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时间:2021-04-05 11:34: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如何閱讀一本書》有感

  一.貌都不似的失败阅读

  你且听我讲一个19世纪的故事。

  一个从青年时代起,就以飞蛾扑火之势追随达官显贵的法官,只信奉上层人士的人生观,把体面的生活作为生命唯一的快乐。人到中年的他得了无名的绝症,疼痛日夜不息地折磨着他。往日他沉醉其中的,对任何人的生杀大权,对下属的威风凛凛,以及自己游刃有余的办事能力和体面的生活,此刻都黯然失色。他躺在病床上,在无尽的黑夜白天里,开始与疼痛、与死亡、与自己的内心交战,没有人帮得了他,也没有人能给予他慰藉,作者说:“他哭自己的无依无靠,哭自己的孤独寂寞,哭人们的残酷,哭上帝的残酷和冷漠”。有一天他终于领悟到,这一生“过得不对头”,自己过去和现在赖以生活的一切都是谎言,都是对自己掩盖生死大事的骗局。死亡降临,他突然觉知到了自己内心的悲悯与柔情,对给儿子妻子曾经带来痛苦而愧疚。

  这是托尔斯泰的名篇《伊凡·伊里奇的死》。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曾盛赞这篇小说:

  托尔斯泰的这部小说不仅是令人过目难忘的文学名著,而且给我们上了很有教育意义的一课。任何想要安然面对死亡的人都该读一读这本书。

  若让《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莫提默做一回评委,这位心理学大师恐怕还未必是一个好的阅读者。莫提默说阅读的意义只有三类:一、娱乐消遣;二、获得咨询;三、为求得理解。他之所谓“求得理解”是指阅读者以高于自身水平的文本提升自己的'理解力,他告诫读者: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显然,他只将以增进理解力作为阅读目标的读者视为好的阅读者,有文为证: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就读。

  莫提默:很遗憾,欧文。你当初拿起托氏的小说时,是为增进自己的理解力吗?阅读之初你知道这本书能增长你的智识吗?

  欧文:啥也别说了,老专家,我有罪。

  这对话当然是笔者的臆想。我只想说多年前的欧文并非带着增进自己对死亡的理解读了托氏的这篇小说,但小说却意外地让他若有所思。多年后,当他研究人对死亡的“觉醒体验”时,又想起了它。

  事有凑巧,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一书中,也提到了自己阅读《伊凡·伊里奇的死》这本书的经历。那时他还是一名医学生,同学们带着医生该如何面对疾病带给病患的痛苦这个问题进行阅读、思考、讨论。这该算是莫提默所谓的增长心智的阅读了吧。葛文德说,在他们医学生看来,伊凡得不到心灵的慰藉,是19世纪晚期俄罗斯人的性格和文化缺陷。他们也相信自己会自然而然拿诚实和善意对待患者。于是,他没把伊凡的故事放在心里。也就是说,他的阅读至多只是莫提默的“获得咨询”。

  可是化学反应发生在他当上医生的几年后,他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去帮助那些被迫面对衰老和死亡的病人。此刻伊凡的故事打开了他内心真知的门,他真切地认识到伊凡的无助与痛苦。他说:“跟伊万·伊里奇(名字翻译不同)遭遇的原始的、19世纪的医生们相比,我们也好不到哪儿去——实际上,考虑到我们加诸病人身上的披着新技术外衣的折磨,甚至可以说,我们比他们更不如。这一境遇已足以让我们反思,到底谁更原始。”于是他开始思考:作为医生,应该如何帮助濒死者优雅地跨过生命的终点。

  若依莫提默之优秀的阅读行为的标准,恐怕欧文和葛文德的这次《伊凡·伊里奇的死》之旅都不能算是好的阅读。但不得不说他们仍然是好的阅读者,这次阅读都在他们今后至关重要的节点上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王国维说做学问无强调有用无用的必要,因为“事物无大小,无远近,苟思之得其真,纪之得其实,极其会归,皆有裨于人类之生存福祉,己不竟其绪,他人当能竟之;今不获其用,后世当能用之。”读书是否也有相通的道理?今日所读无用无增长心智之书,今后之人生很可能成为成就某一思考的关键。今日于你看来此书水平已不高于你,但或许某一天,换一个角度,发现他有被你忽略的意义,尤其是经典文本。欧文与葛文德的例子当为佐证。

  二.以书治病

  欧文说任何想要安然面对死亡的人都该读一读托氏的《伊凡·伊里奇的死》。相信,他也一定曾推荐一些濒死者读这篇文章。一个濒死者大概不需要再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理解力”了,但他大概可以从托氏的这篇小说里得到点什么。对,与一个同样面临死亡的人相逢,看他如何情绪崩溃、如何面对疼痛无助孤独、如何反思人生、以及最后坦然接受死亡,并感到愉悦时,他或许会得到心灵的慰藉。

  最近出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小说药丸》。作者试图以小说来治疗人的生理、心理疾病。从失恋到便秘,从打呼噜到幽闭恐惧症,作者竟都能开出药方来。你大概会大跌眼镜,作者拿《西游记》治疗“抗拒改变”,用《安娜·卡列尼娜》治疗牙痛,而说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是“剁手党”的良方。那么,小说何以能治疗疾病,作者在序言里说:

  有些小说的魔力在于故事情节,有些是它的文字以安抚或撩拨的方式治疗了心理症状,有些则是有角色身陷类似的困境,而他们所提供的某种想法或态度具有疗效。……让你知道天底下有跟你相同处境的人。

  可见阅读的意义并不局限于莫提默所列之三种。有时候读者不过是想于阅读中寻求到痛苦心灵的慰藉。当张国荣读完白先勇的《树犹如此》,抬起头来,默然不语时,他确是一个好的阅读者。

  三.他人的国度

  《红楼梦》里写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下的石头上读《西厢记》,读至“落红成阵”时,一阵风过,桃花落了满身满书满地,此刻宝玉生出了难解的温柔,不舍落花遭人践踏,将其都抖落到池里,随水逐流。我猜想这次的阅读是否是这句“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和崔莺莺对韶华易逝的感叹与寂寞,感染了这个少年,激起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他固然从来是一个怜香惜玉的男子,此处的对象却是花,如花美人,花亦当如美人值得怜惜,概为此时读西厢的心灵感召。

  黛玉听《牡丹亭》,从点头自叹,到心动神摇,继而听到“你在幽闺自怜”,如醉如痴,站立不住,蹲身坐在了山石上,后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是黛玉共鸣于杜丽娘之伤逝与欲爱不得的生命体验。

  他们都是好的阅读者,却不在莫提默的国度。

  有时候阅读者拿起一本书不过是想为文中人物命运遭际、心情心绪所打动,产生心灵的震荡。若是悟得人生奥义,天地本真、甚至默然无言、物我两忘,岂不是心灵的极大满足。此概为钟嵘所说: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这是阅读的审美意义。

  四.结语

  与其说莫提默在教你“如何阅读一本书”,倒不如说他在教你“极实用主义地解剖一本书得到理解力的提升”,我的重点在“极实用主义”。当然这并不代表这本书是毫无意义的,若你之阅读目的恰与莫提默之“增长智识”相符,不妨试一试他的方法。但阅读意义之广并不限于莫氏之说;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陶渊明也并非是个不合格的阅读者;你是一个好的阅读者,当然也可以不爱《如何阅读一本书》。

  番外篇 我在这本书中得到的趣味

  1.莫氏说在18世纪,作者习惯列出详细的书名,告诉读者整本书在说些什么。一个牧师居然给自己攻击色情戏剧的文章取了个学霸范的书名——《英国戏剧的不道德与亵渎之一瞥——从古典的观点来探讨》。这名字居然是来讲色情的,我突然觉出了该牧师的任性与幽默,正如初次看到这些名字:《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那些你们喜欢的不喜欢的我都喜欢的女孩》。于是大笔一挥,我也给这篇文章取了一个长长的名字……

  2.莫氏居然花了整整一章劝读者要慎重批评一本书。我总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他人”,他这么做大概是料想自己的书可能遭到批评,于是先打下预防针(我已看到莫提默对着挖鼻屎的我说:太刻毒了。)他“威胁”批评者说:“在你说出我懂了之前,最好迟疑一下。在你诚实又自信地说出这句话之前,你有一堆的工作要做呢!当然,在这一点上,你要先评断自己的能力,而这会让你的责任更加艰巨。”如果他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个网站叫豆瓣,上面的读者说:我们只是想说,你太啰嗦了。他大概会气活过来。

  3.莫氏在最后突然抽筋说:我们并不是反对娱乐性的作品,我们要强调的是这类书无法让你增进阅读的技巧。将增进阅读技巧本身当做阅读的目的,如此高大上的行为,已令我哭晕在厕所。再!见!

  参考书目:

  1.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著 郝明义 朱衣 译《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列夫·托尔斯泰 著 草婴 译《伊凡·伊里奇的死》选自《克鲁采奏鸣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5月版

  3.欧文·亚隆 著 张亚 译《直视骄阳》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年1月版

  4.阿图·葛文德 著 彭小华 译《最好的告别》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版

  5.埃拉·伯绍德 著 汪芃 译 《小说药丸》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版

【读《如何閱讀一本書》有感】相关文章:

读《沙漏》有感05-08

读棋王有感05-06

读蚂蚁有感05-06

读《南辕北辙》有感05-04

军训读有感05-08

读露珠有感05-10

读《基地》有感04-24

读《一九八四》有感04-24

读推敲有感04-23

读魔戒有感04-27