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孔子》有感

时间:2022-11-18 13:10: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孔子》有感(精选20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孔子》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孔子》有感(精选20篇)

  读《孔子》有感 篇1

  我读了一本有关政治和思想的书,这本书主要是写孔子一生所经历的故事,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的影响很大,他坎坷求索的一生,也被历代人说了又说。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故事是《孔子和老子会见》故事一开始,南宫敬叔做了孔子的弟子后,曾向鲁昭公建议派他和孔子一块儿去洛阳京城观光。鲁昭公答应了。

  好学的孔子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因为那里历史悠久,还有丰富的文化宝藏,而且大思想家老子也住在那儿。老子听说孔子来了,便套上车,到郊外去迎接。又让僮仆把路打扫干净。孔子也依照当时的礼节,把见面礼大雁捧着送给老子。

  老子的年纪比孔子的年纪大得多,经验阅历也丰富的多,他所接触的文物历料也远比孔子这时。所接触的广博的多。这一次会见,对孔子来说是极其有益的。老子来说他缺少了什么朝气似的,但是和孔子的精神合起来,就构成宝贵的一种东西。几天后,孔子要离开洛阳了。老子依依不舍的送行,并根据自己的处事状态送给了孔子几句话。孔子深深地玩味了老子的叮嘱,怀着感激回到了鲁国。它建造自己的弟子时,还不住地赞美老子:“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会游水的还常被人钩起来。兽,我知道他会走,可会走还常落了网。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他,他爱在云里来就云里来,爱在风里去就风里去,他爱上天就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没法摸到老子这个人,老子就像龙一样吧!”

  读完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要像孔子一样好学。只要有学习的机会,他就不会放过。他和老子一样也是一条龙,我无法摸到他。

  读《孔子》有感 篇2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讲的是孔子他的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其中我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五章《孔子和老子的会见》。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被鲁昭公建议去洛阳观光,于是孔子到了洛阳。正好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里,于是孔子和老子交流了很久。孔子缺少老子的知识广博,而老子缺少孔子的积极和热情,于是他们两个人在一起就成了互帮互助的两人。老子教给了孔子很多,孔子也学到了很多,甚至就是孔子所熟悉的礼数方面,也证明老子比他懂得多。孔子在老子这儿住了几天,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地给他送行。而且还赠了他一句话:“第一,你所钻研的大多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在家庭里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而孔子也忍不住赞美了老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可是会飞的还是经常被射下来。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游水的,还是经常被人钓起来。兽,我知道他会走,可会走的也经常落网。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他。他爱在云里来就在云里来,爱在风里去,就在风里去,他爱上天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没办法琢磨老子这个人,老子就像龙一样吧,

  我们也要像孔子一样做一个谦虚的人。

  读《孔子》有感 篇3

  孔子30岁时,他已经有了三千多名的学生了。可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学识不够渊博。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如果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直道而行的人哪!孔子的著作《春秋》、《论语》。其中《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孔子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学则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特别是儒学在抗拒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勤劳,容忍,节俭等方面可以作为现代一种新途经受到肯定。

  孔子的好学值得我们学习,他说过:“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我们能和孔子一样刻苦学习,也能成为一位值得他人尊重的学者。孔子的好学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品行更值得我们学习。他待人有礼,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学识,让别人来崇拜自己。

  读《孔子》有感 篇4

  孔子之道,为仁的方法就是要克制自己头脑中不正确的思想意念,依靠自己内心自觉,重视自己内心修养,来达到仁这种最高的境界。

  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含义相当丰富,兼含礼、义、智、勇、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诸德,它们都只是“仁”这一最高道德的要素。

  什么是“仁”?“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好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能否在职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关键在于正己和不求人,也就是儒家的“为仁”思想,“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不如求人,则无怨。”

  儒家“仁”的目的具体而言,是要实现这样一种人际关系;既有严格的尊卑亲疏,又能相互和谐、合乎人道爱心。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学生,“仁爱”的思想应当牢记于心,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来。我要重视自己的内心修养,用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用正确的语言交朋友。

  读《孔子》有感 篇5

  春秋时代,鲁国曾有一条法规:凡是看到鲁国人在其他国家当奴隶,可以先赎回来,然后再回鲁国报销赎金,还可以领取奖金。

  孔子的一个学生到外过去,恰好碰到一个鲁国人在那里做奴隶,就掏钱把人赎了出来。事后也没有告诉别人,更没有去报销赎金。那个被赎的人把这件事传了出去,人们纷纷夸奖这个学生仗义,人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严厉的批评了这个学生,指责他“只为小义而不顾大道”。如果这个学生没有报销赎金,被人们称为高尚,那其他的鲁国人在国外看见鲁国人作奴隶就会犹豫该不该把他赎出来,因为赎出来后去报销赎金,会被别人认为不仗义;不去报销,自己的损失谁补?于是,只好视而不见。所以这个学生妨碍了更多鲁国人被赎回来。

  有些事情从自己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却是错的。标新立异也是要经过考虑的,而不是以一己之见来衡量,来办。

  读《孔子》有感 篇6

  “不能向困难低头,要坚持不懈,勇于攀登。”这句话是我的座右铭。读了《影响世界的人——孔子》之后,我就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它的意义:圆梦的过程中,坚持必不可少。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孔子有一个远大的梦想,那就是恢复周礼,让天下太平。那时战火纷飞,战争的硝烟在各地弥漫。要想恢复周礼,简直比登天还难。可孔子却相信自己的梦想一定会实现。孔子在外漂泊十几年,历经艰辛,但没有一个国君肯用他。孔子最终失意地回到故乡,忧郁地去世了。孔子虽然没有实现梦想,但他用毕生的精力让“仁”和“礼”的儒学思想留在了中华大地上。

  我的梦想是当一位作家,这个梦想似乎有些异想天开,因为我缺乏想象力,而作家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但我并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求,我也没有想过向困难和命运投降。我要学习孔子坚持不懈的精神。

  通往成功的路坎坷不平,充满荆棘。困难和命运会随时与你作对。贝多芬说过:“人就应该卡主命运的咽喉!”坚持是把宝剑,获得成功,就全靠它披荆斩棘,战胜困难与命运。

  孔子,这位影响世界的伟人,给了我取之不尽的生命财富,并照亮了我的梦想之路。

  带上坚持的信念,我们出发吧!

  读《孔子》有感 篇7

  我读了一本《孔子》的书。书中讲了孔子对礼的赞颂,我读后深受教育,我们都应该做懂礼仪的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他说“礼仪之帮,不可不知礼。”他又说:“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要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孔子是非常重视“礼”的,他主张用礼仪来引导大家的行为。我读完这本书,很有感想,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来学习孔子,做有礼仪的人,做有道德的人。

  有的人做事很不懂礼貌,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有的人很粗鲁,心里没有礼仪来约束,就做出很多错事来。我有的时候看到公共汽车站人们有秩序地排队等车,心里就感觉特别舒服。在地铁站里,人特别多,当列车开过来时,大家都自觉地站在门两侧等着上车,没有人指挥,人们却做得很好。这不就是文明礼仪的表现吗?妈妈常带我去朝阳公园玩,在公园的的绿地外面立着牌子,上写“游人止步”,“禁止踩踏”。可是总会有人站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不是照相就是乱跑,这种行为多可耻!他们不讲文明,他们应该多学习,纠正错误。生活中有太多的“止步”考验着你和我,考验着我们大家,看我们能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

  我们的国家被称为“礼仪之邦”那我们都应该行动起来,知礼仪讲道德,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情做起。

  《孔子》这本书告诉了我做人的道理,文明礼仪不是小事,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让我们都来行动吧,让我们都来做文明礼仪的标兵。

  读《孔子》有感 篇8

  学琴之初,极容易犯急躁的毛病。比如最基本的右手八法还没有完全掌握,就着急要弹开指小曲;开指小曲还未弹得精到,就想着《古琴考级曲目》里四级、五级的曲子;貌似废寝忘食几日,啃下一首四级曲目,还洋洋自得,结果一出手即是漏洞百出;这些说的都是我本人,至今回想起还愧意难当,懊悔当初的无知。

  之后找到一些琴人或古琴名家学琴的文章来阅读,有的是这些名家怀念自己恩师时写下的,有的是自己撰写的学琴心路历程或是教授古琴的方法,有的是这些古琴名家身边的亲朋好友讲述经别人之手记录下来的。印象深刻的有:梅曰强老师回忆自己向广陵派第十代宗师刘少椿先生学习《梅花三弄》时,刘少椿先生就提出一个要求,要梅曰强老师当着自己的面一口气连弹三十遍长锁指法不错,方可传授。长锁十一声,几百下的触弦,一气呵成,梅曰强老师坚实的古琴基本功使得他成功的受教育于刘少椿先生,成为广陵派第十一代传人。再有:瑞典的汉学家林西莉撰写的学琴心得,她在她的书中写到:"却没想到学的过程缓慢而艰难,老师一次教一个音,弹好一个音再教下一个,而不像钢琴有和弦和练习曲,很多天下来我才学了十个音。我耐不住了,便问老师能不能给我一些和弦、练习曲之类的做指法练习,王迪非常震惊:这就是你的想法?我实在是太遗憾了。音乐是要用心感受的。它应该是让你的思想和自然沟通的方式,你怎么能用古琴作为音节练习呢?"——林西莉《古琴》。

  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很好的帮助我认识到学好琴非一朝一夕,不可性急呈能,欲速则不达。

  读《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则从另一个侧面告知学琴应持有的态度:"从得其曲"到"得其数"进而"得其志"最终到"得其人".从来只要是谈及这篇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琴的文章,人们把目光都是聚焦于孔子身上,赞扬孔子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而我感兴趣的不止于孔子的好学不倦,还有师襄子授琴的方法。我常想:师襄子向孔子授琴之始,是没有把将要传授的曲子是什么事先告知孔子的,只是教孔子一个音一个音的弹,直到整首曲子教完。孔子是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不仅只是达到技艺纯熟,还要掌握乐曲的内在韵致彻底理解乐曲的内涵与意境,成为作曲者知音。孔子在最终"得其人"后对师襄子说完自己对琴曲的理解,使的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这时才告诉了孔子这首曲子来历和名字。假设师襄子一开始就告诉孔子学到的是叫《文王操》的曲子,孔子是否就先"得其人"、"得其志"从而"得其曲",最后转而"得其数"了呢?

  我折服于"古琴悦己"这一说法。同时又赞同古琴家王迪老师所说的"音乐是要用心感受的。它应该是让你的思想和自然沟通的方式。"我极其认真地选择了古琴这一中华民族神圣而又古老乐器,作为我的思想和自然沟通的纽带。请老师传授我一些缔造这一纽带的法门吧!如果将"长锁"准确无误的连弹三十遍也是这法门其中之一,那么我定要做到。

  读《孔子》有感 篇9

  孔子(前551——前479)就是其中杰出代表。他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伟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这一个暑假,我读了《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在婴儿时便失去了父亲,又在少年时没了母亲,从小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的他练就了一副魁梧健壮的体魄。

  后来,孔子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立身于世;自学、自力、自强,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最成功的私立学校。他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又一个的`第一,也因此名扬华夏、启迪万代,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是我们的好榜样。例如在学习这一方面,孔子让我知道不能知难而退,要继续向前攀登,不管有多难、多苦,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遇上难题,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找到最好的方法,去解决。

  关于人,英国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说: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世界万物,人是最为宝贵的。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确的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当时,只有极少的人当上了奴隶主,绝大多数人是没有人权、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而孔子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以他平等博爱的胸怀,教导自己的学生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的思想实在是太深邃了,这本书中所展示的只是他广博的思想之海中几颗珍珠!正因为古代中国有孔子着一种要求上进待人不论高低的人,中国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

  读《孔子》有感 篇10

  今天我读了一篇关于圣人的故事——《孔子小时候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从前,孔子的母亲在他刚满三岁,就教他读书认字,他四岁时就已经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孔子的母亲来问他:“我昨天教你的字你都已经会背了吗?”孔子对母亲说:“母亲您放心吧,我都已经会背了。”母亲和蔼地说:“那我明天来好好的考考你,看你是否真的会背了。”

  就在这天的晚上,他吃完晚饭,就钻入被窝,哥哥来后就悄悄地问哥哥,说:“哥,昨天娘教你的字你都记住了吗?”哥哥胸有成竹的对孔子说:“我都记住了,那你记住了没有?”孔子说:“我已经把娘教的字都练了好几遍了,但还没有把握住,若明天有不会的,那娘肯定会为我伤心的。不行,我要在今天晚上把娘教给我的字都记住。”哥哥说:“天气凉了,不要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认出对错。”

  于是,孔子就按哥哥说的在他的肚子上写起字来,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已经昏昏入睡了。

  第二天一早,母亲考孔子时,孔子一遍就通过了,母亲觉得很欣慰,开心的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名人的背后,都有一些故事,可更多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读《孔子》有感 篇11

  前几天,我们刚学完《孔子拜师》这一课,我对这篇课文很有感触。

  当我读第一段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因为孔子三十岁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还千里迢迢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当我读第二段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孔子的不辞辛苦和勤奋好学。因为孔子的家乡曲阜和老子的家乡洛阳相距上千里,在以前交通不发达的时候,走那么远是很困难的。但孔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走到了洛阳。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让我敬佩不已。当孔子见到老子的时候,孔子上前向老子行礼,并自我介绍,让我感受到孔子的谦卑有礼。当我读第三段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老子的大方无私和孔子的勤学好问。当我读最后一段,让我更加佩服老子和孔子的学识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读完这篇文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由于孔子的好学,老子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老师也像老子一样把自己的学问无私大方地传授给我们。所以我们也要像孔子一样勤学好问,并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之恩。

  读《孔子》有感 篇12

  他,是鲁国人人敬仰的国相,也是周游列国的乞丐,更是东方的智者。他,是孔子。

  孔子这一生曲折悲惨,在当时那个战乱的年代,孔子的才能被各个国家看重,但他向来不为所动,始终效力于鲁国。可惜的是,孔子被奸人所害,不得已离开鲁国,开始了十四载的周游列国的旅途。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上天竟如此不公,这般对待这个圣人。

  孔子也是一个普通人。在四处奔波时,途经卫国见到南子,说了一句:“从未见过如斯好德如好色之人。”孔子也被南子的美貌惊艳了,但她始终是用理智控制住了自己。最后南子一改轻浮态度跪拜孔子,孔子也拘礼回拜。

  在十四载的奔波生活中,孔子饱尝人情冷暖,经历了离别之痛。天寒地冷的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行人在冰面上行走,冰却突然裂了,竹简落入湖中,孔子的弟子颜回奋不顾身地跳下湖水捞竹简。不幸,颜回终是与世长辞了。孔子抱着颜回的遗体就那么呆坐了几个小时,一言不发,直到其他弟子把颜回抬走。孔子爱颜回比爱他的儿子甚至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继承他的血液,而颜回却可以传承他的大道。

  最后,鲁国那个曾经陷害过孔子的人,把孔子请回了鲁国。“我回去是可以的,但我只专心讲学,别用政事打扰我。”这是孔子回鲁国前留下的一句话。

  在当今这个没有战乱的年代里,拥有孔子这般高贵品行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了。修行到孔子这个境界确实不容易,你若心无旁骛,不合乎“礼”的坚决不做,遵循礼义仁和。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孔子中华文化的缔造者,华夏历史上辉煌的英雄。他如一杯美酒,越品越醇,他如一轮明月,越久越清;他,如一点火光,照亮整个华夏民族。

  孔子,一袭布衣成就传奇,一本《论语》流传千古。这,就是孔子。

  提起儒家思想,无人不想起孔子。正是因为孔子,中华才有五千年历史;正是因为孔子中华文化才会灿烂至今;正是因为孔子,我国如今才得以辉煌。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看完《孔子》我沉思了许久……

  读《孔子》有感 篇13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历史悠久,何其辉煌,那些辉煌被记载在一册册书中。可从未被尘封,中华上下五千年,他们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今天看了关于《孔子》的历史的电影,它狠狠的抨击着我的内心。将近两小时的影片,却道出了孔子不凡的一生,每一个细节,每一段文字,从他口中说出的一句又一句经典无不刻画了一个鲜活的形象。

  最打动我的有两个镜头,孔子被放逐出境,当时连老天都映衬着孔子的处境下着倾盆大雨,气氛沉重又让人不禁揪心,抛开妻女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多么不易。马车走了半路,车轮陷进了泥中,孔子师徒试图拽马使其摆脱泥淖,却不料被马踢翻在地,他笑了,笑得那么释然,又令人悲悯,这是一个失意之人最后的畅然!

  第二个镜头,孔子及其弟子驾着马车过一个大冰河的场景,不料,冰面开裂了。竹简都掉进了冰河里。颜回想都没想直接跳入湖中捞取竹简,天寒地冻,下着鹅毛大雪,所有人眼睛上,眉毛上都有一层冰霜,在这极寒的地方,别说跳入湖中了,生着火都觉得受不了。

  颜回一刻不曾停过,他极力摆动双臂在冰湖里游动,将一卷又一卷竹简打捞上来。竹简都捞回来了,可颜回再也没有上来,永远被封在了冰层中。孔子一声又一声绝望地喊着颜回的名字……牵引着人们的心灵,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孔子后来的生活是在风餐露宿中度过的。就连一碗清可见底的汤,大家都一人一口的喝。他的一生是凄惨的,可以是光辉的!

  跳进历史的长河,追溯孔子的一生,我愿化作一个标点,结束最后一个长卷。不让光鲜的背后只剩空白!

  读《孔子》有感 篇14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主要是关于孔子的。相信大家都知道孔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在卢国邑,三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据说孔子从小就很喜欢礼仪,读书刻苦,对古例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都要学习“六艺”,即礼仪、音乐、射箭、驾驶、写作、计算都很精通。孔子因努力工作而渐渐出名。后来,他从事教育事业,经营私立党,共招募了一千多名学生,带他们周游列国。

  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尊敬孔子。首先孔子从小就喜欢礼仪,读书通过刻苦努力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很佩服,这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有礼节,不懂礼节的人可以像野人一样偶尔开玩笑。特别是在盛大的宴会或仪式上,必须知道责任饮食,不能失去大体的东西。所以礼仪很重要。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之所以是创始人,是因为他勇于创新,孔子教的很认真。他新颖大胆的创新精神使我非常佩服。如果孔子没有这么多原创,我们也学不到这么多礼仪。因为孔子把毕生的精力都花在了教育上。孔子编纂的《诗经》、《尚书》、《春秋》等书籍是我们今天要学习所谓的“面条”!这是他第一次促进教育的发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语有云:西山有吉根,学海无止境。我们要从国学大师孔子那里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的养分和精髓!

  读《孔子》有感 篇15

  随着作者笔下的老柏树,我了解到孔子的身世以及对他对社会的贡献。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禁感叹:孔子真是一位传奇的人物!

  岁月沧桑,诸事难料。孔子在推行思想的失败下,开始办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使得他的思想传承下来。我们难道不该敬佩他的坚持不懈和勇敢的精神吗?在历史的长河中放眼望去,有多少为人向孔子这样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不计回报?又有多少伟人的像孔子的思想一样流传至今?想到这里,我就更为敬佩孔子了,他三千年前推行的政治思想直到今天还一直在沿用,这不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吗?

  有人说,孔子的成就就是因为他很聪明,而我却不相信。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再大的差别又能有多少呢?我认为他是靠勤奋学习而成功的。然而,这篇文章再次证明了我的猜想,孔子在自身的努力下积累知识和经验,成为了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我们这些90后,00后难道不应该向他学习吗?

  在作者的描绘下,我仿佛看到了那棵饱经沧桑的古柏,感受到孔老先生的思想嫩芽萌动出土的生命力。

  读《孔子》有感 篇16

  阅读完《孔子拜师》这篇文章,我感到很奇怪,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为什么还要向大思想家老子拜师呢?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还需要继续学习新的知识,因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曲阜与洛阳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呢?我查了一下中国地图,曲阜在山东省,洛阳在河南省,在地图上相距8厘米,而实际上走高速公路有467.5公里,不走高速公路则有504.9公里,要开车15个小时。而孔子走了几个月,他白天黑夜都不休息,一天当成二天不停地赶路,吃饭也不停下来,累了就露天睡在野外。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他走得很辛苦,但是,他的决心和毅力很坚定,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觉得学习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我应该向孔子学习谦虚、好学不止的美德,学习老子的诲人不倦、无私的品行,要有耐心、乐于助人,和同学们一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远千里去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向他学习渊博的知识和毫无保留的无私精神。我作为一个小学生,更应该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勤奋学习科学知识,长大为国家争光。

  读《孔子》有感 篇17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孔子拜师》,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孔子是山东曲阜的大思想家,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30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老子的故事。

  这篇课文让我学到了孔子谦逊有理、孜孜以求、求知若渴的精神,因为他在途中风餐露宿,不辞劳苦远赴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我还学到了老子诲人不倦,因为课文中说了:老子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了孔子,这就能体现出老子的诲人不倦。老子也非常有礼貌,他知道孔子远赴而来,就出来迎候。

  我认为孔子能风餐露宿,步行几个月到洛阳,这都不是现代化城市一般常人都能做到的。老子也非常有礼貌,即便孔子是他的晚辈,也出门上前迎接。

  我跟孔子一对比,那可是有千丈远啊。首先,我的求知欲望没有孔子强,孔子已经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还向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老子虚心请教;我还没有孔子能吃苦,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是走路去洛阳的,而且途中风餐露宿。

  这两位名人身上有许多优点,他们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读《孔子》有感 篇18

  寒假期间我读了《画说孔子》,从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我知道了东方也有圣诞节,每年的9月28日为孔子的诞辰日。到了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人们把这天叫做孔夫子圣诞或是孔子圣诞节。

  我还知道了为什么孔子圣诞节能延续了上千年?这是因为孔子是举世公认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之一。

  孔子的一生,办学传道四十多年,先后教授弟子三千多人,精通六艺的有72人,他悉心册编《诗》《书》,审定《礼》《乐》,修撰《春秋》,研读《周易》,作《易传》等,总结数十年的学术心得,传承历史文化堪称不遗余力。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继续传播他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被尊为创始人。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了占正统地位的政治思想。至此,各个朝代的帝王都会给孔子封尊号。1658年,康熙皇帝御笔万世师表匾额高悬于孔庙的大成殿上。孔子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可见一斑。孔子不愧为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他的思想和精神,遇到困难仍然要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实现梦想。

  读《孔子》有感 篇19

  时间过得真够快的,转眼间三月份已过了一多半了,古人云: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前者我感受过了,但琴艺书法我是半丝不会的,所以我用读书充实这段时光。在这段时间,我阅读了《孔子》这部书。虽然只是粗度,但这已让我受益不少,相信古人所说的开卷有益就是这个原因吧。下面我简略介绍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大略可分为儒释道三家,而佛教的兴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以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才是真正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中国古代人民自己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灵魂。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而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孔子》这部书主要是阐述儒家思想的著作。

  《孔子》一书讲到了仁的概念,孝的含义,礼的作用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与当时的政治现实。而我所说的仅仅是孔子对人在不同年龄段该做的不同事情与不同心态的划分。当然《孔子》一书博大精深,区区千字必是言之不尽,所以我只选择了其中一部分述说。

  由于本次阅读略显仓促,且文言文字言简意深,我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孔子》一书,不过经过多次阅读,我相信我会更好的理解它的。

  读《孔子》有感 篇20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至今我还印象深刻。从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正如课文中写的这样: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三十岁时,他离开了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三个月后,走到了洛阳,拜了老子为师。从此,孔子不离老师左右,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看看孔子,再联系自己,我和他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每当我考试考得较好时,就会沾沾自喜。

  在这次语文单元考试中,我自认为语文是自己的强项,平时掌握得好,况且这次考试题目又较简单,“轻敌”的小苗就在我的脑海中滋生了出来,于是就没有认真审题,没有仔细检查。等试卷发下来一看,我只得了“90”分,连我都惊呆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仔细一看,原来有三道基础题目看错了,导致全部做错,被扣了六分。连我最得意的作文也因为有些地方写得不够详细被扣了三分,这就是我骄傲自满的结果,我后悔地流下了眼泪。我深刻地懂得了: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是不能满足的,是要我们不断汲取的。因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做舟”。

【读《孔子》有感】相关文章:

读《孔子》有感09-14

读孔子《论语》有感08-17

读“孔子的批评”有感01-07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03-19

读《孔子拜师》有感03-25

读《孔子》有感(15篇)09-16

读《孔子拜师》有感 5篇02-19

读孔子《论语》有感7篇08-17

读《孔子》有感(通用19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