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论语》有感

时间:2021-04-17 12:20: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论语》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

读《论语》有感1

  懂了,我终于彻底地悟得了啥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确,就像这道数学题一样,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熟悉的世界里,还有许多不为我们所熟知的领域,我们应该诚实地去面对一切,会就是会,懂就是懂,千万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装会,不懂装懂!如若这样,我们的飞船还怎么上天

  潜艇还怎么深入海底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

  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其实,丁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过去,甚至还可以委婉地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深奥,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但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也绝没有“卖关子”。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即使是在专业领域内,那种自诩或表现为无所不知的“专家”,不仅其学识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怀疑的。

读《论语》有感2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民殷王室的后裔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其远祖遂成为宋国贵族孔子出生于鲁国地位亦由公卿下降而为士。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学无常师尤其留意于周代的礼仪制度以恢复周初的“德政”为自己的理想并很早便以博学知礼而名闻遐迩。

  “儒”在甲骨文中作“”象形字本义是沐浴儒身指那些以为人相礼祭祖祀神为本质的人。因相礼前他们必须沐浴斋戒故称之为“儒”。

  说到了儒家经典就自然要提到《论语》。“论语”二字的解释有很多。《汉书·艺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说法有很多很多现代人一般皆从《汉书》之说将其理解为语言的论纂用现代汉语说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论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它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

  《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此中“仁”出现过109次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

  说到为人处世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说到为政治国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

  总之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帅着忠恕孝悌宽恭信敏惠智、勇刚毅等诸多道德规范。

  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的潮流相背离的如政治上的复古倾向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对妇女、劳动的轻视等但瑕不掩瑜祖先具有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为之骄傲的。

读《论语》有感3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题记

  很少有人能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表面上这是说:我(孔子)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处身立世,四十岁时有自己的主见,五十岁时懂得且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时对耳闻的东西能融合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的生活,而且不会超越礼教的准则。若再引申则可为修德进学阶段:

  (1)要有志向学,这个我们大多数人能做到,

  (2)为建立自己的基础思想,以确所立,就是要认定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个也有人能做到。而这中间你可能会对人生、志向、道德等产生疑问,无妨。

  (3)四十而不惑,但当你到达中年,又经过十年的学习与砺炼,这时你对人生你选择的人生之路就没有什么可顾虑和疑问了。而这种不惑正源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四十不惑的人都是能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的人。四十不惑的人也不会因外界的干扰而对自己固有的精神家园所疑惑,所以能达到“四十而不惑”“这个境界的人就不简单了。

  (4)则知天命,初读到这句话,我感到很可笑,”五十“就知道“天命”?那认为这只不过是孔子的一种自我吹嘘罢了!但细下一品,又发觉了一些道理。所谓“天命”,不过是上天给你这辈子能做的事,自己的目标,若按现在的六十岁退休,那你五十岁才开始奋斗,这不是晚了吗?这时,我们或许该抱着一种“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心态,当然这不是消极,而是一种人生观,如果我在五十岁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理想,或是离理想的实现已经不远了,那五十岁的自然就可知天命。

  (5)为耳顺,入耳之事有顺,有不顺,因为知道哪些不顺亦有其道理(由不惑而来),甚至也属天命(由知天命而来),故能修养到一切入耳为顺。

  (6)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前六十九年里,因为做什么都不会违背礼教,当七十岁时,你就是随心所欲的生活,你的行为也合乎礼仪,因为心习惯了一切由心而发,就好比习惯成自然,这也是为学修德的最高境界,即思想与道德的融合。

  由此也可看出,为什么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因为他做到了这些,他的思考、行为、修养已达到了一种境界,反观历史上又有多少人能这样,现今,又存有多少,在我心里,这样的人只有两位:孔子和陶潜。

  总而言之,今天,我要谈到的《论语》也是孔子在他生命中这73年里通过一些亲身实践和长期的生活经验,以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中和弟子一起总结出的哲理和修养。涉及的范围广,内容丰富,堪称儒家经典。

  “百善孝为先”,在历史文明渊渊长河之中,中国这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国度更放在了第一位。而讲究人的道德修养的孔子更是在《论语》里多次提到了孝顺之道。

  在孔子主张孝顺之道里,我个人比较喜欢这几句:

  孔子曰:“其为人也孝娣,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奇也。君子务本,本立道而生,孝娣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来仁。行有余力,由以学之。“《学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所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这是孔子眼中的孝。

  如今,我们已远离了产生敬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生活中,父子关系已经不存在和君臣关系的对立,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其实不是。当初,孔子与颜回、子路一起聊天,孔子说了自己的志向,很简单的三句话: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志向就是让老人安顿,朋友信任,年青人怀念。而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这让我们想起,中华民族有一种美德叫孝敬!

  老者安之,可如今这个时代“安“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吗?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可能人人都想过,可要做到却并不容易。

  现如今,对于老人的安顿,我们或许有着种种标准,买多大的房子,买各样的高级补品,买多贵的衣服,报无数的旅游团……,但这样,老人的心“安“了吗?这些看似高级富裕的生活,在老人心中,只不过是传递着一种信息,儿子(女儿)生活很好!这一点能让他们稍安,除此之外,便也没什么用处了。

  孝顺父母,就是将父母养着就好了吗?

  孔子对此也做出过回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所乎?”如果孝顺就是交替父母养着,那狗和马这些动物也是得到了饲养,如果你只是让父母衣食无忧,而没有从心里去敬重他,那这和养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中国人说孝,常是“孝敬”,“孝敬”这样说,由此可见孝与敬是密不可分的,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心中的那份“敬”!可如今人们尽孝最不容易做的就是心中的那份敬,孔子说过:色难,对父母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和颜悦色了,比如,有时,夏天里,天气热,你不让父母吃上一顿的剩菜,父母却认为倒掉可惜,非要吃,这里,双方往往就起了争执,在我们心里可能就会想,这明明是为了父母好,预防他们生病,他们却要给我发火,觉得很委屈,让自己心中也窜起一股无名火!这时,自然“色难”,其实,反过来想一想,父母也是为我们好呀!他们怕养成浪费的习惯,让以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所以说,并不是所有事父母都是对的,这时,怎么办呢?

  孔子提出过一个观点“事父母几谏,见忘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在与父母的观点不同时(或是父母错了),那就应该很轻微的告诉父母,加以劝阻,如父母不同意自己的观点,仍然要孝敬父母而不违背他们,这样,自己有可能须担忧操劳,但却不能怨恨他们。

  我们常把孝说成孝顺,意思就是孝敬父母,就要顺从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内心高兴,也就是让父母安于心。

  现在常常有儿女在大城市打拼,忙于事业,把父母接到身边,父母又不愿意离开故土,故两地分隔,中国有句老话叫:“儿行千里母担忧”,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就很难安于心了,故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时,做为子女,最好能不出远门,如果非要出远门,那一定要有目标,这并不是说,父母在时,子女就必须守在父母身边,为父母尽孝道,平平庸庸地生活,等到父母离世了才开始创业、打拼。不是这样,因为哪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人中龙凤,孔子的意思只是说,儿女在外,无论去哪,都要有个定点且要第一时间告知父母,比如:今天你因为工作要暂时从上海到成都,那你就应该立即给父母打电话,说你要几点到成都,途中若有变化,也应该将新的计划告知父母,好让父母不要太担心,这也是一种孝!

  孔子所提之孝,大多数还是能值得我们当今社会去运用遵守,但也有少数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限制,而在如今不提倡,如:“父为子隐,子为你隐。”这个的意思是,父母做错了事,儿子要替父亲隐瞒,在当时,这属于礼的一种,但现在,我们却不提倡。

  孔子十五岁时开始致立于学习,那我想他前十五年一定是在学习品质、修养,由此可见:想成才,先成人,而现如今,我们从三岁弄好上幼儿园,七岁读小学,在十五岁时知识应该很多了!可为什么从十五岁开始学习的孔子却能成为后人推崇的大家。由此可见:想成才,先成人。人的品质德行对他一生的影响有着多大。当然,在这期间,学习的韧劲与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已为我们一套独特的学习之道!

  首先,不要成为一个空想家,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天不吃饭,晚上不睡觉,就在那苦苦空想,那是没有多大的益处的,还不如去学习,是啊,现如今,学生们整天坐在教室里,认真听进老师所授知识的人不多,空想的倒不少,总是想着,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晚上看什么电视,如何出风头……,那学习又怎能好起来呢?大人们有时也常常抱怨,想看书,但看个几页就会觉得没兴致,不是不想看,是看书时想的东西太多,也常常懊恼,便叫自己的小孩,抓紧机会读书,觉得到了以后,也想看也看不进去。

  而很多概念也只有一字之差,人可以有雄心,却不要有野心,可以有理想,但不要空想,你可以把空想转变成理想,但勿把理想变成空想。比如有些小女孩会天天空想。可以每天穿不一样漂亮的衣服,那可以把这个变为理想啊!这样,你再想起这件事时,就可以不再是毫无边界的乱想,而是你努力的动力与方向了。

  那有了理想,又如何转化为现实呢?唯有不断努力地学习。

  学习,注重一种方法,为什么有人读的越多却越愚?孔子早已做过解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光学习不思考会疑惑,但如果光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危险!前一句很多人都明白,可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是这个意思:如果一个人光思考,但又不知道这样对不对,就这样漫无目的地想,对他的成长是不是就存在了危险?就好比一群羊在广袤的草原上奔跑,但少了头羊的带领,那这群羊在危机四伏的草原上就存在了危险。由此说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与思并重,只有勤学多思的人才能不误入歧途。

  但有时,向书本学习,不如向人世学习,如果一但有这样的悟性,那他则处处可学,不愁无学。

  子贡曾问孔子:孔圉这个人为什么能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这文也。”孔子说:“这个人聪明勤勉而又好学,不以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文”。

  其实孔圉的表现体现的是一种态度,而这种态度在孔子的学生颜回身上也体现过。曾子赞过:“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从事于斯矣。”这里的昔者吾友便是指颜回。

  在一个学习过程中,我们能够学到太多的知识和感悟,可是,人的一生为什么要学习呢?孔子这样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变奚以为?”《诗经》过去是在当作教科书的,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之于鸟兽草木之名。“人们能从《诗经》里学到很多东西,可以增强你的联想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劝谏能力。这些道理近处可以侍奉父母,远处可以为君主解忧,还能认识许多花草植物的名称,这其实就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态度。宋朝的张载在后来也提过这样的观点:“为天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讲的是这种态度,所以,在孔子所提倡的学习之道中,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做一个行者。

  温习,也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中最要紧的一点。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更深的知识,那你就可为人师了。在温习后能发现新的知识的人,在历史上大多都富有盛名,就拿“颠张醉素”中的醉素来说吧!醉素也就是书法大家怀素,他与草圣张旭并肩,怀素曾一日九醉,时人呼之醉僧。怀素能有这样的成就完全源自于坚持不懈的苦练,他每天一遍一遍的温习重复,因为买不起纸,后来就在芭蕉上练字,也成就了一段佳话。而这也可说明,温故知新的重要。

  但现在,学生们在学习中也常温故,但却忽略了同样重要的知新,假如只是一遍一遍的看,却不思考,那也不行,因此,学习积累与钻研应结合在一起,还能偏废。

  所谓学习之道,讲了这么多,但关键还是在于个人的领悟,若只一味死学,那你就会不灵动,像一潭死水,也就没什么乐趣可谈。

  对论语之心得,个人而有不同,或浅或深,取之于各人之精神之领悟,惟千从心,而盖此唯余所得。

  简言之,借孔子一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最简单的,也许是最难做到的。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以用行动告诉我们“想成才,先成人”这个质朴的道理。知识对一个人来说固然重要,但人的本身修养与本质却更珍贵。这或许就是论语的真谛了吧,孔子为师授学的准则了吧!

  如今,再翻开这本敦厚历史的几千年前智慧的结晶,透过尘埃,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智者睿智的目光,突然觉得这本书不再枯燥呆板,而是在质朴里透出一缕缕人性的光芒。

读《论语》有感4

  在这个充满欢天喜地的寒假里,我阅读了众多名家名作,在这众多名家名作中里我最流连忘返的肯定非《论语》莫属了,《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让我意解难分,每一句理解都让我知足了,还有每一句名言警句也都让我精神饱满了。《论语》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流连忘返,每一句的理解都让我仿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论语》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政治和学习创作的。

  曾子和孔子是两位古代名人,都一直是主张积极参与政治的。他曾说过:“读书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他还说:“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不屈服。这样的人才是君子吗?是君子啊!孔子之后,曾子勇敢地担负起推行仁德的重任。”

  读完这本名家名作,我懂得了一个令我终身难忘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之间都要讲究一个‘礼’字,在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讲了一个‘仁’字,在守实守信的人叫做“君子”,读后感《读《论语》有感500字》。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相互照顾,互相帮助,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一个文明社会,甚至是一座城市,一个世界,都将会是和睦和平的,世界就不会再爆发出一次有一次的战争了,每次战争后,每个国家的士兵都会有所伤亡,是地球母亲创造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再也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战争,让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文明世界吧,让我们从现就开始努力吧!”

  我要再回顾一下这本书,一起和孔子各代历史伟人去书的海洋里遨游,一探随其中的奥秘之处,品味其中的乐趣之处。

读《论语》有感5

  近来,我们学校开始了“好书漂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读了很多有益的书,其中最喜欢《论语》这本书。这本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道德观念及教育思想。

  书本里面写了许多故事,其中有一篇是写 “孔子学琴”,孔子从小刻苦好学,他向鲁国大师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几天,大师都很满意了,但是孔子觉得自己还没有掌握技巧,又过了几天,孔子已经把这首曲子弹得如行云流水般动听了,可孔子还是觉得曲子的道理没有理会。读到这里,我觉得孔子很专心学琴,没有浪费时间,他整个人都沉醉在音乐当中。

  当我继续读下去,我知道孔子把这首曲子奏得跌宕起伏了,可以学新的曲子。但他还没体会作者是谁,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经过不断练习,终于有一天,他从曲子里感受到了作曲者,就是周文王。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学习知识之后,不要骄傲自满,无论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不明白的事,都要用专心致志、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还要不懂就问。孔子勤学好问,对事情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读了《论语》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读《论语》有感6

  于丹这位作者编写了一本《论语》感悟,主要讲了以下七个道,对我在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帮助。

  第一,孝敬之道,孝敬是一种人物,可能从你生下来你就必须孝顺自己的长辈,但它不是一种本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人开导,教诲的。

  第二,智慧之道,知识可能是生产智慧的基本条件,但小聪明和智慧截然不同,我们成功是需要智慧的,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千万不能动歪脑筋。

  第三,学习之道,一个人需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才能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淘汰,不同的人,在学习的方法上也是不同的,需取长补短,不耻下问。

  第四,诚信之道,人活着是为了正义,不能靠投机取巧,不守信誉去生活,孔子道,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说到就要做到,做事一定要坚持到底,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第五,治世之道,可能我们小孩谈不上什么治世,但我们也要学一学,没准你长大就是总统呢。如果仅用政令来诱导,来约束那老百姓只能安分守己的去生活,免去很多刑法,但这不足以上树立他们的廉耻之心。

  第六,忠恕之道,就是忠诚于自己善待他人,不要背叛自己,做人做事都有一个贯彻始终的观念,尽自己的心去帮助他人,不要把种种是非推及给他人,要跟别人换位思考,假如别人这样对你呢?

  第七,仁爱之道,仁爱是一种人格情怀,它应表现为一种高风亮节,一种胸怀大志的气度,要帮助别人,鼓励别人,它是一种身体立行,点点滴滴的行为,不仅让别人受益,自己也很开心,也有收获。

  这七道,耐人寻味!

读《论语》有感7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里的古文,里面有教人们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有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孝顺父母.

  父母们总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绝了,他(她)们叫我去买东西,我也拒绝了.只要是父母们叫我去干的事情,我都没有完成.

  有一次,母亲叫我去买面包,我没答应,这次她生气了:"只会吃,不会做,真是一个窝囊废."说完,还打了我.母亲从不打我,从不骂我,从不生我的气,这次她是真的发怒了.我伤心极了,躲到被子里去哭.

  从这学期学了《论语》后,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学了《论语》对人是非常有用的!会让人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亲有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读《论语》有感8

  中国古学博大精深。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将中国人民从千百年的水生火热之中解救出来。其中儒家学派是我最喜爱的一家学派,它让我受益非浅。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又名孔夫子,他名丘,字仲尼,山东鲁国人。他可是人类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与弟子编纂的《论语》被流传千百年,将知识以及人间道理向世界各地传播。当翻开一些语文课本,你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天不生夫子,万古如长夜。”这正是世人对孔夫子的赞扬。

  在读完《论语》后,我深有体会,其中有几条孔子语录让我铭记在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我们都耳熟能响,这句语录后来也变成了成语——择善而从。我们的漫漫人生路上,总会遇到那么几个人,可没有人是完美的,他们各有所长,也有缺陷。我们该怎样向他们学习呢?我们要从他们的身上找到他们的优点,并向他们学习;找到他们的缺点,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缺点,在将这些缺点改正。这不正是学习的好方法吗?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看上去这句话好像不关学习什么事,其实道出了一部分学习真谛,学习不能求快,要慢一点,稳稳当当的一步一步学,不能一口气吃成胖子,学习太快反而会让知识更快流失;在我们学习时,不能因为休息一会这样的小利而暂时停止学习,这样子学习是会让自己更加“贪图小利”,如果面前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呢?所以我们要从一开始就抗拒小利,认真休息。这难道不是学习的道理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我都到这句话时就肯定,孔子一定是一个重视学习方法的一位长者。在学习时,我们会学到很多知识,但如果我们不去反复地温故它,也许有一天,这些知识就慢慢离你而去;在生活中,我们周围的朋友,家人都会给我们提一些建议,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我们都要虚心接受他们的建议,这样才会成长进步;当你小有名气时,定当还有人不太了解你,这时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君子的表现,我们要表现得平静一点,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自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这难道不是学习的好表现吗?

  孔夫子知道的知识是多少呢?犹如那滔滔江水吧。

  《论语》所带来的道理数之不尽,孔夫子流传的学习精神也不会殆尽。我们应当感谢《论语》带来的知识,更应当感谢孔夫子编纂了这篇千古长论。

读《论语》有感9

  七月,盛夏。日子波澜不惊,此时,窗外雨水滴答,清脆悦耳。雨点溅落在窗台上,风吹着雨丝穿过窗户,一阵凉意。这样慵懒的时刻,捧一本书,在文字里度过。此季的主旋律,源于一本《论语》。

  书桌上,静静地躺着《论语》,思绪又飘到了刚刚接触《论语》的时候。记忆里,简陋的初中课本,我还是一只小小的毛毛虫,不知道鲜花的芬芳,懵懵懂懂的跟着老师读、念、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时的感觉很困惑,天天做作业,不是复习就是预习,哪来的愉悦?

  现在想想,那时虽读《论语》,始终一知半解,参不太透。偶尔提及,只是人云亦云的胡诌几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耳熟能详的句子。后来,偶遇旧书摊,附庸风雅地淘来一本线装的《论语》繁体本,一行行繁体竖字,硬着头皮读了一遍。说实话,那一遍没读懂什么,只读了一些表面的文字而已,得出结论:《论语》难读!在没有小说看的日子,偶尔也会翻翻那早已发黄的纸页,只是依然无法读懂其意!

  再读《论语》,正是于丹热播的时候,那个时候不叫读了,是看。于丹教授声情并茂的解读,我又一次翻开那本《论语》,泛黄的书页由于岁月的风蚀,留下了时间的沧桑,失去了特有的那种书香,有些霉味,但这并不影响我徜徉在经典里。那些日子,孔夫子亲切得犹如邻家老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也不再深不可测、高不可及,那些似曾相识的警句、良言迎面扑来……而我如遇故知,信矣!

  轻轻地合上书卷,穿越2500年风云的华光,惊觉这一团燃烧了数千年却依然熊熊的火焰,跨越漫漫时空,仍然照亮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等,我能做的,只是,跨越千年的距离,了解你,仰望你。不为别的,只为贴近你的温暖。

读《论语》有感10

  《论语》读后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

  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

  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论语》只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专业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实不然。

  在我看来,《论语》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涤,不,应该用一次升华。孔子的《论语》很少由长篇大论,每一则都很简练。因为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句短语就是最好的叙述。

读《论语》有感1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记得这是初一的时候第一次接触《论语》,而现在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些竟然是从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妹妹口中讲出,一边背诵一边抱怨古人写字总喜欢写“错别字”,同样的字体,竟有多种读音,我不禁为这种独特的感慨开怀大笑,原来儒家经典,现在已经开始伴着小朋友成长。人常道“钻孔钻孔”,先钻后有孔,自然而然,伴着情景喜剧的推出,孔子的'老师却被认为钻子,然而,撇开一系列的喜剧笑话,以真诚的态度去读《论语》,却别有一番体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想这是我们所接触的内容中最简单的一句吧。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语,却是我们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态度,不耻下问,人人会说,当真正要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坦然接受,因为自己怕被别人笑话,不曾尝试抛开面子,虚心请教。反之,你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功与进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每一位学生来说,也不失为对学习的一种劝勉,诚诚恳恳的学习态度是至观学习的重要因素,只学习不思考,对于总结出的规律死记硬背,无疑是事倍功半,伽利略因为有了探索精神,敢于实践才成为人们所景仰的学者,而对于孔子,教育学生要有勤学好问,温故知新的精神,才使得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大学问家,才使得儒家思想影响至今。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孔子静心总结的哲理名言,每一句都会发人深省,受益匪浅,每个人都想拥有孔子的智慧,殊不知,在他的背后,却也是做到勤奋、多问才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人形象。在读《论语》的同时,我们才能体会到一个成功人士背后所付出的艰辛,这无疑是我们求学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支柱。

读《论语》有感12

  从我们咿呀学语开始,论语就出现在了我们的身边,从小学开始朦朦胧胧地诵读,到初中的耳熟能详,到高中的一知半解,论语可以说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但我们却从来没能真正了解它的意义,就像每天见面时都打招呼的朋友,但也仅仅是打了招呼,只是眼熟罢了。而在机缘巧合之下,我选修了张老师的《论语》和孙老师的《传统文学修养》,这两门课促使我重新拿起论语,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老朋友,重新认识了皮囊之下的有趣灵魂。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对论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从简单的伦理道德规范深

  入到了人心和人性的本质,在探查到本质之后我才感到耳目一新,恍然大悟。人心由本性心和世俗心构成。本性心是指孝悌之心、诚心、反省之心,它重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人之初性本善的体现;而世俗心则是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苦与乐的并存。这点醒了我,在深入理解《论语之前》,我从未想要认真考虑人的本心是怎么一回事,我甚至一度怀疑人性本恶,而老师们的讲解点醒了我,让我明白了我看待问题的局限性,我只是看到了人的世俗心,而没有看到人的本性心,我只看到了人性后天之恶,却没有看到人性先天之善,感谢老师纠正了我狭隘的观点。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本性心和世俗心的论证,“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是在劝说人们保持本性,去追逐更高等级的美德;《论语》中也有很多关于世俗心的论述,“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世俗心的美丑善恶便体现出来,有人从世俗之恶,巧言令色,甘为小人,有人从世俗之善,孝顺善学,志为君子。但我们每个人都是世俗中人,不是什么超脱世外的神仙圣人,人的世俗心和本性心是一体的,我们在看待人时不能将这两心割离开,不能过分的只强调本性心

  或者世俗心,否则我们看到的就不是完整的人。

  李翱的《复性书》中讲道:“人之所以为圣人之,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堕也。”其中“性”就是指人之本性心,“堕”就是指人之世俗心。从前我不理解人的世俗心和本性心,我总是悲观地以世俗心来揣测他人,我认为人们帮助他人、投身于公益,都是有利可图的,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谁愿意花多余的精

  力和金钱去做那些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呢?而在深入学习论语后,我明白了人之初,性本善,真的有人愿意牺牲自己去帮助他人,尤其是这次疫情,有很多人愿意伸出援手,真的有人愿意舍己为人。

  重读《论语》使我受益颇深,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也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周润发主演的《孔子》,真是合适的演员出演了合适的角色,周润发主演的孔子使孔子这个圣人形象多了一丝人间气息,也一改古文中严肃、为天下奔波的士大夫形象,增添了一份温柔和蔼,多了一分心系天下苍生的慈悲。在《传统文学修养》课上,老师也曾放映过,但由于时间问题并未完完整放映,想要了解孔子的同学可以重新观看一下这部电影。

读《论语》有感13

  昨天读了一本好书《于丹〈论语〉心得》,起初只是随手翻翻,没想到一拿起来居然就放不下了。

  文字其实不多,中华书局为此在版面和装帧上颇下了一番功夫,我花了个把小时把书读了一半,但最后还是忍不住买了下来。因为读好书不应该囫囵吞枣,即便吞下,也该像骆驼反刍那样细细咀嚼,而我因为最近的烦恼,正好需要这样静心的良药。

  这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会思考人、人性和生活的意义这类问题,读了不少老外的东西,反过来发现其实很多让某些人“惊羡”、甚至时常用以炫耀自己的学问的所谓“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我们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提出的思想何其相似。

  例如,培根的“人的行为准则是,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根本上讲,是一个道理。弗洛伊德提出人有“生的本能”(建设性本能)和“死的本能”(破坏性本能),人之所以生而不死,是两种力量的对抗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短时间内,生的力量占优势,然而长远的,死亡终将来临。这是否和中国传统的太极两仪如出一辙?

  读这本书,的确会产生很多共鸣,如于丹所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一起感受两千年前孔子的温暖,这样的想法,真好。

读《论语》有感14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xx-前4xx),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读《论语》有感15

  论语,一个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论语读后感500字。他讲述了“仁”.“礼”.“德”……的教育,让我们懂得了真心待人,与人为善彬彬有礼,敬贤礼士,冰清玉洁,严于律己 ……

  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仁”,我们要先让自己学会去爱,在引领他人学会去爱,让世间充满爱,大爱满人间!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作,也是人类历史与世界各国共同的宝贵财富。

  读《论语》,让我懂得了君子之道,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学论语,学宽容。学论语,学正义。学论语,学义气。

  读了论语,我们要学会宽容和忍让。即使别人对不起我了,我也应该原谅她。是论语让我知道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学会了宽容别人,也就快乐了自己。我们何乐而不为?

  读了论语,我们要学会正直和善良,我们用真心对待他人,用心底那颗最忠诚,最热情,最朴素,最真诚的心对待别人。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所以对待朋友要有义气,才够朋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论语给予我们的是无穷的真理与智慧,未来的日子我将通过论语不断地进行自我增值,不求做一个腰缠万贯的有钱人,只求做一个心明如镜的快乐人!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相关文章:

读《灯光》有感(通用15篇)04-01

读《故乡》有感(通用15篇)03-29

读中庸有感通用12篇03-27

读目送有感通用15篇04-14

读《匆匆》有感 通用15篇04-13

读《灯光》有感通用15篇04-12

读《自信》有感(通用15篇)04-07

读《快乐》有感通用15篇04-04

读《神奇校车》有感(通用15篇)03-31

读《神奇校车》有感通用15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