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孝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孝经》读后感1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年之丧”,均已过时,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着,它是儒家经典着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着作。
《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
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
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孝敬父母最重要的,也是最基层的条件就是听他们的话,只要他们说的是对的,就一定要照着去做,因为这些话对我们多多少少都是有好处的。所谓“孝顺”,并不是必须顺从。
孔夫子在《孝经》中告诉我们:孝,不是做样子,而是发自内心的对长辈真挚的感情,不是盲目听从,而是在长辈有所失误的时候,也能提出适当的建议,不是只孝敬家里的长辈,而是爱己及人,爱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能做到由孝及爱,上爱下孝,温暖人间,和谐统一。
百善孝为先,所以我们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都要记得关心自己的亲友,多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对自己的亲戚及新老朋友多点问候,多点联系,即使是远在异乡的他们,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也使彼此间关爱与温情传得更远,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子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去关心、孝敬自己的父母,不要等他们年老体衰的时候,去哭泣去后悔。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古人以孝治天下,孝,无论在家还是在国中都是核心。孝的观念是对中国乃至华人世界影响最为深重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孝经》读后感2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用毕生经历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对体会爱的一种最朴实的表现。孝心无价,唯在心灵深处才能感触。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君,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中国的体制怎样的变幻,中国人民历经了多少的磨难,孝道,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结晶,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间时,注定我们将来要承担这份责任。我们无法体会母亲在一天天衰老,从黑发到白发,从紧俏的皮肤到渐渐变得粗糙的脸,岁月将这份见证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脸上。
有人说:当我们长大成人后,我们将不再需要父母,甚至会认为他们很烦。有时候看看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你很难再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他们盼望着子女能早点回家,可是他们的子女却不知在哪里彻夜狂欢,古人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被忽略了,扬名后世彰显父母也被遗忘了,只有个人主义的安逸和享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和对生活的得过且过。有时候我总是看着这个有着林立的高楼大厦和宽敞的纵横马路的城市发呆,总是在发问自己:这个社会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有人说,等我有钱了,我要大把大把的钱塞给爸爸妈妈,让老人家坐在钱堆儿上随便花;等我有时间了,我就带着爸爸妈妈,游完国内,游国外,让爸爸妈妈在有生之年潇洒个痛快!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等你把钱挣到手的时候,爸爸妈妈的牙还能咬得动那些好吃的吗?等你有时间了,想带着爸爸妈妈去周游世界,他们还能上得去飞机吗?父母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呢?他们吃不了多少,也穿不了什么,他所缺的应该是与子女们其乐融融的相处!他们所缺的是在他们难于动身时的一个代步,在他口渴时的一杯清茶,在他寂寞时候的陪伴,在他生病时的一次次问候,儿女在外再忙,也能抽出时间每周按时和父母聚在一起……这些都是老人内心所渴望的!父亲节的时候你给爸买条鱼,工作再忙,你也要亲自给送去,爸会乐得嘴都合不上的;母亲节的时候,你给妈买一双袜子,亲自给妈穿上,她眼睛里也会含着泪的……实在抽不出时间回家的,咱就每天,或者最少三天给爸妈去个电话,问问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别的,就希望年老时子女能惦记着……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枝叶繁盛的树木,扎根于厚实的土地;流水汤汤的江河,溯源于雪岭山脉的蕴藏;乌鸦孝亲反哺,羔羊感恩跪乳,动物尚且懂得回报于亲恩,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从“上代而来,从己而出”的血缘关系中,将人性的真爱与善美发挥到极致,推及宗族、群我,传承了代代的伦理之爱,稳固了人类生活的秩序。
世事沧桑,岁月无情,而人有情,你的关爱会抚平父母额头上的皱纹的。然而“最美不过夕阳红”,呵护这份美吧!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间最温馨、最美好的敬老乐章吧!让歌声在广袤的天地间永远回荡!
《孝经》读后感3
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 ,它充分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尊敬兄长、孝顺 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孝经》是儒家思想在“孝”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它集中体现了古代先贤们对“孝”的解读及重视。
孔子曾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乃一切道德的根本,若一 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顺父母都做不到, 那么这个人在其他方面的品德也好不到哪里 去。论语中有那么一段话,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大概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 这种人很少;不喜欢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 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孝悌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 根本吧。从中可见“孝”在一个人的德行品质的培养中所起的基本作用。
若一个 人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那么何谈其它的美德,整个社会更会处于一个混乱的境 况。 那么何为“孝”呢?《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 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 君,终于立身”便是孔子对“孝“的一种理解。母亲怀胎十月,并辛勤劳动抚养 我们成人,我们该懂得感恩,而爱惜自己的身体是我们回报父母恩情最基本的方 面。在学校要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亲对我们的期望,长大后更要好好工作,承担 起家庭重任,这便是一个人从出生至死去所需担负的家庭责任吧。在中国传统认 识中,让父母住好吃好便是对父母的孝顺了。久而久之,整个社会逐渐形成那么 一种风气,即把子女给父母物质上的满足与是否孝顺搭上勾。
有些人认为只要多 给父母些养老费就是孝顺了, 他们往往一年到头都在外面拼命挣钱而很少有时间 回家看看爸妈。虽然我并不否认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子女对父母的孝心,但我 也认为不能只片面的强调经济上的满足。父母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但他们并不 要求我们回报多少,有时候他们只希望我们能坐下好好地陪他们说说话。而习惯 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他们往往会忽视对老年人精神上的关心,只知道定 时地寄钱给父母而不记得打打电话问候一下,这其实有点本末倒置了。多多地与 父母交流交流,陪父母走走看看,其实父母亲会更欣慰。联欢晚会上的一首“常 回家看看”道出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愿啊。 自有记忆以来我便讨厌参加丧礼,并不是说那里的气氛有多沉闷悲伤,只是 觉得整个仪式过于虚假。人活着时不懂得如何善待之,等亲人走了才在那里哭哭 啼啼未免可笑。当然我不是说中国传统丧礼该被取消,而是子女应该分清何为重 何为轻。丧礼上人们大声敬酒、熙熙攘攘,活像是在办喜酒,纵然在守灵时的哭 唱也显得那样勉强突兀。我不知道这种形式对活着的人来说有多少意义,但亲人 已去再怎么做样也于事无补了。
当一家人在其父母死后大办其丧礼时,人们总说 些“啊,某某人多孝顺…”之类的话,我不禁纳罕难道这个社会对于孝顺的定义 竟降低到这种程度了吗?丧礼毕竟是做给活人看的, 所以但凡亲人在世时对他们 好才是真正的孝。那么做到何种程度上才能叫“好”呢?这其实是个挺难回答的 “色难, 问题,每个人的心中自有一套标准。子夏曾问到何为“孝”,孔子回答道;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后孝乎?”这里是个反问句,即有 事情时做子弟的年轻人效劳, 有酒食, 让给父老享用, 做到这些方面就算孝了吗? 其实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最难。
蓦然回想,这句话真的非常正确。平 常我们都在学校里,只是逢年过节才回家,但即便是这样,在家里的短暂时间里 我们也往往因受不了父母亲的唠叨关切而耐烦不已,有时还会顶几句,更有甚者 便会甩脸子给父母看。我们的一句无心之说可能会令父母难过很久,所以在我们 对父母的唠叨露出不耐之情时想想父母的心情吧,毕竟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
【《孝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孝经读书笔记04-08
《简爱》读后感05-07
《鲸》读后感04-22
燕子读后感04-19
幸福读后感04-18
感恩读后感04-18
《IT治理》读后感04-16
《智慧人生》读后感08-28
智慧人生读后感11-19
《城南旧事》读后感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