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时间:2021-04-27 11:29:3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自由在高处》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1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种怎样的说法?关于自由,前人之述各不相同,直到如今我也没有得到一种确切的答案。带着对这个书名的疑问,我打开这本书。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产生一些有益的思考,得到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答案。

  也许很多人读书都不爱看序言,我也不愿意看太过冗长乏味的序言,但熊培云的这篇序言:《因为无力,所以执着——我为什么要写作》我却回回看了许多遍。读完这篇自序后,我确定熊培云是一个热爱字如生命的人,他的字具有感情。他能够将自己的感情通过字表达,他很幸运,可以像鲁迅先生一样拿笔作剑,虽然他只是想做胡适一样的人,不去做"英雄","因为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他只想"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和良心去担当"这样的选择也很好。

  无疑,熊培云是一个能握住笔的人,若他失去笔,体会一次无以表达者的痛苦,他会有什么感觉呢?

  他在自序里提到一事,20xx年在米哈博桥他突然有点想写什么的冲动,但是当时他的手上没有可以记录下他此刻想法的工具,因为还在别处有约,一番焦灼后他只能离开。

  读完这一段后我试着想象了一下那个场景,虽然从未经历过这种想些什么却无法记录的事情,但我似乎也能体会到那种失落,那种惆怅。作者曾在微博上写过这样一段话:"当农民守不住自己的土地,法官保不住自己的良心,警察看不住自己的房屋,千万富翁会被灭门,而你握不住手里的笔……这样的时代,没有谁比谁更幸运,只有谁比谁更不幸。"这样无奈又现实的情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我知道很多人都为自己或是为自己的职业而问过其意义所在,上的守住土地、保住良心、看住房屋、不被灭门、握住笔便是很多人的答案。可若是连这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意义都失去了,对我们最想守护的东西都无能为力,那么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否自由?

  是啊,自由,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工作,也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想要的未,我们都觉得自己自由。但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是否所有人选择工作都会把自己的兴趣与喜好放在第一位?是否每一个人在决定自己想要的未时是抛开了所有的外在干扰而只是选择自己最想要的未?不是的,很多人选择工作是把薪水的高低放在第一位,很多人选择未的路时会受到别人的影响。

  所以,生活中也许有很多我们无能为力的地方,但是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我们能改变自己生活的小环境,自己要不触及规则,我们还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只要积极地面对生活,我们就是自由的,我们就不会出现那种握不住手中笔的情况。

  乔布斯说:"你须寻得所爱。"熊培云在少年时便解决了这个问题,除了思考与写作,他的生命别无激情。这是一个多么纯粹的人,能有如此简单的一生所爱,并且能为此而努力奋斗,他实在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反观如今社会绝大多数人想要的太多,得不到的也太多,得不到的永远都在骚动,反而终日忙碌无所得,忘记何为初心,忘记为何而,混混沌沌就蹉跎了一生。

  而我们如今身为学生,当奋发向上,用知识充实自己,即使学习不是我们所爱,我们也应通过学习给自己一个寻找所爱的机会。所谓自由并不是毫无底线的自由,在限度之下,我们可以尽可能地站得高,我们的视野便会变得开阔,便可以看见更多的东西,看见更好的人,周围的许多纷扰在某一个高度以上看,就也许只是庸人自扰过眼浮云,我们,便可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自由的生活,想必是大多数人所期望的。但是自由有许多种,我们可以选择哪种呢?我们知道古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勇,舍生取义的科学家布鲁诺也奉行了这一原则,但是我们也知道"留得青在,不怕没柴烧",伽利略正是为了保全生命、继续自己的人生才选择妥协。

  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他是贪生怕死,既然已经知道了真理,为何不将它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摆脱错误的认知呢?但是事实告诉我们,选择妥协的伽利略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生活,因为他知道他的死亡并没有他活下的意义大,他妥协后的几年中得到的研究成果也在科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理智给人类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即使他因为"懦弱"被众人辱骂,他也不曾后悔。

  感谢黄河弯曲而哺育了如此多的生命,感谢我们国家遭受过的苦难而孕育出了我们如今的中华儿女,感谢我们曾经受过的和以后将会遭受的挫折,因为它们教会了我们我们现在拥有的并不是我们应得的,我们便会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苦难成就了现在的我们,所以不要害怕它,相信凤凰涅槃,我们经受了苦难同样也会重生。

  熊培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相信中国因有社会而有未;相信我们每天的付出都有报偿;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相信大家一起努力,万物各成其美;相信阳光如此美好,坏人也会回头。我同样相信,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困顿中前行的人们,将总有一天会站在自由而幸福的彼岸会师的。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线。因为没有底线,就没有自由。"

  自由在高处,也在低处,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也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国家是如此地自由,我们也是如此地自由。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2

  前段日子,在一位“阅历”非常丰富的同学口中,了解到了两个听说非常不错,非常出名的书,它们就是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和《自由在高处》,本来不太爱看书的我,只是随便听听。后来,看着舍友们每天晚上都有各色各样的活动,落下我孤零零的一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让我的脑海里闪过了这两本书的名字,最后,还是找到这位“阅历”丰富的同学,开始了漫长的对这两本书的啃食!

  两本书相比而言,内容都是围绕对社会的看法而展开的.,里面反映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以及作者的一系列感想!个人觉得,《自由在高处》一书是《重新发现社会》的续篇或重要的补充,着力厘清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因为《重新发现社会》实在是太经典了,而且,两书对比起来,我个人觉得《自由在高处》一书事例更加的令人清晰明白,里面反映的社会现象更能引起读者思想的碰撞,达到一个思想上的高度!所以,我决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自由在高处》一书的心得体会。

  《自由在高处》写了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面包与玫瑰》表达的内容是,即使是战争都挡不住人们对生活本身的热爱,生活本身是有力量的,这是什么都不可抵挡的,而且,生命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第二部分《自救与自由》想表达的是“不自由,仍可活”的观点,“自由”一词是熊培云先生在一书中提的最多的内容,也是他在这一书最想表达的思想,最想表达的精神境界,而这也整整是我们国民最需要调整过来的东西;第三部分《演讲与独白》是对“不自由,仍可活”的进一步阐述,而这也是熊培云目前为止的心灵成长史。从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到“不自由,仍可活”这一老师所追从的精神的现实体会,让我们从理性实质的东西去了解,使文章变得更加的真实,充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个人的一个最大的体会是,我们与熊培云老师的境界还有一定得现实距离,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我觉得这是非常符合我们人性的一个心理思想的,每个人都像老师说的那样的话,我觉得现在可能是社会的一个还不是十分完善的原因把,应该是还不能到达老师的这种境界的。但是,老师的这种对我们心理的剖析,我觉得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老师想从一种思想上去引导我们,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所以,读这本书,不应该从现实意义去考虑它,更应该从一种精神的理念去理解它!

  最后,无聊的我,也想大家推荐一下这两本书,确实是对我们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3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很励志,与许多“XX日的励志书”不同,这本书贵在传达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

  所谓“XX的励志书”,还是大学时的哥们儿刘涛提及的,这类书充满煞有介事的说教,引用些万能的老故事,表达些谁都会讲的观点,而其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剪刀+胶水+编造,号称成功学的什么什么教材,改变命运的什么什么,吹破天的虚,不过凑一帮人十天半个月加工出来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处》,发现跟看完《越狱》的感觉有些相似,原来,小强真的打不死;原来,所处逆境与麦克和安迪相比来说不算什么。

  这本书好读的原因,除了思想积极、鼓舞人心外,还有一点是因为语言流畅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来的,而不是憋出来、挤出来的。

  为什么有如此的见识,有如此的语言?看看内容就知道了,作者读了多少书,到过多少地方。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是不错的。如果难以行万里路,那就先读万卷书吧,不必担心成为“书呆子”,因为读书数量到不了那“骨灰”级别,所读的书也不会全像《九阴真经》或《葵花宝典》那样剑走偏锋。

  假设选择的书足够“活”,即使不可能身临书的“自由市场”,起码不会有“计划经济”那么禁锢。今天,始皇大帝终究难以再一声令下“焚书坑儒”,况且网络时代,这个喧嚣的信息大集是一个观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处,书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题让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样在挪动一个数字的情况下,让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为10的上标,即102。实际上,但从脑筋急转弯来说,做不出这道题并不能证明水平不行,这道题只是用来说明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方式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千方百计地解决好问题,除了乐观、积极,还得要动脑,有积极的行动,不能傻乐呵。

  在选美小姐遍地生花、高富帅、白富美夺人眼球,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年代,《奋斗》与《士兵突击》的火爆不是偶然,X丝的逆袭又有什么不可能?可以转换为生产力的,除了资本、土地、权力,还有知识、科技与思想。作文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4

  我时时在想——现实的最深处会是什么?

  狭小的天空,虽说听过看见大自然心情就会舒畅之类的话,但是在城市里,残留的自然仅限于天空而已。就算仰望那种天空——也只有狭小。被电线和大楼覆盖至尽,简直就像被蜘蛛网和监狱幽禁一样。是的——我正是被"生病"这种可怕的东西囚禁在这里。救世主也好正义的伙伴也好,谁都不能把我救出去。

  时间从泛陈的书籍中剥落,恍惚间,十七个春秋已悄然流逝。叛逆与张扬,思恋而忧伤的我们,存在总是被简化,情感总是被忽略。一只脚迫不及待地跨入青春的大门,另一支脚却还在眷恋童年。

  习惯了一个人被丢在家,习惯了无边的静谧,也习惯了无尽的孤独。没有人声的聒噪,没有烦乱的心绪,宛若徒走在雪地上那种冰冷的感觉。我想,寂寞也是一种享受,回忆就是幸福的答案。

  我也有过美丽的曾经,在那些万恶的暴风雨之前还无忧无虑畅笑的记忆。有时会羡慕那会儿的恣意欢乐,偶尔还可以借此自我安慰,而不至于在某些时候觉得自己拥有的美好全是泡沫。可惜那些微不足道的记忆在这无比真实的现实面前只能选择被湮没。

  课堂上,看着试卷上鲜红的分数,手中的笔自然地滑落桌底。眼里沁着辛酸的雾泪,可是,不能哭。我勒令自己要平静地看待分数,要笑着走过这些令我不知所措的错误。但是我却没有一次做到。厚重的课本,上面繁琐的笔记将我囚禁在狭窄的圈子里,没有出口。我不向上,是的,可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懂,那些低头独自走在路上的人的笑容是那么无奈。我们应该单纯、快乐,不是么?可又有谁能笑得释怀。

  那天,我去了书店。随手翻开了那本无谓太多期待的书。一瞬间,醒悟写满瞳仁。

  那书的作者是位留学过巴黎的作家,他也曾为为什么要写作而迷茫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他笔下鲜活起来,他用美好的事实以及小人物内心最真切的心理诉说着希望的价值。无论是写悲剧还是喜剧,无论描述古往还是今来,他都能把内心的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句"因为无力,所以执着",则冥冥中把他的答案表露无遗。

  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人文社会学"推倒重来"。对于那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自己的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是在寥寥无几,而能够像他这样独道地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冰心的文字带给我的是童真与自然,朱自清的文字带给我的是真诚与优美,而他的文字,带给我的是无比的感动。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没有理由不感激。

  书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巴黎玫瑰"的。1942年5月,德军第三个机械化师越过孚日山脉,沿罗纳河两岸直驱巴黎。当德军进驻巴黎时,驻扎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德军发现,几乎所有的巴黎女人都手捧着鲜花,面带笑容,眼里没有一丝绝望的神情。当年执勤的德军士兵著书回忆此事时,同样不忘感慨:"我们可以征服这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这令我不禁想到那部写满人性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记忆扯成了一条长线,看不到终点的长线,周边零碎的碎片,是被遗忘在角落里却依旧熠熠生辉的星光。我知道没有人可以陪我走完这条路,唯有自己。我终究是要学者跨过记忆的。

  我想,我不应该再继续迷惘,因为我有属于我自己的宿命。

  跋涉的生命总有疲惫的时候,行走在青春的路上,我知道,谁都有张皇失措的匆忙。青涩而恐慌的我们,在幼稚与成熟的夹缝里,那么多梦想,那么多理想,占满了整个心房。而那些束缚与挫折,促生了我们的迷惘,然而,请不要畏惧它,因为你有战胜它的力量。此时此刻,我们只需静静地思索,慢慢地感受。

  每一朵花,都有它自己的香味,每一棵树,都有它自己的年轮。而我们,穿行于繁华街道,徘徊在十字路口,属于我们的,是这整片青春。抛开那些约束自己的心情,孤独只是一场练习,而内心,确实一棵会开花的树。崇拜的诞生,只因梦想的破壳。

  生活需要黄昏,需要黄昏后的黑暗,需要黑暗中的等待,需要等待后的黎明,需要黎明前的重生。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这是我的人生,我必须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够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所以,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有!

  梦想,不会因为现实而暗淡,这便是它最令人窒息的美。青春是脆弱的,它承载了岁月的摧磨,但请做最执着的自己,让坚强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做任何一件事都不能一蹴而就,在一个选择放弃的人眼里,世界充满了难题,而对坚持到底的人来说,世界到处是崭露头角的机会。那便是我们所向往的自由。

  现在我想,那现实最深处的,应该是我们选择不同方向、不同道路的那份坚持吧。那么就让我做最执着的自己,去飞向自由的高处!那便是我的宿命.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相关文章:

读爱和自由有感(8篇)03-26

读爱和自由有感8篇03-26

读爱和自由有感精选8篇03-26

读爱和自由有感(集合8篇)03-26

读《冬天》有感04-01

读赞美有感03-29

读《爱》有感03-28

读《金翅雀》有感03-27

读中庸有感03-27

读《自信》有感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