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牡丹亭》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牡丹亭》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牡丹亭》有感1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读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丽娘的勇敢,坚持与真情所感动。一首“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们最初的邂逅。而后花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现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至始至终压根就没见过面,更别谈什么真爱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丽娘伤春而逝呢,难道就真的是那一个梦吗?不,不是的。梦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产生,但梦境紧紧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试想在如今21世纪的我们有谁会因一个虚幻的春梦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见钟情的几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别谈什么为梦怀春而死了。而在杜丽娘那个年代,在那个真情被压制,人性被束缚的年代,这或许不过就是一个再也寻常不过的事情罢了。
在古代,女子必须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经常就躲在自己的闺房中绣花练琴作画。在出嫁之前见到的男人估计也就他父亲,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么偶然间突然见到一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而后风度翩翩的男子,有几个能不一见倾心的。而严酷的教条根本不允许这种私订终身的事情发生。但往往物极必发,越加以束缚,就越能激发人性去挑战。就说今天,男女平等,见到异性的机会多了,社会也开明了,很多人都能在寻寻觅觅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乐的生活。又怎会有那么多抛弃家庭而私奔的悲剧呢。
所以说到底,就是封建礼教无情的压抑了人性,造就了无数悲剧的产生。
再有的感触就是杜丽娘的真情了。虽然仅仅是一梦之缘。但也无法浇灭心中那被烈火燃烧的情思。天逝之后,她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见到了柳梦梅。而冲破这些困难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多么坚定的毅力。都说爱情是有期限的。而丽娘当了三年的鬼魂,却仍然对梦梅念念不忘,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圆梦。而现今又有多少异地情侣因忍受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选择分手,成为陌路人。我想说的是在今天我们勇敢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同时,请不要轻易放手,爱情总是需要坚持的。
《牡丹亭》一书中,语言优美,文中更有很多词藻优雅的词曲。例如【山桃红】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
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
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是那处曾相见?
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还有离奇的想象,虚幻的仙境,以及死而复生的离奇动人情节。促使它成为文学巨著。
而《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写出,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读《牡丹亭》有感2
一上午,口干舌燥、白沫四溅地和朋友们聊起了《牡丹亭》。其实,我只是想使他们和自己弄懂一个问题——为何要读这本书。所有的行为都带上了一层功利色彩,更多时不是享受阅读而是完成工作而已。如果只是盲目的、冲动的,反而倒胃。记不得是朋友还是老师说过一句话:艺术产品不会使人完美,但使人趋向完美。我,听的很入神。
很惭愧我对《牡丹亭》的原始意识停留在美艳的.戏服、绚丽的妆容、清雅的曲词,从未思考过白先生指向的方向。我以为要理解《牡丹亭》首先要理解汤显祖,其次理解罗汝芳,再次理解李贽,最后理解十六世纪明代史(最好读《1648年世界史》、《万历十五年》),唯有这样才能理解48岁的汤氏营造的"满园春色"作为明南戏如果不是在一个货色时代,失却了东南半壁富贵江的支撑,遇见了一个道士皇帝,拥有完整的"言情"理论系统,估计这样的珍品还要等上许久吧。
白先勇先生说《牡丹亭》是一场灵魂的冒险,里面暗含一个神话解构,他认为多数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牡丹亭》的了解始终只在入乎其中的人物与情节中兜圈,乃无法同时产生另一种出乎其外的鸟瞰式的全盘视野,以作为内缘视角的支援,扩大读者对这个作品的感知意识。如果一旦读者愿意转移观视的角度,就会发现入口原近在眼前。杜丽娘的至情能量创造了《牡丹亭》超越生死的爱情神话,她的爱情之旅,实是一种灵魂的冒险。只是,我想在冒险前加上一个修饰词——华丽。
对神话和民间学的兴趣是对北师大钟敬先生的敬意表示,知道它们都有记忆的残存功能,蕴涵着巨大的母题,知道它们都是某种意识的征兆,指引着结构的搭建逻辑。《神话》中指出"神话原是人通向内在生活,发现自我之钥,也是寻求自我与现实社会和谐的指南。"在所有的神话中神原型均在现实有对应的关系和人物。英雄作为人类探索和反抗的代表,都保留一条清晰地从人到英雄的轨迹,有时我们会像孩子般为他们填充上穿越黑森林、战胜暗魔法、打败巨人或女巫、获得奖品(不是貌美的公主就是大笔财富),抛开一切的符号,剩下的就是探索---斗争----付出---胜利----回报这样的公式。杜丽娘由生活在礼教精神的荒原、接受自然的情色启蒙(切不可认为是春香的启蒙,这一点不同于红娘和袭人),经历梦境而死亡与复活的全过程,已初步构成英雄历险的神话原型完整模式。它与成长危机的原型冒险具有相同的涵义,指喻青春期的心理转化与精神成长。杜丽娘在面临少女适婚年龄的人生重大门槛之际,春香闹学花园游春的打破禁忌,开启了被礼教封闭的心灵,自然之美与爱带"情"的启蒙,唤醒她的灵魂,使她发现了自我所失去欠缺的自然生命。在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的对照并呈中,深深意识到生活在礼教荒原的生命危机,故而发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感叹,已被唤醒的灵魂是不会再甘于沉睡的,她接着在一场春梦中再度经历"性"的启蒙。杜丽娘的情欲启蒙,显然是礼教压抑下心理与生理的爆发,却激引她通往发现与追寻自我之路。有了这番游园惊梦的内在体验,从此杜丽娘再也不是原的杜丽娘了。在神话中,死亡是冒险的英雄寻找灵魂之泉常常必须付出的代价,从反面看杜丽娘之死可视为对于礼教荒原的彻底抛弃。死亡是完全走向内在,在死亡中杜丽娘坚守了她的爱情,她的感觉,她的经验。所以写真的自画像留下了美丽生命的线索与信念。死亡在这种情境下乃变成通往内在自我肯定的考验,也是从危机与困境逃遁的出口,死亡必然为复活而奠定了基础。在相对的意义下,死亡又是冒险的入口。所以杜丽娘以深情通过地狱的审判,再度确认肯定梦中之爱,并且获得追寻真爱柳梦梅的自由。通过这一心理转化的杜丽娘,开始展现行动的能力。在找到柳梦梅之后,她变得主动而大胆。爱情追寻的结果,完成了性的结合,实现了爱的满足,杜丽娘终于寻找到她生活中欠缺失落的爱情,克服了生命的危机,但这还不是她历险之旅的终点。
在神话中,与心中所爱结为一体恒是一种神圣的仪式,意味着更进一步的心理与精神转化,也是杜丽娘为跨越门槛回生的必经之途。杜丽娘必须在爱情中重新复活诞生(柳梦梅开坟的象喻,这一点在蒲松龄的笔下常有出现),从黑暗走入光明,归返曾经使她窒息而死的世界。因为获得真爱就是获得生命,爱情的本质是向阳的生机,是福赐、和谐与光明。一如多数追寻神话中复活归返的英雄,杜丽娘在寻求到爱情的圣杯之后,也必须超越欲望与恐惧,解放个人之爱的偏执,扩大自我的人性人格,从狂野的热情中化生出慈悲,将爱的福赐带回世界,为枯涸的荒原注入活力与生机,为现实创造和谐与光明。这是爱的救赎,这是英雄冒险的真正目的。真爱的精神不是排斥与自闭,而是接纳与开放,必须能够包容所生活的世界,这就是杜丽娘必须死而复生的意义,非如此不能成就情至的最高生命境界。它的神话意涵是青春期的内在心理转化成功,跨越成人婚姻的门槛,与对新世界的精神意识的觉醒。我感慨在中国作家的笔下同样的以梦为背景的人探索空间要比西方戏剧家们更为延展,视线更为遥远;我更感慨这样理想主义的冒险,在人性自觉自知自尊的舞台上彰显的如此华丽。
不管如何,要感谢玉茗堂里走出的爱情故事,它使我们有了可以对话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可能;不管怎样,要感慨说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读《牡丹亭》有感3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读《牡丹亭》有感】相关文章:
读《狗》有感03-20
读《囚歌》有感03-19
读散文有感03-19
读《鲁滨逊》有感04-06
读《鲸》有感04-03
读《冬天》有感04-01
读赞美有感03-29
读《爱》有感03-28
读《金翅雀》有感03-27
读中庸有感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