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酥油》读后感

时间:2022-06-29 08:50: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酥油》读后感(通用12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酥油》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酥油》读后感(通用12篇)

  《酥油》读后感 篇1

  “点起一支迷香,我要说一个迷香一样的故事”。在作者的化身梅朵的娓娓道来中,一个一个故事依次铺在我面前,最终酝酿成泪水从心底一路蔓延到眼角。故事在一场悲哀的无言中落幕了,这个酥油女子因身体原因不能继续留在高原上,但她希望找到可以点亮下一盏酥油灯的人。

  看完书的那一刻,觉得用任何语言来表达我的心情都是贫乏的。充满热情地帮助草原上孤儿的汉族女子梅朵,善良支持梅朵工作又有着虔诚信仰的藏族青年月光,好心的班哲和喇嘛,那些可怜的孤儿还有草原上的人们,久久盘旋在我的脑海。那些关于爱,关于信仰的故事,让我突然觉得自己渺小、世俗。那是一个我们不知道的世界,他们的生活一般人无法忍受,他们安于现状,认为目前的一切都是佛祖的心意。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来了一个现代人,她被形容成梅朵,她来这里帮助孤儿,希望他们可以学文化,可以更好地生活。月光则一直陪在她身边,支持她、帮助她。如果他的信仰稍微轻一点,他们一定在那片天堂过着美好的生活。但正如梅朵自己所说,“一个心中只有佛祖的人和一个他认为混沌的相信现在文明的人”,他们的相遇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

  书中从一开始便充斥着浓厚的信仰,藏族人对佛无条件的信仰,不能用愚昧落后形容,因为毕竟那是他们的精神依托,比起现代人的虚华浮躁,他们是宁静的。但,事情的症结就在这里,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他们的信仰。苏拉的姐姐为了赎罪在转经时饿死自己,那个有着画画天分的孩子因为相信大师可以治病而毁掉了自己的右手,还有月光,因为梅朵的一句誓言在梅朵出事后出家……对于高原上的他们来说,这样的事也许没什么稀奇,因为这一切都是佛祖的安排。可是,在我们看来,会用愚昧来形容吧。他们的信仰已经渗入骨髓,可以这么说,他们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前世赎罪或为下一代祈福,他们对佛祖从不怀疑,更不允许任何人质疑。这是怎样的信仰?我无法体会。但它的影响也许是深远的。记得其中有梅朵回到汉地治病的叙述——她竟然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与高原的日子相比,仿佛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而好友蒋央和湛清又与她是那么的不同了。

  爱,一路铺开。梅朵与月光的爱,梅朵和月光对孤儿的爱,喇嘛、班哲他们对高原人的爱……爱情,友情,亲情,所有的爱都集中在这个故事里,成为一种大爱。有一种人他真的可以傻到这种程度,爱别人永远比自己多,仿佛他们活着就是为了别人。我很羡慕,可是我做不到。很久以前我也想过让穷苦的人都不再受苦,可是后来呢,我亲手埋葬了自己的梦想,我的梦都是为了自己,我渐渐地向这个世界妥协,成了一个自私的人。看完这本书,我深感自己是渺小而卑琐的,愧疚像藤一样紧紧缠绕着我的心,让我不能心安理得地过现在安逸的生活。我不是没有爱,但我的爱都是自私的爱。梅朵与月光的结局虽然凄凉,但他们的爱延续了下去,他们对孩子们的爱,一寸寸地温暖着这些孤苦孩子的心。没有谁会拒绝爱,也没有爱是不能被延续的。梅朵回到城市治病时,蒋央和湛清的帮助,蒋央同事的捐助,都是无私的爱。我知道,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像梅朵他们那样大公无私地付出,但我们起码可以做到爱亲人,爱朋友吧。只是现在世风日下,有些人竟可以弃父母于不顾,陷朋友于不义,我不明白世间为何还有如此卑劣的人,他们的心难道不是肉长的?人与人可以有差别,但这种天壤之别究竟又是为什么?

  一本纯净的书,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掺杂着希望、热情、迷茫与坚定,没有生动华丽的词语,却有无可比拟的真实。这个酥油一样纯洁的女子净化了我的内心,黑暗中我仿佛看到她手持一盏酥油灯缓缓地走来,将路过的地方依次点亮。我不由得伸出手,接过她的酥油灯,将爱一直传递下去。

  《酥油》读后感 篇2

  一直以来,对西藏,我总有种莫名的情结,觉得它是一个太特别的地方,有着最湛蓝的天空,最纯净的湖泊,最自由的想象,最纯粹的信仰。我承认,之所以会翻开这本书,是被自己的西藏情结和封面神秘的引文吸引。我很想知道,迷香一样的故事是怎样的?酥油一样的女子是怎样的?在藏地生活的人们,怀着怎样的梦想、希望和牵挂?

  品读这本书,让我看到另一个西藏。西藏不仅美丽,而且沉重,有着苦难的沉重,信仰的沉重,生命的沉重。一页页读下去,竟然发现心渐渐沉寂下来。难得有一本书,可以让我一个下午一页不想落、一刻不想停地看下去。是什么原因,让这本书这样的触动我呢?

  我想,是它的真实。作者江觉迟在这样辽远的地方度过了五年,以亲身经历和六十万字的日记为原型,写出这本《酥油》。她并不是游客,不是为了享受风景、体会自由。她是为了心里的善和爱,选择只身踏上寻找孤儿的旅途。历经艰险,她寻找到了二十五位孤儿,为他们建立学校,教会他们读书,她却因为这份工作,染上了严重的疾病,最终回到了汉地,但她却一直挂念着,时不时重回高原。这份情,这份心,我想不是这短短60万字可以描述和记录的。虽然作者一再声明梅朵与月光的爱情是虚构的,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这本书并非一本纯粹的爱情小说,向读者道出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它的主题,是爱与信仰。这种爱,是一种博大而深沉的爱。这种信仰,是一种坚不可摧的信仰。这两个主题,都是触及灵魂的东西。在如今的浮华世界里,诱惑太多,浮躁难安,清远宁静太少,有如作者这样的纯粹与坚定便也鲜见了。

  书中讲到了很多因自然灾害而流亡在草原上的孤儿,每一个孤儿都有一个苦难动人的故事。梅朵一个一个地把他们找到,通过文字,慢慢地将他们的身世呈现,她心疼着他们的稚嫩和懂事,教给他们现代文明的知识,教他们成长和爱。然而,当这些孩子在梅朵生命中变得不可缺少时,梅朵却因身体原因不得不回汉地疗养,而当她终于归来时,孩子们却都因了各种不得己的原因,再次散落天涯。当得让这些孩子接受梅朵的教育只是为了让他们出家时,梅朵惊讶又愤怒,但却被另一种更深沉的悲哀和沉重压住了——这是信仰差异造就的一种灵魂深处的负重,对于藏地的子民,那几乎是不可动摇的信仰。

  书中有关西藏人们的宗教信仰没有太明显的描写,但是作者却在每个眼神、每次对白中展示出藏民对他们自己的文化和神所怀有的虔诚。然而,这些崇拜也残酷得让人生畏。梅朵和月光争论的根源,正是来自于两人在宗教和文化上的彼此不相让。对他们来说,信仰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所以,当梅朵一不小心触碰到宗教信仰问题,温和的月光会变得坚决执拗,让人无言以对。尽管他们的爱情纯净得如同《西边月亮》那首情歌,但信仰上的差异使得两人之间始终存在着难言的痛楚和无奈。

  这种差异,成就了那美丽而绝望的结尾。当梅朵历尽艰难回到草原时,却看到自己深爱的男子已经为了她出家,归顺了心中的神。她泪眼朦胧地想追问,却看到他的眼神已经静若深水,他漠然地告诉她,我已经属于神,注定用一生苦行祭奠你。两人再次相遇的眼神,仿佛远方一声长长的叹息,我突然明白了这种信仰差异的深刻与无奈。

  有人说,梅朵所做的努力终究是无力而短浅的,不如多多捐钱,给他们实际的物质改善。而且,没有在藏地成长起来的梅朵,对那里的宗教是没资格在内心评论和质疑的。但无论如何,我想梅朵的坚持,足以证明她的热爱和虔诚。她愿意亲身到那里去,力所能及地去贡献和牺牲,这种勇气是少有的。

  合上书,轻轻闭上眼睛,我突然觉得,那些遥远的地方,或许真的有一种魔力,身在那里,当你不经意抬头看到天空时,会让你感到某种触及灵魂的东西。作者说,希望通过这本书点亮下一盏掌着酥油灯的人,我觉得一定会有的。那些愿意付出爱,愿意坚持信仰的人,会来到这里,成为下一个梅朵,用生命谱写一段传奇。我也相信,这片美丽而苦难的土地,会因为有了更多的梅朵,而变得更加纯净,更靠近天堂。

  《酥油》读后感 篇3

  酥油一样的女子,有着酥油的精炼和酥油的光亮。那些明亮的孩子,是她的希望;那个渐行渐远的青年,是她结愁的牵挂。寻找“下一个点亮酥油灯的人”,是她此生的心愿……

  她,是小说《酥油》里的女主人公,梅朵。她亦是一直以义工身份支教在西藏的女作者,江觉迟的真实化身。梅朵,藏语是花朵。这美意的名字,是一见多情的他为她起的。而她为他起的名字是月光。于是,汉地女子梅朵和藏地青年月光,携手走进了慈悯的多农喇嘛铺展的画卷中,从事草原孤儿学校的创建工作,并由此经历着那些雪域高原上的奇丽景观,奇异人情,和沉重的背负。

  神秘的麦麦草原上,有茂盛无尽头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有炎夏里也戴着白莲花苞般的巨大雪冠,有顺着冰川披挂下来的冷杉、云杉、高山杜鹃。虽然美丽着你的眼眸,但其中更隐藏着无尽的杀机。怪僻的丛莽雪窟里,有行人要走的路,更有要你性命的野猪家族;诡异的雪崩夹着泥石流,切割埋覆着山林,排山倒海要淹没奔命的路人;还有阴冥的灵异与人如影相随,要堕你入深暗的洞穴,任你孤独在绝望中。

  在这样险象环生的路途中,他们却要去草原腹地,寻回一个个散落的孤儿。此举已经不易,竟还要遭遇重重人事的阻挠。

  顶礼膜拜着菩萨的益西夫人,亦即月光的舅妈,雍容华贵高高在上,奴役着孤儿阿嘎不放手。因走上歧途而遭遇唾弃的阿芷,想回头却悔之晚矣,留下小阿妹在空空念数着三万八千遍的经语。多情而愚昧的翁姆女人,生养了一群私生子而犹未已,一边盲目阻止有音乐天分的大儿子进学校,一边却虔诚地送他到寺里做喇嘛……一段段痛楚和遗恨,反复在噬咬着支教老师梅朵的心,让她感觉到任重而道远。

  还有,衣食无着落,做学校的碉楼几近坍塌在暴雪中,全力扶持学校的多农喇嘛突然离世,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然而,梅朵们在坚守,在孤儿青年班哲和月光父母的帮助下,咬牙坚守着,他们是草原上点亮酥油灯,照亮草原人前途和命运的人。

  在复杂艰难中,又收获着爱情:学生对老师的不断依赖眷恋之情,草原朴实牧民对梅朵奉若菩萨的信任与感激之情,若隐若现却如酥油灯盏的火苗,一直跳跃不息的梅朵月光暗恋之情,都叫人心生温暖,希望无尽。

  可是,地域的差异,文化的不同,信仰的迥异,也让梅朵遭遇着身体疾患的重荷,遭遇着孰是孰非的信仰纠结,遭遇着二十五个孤儿学生的未来可能全部入寺出家的无奈。当回到平原城市历经三年磨难急筹经费的梅朵,再回草原,寻找苦苦等待在青稞地的月光时,却惊愕地获知,为了祈祷久无音信的梅朵平安,月光永远遁入空门!巨大的哀伤和孤独,淹没了柔弱的汉地女子梅朵!不仅是个人得失的哀伤,更哀伤于从父亲妹妹手里接过的重托,没有承接稳当,有负于活佛,有负于草原孤儿,有负于蓝蓝的天空飘荡的白云!幸而已谋得多方赞助可以重建学校,幸而还有默默相守相扶的月光好友班哲,幸而梅朵心中的酥油火苗一直未息……神圣的使命要怎样折磨这位汉族女教师才善罢甘休!

  本可在平原城市里,凭借学历能力,谋得一份白领金领的工作,行有车,居有屋,食有整桌美味,聚有满座宾朋。却偏偏多年来,义无反顾地奔波在平原高原间,折耗着青春生命的本金。是为义务,为信仰,为承诺,为一份宿缘,故更真挚,更倔强,更肃穆庄严。

  阅毕全书,顿生觉悟:坐在宁静的屋宇下,是奢侈;品尝一杯咖啡,是愧疚;拥挤在公交车上,是团聚……于是,想去做一回汉地女子梅朵——不,是女作者江觉迟——所呼唤的“下一个点亮酥油灯的人”。因为一盏盏酥油灯点燃之际,吉国天光,不就照亮了我们的大草原了么?

  《酥油》,是一首女人或者女教师,对雪域高原的赤情热恋之歌。

  《酥油》读后感 篇4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一个业内前辈那里得知,我们桐城有一位有爱的教育者---江觉迟老师。江老师写了一本书,叫做《酥油》,前辈建议我们都去读一读。

  后来,学校汪校长牵头,成立了沙铺学校青年教师悦读俱乐部。是的,作为老师,我们更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正好在这个时候,我在孔城老街遇见了《酥油》。借此机会,我开始读《酥油》。

  翻开书,便看到陈彦瑾先生的题词“大美之书”。一开始,我并不理解为何要用“大美”来形容这本书。直到我看完本书,才明白。何为大美,那便是江老师的大美心灵,江老师的大美行为,江老师的大美人格。

  在序言里,了解了这一切发生的源头,从祖母裁襟励子的爱与诚信,到父亲在电话里叮咛的言而有信。江老师用爱坚守着自己的承诺,用诚信延续着自己的承诺。在草原上5年的那些日日夜夜,那些点点滴滴,幻化成文字的时候,每每读来,我都觉得艰难异常,更何况亲身经历了那些艰险的江老师。

  一个柔弱的女子,小小的身躯是如何隐藏了这些巨大的能量,使得她在那片草原上坚持了那么多年。读书的时候,我经常想,若是对于旅行者而言,路过草原的晴朗天气,我们肯定会感慨于大自然的奇妙,怎么会有如此美妙的圣地。但是,对于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而言,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是偶尔的晴朗,更多的时候还有雨雪和狂风的问候,世代生活的居民大概习以为常了,他们可以适应。但是作为外来居民,仅凭着满腔热血,我想是不足以应付这草原上的日日夜夜,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继续走下去的耐力和与困难抗衡的决心。

  从第一个孩子阿嘎,到第二个孩子苏拉,再到后来的所画、小尺呷、米拉……与每一个孩子的相遇,都称得上是缘分的指引,努力的结果。我印象最深的是梅朵和月光与阿嘎的相遇,梅朵的一次意外受伤,给这个孩子带来的是命运的改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梅朵的内心是舍不得一个孩子不读书,舍不得一个孩子不受教育,所以,在她养伤期间,偶然碰到了在益西医生家做工的小阿嘎时,内心的那团火热即刻就被点燃,无论如何,她要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走出这片困境,帮助他开拓新的人生,虽然知道这并不容易,但是她从来也不曾放弃,凭借着自己的执着,在月光的大胆陪同下,两个人终于带走了阿嘎,这一番波折,是文化差异的碰撞,所幸的是他们成功了。于是,梅朵老师有了第一个学生。可爱的小阿嘎心怀善念,带着我们的梅朵找到了苏拉女孩,在多农喇嘛的碉楼里,经过一番打扫,麦麦草原孤儿学校便开学了。

  有了学生,教育便是最大的问题,如何教这些完全没有基础的孩子呢?该教些什么内容呢?于是,我们的梅朵又化身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战士,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划分不同的班级,均衡教育,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虽然孩子们的教育资源比较匮乏,但是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各种本领,也是都要学习的。难得梅朵老师这样用心的对待孩子们,这样的为孩子们的未来操心。

  除了孩子们,梅朵老师的生活中还有另外一个最重要的人---月光。从他们的相遇相伴,就注定了这两个人不平凡的经历。两人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生活差异,思想差异,在一次次的碰撞中,两颗心反而越来越近。很多时候,我想假如老天没有开那些玩笑的话,后来的梅朵和月光,肯定是幸福地生活着。虽然江老师一再说这些爱情是虚构的,但是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至少在前半段,他们的生活是如此美好,他们经历过的那些温情的、艰难的、纠结的,总归都是温暖而有意义的。

  在《酥油》的后来,梅朵姑娘彻底病倒了,无法再去她心心念念的草原,康巴汉子月光去往遥远的尼泊尔,碉楼学校解散了。

  万幸的是,孩子们已经成长了,在不同的地方发挥着自己的光芒,犹如酥油一般,点亮自己的光,照着这一方明亮。持续而悠长……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位叫江觉迟的奇女子。一位拥有大美大爱的教育工作者。

  《酥油》读后感 篇5

  很多时候会想,世界太大而自己太微小。一直很想去旅行,只为亲眼看到那些传说中美丽事物的耀眼光芒,只为真切地感受发生在遥远他乡的人间忧乐。就像,《酥油》的作者,江觉迟。

  那是一个属于梅朵的美丽的故事。梅朵,一个普通的汉族女孩,为了继续完成妹妹阿玲和父亲的遗愿,只身一人来到西藏的一个无名草原。那里,天空清朗开阔,山顶白雪皑皑,草原青青莽莽、一望无际。只是,无法企盼的高度带来的不仅是令人窒息的美丽,更夹带着让人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而书中的梅朵带着老父亲的遗愿,千辛万苦来到深山草原,想要帮助那里的孤儿,想要传授他们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却不想,她这一去,就是永远。为了寻找那一个个的草原孩子,为了那斑驳残破的碉楼学校,为了给流离失所的孩子们一个小小的庇护所,这个弱小的女子,几乎倾尽所有。短短几年,她从一个纤细的汉族女孩变成了一个充满酥油味道的高原女子。在那里,梅朵遇到了藏族小伙子月光,月光是多农喇嘛派来帮助梅朵开展教学工作的当地草原男子。他们一起寻找草原孤儿,从一开始的一个到后来的二十五个。一路寻找,一路相伴,朝夕相对间,他们渐渐相爱。不管是遭遇泥石流,还是雪崩,他们始终不离不弃,共同经历生死。而这,不仅仅是爱情,混杂其中的,还有他们对草原的热爱,对孤儿的疼爱,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怀揣着他们的共同梦想——让草原上的每个孩子都能上学念书,梅朵和月光以及那些他们一个一个从深山草原里寻找出来的孩子在高原上相依为命,过了一天又一天。然而,稀薄的空气,寒冷的气温,梅朵的身体终于还是支撑不住了,胃病、贫血、吐血……贫病交加中,梅朵也从曾经的如花美眷变成一个百病缠身的虚弱女子。月光恪信宗教的力量,可是从活佛那里祈求来的“神药”却救不了梅朵的身体。梅朵终究没能实现她的梦想,面对深邃的雪域高原,面对强大的宗教信仰,渺小的梅朵是那么无助,那么渺小,那么孤独和寂寞,甚至到最后连最心爱的恋人也最后出了家,将他抛弃。但一直到最后,她始终在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梦想,无怨无悔……

  合上这本书,我竟发现自己早已是泪流满面,想起山区的那些孩子们,那样破旧的教室,那样艰苦的环境,但他们的眼中流露出的却是对知识的渴望。那灼热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多么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一句小小的安慰,可是合上书本,我却发现,原来我也是这样的渺小无力,不知道该如何做起,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这个故事太沉重,像一块大石头重重的压在我的心头。故事里,梅朵为了让草原孩子能上学,倾尽所有,而身边却有那么多伙伴厌学弃学;月光是那样的恪信着寺庙的力量,而现实里有些人,他们活在别人眼里的幸福之中,忙于生计,压抑着扭曲的灵魂,早已忘却了曾经的信仰。

  合上书的刹那,我真希望我就是作者,不让结局那么悲怆凄凉,不让梅朵倒下去。或者,我希望我能变成梅朵,做一个贫困山区的教师,帮助她完成未尽的夙愿。然而,我深深的明白,这样一个教师意味着什么。如果真的有这样一天,我想,我也会像梅朵一样,远离舒适优越的生活,但是我想我会收获孩子们得到知识后的快乐目光。或许,我也会生活得很艰难,但一想到我能够像梅朵一样带给他们追求自由的梦想,让他们借助知识的力量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光彩,我会欣慰,会喜悦,会充实!

  现实之于梦想,梦想之于现实。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还有多少人仍然在为自己的梦想默默地坚持着,又有多少人迫于现实的压力开始改变自己的梦想,甚至,抛弃自己的梦想。我想,我要做那个小小的梅朵,为了梦想,用双手轻轻点亮心中的那盏酥油灯,小心地护着它,爱着它,让它在这现实的人世间散发出那最为美丽动人的光辉!

  《酥油》读后感 篇6

  一本三十万字的小说,作者是个叫江觉迟的女子。封面是西藏特有的蓝天白云,但嵌在其中的藏族孩子的身影,却暗示它有另外不寻常的故事。

  作者在父亲的影响下一直做着孤儿工作,后来到大草原上积极开展孤儿教育工作,先后克服种种艰难收留并培养了25个孩子。期间有一个叫做“月光”的藏族青年默默地支撑着作者走过了这段极为艰难的历程。作者在经历了父亲去世,在收容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途中还经历了生死抉择等诸多危险,但作者永不言弃,一直坚持着自己心中不变的信念,努力实现着自己一直的目标,超越了一个弱女子所不能的一切,令我感动至极。作者在藏区的5年时间了,经历了痛、困、爱的交织,但更多地表达了作者的那种大爱,那种脱离世俗的大爱,没有名无需利,但实实在在地在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一次次涉及人生、人性、仁爱的经历,一次次表达着爱和恨的情感,既朴素又真实。

  在书里用很大笔墨描写了藏区人民真实的生活,这些生活是我们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想象不到的艰难、困苦、无奈。同时也描述了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人们对于自己信仰的坚持。从男主人公月光,到多农喇嘛,从梅朵第一次留住的女主人巴桑到月光的表哥班哲,还有梅朵救助的孤儿阿嘎、苏拉、小尺呷等,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神的敬仰无时不在荡涤着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点亮酥油,用心灵去体会这本书!

  《酥油》读后感 篇7

  “爱,会让世上每个孤单的孩子眼睛里有光!”这是《酥油》里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酥油》讲述的是一个汉女子(梅朵)义务去西藏支教的故事,可因为信仰的差异,其中也是充满了坎坷,但梅朵为孩子们奉献她全部的爱。

  梅朵刚到西藏的时候,由于生活习惯不太相同,吃了不少苦,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她到处录找一个个可怜的孤儿,想让他们学到知识,将来到城里工作、生活的更好些。

  阿嘎是梅朵收留的第一个孤儿。阿嘎原本是一个在富人家干活的.孩子,自幼与亲人走散,虽只有十几岁,但他所吃的苦却远远不是普通十几岁孩子所能想象的,正是由于梅朵的到来,才拯救了这个孩子,让他能够学习。

  所画是梅朵在外出寻人时发现的,梅朵原不想收留他,因为所画年纪太大了,已经不太适合重新学习了。可所画一直恳求她,终于梅朵带走了他。所画虽不适合学习,但他对画画很是有兴趣。于是梅朵让所画跟一位画师学画。所画当然学得十分认真,就在所画有所成就时,一位寺院的“大师”葬送了一切,他让所画丢了右手,因此所画成为画家的梦想彻底成为泡影。

  在梅朵收留的所有孤儿中要数小尺呷最难管了。因为想念家,一次小尺呷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出走,梅朵知道后,立刻出去寻找,在找到小尺呷后,小尺呷却怎么也不回去,一念之下竟钻进了茂密的丛林中。梅朵怕小尺呷有危险,自己也进去了,非但小尺呷没找着,自己却陷入了险境,不过幸好之后有人赶来救了梅朵。不论小尺呷怎样淘气,梅朵总是悉心教导他,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从不后悔。

  渐渐地,梅朵收留了近几十名孤儿,梅朵认真地教孩子们知识,为他们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血。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在一次泥石流中,这里所有的一切被冲去了,虽然孩子们安然无恙,可是孩子们唯一的教室(破旧的土坯碉楼)没有了。几十名孩子一下子又成了无家可归、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孤儿了,未来是怎样的谁也不知道,但孩子们会永远记住他们的好老师……

  这不禁让人心寒,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帮助这些处于逆境中的孩子们呢?

  爱,会让世上每个孤单的孩子眼睛里有光。

  爱,也会让每个眼睛有光的孩子心里有爱。

  请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酥油》读后感 篇8

  《酥油》是我利用中秋假期读完的。因为去过西藏,所以对这类题材都有些兴趣。

  只是读毕这本小说,全然没有感觉。仿佛,整个故事就是一个一个片段,零散的,东一块西一块,累计到一起。说它象爱情小说?有没有多少心灵活动的描绘,说它象史诗?肯定不是,因为这里面只有一个女人的对影自怜,说它什么好呢?本来小说的结尾还是挺有意思的,只是前面大段的废话,把整个故事给破坏了。

  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应该是有的,但有多少就天知道了。至少从作者的笔下我们看不出来。说女主人共跑到西藏去支教,教育孤儿。原本是很好的一件事。但结尾让人恐怖,原来这都是宗教的阴谋?完全不顾及人性?——难道西藏的宗教真的这么那个么?若真的是,这中间的冲突却一点也不激烈。没有矛盾,哪来的情节。书里面对西藏的有些生活细节有描述,但比较散乱,没有给我以震撼。倒是作者在前言里的字句,让人印象深刻。西藏是个充满神秘感的地方。看完作者的描述,觉得更加神秘了。小说,就是讲故事。再牛的作家,如果没有讲故事的能力,还不如去做个说道理的学者。

  《酥油》的背后有个不错的故事,可惜说故事的人没有讲清楚,怪可惜。希望作者日后可以用更平实的语言,清晰的条理完成一个大家都弄得明白,引人入胜的故事。看了这么多小说,觉得这才是我国文坛所缺失的。

  《酥油》读后感 篇9

  这是一个叫江觉迟的女子以在藏区支教的亲身经历写下的小说。酥油,是藏族人家必不可少的东西,它是牛羊奶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捶打提炼出的精华。一个汉地女子,孤身一人,去藏区支教,想要融入藏民的生活,做一个地道的酥油女子,就必须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像酥油般精炼、醇和。五年的时间,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书中的梅朵怀揣着艰难的梦想,就这样坚守在那片荒凉寂寞的土地上,硬生生将自己锤炼成酥油一般的女子,用那微弱的光去照亮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初入麦麦草原,梅朵很难接受藏地的生活方式:牛排肉被风干在骨头上,其间粘着干涸的油脂,便是直接入口的美味;潮湿的牲口棚用来住人,干燥舒适的地方留给牲畜;毡房内苍蝇舞动着翅膀自由飞舞,主人和客人都不会伤害它们的生命;一妻多夫的婚姻比比皆是,妻子与丈夫们之间分工明确、和睦相处……然而,陌生的环境、差别巨大的生活习惯以及无法沟通的语言都是假以时日可以慢慢克服的,当地藏民对宗教的虔诚、对教育的漠视、对现代文明的抗拒才是横在梅朵与他们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所幸,梅朵遇到了“月光”。这个土生土长的藏地男子执著地守护在梅朵身旁,与她一起打马过草原,一个一个寻找遗落在大山深处的孤儿。因了月光,梅朵很快地学会了说藏语,学会了骑马,也慢慢喜欢上酥油的甜和香。在遥远的地方,草原茂盛的草线尽头,白玛神山如圣洁的莲花一般耸立着,纯净,而充满孤独,像是指引着梅朵的方向。

  随着孤儿一个个地寻回,梅朵和月光带领孩子们修葺了废旧的碉楼,麦麦草原的孤儿学校终于建成。高原湛蓝的天空下,孩子们纯净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睛可以让梅朵的心灵更加安宁,这安宁的背后是她和月光用奋不顾身的努力换回的,甚至九死一生。一同经历过泥石流、雪崩、迷路的他们滋生出的情感倍加珍贵,那是梅朵酥油一样的爱情。

  当雪从喜马拉雅山上飘来,草原的冬天来了,道路被大雪阻断、粮食匮乏,多农喇嘛的资助也迟迟未到,寒冷一点点的侵袭碉楼,屋中的炉火发出微弱的光,无般无奈的梅朵开始跟孩子们一起执着的诵经,祈祷大雪停止。大雪过后,孤儿学校被大雪压垮,孩子们散了,梅朵泪流满面。此时的梅朵身体已极为虚弱,被迫暂时离开,告别月光,回城市治病、四处寻找重建学校的经济来源。一次意外车祸,让梅朵错过了与月光的约定,当她重回麦麦草原,却只看到月光身披绛红僧衣的背影……

  如果这只是一本关于一个汉族姑娘克服重重困难在藏区支教的小说,那么这将是一个充满爱和信仰的故事,但事实上,它还掺杂着许多无奈和迷茫。正如江觉迟在书中所言:“感慨与困顿交混;爱,与被困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流逝,梅朵渐渐了解到了一个事实:她的梦想一直是,教会孩子们最基础的知识,把孩子们送到县城读书,让他们有更广阔的人生和更光明的前程。可最后她发现,请她来藏区并一直支持她的多农喇嘛本意并不在此,而只是想让这些孩子有一些文化,然后再到寺庙当识字的僧人。

  看不清方向的梦想和看不到未来的爱情一样,都让人身心俱疲。梅朵的身体已经不适合在藏区继续停留,无奈之下,只好离开。可她并没有放弃为了草原上孤儿的努力,也想寻找下一个接过酥油灯的人。著名作家麦家评道:“自古,小爱为惜,大爱为弃。我为梅朵当初选择留下的强而震撼、起敬,更为梅朵最后无奈离开的弱而感动、伤怀。”

  这是一本适合沉默时读的书。细细读罢,也许你会惊异原来这世间还有另一种地方,贫穷,寒冷,愚昧,孤单,用一点点酥油微弱的光引领着希望;也许你会更加沉默,因为即使那一株格桑花能够穿过寒冬和冰雪,艰难地生长和开放,可是它却穿不过现实的绝望。

  自己原本是喜欢到处行走的女子,也向来喜欢探寻那些隐藏在角落里未知的地名,书中的“麦麦草原”属藏区,字里行间白玛神山频繁出现。虽然小说里并非明确,但细细分析来看,她生活的地方一定是滇藏川交界处,俗称“大香格里拉”。于是就有了那一场旅行,走在白玛神山的腹地,去寻找和感受酥油的故事。走过滇藏公路,走过茫茫雪山,在海拔五千米的那根拉体会过头疼欲裂的高原反应,在梅里雪山的怀抱里感受过高原腹地的苦寒,麦麦牧场的美丽可以想像,但是,正因为经历过,才更明白,那需要怎样的信仰。

  一本纯净的书,一个关于爱和信仰的故事,掺杂着希望、热情、坚定与迷茫,没有生动华丽的词语,却有无可比拟的真实。眼前也许会浮现慈祥的老阿妈满脸皱纹的脸,也能闻见青稞酒和酥油茶淡淡的芳香,一转身,那个叫“梅朵”的姑娘一直站在那里,从如花美眷到百病缠身,坚守着她的信仰,哪怕头顶上已经不再有她的草原月光。

  《酥油》读后感 篇10

  这是一本好书,由于真实。

  这是一本让我感动的书,一本让我震撼的书,一本让我舍不得看下往的书。

  翻开这本书,映进眼帘的是“献给父亲”这四个字。我的眼泪便夺眶而出,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也正好是我父亲刚过世。我能体会作者的心情,父亲一般都是话语未几,但是我们都能体会到父亲给我们的深深爱意,他们的爱都是默默地躲在心里,他们总是觉得,我们的幸福便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酥油》的序我看了无数遍。作者的感悟总是让我在思考人生的选择和生命的意义?我敬佩作者。这是怎样的一种动力?怎样的一种坚持?我想是爱,是父亲对她的爱,也是她对父亲的爱,她对孤儿们的爱!

  《酥油》是本小说,但是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切切实实,假如不是亲身经历,很多细节是无法描述出来的。我慢慢的品读着,舍不得看完,书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朴实和纯洁,就如同雪山雪白的雪。书里到处布满着浓浓的爱。看着小说,就比如自己真的进进了那个世界。不愿离开。我感受着作者的艰辛和快乐。感受着作者浓浓的纯结的爱。

  《酥油》读后感 篇11

  前些日子在网上商城买了几本书,刚好书城搞买赠活动,送了一本叫《酥油》的书,我一向对赠品都不放在心上,认为赠品都是一些滞销的商品,不会有惊喜,因此这本《酥油》被我带回家后便随手放在了书柜的角落里不理会了。

  直到最近整理书柜看到书面上浅浅的灰尘,用布巾拭去灰尘后顺手翻了几页,这一翻便是欲罢不能。

  跟随书中主人公那个酥油一样的女子“梅朵“在藏区的支教足迹,我被带到了一个从未经历的世界:一路上先是要坐火车,再坐汽车,汽车走不通了改乘拖拉机接着是摩托车,之后换骑两天的马,最后还要翻越半天的山路这才到达目的地——麦麦草原。在麦麦草原上生活,人和牲畜同住,睡在潮湿的地上,夜里大雨从帐篷上漏下来,要打着伞才能昏昏入睡,吃沾着牛毛的生肉和混着麦香和牛粪的烧饼……对于一个每天吃蔬菜水果的汉地女子来说,这样的生活能坚持五年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比之生活更加困难的是梅朵的工作。她需要深入藏区一个一个地去找孤儿,寻找的过程中每时刻都面临到交通工具、恶劣天气、与藏民沟通交流等等的难题,她不仅要冒着遭遇泥石流的危险,还要学会让藏民相信她,将孩子交给她……

  在梅朵支教的五年里,最最让人感到无力的除了短缺的资金,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就要数藏区人民不可逾越的宗教信仰了。

  因为信仰,苏拉的姐姐把自己饿死了;因为信仰,有画画天分的所画成了残疾人,此生都不能再画画了;因为信仰翁姆明知自己怀了畸胎也不愿打掉……对于藏区的他们来说,这样的事很正常,因为这都是佛祖的安排,他们不是为自己而活,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为前世赎罪或为下代祈福,他们对佛祖从不怀疑,也不允许任何人质疑,这是怎样的信仰?怎样的坚持!我不能理解,也理解不了。但当我读到这些情节时,心情却是无比沉重的。

  坚强、善良的梅朵耗尽心血的梦想是想让麦麦草原的孩子受到教育,能到城里读书,最后能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可是面对藏族这种世代相传且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单凭一个梅朵的力量是怎样也撼动不了的。我想起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名人访谈节目:主持人问某省省长,怎样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这位省长回答“我们政府出钱,把边远落后地区的孩子接到城市里来接受教育,让他们和城里的孩子在同一个环境里生活和学习,学成之后再回去建设他们的家乡,这个过程虽然长了点,可能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但却是最有效的。”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这位省长的回答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共鸣。边远落后的地区要改变,要进步,要让当地人民摒弃长期以来形成的愚昧无知的思想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草原上孤儿和缀学的问题,需要有更多的梅朵也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努力。

  《酥油》读后感 篇12

  好友推荐了一本书—《酥油》,说她常常看着看着就流泪了。上网看了一下评论,据说是2010年最感人的小说。好奇之余,便在网上订购了一本,趁中秋节闲暇一口气读完了。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

  作者江觉迟是一名安徽女子,她根据自己2005年后在藏区草原义工支教的经历,充满深情地写出了一个既绝望而又美丽的故事。

  书中主人公梅朵是个安徽的女子,接受了一位寺庙喇嘛的邀请,来到了高原支教。

  学校位于川藏线的深处,到那里需要先坐火车,再换汽车,然后是拖拉机、摩托车后再加上两天骑马的时间,最最后需要步行翻过大山。到了后梅朵才知道,所谓的学校只是一座废弃的碉楼,而且学生也需要她一个个到藏区去寻找。

  藏区的自然环境恶劣,常常会有雪灾和泥石流,每一次灾害发生过后,就会产生很多失去父母的孤儿。除此之外还有因为各种各样原因产生的私生子。这些孩子常常吃不饱饭,经常被偷猎者要挟进保护区做向导,还有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茶楼做女招待,他们没有读书机会,好一点的情况下即使能够被领养,也常常是为领养的家庭做仆人。

  她把全部的热情和爱留在这里。为了那一个个寻找出来的孩子,为了那斑驳残破的碉楼学校,为了给流离失所的孩子们一个庇护所……从一个如花美眷成为一个百病缠身的女子。

  除了爱她学校里的孩子,还有她心爱的人“月光”。

  月光是喇嘛安排帮助梅朵开展工作的当地草原男子,梅朵和他以及那些他们一个一个从深山草原里找出来的孩子相依为命。梅朵和月光,渐渐相爱,深爱,经历生死,不离不弃。然而,梅朵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了,胃病、贫血、吐血。月光恪信寺庙的力量,可是寺庙救不了梅朵的身体。她不能再在藏区继续坚持下去。梅朵要下山治病,顺便也想多积攒点资金给她的孩子们。

  两个相爱的人不得不面临分离,他们相约,两年之后,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梅朵都要回到月光的身边。这两年间他们的联络,是月光每次花几天时间到县城后打给梅朵的电话,除非梅朵死了,梅朵永远等着月光的电话,永远不关手机。

  梅朵告别了月光,来到了平原,发现自己已经同平原里的生活完全脱节了。她忘记如何看红绿灯,不敢过马路,听不懂公司里面的人讲话……不过为了给孩子们筹钱,她在平原坚持了两年,除了白天正常的工作外,晚上还要给人补习外语,以便能够积攒更多的资金给孩子。就到了同月光约定好的时间,马上就要回高原的时候,梅朵出了车祸,一昏迷就是六个月。

  梅朵重新上高原以后,发现月光因为打不通梅朵的电话,以为梅朵已经死了,自己心灰意冷以后,决定出家做喇嘛……

  人的心灵深处是什么?书的开头这样写道:“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真实的弱势者,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人间的疾苦和贫困。这与你到贫苦中体验生活完全不同。就好比把两个人丢进茫茫沙漠,一个有后援,一个无后援。”

  我们没有在贫困的藏区生活过,我们感受不到那里的真实。但我想,这个故事却足以点亮我们内心深处人性的光辉。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世间最亮、最温暖的光辉,只是我们缺少着光明来照亮我们通往内心深处的路。

  江觉迟,好名字。净空法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她并没有觉迟,相反的是,她给我们每个人上了一堂最生动感人的觉悟课。

  作者说:“我写作有两层意思,首先当然是找到接替我的人,另一层面,草原并不只有一个孤儿学校,还有更多的人需要帮助。需要更多的爱心认识,到深山把人找出来,把资料带出来,社会才能帮助他们。”

  也许,就如同书中的梅朵一样,五年的高原岁月,让觉迟成长为一个酥油般的女子。这里的酥油,不再只是高原牧民用以果腹的食物照明的燃料,它已化为一缕精魂,渗透进他们干枯的长发,酱紫的面容,拖曳的氆氇,连绵不绝的诵经声,以及虔诚如磐石的信仰,陪伴着他们一世又一世,承受着因果循环,在纯净的高原上轮回。而我们的觉迟,她用超脱人性自私的博爱去关注高原,关注高原上的孤儿,关注牧民们清苦的生活,然后,拖着病体,在昏黄的酥油灯下,写出这一个个故事,向我们铺展开她生命中那一段段深刻入骨的岁月。

  人在自然面前是脆弱和渺小的,可是人在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出来的相互关心依赖的情感又体现出了无法形容的伟大。一个娇弱的南方女子,用自己坚强的毅力为孩子们在他们的内心里面点燃了一盏温暖的酥油灯,这些孩子们长大了以后,也会延续老师爱的理念,继续为其他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点燃心中的明灯。善良和爱,能够在这样的相互温暖中得以不断地延续下来。

  让我们大家一起,点亮一盏酥油灯。让高原上每一个孤单的孩子,眼睛里都有光。也让我们每个人都能点亮通往自己内心深处的路。

【《酥油》读后感】相关文章:

酥油读后感04-02

读《酥油》有感02-26

酥油饼经典语录精选03-18

青海技艺酥油花02-06

酥油读书笔记2000字12-27

藏族酥油花灯节01-20

读后感精选11-18

经典读后感12-13

读后感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