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时间:2022-08-12 11:21:3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通用10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通用10篇)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篇1

  其实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亲切而又似曾相识,因为貌似寒假就是这么过来的,应了作者一句话———积习难改!十几年寒假暑假好像都是这么过来的。

  但对于作者的这篇文章,我的理解是“青春的激情,这才是新的起点”。早晨代表新的轮回的开始,新的希冀的开始,是生命的蓬勃欲发的开端,中午代表燃烧正旺的斗志,事业如日中天。最好的自己才是开始,作者的这种心态是令我为之动容的,纵然人生的时间轴已接近中年,心情心境却仍旧是不减当初的斗志,创作《平凡的世界》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没有使命感与责任感,没有积极豁达的心境,很难坚持六年完成这部书作,生活与创作都是一场劳动,庄严并且会给我们带来财富!当有一天遇见最好的自己,就告诉自己,这才是新的开始!

  想到这里,才知道最初看到这个题目时所萌发的思绪是肤浅的,我仅仅将习惯交织在时间的跨度上,却没有像作者那样的毅力——他让思考留在深夜宁静时分,让苏醒始午间明媚的光亮里,把最向上的姿态留给新一天的起点。

  开始了,就别轻易结束。

  但就像作者所说的:人是有惰性属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会消弱重新投入风影的勇气和力量,前方是荆棘丛,后方是温柔乡,抱着“差不多了”的心境在事业上混一生似乎不是骏事,荣誉也有了,掌声也有了,财富也有了,就差一个这么退缩的理由了,但路遥拒绝了寻找理由,因为没有理由不去挑战,退路一走便无绝尽。养尊处优的生活是令人钦羡的标杆,却不是挑战者梦寐以求的终点,生活要有所颠簸,有所变数,有几回阴差阳错,有几次暗流涌动,才叫生活,才能把生命不息的奔腾道尽,把无数曾经的幻想变成现实。鲜花有时是毒药,目力所及的世界才是现实。

  可是颠簸有时会来得太突然,就像霍金遇上命运中的轮椅,桑兰支起突如其来的拐杖,生活像是恰好发生了变异,像是宿命安排了一切,幼时从未多想过的“死亡”,此刻竟然离他这么近。

  死亡,写下这两个字感觉笔尖都沉重了几分,而真正面对它,需要多大的勇气?生命有开端就会有结束,真正痛苦的,是这场故事的尾声已响起,却未实现当初的愿望。有人说:生命就是一场悲剧,结局永远不会完美,于是便有了沉沦的深渊。于是选择停止,安度余华吗?于是抛下眷恋,无所顾及了吗?答案是“不”。这便是作者所令我钦佩的另外一点——心有所愿,心有所恋。

  没有一场风雨是一个人的战斗,往往有人壮言:“这是我一个人的战斗。”我从来不信,奋斗总有原因,为了一个人,为了一个梦,为了一件事,为了证明自己……若是武装赴战仅仅是单单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免有些自私。卧薪尝胆为了百性,脊骨刺字为了国家,一个人的战斗为了一片天的放晴。

  心有所感,所以奔波不会轻易停止,百病缠身,枷锁相铐也要走下去;

  心有所恋,所以双目不会就此放空,笔触钝拙,脚步搁浅也要走下去。

  “吻过你的脚丫,看过月光映照下你的脸,忆过阳光明媚时代的眼,牵扯过你汗水浸湿的手心,给了你血汗里独一无二的父亲的爱……”

  雨过会天晴,云淡会风轻。

  永不悔的牺牲,为你而幸福,为你而奋斗。

  于是,就算明天的阳光有一天会见不到,今天,依旧是新开始。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篇2

  整整36页,密密麻麻。

  借路遥的笔,仿佛亲见一个因整日笔耕不辍而提早衰老的中年男人,是那种若没人提醒我他的身份,我便会自动将他归为底层劳动者一类的狼狈潦倒。写作到如此境地,如今能有几人?

  当看到“我向另一个我表达无限的伤心、委屈和儿童一样的软弱”,心底颤动。大概可以体会他的心情。六年来非常人可忍受的工作,在最终完成的那一刻,带来的除了欣喜,更多的是难以自持的悲痛。

  是的,悲痛。用这个词一点儿也不为过。机械的生活,艰苦的工作环境,焦虑的思考过程,来自内心的压力,像铁索般将人牢牢束缚。像在漫无边际的荒野独自行走,暗无天日。重见阳光,这一刻畅快流淌的眼泪,是狂喜,是委屈,是释放。悲痛来自于一切痛苦挤压后的释放。

  如何能将这场壮丽的战役坚持下来?不为名利,单为读者的期待与信任,还有自己对自己近乎严苛的要求。支撑写作的是对这份事业本身热忱,而非物质、名利。仅求的慰藉是在作品完成后能收获的几句肯定。这便是路遥与当代许多作家相比,本质的差别。

  多少人还将写作视为神圣的艺术?恐怕多数人只将它视作致富的跳板,或者出名的工具。一本本包装华丽的“书”,是否还能称之为书?它还能像从前的书一样给予人深刻的启迪和精神的鼓舞吗?多是千遍一律的情节,老套里费尽心思出些新花样,但满纸功利味儿却使它显得那么拙劣可笑。

  大师已逝,再无大师。

  缺少的是单纯的热忱,而功利却满得要溢出来。

  路遥在文章的最后写道:我刚跨过四十岁,生命还可以说处在“正午”时光,完全应该重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次投入到这庄严的劳动之中。

  路遥因为肝癌死在四十二岁那年,此时距离他生命的终点仅剩两年时光,他却豪迈发声:“早晨,从中午开始。”

  怀着热忱上路,不管哪一天都是人生的正午吧!

  萧红这样写道:“所以我就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向,怀着永久的憧憬和期待。”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篇3

  见胜于时间,见胜于空间;是苦役,是踯躅;不,应是一条走不尽的朝圣路。

  咀嚼“梦想”这个词仿若在宇宙中撷一抹显辉那样简单。闭上眼,眼前仍能闪过马克思挥笔自如、激情昂扬的神情,托马斯杰斐逊那字字千钧的独立宣言和左拉对权力的控诉,对社会痼疾的探问,他们的出现是天之骄子成功的必然,惊艳了时光,绚烂了当代。当然还有一些平凡人,他们的追梦路,是不见天日的泥泞:陀思妥耶夫斯基,四年的苦役生活仍拴不住他长风般自由的心;托尔斯泰用自制的皮靴踏遍了朝露和霜雪;普希金用鲜血祭洒他的名誉与尊严;当然还有路遥,在那片光荣的荆棘路上,他们是无畏的殉道者,他们将梦想变成了信仰,而自己是梦想的信徒,为它奔走呼号,流血牺牲,一路上的屈膝,叩首,都似对大地的亲吻与感恩。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路遥这个对历史有着使命感的人,孤独地在寂寞里奔驰着,未曾有许多人理解他那苦行僧般写作的背后隐藏着对历史的尊重与对创造的严谨,他将脚步印在了每一粒黄土上,也把自己缝进了历史的帛布,而他却甘愿成为一名劳动者,一名平凡人。

  对比那些通体光明芬芳的智者,那些济世高贵的灵魂,我们的梦想显得浅薄利己,我们的灵魂沾满了铜臭味。迪克斯坦曾指出:“个人主义是这个时代的标志,现在的年轻人,把那种缥缈的理想,转化成了对现实物质的极大追求,从要求世界大同的理想,演变成要求更高的工资,更好的住房了。”这种梦想孕育出的社会人,不是伟人。还有人的梦想,失去了人,失去了年代,变得很不具体,傲然于空虚,雄伟于枉然。这种梦想衍生出的是空想者,不是实践者,一路上的坎坷就足以消磨人们的意志,那些微笑的机遇更是成了逃脱苦难的庆幸。那一次次的叩首,屈膝都深谙着乞怜于奴颜。

  人们往往把梦想的破灭归结为“平凡人”,是啊,因为我们是平凡人,我们没有无家可归的孤独感,没有被抛入世界的荒诞感,没有与虚无不期而遇的焦虑感,更没有有负毁灭的悲剧感,我们的七情平淡得出奇,我们的思想平庸得出奇,我们宁愿挤在一起相依为命,不肯相忘于江湖,漂泊于荒原。所以我们将自己成为平凡人,但是路遥又何尝不是平凡人,甚至托尔斯泰、左拉他们都是平凡人,社会纵然需要英雄的指领,但平凡人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如何在平凡中提炼伟大,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

  这个时代不缺少愤青,更不会缺少平凡人,唯独缺少的是梦想与实践者。“出类拔萃”取决于你对梦想的执行力,“名垂青史”则取决于你梦想的高度,我们都在黑暗里疾驰,都在各自的朝圣路上前驱。梦想的执行度,决定了你走的远近,以及生命所可攀登的高度,即使身为凡人也要留一颗装有大梦的心,那条光明的朝圣路,即使再艰辛,也要为梦想守着象牙塔,凡事总要从自己做起。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篇4

  时光在流逝,奔波在继续,作一个孤独的流浪汉在鄂尔多斯地无边的荒原上飘泊。他在载波,随心而走,没有方向。

  这是路遥对他自己创作过程中的一段感受。

  当他着手创作《平凡的世界》,就已经把之前的光环全都抛下了,来到一个不起眼,没人打扰的煤矿,做一个平凡人,勾勒着另一个平凡的世界。只留下一颗流浪着的心,在那个世界中徘徊,寻觅、游荡,前行……他不满足于之前的小成就,也不认为人到中年就不可以再热血燃烧地去做一些庄严的劳动,用所存的虔城去追赶理想和信念。

  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干结果。没有什么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不存在什么不自量力的痴心妄想。具备了这个实力,以一颗平淡从容的流浪之心,惬意地构造着那个世界的故事。也许我们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曾经梦想的事情,一旦具备了某种实现雄心抱负的条件,那些梦想就会被认真地提升到现实中并拥有无数复活的可能性。

  我们正年轻,一切都有无数的可能。可是似乎是因为现实实在太现实,我们会急着见到努力之后的成效。为你的目光只盯着那个目标,沿路的一切滋味都无福消受。当你老了,头发白了,即便你坐拥着奋斗的成果,但你的精神世界仍然是空洞的,你回忆不到自己绚丽的青春岁月,无法剪下记忆的华美布匹,装饰自己最好的一段年华。你衰老的脸庞,空洞的眼神,都无法为青春的记忆闪烁慰藉的神色。

  人生中最好的一段年华,它的流失应该换取最绮丽的回忆。

  在这样的时光巨轮中,转起的是岁月和梦想,和渴望成功的我们。可巨轮无法承担那样急迫的成功之心,它愿让你放慢速度,让你的心去流浪,在流浪的心中,发现墙角盛开的不知名的花,发现天空中的白云构成一个心的形状,发现桌前的小猫突然要每顿多吃一条小鱼……这都是目光只在目标上的人所不能发现的。

  这便是所谓怀着流浪之心的零散生活吧。可你不会长期颓丧,因为你身处战场,你要追赶理想和信念。追赶着,直到心中那片蔚蓝的海洋。

  路遥先生,他的心一直都在流浪,而他,最终见得海洋。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篇5

  我总是要比别人慢半拍。别人早已读过的著作,我许多都没看过。如《灵山》、《尘埃落定》,这两部书也许要列为以后要看的文学类书目里,现在则还没有时间。为什么要读这些书?这并不是为了别的,这是为了体验某种深刻。因为我本不善于读小说,但是生活中不能没有轻松,也不能没有深刻。有时心里有些想法,又读过这些书的简介,正感到这些书与心灵有某种契合,于是便正是读书的时机。前些天偶然在网上读到作家路遥的一篇文章:《早晨从中午开始》,讲述他写《平凡的世界》的经过。读后便觉得感动。

  在中国,真正有分量的小说不多,但我觉得《平凡的世界》算是其中的一部。作家写作的经历当然值得一看。全文看得不细,特别是有关文艺的部分,我是外行。所感动的只是作家的某种宗教性体验。有过这种体验的作家并不一定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但是伟大的作品或作家必然浸透过这种体验。人有时正是需要这种宗教式的热情和义无反顾的勇气。我甚至认为只有在这种情境下才能体验到上帝是什么?而这正是弃绝平庸生活的开始。虽然路遥的早逝与他的过劳有关并令人叹息,但我想,会有不少人佩服他在此文中表现出来的出色文笔、远见达识和卓绝的毅力。我相信,中国正有不少人正如作家对社会揭示的那样浮躁,我也并无半点苛责之意,这本是人之常情,自己有时也未免。但却觉得社会中也许正有不少人同作家路遥一样,具有某种才华和成绩,一部分人并未得到社会真正的关心,生活境遇仍然很差,另一部分人又因为过多的采访、鲜花和掌声,为荣誉所诱惑,追求,而牺牲了自己的才华和进一步的努力而令人惋惜。而知道这两方面后,个人和社会分别应作怎样的反应,令人深思。《早晨从中午开始》写得很早了,作家也去世多年,再提是不是有些过时?这源于我的慢性子,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同时也认为此文中还有没过时的东西,所以再拿出来,请诸位谅解。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篇6

  这周阅读了随笔集《早晨从中午开始》里面有关《平凡的世界》创作过程的部分。讲述了路遥先生创作《平凡的世界》这部伟大作品的缘由、过程和结果。

  倘若不带有任何情绪来看,这篇散文也可以说成是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写作教程。路遥先生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方法都详细地写了下来,这些内容我以后会再次阅读并且做好笔记的。

  这篇散文并不是一篇冰冷的教材,它所包含的情感极其浓郁。可以说,看完以后,我真心为路遥先生燃烧生命式的写作方式感到震惊和惋惜,震惊于他的意志力和苦牢般的创作生活,惋惜他因为疾病英年早逝(1988年完成《平凡的世界》创作,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因病去世)。

  我下个礼拜还要再细读一遍这篇随笔,把里面让我感到心绪起伏的地方都记录下来。

  另外我也知道了为什么路遥先生能够创作出《平凡的世界》这样一部反映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下的生活剧变的作品并且能够给无数人带去无穷的精神力量。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就是无数普通人的一员,他把自己的文学创作看成和农民在土地里劳作是一样的。这些浓厚的情感通过朴素的文字表现出来,让我感到敬佩,也让我感觉他的精神始终和我们普通民众在一起,他并不是一个各种荣誉加身遥不可及的历史名人。

  这又让我想起来在《忽有山河大地》里看到的赵佶和米芾,这两位剥削和压迫普通百姓的所谓艺术家以及他们的艺术作品,无法让我共情。比起他们,路遥先生让我感到一种穿越时空的亲切。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篇7

  这本书是我向我的上级领导借阅的,此前我对这本书还不了解,在读完《平凡的世界》和《人生》后,从网上对路遥的作品和人物简历进行了查阅,才对《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本书有所了解。这本书是路遥去世前所著,50个小节共5万多字,凝聚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作家生命中最后的心血。在他的创作生活中,没有真正的早晨,他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这一点我比较认同,算起来我也是一名写作爱好者,很多时候写东西真的是随心所欲,有时候脑子里有灵感了便随便找个地方就开始写写画画,时间久了习惯也就养成了。写作就像盖房子一样,需要有牢固的基础和清晰的构架,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实际写作用了三年,另外三年则用来收集整理资料,具体构思。我写东西喜欢自由地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不下去就突然画句号,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习惯和思维方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创作源于生活,实际上一个作家深入生活的整个过程应该是了解、体验、思考,然后才能进入表现。想写农村题材的作品,就应该放下身子深入到农村中去,和庄稼人同吃同住,了解农村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同时,你还得熟悉城里人的生活,这样才能在作品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引起读者的思考,让文章达到高潮。很多同事说,我们想写点东西,但是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处着笔,这就是对生活工作的不了解,因为你没有到群众中去,没有了解事物的本质,所以你没有写作的素材和落笔的思想。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铁路工人,我所学的专业和写作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长期生活工作在生产一线,让我对基层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一线的铁路工人生活工作在一起,对他们的内心想法、工作环节不能说特别懂,也算的上了解。

  在我看来,写作真的是生活的积淀和思想的凝聚,我从事宣传工作4年多,发表过的稿件可能已经超过一千多篇,每一篇稿件都源于生活、源于工作。长期的写作让我学会了捕捉新闻的素材,学会了总结和思考,甚至对我的性格都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我感谢我所从事的工作,感谢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平凡的世界》创作过程中,路遥在煤矿一待就是一个冬天,三四个月不出山。一个人待在房子里创作,别人也不来打搅,这一点我感同身受,有时候在完成一些写作任务时,一个人待在办公室就是一天,甚至是半个晚上,这种情况是经常的,时间久了,大家也很少来打搅我,有时候感觉寂寞、孤独、有时候真想换一份工作,但是敲惯了键盘,听惯了打字的声音,还是不能放下,也许这也成为了一种习惯。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我还是我,键盘换了一个又一个。

  一个冬天过去了,当他坐着吉普车出山的时候,手里已经拿着21万字的稿子,这就是唯一的收获,坐在车里,什么都说不出来,就是一个劲流眼泪。我们能够想象的到,路遥此刻内心世界是多么的激动和不平常。

  作家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应该是在最自然的状态中去工作,不要摆架势,不要把功利思想带到创作中去,创作出好的作品成名得利是自然的,要争取获得这种骄傲和尊严,但是写作过程中不能带进去,如果写作时想着如何成名得利,是很难成功的,这是路遥对写作爱好者最真诚的忠告。《早晨从中午开始》,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习惯,用自己的方式书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当下的不易和美好,我的早晨从7点开始,你的呢?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篇8

  19xx年的春天来得异常艰难。

  10年的潜心一志,致力于文学之事的路遥病倒了。意识到这一次的病情非同往常,路遥趁着尚有一点余力,在病床上忍者病痛,支撑着病体,为《平凡的世界》写完了6万字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献给我的弟弟王天乐》。

  翻开这部创作随笔,全书记录了路遥写《平凡的世界》这部书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经历。时隔23年之后的今天,再读《早晨从中午开始》重新回到那些岁月,仍然使人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更多地了解作家的创作艰辛,重新理解他的《人生》、他的《平凡的世界》,对作家心生无限崇敬,一个伟大的作家,一部不朽的作品,最多的感动是《平凡的世界》就是路遥自己铸造的一首生命赞歌。

  我们向路遥先生致敬!

  “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对于一个已经很有名的作家没有人要求他怎样,去完成一部怎样流传百世的巨著,然而,路遥的不平凡就在于他不懈的努力和追求,追求文学上的尽善与完美。

  他说:“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动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我的心不由为此而颤粟。这也许是命运之神的暗示。真是不可思议,我已经埋葬了多少‘维特时期’的梦想,为什么唯有这个诺言此刻却如此鲜活地来到心间?”我想:他为之颤粟的目标和方向在那一刻在他短暂的人生坐标里就早已被定了下来。

  这岂止是一个目标?也就从那一刻路遥先生开始了与生命的`赛跑,踏上了“十年磨一剑”的远征。《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三部,六卷,一百万字。作品的时间跨度从一九七五年初到一九八五年初,为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人物可能要近百人左右。工程是庞大的。”这项庞大的工程花费了他六年时间,耗尽了他所有的心血。其中,准备工作就进行了三年。他阅读了一百多部长篇小说,分析作品结构,玩味作家匠心,确立小说大纲;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书籍;甚至还翻阅过1975年至1985年这10年之间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xx日报》与《延安报》;他也多次重返陕北故乡,进行生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对农村、城镇变革的感性体验。

  “规模最大”的浩瀚巨篇从繁杂缜密的“基础工程”逐步铺展开来,也是在路遥不断进取和敢于攀登中得以升华。三次阅读《红楼梦》,七次阅读《创业史》。“工作量太巨大,没明没黑开始了这件枯燥而必需的工作,一页一页翻看,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文学作品里那些优美的文字多数是给人带来想象和美感的,而这段文字,触动到我的酸楚,也是我翻开《早晨从中午开始》这部著作欲罢不能,一气读完和一直不能释怀的原因。文学创作,是孤独的个人劳动。有时需要一些出神入化的灵感,从而陷入极度的悲情里;有时苦思冥想,为无能而痛不欲生;有时一边写作,一边调整、变动、补充。这种无法改变的孤独与他强烈的参与意识,使他陷身于一种无法解脱的痛苦,投身于艰难之中,实行如此繁难的使命。

  “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路遥在不平凡的坚守中战胜心中的隐痛,战胜冰冷和苦涩,每个词、每个人物、每个故事、每个章节、片段,就在那痛不欲生的挣扎里呼之欲出,让他为之感动、疯狂、为之喜怒无常,这就是一个不同凡响作家的独到魅力,也是当下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能够在亿万观众内心再度掀起“路遥热”的动因。无论时光如何流转,生活方式如何改变,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爱情的美好追求和对事业的耿耿坚守,都是永恒的话题,颇有共鸣,对人生再次产生思考,也给予了今天的我们极大的精神力量。

  事实上,他在创作《平凡的世界》过程中,已经知道自己患上肝病。他也知道这样的作息并不利于身体康复,但他顾不了那么多了。在他写完第二部的时候,身体已经累的垮塌掉了,奄奄一息的他甚至想到死亡在逼近,他在病床上躺了多日,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哪里还有雄健的心力继续完成他第三部的伟业。他曾悲哀地想不能重蹈曹雪芹、柳青的覆辙倒在前进的路上,给著作、给自己留下遗憾。

  试想今天的我们,身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查找资料,案头准备,不用动笔,百度一下便知天下事,比照作家的刻苦努力追求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值得推崇与借鉴的。特别是像他那样已经成名的作家,(《人生》已经获奖并被拍成电影,在当时极为轰动。)如果放在当下一定有一间工作室,有一个创作团队,至少有一台专供他写作的电脑,那个年代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间用小会议室改成的工作间,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还有一些无用的塑料沙发。”“多少天里,没和一个人说过一句话。白天黑夜,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这间房子里,作伴的只有一只老鼠。”

  那个年代就是这般悲催与凄凉,而作家也绝非圣人,那种“极其渴望一种温暖,渴望一种柔情。整个身体僵硬得如同一块冰。写不下去,痛不欲生;写得顺利,欣喜若狂。这两种时候,都需要一种安慰和体贴。”尽管是作家,依然同我们一样,需要体贴,需要温暖,可是没有,什么也没有,可想而知他遭受着怎样的感情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而他的文学创作又迫使他几乎脱离了家庭,脱离了社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封闭式”的创作之中,别无选择地躲在甘泉县招待所,躲在xx矿务局xx煤矿医院的一间房子里,与“孙少平”、“田晓霞”们一起生活,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梦幻……去xxxx矿下井体验生活,让中国乃至世界更多的人了解煤矿,让更多的人走进大牙湾、走进孙少平、雷区长、走进安锁子这些普通矿工的平凡世界。作为煤矿企业的一名员工我再次向伟大的作家致敬!

  当《平凡的世界》最后一字落定时,他一生最重要的时刻,路遥望着镜中苍老的自己泪流满面,长长的一声叹息“终于为全书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把手中的那支圆珠笔从窗户里扔了出去。”我不知道这一举动表达了作家当时怎样的心情,随手向窗外用力扔出了他心爱的能够生花的诗笔,是过于欣喜?是终于攻克了人生的这座大山?还是自己对文学和众多的“路遥迷”有了最后的交代?这个举动已经使我潸然泪下。多少个孤独的夜晚,多少了阳光满地的中午,多少个烟雾中的紧锁眉头,多少个如痴如醉疯狂伏案笔耕的背影,多少个想念亲人的无眠之夜,

  而他,为我们,为这个大千世界,塑造了高加林、刘巧珍、孙少平等那么多令人耳目一新至爱不已的艺术形象……

  1991年路遥凭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问鼎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一年后,年仅42岁的他因肝病猝然离世,灵魂的灯盏过早地熄灭了。

  “路遥一生活在自己悲壮的梦里”。 “他是自己把自己累死了。” 《路遥传》的作者厚夫这样回忆自己的故友。

  《早晨从中午开始》通篇读完,深刻感受这一巨著诞生的艰难不易,参透领悟作家一路艰辛勇敢攀登的足迹,解读作家怀着一种对往事祭奠的心情,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平凡的世界》的美丽绽放,用他十年的苦难雕琢了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是路遥的人生格言,也是路遥精神最简洁的概括。他的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奋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xx人为实现强局目标而不断努力!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篇9

  先解释下这部书的名字,为什么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呢,原来作者的创作生活基本是凌晨两点到三点入睡,有时延伸到四点到五点,午饭前一个钟头起床,早晨才算开始了。一般起床以后,路遥都会连抽四五支烟,创作的时候,一天会抽两包。后来,路遥也试图去改变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但是,以他的话说积习难改,就作罢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路遥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健康的,我们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话说回来了,我们也看到很多人,都会有一个自己相对舒服的和适应的生活方式。和君倡导5点1起床,23点入睡,这种生活方式还是非常健康的,我也在努力接近这种健康的作息时间表,但是,完全做到还是很有挑战性的。

  这本书,主要讲诉了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一个路程,包括:创作动机、创作过程、创作荣誉等。作者重点介绍了创作过程,创作过程的秒速也是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进行自我反省,重新认识路遥,认识作家,认识理想的一个过程。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最多的东西就是:专注于一件事情,并将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和君同志必读中,推荐过日本小野寿司的故事:一事精致,便能动人!拿我个人为例,对自己的要求过于宽松了,做事情可能只是做到80分的水准,本应该能做到120分的水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心里上的懒散了,女人应该对自己狠一点。优秀是一种习惯,朝着优秀的方向发展,下一个路口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平凡的世界》是继《人生》的长篇小说。路遥曾经有一个念头: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到规模最大的书,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写作《平凡的世界》历时长达六年时间,起止于1982-1988年05月25日,写作完成的那天,路遥将自己用于写作的笔扔出窗外,在卫生间里大哭了一场,不能忘记这个场景,似乎清晰的可以看得到当时的场面是怎么样的,更能够体会到这六年来的一切孤独与梦想,都在这里有了一个回报,不管这个回报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像德国杰出的作家托马斯曼的一句话: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是好的。"

  创作过程中,孤独是所有作家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必须要忍受的事情。如果没有身临其境的去阅读这本书,我们很难能够体会到这里提到的所谓的孤独,当你的日常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的时候,你还能不能坚持的下去。其中,一个非常有印象的场景,西北的晚上天黑早,过了晚饭的时间,就没有吃饭的地方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按时去吃饭是无法想象的,每次过了饭点去吃东西的时候,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东西可吃,而是偌大的地方连个人都看不到,就像一个被抛弃在外星球的人一样。陪伴他的是两只老鼠,为了不让老鼠打扰自己的创作,路遥会分一个馒头给老鼠吃……

  创作的准备过程。创作前的准备,路遥用了一年的时间。创作的内容涉及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五年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首要的任务就是应该完全掌握这十年间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查阅这十年间的报纸--逐日逐月逐年的查,找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省报、地区报、《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工作量巨大,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前期的准备工作,也是符合路遥一贯的创作主张,他认为,写一个时期发生的故事和人,就应该还原这段时期的历史,除了了解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要体会当时人们的心里、情感的变化,而不仅仅局限于表面上,以至于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意义,并能够折射今天的现实生活。完成了前期的了解过程以后,接下来就是体验生活了,作者提着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深入生活,如,乡镇企业、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国营、集体、个体,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只要能触及的,就竭力去触及,有些生活是过去熟悉的,但为了更确切体察,再一次深入进去,有些不熟悉的生活,就加倍努力,争取短时间内熟悉。整个过程中,真的是努力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创作过程中,作者遇到了两件对自己来说非常重大的事情。第一件事情,秦兆阳先生与夫人去西安,作者停笔去拜访却因为天气原因没有见着。路遥有两个最敬爱的作家,一位是柳青,一位是秦兆阳,路遥成他们为文学"教父"柳青帮助他提升了一个作家所必备的精神素质,而秦兆阳等于直接甚至是手把手地教导和帮助他走入了文学的队列。第二件事情,经历了与死神擦肩而过。第二部完成的时候,路遥的身体就完全倒下了,这与他无节制的拼命工作有绝对直接的联系,甚至连呼吸都已经非常困难了,幸亏遇到了老中医张鹏举先生,才捡回一条命。生病的这段时间,最害怕就是"师出未捷身先死",比如说,柳青,曹雪芹。"在奔向目标的途中不敢有任何懈怠,整个心态似乎是要赶在某种暴风到来之前将船驶向彼岸",甚至一度面临这样的残忍抉择:在死亡与完成这部作品之间到底选择什么的问题。

  历时六年的创作历程,一部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引用路遥的一句话,"要大树的美,不要盆景的美"人生,总要为一件大事而来,做到精致,做到无能为力!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 篇10

  平凡的世界是我六年级时看完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最近一读路遥老师这本记录了当时种种创作情形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惭愧当时阅读之随便与漫不经心。与其说在创造小说不如说是在创造生活创造自己,看似路老师战胜创作中的各种不易与磨难甚至是呕心沥血,但如路遥所说是翻篇去战胜已胜利的曾经。

  要如何宗教般意志与热爱才能完成这几年的创造!读的时候有很多感慨,联想到我当下的抉择,today?tomorrow?

  “动摇是允许的,重要的是最后能不能战胜自己。

  退回去吗?不能!前进固然艰难,且代价惨重;而退回去舒服,却要吞咽人生的一剂致命的毒药。”

  坚定的走下去,不走下去怎么知道最后是何般模样,总要去检验一把。那些不理解质疑的声音只不过是以他们的人生阅历来定义我的,听不到音乐的人看到别人跳舞都觉得他们疯了呢。

  不过,中心定,则外物清。

  我已无法停顿,一步一步走吧。

【《早晨从中午开始》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午炎热的句子01-23

写夏天中午的句子01-18

描写夏天中午的句子02-27

《早晨从一朵花开始》阅读理解及答案03-17

描写夏天中午生动句子12-24

中午午休检讨书09-25

《旅行从客房开始》读后感范文05-08

《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读后感02-04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阅读及答案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