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资本论有感

时间:2021-03-31 13:36:1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资本论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资本论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资本论有感1

  托马斯·皮凯蒂所著的《21世纪资本论》一经出版就引起学术界、经济、政治领域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与大多数经济著作不同,托马斯这本书的核心不在于研究经济如何增长,而是聚焦财富和收入的分配问题。而这对于贫富差距逐渐增大,社会矛盾逐渐大的我国尤其有启示。

  托马斯指出,有一种强大的机制在推动收入与财富的趋同与分化,而这种力量并不会自动减弱或消失。

  趋同的力量是知识与技能的扩散。“落后国家是通过提高科技水平、专业知识与技能和教育水准来追赶发达国家的,而不是通过成为富国的资产。知识的扩散并不是上天赐予的甘露:是对外开放和贸易加速了知识的扩散(闭关锁国阻碍了科技的传播)。知识的扩散取决于一个国家调动资金的能力以及鼓励大规模教育和培训投入的体制。”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引进大量的资金和技术,高速发展了三十多年,生产率大大提高。现在,中国在国家战略层面确定建设“创新型”国家,恰恰是对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知识和技能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帮助我国成为更加富足和强大的国家。

  分化的力量则表现为高收入者的收入所占比重的交替变化和资本收入比的交替变化。托马斯用大量的数据来验证这种现象,并进一步解释了这种现象背后的规律,即r>g。其中r代表资本收益率,包括利润、股利、利息、租金和其他资本收入;g代表经济增长率。托马斯比较了过去几百年的经济数据,发现发达国家的资本回报率约为每年4%-5%,而GDP的增速为1%-2%,资本回报率几乎是经济增长率的3倍。由此,托马斯对市场机制彻底丧失了信心,因为“r>g的不平等,与任何形式的市场缺陷都无关。”

  这似乎指出了社会财富不平等的根源。在第三部分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靠工资还是吃遗产?一个在社会上勤恳劳动的人得到的工资甚至远低于靠遗产利息来过日子的人;辛辛苦苦上班打拼的人永远追不上拼爹吃利息的人。资本导致的不平等比劳动导致的不平等要更加严重,社会财富通过资本的再分配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华尔街20%的人群占有了美国90%的财富,收入最高20%分家庭占有的收入是最低20%家庭的15倍。如此巨大的贫富差距,也难怪中产阶级要占领华尔街。

  究其根源,美国贫富差距加大的一个根源是超级经理人阶层的兴起。哪怕是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职业经理人的薪水仍然高的吓人。高盛的高管比Intel公司的高管薪水要多得多,哪怕是后者可能劳动量更大。高薪水固然能刺激生产率的提高,但是根据边际效应,在高薪水下,提高工资对于生产效率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但却有可能加大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金钱激励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

  美国贫富差距加大的另一个根源是其税收法规总是有利于富人。富人们的税率甚至比穷人们的税率还要低,这是难以想象的。工资的调节对于社会财富分配、

  减小贫富差距可能不会带来很大作用,因为富人们通过资本得到的回报远高于通过劳动得到的回报。这时候,累进税制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托马斯也提出解决财富分配的方法是实行累进税——对高收入人群征收高额赋税。

  而在我国,导致美国贫富差距加大的因素并不存在。对比北上广的房价和物价来说,很多职业经理人的薪水不算很高。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税务负担比较重的国家,现行的累进税制对高收入者已经征收了35%—45%的个人所得税。继续加大税率不仅使国民税务负担进一步增加,也有潜在的资本和人才流失的风险。

  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在我国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甚至引发社会产生“仇富”心理。原因是什么?

  托马斯在中文版序言中写到,“眼下在中国,公共资本似乎占国民资本的一半左右(据估算约占1/3—1/2)。如果公共资本保证更均等地分配资本所创造的的财富及其赋予的权利,这样高的公共资本可以促进中国模式的构想——结构上更加平等、面对私人利益更加注重保护公共福利的模式。”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我认为r>g不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权力。一旦有了权力,财富聚敛的速度会远远超过任何正常情况下资本的累积速度。在我国,权力腐败所引起的社会财富不平等远超其他因素,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也大概是为什么新一任政府上台便大力反腐的原因。当下,除了大力反腐,我们还不能否认市场机制的作用。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资本回报率和产出回报率的不对应并不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打破行业垄断、减少税负、放宽市场才能更好的促进市场平等和市场繁荣。

  托马斯的《21世纪资本论》主要探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分配情况,但它所提出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对于高速发展的我国来说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平衡社会收入分配,这仍是一个我们都要思考的问题。

读资本论有感2

  刚刚接触《微观经济学》——宋承先主编时,就纯粹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理论分析、图表分析等等来说,还能接受,但书中大量引用《资本论》中的话来分析微观中的概念、理论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时,感受到的是自己完全的无知,。一句话,一段话读再多遍,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微观的学习,下定决心看一看《资本论》第一卷,花了一个半月,除了书中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儿童、妇女的剥削的残酷感到愤怒外,应该说再没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边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它被马克思组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本天书?这种从读《资本论》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识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学好的。而是有着严密的思维逻辑过程,并且是一种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发挥空间的抽象思维。原因在此也就出来了——作为理科生,抽象思维能力严重缺乏。因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应该没有那个学科比哲学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选择了哲学,由一种习惯的、长期的思维方式转向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其中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对我来说,初始阶段维持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翻了许多关于哲学知识的书,但没有看懂任何东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觉的爬在了桌子上,当有几天看书时,竟然没有睡觉,我知道,我能够看下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吧,当时,是这样认为的。为了使这种进步继续下去,我想一直维持到大学毕业。

  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开始,这是一位许多问题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这么说的)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从什么是物化劳动,一直到能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总共用了一个半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不在于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而是借签了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让自己也具有一点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又是我当时感到的一个不小进步。更重要的是肤浅的感受到了《资本论》的不朽和对马克思的敬仰,只有认真阅读过他的著作的人才会感到这一点。那些高呼马克思理论过时了的人都怀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在这位巨人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只有马克思倒下了他们理论才可站起来。任何一种理论必是时代的产物,适应某一特定的时代,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理论,也不可能有永恒的理论,但理论背后所承载的人类思想却是永恒的,而《资本论》承载的恰恰是人类几千年光辉思想的结晶,马克思的某些理论也许是过时了,但因此而拒斥马克思,除了可以表现自己的无知,再没有别的了。其实,高傲的现代人并不比几千年前的哲人高明多少,人类思想的框架他们早已为我们设好,后人更多的是在框架内修修补补罢了。试问从古到今,又有谁曾跳出过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呢?拒绝前人光辉的思想,就等于是慢性自杀。

  现代西方许多不错的经济理论,就完全超出了《资本论》呢?我想并不是,正如牛顿所说,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些罢了。换句话说,一些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有着《资本论》思想的痕迹,试以自己感觉比较明显的两例以作说明。

  马克思在简短的论述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时,提出了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后来又提到了国际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就是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但由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随着新技术的普遍化,超额剩余价值又要小于这个差额,直到这个差额为零,即超额剩余价值为零,马克思只是指出了可以归结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超额剩余价值的存在,由于时代的限制,问题论述到此,但若在此问一下,为什么是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既由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结果追溯到了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而这样一追问产生了现代西方经济许多理论的理论基础。为此,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我要向某一衬衫生产厂商进一批货,根据衬衫生产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情况为每件10元,而作为要进货的我必想低于10元一件购货,而只有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的厂商才能满足我的要求,而厂商为了赢得客户,压跨竞争对手也愿意低于10元向客户供货,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超额剩余价值要小于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接下来的问题是超额剩余价值比差额要小多少呢?这逻辑的推理必然是取决于客户对生产厂商个别价值的掌握情况,对于社会价值每件10元,这是厂商与客户都十分清楚的。不会存在太大的误差,而个别价值,厂商是完全了解的,但客户并不知道厂商的个别价值到底是多少,厂商为了尽可能接近差额,在交易中占尽可能接近差额。在交易中占尽优势,会全力隐瞒自己的个别价值,由于客户对厂商的个别价值不是完全掌握,因而根据不完全信息。猜测想一个个别价值作为参考,——9元一件。因此,给自己规定了进货的波动范围——9.4—9.6元一件,对厂商而言,清楚知道自己的个别价值是8.9元一件,厂商也不会不断的根据客户的不完全信息,猜想客户猜想个人别价值。(厂商与客户利润的分成应是假设不变的),假设厂商的判断为9.1元,这样生产厂商与客户都高估了“个别价值”,对客户的估计,厂商取得了优势,同时,客户对厂商的估计客户占了优势,在交易中,两种优势趋于抵消,以社会价值为标准,以对个别价值的水完全判断为基础。厂商与客户很可能以偏离9.45元一件不大的价格成交(假设厂商与客户名义利润分成是1:1,取决于社会生产水平)由于厂商与客户都认为自己占了优势,因而厂商与客户之间的交换是愉快的,公平的。若厂商实际个别价值为9元,厂商猜想客户猜测想的个别价值也为9元。因而交易时为9.5元,谁也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说不上愉快,但公平,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假设的个别价值列出无数种情况,看到厂商与客户悲伤、欢乐、公平与不公平各种排列组合情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每一次交易是那一种组合情况,取决于厂商与客户猜想的个别价值的值的组合情况,而个别价值的组合情况又取决了厂商与客户根据对方不完全信息的判断情况,而不完全信息的判断情况,又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情况,一句话谁了解的信息多,谁就能在交易中取胜,显然,就一般情况而言,生产厂商总是掌握着更多的信息。

  如果说把“超额剩余价值”与“信息不对称原理”联系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的话,那么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与马克思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一阶段G—W的分析联系起来,后者只能相当于体力劳动。实在没有太多比马克思的思想高明之处,或者说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抄袭,当然,这是值得鼓励的一种抄袭。

  “从内容来看,G—W是表现为G—W,……货币额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购买劳动力,另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一个属于真正的商品市场,另一个则属于劳动市场”“G—W际事表示G所转化成的商品额有这种质的分割之外,还表示一种最具有特征的量的.关系”。这种是的关系实际上指:“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是以吸收劳动量,是以通过这个劳动量转化为产品。”

  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即理性的经济行为主体,将怎样选择一定的资产组合(资产结构)以实现利益的极大化,比如1000美元的资产怎样分配于持有货币和持有其他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

  前者是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后者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前者涉及的是能创造价值的生产过程,后者是能通有对资产怎样占有获得最大价值的非生产过程,前者论述的只是怎样分割货币来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后者论述人是资产,不仅包括货币,而且还有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通过三者的分配情况来实现利益最大化。总之,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比前者有了很大发展,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了这天是为了适应时代需要修改性的理论创新,而思想上,完全没有何独到之处。

  此处需要说明一点即是,马克思对货币分割的分析是以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为基础的,这一思想本身也可能是从前人那继承过来的,并不是对托宾的偏见,主要在于说明《资本论》的思想性。

  对此两个问题的分析是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二遍阅读之后的一点感受,第一遍阅读明显比第一遍有了很大进步,不但可以看下去也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但是还是由于思维的缺陷,还有许多看上去不流畅之处,思维跟不上文字所需要的思维速度。我想也坚信。通过第三遍、第四遍……的阅读,问题一定会慢慢的解决。

  以上是本人读《资本论》第一卷的一点感受,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一步体会到了怎样阅读,仅仅为了读一本《资本论》,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也增加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没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去读《资本论》,或是只把它当作一本经济学巨著来读,相信不会有大的收获。

读资本论有感3

  《21世纪资本论》火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涉及到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越来越敏感的话题:社会贫富差距。在金融海啸过后,发达国家失业率的飙升,经济衰退。我们都看到一个贫富差距极端的两面。一方面,普通的劳动人民在失业之后,没有稳定的收入而不得不节衣缩食,甚至因资不抵债而被赶出自己的房子。而另一方面,大企业的老板们,却能在破产前领走了巨额的奖金,华尔街的人们正在领着纳税人纾困给金融机构的公帑,依旧享受着安逸的生活。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之一是它十分系统的展示了西方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的历史财富与收入数据,皮凯通过搜集大量的历史数据试图论证在资本回报率大于经济增长率所造成的财富分配不平等,大部分的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我认为此书的一大优点就这这些详实的数据的搜集,他的很多中心观点都是从这些真实数据里面形成的。他的数据表示在资本主义历史的大部分时期这个都是事实,唯一的例外是1910年代到1950年代---正好赶上两次世界大战。

  至于争论很大的r > g问题,即资本回报率高于劳动收入的增长率,但是由于我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有限,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和评价,我也参考了很多网上的看法,皮凯蒂认为当资本回报率大于劳动回报率时,会导致财富分布不平等的增加。给定一个经济体财富总额与国民收入的比率不变,长期来看,财富总额的增长率和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一样。而当一个有钱人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全部用于投资,只要他将当年投资收益的一个份额用于再投资,他的财富的增长率就高于了社会财富的增长率。 由此一来,在社会财富的总构成中继承财富的比例将增加,富人与穷人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对于解决问题的办法,皮凯蒂认为给富人征税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在财富分配不均发生后,用征税方式就能拉平社会差距,我认为是片面的。征税也许能缓解现有的压力,但没有从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出发,现在社会的发展阶段还远不能够到达生产资料按需分配的理想化程度。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社会,而从工业革命开始看,穷人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这是社会走向富裕的证据,是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后果。实际上,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向富人征收了高额税,一味的征税也会打击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而且要求每一个国家都采取相同的征税手段也是非常不现实的。虽然很多人指出皮凯蒂书中的许多问题,例如数据的真实性,概念有所混淆,理论框架构设的局限,以及有中国大学的教授提出质疑说在我国劳动收入的增长率其实是大于资本回报率的,然而贫富差距的问题任然存在等等。他新颖的理论和对资本与工资的变迁的历史的疏通还是给了我许多的启发和思考。另外,我在搜集资料时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这本书在中国出版后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不久之后网络上许多相关的讨论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曹长青那篇长长的批判文章,也许是因为话题涉及了敏感的政治体制问题,也许是影响了某一些人群的利益问题,在这里也不容深究了。

读资本论有感4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所著的一部经济政治学巨著,是后世人解读马克思思想的入门作品,也是马克思思想的精髓与丰碑。我在本学期寒假里拜读了《资本论》第一卷,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但也有了一点收获与感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主要矛盾由原先的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下,开始自发地进行反抗和斗争,但是他们以最初砸坏机器、焚烧厂房等形式带来的并不是胜利,相反资产阶级却加重了对他们的剥削。从反抗中可以看出无产阶级的斗争意识开始出现,也预示着新的革命即将到来,然而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既需要工人阶级自身力量的不断壮大,更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资本论》则由此横空出世并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资本论》第一卷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部分。《资本论》第一卷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一般基础(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的秘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因而从根本的层次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初读时,我发现里面提到的很多说法、思想都似曾相识,仔细回想,应当是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的时候学到的。由此可见,当今中国的主体政治经济体系是建立在当年马克思所提出的《资本论》的基础上的,它们一脉相承而又有所发展,可以说,没有一百多年前的《资本论》,就没有当今中国的经济体系。

  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深刻、系统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榨取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是一种能使价值升值的生产关系,资本是死劳动,资本家是踩在广大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又无比贪婪的吸血虫。通过揭示资本的本质和资本的积累过程,向我们揭开资本的神秘面纱,剥丝抽茧,层层深入,最终揭露资本主义的丑恶面貌和必败前景,也为后两卷的继续深入奠定理论基础。

  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言,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力,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是没有尽头的,这也导致了资本主义在根本上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立的,资产阶级是注定要被推翻的反动阶级。而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也就是说,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一天,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就具备必然性。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对资本主义最深刻的批判,便是将它丑恶的真面目公之于众,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当我们完全了解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运行方式,我们也就拥有了战胜它的勇气和力量。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过程,并伴随着劫掠、奴役、杀戮、征服等残忍的暴力行为,所以马克思说,资本来到这个世界,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便是马克思读资本最深刻也最尖锐的批判。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鸿篇巨著,是对资本及资本主义进行的尖锐批判。我有幸这个寒假通读了其第一卷,虽然仍为能完全理解与领会,但仍受益匪浅,感慨良多。希望将来有机会能继续研读它的第二、三卷及其他著作,以期对马克思主义能有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了解。

读资本论有感5

  《资本论》是一部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巨著,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列宁指出:"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马克思的主要著作就是专门研究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马克思致力于经济政治学的研究,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使这门科学革命化。

  《资本论》是一部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巨著,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列宁指出:"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马克思的主要著作就是专门研究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马克思致力于经济政治学的研究,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使这门科学革命化。

  从1843年起,马克思开始系统地收集资料研究政治经济学,撰写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到四十年代末已经基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资本论》的创作和完成时期。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修改和再版工作,并帮助出版《资本论》第一卷俄文译文,校订法文版。同时还积极收集材料,改写第二卷和第三卷,直到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在他面前书桌上还放着正在修改的《资本论》原稿。

  马克思指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纵观《资本论》全书共四卷,分别阐释、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分配问题以及剩余价值理论的的发展史。所以可见,《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资本主义方式",是指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这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方面的关系。而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它从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把政治经济学看成是研究财富的科学,马克思第一次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这是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根本对立的。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就是阶级关系,因此政治经济学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的科学研究。"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情况,是和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密不可分的。

  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建立真正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因为"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这个阶级和社会发展的利益是一致的。能够公正无私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不受阶级偏见的束缚,客观地认识客观经济规律。具体地说,这个任务是由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来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在政治经济学中完成了伟大的革命,创立了无产阶级经济的、唯一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绝不是对经济学的个别的章节作零碎的批判,绝不是对经济学的某些争论问题作孤立的研究。相反,它一开始就以系统地概括经济科学的全部复杂内容,并且在联系中阐述资产阶级生产和资产阶级交换的规律为目的。"

  总的来说,《资本论》的方法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但要真正掌握它,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马克思说:"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他在第二版跋中特别详细地引证了俄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考夫曼对《资本论》方法的评论。这段评论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马克思特别注意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二、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进程;三、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四、马克思特别强调研究,每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五、马克思阐明了支配着一定社会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等等。对于考夫曼上述的评论,马克思满意地认为,他所描述的"正是辩证方法。"把唯物辩证法应用到政治经济学中来,是马克思的首创。"就本来意义上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马克思就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揭露资本主义矛盾,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

  马克思研究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表现在,他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历史进程",在研究经济运动规律时,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事实出发。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错误,吸收了他的辩证法中的科学成分,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唯物辩证法。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之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定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其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产生的同时,又论证了它灭亡的必然性。

  《资本论》是马克思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称谓资产阶级社会必然被无产阶级取代的强有力论证,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资本论》被誉为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读资本论有感】相关文章:

读《自信》有感04-07

读《鲁滨逊》有感04-06

读《鲸》有感04-03

读《冬天》有感04-01

读《自立》有感04-16

读牺牲有感04-15

读《钓鱼启示》有感04-08

读《逃逃》有感03-30

读养花有感【热门】04-19

【精】读养花有感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