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池莉《立》有感

时间:2021-09-11 16:02: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池莉《立》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池莉《立》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池莉《立》有感1

  第一次认识池莉,还得从上世纪在武汉上大学期间读她的书开始算起,当时的我真心崇拜得加入了她的粉丝大军。当然,她不认识我。 光阴荏苒,转眼过去了十几年。曾经的崇拜,早已被忙碌的工作和时光的尘土覆盖。生活似乎就像停不下来的陀螺,读书的时间仿佛少了很多。于是,池莉的文字从我的世界里渐行渐远、慢慢消失。直到不久前,我看到了她新出的一本书——《立》。

  这时我才得知,如今的池莉已从当时的一位青年作家成长为武汉市的文联主席、全国人大代表。不过这并不是吸引我的地方,这本新书最开始吸引我的,在于封面的简洁大气,尤其是书名只有一个字,勾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致。随着书页的翻动,我更是被这本纪实体裁的“育子经”中无处不在的母爱深深触动。吸引我一直读下去的,也就不再只是书名了,更包括了书中沉甸甸的人生成长日记,或者说是爱的教育手记。正如该书封底评价的那样:池莉和她的女儿吕亦池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共同成长,既抵抗了沉重的应试教育,又赢得了大众意义上的成功。通过池莉的娓娓讲述,我们看到:爱本身就是教育。

  从吕亦池的艰难出世到折腾入园,从挤进重点小学到考上英国高中,几乎每次都是险过。应该说她的成长轨迹曲折离奇而又充满传奇,一般人是难以复制的。然而,池莉在抚养女儿长大的过程中,始终信奉的科学理念却很值得学习借鉴。因为爱,池莉给予了女儿最多的呵护、最大的信任和最坚定的支持。那份爱,有时甚至是纵容、溺爱,但只要能够帮助女儿克服千难万险,她就不惧千辛万苦,陪着女儿在社会传统教育的潮流中逆袭。最终,她的女儿像一朵出水的芙蓉,盛放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二○一二年度的毕业典礼上,这种破壳而出的成长,让原本简单的“立”字变得活灵活现、生动形象。

  丰满的立,让我们联想到很多问题。爱本身就是教育,这句话真的是发人深思的。现如今,多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不惜拼了老命为孩子上这个课、补那个习,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但其实,人生本没有真正的起跑线,更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起跑线。外环道的起跑位置靠前,最后不一定跑在内环道的前面;开始跑得快的,最后也不一定领先到终点;即使第一个冲过终点,谁又能保证下一次还会夺魁?就算在方方面面是常胜冠军,又是否真的成功和幸福呢?

  曾听过一则故事,讲的是两家邻居。一家把孩子培养成才,定居国外,每年基本上只有春节才能见面;另一家把孩子抚养成人,就地打工,每周基本上没有啥事都能团聚。结果,两家老人总是互相羡慕。这家羡慕那家的孩子有出息,光宗耀祖;那家羡慕这样的孩子有孝心,嘘寒问暖。我们作为旁观者,无法为别人定义孩子是否成功、老人是否幸福,更无法论证奋斗之乐与天伦之乐的平衡点在哪里,但仅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把孩子培养出健康的品格和独立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在这方面,金钱是苍白无力的,唯有爱才最有力量。爱没有贵贱之分,只有深浅之别,父母的爱越深,孩子吸收的能量就越多。当然,爱的教育需要有正确的方向,错误的爱只会产生负能量。

  爱的教育绝不是一个小问题。无论是已经成为父母或是将要成为父母的人们,都有责任把怎样爱孩子的问题想清楚。教育孩子的书有很多,比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爸爸给孩子好未来》等,我们真的需要好好看看学学,毕竟,爱给得太少或太多都不对。教会做人、发现兴趣、塑造性格……这些都是父母的必修课。事可以少代劳,前提是要给予足够多的引导,想让孩子笑,父母首先得把自己这面“镜子”当好。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终身老师、最重要的老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如果父母自己都不学好,又怎能把孩子教好?

  生命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良好的教育不仅关乎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更维系着一个社会的发展后劲。在教育问题上,盲目自信与过度迷信都是不可取的。我们不可能都像池莉那样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决断魄力的人,盲目自信可能会让孩子在与众不同中格格不入、四处碰壁,甚至因为偏执固执荒废了孩子的前程。但我们更需警惕随波逐流的盲目跟风,过于迷信种种专家的说法和教育机构的怂恿,则有可能在“全能化”的“填鸭式”的教育中扼杀掉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

  就拿最常见的识汉字、说英语方面,很多父母花了很多心血、时间和金钱,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为什么?语言的输出问题,很多根子在输入不足。只有找对了方法,才能让孩子在兴趣中阅读,而不是在强迫中抵触,而语言的基础应用能力无疑将会影响孩子其他方面的学习,甚至影响一生。近年来,众多家长对安妮鲜花趋之若骛的火爆,正是因为它跳出了中国式英语的怪圈,找到了中国孩子学习英语的路线图。同样,“一个孩子,一个药方”地进行兴趣培养,才能更有助于孩子快乐阅读,成为还没上小学就能读报纸的“神童”。

  在带孩子的方式方法上,永远不会有现成的标准答案供我们选择,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能做的,就是运用好的平台和理念,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找出正确的方式方法,这虽然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却也是每个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只有用心爱孩子,学会发现、挖掘、放大、巩固孩子的兴趣和才能,才能真正理解和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得到最为珍贵的人生体验。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到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有时并不是我们在教育孩子、抚养子女,而是孩子在以另一种形式教育大人、回馈我们。

  说真的,我很钦佩池莉以这种纪实性的文字来记录女儿二十三年人生历程的勇气。曾经难以启齿的家庭变故、一路走来的艰辛坎坷、求学路上被教育潮流和身边舆论所裹挟的焦虑和操心,都这么坦诚地抖了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而她也就因为这么一抖,放下了心中搁置已久的一块石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很多曾经看似困难的事情也因此举重若轻了。我也很羡慕吕亦池有这么一位善良而坚强的作家母亲,她的母亲用心良苦地通过“一叠纸,许多字”堆砌出《立》,作为送给刚刚正式走上社会的女儿的特殊大礼,无疑给了女儿正在展开的美丽人生以最好的阶段性概括与诠释。

  品读全书,我的脑海里一直被一种浓浓的情愫汹涌着,也为教育理念的纠结挣扎着。而当我合上书籍的一刹那,不经意间便忽然顿悟了封面上那一行行起初不以为然的诗句:“我对你的爱,是我生命里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微笑,每一滴泪水。如果上帝允许,我只会更加爱你!”池莉穷尽母亲的所有责任才终于想通:你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怎么对待你;你怎么教育孩子,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确如此,每个孩子都像一张白纸,父母的爱就像涂色的笔,父母想要写成什么样子,孩子往往就会画成什么样子。

  一本池莉的《立》再一次让我们相信:天下父母心真的是世界上最美好最美好的情感,它的无私与伟大值得每一个人去尊重,去致敬。

读池莉《立》有感2

  用了两个晚上,读完了池莉的这本书。

  池莉是我喜欢的作家。从中学开始。在未去过武汉之前,我对武汉是喜欢的。因为池莉。池莉的文字里,武汉充满了人世的烟火味道,那么真实。

  我去了武汉,是戴着池莉给我的眼镜看的。但我并不喜欢武汉,最热的时候和最冷的时候我都呆过,这样的极冷极热,也许造就了武汉人火爆的脾气。不那么洁净的武汉,热的让人发昏的武汉。但我仍然喜欢池莉。

  这本书,只是一个妈妈絮絮地把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记录了下来,当然,也有做父母的纠结和担忧。但最终,亦池的成长过程,亦池的“光闪闪的成熟了的人生徐徐展开”,终是给了妈妈对自己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最好的回报。

  爸爸妈妈在亦池上中学的时候离婚了,妈妈一直没有告诉亦池,在亦池初中毕业之后,妈妈找个机会要告诉她,可是,早已了然于心的亦池跟妈妈说,这是你们的私事,而且你们也并不合适。

  在亦池把她翻译的《致我离家出走的女儿》送给妈妈的时候,她在扉页上写着“送给从未离家出走的妈妈”,池莉看到这一句落泪了,而看到这一句的我,也几乎落泪。这一句话里,有着女儿对妈妈最真挚的感激和理解。妈妈的所有辛苦都在女儿的眼中心里啊。

  做为靠文字为生的池莉,一直以来,她的文字里就是对人性无条件的接纳和宽容,她的文字里没有激愤,对世间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都淡然视之,颇有“我思故我在”的味道。所以,我看她对亦池的教育,和亦池的生活,也有这样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安宁,不焦躁,当自己是平常人,也善待周围的环境。

  亦池从小的生长环境是自在的,她可以自由自在地玩。从来没有上过课外班,只凭兴趣学了钢琴。因为妈妈是作家,她的阅读量很大。她翻译的那首诗真是令人惊艳!

  她要养狗,妈妈便给她买了狗。她从小就喜欢动物植物,这也是对生命对自然的热爱和体谅,这在现代的社会中,真是很难得。孩子能够一直没有远离自然。这是多不容易的事情!

  做为“著名作家”的孩子,在入学的过程中,没有什么特殊待遇。除了小学是因为妈妈去找了xx,上了离家近的重点小学育才小学之外,中学是在武汉外校读的,这是武汉最好的中学了,我去过武汉,也因从事教育行业,还是听说过的。

  亦池自己是心高气傲的,“我要读最好的学校”,这样的骄傲不也是家长都期望的吗?就因为这样的骄傲,亦池自己苦心备战,竟是单凭自己的力量,考上了外校初中,高中也是如此。

  可是在读高中的时候,她开始对学校的管理不满意了,她决定出国,而竟然,她就真的考取了自己喜欢的xx中学。然后考自己喜欢的大学、考研。她认真地、开心地、理性地安排着自己的人生。这不是天下父母都希望看到的孩子的情况吗?

  爱是无条件,池莉说,妈妈就是要溺爱孩子,但她的爱,还是理性的,她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无论孩子的成绩如何,无论其他人对孩子的评价如何,她爱的是孩子的生命和尊严。她给了孩子最踏实的依靠。

  这是妈妈所能给孩子的最好的东西了。

读池莉《立》有感3

  《立》讲述了池莉的女儿亦池从出生到一步步长大成人的故事。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感动,也带给了我很多思考。

  最让我感动的是池莉对女儿倾注的浓浓母爱。每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当你读了这本书,你会觉得自己和池莉的差距很大。池莉是真的可以为女儿放弃所有,凡事从女儿出发,让亦池在充满爱的宽松氛围中自由、快乐、幸福地长大!

  池莉很勇敢,愿意向女儿、向世人坦诚自己年轻时的爱恋。这是一段失败的婚姻,任谁都会觉得这有些尴尬,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一些掩埋在岁月深处的创伤。她的爱情轰轰烈烈,但在我看来,那不能算是真正的爱情。

  只能算是好感与欣赏,也有可能是一见钟情,没有真正的好好的相处过,但却在世俗的压力下,愈演愈烈,最终不得不走在一起!所以在后来养育亦池的过程中,池莉吃尽了苦头,丈夫的很多想法都与她背道而驰。唯有对女儿无尽地爱支持她一路走了下去。

  在亦池的教育问题上,池莉没有跟随“潮流”。她认为:一个人若要稳稳地立足于世界,能够取得稳固的成功和成就,他需要的是与他自己个性相得益彰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尊重、爱和得体的行为才是最重要的知识和学问。

  池莉从没有要求孩子学习到几点,也从不强迫孩子上各种培优班。她鼓励孩子接近大自然,鼓励孩子阅读,鼓励孩子玩……亦池的童年是幸福的、快乐的、自由自在的!亦池也没有让妈妈失望。她从小就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

  每一个阶段她都有自己的目标。不到三岁,她就能告诉她妈妈她要上育才幼儿园。在家长遇到阻力后,她还是坚定地表达就要去那里,不是就近入学嘛!亦池的幸福也在于她有一个好妈妈,一个有本事的妈妈。

  社会是现实的,不是所以事情都能靠自身努力去实现。但是池莉不遗余力地帮孩子实现了自己上幼儿园的愿望。后来亦池又坚定地选择了育才小学、武汉外国语学校,以至后来去英国读c.c中学、ucl大学、lSe读研,一个个看似难以实现的目标,都被亦池实现了。

  当然除了幼儿园与小学以外,都是亦池自己努力的结果。这个文静、随性、要强,又多才多艺地孩子就这样成长了起来,越来越优秀!

  爱是孩子成长、成人的源泉!没有池莉对女儿的爱,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没有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亦池不会是今天这般地优秀!这本书是池莉送给女儿的礼物,更是给天下每个妈妈的福音!

读池莉《立》有感4

  在新著《立》中,池莉则以温馨细腻的笔触,书写与女儿两代人的生活、世界和心灵,展现她温馨的舐犊之情。

  书中池莉以一个普通母亲的身份,深情讲述从小生命的孕育开始,到与孩子共度所有岁月,直至孩子毕业于世界一流大学,顺利踏上社会。

  其间池莉更多地谈到了她是如何将女儿培养成人的,希望用自己和女儿的成长经历告诉大家,孩子成长和教育的方式,还有其他选择。写母女两人在中国教育重压下,寻求快乐成长的夹缝,最后毅然决定求学英国,获得理想中的教育……面对女儿,池莉笔下处处充满着感动乃至感恩。字里行间,流露出她意想不到的回报,以及对人生的新的感悟。

  池莉不仅以母亲写女儿,还写女儿怎样成就母亲。她们母女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共同成长,既抵抗了沉重的应试教育,也赢得了大众意义上的成功。

  她在书中提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世界,父母得用心爱孩子,悉心发现孩子的性格、兴趣和才能,分享他生长的每一个阶段以及时时刻刻。池莉质疑当今中国教育体制,她摒弃国内的教育模式,以自己的方式将女儿送入世界一流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该校培养出了克林顿、布莱尔、安南、曼德拉、索罗斯及1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池莉看来,最有效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只有营造一种更为亲密、更为知心、更为自由平等相互尊重的生活方式,孩子才有可能健康成长,立于不败之地。

  “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不知道是谁先说出来的一句缺乏逻辑的混账话……望子成龙原本是父母对孩子爱的心意,应该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用自己爱的举动和行为,用自己的品格和德行,去启蒙、引导和树立的一种标准和理想,同时还需要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并慢慢转化成为他们自己的主观意识。”由此可知,池莉的思想活跃尖锐,触觉灵敏,见解犀利。

  池莉的心灵世界自由广阔,其情感炽热诚挚。池莉像众多的母亲一样,“我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如果孩子的盛开需要肥沃的土壤,我情愿腐朽在她的根下。”这就是天下父母心。她告诫女儿:“一个人的尊严和体面皆来自于个人的奋斗。

  人生中会有许多关口,你不能计较它是否有道理,你没有时间去抱怨它,总之你就是必须过关!”尽管遍尝生活的苦头,女儿依然茁壮成长起来,“如今蓦然回首,我发现,原来我是一个傻人有傻福的母亲。是孩子给了我福气。孩子比我想象得更有生存能力!”

  散文的池莉,别有一种动人姿容。池莉在小说中写世态写人性,在散文中写自己写人生,写女儿成长的乐趣和教育的心得。她希望女儿能够从真实不虚的生活中懂得生命意义,懂得敬重生命是世间最大的物事,懂得专业知识的学习其实就包括敬重生命。

  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种大事,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知晓是一种最好,那天下还有什么功课她拿不到A的呢?一辈子的幸福和快乐不就随时随地都正在降临她的身心吗?

读池莉《立》有感5

  如果不是老师布置的命题信,我全然忘记今年是女儿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过了这个节日,她将正式告别童年走向少年。

  说实话,在女儿这么重要的人生过渡阶段,尽管我百感交集,甚至平时交流中不乏侃侃而谈,但依然害怕以这么正规、庄重的形式致女儿一封信,我害怕是因为自己的价值观在现实的碰撞下,已摇摆不定缺乏足够的底气,我没法以坚定的语气引导女儿。

  感谢老天眷顾,在母亲节之后儿童节之前,让我欣喜地看到池莉的'新书《立》。细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睿智、平和的母亲在聊天,透过她自在从容的文字,你能深切体会到一个母亲的觉醒与成长。

  池莉的书,我看得并不多,印象最深的应当是小说《太阳出世》,这书名之所以记忆犹新,是因为女儿的出生。她第一声沉闷的啼哭到肺叶完全张开时嘹亮的“高歌”,那过程让当时尚在麻醉迷糊中的我猛然清醒地想起太阳,一轮从海底喷薄而出的旭日,亮堂堂明晃晃地照进我生命的窗口!

  每位新生命之于母亲的感受无疑都是刻骨铭心。爱,可以说是每位母亲与生俱来的天性,但爱得睿智、爱得得法、爱得坚定,却不是每位母亲天生的本事。

  《立》——从女儿蹒跚学步时颤巍巍地站立,到负笈英伦学有成就的自立,池莉用细腻而又犀利的笔触,讲述自己与女儿24年来共同的成长经历,传递“爱本身就是教育,最有效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教育理念,她强调教育的第一位是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并扛住各种压力,坚持用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她的女儿亦池。

  这本书是龙应台的《目送》、《孩子你慢慢走》之后,又一本让我为之感慨的书,我是在边读边反思自己的言行。

  关爱孩子性格中的弱点。孩子本身存在个体上的差异,每一个孩子在学能发展上各有优势和劣势,但许多父母却不愿面对这一事实,喜欢用比较的心态来评判自己孩子的表现是否理想。

  面对孩子性格中的弱点,池莉却采取“溺爱”的态度,她认为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溺爱”是必须的,但这种溺爱不是娇宠而是“任何时候都维护她、信任她,尽可能为她营造更多快乐轻松的气氛。”

  “我必须溺爱我孩子虚弱的地方,我必须以溺爱增强我孩子的软肋。好让她逐渐适应这个专横跋扈的社会,适应竞争社会弱肉强食的环境,也许她性格中有天生难以改变的部分,但我可以尝试促进她的心理素质更加强健和强大。”

  培养孩子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稳定的培养是良好性格形成的前提。亦池15岁就自己决定去英国留学,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动能力和胆识,令人叹服!

  读这本书时,你也许会感觉亦池太有天赋了,可池莉觉得自己的女儿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没有发现她特别聪明,特别有天赋,但是“只要有快乐轻松的心情和氛围,亦池的表现就会令人刮目相看。”

  她悉心观察和发现孩子的性格、兴趣和才能,注重培养孩子快乐而稳定的情绪,积极分享她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以及时时刻刻,“亦池的缺乏热情让我非常警惕。

  我了解自己的孩子,她如果没有足够的热情,就不会获得全身心的快乐,没有全身心的快乐,就找不到感觉,找不到感觉就会影响学习,就保持不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在体制内工作的家长,看多了社会中的弊端,喜欢以过来人的经验插手孩子的事,以爱的名义规范孩子的言行,带给孩子许多超过她(他)年龄层次的心理负担,而池莉给予孩子更多的是关爱、宽容、以及尊重,而不是一味地要孩子听从自己的意愿。

  她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女儿的平等观念和自立性格,很多事情都与女儿商量,在生活中积极营造一种更为亲密、更为知心、更为自由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我希望女儿首先能从真实不虚的生活中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敬重生命是世间最大的事,懂得专业知识的学习其实就包括敬重生命。

  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种大事,勤俭是一种美德,心静是一种大气,宽容是一种真爱,知晓是一种成熟,那天下还有什么功课她拿不到A呢?”

  健康地对待孩子的青春期。对于“网瘾”和“早恋”,池莉没有以简单而狭隘的思维,专横跋扈地一概斥责。她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意志力薄弱而好奇心特别强烈,对新鲜事物跃跃欲试,急于了解和试图掌握这个世界。

  如果成人社会首先能够正常而健康地对待网络,那就不会有大问题;如果成人世界把网络当作洪水猛兽,这下对孩子的诱惑就大了。”她让女儿教她玩网络游戏,与女儿一起分析游戏的优缺点,在参与她的玩乐中及时掌握女儿的感觉,润物细无声地纠正一些过度的执迷,并让她明白“这些东西都是工具,都是过程,都是为自己的人生服务的。”

  对于“早恋”,池莉认为“在她情窦初开的年龄,她应该具有正常的生理意识和心理反应。”她对小男生对女儿的青睐、肯定和喜欢,一直都是心怀喜悦,并且会把这种喜悦感传达给女儿,引导女儿将男同学视为正常的伙伴,让她为自己的性别而感到自豪和自尊自重。

  在这本书的深情回忆里,池莉不断用自己的爱,用高尚的品格,去引导孩子培养一种健全而庄重的人格,她说:“我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如果孩子的盛开需要肥沃的土壤,我情愿腐朽在她的根下。”——这就是天下父母心!

  她告诫女儿:“一个人的尊严和体面皆来自于个人的奋斗。人生中会有许多关口,你不能计较它是否有道理,你没有时间去抱怨它,总之你就是必须过关!”

  尽管遍尝生活的苦头,女儿依然茁壮成长,“如今蓦然回首,我发现,原来我是一个傻人有傻福的母亲。是孩子给了我福气。孩子比我想象得更有生存能力!”

【读池莉《立》有感】相关文章:

读《鲸》有感04-03

读《冬天》有感04-01

读赞美有感03-29

读《爱》有感03-28

读《金翅雀》有感03-27

读中庸有感03-27

读《狗》有感03-20

读《囚歌》有感03-19

读散文有感03-19

读《长城》有感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