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时间:2021-01-09 13:57: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9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9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1

  刚拿到《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心里一阵郁闷:这都什么年代了还看苏联时期的书?这书符合现代素质教育吗?……无奈校长之命难违,只得细细品味这本书。读完后,我不禁赞叹: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令人折服!他的教育思想是永恒的经典!

  感悟一:阅读的重要性。

  1.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一个叫费佳的学生由令人头疼的学困生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他的成长经历使苏霍姆林斯基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呀,阅读能启迪人的心灵,但对于给后进生阅读的指导是我教育教学中的空白,想想自己平时的做法无非是:花时间与后进生磨,然而多数时间是双方两败俱伤。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这是给我努力方向的钥匙,我要想办法让书籍成为我的学生的精神食粮,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2.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从中道出了教师成长的秘诀——读书。“教师要多读书”这个观点已越来越为大家接受。可我有时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备课、上课、批作业、补差等已忙得我焦头烂额,哪有时间读书呢?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觉得自己有点黔驴技穷,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使得我不阅读也心安理得。无意中,我在网上看了一段对特级教师李镇西的视频访谈,他说:我们每天的吃饭、刷牙、洗脸需不需要毅力?不,这是习惯。我读书、写日记就像每天吃饭、刷牙、洗脸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习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现在忽视了读书,忽视这习惯的养成,等于现在放弃了充实自己的机会,也等于现在失去了提高自我的最佳机会。

  我相信每个教师都渴望自己才学渊博,上课旁征博引,学生身临其境,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与平时自己的广泛涉猎是息息相关的。专业书籍的阅读、领会以及再发挥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对于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会有裨益;非专业书籍的阅读同样重要,它会从另一个角度来拓宽我们的思路,更加广阔地增加我们的智慧。我会牢记书中所说“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显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养成习惯。

  感悟二: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大不及格分数的。”作为班主任为管理班级,我制定了一系列评分机制,我要求学生在早读、课间活动、文明午餐和做操这四个方面进行评比,有每天的值日小干部记载情况,我根据记载情况一周总结汇总一次,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或是一本本子,或是一颗星等,同时对于扣分多的学生指出其努力的方向。我自以为做的不错,细想其实有时的评分太笼统,不够有分量,缺乏针对性,明显感觉这学期的效果不如上学期。再有我的英语教学方面,学生每天的口头作业完成情况,每次检查我都帮学生打好等第,有时急起来“较差”俩字“唰唰”写上了,有好几次个别女生被我弄得哭得稀里哗啦,现在想想真是糊涂,这样的评分根本没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感悟三:正确对待后进生。

  “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对于后进生我恰恰关注的更多的是他的学习,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我会千方百计让他掌握,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为了他的成绩能提高一、两分,我倾注了心血,牺牲了休息时间,经常弄得自己身心疲惫不堪,曾经多次反问自己:这样做对吗?对学生的发展有用吗?读了这本书我决定做到“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

  “在每一节课上,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都应当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哪怕是最不显著的一步,都要取得一点点成绩……”这将成为我每一节课的目标。

  品味《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就如与智者交流,解决困惑,指引前行,洗礼心灵。它将是我工作、学习中的导航灯。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2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有三十年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共谈了100条建议。手捧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我们面前,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答疑解惑,指点迷津。逐条细读,感觉有三条特别受益:

  百条建议之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就在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我认为,教师自觉阅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修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默默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教师的熏陶下爱上读书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教师只有亲近书本,喜爱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学生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师享受职业的幸福,从而师生共同拥有诗意的人生。

  百条建议之第93条: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教育——就在于使所有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我们最崇拜的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百条建议之第46条: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我们都知道,教育日记让我们留下平时的教育教学足迹,能促进教师进行思考,积累经验教训。把已做的工作进行反思、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多方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更好的办法,学会改变,学会创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赶快多读书,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学认识上有一个新的高度。阅读和写作是教师快速成长的两翼。

  捧读《给教师的建议》,膜拜苏霍姆林斯基的为师之道,就感觉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仰望教育的美丽星空,感觉是如此美好。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3

  在我们学校果园的中央,长着一片高高的、葱绿的葡萄丛,壮实的葡萄藤足有两米高。少先队员们把枝条固定在铅丝上,一行行地排得很整齐。你顺行看过去,几千串黄色的葡萄确实惹人喜爱。我们这个葡萄园是学校的骄傲。不但我们本村的,还有邻村的庄员们都到这儿来学习。在葡萄园里劳动被看成一种很大的乐趣和很高的荣誉,只有那些最勤恳、最爱劳动的学生才配享受它。每当从许多愿意劳动的学生当中选出10一15个人,让他们在行间松土,或者把枝条缠到铅丝上,或者在秋天给每一棵树丛根部垒土,或者在冬天堆上雪以保持水分,这时那些没有被选到的人就觉得受了委屈,感到失望。这使我不由得回想起15年前的往事……

  当时这里是一片荒地。记得有人对我说过:以前曾经把这块地给过一个更夫和财务员,让他们去种土豆,他们都不肯要,因为这块地上已经种过50年土豆,它已经完全没有肥力了。于是我建议把这块地改造成肥沃的土地,使它变成一片花果茂密的果园。

  我费了很大的劲才说服高年级学生给这里运来了大约30吨含腐殖质的农肥。我看到,学生们只是出于对我这个新上任的校长的尊重,而不是出于对劳动的热爱,才完成我的要求的。在施肥以后,还必须挖一些一米半深的坑,再把腐殖质跟黑土掺和起来,填进每一个坑里。

  当时在我们村子里还没有人种葡萄,虽然在我们这个地区供葡萄发育的条件是再好不过的。我给学生们讲述葡萄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植物,可是我感到我的话并没有打动他们的心。我记得,当我谈到热爱劳动,并且还引用了高尔基的话时,十年级的一个叫奥丽娅·特卡琴柯的女生,滑稽地向她的女友们眨眨眼睛,问道:“刚才您说,劳动会使生活变得美好。可是请您说说,难道像挖这些土坑的劳动也是可爱的吗?难道这种事能给人带来欢乐吗?至于高尔基的话,那大概是为了把诗写得美一些;而在生活里,像拾粪这样的劳动,难道也能让人热爱它吗?”

  从那时起已经许多年过去了,可是这个姑娘提的问题,我却始终没有忘记。最近7、8年来,当党和人民向学校提出要培养热爱劳动的人的任务时,我又不止一次地听到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像乍看起来那么简单。但是却必须回答。我们不仅要证明热爱劳动是人的自尊和文明的最高程度,而且必须说明究竟怎样才能培养起对劳动的热爱。生活本身做出了回答。 让我们再回到葡萄园的故事上来。我清楚地知道,那些为第一批葡萄丛挖坑的学生,到中学毕业后就能看见他们的劳动果实。也可能,到那时他们还会带领自己的孩子到学校来。这当然是很好的。不过,还应当更多地想到那些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在校期间,还能种植三熟葡萄,三次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我们举行了一个“劳动节”(我们给栽种葡萄那一天取了这个名称)活动,来参加的不仅有那些运肥挖坑的人,还有小学生——一、二、三年级的孩子,他们不是来旁观而是来劳动的。开辟葡萄园这件隆重的、“大人的”事让小孩子来参加,单单这一点就使他们把劳动当做一种不平常的、庄严的因而也是快乐的事来对待了。

  到了这一天,小学生们每人给每个坑里捧一捧肥土,给葡萄根涂上有营养的溶浆,然后埋土、浇水。孩子们的劳动量是不大的,但是他们比起那些运肥和挖坑的高年级学生来说,却怀着更加浓厚的兴趣,盼望着葡萄藤长出第一批嫩芽来。这是为什么呢?在那几年里,我还没有下功夫去研究这类现象的心理学的奥秘,可是我有一个明确的想法:应该从最幼小的年龄起就吸引儿童参加劳动,而且要使劳动进入儿童的日常生活,变成他感兴趣的事,通过劳动来激发他的幻想,使他像幻想到遥远的国度去旅行和去发现新大陆一样。在带领小学生去参加劳动节以前,我就给他们讲故事,说一棵葡萄可以结出一百串又大又甜的果实,说可以把葡萄藤培植到像学校楼房那么高。这番话激发了孩子们的想像,就像你对他们谈那稀奇的海洋动物,谈我们这一带草原里的斯基福人的古墓里的奇珍异宝一样。于是,他们入迷似地做起事情来了。

  葡萄藤上的第一批叶子发绿了,新长出来的嫩枝向着太阳伸展。在暖房里,我们用花盆装上含腐殖质的肥土,栽一些插条,它们到冬季就生根,到了春天把它们移栽到普通的土壤里,再过一年就已经结出果实来了。

  这个目标是非常诱人的。我还带来了一篮子成熟的葡萄,让孩子们生平第一次品尝了这种果实。大概这一点也加强了目标的吸引力。试想,这样一来,谁还会拒绝用桶去提肥料,用鸟粪去制作追肥用的溶液,拒绝干这种又脏又累的活儿呢?

  春季到了,孩子们把培育的小树苗移栽在暖房里。对十来岁的孩子们来说,挖坑,把黑土和腐殖质拌和成有营养的肥料,然后再撒进坑里,确实是不轻松的事。但是,他们真心实意地、入迷地劳动着,这可能是理想在鼓舞着他们的缘故。这些孩子种的葡萄园(大约有30棵),成了学校果园里最漂亮、管理得最完善的一角。当一年前高年级学生种的那些葡萄开始结果的时候,低年级的孩子们高兴极了。因为他们感到自己也是这项劳动的参者,他们还记得劳动节那一天的情景。好容易等到果实成熟了,我就把一串串的葡萄分给孩子们。他们兴高采烈地把果实拿回家,奉献给妈妈和爸爸。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4

  “苏霍姆林斯基”对于任何一个教书先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而真正接触到他的著作还是第一次,以前总是流连于他的片语只言之间。从翻开书本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他的质朴与真实,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而吸引并且由衷地折服。这是一位来自于一线的教师的手记,这是一位有思想有探索精神的教师之作,这是一本一线教师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在这本教育著作中,学困生并没有被刻意遮掩,相反提及更多的却是学困生问题。教学困生是任何一个老师最感头疼的事,把学困生的成绩搞到及格那恐怕是让老师们一筹莫展的大难题。很自然的学困生在成绩面前就成了老师最不待见的人,最不给笑脸的人,学困生总是生活在心灵的角落里,在学习上他们无法抬起头,是差啊,是慢啊,是没别人好呀,时间久了,他们也就破罐子破摔了,不爱写作业,不去思考,厌学,其实这是教育的一种失败,然而在这失败面前我们更多的是去抱怨学生不好,智力不行,却很少有人去反思我们的教育。

  在这本书中,差生的问题得到了关注并且得到改善与解决,这本书为我们提供的是改变他们的渠道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看到并且明白写字慢的孩子他的问题根源何在,他为我们提供的解决办法是为孩子创造动手的机会,活动他们的手部小肌肉,让肌肉的发达来促进动作的加快,这是一个全新的方法,以前看到的很多著作里大多是从兴趣入手去督促动作慢的孩子,而忽略了他慢的根本原因。就像一部发动机出现故障的汽车,再多的人去推它,都只是从外部给了它动力,一旦外力停下来,那么接下来的结果自然是抛锚。我们为他们制造各种诱因,就相当于给了他们外力,而没有根治发动机的毛病。

  教数学的老师大概都身有同感,愈是往高年级走,应用题越是吃力,对于那些硬是不开窍的学生大都是束手无策,责任心强的老师会反复搞题海战术,而稍逊一点的老师则会选择放弃。在这本书中,对于这个问题同样有指导性的建议,他建议我们从课外书的选择上入手,让那些对数学有诚见的学生阅读有关数学知识与数学家故事的书籍,让他们在阅读的同时因为数学本身的魅力而首先吸引学生。有一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谁会舍得半途而废呢?谁不会废寝忘食呢?再说在学习了多种思维后,一些课本上的问题应该不会太折磨人吧。

  人的认知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因此,这本书中建议我们带学生亲近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去学会观察,学生自然地理科学的知识,而这些的获得都是学生自己获得的,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会了观察和学习的本领。我很欣赏这种做法,尤其是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教育,从自然科学开始,从观察入手,我觉得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启蒙。只可惜我们的教育一直没有实现这种理念。

  《给老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是一本一线教师的指导守则,因此我爱不释手,也是一件精神食粮。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

  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感触颇深,启发受益匪浅。我来说说对“教师要养成写教育日记的习惯”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建议每一个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个月完成两篇教育随笔、一个教学案例,有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些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所以,我也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日记、观察日记和行动研究日记,通过这些日记和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

  教师们可以考虑写上面提到的三种教育日记或教育随笔。一是读后感;读完一篇文章,一本书后,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甚至可以借题发挥,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二是观后感,观看或访问一所学校、一节课、一个学生、一个教师、一个校长,记录自己观察或访问的感受。三是做后感;既有学习,又有观察,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改变,在改变中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和改变生活的过程叙述出来,就成为做后感。

  记得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说过:“中小学老师,我是不大主张去进行对他们而言比较遥远的理论探讨,绝大部分的老师的科研可以是日记的形式,随笔的形式。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他们的主要作品就是教育随笔。日记教育就是有它神奇的魅力,我们就是要通过新教育实验,让更多的学生、老师来领略这神奇,来展示这魅力。”他在发表的《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中这样说:“每日三省自身,写教育日记千字。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理赔办法也写得一清二楚:“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这段话幽默含蓄地说明了写教育随笔的深远意义。

  让我们坚持每天写教育随笔吧,因为那是苏霍姆林斯基、陶行之等教育家走过的幸福之路、成功之路。

  让我们抓住每一个瞬间吧,记录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记录自己的酸、甜、苦、辣,把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留在美好的记忆中。

  让我们与教育随笔共同成长!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6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

  《教师的建议》让我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7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对于自身的素质提高,能力提升,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人以前说过,人生就是不断的沉淀,完成自我底蕴的转化,教师的底蕴是靠书籍堆起来的,教师平时对于知识的积累会反映在课堂上,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同时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志。教育日记能促进教师进行思考,积累经验教训。把已做的工作进行反思、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多方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更好的办法,学会改变,学会创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赶快多读书,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学认识上有一个新的高度。教育日记的确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回顾几年的教育工作,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发现自身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今后,我会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在不懈的追求中完善自我,一定会把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作为奋斗的目标,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8

  这本书是吴正宪老师从教四十余年教育实践中的感悟和体会,其中也积累了一些教育教学的案例和故事,可以供一线的教师学习和思考。全书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可能是数学老师的原因,全书的文章板块还是非常地清晰,下面我也从这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读完以后的感受。在这一辑当中,吴老师介绍了一些教学的体会和建议。比如在课堂上要学会“留白”,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首因效应”告诉我们,要非常认真地对待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每单元的第一节课、每节课的导课、第一次检测;“鲇鱼效应”告诉我们,在小学合作学习中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促使合作更加有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让学生的差异成为教学资源等等。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方面,书中特别强调了动手实践操作对于激活经验的重要性,在对比交流中促进反思,在科学探究中求真。“做数学”是现在数学教育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其实主要也是强调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需要经历“体验、理解、反思”的过程,缺少体验的经验应该说是不完整的。关于对比交流其实前面部分已经有说过,就是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我们不急于否定,而是大家讨论找到正确答案以后,让错误的同学再一次谈谈自己的感受,此时是对错误的再认识。面对错误,我们需要明白,错误的价值不在错误本身,而在于学生在错误中得到启迪,在对比中反思,完成自己成长。

  在思维方面,如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和敏捷性呢?数学课堂上,我们需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验证、大胆质疑和挑战、形成敢提问、善提问的学习品质;在数学课堂上,对于问题有不同答案是,通过制造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推理过程,增强思维的批判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我们需要注意,在设计思维训练题的时候,要将重点放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上,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9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使我大开眼界,收获匪浅。

  例如:他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但有几个又能做到。

  苏霍姆林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他善于利用一切小事鼓励孩子们善良的念头,帮助孩子们体验正义的思想取得胜利的心情,耐心地培养着孩子们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操和道德信念,始终坚持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他的教育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服务的。从他的文字中,我随时感到他的道德、信念教育是与情感培养、美育乃至智育非常和谐地统一起来的。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可取的。

  感悟:

  通读全书,感悟很多,我也深信“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仍然是当代教师学习的重要的教育思想。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感觉自己仿佛和伟大的教育大师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警醒自己一定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更用心、钻研。用心回顾从教十三年来的得失,用心和学生在课内外交流,用心观察和引导学生,用心设计课堂上的各个环节,用心在课堂上进行教学;钻研和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钻研数学学科的专业知识,钻研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钻研当下的各类热点知识……我想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学习仍然是我生活的主旋律。

  一、做幸福的教师,培养幸福的学生

  在《给教师的建议》全书中,无不自然的流淌着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就是一种教育幸福。它包括教师的幸福感和作为一名学生的幸福感。作为一名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是幸福的。作为一名学生,能成为他的学生也是幸福的。可见做为一名教师,或者说能否做好一名教师一个首要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心理和生理上健康,这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心理和生理上都能产生愉悦的感觉,他就是一名幸福的教师,也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读书中受到的启迪和震撼让我总是会心潮澎湃,让我崇拜。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一群教师,也有这样的一群学生,他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让我钦佩。崇拜与钦佩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也在跃跃欲试。反思自己的工作,觉得自己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名负责的教师,但是相比之下,觉得自己距离幸福的教师,还有差距。

  从读书中感悟到要“做幸福的教师,培养幸福的学生”,就要把教师的幸福当做教育幸福来做:1.追求精神的幸福。师生之间在知识授受和道德人生上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其他的职业所难以得到的享受。充分认识这一精神性质最终包装自己的诗意人生。2.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标。在追求卓越的工作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带给自己很多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的体验必然会给自己带来一种“累并快乐着”的幸福感。而因为自己工作目标的追求卓越,必然让学生的各个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学生也是幸福的。3.追求合作的幸福。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至少直接存在这样四种合作关系,即: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教师个体与教师集体之间、教师个体与学生集体、教师集体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一个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说是某某老师的学生,也可以说是某某学校、某某班级的学生。合作中幸福,共享中幸福,超越中幸福。一个集体中的成员都可以享用同一个幸福。

  二、做公正的教师,培养公正的学生

  做公正的教师一直是社会、家庭、学生关注最多的一个师德问题。教师的公正决定着教育的公正。教师公正既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公正,也表现在公正对待同事、领导及学生家长等方面,更表现在正确对待学生身上。

  “做公正的教师,培养公正的学生”当成是塑造教师光辉形象,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和学生的道德成长,而最终实现教育的公正。

  首先,教师要对自己要公正。它包括对教师自尊、荣誉以及合理的经济利益等等合法权益的要求和维护。教师对自己的公正不仅是“我与我”关系,也涉及到教师与社会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教师的职业期望较高,一方面社会在舆论上普遍赞同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但另一方面人们包括教师本身往往又认为教师应当羞于言利,只做蜡烛,只问耕耘。要求教师做苦行僧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本身,都是一种不公正。

  其次,教师要对学生个体要公正。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感觉朴实而真切,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因为这种爱真挚而深沉且负有社会使命感,成为推动作者不断自觉反思教学各个环节的不竭动力,成为作者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的源泉,这种爱和社会使命感时刻感染着我,同

  时我深信也感染着每一位拜读这本书籍的我的同行们。

  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作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尤其不以家长的社会地位为标准。承诺作到:A.平等地对待学生;B.爱无差等,一视同仁;C. 实事求是,赏罚分明;D. 长善救失、因材施教;E. 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最后,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评价要公正。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他带着孩子们到自然界“旅行”,上思维课,做“环球旅行”,建议我们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告诫我们“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他认为,只评价学习的最终成果,而忽视学生的勤奋、努力程度,这是不公正的。不能把评价变成威胁人的东西,任何时候评价都不可变为贬低个性的手段。“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领域成为主宰者……那么,所谓的人就是不可思议的。”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的,对照素质教育,这不就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吗?可我们在这方面到底做了多少呢?恐怕还是说得多,认识的多,但实际上孩子们还是挣扎在学海题海中难以自拔,或是在老师设计的学习程序中机械地完成着记忆的训练。

  三、做美丽的教师,培养美丽的学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足以说明了美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人都希望自己是美丽的,而这种美丽不仅表现在一个人的外表上,更重要的人格上。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美丽的代言人和传播着。只有在外表和人格上双重美丽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同样美丽的学生。

  教师的人格修养只有高于一般人的时候,才具有教育的资格,只有高于一般人,才能为别人提高可效仿的模型。也只有具有较高人格品位的教师才可能获得教育对象的尊重,为学生所景仰,从而获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反思自己差距犹在。

  古语有“师者,人之模范也”。而“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不惟立言制行,随时指点,即衣冠瞻视,亦须道貌岸然。” 既要为人模范,为人作样子,教师自己总要有一个外在形象供人观摩与效法。教师自身注重自己的衣着打扮得体,有一定的品位,举手投足中始终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教师的人格美就是教师的精神之美。教师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学生才有可能成为人格高尚的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着重阐述了读书对于一个人人格修养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于是我开始用审视的目光看我和周围的人,但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就是——大多数老师整天都忙着批改作业、教育孩子、上课、听课,几乎可以说从没有看见谁煞有其事的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难怪许多专家、学者都在大声呼吁:要构建一个书香社会。冷静下来一想,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老本"够用吗?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吗?我们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什么?我们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我们要用阅读来启迪自己和学生的智慧,用阅读提升自己和学生的修养。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有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会成为专家。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在教学上,那我们也会成为专家。”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们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结束语:

  总之,教育,应当深入到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教育目光,去捕捉每个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细节,与学生一起,淋浴教育的春雨,清洗心灵的尘垢,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样的教育,才是公正的教育,才是美丽动人的教育,才是令人幸福无比的教育。

  一个优秀的教师,教育应该是他的生活方式,他的生活中处处皆有教育。惟其如此,他才能真正领悟教育的精髓,才能深爱教育,为之享受快乐。

  我读到了迷人的教育风景,体验了动人的教育情感,彻悟了一个教师所应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教育需要经验更需要技巧,还需要为人师者付出爱心与真心进行“人文”教育……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9篇】相关文章: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精选15篇)04-17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汇编15篇04-17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精选15篇04-17

读魔戒有感04-27

读《曹操》有感04-25

读《基地》有感04-24

读《一九八四》有感04-24

读推敲有感04-23

读《自立》有感04-16

读牺牲有感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