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1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最近一直在看的一套书,这套书共有7部。作者“当年明月”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讲述了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纵观三百年明朝那些事,其中,有两位帝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最欣赏的战士——朱棣。朱棣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是他创造了明朝最辉煌的时刻。看:蒙古军打来了,他一马当先,带头冲锋,不顾自己的安危,左劈右砍。“皇帝都那么勇猛,我们还不赶快冲!”战士们士气大增,喊声冲天,蒙古兵吓得浑身发抖,一触即溃,纷纷夺路而逃。明朝的名声飞速遍布四周邻国,谁都不敢侵犯明朝,全部乖乖进贡,唯恐惨遭屠刀,百姓们终于安居乐业。
我最讨厌的昏君——朱厚照。朱厚照是明朝第一贪玩皇帝,其实,这位仁兄智商还是挺高的,只是将能量用错了地方。他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军事家,因为他将自己的一生全部押在了“玩”上面。有一次,朱厚照偷偷离开朝廷,去边境玩,结果被敌人发现,遭到追杀,幸亏朝廷及时发现,调动大将前去支援,他才保住了性命。可他不吸取教训,后来又偷偷溜出朝廷去玩,由于旅途劳累,体力不支而患上重病,最终含恨而死,也没留下一个子女。
相信大家看了以上这些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责任越重的人就越要以身作则,并且竭尽全力做到完美,把能量用到该用的地方。只要我们把这个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就一定能成为一个精英!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2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许多书,但我最喜欢的要数《明朝那些事儿》贰了。
这本书的语言通俗、精彩、生动。有几百个故事,最精彩的故事大概有朱棣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现越南)。‘仁宣之治’后,明朝开始进入了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於一旦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三杨”中的杨士奇和著名忠臣于谦。至正二十五年即1365年,杨士奇出生在袁州,他一岁半时,父亲杨美去世了。他的母亲在四处流浪时也不忘教他读书。后来他母亲嫁给一个叫罗性的人。罗性十分孤傲,强行给杨士奇改姓罗。在罗家举行祭祀先祖时,杨士奇悄悄地给自己的父亲跪拜行礼。这事被罗性看在眼里,他恢复了他的杨姓。自从之后,罗性对杨士奇另眼相看,着力去培养他,杨士奇也发奋努力学习,在困难中不断努力,在平困中坚持信念,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人穷,志不可短!
于谦我特别喜欢。当年,如果没有了他,蒙古也先的部队打过来,大明王朝将自此灭亡。正统十四年十月八日,于谦下达总动员令。他分派诸将守护九门,如有丢失者,立斩!德胜门是最为重要的门户,因为它在北京城的北面,并且面对也先的大军,他想了一下让自己镇守。最后一道命令是:“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胆敢擅自放入城者,斩!”。简单说就是:“不胜,就死!”。正是这种敢死的精神和为自己的亲人报仇的精神,打败了也先的大部队。挽救了大明朝。
这本书生动无比,也给了我许多有益的知识。读完这本书,回老家过年时就问倒很多人,希望你们也能看一看,保证能知识大增,考一题,对一题,永远不愁考明朝历史。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看试手,补天裂_《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
当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二百多万字的浩荡长卷看完时,心里涌出一股悲凉与感动。在辉煌灿烂、国力强盛的明朝,在尔虞我诈、山河动荡的明朝,我总能看到一股力量。
那股力量经久不衰,感天动地。它击溃了倭寇,打到了奸佞,摧毁了阉党,一次次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它让飘摇的明朝屹立了将近三百年;它让无数人相信,再昏暗的日子也会迎来黎明。
这种力量,叫气节。
有一场战争,让我印象深刻。
瓦刺军挟太上皇浩浩荡荡地直逼北京城,朝野上下一片混乱,读后感《看试手,补天裂_《明朝的那些事儿》读后感》。当于谦用他瘦弱的身躯承担起国家兴亡的重担,我已经相信他不会输。一个不会后退,毫不畏惧的勇士怎么可能输?当他果断的把自己安排在最激烈的战场、杀气腾腾地俯视着瓦刺军时,他又怎么可能输?当他把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化作手中锋利的剑刃时,他根本不可能输!"秉持着信念的军队是不会畏惧任何敌人的,是不可战胜的。"
这场战争,叫北京保卫战,正如当年明月所说,在那些公式化的记载背后,隐藏着人性的光辉。于谦用他的行动告诉我,力挽狂澜的正是所有战士的气节。
后来于谦含冤被杀,死得光明磊落。正如他诗中所云:"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一件蟒袍,一柄宝剑,"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当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扫荡倭寇,目光是那般坚毅。夏言、徐阶、张居正,忍辱负重,换来明朝的安宁昌盛。连一直受后人诟病的崇祯,也宁死不受辱,自缢而亡。
正是一个又一个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肩膀顶着天,用气节、用信念支撑起大明江山。
这种力量,造就了伟大的华夏民族,屈原、荆轲、邓世昌、江姐…从远古到现代,中华儿女挺直腰杆,任凭雨打风吹去。
哪怕是一个无名小卒,市井小贩,只要他拥有了这种力量,就不会倒下。中国人有气节,中国就不会倒下。因为这种力量,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4
明朝那些事儿是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用白话文记述明朝历史的书籍,这本书的强大不只是然你能轻松读懂,还能被作者幽默的语言深深吸引,忍俊不禁。
本书 主要讲述从1344年到1644年关于明朝的历史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历史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本书共有7部,每一部都有不同的历史人物故事。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三部,在第三部中,出现了一位亘古少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王守仁不是怪人,那些嘲笑他的人并不明白,这个看似怪异的少年是一个意志坚定,说到做到的人,四书五经早已让他厌倦,科举从政他也不在乎,17岁他就为自己的人生确定了目标------做圣贤,有理想固然是好事,可是这位王兄弟挑的这个理想可操作性实在不高,毕竟之前除若干疯子精神病自称实现了该理想外,大家公认圣贤也就那么两三个,如孔某、孟某,不过,他最终清剿了盗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近乎神话的不朽传奇。
由此看来,想要成为圣贤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作者虽然幽默的调侃了王守仁,不过大部分都是给予肯定的,要想成功,必须为自己定下目标,然后意志坚定,努力实现,要说到做到。
看完整本书,我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也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仅仅一个明朝,就足以让作者写上7部之多,可见中国历史之源远流长。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没有一个封建社会的大统王朝能超过三百年,这要归功于明朝做的好事了,在开国之初,灭北元,下西海修大典,四海归一,万国臣服,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帝国风光不再,鞑靼瓦刺又是俘虏皇帝,东瀛小国也敢骚扰侵犯,虽然一次次化解危机,最后也难逃历史的宿命。
以史为鉴,不禁让我想起诸葛亮的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颓也”,国家的强盛需要一批栋梁型的人才,但凡盛世,无不是君主圣明。励精图治,广开言路,臣下各司其职,建言献计、一心为国。
明朝那些事儿,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人,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读后真是感触不少,如果多读几遍,每一次应该有不同的感受,这个便是读史读书的乐趣所在吧!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5
别一样的历史,别一样的明朝,在当年明月手中,幽默的语言,诙谐的叙述方式,让这个呆板无聊的明朝历史变得滑稽可爱,幽默风趣却不失正体。这三百年的明朝历史,作者用他那幽默风趣语言与理智缜密的推理,捉摸不透的思维,平易近人的语言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有趣朝代的大门。
公元1368—1662,在这段时间,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封建王朝,不一样的封建的皇帝,认识了不一样的封建专制,在这个年间,我们更是认识了无数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流传千古的人物。朱元璋、朱棣、徐达、汤和、戚继光、袁崇焕、海瑞……
此书以明朝历代皇帝为主线,围绕展开,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两个皇帝便是洪武皇帝朱元璋与永乐皇帝朱棣。
朱元璋,一个神奇的皇帝。小小农民出身,却成为万人仰慕的一代天子。我不禁问:“为什么?书中给予了我答案。他身上展现着超人的战略家眼光与坚持不懈的精神。我最钦佩的则是他无论如何都要选择活下去,因为他坚信活下去就会有希望。面对着父母双亡,经济乏力,又愁吃又愁穿。他依旧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想尽一切办法努力的活下去,就算是苟且,耻辱。在元末这个战乱的年代,他勇敢地选择起义,他知道,这是一个未知数,可他仍然去做了,我实在是佩服他的勇气。他,从一个无名小卒,一步步凭借他的坚持努力,成为了拥有自己军队的主帅。为了苟活,他不惜一切代价,这点我着实是钦佩万分。因为,我若在那个年代,我想我一定会郁郁而死,因为我无法忍受这般压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他不可能撑到他霸业的开始,没有这顽强的意志力,是无法当那明朝的开国皇帝,更不可能在这本书里留下足迹,也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他,用亲身告诉我,坚持可以塑造成功。坚持可以创造希望,但是如若你放弃了,你,就一无所有。从他身上,我更是学到,敢于奋斗,敢于去做,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朱棣,这个在战火之中生长,与兵器杀戮感情极好的藩王。他做过最令人惊叹的事——篡权,甚至篡了自家侄子的权。但是,朱棣这一行为,却造福了这个年间。开明的政策,敏锐的嗅觉,巧妙的改变政策,让这个年间,变得不一样,这个年间被称为“永乐盛世”。因为官僚制度的完善,朱棣自己日夜不停地辛勤劳作,在这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甚至还派出郑和七下西洋来宣扬国威。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做了历代皇帝不敢做的事——迁都,甚至迁在一个荒凉,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的北京!但,在众人反对情况下他仍然做出这个选择,历史也告诉了他,这是正确的!所以,不得不说,这个篡权皇帝的本领实在是高明,实在是厉害。篡权本就是一种下耻的行为,更别说篡自家侄子的权了,但到了他手里,却成了一种圣贤开明的行为。但是他却做了一件丧尽天良的事,他为了自己的地位,改身份,把自己生母抛之脑后,变成马皇后之子。并且,他篡权还有理有据,说自家侄子不遵循朱元璋的政策,说要废除朱元璋外的所有条例。你说,他是不是很厉害呢?迁都,这样的事,他懂得将目光放得更远,看得比别人远,自然就离成功更近。在他身上我学到,万事成功要有良好的基础准备,否则你将会措手不及。要学会放弃,学会将目光拉长,看得更远,舍小取大人人都懂,但只知会运用在眼下。但是!谁会像他这般舍弃眼前的小换取一个未来的大!所以,你不得不佩服朱棣的“可怕”。对于朱棣,我们更要感谢他的一大举措,招揽全国人士去编辑《永乐大典》,此书也为后世许多书的再现,奠下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在读他的生平事迹时,我很疑惑也很佩服。因为他好似具有双重性格,好坏到了一个极点。正是因为这样,在他身上才可以学到好东西,可以看到坏的并引以为鉴,比如不要不懂得忍让。
明朝,除了这两个人,不得不提的则是它的科举制。
八股,一点也不陌生的名字。其实,在我认为这是个好东西,如今,语数英科历史思品,通通都要复习,而八股呢?就只有那四书五经,不是挺好的吗,考试范围不仅告诉了你,并且是永远不变的。用“当年明月”在书中常提到的“评价总是要客观”。八股活生生的禁锢了人的思想,牵制着文化的进步。也是为我国做出来“巨大”贡献啊!在我看来,这是极其可拍的,一个简简单单制度却将这帮读书人的脑子洗的一干二净,活生生的阻碍着中国文化的进步,可是,回头仔细看。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科举制度,而它影响的结果难道还不令人“叹为观止”?
提完了制度,看完了皇帝,也该探望探望特别的大臣了!
明朝,还有件令人发指却又可笑的事——宦官当政。
在明朝,宦官被皇帝极为重视,类似于现在的卧底吧。“厂卫”想必耳熟能详了吧。令人最为可笑的事,宦官的权利堪比皇上,说到宦官,不得不提一下这个明朝的焦点——魏忠贤!
魏忠贤,我也是极为“佩服”的,因为他残暴与恶心到一种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
因为明熹宗的爱好(老爱捣鼓木头,真是令人捉摸不透,好好的皇帝不做,非得做木工),所以大多朝政都掌控个魏忠贤手中,人,手里的权利大了,总想拿出来试试。魏忠贤也不例外,他开始诋毁贤臣,滥杀无辜,将“敌队”东林党彻底消灭,更加令人发指的是,他与后宫的宫女相好,甚至与自己的乳母客氏私通,但他却显得无比自然。他为了权利,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杀害他人、诋毁他人、陷害后宫嫔妃,他无恶不作,将明朝一步步送向死亡边缘。
不过,评价一个人,总是要客观的。
正因为他权力的膨胀,他也做出了较多贡献,如公平的论赏,在皇太极猛攻锦州,袁崇焕誓死不救,而满桂、赵率教则冒死救下锦州,之后魏忠贤也提了此二人的官。还有一件事,令我着实捉摸,他向国家捐款,甚至使用自己的钱来为辽东战事提供物资。他在两浙受灾期间,主张免除为皇家输送物品的专营户向内库交纳的孝敬费用……在他身上,我认识到了权利与权力的可怕与用途,并且知道,你如果善用它,它将会为你铺上一条华贵完美,通向成功的道路。
书中的事和人,先告一段落,接下来,去瞧瞧这本书的特别之处!
史书,我曾读过。呆板无聊,史书中的史实定不会似这书这般幽默。在我看来,史书中我们无法看到这一段段有趣的历史,这一个个幽默风趣的任务。这本书,为我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明朝不一样的开国皇帝,不一样的明朝人物,史书中,朱元璋才不会当年明月笔下那样有趣好玩,而是严谨,死板的,并且时间顺序更是不会变,别的人物亦是如此。但是,当年明月让我体会到了史书中不能体会到的,人物的痛苦、激动、犹豫、坚定以及残暴恶心等等。史书,绝不可能出现时间上的错误,但是偏偏当年明月就这么干了!巧妙的将一些人物事情改变了时间顺序,是历史变得更具衔接感与幽默的味道。即便改了时间,但却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学习与了解明朝这段传奇的历史。
有人曾说:“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通过交一个好友,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可以通过阅读一本好书,不断地积淀生命的厚度。”这本书,就做到了。它,让我从中汲取养分,它震撼这我,也激励着我。
我不是学历史的,所以自然不会去分析历史,更不会去细读史书。我只愿作为一个读者。去读喜欢读的,去细细的品味它,我无法静下心来读史书,自然学不会历史。但是这本不一样史书,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不仅读到了好的故事,喜欢的故事,也学会了历史。
这本书,它告诉了我们,历史不总会是那么古板无聊,告诉了我们,历史是多么有趣,告诉了我们,这段历史,很精彩。别拒绝它的到来,因为如果你不拒绝,你就会打开这个朝代的大门,做当年明月。去浏览这段神奇有趣的历程。
当我读完这书后,我回头望去,望望自己的历史。我发现,我也不一样了。这不一样的明朝,改变了我。我不爱读书,因为读书时,我只会越读越乏。但,这书却让我越读,越有感觉,越读越有读下去的欲望。因为,这不一样写史书的手法,不一样的明朝,不一样的明朝人事,也让我,不一样了。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6
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慢慢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它比他强的起义队伍,后又经过与元的数十年的征战。最后赶走了,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中间又讲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这个“导火索”,废除了丞相制度。又创造了内阁。当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权力归于君主,可是他错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个内阁都比丞相还会夺权。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专制夺权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读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自己从书中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吗?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7
在历史的长河中,“皇位”总是散发着它那长明不灭的光芒。就如毒品,只要碰触到它,便会成瘾,且永无戒除之法。
我们都知道,皇帝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当的,且不说皇位交接之变化无常,就仅是每日政务,便让人吃不消。但仍有那么多人不惜用生命来下一把豪赌,冒着不拥皇位便入鬼门的风险,也要坐上那个至高无上,却又遥不可及的宝座。为什么?试想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受万人瞩目的成就感和说一不二的权威吧,这便是原因了,即便是死亡的晦涩也不能掩盖它的魅力的原因。
如朱棣,为它夺了建文帝的皇位,即便那是自己的侄子;再如朱祁钰,为它夺了朱祁镇的皇位,即便那是自己的哥哥。
“从此,任何敢于触碰他权威的人都将成为他的敌人,朱祁镇也不例外。”而原本,朱祁钰并不想拥有皇帝的荣耀,可最后,到底还是臣服于那个至高无上的存在——皇位啊,确实改变了太多太多的人。
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恰如一面无暇的镜子,真实地,照出了人性的丑恶。如若一人得势,他身旁的人都会拥戴他,如获至宝;可当他坠入深渊,原本那些人不仅不会成为救他一命的树藤,甚至可能是令他毁灭的最后一个契机……
虽说人性本恶,却总有一些例外,让我们看到世界的美好,如钱皇后,即便朱祁镇被俘,被全世界所抛弃,她仍坚守自己的誓言“我会等你回来的”,因为那人,再怎样,也是自己的夫君;如袁彬和哈铭,在那艰辛的岁月中,始终守在朱祁镇身边,不离不弃……
外表与行为粗鲁的人并不可怕,就像也先,至少待人真诚;外表温文尔雅,内心城府颇深的人才最可怕,心口不一,行与言违的人,才最恶毒。
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利益、欲望、虚伪、丑恶,令人的内心不再澄澈,做一个简单的人,往往是最困难的,没有人天生善良,没有人本质仁厚,只有在岁月的流逝中,我们才能捡拾一些美好,填补自己的内心。做一个简单的人,最难,也最美好。
在这复杂世界里,也有真诚,不是吗?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8
历史是什么?
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不是,绝对不是。
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后,我找到了答案。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一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的和小人物的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并加入当时政治制度,人伦制度的演义,文章以通俗的小说写法;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公认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讲述了600多年前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继续讲述至明末的276年历史。
如果你认为《明朝那些事儿》和其他历史书一样古板,严肃,那你就错了,《明朝那些事儿》做工严谨而又不乏幽默,可做明史普及读物,也可用于茶余饭后消遣,皆是居家旅行,学习阅读,无事消遣之首选读物。
没错,翻开《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页,我就笑了,因为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没错,这就是朱重八先生的名言,更有趣还在后头呢,
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债细腻要还
什么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与行的合一。评:废话
所谓同志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对付流氓,就要用流氓的方法
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校,那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能打仗的人
这些句子有趣吗?有趣的话,你就去看吧。
历史本身很精彩,只是你从未发觉而已。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9
读一本好书是一种享受。看完《明朝那些事儿》整套书,作者的.文笔与内涵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感触颇深。
全书从朱元璋的深谋远虑、朱棣的雄才大略落笔,经历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嘉靖万历的荒诞,到最后思宗朱由检的壮志未酬。全书当中最吸引我的不是这些所谓的九五至尊,不是刀光剑影的杀戮血腥,也不是宫廷的明争暗斗。而是那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能臣以及用生命著作的伟人们。
当时,北方战事持续溃败,几乎所有人都惧怕女真的铁蹄。可有一个人没有退却,便是宁前道—袁崇焕。他在宁远阵前高呼:“即使独卧孤城,亦当马革裹尸”。当他面对来势汹汹的二十万女真大军,他用一万大军坚守着,打到城墙破裂、尸横遍野。但是,女真大军始终未能跨过宁远。就连女真的皇上努尔哈赤也最终倒在宁远城前。正所谓战场上“生者死,求死者生,诚如是也”。袁崇焕用他的信念—即便战斗至最后一人,也要同归于尽,决不后退。他笑到了最后。后来,他身陷囹囵,百姓唾弃,用“死后何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句诗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还牵挂百姓、心系国家安危,哪怕百姓误解,依然义无反顾。这便是人性的闪光,信念的力量!
又如伟人李时珍,曾三次参加乡试想考取秀才,都名落孙山。只好继承父业,开始他的行医生涯。慢慢地他的医术也越来越高。可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放弃自己唾手可得的幸福,走遍全国各地,尝遍无数药材植物,查遍了世上的所有医书,终成《本草纲目》这一本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医书。成了以一已之力挽救了无数生命的伟人——正是信念鞭策他前行!
……
人生有涯,死而不已。纵观古今中外之集大成者,无一不是有着坚定的信念。他们或许视金钱如粪土,活视名誉如草芥,然而,在信念面前,他们却都如信徒一般,虔诚的顶礼膜拜……
所以我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永不言放弃。在日益残酷的现实生活中,走出属于自己的的一片天!
路虽远,勇敢前行。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0
这是我们全家第一次共读的一本书。暑假的每一天,早晨、午后、睡前,我们全家都在看《明朝那些事儿》。妈妈看,爸爸看,我也在看,看到精彩的、有趣的、不懂的地方,我们都爱交流、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明朝三百年间的一些事情,它不像其他历史书那样深奥严肃,读起来既枯燥又难懂,可是这本书语言幽默风趣,叙述通俗易懂,更有意思的是,作者经常用很流行的网络语言,套用现在很流行的句子,大家都熟悉的歌词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读起来既新鲜又有趣,原来历史书也可以这样好看,,我们全家一致公认。
这套书一共五本,它开始是在网络上发布的小说,书中介绍了明朝的历代帝王,以及王公贵族、名臣奸相,它讲述了明朝的开创、辉煌、磨难、中兴、衰败的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让我敬佩,他从一个穷的只能出家的和尚成为威风凛凛的皇帝,如果没有无穷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他如何战胜强有力的敌手。燕王朱棣编写《永乐大典》,郑和七下西洋,明朝驱逐鞑靼,使明朝走向鼎盛。还有明朝抗倭名匠戚继光,倾轧朝野的奸臣严嵩,为中兴朝廷的张居正等等。
其中,我最佩服人物的要数于谦了。于谦的名字我们早就知道,他是诗人,他的《石灰吟》耳熟能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发现于谦还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正如《石灰吟》中他表露的志向一样,他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他指挥的“北京保卫战”,在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被劫为人质,鞑靼围攻北京的危难之时,朝廷里乱成一锅粥,王朝的命运岌岌可危,就在此时,于谦挺身而出,在北京城里守军不多的情况下,指挥有方,用杰出的谋略和无穷的智慧,打响了北京保卫战,粉碎了鞑靼阴险的诡计,挽救了明朝的命运,如果没有他,明朝的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可是令人伤心和气氛的是,重新复辟后的朱祁镇听信小人谗言,在北京崇文门外,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斩决,史载:天下冤之。在随后的抄家中,人们惊异地发现,这个朝廷一品大员家一贫如洗,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连抄家的官员都羞愧自己的行为,我不禁难过得流下眼泪。
《明朝那些事儿》不但让我了解了历史,而且使我爱上了历史。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1
这是一本历史书,也可以算一本励志书,至少对于我来说。我之前的日记里已经多次提到这本书了,所以这里偏重系统总结地写一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
首先是历史,这本书讲述的是明朝两百年间的历史,从朱元璋造反讲到崇祯皇帝上吊,其中分为很多角度,围绕一个又一个风云人物,从他们的角度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和明朝的故事,多角度地,立体地,全面地剖析了明王朝的兴衰和背后的因果关系。
然后是文学价值,司马迁的《史记》有誉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的就是它集史料和文学的作用于一身。这本书也是一样,至少我认为它是有文学价值的,它的语言是生动有趣的,是幽默通俗的,也是感人肺腑真情实意的,它可以让你笑出声也可以让你默默感伤,它的故事能让你一直读几个小时而不厌倦,想要继续读下去。自认为这便是文学价值了。
除此之外还有正确的观念,书中写了无数的历史人物,他们都是崇高可敬的,他们为了社稷和大道可以忍辱负重数十载,可以单枪匹马守边疆,他们都有私欲,却放弃了私欲,这便是高尚。
他们为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而活,这是多正确的人生观,他们追求的是正义和平等,为了理想付出自己的努力甚至生命,这是多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若是有理想,便有明确的方向和无穷的力量。
你想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就去吧,人生是第一次,生活是第一次,什么都是第一次,什么便都是崭新的,有无限的可能和奇迹,要相信年轻的力量可以超越死亡。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1篇】相关文章: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03-26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集锦15篇)04-18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手抄报资料12-01
实习那些事儿07-24
读魔戒有感04-27
读《曹操》有感04-25
读《基地》有感04-24
读《一九八四》有感04-24
读推敲有感04-23
读《自立》有感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