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石灰吟有感

时间:2021-07-08 10:42:3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石灰吟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石灰吟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石灰吟有感1

  今天我读了古诗《石灰吟》。这首诗的诗句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大臣于谦所做的一首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却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石灰看似平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高尚的品格。它要经过“千锤万击”才能自深山采出,经过“烈火焚烧”变成石灰后,虽已“粉身碎骨”,却欣然以自己的清白,来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诗意之大概只有自身高洁的人,才能独具慧眼,在平常之物中发现其中的不平常。

  纵观于谦的一生,他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他御强敌,扶社稷,严操守,淡名利,有大功于国。被害后,他的家也随之被抄,但抄出来的只有书和生活日用品,此外就别无长物了。堂堂的一品大员竟是这样廉洁,连抄家的人也不敢相信。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股浩然正气。在以德治国的今天重读这首小诗,也许仍有其现实意义吧。

读石灰吟有感2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句话是明代的于谦在《石灰吟》中的一句话,这两句写出了于谦的清正廉明。他愿和石灰一样粉身碎骨也不怕,只要能为国效力,为后人留下一面清白的墙,他死也愿意。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名人事迹。

  于谦(1398-1457),字延益,钱塘(今浙江人)。明成时进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

  读完了这首诗后,我觉得如果世上能多一点儿像于谦这样的人的话,以前的'百姓会少一点儿痛苦,世间将会更加美好。所以我也要学习于谦那种高尚的品德,从小做起,成为一位造福百姓的人,而不是一个祸害国家的人。

读石灰吟有感3

  今天我读了古诗《石灰吟》.

  这首诗的诗句是: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诗人于谦作的一首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来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石灰看似寻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的高尚品格.于谦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浩然正气!

读石灰吟有感4

  《石灰吟》一诗出自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之手。

  相传有一天,于谦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这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很多人读过这首诗后,都会为诗人凝于其中的那股积极进取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所启迪和激励,但我对这首诗有着另外一种思考与体悟。在上过高中化学课后我知道了,这短短的几句诗中蕴含着许多的化学原理。我不禁感慨,锻烧石灰这件小事中都包含这大道理,人生大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许多人对于生活中的平常事总是习以为常,认为只要按部就班就肯定不会有意外发生,对于这些事的原理却毫不在意,而一旦这些小事出现问题,他们除了不知所措别无他法。而那些注重细节,能够以小见大的人在面对此类问题时依旧能做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成功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本该奋斗的年纪,你选择安逸,可能成功吗?因此,在对待身边的事与物时,不能觉得其意义不大就毫不上心,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有人会说不拘小节才能成大事,但此小节非彼小节。我们可以不用注重生活中的烦琐小事,但所做之事的细微小节却不容忽视。在锻烧石灰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有误差,这样才能做出洁白无暇的成品。

  这就是我对《石灰吟》的另一种思考。

读石灰吟有感5

  于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他的那首《石灰吟》了: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我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人,他正直,他清廉,他就像一朵白莲,纯洁无暇地,开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辉,他就是于谦。

  于谦,明朝宰相。从小,他就立下了以身许国的志向,朝着这个志向,他努力着奋斗着一步步的成长,终于从一个贫苦学子成长为国之栋梁。

  土木堡之变爆发,把明王朝推向生死存亡的边缘,国难当头,于谦力排众议,挺身而出;为保京师,他披挂上阵,率军抗敌。没有于谦,大明的历史有可能突然转向;没有于谦,明朝两百年的国祚延续也无从谈起。于谦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在于谦为官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很清廉。从未向人行过一次贿,也未曾接受过别人的贿赂。他在《入京》诗中写道:“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他这种做法是有悖于官场之风的,却反映了他的倔强严正。

  于谦这样正直的性格,注定了会给他带来麻烦。景泰八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于谦被奸人所害,以莫须有的谋逆罪被杀,其家被抄,家人皆发配边疆。

  抄家的官员一行人来到于谦府上,出乎他们意料,于谦家中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没有任何多余钱财。一个一品大官家中竟是清贫如洗!

  正所谓清者自清,天顺八年,太子朱见深即皇帝位。他下令为于谦平反。弘治二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万历中,改谥“忠肃”。 于谦冤屈昭雪天下。

  五百年过去了,无数浮华散去,于谦仍然被世代传颂着。即使再过五百年,他也不会被人忘却。因为,伟大的灵魂穿越了时空的距离,他将亘古不衰。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一生的写照,他用他的行为,留下了一身正气,留下了永世清白!

读石灰吟有感6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我国涌现出无数伟大的诗人,例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响亮的名字早已深深的刻在历史的石碑上。他们的作品,更是被后人千古传颂。其中,我最喜欢的诗是于谦的《石灰吟》。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之作。诗的全文是这样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说明开凿石灰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使人感到不仅仅是开凿石灰,还象征着人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要从容不迫。第三句“粉骨碎身(现在译为”粉身碎骨“)浑不怕”极其形象地写出石灰烧成石灰的过程,而“浑不怕”又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而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这首诗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前两句就以石灰的特征说人。“若等闲”三个字抒发了作者在困难面前的大无畏精神。末句表现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作者用这数十字,深刻的反映了忠心报国的高尚品质,为人们树立起一个榜样。

  当我第一次读起这首诗时,心中热血澎湃,我被这种豪迈气概所深深吸引。读完这首时候,我心中感受到的是无所畏惧的精神和豪迈不已的气概。

  作者于谦用这首诗告诉我们:做人要想石灰一样坚贞不屈,也要向作者一样“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也是我们人最应该拥有的特点——要清白做人。这就是我最喜欢的诗——《石灰吟》

读石灰吟有感7

  今天我读了古诗<石灰吟>。

  这首诗的诗句是: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诗人于谦作的一首诗。诗人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石灰,来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此诗有坚定不屈的笔意。

  石灰看似寻常,却蕴藏着不畏艰险,不怕磨难的高尚品格。于谦确实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实践了自己的伟大志向。盖棺论定,于谦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浩然正气!

【读石灰吟有感】相关文章:

《石灰吟》教学设计09-14

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03-23

读《自信》有感04-07

读《鲁滨逊》有感04-06

读《鲸》有感04-03

读《冬天》有感04-01

读赞美有感03-29

读《爱》有感03-28

读《金翅雀》有感03-27

读中庸有感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