只有把这种精神贯穿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才能培养良好品的人。

  三、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更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书中的每条建议都阐明得生动明白,每一个案例都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每个观点都带给我们启迪和收获,让我们从中汲取方法,品味建议,感悟教育,做一名不断提高自己的老师,用理论的光芒照亮我们教育前进的道路!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0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以前在大学的时候都是学了一些教育理论,其中大多数是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解,自从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就觉得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壶好茶、交一个好友,会让你受益匪浅。可以说这本书是教育届的圣典,他的通俗易懂不会让你觉得读书乏味,更让你觉得是一种享受,他的一些经典话语直到现在还在被很多教师引用。这本书中的一条条建议,让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很受启发。让我学到了前辈们的经验和建议,也让我在教育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慧语连连,充分体现此书的精神底色,它像一声断喝,唤醒了教师对自身精神性方面的关注与追求:“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重在阐释教师发展与学校建设方面的话题;“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从人性关怀的角度论述教师应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者”,是从职业化的崭新视角深入剖析教师当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四大部分一百条建议,融汇在一起,让我感受颇深。

  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他们眼中的工作,仅仅是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有的人躁气干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到彻底,却急于表功。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上好每一节课;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

  那么,在重压之下,我们教师该如何正确“偷懒”?首先,减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劳动。教育目的是什么?这是做教师的首先应理清的。教师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发展,这是教师目的的全部。一旦将其他目的掺杂其中,尤其将个人目的混入其间,则会带来无尽的苦痛。其二,减掉那些无效用的劳动。教师的劳动严格地说是脑力劳动,教育的智慧首先在于运用智慧减轻体力的劳作。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们会恍然发现我们有许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来却起了反作用,我们为无效劳动付出了青春与心力的代价。

  宽容很不易,才成为一种美德。如果我们在教书时,只认了教科书和大纲,却容不得半点质疑;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借助于习惯的手段和方式,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

  陶行知先生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让我们教师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宽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和友谊的先决条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宽容也会使我们教师处事变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变智育中心为以人为中心,造就一种民主的教育、生动活泼的教育,这不正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吗?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新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1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禁感叹苏霍姆林期基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干渴的灵魂,像与我面对面交谈一样,针对着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一条:“要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的坐着看教科书,那就请读科学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门科学原理课的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备课就无须花几小时了。”

  《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这样一位老教师,他有30多年的教龄,在上完一堂极其成功的公开课后,当听课老师请教他为这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时,这位老者感慨地说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多么耐人寻味的回答啊!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有的教师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可谓设计得天衣无缝,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让人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的原因。我想,这15分钟与一辈子的区别和联系就在于两个字———读书。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大海。

  我们常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常识,教师还要广泛涉猎知识,既源于教科书又要高于教科书,将难以消化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的应对所教的内容,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成长途径有很多,但惟有读书,并带着对自己实践的反思进行阅读才是最重要、最珍贵的。阅读教育大师的文字,反思自己,才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归根结底,是自己读的书太少了。读书少了,自己的课堂中就缺少了些灵气,教学语言较为苍白,有时一个问题绕来绕去也说不明白,用一个词语思考许久也想不出合适的;有时想得很好,可倾吐出来的话语却很“蹩脚”……读书少了,提笔犹如有千斤重,更别说下笔如有神了。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那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有很多,“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有人说老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大师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2

  作为一名初次走上讲台的实习老师,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早在实习前做准备工作时,就看到有人推荐这本是,于是决定等到了实习学校之后买来拜读。学校发给我们一人一本书,真是让我又吃惊、又欣喜。于是趁闲暇时潜心拜读,果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有着自信。很难想像几十年前的教育理论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还有如此深刻的教育实用意义。难怪他要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寻的偶像,成为心中的指明灯。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准备上课的材料,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还要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还要抽出时间来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还有自己生活上的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的眼前一亮,让我的心陡然地开阔,我将继续地研读下去,它将是我教育生活的引路人。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3

  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其它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教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学的知识范围内,让孩子得到更多,把自己仅有的都奉献给孩子,这才是自己最大的收获,从中在每天的生活中获得满足。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4

  读完郑杰校长《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心中涌动着许多久违的感觉,幸福和感动更是充盈着整个胸膛。

  郑杰校长的一百条建议第五十三条:“合理合法地惩戒学生”,也是目前一个敏感的话题。郑校长说:“教师真的越来越难当了,特别是遇到一些差的学生,教师变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打学生早已归列入一条罪状——叫体罚,被明令禁止了,现在连批评也不敢。批评重了怕孩子想不通,出了什么老师吃不了兜着走;为了少若麻烦,一些教师宁可抱”多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这段话非常真实地写出了我们教师的心态。这种消极态度肯定是对教育学生不利的,那么,我如何既有效地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又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呢?

  郑校长认为教师完全拥有对学生进行惩戒的权利,但是教师的惩戒也需要限制。首先我们惩戒学生应该有教育性,惩戒学生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使学生感受痛苦和屈辱,更不是为了泻自己的心头之忿,惩戒是一种不得已而使用的教育手段。其效果应该是看学生是否改正了不良行为。其次,在惩戒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怀有一颗爱心,再次惩戒还应合理并公正,不因个别学生的越轨行为而迁怒于群体,不能用集体惩戒,热使无辜学生受罚,惩戒还要符合相关程序,不可随心所欲。如果带着这样的出发点,遵循这些原则,我们的惩戒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自然不会使教师陷入吃不了兜着走的境地。

  读了郑杰校长的《一百条新建议》我的灵魂似乎受到了一次圣洁的清洗,很多昏暗混沌的东西一下都明朗清晰起来,无论是在做人上,还是在工作中,很多方面,如果我们真的能诚恳地接受郑杰校长的建议,我们做人一定会很成功,我们做教师也一定会很出色。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5

  以往都是自己为学生布置暑假作业,今年暑假我也被布置了一份特别的暑假作业,就是细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说句实话,刚听到这个作业心中还真有点小疑问:这是本“老”书了,它还能跟上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的步伐吗?这本书的背景是计划经济下的苏联,它能解决多少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教育的问题。带着疑问我开始挤时间完成作业。

  刚开始真的是艰难的,渐渐地书中一些事例和体会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的很多思想反映的正是永恒不变的教育规律,这些思想是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一些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的体现 ,很多都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

  最困扰我们的问题莫过于:到底怎样教育好孩子?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苏霍姆林斯基就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观点就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

  “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由此我想到师德这个问题,我想教师的精神世界的空虚应该也是导致一些教师师德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精神世界是一个看不见的庞杂体系,其表现形式只能通过对行为观察窥测其内在的东西。然而他却可以左右人的行为,。 教师作为这个世界中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其精神世界更值得人们关注。原因是他的周围是一群同样值得关注的精神世界,教师的精神世界是孩子们除了知识以外的另一种食粮。教师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就是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在陈晓冰老师的文章中我读到过让我深有感触的一段话:这种精神世界的营造应该是以多彩的世俗生活为基座的,是以读书与专业修为作材料建筑起来的一座精神大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对教师的认识出现了大相径庭的两种定位:一方面教师作为社会道德的孵化器,被当作标杆推至“人类灵魂丁程师”的宝座。至高的社会要求被道德的光环包裹得完美灿烂.另一方面人们又在不自觉地固守着一种近似于顽固的“传统认识”,教师似乎总是与长衫、瘦弱、深夜窗的灯光捆绑在一起,与迂腐、清贫联系在一块。虽然我们处于一个生活日渐改善的良性发展时代,但不可否认.长期存在的社会道德要求与物质待遇并不匹配的生活状态,使得教师在精神与物质的两端均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我想正是这种“亚健康”让一些老师在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争斗中选择了妥协,甚至是沦落。选择了服从于权威和伪善,选择了追逐于名利和虚荣,选择了对师德的漠然。

  那么如何充盈教师的精神世界呢?苏霍姆林斯基又给出了答案,他认为:“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性,就没有创造性,就没有丰富而丰满的精神生活,也就没有对教育工作的兴趣。”他还阐明,创造性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师发现并研究了教育过程中尚未被人注意的某个方面,而且在于这种研究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自己劳动的看法,创造性研究能使教师不再把教育工作看作是同一些事情的单调乏味的重复,看作每天在各个年级里千篇一律地讲课和复习,而是看作永远常新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活动”,它还能够“驱散教师当中对工作的冷漠态度和惰性,点燃起创造精神的火花”。而且,当教师感到自己是教育现象的创造者,“这种情感是他渴求知识、热爱读书、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的内心需要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可以说,创造性劳动是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预防教师职业倦怠、丰富教师精神世界的根本途径。

  教师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做人的原则。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襟怀到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到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精神境界。以古鉴今,更何况我们今天的教者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精力充沛地工作,就需要休息;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有自由时间,以供读书和研究。自由支配时间是根,它滋润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

  要想在师德问题上不走弯路,教师就要努力提高教育素养,既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懂得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知识,又要有较高的工作激情。教育的追求和教育的智慧是从教师的内心滋长出来,这要取决于这片土壤的肥沃程度:教师的文化底蕴,教师的学识修养。让我们都来关注自己的心性修养和精神世界吧。为自己更为了身边那些纯洁的心灵!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集合15篇】相关文章:

读《教师成长》有感15篇03-31

读矛和盾的集合有感03-20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03-18

读《新时代的教师》有感2篇03-14

读《灯光》有感集合15篇04-01

读《将心比心》有感集合15篇03-31

读《将心比心》有感(集合15篇)03-31

读《狗》有感(集合15篇)03-20

读《皮囊》有感(集合15篇)03-20

读《读者》有感集合15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