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中国精神》有感

时间:2022-08-22 23:25: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中国精神》有感(精选13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中国精神》有感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中国精神》有感 篇1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

  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

  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

  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正如雨果反语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东方“野蛮人”的圆明园。在丑陋贪婪中,西方人摒弃了他们所谓的道德约束,丧失了他们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们中国人即使身处在战争年代,“粗缯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强不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无可言语的文雅和傲骨。最终战胜艰难险阻,建设美好新中国。

  我迷恋着“‘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 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这句话,因为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

  白马过隙,我们的祖国来到了21世纪,她在充满着鸟语花香的阳光大道上前行,历史的重任担在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宽大的臂膀上,中国不断前行,不断在充满未知的富强之路摸索,而我们应该要拿起我们的“武器”——中国人的精神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我们的日月新天。

  读《中国精神》有感 篇2

  前段时间在知乎看到了对许倬云先生《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的批评。答主认为书实在写得太散、太杂、太软、太乱,没有提炼出属于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特质的东西,顶多只能算是一个中国文化现象大杂烩,读来难以令人尽兴。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中国文化最大的精神特质就是融入与和谐,而这两种特质在书中都得到了全面的展示。

  书中《时空中的生活美学》及《多元互动的秩序》,讲的就是“融入”与“和谐”。许先生想要描述的中国文化精神特质之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说的就是融入与和谐。在中国文化中,两者最浅层的表现是融入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等等一组一组的人际关系,彼此不相冲突;进而融入家庭、融入单位、融入社会、融入环境、融入自然,和谐舒适;如若我们换一个尺度,融入与和谐实则是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兼容。任何文化都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沉淀着最深层的情绪感受和最能引发共鸣的意义。B站跨年晚会之所以能够一骑绝尘,正是因为他将广大观众的文化需求放在心间,将文化的思考与传播放在首位。这一场晚会使每一种热爱、兴趣和文化都得到了最大的尊重与包容,每一个参与者得到了平等的待遇,从而真正做到了尊重舞台,尊重嘉宾和尊重观众。

  许先生想要描述的中国文化精神特质,是认识到万事万物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因而形成一种十分开放、包容的心态,在开放和融入中去实现动态和谐,各得其宜。对于中国文化,我们既要看到其所长,又要看到其所短,不能简简单单地生起文化自悲或者文化自信的'念头;只有融入整个现代文明,再来思考自己的文化特质,才有现实意义。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承前启后,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更要明确自己文化的短板,将其补上。

  书中的最后,许先生说:“这本书陈述的理念不是文字和词句,而是父母一代以自己寄生托命的文化资源,交托给我们这一代,留给我们,再转移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希望未来的中国人吸取遗产,发扬光大,使中国文化的精神,不断更新,充实延续,俾得现代文明在中国茁壮,融合过去和现代,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分,全体人类,有此依托,共同戮力,跻于大同。”对于新时代的我们而言,九万里风鹏正举,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之责由我们承担!

  读《中国精神》有感 篇3

  我们都知道,中文就是汉语与汉字,经历了3000多年演练变化的语言文化,是全世界唯一的二维文字,可以表音、表意、表形,是现阶段人类文明中最稳固也是最先进的语言文字。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作者辜鸿铭讲述了他对中文的一些独到的认知与理解。

  作者认为“汉语史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必定战胜英语”,并从思维速度、发音、构成组义等角度进行了论证,真实诚恳令人折服。但我却对自己提出了一个疑问,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学中文,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优秀的语言,还是因为它是最博大精深、最先进而学习它?对我而言,我的理由有三:

  中文,是一个中国人的象征。它代表了你的归属、你的身份,更像是一个标志。这不仅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整个民族。中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精神的根。举一个很平常的例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跟随父母背井离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活,而他的父母也没有及时教他关于他的民族文化的东西,如方言、历史、习俗,段时间来说他还可以说那里是他的'家乡,是他的归属之地,但久而久之,一代代地过去,当他的子子孙孙再回过头来,除了血脉,他们已经丧失了全部可以标志他们家乡身份的东西,或许也可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种新的文化,一种新的传承,新的身份,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地方出来的他们了。这就是原始归属的丧失,文化标志的一种丢失。中文,它并不像护照、身份证等具体的一个物体,证明你的来源地、你的身份,它更像是一种无形的、如中国心一般的精神上的东西,别人或许不知,但只有你自己明白中文在你心中的烙印深浅,只有自己在明白自己的归属。我学习中文,因为我仍想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人。

  中文,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具体的表现。它记录了中国的文字系统,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并且在不断的发张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对联等文化,还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试想如果不学习掌握汉语与汉字,如何能够真正体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能有的人会提出疑问,连古代的文言文都可以用白话文进行翻译,中文也可以通过翻译成其他的语言进行学习交流,理论上是如此,但是真正对比过两者的同学应该知道,就算你如何精妙的翻译,与自己用原来的语言明白的文化内容肯定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这就像是一个需要验证的传承一样,要想得到其真正的传承,就必须有一个相对应的钥匙,才能通过考验。中国文化也是一样,你必须学习中文,你才能真正的窥视到它的“博大精深”之处。

  这就是看了辜鸿铭这本书的一些对中文的观点后,对自己所提出来的提问以及解答,或许解答的还不是很充分,很透彻,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给自己一个继续前进的理由,一个支持下去的信念。

  读《中国精神》有感 篇4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经济发达与物欲横流同在。然而,更美好的人生,并不能和富足的物质生活划等号。

  《双城记》中有言,这是最繁华的时代,也是最萧条的时代。诚然,丰富的物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却不能带给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看看街头行色匆匆的人群,还有密集的住宅楼里几乎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我们都觉得心里空空的,很迷茫,缺少温情,忍不住怀念从前慢的生活。

  这种精神上的空虚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可以说是现代文明病的一种表现,就像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所说,“人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归属”。

  在许先生看来,西方文明强调个人主义、提倡积极进取的精神特点,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过度强调个人主义和追求物质利益,也为个体的孤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远、甚至社会关系的瓦解埋下了伏笔,引起了现代文明病。

  因此,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许先生尝试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现代文明病的解药。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通过不断地多元互动逐渐形成的圆融境界,有着独特的社会价值,或可弥补现代文明的不足。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重视人与自然的关联,认为天、地、人有着无法割裂的内在联系。在农业社会,民间的日常生活和农业活动,都依据自然环境的四时变化来安排。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论,也强调天和人之间会在变化中互相影响。

  古代老百姓追求公道和正义,民间创造出的神鬼世界也都与世俗世界的追求相关联。对老百姓影响深远、做出特别贡献的真实人物,死后可能被奉为神灵。

  因此,百姓会祈求神灵保佑自己,拿出一定的供奉来侍奉神灵。这种人与神的交流,跟人们日常的交易很类似,“有承诺,也有还愿;有祈求,也有报酬”,徐先生总结道,“如果以圣和俗为区分,中国人的民间信仰系统,毋宁是以圣从俗”。

  书中还有许多徐先生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独特见解,包括八卦,四大名著,古人的民俗,信仰,等等。这些与只强调个人自由和物质利益的西方文化相去甚远。中国古人对自然世界的总结,至今仍可以补充西方文化的某些不足之处,这也正是许先生在这本书当中想要表达出的良药。

  读《中国精神》有感 篇5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我们大家措手不及,但是,当我们一起伸出双手时,就拥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我读了《中国精神》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在这场灾难中体现出的不是一个受伤的中国,而是一个强大的中国。

  这是一位母亲的故事。当救援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停止了呼吸。清理完废墟,人们发现他的身躯下躺着一个婴儿。婴儿被被子包裹着,看上去有三四个月大,小宝贝毫发未伤,安静的睡着,当救援人员揭开被子准备给婴儿做进一步检查时,发现了一部手机。手机上面有一天编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你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到这里,我不禁泪流满面,在朦胧泪光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位伟大母亲对孩子的爱——超越生死——不惜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撑起一切。

  这是一位老师的故事。在汶川县映秀小学,一位四年级的语文老师严蓉在地震时为了尽快疏散学生,被留在了最后。等第13个学生跑出来,教学楼就倒了。学生们得救了,而严老师却匆匆走完了她光辉灿烂的人生……当看到这里时,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在生与死的瞬间,严蓉老师用自己娇小而伟大的身躯为学生开辟了生命通道,把生的希望留给自己的学生,树立起了一座大爱无私的里程碑。

  又有这样一个藏族女孩,她在映秀小学是班长,也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地震发生后,教室开始左右摇晃了,她临危不惧,主动协助老师组织学生撤离,后来,已经跑到2楼楼梯口的她听到一个同学的求救声,又毫不犹豫的返回教室。不幸的是,教学楼倒塌了,她也没能跑出来。她的名字叫邹雯樱,她是汶川县体育运动会第5名的运动员,她是有能力跑出来的,可她用稚嫩的生命换来了其他同学生的机会,她小小的身躯里有怎样感人至深的爱呀!

  还有一个叫邓清清的女孩。她是什邡市华镇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当救援人员在废墟里找到她的时候,她正忍着伤痛、孤寂和恐惧,就着这手电筒微弱的光亮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当她被救出来后,她说当时又冷又饿又害怕,看着书就什么也不怕了,就能坚定活下去的信心。她的坚强和不屈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我也深深被震憾:邓清清那种不惧死亡威胁、在地震后的废墟下还能打着手电筒读书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啊。

  还有很多很多让人感动的故事……

  大难无情,人间有爱。当我合上《中国精神》这本书后,我的眼里再次闪烁着泪花。灾难中那感人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石块下的同学们唱起了国歌;废墟下,黄月、张扬两姐妹互相鼓励的画面;救援者们紧张忙碌、奋不顾身的身影……不管是遇到灾难的人们,还是去救援的人们,都向世人证明了一点:地震震垮的只有建筑、房屋,震不跨的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灾难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但灾难过后,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擦干眼泪,从废墟上坚强的站起来,与援建者手牵手、心连心,克服困难,共建新家园,废墟上开出了自强不息的幸福之花!

  这场灾难已经过去,但是,却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一刻!安息吧,不幸遇难的人们!奋进吧,幸存下来的人们!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拥有伟大的不可磨灭的坚强不屈的中国精神!

  读《中国精神》有感 篇6

  西方曾有这样一个说法:“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中西,本世纪之初,当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们大力宣讲西方文明的时候,他却用西方人的语言倡扬古老的东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笔在极短的时间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人的精神》共有四十节,在辜鸿铭先生的所有著作中,可算是最有影响、较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本书主旨在于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从对中西方的宗教、哲学、语言、婚姻、女性、道德等等许多方面进行对比中肯定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极力鼓吹儒家文明较之西方文明的优越性。辜鸿铭先生不像其它学者一样抨击我们中国人,说我们的国民陋习,说我们的国民如何不争气,如何在世界上丢人现眼。而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描写的中国人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善良,那么值得尊敬。书中无不渗透着辜鸿铭先生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爱,浓浓的爱国之心溢于言表。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呢?辜鸿铭先生为我们呈现了他的观点。

  中国人的精神有着绅士性的`特点。他说中国人的绅士性并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没有粗野;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他的丑陋却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没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昧的,但愚昧之中却并没有荒唐;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却并没有邪恶。”也就是说,真正的中国人是和善的,但不是绝对的和善。就如毛泽东所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当中国人的切身利益受到危害时,中国人是团结在一起,共同对抗外来入侵的敌害。当年中国以一支在西方国家眼中不能称之为正规军的志愿军挡住了由18个国家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钢铁洪流的步伐,将其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不能再进半步。中国人在朝鲜战争中所表现的机智勇猛让美国人在建国170年以来第一次在一场没有获胜的战争协议书上签字。中国人活着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周围爱他的人他为的人而活,他不轻易言战,但你威胁到他的生存,他的亲人,他就要站出来,与你拼命,维护他们最后的自尊。在国将破家将亡,他们对自己的生命毫不珍惜,随时都可以奉献。正是它,支撑了中国永远不倒,它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和平力量。

  序言中,辜鸿铭先生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认为作为欧洲现代文明合法的、正统的德意志民族,目前要想不被毁灭并试图挽救欧洲文明,就必须克服那种对不义所抱的狂热、偏激、冷酷、刻毒和无节制的仇恨。因为这种仇恨导致了对强权的迷信与崇拜。而这种迷信和崇拜正是德意志民族不识轻重、蛮横无理的根源。”对的,人要理智,作为新中国的新一代人更应秉承祖先们所留下来的伟大而富有远见的精神。中国人一向爱好和平,以和为贵。而以欧洲为代表的旧西方的人,历史证明,是缺乏理性的人与野兽结合的生物。但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新一代的中国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考层面都与前人有着较大的差异。在现代中国社会中,拜金主义成了人们界定人品的第一要义;富二代身份成了人们追捧的潮流;孝敬上司成了人们生活中的潜规则。这有何尝不是一种对强权的迷信和崇拜呢?辜鸿铭先生这一句话,用来作为解决我们中国现状的方法和建议也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参考意义。

  辜鸿铭先生热爱中国文化。这是我在他谈到中国的语言时候感受到的。他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为什么外国人都觉得汉语很难学的一门语言,而中国的小孩子和普通人却觉得很容易?这是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用的是已经充满智慧的头脑,而不是用心灵。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就中国人的智力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但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文明是一个循环的文明。自《易经》的问世,中国就被这伟大哲学思想所引领,造就了几千年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因此,我们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阻碍,不如说她是一个永远不衰老的民族。简而言之,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就在于他们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

  如今,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三十多个春秋了,我认为正视中国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成就固然是举世瞩目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因此而忽视了我们的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只有正视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过更加深入地改革与开放,在发展中去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才是我们的出路所在。也只有在正式中国的情况下,才能使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得到较好的继承和发展,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读《中国精神》有感 篇7

  近日读了一本季羡林先生的演讲和文章的集子,第一次读这样的书,但是可以整体体现出季老的想法,我认为还是很有感触的,应该写一写,多年之后再读,然后进行比较,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毕竟阅历很能影响一个人对于事物的看法。

  季老是09年去世的,他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跨入21世纪之前,他有着很多憧憬和向往,当然也有很多对20世纪的批评和他看到的可能顺延到21世纪的不好的风气。在我看来季老就是一个预言家,或者不如说是季老对社会有很透彻的分析更准确,因为他老人家说的问题在现在看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先谈一谈大的方面吧,季老认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前都是西方的文明引领者社会进步,如今该轮到东方文明了,这同中国的崛起,东亚地区逐渐繁荣的现实是温和的。季老还讲西方的.文化主张分析,任何事物都要不断地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直到不能再分为止。不说这样的方式好还不是不好,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地球变得越来越糟糕。而反观东方的文化是综合的,讲究全局统筹的,应该是医治社会问题的良药。不论东方文化是不是要重放异彩,我们首要的问题是传统文化已经被丢失的差不多了。

  季老在上个世纪就已经看到社会的浮躁,年轻人所谓新潮的思想带来的是多么无趣的行为。现在看来季老的分析是极为透辟的,全社会的人都聚焦在“权”、“钱”上,唯利是图,过去朴素的民风淡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远了,过去我们日子虽然过得穷,但是人是健康的,每个人都勤勤恳恳的工作,积极向上,如今那样的日子好像不存在了。

  很难想象中国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她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当然会变好这是毋庸置疑的,我希望未来中国的强大是有精神力支持的,中国人信仰了五千年的传统不能丢失,这不是封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性,失掉了民族性,中国就要病了。

  季老已离去多年,这世上早就没有了大师,只剩下了一代代地追随者,你是我是大家都是,我们有责任把大师的精神传承下去,让这中华民族再现盛世雄风!

  读《中国精神》有感 篇8

  许倬云先生说:“我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中国文化的精神》,我就在想,人类在整个历史的选择过程当中,有没有另外一条道路可以选择?有没有可能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想法、过日子的方式能给世界带来不一样的参考?”所以说这本书不是在一味的怀古、而是希望中国文化的特色能发生他山之石的功用,以“匡救现代文明的困难”。

  本书从中国文化在天、人、群、己,理想与现实间的各个角度,呈现出传承的文化的特色。读起来让人感觉是在追寻着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中中国文明丢失的、遗忘的精神余沥,触摸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浸润着“时间文化”的生活美学

  在“时空中的生活美学”中作者提及,他小时候刚刚能握笔的时候,每个识字的`儿童恰逢冬至这天,都会被分到一张九九消寒帖。字帖上写了这么几个字(繁体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然后每天早上起来孩子们都要拿着毛笔在那个描红的字上写一个笔画。等把这九个字写完的时候,正好八十一画。八十一画写完意味着春天来了!因为当一个小孩子拿着笔,把这八十一画写完了,正好从冬至这天走到了柳条垂丝、燕子回飞的时候。对于传统的中国儿童,这是一种注意时间的教育,中国人对于时间的敏感、对于自然与自身关系的全盘融合正是在这种环境之中渐渐培养出来的。

  二、平衡着“各种因素”的圆融之道

  许倬云老先生谈到了八卦这个图形。他说其实这幅图中蕴藏着一个细节,从圆心出发放出去一根半径,这个半径绕着这个圆随便转,你不会发现这个半径有一个地方是全白或者全黑,都是有白有黑,阴阳调和的。中国人讲这叫“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随之慢慢地构造出了五行生态的相生相克。五行观念指出了人类生活之中的各种因素必须在平衡之中找到调和之道。失去了平衡,维生的资源不仅不能够有助于生存,反而可能妨害我们生存的环境。

  三、凝集着“世俗小说”的修心处事

  许倬云先生认为,真正给中国人的价值观带来影响比较大的四部书是《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这四部书对中国人的文化养成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水浒》是由聚义结合的一个理想人间,其间的尝试和破灭令人唏嘘。《三国》挑选“义”这个字,塑造了几个典型人物,他们功业未成,却留下理想人格,千古彪炳。《封神》是对于善与恶、成与败种种对立和斗争提出辩证过程的对抗、超越和解脱,最终出现共存的和谐。《西游》,竟将人间的许多艰难困苦内化为内心的挣扎,由认识欲望到克服欲望、提升自我,终于悟解一切俱空而得到自由。四部小说的串联谱成了既悲又喜的人生心路,中国人最喜欢的人物性格、处事方式基本上都来源于此。

  《中国文化的精神》以“人间的精神”为立足点,描绘了一个复杂互动、充满了文化隐喻的社会体系。我觉得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深入的挖掘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独特的精神文化,以期在今日之中国焕发出新的活力!

  顾炎武曾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恰恰是一部“明道”之作,同时又是一部“救世”之作。

  读《中国精神》有感 篇9

  刚读完《中国精神》这本书,最初,选择阅读这本书是图书管理员推荐,看到首页写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中国女排”,心里悠然的想去探索“女排姑娘”的奋斗史。

  说到中国女排,那么我们就联想到了“女排精神”,说短也短,它只有四个字;说长也长,它凝结在一代代女排队员的故事中,体现在一场场不畏强手的比赛里。中国女排历经20余年的岁月,有高潮也有低谷,但是坚持奋斗的心是永恒不变的。这其间,有夺冠时的欢笑,也有失败后的泪水,但更多的是“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风貌。“女排精神”是为国争光的精神、为国拼搏的精神,现在她们的队长才24岁,就担起了重任,想想自己是惭愧的,是需要奋起直追的。20年来,她们以一场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提振了亿万国人的信心,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许许多多的人,通过女排精神,真实地体会到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同时,从“女排姑娘”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排球,还有对待人生的态度。从成功到低谷,再到成功,经历的是坚守、坚守,更多的是团结,体质本身不具备优势,再没有团结和技能的堆积,怎能崛起,“女排姑娘”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来自于为国争光的信念和永不放弃、团结协作的精神。

  读《中国精神》有感 篇10

  何为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是民族之魂,是支撑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发展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炎黄子孙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够薪火相传,永存生机与活力。

  中国精神在天灾下从不低头,在困难威慑下从不退缩。中国人不管从哪儿跌倒,他一定会从那再爬起来。正如那汶川的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突发的8.0级特大地震。那一刻起,天摇地动,山崩地裂,江河咆哮,烟尘四起,响声震天。刹那间,那美丽的江河风景黯然失色,和蔼的家园亲人离散。

  可在这个时候,同时有许多无比闪耀的中国人,他们坚强勇敢,不顾个人安危,从远处纷纷赶来救援,他们就是坚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同时,正是因为这些子弟兵们坚持的信念给了灾区人们希望,才让他们再一次地“爬起来”,重振他们的美好家园。

  灾难无情,可人间有爱。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颗博大的爱心。那无情的灾难发生之后,很快,有的人到前线去充当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有的人把自己的衣服棉被捐给灾区;也有的公司员工们聚集在一起给灾区的人们筹钱;还有的企业家给灾区捐帐篷、矿泉水、方便面等生活用品……

  面对灾难中国人没有屈服,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正确的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的进行,社会群众自发的汇集成大爱的力量,大爱感天动地,气壮山河,大爱的火焰温暖着每一颗心,大爱的信心激发着每一个人,大爱的音符奏响了中华凯歌!而大爱的'力量源自一种精神,一种无私的精神、友爱的精神、奉献的精神、互助的精神那就是——中国精神。

  中国同样有他那辉煌的历史事记。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997年、1999年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到了自己母亲的身旁;20xx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xx年建成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特别是20xx年,在经历了巨大灾难的中国之后很快重建了家园,并且成功得举办了世界瞩目的奥运会,而且中国的金牌的数目最多,居位榜首。

  还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20xx年,又为世界演绎了和谐中国的新乐章——第四十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隆重举行。这一切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强大的国家里,祖国是我们的母亲,强大的祖国是人民的坚强后盾。

  中国,如雄狮般自豪地屹立在亚洲,中华民族那坚贞不屈的精神让世界为之震撼,为之敬佩。

  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就更应该拥有那令世人都敬佩,令每一位中国人都自豪的——中国精神!奉献+友爱+互助+无私=中国精神。

  读《中国精神》有感 篇11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多少风云变幻,丰功伟业,都随着岁月变迁而消褪了色彩。繁华终归落幕,熠熠闪光的一直是那传承下来的中国精神。

  自古以来,坚强的精神从未在中国人身上褪去光辉。中华人士在苦难中用坚强打造中华文明。“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经历了家庭没落的打击,失去了优越的家庭条件。但并未因此而颓废丧志,而是选择坚强地承受苦难,以文字来揭示封建家庭衰败的命运。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他在悼红轩内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写作当中,用坚强换取了《红楼梦》这颗璀璨明星的问世。

  坚强的中国精神造就了不朽的文明。只因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司马迁使得汉武帝龙颜大怒,被处以宫刑。在人生如此黑暗的时期,他犹豫过、挣扎过,然而最终他选择了坚强地生存下来,让苦难成为过客。从肉体到精神,从个人到历史,坚强隐忍。

  上天给了他黑夜,他却在黑夜中活出了朝霞般璀璨的光辉。他用坚强属史家之绝唱,吟无韵之离骚,用坚强铸就了不朽的《史记》。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面对家亡之苦,国破之恨,越王勾践忍气吞声,在夫差身边做马夫,纵使被驱使,被奴役,他也坚强地承受了下来,只为将来能一雪前耻。三年之后,他终于回到故国,时刻不忘过去受过的耻辱和遭受的苦难,于是卧薪尝胆,创造了奇迹。

  即使放下了尊严,勾践仍坚强地地度过了三年。因为坚强,使曾经所谓的阴霾不过成为了短暂的雨季,因为坚强,他创造了一个朝代的辉煌传奇。

  千百年来,坚强的中国精神,经久不衰。坚强使断翅蝴蝶依然能飞越沧海。

  刘伟自幼失去双臂,放弃了年少时游泳的梦想,面对种种苦痛他只当是上天给他开的玩笑。于是他选择在音乐道路上坚强地走下去,他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劳累和苦痛来用双脚练习弹钢琴。“没有人规定钢琴只能用手弹”,于是他用一双完美的脚弹出了灿烂的人生,踏进了金色的维也纳大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坚强的精神。

  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掌握在自己手中。拥有一颗坚强的心,便能创造奇迹。古往今来,坚强的中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传承坚强的中国精神,铸就辉煌人生,打造传奇的中国奇迹!

  读《中国精神》有感 篇12

  有一本书记录了汶川大地震的种种感人故事,有一本书记录了汶川大地震的处处真情,有一本书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不屈不饶、勇敢顽强的精神。这本书就是——《中国精神》。

  这本书谱写了汶川大地震中的许多传奇人物,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深深地震撼了我。

  其中,最令我佩服的便是那位最坚强的警花——蒋敏阿姨,她是一位温柔的母亲,她是一位个孝顺的女儿,她更是一名敬业的民警。山崩地裂的那一刻过后,蒋敏阿姨失去了近十位亲人。可是,她强忍住自己内心的伤痛,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投入到艰巨的抗震救灾中去。

  蒋敏阿姨把巨大的悲伤留给了自己,不忘岗位职责与神会责任,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分担了太多人的苦难,可是她的悲痛却没地方倾泻。有一种力量叫坚强,蒋敏阿姨的坚强感动了全中国。我无法想象一个平凡的'民警是怎样承受住如此巨大的打击,她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令我难以忘怀的人物还有她——汤鸿老师。她是一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地震发生的瞬间,她用自己柔弱的双臂护住了三个学生,其中两个安全获救,可是她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是什么让汤鸿老师能够勇敢地面对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爱”!汤鸿老师心里充满了爱,这种爱是无私的,这种爱是伟大的,这种爱是永恒的!她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学生的获救。虽然她离去了,但是她伟大的牺牲精神,将会感天动地!

  读完这本书,我突然觉得自己醒悟了许多。

  以前,只要遇到一点小困难,我就会灰心、放弃。可是,看看地震中的人们,他们遇到的困难是如此巨大,那难以承受的痛苦,不是常人能体会的,但是,他们仍然坚强的面对。我的苦难在他们的苦难面前显得那么渺小。他们从未灰心,也从未放弃。他们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我所需要的。

  没错,地震的确可怕,但我们只要不屈不挠、勇敢顽强,一切都会克服的。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但它却无法摧毁我们的信念和毅力。所以,我们要坚强,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要向着明天的美好生活奋进。是的,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太多难以承受的伤痛与无助。一个人的力量在灾难面前显得那么渺小,但是当渺小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它们就会变得强大。因此,我坚信,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就不会有度不过的困难!

  读《中国精神》有感 篇13

  《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不为别的,就因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伟人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评价与分析极其重要,通过对其学习和认识,我们不仅能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有所了解,还能深入的思考精神对一个民族发展的影响。

  自从看了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享誉度很高的名著,书里他提及到的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刻,感触很深刻。对于里面的一些观点,有些是表示赞同的,但有些是觉得值得推敲的。

  在“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一章节里,辜先生写到的“在中国,一个人不觉得需要用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因为他确信每个人都认识到公正和正义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因此每个人都认为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这句话高度的褒扬了中国人民由古至今所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与此同时,他也把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的传统文化做了对比,写出了自己对此的看法,我很是赞同。他认为,西方人相信传统“性恶”的理论,进而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牧师,军队等,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延伸到国家机器上就形成军国主义。我想,这也是对20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也是帝国主义历史上发动那么多灾难性战争的一大原因。

  但是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约束,进而延伸到其最高的义务,即忠诚的义务。中国的好公民宗教不需要通过牧师或警察就可以很好的维持国家秩序。而好公民宗教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爱的法则是爱父母,正义的法则是忠诚,忠君。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既具有博学的智慧,又有最原始的善良,所以中华精神是源远流长,不可磨灭的。

  作者另一个关于儒学的观点也十分鲜明。他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但能代替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对此,作者将儒学中的“仁”“孝”“礼”“爱”分别与西方宗教中的思想进行对比,并引用了《论语》《中庸》中的大量观点和西方宗教和哲学家的言论进行比较,得出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代替西方的宗教和军队来维护国家秩序的结论。需要提出的是,这或许是针对作者当代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作出的对比与结论,但到现代,我个人不很是赞同这一观点,因为我们也有军队的存在,也有法律的约束。西方的宗教对于一些国民来说,起码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作为一种信仰,他们信仰了宗教会使他们心理感受好一点,或者这仅仅只是一种传统,而并不因为他们的道德过不去才出现这样的情况。相反,有中国著名作家指出,中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恰恰因为中国人缺少了信仰。

  诚然,我们需要坚持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来思考问题。或者说,在辜老先生的那个年代,社会情况确切如老先生所说那样,但我们不能排除辜老先生心里上有偏心于自己祖国的爱国情愫,甚至有对西方某些地方不满而将其夸大甚至将其描述成西方普遍出现的问题的情况。

  总而言之,从《中国人的精神》一书里面,我得到的东西还是不少的,从中我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以及对待西方的态度。但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辩证的分析与思考,中华民族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兼容并包,需要客观的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这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精神永葆活力的传承下去。

【读《中国精神》有感】相关文章:

读《中国精神》有感 8篇12-18

读《中国精神》有感 (8篇)12-18

读《中国精神》有感(精选12篇)06-09

读《中国精神》有感 (汇编8篇)12-18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01-11

读《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有感04-22

读《工匠精神》有感04-19

读《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有感(精选24篇)09-02

读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有感(精选41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